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奴隶制社会的世袭制、封建制社会的郡县制、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1. 夏商周时期的世袭制夏商周时期,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特点。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子之下是诸侯,诸侯是天子的臣属,拥有对封地的统治权。
诸侯之下是卿大夫,卿大夫是诸侯的臣属,负责协助诸侯治理封地。
2. 秦朝的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雏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吏•地方官吏对中央政府负责•地方官吏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3. 汉代的郡国制汉朝建立后,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恢复了封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
郡国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直接统治郡•诸侯王统治国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兴起,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特点是:•由士族出身的九品中正官吏负责选拔官吏•选拔官吏注重门第出身5.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建立后,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6. 宋代的文官制度宋代建立后,为了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了文官制度的建设。
文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重文轻武•科举取士7. 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行省•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拥有对地方的军政大权8. 明清时期的内阁制明清时期,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内阁制成为中央政权的主要形式。
内阁制的主要特点是:•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内阁是皇帝的助手•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最高领导者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以下规律:•从分散到集中•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封建制到君主专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周朝的创立,周文王时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
周族一统天下,把各地的封建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建立起有中央集权特点的政治体系。
周朝以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他把各国封建公爵之间的平等关系变为尊卑关系,并以神的号召维持继承权,实行中央统一的一元多地的统治体系。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裂开始,强大的家族诸侯分统治添加了新的形式,但中央集权制度仍在运转。
先后以楚、燕、秦、魏、赵等大国为核心的称霸统治,时而林立,时而联盟,相继发展出了君主专制、分封制度、租庸制度等政治体制,实行最终把六国灭亡统一天下,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秦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势发展,中央集权遍及了整个政治体系。
秦王实行独裁统治,并采取集权政策,把上至皇帝的权力和下至百姓的权利完全收归于中央。
并采取庞大的税收制度,严格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
同时,秦王又努力实行统一行政区域、法律规范、货币制度、路线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历史最高点。
4. 汉朝中央集权的特点汉朝时期,中央集权持续实行。
漢王以直接統治和分封山谷等方式实行中央集权。
汉朝实行专制帝王制,最大化了帝王权力,封建王朝各政府机构等处实行以中央政令统一操作。
此时的中央集权也进入到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和普罗大众上下认同,使得这种制度一直活到了隋唐时代为止。
5. 隋唐中央集权的衰落隋唐时期,中央集权明显出现衰落。
此时,出现了大量地方割裂的现象,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崛起,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的统治能力,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在该时代告终。
另一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民生医改、岁布数狱改革等,这些也是日后中央集权的重要发展基础。
6. 宋明中央集权的演进宋明时期,中央集权又回归,宋朝重新恢复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选察谏议 制
指说 出出 “朝 相代 ”及 存制 在度 的名 机称 构; 。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相同点:(1)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 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3)作用:都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 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不同点:(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 县的管理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管理只有俸禄 而没有封地,官位概不世袭。 (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 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简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战国——初步形成。(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秦朝——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西汉——巩固。(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汉武 帝的大一统;袭秦制,另设“中朝”制) (4)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5)宋代——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6)元代——新发展。(一省制) (7)明清——强化。(明撒中书、废丞相、设内阁制,清 朝军机处)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1.知识线索
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 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 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 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 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 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水平的提高。
3.典型例题 二、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典题2】 (2013· 重庆文综· 5)《明史 》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 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 此表明,明朝内阁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典型例题
一、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典题1】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 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 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 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 出当时( 理解关键信息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 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 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对点突破
突破 1、(2013· 广东潮州二 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 模)有学者指出:“古来 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 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 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 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 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 时,抓住“演变”,归纳 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除 A、C两项;D项不准确,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 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 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 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 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 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 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 而已。”这里的“国家政 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 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 体”指( ) 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 A .王位世袭制 项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 B .宗法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D .郡县制▼ 权制度的内涵。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 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 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 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 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 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 • 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 的思想。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监察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汉 宋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通判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隋唐 谏议 宋
门下省 谏院
4、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Ⅲ、选官制度 (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掌握了察举六名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根据材料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三、宋代:设“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分割相权。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高考历史复习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
高考历史复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加入这些内容
8、顶峰(清):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资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 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7、清朝:军机处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军机处
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无专官,军机 大臣、军机章京都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 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 无傣禄。其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遵循,完全 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无规定, 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 旨办事而已。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 值房,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 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个 裁决,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回顾)
二府三司制 4、宋代:
皇帝
三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六部 门 下 省
二府 中书 门下
宰相
三司 三衙(殿前
司马军司步军 司)禁军
枢密 院
枢密使 调 兵 权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
参知政事 (副相)
统 兵 权
三司使 计相
行政
军政
财政
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探究三: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依据材料说明这种说法对吗?为什 么? 探究四:有人认为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制严重削弱了君主的权力。这种说法对 吗?
5、元朝:中书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皇帝
户 盐 弊: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枢密院 财 铁 政部 政局动荡 军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标准化。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标准化。
历朝制度继承与开展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那么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场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1.夏讷时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诸侯,实行森严的等级制服。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权力逐渐扩大,在东周时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高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用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的方式,封国逐渐强大,出现“七国之乱〞。
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5.隋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6.宋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把地方的财权、兵权、行政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利。
7.元时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有效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明时废丞相,六局部权,加强中央集权。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军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行省。
此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制度概况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行省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朝代思想控制措施及影响秦朝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明朝沿用科学制,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节“五经”,实行八股取土。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演变
专制主义(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中央VS地方)
保障制度
萌芽
战国
法家思想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展现雏形。
建立
秦
皇帝制度(3个特点);
三公九卿制(职责、特点)
A.郡县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B.焚书坑儒;C.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
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细密严苛的秦律
巩固
西汉
汉武帝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成为外朝,相权遭到分割。
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B.汉武帝:①设刺史②推恩令③酎金夺爵
察举制、征辟制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职责、特点、影响)
科举制度
加强
北宋
“杯酒释兵权”;三分相权(枢密院-军权、中书门下-行政、三司-财权)
兵:设三衙枢密院,统调分离;“兵分四种”,守内虚外;
权:削夺武将、节度使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任用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钱:设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
特点: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分化事权守内虚外。
影响:中央与地方矛盾尘埃落定;但造成“三冗两积”,效率低下。
新发展
元
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顶峰(空前强化)
明
A.明太祖: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殿阁大学士③撤中书省
B.成祖:设立内阁,掌“票拟”权
实行特务统治;
科举制走向僵化,“八股取士”“四书五经”
清
设军机处,跪奏录;
评价
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主要体现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主要体现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关于君主专制是怎样演进的
关于君主专制是怎样演进的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的演进:①汉初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
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
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
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
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
②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设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
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
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
③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后以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④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和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管宗教和西藏)。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汉: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尚书台制度
唐;道州县 三省六部制
宋:路州县 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制
明: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清:废三司设行省 军机处 基本内容:(先中央后地方)
秦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结构】
【特点】特点:①皇权中心;
②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地方:郡县制度【内容】:①36郡,中央直辖,郡下设县; ②郡守县令,皇帝任命
【特点】:垂直管理、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作用: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汉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西汉)【结构】
【内容】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国事,削弱相权 ②中央:尚书台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③地方: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到推恩令(汉景帝)
↓ ↓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
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唐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结构】
【特点】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中央行政制度创新,历朝沿用
【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道州县三级制、设节度使(名朝廷藩镇*军事)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丞相(行政)“百官之首”→统率诸卿
2.御史大夫(监察)
3.太尉(军事*虚设) 相互牵制 尚书令侍中
(中朝*决策)
皇帝
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 中书省(草拟/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具体部门
宋
①中央:二府三司制【结构】
②地方:【内容】①军事:兵权、精兵归中央 ②行政:重用文官、通判监督 ③财政:赋税归中央
【作用】积极: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紧张、地方困弱
地方:路州县三级制
元 ①中央:一省二院制 (相权反弹)
②地方: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省长官: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作用/影响P13】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②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省制开 明
①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P16.17具体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1376年明太祖)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清 *P18具体
①中央:设军机处【演变过程】 1.皇太极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处*限制皇权强化) ↓
2.康熙时期,南书房
↓
3.雍正时期,军机处
②地方:废三司,设行省
-必修一历史1- 二府:中书 门下(行使相权*最高行政机构) ↓(制约宰相) 三司:参知政事 枢密使 加强了皇权 三司使 一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二院:军事:枢密院
宗教:宣政院(西藏/全国佛教)
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监察) 加强皇权 特点:简速密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