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脂类与生物膜精品PPT课件

脂类与生物膜精品PPT课件

第二节 油脂的结构和性质
O= O=
——
O=
一、油脂的结构
1.结构——三酰甘油是甘油的脂肪酸酯
甘油
脂肪酸
CH2—O —C—R1
R2—C—O—C—H
CH2—O —C—R3
甘油三酯
脂肪
脂肪是脂肪酸的甘油三元酯, 称三酰甘油(triglyceride)或中 性脂肪(neutral fats)。
Rl、R2、R3相同,为单纯甘 油酯; Rl、R2、R3有不同者, 称为混合甘油酯。
1-硬脂酰,2-亚油酰,3-棕榈酰-甘油
2.脂肪酸——一元羧酸
脂肪酸的表示法
常用简写法,写出碳原子的数目,再标明双键的数目 和位置。
如软脂酸可写成16:0,表明软脂酸为具有16个C的 饱和脂肪酸;
油酸写成18:1(9)或18:19,表示油酸具有18个C, 并在第9位C和第10位C之间有一个双键; 亚油酸可写为18:2 9,12,表示该脂肪酸为具有18个C, 且在第9~10、12~13碳原子之间各有一个双键的脂 肪酸。
胆碱
甘油三酯 甘油磷脂 鞘磷脂
鞘糖脂
第三节 磷脂和固醇类
一、磷脂
O
O H2C O C R1
R2 C O
HO
H2C O P O X O-
1.甘油磷脂——磷脂酸的衍生物
磷脂酸为磷脂的母体结构,其结构为1,2-二 脂酰-3-磷酰甘油。
最常见的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卵磷 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皂化值= 0.5×36×56/5=201.6mg 三酰甘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3×56×1000/201.6=833.3 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833-38)/3=265
二、油脂的性质

第三章脂类和生物膜化学PPT课件

第三章脂类和生物膜化学PPT课件
(一) 甘油磷脂类 组成:
磷酸化的头部 +
三碳的甘油骨架 +
两条脂肪酸链 是生物膜的主要
组分。
13
重要的磷脂:
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 ——脑磷脂
磷脂酰丝氨酸 磷脂酰肌醇 心磷脂
结构:
14
性质:
1)脂溶性; 2)分子中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 3)双亲性 乳化
15
16
组成生物 膜的主体结构
硫酸脑苷脂
29
30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31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内在蛋白只能作旋转和 侧向运动。
2)膜周边蛋白: 分布在膜内或外表面。 在膜内表面,形成网状 的细胞骨架。
28
3、膜糖类(Membrane Carbohydrates ):
覆盖在膜外表面,有些可连在脂质上如 鞘糖脂,也可连在膜蛋白的多肽链上。
功能: 起保护作用; 细胞间的识别; 维持膜的不对称。
17
(二)鞘氨醇磷脂(鞘磷脂)
鞘磷脂的基 本骨架是 鞘氨醇: 十八碳胺基二 醇。
神经酰胺: 鞘氨醇+脂肪酸 酰胺键
18
Hale Waihona Puke 鞘磷脂的组成磷酸化的头部 (胆碱或乙醇 胺),碳氢链 一条来自鞘氨 醇、另一条来 源于脂肪酸。

脂类和生物膜ppt(共25张PPT)

脂类和生物膜ppt(共25张PPT)
植物油的氢化,氢化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植脂末”)
吸收卤素,碘值测定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5)自动氧化与酸败作用;油脂在空气中自动氧化,产生酸败。
其中为不饱和成分被自动氧化,产生醛、酮、酸混合物。
二、脂 肪 酸
一)脂肪酸的种类
1)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 ,是有机物。烃链尾+羧基头 2) 直链饱和脂肪酸的通式是C(n)H(2n+ 1)COOH,低级的脂肪酸是无色液体 ,有刺激性气味,高级的脂肪酸是蜡状固体,无可明显嗅到的气味。
二)天然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1)天然脂肪酸的碳原子数12-24之间且为偶数,一般16,18C最为常 见。
2)不饱和脂肪酸的一个双键位置一般在第9、10C原子之间。
3)不饱和脂肪酸大多数为顺式结构,极少数为反式结构。反式不饱和脂 肪酸摄入过多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三)必须脂肪酸
是指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供 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 ω-3系列的α-亚麻酸(18:3),一种是ω-6系列的亚油酸(18:2), 通过植物食物中获取。
2)天然油脂一般为多种三酰甘油混合物。动物油脂,多含饱和脂肪酸, 熔点高;植物油脂,多含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
3)水解与皂化:酸、碱与脂肪酶可以逐步水解三酰甘油为二酰甘 油、单酰甘油甚至甘油与脂肪酸。碱水解称之为皂化反应,生成脂 肪酸盐(皂);
4)氢化与卤化:不饱和双键可与H2或者卤素等起加成反应;
6.蛋白质合成与运输(糙面内质网膜)。 7.内部运输(高尔基体膜)。
8.核质分开(核膜)。
脂质的生物学作用
• 1.贮存Biblioteka 质内在蛋白:疏水基相互作用;离子键;共价键 (三)去垢剂:离子型去垢剂(SDS);非离

《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脂类和生物膜》PPT课件
7
4. 甘油磷脂
8
卵磷脂(磷脂酰胆碱)
季铵盐
9
脑磷脂
内盐

10
5. 鞘磷脂(神精鞘胺醇磷脂) 对神精的激动性和传导可能有重要作用
16、18、24及24烯[15]酸
11
5. 鞘磷脂(结构特征)
12
6. 半乳糖脑苷脂(神精酰胺糖脂)
+
神经酰胺
R:二十四酸,角苷酯 a羟二十四酸,羟脑苷酯(脑酸) 二十四烯[15]酸,烯脑苷酯 a羟二十四烯[15]酸,羟烯脑苷酯
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有单 一、混合之分。 CH3(CH2)16COOH 硬脂酸 CH3(CH2)14COOH 软脂酸(棕榈酸)
分布最广,橄榄油83%
葵花籽油
5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皂化值
碘值
牛油 24~32 14~32 35~48
2~4 190~200
30~48
猪油 28~30 12~18 41~48
§ 生物膜的功能
真核细胞内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微粒体、高尔基
体等,原核细胞内除此外还有质体、叶绿体和胞液等细胞器。
18
1. 细胞膜的组成
磷脂

膜脂 糖 脂

甾醇

内在蛋白
学 组
膜蛋白
外周蛋白

膜糖
糖蛋白
糖脂
19
卵磷脂的结构特征
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其它类脂分子(脑磷脂、鞘磷脂,半乳糖脑苷脂及固醇)具有类似的结构特征,即含有亲水疏水头
15
在肠粘膜细胞内,胆固醇经酶催化氧化成7-脱氢胆固 醇后,经血液循环输送到皮肤组织中,若再经紫外线 照射,7-脱氢胆固醇的B环开环转变成为维生素D3。 因此常作日光浴是获得维生素D3的最简易方法。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 一分子脂肪酸,一分子鞘氨醇或其衍生物, 一分子极性头基。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9
种类(极性头基)
• 鞘磷脂类:分子简单,含量丰富,极性头为磷酰胆 碱或磷酰乙醇胺
• 脑甘脂类(糖鞘脂类):极性头不带电,糖单(D葡萄糖、D-半乳糖、N-乙酰基-D-半乳糖胺),大 部分存在于细胞膜的外层。
• 神经节苷脂类:极性头由几个糖基构成的庞大结构, 细胞膜表面特异性的受体的重要组分。和专一性相 关,和组织免疫极细胞识别相关。
激素、胆固醇、维生素等。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4
三酰甘油(脂肪)
• 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 单纯甘油酯、混合甘油酯 • 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5
第一节 复合脂类
• 一、甘油磷酸酯类 • 二、鞘脂类 • 三、固醇类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6
一、 甘油磷酸酯类
• 结构特点:
• 3. 少数的膜锚蛋白:与糖链共价结合,形成蛋白 质、糖、脂类的复合物
• 生物功能:细胞物质代谢,传递,运动,内外物 质转运,信息传递与接受等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8
膜内(内嵌)蛋白与脂 通过疏水作用维系在膜中
• 内嵌蛋白通常富含疏水氨基酸区域(可在 中间段,也可在氨基端或羧基端),有些 可有多个疏水序列,如-螺旋,可横贯整 个膜脂双分子层。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0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1
三、固醇类
• 结构特点: • 极性头—OH • 非极性尾,固醇环戊烃类物质 • 细胞膜
-R
HO-
— —
第三章脂类与生物膜
12
复合脂类的共性

脂质和生物膜精品PPT课件

脂质和生物膜精品PPT课件
脂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 中。此特性由构成脂的碳氢结构成分所决定。
主要功能:
机体代谢燃料和储能形式; 生物膜的重要组分,与细胞识别、种特异
性、组织免疫等密切相关。 具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 保护、保温作用;
分类
(1)单纯脂质:脂肪酸与醇类形成的酯。 脂肪、蜡
(2)复合脂质: 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鞘糖脂
(一)种类:
1、按脂肪酸种类分: 饱和脂肪酸构成的酯;
如:软脂酸(16C)、 硬脂酸(18C)。
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 酯; 如:油酸、亚油酸。
自然界一些常见的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棕榈酸),十六酸,16:0
硬脂酸,
十八酸,18:0
花生酸,
二十酸,20:0
不饱和脂肪酸:1-6个双键
油酸:顺-十八碳-9-稀酸,18:1△9
二、磷脂 (phospholipids)
1、脑磷脂 2、卵磷脂 3、磷脂酰肌醇 4、缩醛磷脂 5、心磷脂
三、鞘脂类
1、鞘磷脂类 2、脑苷脂类 3、神经节苷脂类
四、类固醇
类固醇广泛分布于生物界的一大类环戊稠全氢化菲衍生 物的总称,亦称类甾醇或甾族化合物。类固醇包括固醇 (如胆固醇、羊毛固醇、谷甾醇、豆甾醇、麦角甾醇),胆 汁酸和胆汁醇,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 素、雌激素)、昆虫的蜕皮激素、强心苷(如毛地黄毒 苷)和皂角苷配基以及蟾蜍毒等。
溶解性
化学性质 水解与皂化 加成反应(氢化、卤化) 氧化与酸败
氢化油(植物奶油)
油脂氢化的基本原理是在加热含不饱和脂肪酸 多的植物油时,加入金属催化剂(镍系、铜- 铬系等),通入氢气,使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 的双键与氢 原子结合成为不饱和程度较低的脂 肪酸,其结果是油脂的熔点升高(硬度加大)。 因为在上述反应中添加了氢气,而且使油脂出 现了“硬化”,所以经过这样处理而获得的油 脂与原来的性质不同,叫做“氢化油”或“硬 化油”,其过程也因此叫做“氢化”。

脂类和生物膜 ppt课件

脂类和生物膜 ppt课件

三、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C 1、化学本质:
化学名为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为多羟
基酸性物质。
具强还原性;极易被氧化破坏(尤中、 碱性环境);有微量铁、锌离子时,遇 光易氧化破坏。
2、生理功能:
在生物氧化中作为氢载体; 羟化酶辅酶; 抗毒 作用; 维持含巯基酶的活性。
缺乏:
生物 膜
应用:
脂质体: 脂质体+单克隆抗体 用于临床抗癌药物 导入、酶疗法、体内 基因直接导入等。
(二)鞘氨醇磷脂(鞘磷脂)
• 鞘磷脂的基本 骨架是 鞘氨醇: 十八碳二元醇。
• 神经酰胺: 鞘氨醇+脂肪酸
鞘磷脂的组成
磷酸化的头部 (胆碱或乙醇 胺),碳氢链 一条来自鞘氨 醇、另一条来 源于脂肪酸。
起保护作用; 细胞间的识别; 维持膜的不对称。
硫酸脑苷脂
六、必需脂肪酸与前列腺素:
(一)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18C); 亚油酸衍生物:花生四烯酸(20C) 亚麻酸(18C) ;
(二)前列腺素:
• 结构相关的分子:
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
前列腺素的功能:
1、诱发局部炎症: 2、调节神经细胞间的突触传递; 3、可诱导睡眠。
三、水溶性维生素
2、生理功能:
1)磷酸吡哆醛在aa代谢中作为辅酶: a、作为转氨酶的辅酶,作氨基载体; b、催化脱羧和消旋作用;
2)作为药物:
治呕吐、动脉粥样硬化症、粒细胞减 少症等。
3、分布及来源:
蛋黄、肝、酵母、肉、鱼、肾中丰富。
(七)生物素
1、化学本质: 生物素(biotin) 结构为带戊酸侧 链的噻吩与尿素 结合的骈环,又 称VitH。
环戊烷多氢菲为基本结构:

生物化学-3-脂类ppt课件

生物化学-3-脂类ppt课件
3.自由基链反应(chain reaction)
包括3个阶段:引发、增长、终止。 (详见下图…)
(1)引发(initiation)
LH hv L. + .H
当脂质分子LH被抽去一个氢 原子则生成起始脂质自由基L·。
(2)增长(propagation)
L. + O2 LOO.
(a) (a)和(b)步骤可以反复进行,
I类极性脂质:具有界面可溶性,不具有溶剂可溶性, 能掺入膜,但自身不能形成膜。
II类极性脂质(磷脂和鞘糖脂):是成膜分子,能形成 双分子层和微囊。
III类极性脂质(去污剂):是可溶性脂质,虽具有界 面可溶性,但形成的单分子层不稳定。
• 脂质的生物学作用
1.贮存脂质(storage lipid):包括三酰甘油和蜡。
王强
一、引 言
• 脂质的定义
脂质(lipid,脂类,类脂):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 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是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 醇:甘油(丙三醇)、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固醇。 脂质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有些含氮、磷、硫。
• 脂质的分类
1.按化学组成:
单纯脂质(simple lipid):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
• 类二十碳烷
类二十碳烷(类二十烷酸,eicosanoid):由20碳不饱和脂肪 酸(PUFA,至少含三个双键)衍生来的。
类二十碳烷是体内的局部激素,效应一般局限在合成部位 的附近,半寿期只有十秒到几分钟。在很低浓度就能起作 用,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组织可以产生不同的效应。 包括几类信号分子:前列腺素(PG),凝血噁烷(TX), 白三烯(LT)。
• Some biomolelcule (mixed terpenoids) have isoprenoid (isoprenyl) components. Examples include vitamin E, ubiquinone, vitamin K, and some cytokinins (plant hormones).

《脂质与生物膜》PPT课件

《脂质与生物膜》PPT课件

13
同一种PG对不同细胞有不同 作用。在同一种组织中,不同PG 也有不同影响,它的化学结构的 微小变化会导致生理效应的很大 差别
PG对全身系统均有作用,且 有调节其它激素的作用的功能
(二) 多不饱和脂肪酸
2)凝血噁烷(thromboxane,TX)
合成和代谢性质与PG相似 区别: 氧原子参与成环
1)C1位为潜手性S碳,C3位是潜手性R碳
Fisher投影式,C2-OH在左,三个C顺序编号
2)Sn写在母体化合 物-甘油前面
19
(一)甘油磷脂的结构
2、甘油磷脂的结构
通式: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 甘油磷脂的母体化合物,是甘油
磷脂生物合成的中间体 20
(一)甘油磷脂的结构
39
(一)、鞘糖脂
重要的鞘糖脂有两种 1)、脑苷脂(cerebroside):
一种中性鞘糖脂,为半乳糖基 神经酰胺,占脑干重的11%
40
(一)、鞘糖脂
2)、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
酸性鞘糖脂,糖基部分含唾液酸 神经节苷脂是最重要的鞘糖脂,在 神经系统,特别是神经末梢中含量丰富, 可能在神经冲动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2、复合脂
甘油磷脂:磷脂酸、磷脂酰胆碱等 磷脂

鞘氨醇磷脂:鞘磷脂等




鞘糖)分类
3、衍生脂质: 由单纯脂质或复合脂衍生而来
脂肪酸;固醇类(胆酸、性激素、肾上 腺皮质激素);萜类,如天然色素(胡 萝卜素)和其他脂质,如维生素A、D、 E,前列腺素,脂蛋白
《脂质与生物膜》PPT课 件
一 引言
(一) 定义
脂质(Lipid):一类低溶于水而溶于非极性 溶剂的有机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脂类定义的特点就是水不溶性(water insoluble) (即脂溶性,fat-soluble)。
2
2. 分类
• 脂类
单纯脂肪:脂肪、油脂、蜡脂(甘油醇类与脂肪酸 构成)
磷脂
甘油磷脂 鞘氨醇磷脂
卵磷脂 脑磷脂
复合脂类: 糖脂
固醇类
衍生物:脂溶性维生素、激素、前列腺素、甾醇类
3
3. 脂类的功能
• 膜流动的程度受脂的组成及温度的影响,低温 下的运动相对较少,脂双分子层几乎呈晶态 (类晶体、半晶体)排列;温度升到一定高度 时,运动增加,膜由晶态向液态转变。
27
温度引起侧 链热运动
脂双层平面 的扩散
跨膜扩散: “翻跟头”
膜 脂 的 运 动
28
四、生物膜的功能
• 1. 物质传送作用,细胞内外,膜蛋白或专一性的通道蛋白
• 一分子脂肪酸,一分子鞘氨醇或其衍生物, 一分子极性头基。
9
种类(极性头基)
• 鞘磷脂类:分子简单,含量丰富,极性头为磷酰胆 碱或磷酰乙醇胺
• 脑甘脂类(糖鞘脂类):极性头不带电,糖单(D葡萄糖、D-半乳糖、N-乙酰基-D-半乳糖胺),大 部分存在于细胞膜的外层。
• 神经节苷脂类:极性头由几个糖基构成的庞大结构, 细胞膜表面特异性的受体的重要组分。和专一性相 关,和组织免疫极细胞识别相关。
30
跨膜运输
所有生物细胞都要从环境获得原材料为其生 物合成和能量消耗,同时还需释放其代谢物到环 境中去。质膜可以识别并允许细胞所需物如糖、 氨基酸、无机离子等进入细胞,有时这些成分进 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即它们是被“泵”入细 胞的,同样一些分子是被“泵”出细胞的。很少 有例外小分子物质的跨膜是直接通过蛋白的,而 是通过跨膜的通道(channels)、载体(carriers) 或泵(pumps)。
水量50%——90% • 固形物中蛋白质60%脂类40%,少量糖
(糖蛋白、糖脂),金属离子 • 生物体中20——25%pro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膜作用
16
(一)膜脂类
• 1. 甘油磷酸脂类,(二酯)占膜脂的55-75%: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乙醇胺 (脑磷脂PE)、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 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 ) 如:柑桔叶细胞膜中PC、PE占总甘油磷酸脂的 75%
10
11
三、固醇类
• 结构特点: • 极性头—OH • 非极性尾,固醇环戊烃类物质 • 细胞膜
-R
HO-
12
— —
复合脂类的共性
• 双亲媒性(两性分子) • 极性头基 • 疏水基
13
第二节 生物膜(了解掌握)
• 一、细胞中的膜系统 • 二、膜的化学组成 • 三、膜的结构 • 四、生物膜的功能
14
一、细胞中的膜系统
• 定义: • 细胞质膜及各种的内膜的统称生物膜,细
胞的多膜结构 • 电镜下表现大体相同的形态:三层结构,
厚度6——9nm • 双分子层生物膜 • 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类,分泌,
代谢,癌变等
15
二、膜的化学组成
• 生物膜的组成 • 生物膜水含量小15%——20%,生物体含
• 融合蛋白(嵌入蛋白)(fusion protein)参与以上融 合事件,引起特异识别和短暂、局部脂双层结构变形 促使膜融合。融合蛋白可搭起两个膜融合的桥,并带 来融合区域脂双分子层的暂时恢复。
• 膜联蛋白(annexin)(一种Ca2+活化后可与膜磷脂 结合的蛋白)是一类紧挨质膜的蛋白质,需要Ca2+, 与脂双分子层的磷脂结合,可通过交叉连接两个不同 膜的脂质分子。
32
课后作业
• 1. 说明DNA、RNA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生物 功能方面的特点。
• 2. 说明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 • 3. 什么是碱基互补原则? • 4. 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化学键有哪些? • 5. 阐述RNA的主要类型及其结构与生物功能。 • 6. 何谓增色效应?利用该性质有什么作用? • 7. 什么是核酸的变性作用?任何用简单的方法来测
19
20
(三)膜糖类
• 糖脂与糖蛋白的形式存在 • 细胞质膜总量的2%—10% • 结合糖:中性糖、氨基糖和唾液酸 • 生物功能:与细胞的抗原结构、受体、细
胞免疫反应、细胞识别、血型及细胞癌变 密切相关。
21
三、膜的结构
• 1953年,Daneilli——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生 物膜
• 1972年,Singer & Nicolson——流动镶嵌 模型
• 核心:生物膜是一种流动的嵌有pro的脂质 双分子层结构
22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生物膜中兼性的磷脂和固醇形成一个脂质双 分子层,非极性部分相对构成双分子层的核心, 极性的头部朝外;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中,球状蛋 白以非正规间隔埋于其中;另一些蛋白则伸出 (突出)膜的一面或另一面;还有一些蛋白跨越 整个膜。蛋白质在脂双分子层中的方向是不对称 的,表现为膜蛋白功能的不对称。脂质与蛋白质 之间构成一个流动的镶嵌结构。
• 3. 少数的膜锚蛋白:与糖链共价结合,形成蛋白 质、糖、脂类的复合物
• 生物功能:细胞物质代谢,传递,运动,内外物 质转运,信息传递与接受等
18
膜内(内嵌)蛋白与脂 通过疏水作用维系在膜中
• 内嵌蛋白通常富含疏水氨基酸区域(可在 中间段,也可在氨基端或羧基端),有些 可有多个疏水序列,如-螺旋,可横贯整 个膜脂双分子层。
• 贮藏物质/能量物质:脂肪是机体内代谢燃料的贮存形式, 它在体内氧化可释放大量能量以供机体利用。
• 防震、防机械损伤、防热量散发 • 提供给机体必需脂成分 (1)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 18碳脂肪酸,含两个不饱和键; 亚麻酸 18碳脂肪酸,含三个不饱和键; 花生四烯酸 20碳脂肪酸,含四个不饱和键; (2)生物活性物质
• 2. 支持与保护作用
• 3. 信息传递与接受作用专一的受体与激素等信号分子结合
• 4. 细胞的识别作用 免疫细胞,生殖细胞
• 5. 能量的转换:
生物氧化(即呼吸) 将化学能→ATP高能磷酸化学能
视觉
将光能→电能
光合作用
将光能→化学能
肌肉收缩
将化学能→机械能
神经传导
将化学能→电能
29
膜融合事件
• 两个膜融合需要:相互识别;相互表面靠近并相对 (排除水分子);双层结构部分破坏;两个双分子层 融合为一个连续的脂双分子层。受体调节的内吞或控 制的分泌还需要融合发生在合适的时间或者是对特异 信号的反应。
不饱合程度越大,流动性越大 左右摇摆,旋转,侧向运动等 2. 膜蛋白的相对运动性 3. 甾醇运动
不对称性: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6
膜脂在不断地流动
• 虽然脂双层结构的本身是稳定的,但单个的磷 脂和固醇可在脂质平面内有很大的运动自由, 它们的横向运动很快,几秒之内单个脂分子就 可环绕红细胞的一周。双分子的内部也是流动 的,脂肪酸的碳氢链可通过碳碳旋转而不断地 运动。另外一种运动就是跨双分子层运动,即 flip-flop。
31
第四章 脂类与生物膜 小结
• 1、脂类是构成细胞表面的重要组分; • 2、构成生物膜的脂类包括(甘油磷酸脂类、鞘脂
类、固醇类),其共同特点是必须具备“双亲媒 性”; • 3、细胞中的膜系统通称生物膜; • 4、生物膜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其突出了膜 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 5、生物膜具备重要生物功能(物质传送、保护作 用、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生物能的转换)。
激素、胆固醇、维生素等。
4
三酰甘油(脂肪)
• 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 单纯甘油酯、混合甘油酯 • 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
5
第一节 复合脂类
• 一、甘油磷酸酯类 • 二、鞘脂类 • 三、固醇类
6
二、鞘脂类
• 植物和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特别是神 经组织和脑
• 结构特点:不含有甘油,也具有一个极性 头和两个非极性尾。
23
24
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
– 连续主体是极性的脂类双分子层,常温 下具流动性。
– 内嵌蛋白位于双分子层的疏水部分中, 外周蛋白漂浮于双分子层表面。
– 脂质双分子层间,蛋白质与脂质间没有 共价结合,分别可移动 。
25
生物膜显著的特性
• 膜组分的流动性 •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流动性:1. 膜脂(磷脂分子)脂肪酸的C数越多,
定其变性? • 8. 说明核酸变性与降解的区别。 • 9. 构成生物膜的脂类有哪些?它们的共同性质是什
么? • 10. 何谓生物膜?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它说明了什
么样的实质?生物膜有何重要生理功能?
33
• 2. 鞘脂类:鞘磷脂(SM) • 3. 固醇类:胆固醇、豆固醇 • 特性:双亲媒性 • 作用(生物功能):参与膜结构的构成,调节膜
功能
17
(二)膜蛋白
• 1. 外周蛋白:处于双分子层的表面,占20-30%, 亲水,自由游动(以极性基因的静电作用离子键, 氢键等结合)
• 2. 内嵌蛋白:处于双分子层的内部70-80%,疏水, “溶解”于半脂质双分子层中,通过膜蛋白上疏 水性AA或基于双分子层内部相连
第三章 脂类与生物膜
Lipid and Biological Membrane
1
脂类概述
1. 概念 •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它是有脂肪酸与醇
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质或脂类, 是动物和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 它们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功能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多数脂类都易溶于乙醚、氯仿、己烷、苯等有机 溶剂,而不溶于水。 即可用非极性有机溶剂从细 胞和组织中提取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