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心中和外在之理;闻见之知;良知之体和用关于人的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心学中的主要的和核心的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的,而良知和致良知的理论就是回答人可能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以及如何修养成为圣人的途径的问题。
因此,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就自然成为其心学中的主体或核心问题。
他的心学中的其余部分和问题都是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并深受其影响的。
一、良知和致良知学说提出的历史背景王阳明的心学的提出和倡导,是王阳明对我国儒家思想的一次改良运动。
王阳明是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忠诚的信奉和捍卫者。
他认识到儒家的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即阐明和发扬儒家的成圣之道,并以圣王之道来治理社会,最终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
从这种要求来看,当时社会上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糟糕的。
儒家从北宋起,已经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而随着主导、统治地位的取得,也出现了一种腐败的倾向。
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都把研读儒家的经典当作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专职的研究者们则热衷于经典的考据和注疏以显示自己的深邃,而真正以成圣治世为目标者则少而又少。
王阳明把这种学风概括地称之为“玩物丧志”。
玩物指的是热衷于一些与社会人生无补的活动,而丧志则是指的忘掉了儒家的“成圣治世”这一根本目的和理想。
要解决、消除这种“玩物丧志”的状况,就要找到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作者:郭毓来源:《祖国》2020年第05期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
作为他最重要的学说,良知说,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种纯理论性学问,它是一种将主体性和实践特色结合为一体的心灵境界说,突出了境界的主体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阳明将这两者有机地统合起来,在它们的指导下,“良知”不仅仅是人人都具有的,而且是普遍绝对的。
关键词: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一、良知与致良知的提出“致良知”作为阳明哲学最重要的学说,我们不能确定它具体的提出时间。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关于良知的学问便再也说不出其他的意思,他说,只能够点出“良知”这两个字,与其他人论道时花费了我很多的词语,如今看见“良知”真正的意思,一句话便能概括全部的意思,真是让我高兴啊。
学者们受到障碍的遮蔽,没有方面入手只得与人说“尽”;但又害怕学者们认为太容易得到,又不懂得珍惜。
这都表明良知的开始是在正德九年,王阳明43岁时。
但是,正式提出与说出“良知”一词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正德三年著名的“龙场论道”,是王阳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
王阳明晚年曾说,他的学问基本是在龙场确立的。
自龙场后,王阳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简单恰当的表述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表达清楚他的思想又能让常人学习。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而这里的“知”便隐含着良知的学问。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萌芽,是他在答惟乾问中说到的关于“良知”是心之本体的内容。
《传习录》陈九川录中说,你的良知是你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你无法欺瞒它。
只要你不欺瞒它,脚踏实地地去依照它行事,善良便会存在,而恶将会被去除。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关于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
从庚辰年间起,王阳明表现出对良知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发现“致良知”的喜悦感,从他的谈话及文字中都能得到体现。
二、良知的内涵(一)良知即是非之心王阳明说过,我们的内心会自然知道“良知”,“良知”不必从外界求得。
“自然”表示良知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特征,是从人的本心发出的,能自发地知仁知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的解读与含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与世界、认识与行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为你概述这四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四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虽知亦无用。
”“行而不知,虽行亦无益。
”“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各句解读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读:这一句话强调了“知”和“行”的相互关系。
“知”是行动的起点,而“行”则是知识的体现和实现。
只有通过行动,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意义:实践的重要性:单纯的知识不等于智慧,真正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
循环过程:知识和行动之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行动可以促进对知识的更深理解。
2. 知而不行,虽知亦无用。
解读:此句指出了仅有知识而不付诸实践的无效性。
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意义:责任感:拥有知识的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通过行动去影响世界。
行动的必要性: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不应停留于理论阶段。
3. 行而不知,虽行亦无益。
解读:这一句话提醒人们,仅仅践行而不懂得其背后的道理同样是无效的。
行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知识基础上。
意义:方向感:在行动中,理解和知识提供了方向,避免盲目的努力。
智慧的统一:强调智慧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真实效果。
4. 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
解读:最后一句表明了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达到“良知”。
“良知”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能力,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这种能力。
意义:道德自觉:良知作为内心的道德标准,要求个体在行动中始终保持对善恶的清晰认识。
理想人格:知行合一的实现,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综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结合。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修养与教育,也为社会治理与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通过对这四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知识或行动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是提倡二者的结合。
王阳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到底是什麽意思
王阳明的致良知中的良知到底是什麽意思
“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理论核心“, 良知”说起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滤而知者,其良知也。
”在孟子那里“良知”是一种不经后天学习的先验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规范。
而在王阳明这里,“良知”范畴已演变为融本体论、功夫论、道德论为一体的最高的哲学范畴。
“良知”是心之本体。
王阳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说的基础上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
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
认为“良知”是心的本然状态。
王阳明的“良知”是伦理学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识的主体。
“良知”是“与物无对”的本体,是造化天地万物鬼神人类的精灵,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的活动,都是为了复归此本体。
他说:“心者,身之主也。
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王阳明把“心”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把排除了“私欲”和外物干扰的“本心”即从“一块血肉”的人心升华为“良知”“, 良知”便是“心”的形上本体,它处在虚灵明觉和恒照的状态。
因此,作为超越具体“身心”特征的“良知”,便是超越了具体“器”的“道”。
“夫良知即是道。
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
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
良知即是天道。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本能,叫做“良知”,只要发扬光大,就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以下是王阳明经典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致良知的奥秘。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
他认为知识不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指导行动。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领悟“致良知”的真谛。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自行之者不动,故曰‘知行合一’。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从而领悟到真理。
他说:“物之情理,必先观察其形体,而后得其情理。
”三、“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指要懂得适可而止,在行动中要有节制,不能过度追求,否则会失去平衡。
只有“知止”,才能有“定”,才能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他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四、“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王阳明思想的一句经典名言,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理,而不是追求个人欲望。
只有抑制人欲,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他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为‘大丈夫之道’。
”五、“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的心灵是行动的源泉。
只有心灵向着正义和真理,身体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他说:“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不可不察也。
”六、“知行合一,不离其道”“知行合一,不离其道”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经典名言,他认为人们在实践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内心道路,才能真正达到“致良知”的目标。
他说:“知行合一,不离其道,是为‘知行合一之道’。
”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王阳明思想的一句名言,他认为人们应该像天一样坚强,不断自我修炼,不断进步,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王阳明“良知”说解读
具 良知 , 良知即是 非之 心 , 良知 就是 天理 , 良知即 明德 。“ 良知 ” 王 阳 明道 德修 养 理论 的 出发点和 归宿 。 是
关键词: 良知 ; 非 之 心 ; 范 ; 性 是 规 德
“ 知 ”是 王 阳 明 的 生 命 智 慧 、 神 家 园 , 他 从 传 统 文 化 良 精 是 和 生 死 磨 难 中 体 认 得 来 。王 阳 明 以 心 立 说 , 以 良知 释 心 , 王 又 在
某 些 生 理 本 能 也 是 由潜 在 逐 步 现 实 一 样 。 王 阳 明 继 承 了 孟 子 的 思 想 , 说 :“ 自然 会 知 ,见 父 自然 他 心
阳明思 想 中 , 良知 ” “ “ 和 良心 ” 相通 的 , 是 胡松 《 刻王 阳明先生 谱 序 》 : 良知即 良心 之别 名 。” 谓 “ 但王 阳明始 终 用 “ 良知 ” 念 , 概 而
到今 , 较过 几 番 , 亦 只是 致 良知 三字 无病 。 …“ 良知二字 , ” 吾 自龙
扬 以 后 便 已 不 出 此 意 , 是 点 此 二 字 不 出 , 学 者 言 , 却 多 少 只 于 废
辞 说 。 ” 钱 德洪 《 文录序 说》 直 至嘉 靖 六年 也 就是 王 阳明病 ( 刻 ) 逝 的前 一 年 , 阳 明还赋 《 生》 中云 : … o 千 圣 皆过 影 ,良 王 长 诗 “ L o 知 乃我 师 。 他 生 命 的最后 归宿 依然 要 落 实于 良知二字 。 阳明 ” 王 晚年 把 良知 作为 他讲 学 的全部 内容 , 他说 : 近有 乡大 夫请 某讲 “
知 本 体 原 是 无 动 无 静 的 。 此 便 是 学 问 头 脑 他 一 些 不得 。 ”f 王 阳明特别 强调 良知作 为 是非之 心 的意 1
王阳明对善恶的解读
王阳明对善恶的解读,可以从他著名的四句教来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并没有善恶之分,善恶的行为是由人的内心所产生的。
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人的良知;而做善事、抵制恶行则是通过对事物的理解和探究来实现的。
王阳明进一步认为,人的内心本质上是善的,而善恶的区分则源自外界环境对内心的影响。
正确认知善恶的本质,意味着能够准确判断行为的是非,从而遵循心中的良知去做适当的选择。
他提出了“诚意”这一概念,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人的本心和真实意愿。
只有寻求天理、契合天理的行为才是真正合乎人性本真的。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良知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且要付诸实践。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行合一”和“良知”。
本文将对这些观念进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这是他对人类认识和行动的关系所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不应该分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对世界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个体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理性,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知识与行动必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其次,王阳明提出“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自觉而纯粹的认知能力,即良知。
良知是人类天生具备的,也是人们区分善恶的根本标准。
王阳明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良知,才能实现个体内心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要坚持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审视。
只有这样,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行合一”和“良知”。
他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同时,他提出良知的概念,认为个体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不断追寻真理,实践道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王阳明的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 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 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 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 又不是道德?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 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 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 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 境界。
心中有贼,客观存在,那么何谓心中之贼呢?首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老先生是怎么说的,他认为人的心里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 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本能欲望,自我代表理性,它按现实世界的 实际情况行事,控制和压制本我的无理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一匹野马, 自我就是这匹野马的骑手,超我是心理中高尚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常说 的良知一类的东西,代表心理中存在的理想因素,自我和超我常常联合 起来同本我作斗争,平时我们说得心里很矛盾,就是本我同自我在较量。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心中之贼显然就是本我,如在股票期货交易中, 本我表现为贪婪,恐惧,侥幸,嫉妒,报复,赌性 ……具体的讲想盈怕 输就是贪婪+恐惧,交易中稍有盈利掉头就跑,害怕到手的钱装不到自己 兜里;该止损时不止损,就是侥幸:进而逆势加仓就是嫉妒+报复;拿整 个仓量做交易就是赌性。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 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 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 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 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 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 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 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 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 这个社会不是真道:“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疑矣。”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字阳明,号仁学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他的学说心学,强调了人的内在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进行探讨。
一、内在良知的觉醒王阳明的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良知,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良知是指人内心的本能,可以认识、判断和指导人的思考与行动。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对良知的觉醒和开发,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完善。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理性的认识,更是情感的体验。
只有当人们的良知觉醒,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和互动。
很多人常常陷入知识与行动脱节的情况,即明知该做什么,但却不能付诸实践。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知行合一需要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相统一,实现内外的和谐。
三、心性善恶的觉察心性善恶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质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欲望的干扰,会产生恶的行为。
人们需要通过内省和觉察,意识到自己内心中的善恶之别,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更好地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
四、实践中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强调人生的实践,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获得智慧和成长。
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心性和境界。
实践中的人生智慧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人们可以逐渐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五、实现人性的完善王阳明心学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性的完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是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觉醒和修炼,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性,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他的核心哲学理论之一。
在这里,“良”指的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即人类天生的、未受外界影响的本性,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善良”。
“知”则可以理解为“智慧”。
因此,“良知”指的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也可以理解为天赋的道德观念。
在王阳明的哲学理论中,“致”是“达到”的意思。
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求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这并不是说良知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强调行为应该以良知为标准,以心为标准,达到心所想、心所悟。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都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内心良知需求。
这是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
他主张将内心的善良推及到个人的行为举止中,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
“致良知”是一个有知有行的过程,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他提倡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追求内在的醒悟和不断的践行。
总的来说,“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内在良知的必要性。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解读王阳明良知说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
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
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
《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
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
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是很有道理的。
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
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
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
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
08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理论,良知在人心,能辨别是非、识别善恶。
心与理同一“心即理”,良知作为本体、心,理就是道德原则,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致良知”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方式呈现。
在儒家哲学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良知”是“形而上”,属本体,也是主体,即“心”,意识的内容为“形而下”,便是“物”。
知行合一理论,是说道德的法则与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不一致,就通过“格物致知”使其一致。
同时,“致良知”具有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伦理学性质。
“本心”体现为人性,人性不是别的,就是人生下来皆具有良知,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存天理,去人欲”是王阳明提倡的修身之道。
“致良知”理论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人性论;意义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温纯如1 温 放2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他的哲学又被称为“心学”。
他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明代哲学家。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是其哲学的精华与核心。
我们从“致良知”的名字来源看,“致”源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良知”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可见他的“致良知”理论是继承儒家传统的哲学理论。
王阳明在《复王天宇书》中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王阳明把“良知”看成是人所具有的能辨别是非、认识善恶的思想。
“致良知”理论就是人通过自身修行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是属于哲学世界观、人生观性质的学问。
一、“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源于宋代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
陆九渊在《与李宰书》中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这是说“本心”即理,本心是孟子提出的,陆九渊把本心看成道德原则。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精选)
欢迎下载精品--word2、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546字答:“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而“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经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所谓“良”。
朱熹将“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也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
所谓“知”。
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知善知恶是良知”。
在阳明哲学体系里,良知的本体义表现为存在的根据,德性的本原,先天理性原则等多方面的统一。
至于“致”,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体充拓得尽,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 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意义是至极其良知,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生活当中去。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实际上是一种返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主张存心养性,追求一种当下自知自觉的良好状态。
故,这样来看,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总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若从心学的角度而言,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则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精品文档------------------------------------------。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致良知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性的内在力量,它能够引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首先,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能力,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良知能够使人分辨是非善恶,它是人心中的一面明镜,能够直接认识到道德的真理。
通过良知,人们能够感知到内心的善恶,从而判断事物的价值和行为的正确与否。
其次,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一种自觉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正确的行动。
良知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认知,更是一种道德的实践。
良知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积极地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良知水平,逐渐达到道德的境界。
此外,王阳明认为,良知的运用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
良知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良知对照,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正。
只有不断地修正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发挥良知的作用,实现自我完善。
最后,王阳明强调,良知的发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良知的发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
只有通过实践,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人们的良知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良知的发挥需要人们不断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互相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良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它能够引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良知要求人们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通过良知的发挥,人们能够认识到道德的真理,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哲学内涵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属于心学范畴,其哲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产生的。
因此,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回归内心,探寻内心的良知。
-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一体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致良知就是通过不断地修养内心,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事上练: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过程不是空谈,而是要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
只有通过在具体事情上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致良知。
总之,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回归内心,探寻良知,知行合一,通过不断地修养内心,去除私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学说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的个人缘由探
“
”
,
“
”
,
“
”
,
“
”
、
“
”
。
“
”
。
在 此 期 他 的哲 学思 想 也 完全 成熟 达 到 了 他 思
, , 。
首 先 良 知是 人 生 而 有 之 的
,
想发 展 的第 二 高峰 场得 悟 心 即 理
,
这 就 是 他提 出 的 致 良 知 说 王 阳 明思 想 发 展 的第 一 高峰 是龙 场 悟 道 他贬滴 贵 州 龙场 骚 后 居 夷 处 困 在 龙
摘
, , 。
:
“
”
“
”
“
”
:
致 良 知 说是 王 阳 明 心 学 的主 要 内 容 任何 思 想 学 说 的提 出 都有 其 时代 社 会背 景 与思 想 理论发 展背 景 当然也 离 不 开思 想理论 家个 人 方 面 的 因素 本文 试 图从 个 人 因 素 角度 分析 王 阳 明 提 出 致
, 。
,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
,
他几 次 告假 奔 丧省 亲 都 没有 得 到朝 廷 的批 准 这 让 他 真有 莫知 所 措之 感 甚 至萌 生 了 弃 职 而 逃 的念 头 后 来 他 形容 这 段 时 间的遭 遇
, , 。
。
知识
。
为 百死 千 难
”
,
这 种 百 死千 难 要 远 比 战场上 的大 此 时 的 百 死 千难 已 不 是对个 人 生 与 死 的 叩问 在 龙 场 骚 时 他 已 超脱 了 生 死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王陽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無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
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标签: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现实意义“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早期思想的体现,江右之后,王阳明则转扬“致良知”之论。
因为在王阳明的内心,“致良知”论比“知行合一”说得更为直接和具体,也更有实践性。
那王说的“致良知”具体内容如何呢?一般来讲,“致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二是“致良知”说,指的就是王说的本体工夫同一论[1]125。
当然,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密切相连的,无疑是其“致良知”论的宏观内容。
一、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1.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王说“良知”的初始含义,来源于《孟子》一书。
而孟子认为,良知良能其实就是指人不需要思虑就能得知、不需要学习就能得行。
而这一“良知良能”到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就成了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意识和思想。
他的“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这是王阳明对“良知”这一含义界定的首识。
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更为强调良知自主显现而为自我内心所自觉的特点。
而且,他还使孟子“良知”说更推进了一步,让孟子那种萌芽状态的情的成分变为一种主体知觉层面的意识,让“知”的色彩变得浓厚了许多[2]118。
2.“致良知”的工夫第一,“致良知”具有扩充、致极性。
王阳明“致良知”中的”致”,不仅具有扩充的这种过程,还有至其极的意思。
而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提出了以“至”训“致”的观点。
浅层意义上来讲,王阳明的“致”只是一种至极的意思,但其实要强调的则是“致良知”这一过程,其最终就是要达到“知至”的层次。
王阳明心学:凭良知,做自己,天理也。
王阳明心学:凭良知,做自己,天理也。
王守仁,生于明朝1472年,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
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能完成“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完人。
1484年,12岁的王阳明在北京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就是问老师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老师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他思考了一会,才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赚大钱。
”王阳明不满意老师的回答,自己说:“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圣贤。
”这同12岁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小志向远大,读书为公。
王阳明就是因为从小立大志,才有后来的龙场悟道创立自己的心学和平定宁王之乱的军功。
所以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就是说立志是人生第一课,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因为人生一切选择都是围绕着志向做取舍。
做学问和做事业都一样,都是要先立志。
志不立,如同种植物而不种其根,再怎么培育灌溉,也终究只是劳苦,毫无成果。
王阳明谈立志:1.立志要早,志向要大做人志向不坚定,做事战略不专注。
也就是心不定,事难成。
所以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说:“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2.自己要信,当下要行王阳明说:“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也就是立志,是学习的动力。
学习,是为了实现所立下的志向。
是指没有目标的努力是盲干,只有目标但不行动也是空谈。
志之所在,要心向往之。
3.做事要专,用心要恒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那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所谓立志做圣贤,就是要念念存天理,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因此每个人终生学习和做人做事,都只是志向坚定而已。
就是人生所有的时间及为人处事都只是为了完成自己所立下的人生理想。
1496年,科考名落孙山的王阳明,并没有像他人那样号啕大哭,只是淡定说:“世人皆以落第为耻,我只以落第动心为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
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
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
《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
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
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是很有道理的。
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
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
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
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1)阳明接着孟子说:“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上)直解的意思是:良知是心的本体,而心能知道孝弟恻隐,都是这个本体的作用显现。
孟子只说良知,而阳明提出了“良知是心之本体”的范畴。
然而究竟什麽是心的本体、或曰本体的良知?对禅而言,性体真空,不生不灭,寂然不动。
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原佛性。
”本原佛性尚且不可说,何况是良知。
阳明所谓“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都是依这空性而立。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传习录中)。
发见自然明觉时,也只是见这空性的本体。
可以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对禅意的真实体悟,心学便没有立足之处,对于阳明学说的理解更是无法得以贯通。
从禅的角度,如果一定要说“良知”为本体,这“良知”只能是一个假名,不具有实体性。
(参考:1。
“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刚经;2。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但有言说,都无实意。
”--- 楞岩经)阳明对此有透彻的了解。
其发明本体曰:“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 “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
”(传习录中)就是说心、性、天都是假名,原本不二。
其举例言事则有:“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教,遇君便谓之忠。
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
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
” (传习录上)那末,阳明为什麽命名一个新的假名?一方面,这使得原本微妙难知的心之本体由此获得良知这样一个通俗的儒家形式。
另一方面,“良知”还另有妙用。
(2)阳明由悟心得到“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但是这个境界与儒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落差。
在禅言,作为本体的空性是可悟见而不可指证的。
在儒家的圣人,则很少谈到本体的问题。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存心养性事天”,都是强调后学在日用和笃行上下功夫。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
里仁)阳明以良知的概念在绝顶之间架起一座独木桥,连接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一头是孔孟(起用),另一头是禅意(本体)。
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传习录上)“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
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
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这两段话同是讲善恶。
我们如果细心体会,第一段讲善恶与禅无异;而第二段初读时禅意盎然,尔后却会感受到儒家言说的意味。
为什麽呢?在本体意义上的性和良知原是无相而不生分别的假名,所谓“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楞岩经)。
而阳明所讲的“廓然大公”,把本体的一般性的存在,换成了“人”的存在,其暗含的意蕴也变成了具体有相的人之性善与人之良知。
阳明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作为注脚:“至善者性也。
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传习录上)可以看出来,这个“至善”,分明就是孟子说的“人性善”。
我们再三玩味,就发现经过“性无不善、知无不良”这个命题,孟子的良知说已经悄然地代替了假名的良知。
接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已经是指孟子说良知。
而“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就移花接木、顺理成章地成了“孟子说良知”所具有的本体性。
结句“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再对脱胎换骨以后的“良知本体”进一步认定。
这样一来,由孟子的“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引申出来,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便具备了儒家道统上的合法性。
同时为儒家的学人开辟了一条简易的门径。
用今天通俗的说法比喻,这就好像两个不同的人在共用一张身份证--- 由阳明自己设立的良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朱子从师说:“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 后来的理学家在“未发已发”上作文章,把自己也绕糊涂了。
如果能见得良知这个本体恒在,就不会只从形式上去看。
其实,良知寂然不动时,与未发已发都无关系;良知感通而起用,未发已发都是这个良知的化身。
故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答陆原静书)识得良知,就继承了圣人的一切仁行。
这是我们与圣人所共有的那个良知本体的起用,有如日光普照,无处不是。
印证在社会实践上,便有“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
所以心学不是像理学家攻击的那样不读圣贤书,而是提倡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而致良知,就是出凡入圣的简易大道。
四.致良知:实现转换阳明提出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其意并不在宇宙万象的哲学,而是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切肤之痛。
“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答聂文蔚书)阳明指出:“自孟子道性善,心性之原,世儒往往能言,然其学卒入于支离外索而不自觉者,正以其功之未切耳。
”(答方叔贤书)“其功未切”,不仅是功夫未到的问题。
从起用上看,“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 (传习录下)根源是世儒被己私所蔽,不能体认良知的本体。
而从本体上看,良知是恒在的。
“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
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
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 (答陆原静书)这个转换,最终以“致良知”来实现。
因此,阳明创造性地提出致良知来作为《大学》“知致则意诚”的注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
知致则意诚。
” (传习录上)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
好比一个人,千方百计,拼命地要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美人。
于是擦胭抹脂、染发文身、整容断腿,却是越扮越丑。
旁边的人就对他说,等一等,等一等,请你看一看这个奇妙的镜子,了解你自己本来的身材面目,然后再来装扮才是真美人。
良知本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致良知就是照镜子。
所以说“工夫到诚意,始有著落处。
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
” (传习录下)这里说功夫到诚意始有着落,不外是说让镜子还我们的本来面目,只是要放得下私心,又何曾有什麽别的“功夫”来?世儒“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 (传习录上)“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其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传习录上)阳明又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 (传习录下)把致良知的实际功夫(包括静坐的工夫),落实到心念发动处,每日去得一分私心,就显露一分良知本体。
好比镜子上常年积了很厚的污垢,现在要一点一点地清除,才会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这也就是孟子说“求其放心”之意。
这就把良知无不善、无不良的理性完全落实到了儒家的德行上来了。
“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 (启问道通书)学者能见得良知之体,便可以无时不在仁义礼智之中了。
这个境界,便是阳明梦寐以求的社会大同。
“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
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
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
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答聂文蔚书)五.结语要而言之,在阳明心学中,本体只是“良知”之本体,致良知则是落实“本体的良知”。
能识得这一点,便直来直去,全无挂碍了。
故知阳明之学,以四句为精义。
四句浓缩为“简易广大”一言,又可以再浓缩为“良知”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