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新部编本3
2022年部编版语文九上《任务三尝试创作》精品示范课教案
任务三尝试创作【目标导航】1.学习创作诗歌, 符合诗歌的格式样式, 句子要押韵, 富有节奏感.2.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3.意象明确, 情感健康, 主旨明确.【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 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习作做准备.一、下面是一位同学还没有写完的诗作, 请续写完成这首诗.十四岁生日那天,您问我想得到什么礼物,是一架望远镜,还是一个簇新的足球?我摇了摇头,爸爸,我什么都不要, 我只想让您变成我的朋友!和我一起下棋,和我一起郊游,……1.这是你同龄人的心声, 或许也是你的心声. 想一想, 你对长辈有什么希望呢?这些就可以作为续写的内容.2.续写时, 要和前文的风格保持一致.二、假设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试着写一首诗, 把你的祝福和希望送给他.提示:1.想一想, 以往你给好朋友送生日贺卡时, 一般都会写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用凝练的语言分行写下来.2.感情要真挚, 可以适当借助某些形象来表现你们的友谊.三、模仿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 自己仿作一首. 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 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致云雀》, 以《你是________》或《致___________》为题, 创作一首表现形式相近的诗歌.提示:1.回忆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 以及你当时的情感, 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2.模仿课文的句式, 发挥想象与联想, 借助一些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新课导入】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生活中的人、事、物, 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 将这种情感用文字分行写出来, 就有了诗的模样了.诗歌的语言一般比拟凝练, 有节奏感和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 也许写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也许你的诗会很稚嫩, 不过这都没有关系. 今天, 在这堂习作课上,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写诗的辛苦与快乐吧.【写作要求】1.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2.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主旨明确.3.写完后要多读几遍, 看看读起来是否押韵, 是否有节奏感.【技法点拨】1.写诗歌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艾青说过:“对生活所引起的丰富的强烈感情, 是写诗的第一条件, 缺少了它, 便不能开始写作, 即使写出来,也不能感动人. 〞所以要想写好诗歌, 首先应对所见、所听、所想之事物要敢于联想、想象并赋予其真实的情感, 让其具有像人一样的灵性.2.诗歌需要想象, 而且想象是要富有新意的, 富有灵性的. 如泰戈尔的《纸船》, 其想象就很丰富, 能够由“向水中投放纸船〞, 想象到“载着秀利花的小船会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再想到“张着风帆的白云会把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等等, 而这些想象看似离奇, 其实也符合实际, 符合儿童的思维. 生活中, 地上的草、空中的云、田野中的风、秋天的果实都可以触发你的情感, 使你浮想联翩, 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诗歌的素材.3.注意诗歌的格式. 首先诗歌需要分行排列, 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成假设干小节, 一般中学生写诗歌不少于20行;其次, 诗歌一般都押韵, 表达语言的音乐美, 诗句的长短要表达节奏的跳动、起伏, 可以长句和短句互相交错;再者, 语言不能过于随意, 必须经过锤炼, 词语要经过推敲, 尤其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要经过斟酌, 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方法. 【范文引路】门锁的承诺我来自千锤百炼,我出于精琢细雕,我处身假设市门庭,我把守一方平安.有家的地方就有我,我就是把小小的门锁.我虽小,但却有绝对不小的承诺: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是我做人不变的准那么;兢兢业业, 矢志不渝,是我心灵永远的求索.有谁见我小小的门锁贪图享乐而工作掉链?为了信守我不变的承诺,我将心抽象成一枚红玫瑰钥匙儿,敬献我心爱的主人保管,而我与他穿越时空的爱恋,也由此上演.这首优秀诗歌习作, 外表是在写锁这一意象, 而实际上是在写人的优秀品质. 全诗语言凝练, 节奏感强, 想象力和联想力丰富, 显示了比拟扎实的文学根本功.我爱这土地假设我是一滴玉露,我也愿把这剔透的身体融入:这被烟雨所迷蒙的瘦西湖,这永远吸引着我们的兴致的香格里拉,这悄然的红叶飘落的香山,和那来自“东方小巴黎〞的纯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然后我痴迷了,连目光也定格在那迷人的一线天.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希望?因为我挚爱这土地……作者为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把自己比作一滴玉露, 然后想象自己融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挚爱. 整首诗模仿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意象鲜明, 主题突出, 想象合理, 思路清晰.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 供大家分享.本次写作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先进行交流, 让他们初步了解诗歌写作所要掌握的一些技法, 再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寻一些常见的意象, 例如树、山、河流等, 激发他们去想象, 去联想, 鼓励他们当堂创作小诗, 这样学生在互助中找到了乐趣, 找到了创作诗歌的激情. 然后再组织他们课上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体味好的想象和好的语言, 学生的激情就完全得到释放了. 一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诗歌创作的知识, 又让他们收获了兴趣和激情.1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领会衬托、比照、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 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根本特征.【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感情.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衬托、比照等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读,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 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课件出示: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 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生:白杨树.师:没错, 就是白杨树! 你们看, 它笔直的干, 聚拢的枝, 白得朴素, 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 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 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 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板书:白杨礼赞茅盾〕【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本补白局部的内容, 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 拓展知识面.二、初读感知, 寻找“不平凡〞〔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朗读课文, 找关键句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课件出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反复诵读, 体悟情感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 从“那〞到“这〞, 从“实在〞到“决不是〞, 从“赞美〞到“高声赞美〞, 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 感情是由浅入深的. 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 还有崇敬.师:“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 有何作用?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根底, 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 也就是说,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让学生在文章有感染力的语句中, 心灵有所触动.三、学习技巧, 感悟“不平凡〞设问1: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预设雄壮—单调—惊奇.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 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 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欲扬先抑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设问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预设欲扬先抑. 前3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接着又说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 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师:作者赞美白杨树, 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预设交代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 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构成了文章的波澜, 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师:文章最后一段写楠木有什么作用?预设与白杨树形成比照. 将两种树的不同品格和所代表的不同人物进行比照, 突出赞扬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设计意图】通过对句段写作技巧的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四、分析形象, 了解“不平凡〞师:想要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 需要由表及里地分析白杨树的形象. 阅读课文可知, 本文第5段开始着重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同学们朗读第5段. 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师:这一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请同学们在课本里圈画出来〕课件出示:干:笔直、绝无旁枝、丈把高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师: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体形象呢?预设力争上游.师小结:通过细致的描绘, 白杨树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美〞便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文章通过对白杨树干、枝、叶、皮四个方面特点的描写, 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形象.师: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从本段中找出能表现其内在品质的词语.课件出示: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师小结:本段中用“力争上游〞总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并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 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结束语:刚刚我们初步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那么作者仅仅是在写树吗?作者写白杨树的这些形象特点, 意在突出什么?你们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这样的品质?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善于寻找关键词句的能力, 以及在搜索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同时初步感知其内在品质. 散文应多阅读,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精神美.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根本特征.【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分析品格师:根据上节课我们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 同学们觉得白杨树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课件出示:我从白杨树的看出它具有的优秀品质.预设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设问2:你能联想到什么人具有白杨树这样的优秀品质吗?预设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白杨树的品格及内涵进行理解.二、学习象征手法, 礼赞不平凡之人师:通过白杨树茅盾先生联想到什么人?预设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师补充:通过联想和想象, 借某一具体形象〔本体〕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这种写法叫象征, 也可称为“托物言志〞.师: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预设白杨树笔直的干给人正直之感, 靠拢的枝象征着团结的精神, 向上的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上进, 皮光滑并泛出淡青色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有一种坚强之美. 所以说白杨树的形态之美折射出来的精神与农民和哨兵身上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极其相似, 这样就构成了象征.课件出示:象征, 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 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 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写作技巧, 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 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 将作者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师补充:白杨树与歌颂的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有相同的地域特征:文中所写的白杨树生长于黄土高原, 革命圣地延安也位于黄土高原. 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 也就概括了生活中白杨树的所有特征;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也就是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所有的抗日军民.师:白杨树除了象征农民和哨兵外, 还象征什么?生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师小结: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不被人重视〞, 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磨折不了, 压迫不倒〞, 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师:同学们齐读第7段, 在字里行间感受茅盾先生对西北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最后四句是排比句、反问句.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势. 朗读时要读出坚决、自豪、赞美的感情, 语气逐渐加重. 过渡语:大家如果能在作文中适当运用象征手法, 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上, 会使行文曲折, 表达含蓄, 给文章增色不少,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 明确本体与象征体的联系, 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让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力量. 三、练习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课件出示:落叶、荷花、蜡烛、梅花、翠竹、鹰、太阳、孔雀、牛生答: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可以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 可以象征教师. ……师:大家的思路逐渐被翻开了, 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开始写作. 注意:本文前半局部是对白杨树的自身形象进行描绘, 再通过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 所以同学们不要一开始就写什么物象征什么.结束语:同学们, 一篇优秀的散文, 就如一幅无形的画, 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 茅盾先生的散文到达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白杨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让我们再次以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作结, 向白杨树的精神致敬, 向中华儿女身上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致敬!〔师生同读教材P81《题白杨图》一诗〕【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联想, 并结合课后练习题, 学习使用象征手法写片段作文, 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技巧.【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设计亮点】本节课思路清晰, 框架完整,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层次清楚, 重难点突出, 旨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 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资料链接白杨树生活环境白杨树是西北地区普通的一种树, 只要有草的地方, 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 大路边, 田埂旁, 哪里有黄土, 哪里就是它生存的地方. 它不追求雨水, 不贪恋阳光, 哪怕在坚硬的土地上, 只要给它一点水分, 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 只需挪动一点杂草生存的空间, 它就能把黄土地装点, 撑起一片绿色. 它不需要人去施肥, 也不需要像娇嫩的草坪那样去浇灌, 只要不挥刀斧去砍伐, 给它一点宽松的环境, 让它吸收自由的空气, 它就会挺拔向上. 素养提升“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 被象征的本体, 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不过也有少量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或是局部文章的构思, 是文章技法, 如《白杨礼赞》;比喻那么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 即象征中必有比喻, 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神似〞, 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推荐阅读杨迎新《白杨礼吊》朱金平《一棵小白杨》顾晓蕊《十万残荷》。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教案(含范文赏析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教案(含范文赏析与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我来编童话教材分析:本次作的主题是“我来编童话”,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展开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故事情节必须具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重点)。
2.能够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作,初步形成修改作的意识(重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词语卡片,学生准备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小故事。
课时安排:本次课程为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交流导入:本学期我们班涌现了很多童话小书迷,你们都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呢?快来和老师分享一下。
2.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3.过渡:童话故事真的很有趣,它用了很多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使故事非常生动、有趣。
有些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你想不想也来编一个童话呢?4.板书课题:“我来编童话”。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交流,把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并在积极的交流中积累学生的阅读经验。
二、明确特点,自主想象1.讨论交流: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我们学了好几篇童话,你能根据这几篇童话说一说童话有什么特点吗?2.交流明确: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没有生命的物品,都能说、能笑、能思考问题。
作者把它们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性格。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啄木鸟”和“森林超市”词卡,引导学生想一想:啄木鸟在森林超市里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预设情境:森林超市开业了,非常热闹。
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超市老板XXX合不拢嘴。
小麻雀买了一双彩色的翅膀,披上可漂亮了!小兔子买了一个粉嘟嘟的蝴蝶结,可美了!一只画眉鸟路过,奇怪地问:“啄木鸟不是森林医生吗?不忙着给树木治病,怎么还有闲工夫开超市?”啄木鸟老板什么也没说,用手指了指森林,画眉鸟顺着啄木鸟所指的方向望去,它发现,树木都挂起了塑料袋,就像在打吊瓶一样。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2.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
一、故事激趣,听一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东晋时的大画家顾恺之曾经为好朋友裴楷画像。
裴楷脸上有三根又黑又粗的毫毛,很不雅观,别人为裴楷画像总是加以回避,可顾恺之不但不回避,还特地将这三根毫毛画得异常突出。
正是由于这样的处理,使裴楷的肖像格外生动。
别人一见都拍手称妙。
三根毫毛的添加,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吗?二、细心观察,说一说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两幅漫画。
谁知道这两幅漫画分别画的是谁?(用课件展示图片素材——两幅肖像漫画:鲁迅和爱因斯坦。
)为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能猜出他们是谁?我们把两个人物的肖像漫画和照片对比一下,再看一看文学作品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请你谈谈画家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征,而文学作品中作者是运用了哪些个性化描写向读者传达自己的独有认识的。
《一面》节选: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节选: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不等女孩回答,老人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但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明确:(1)画家抓住了鲁迅很瘦、寸头、胡须浓重的特征。
《一面》中,作者阿累运用了肖像描写,如面孔黄里带白但精神很好,头发约莫一寸长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表现鲁迅的顽强、正直。
(2)画家抓住了爱因斯坦头发蓬乱、眼睛很圆、鼻子很大、脑门有深深的皱纹的特征。
文学作品中,运用了肖像描写,如短而硬的胡须,深陷的眼窝,蓬乱的头发,刻画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伟大而又平凡的形象,同时又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关爱孩子,很有礼貌的性格特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优秀优质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主要内容包括:词语盘点、成语接龙、趣味阅读和写作练习。
具体章节为《语文园地三》中的词语盘点部分,详细内容涵盖课内所学词语的复习、成语的积累与应用、阅读理解及写作技巧的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课内所学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 培养学语接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趣味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成语接龙的应用和实践,写作技巧的运用。
重点:课内词语的复习与巩固,成语的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成语卡片、阅读材料、写作素材。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引入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出示课内所学词语卡片,让学生抢答。
b. 讲解成语接龙的规则,引导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游戏。
2. 词语盘点(1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词语接龙比赛。
b.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讲解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3. 成语接龙(10分钟)a.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趣味阅读(15分钟)a. 学生阅读短文,完成阅读练习。
b. 教师讲解阅读理解技巧,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5. 写作练习(15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词语和成语,进行写作练习。
b. 教师指导写作技巧,点评学生作品。
b. 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词语盘点:展示课内所学词语,标注重点词语。
2. 成语接龙:列出成语接龙的示例,标注成语含义。
3. 趣味阅读:列出阅读练习题目,标注阅读技巧。
4. 写作练习:展示写作素材,标注写作要点。
七、作业设计a. 词语接龙:用课内所学词语,完成10个词语接龙。
b. 成语积累:积累5个新成语,并写出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第三单元《习作》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习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忘的人或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用文字表达这些难忘的人和事。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表现出作文主题,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具体细节及举例解释:
-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表现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举例:以一篇关于“难忘的人或事”的范文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人物描写、对话等手法,展现主人公的品质和事件的感人之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选材和构思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作文和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传递情感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作品,发现并学习其中的优点。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作文修改环节,部分学生对如何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感到困惑。我觉得在这里,我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修改方法和建议,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提高作文质量。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堂,我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导读课教案优秀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导读课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理解】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选一个节日,写一写。
【设计理念】综合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适度把握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既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实践,又要有效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示”,适时加以引导。
【学情简介】他们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式已经适应并渐渐习惯,教学本导读课时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度把握。
【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会写5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字词;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阅读学习单、ppt【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直击主题(一)直接进入单元主题: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2022年部编版语文《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案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1.热爱生活,品味生活,思考生活,找到新颖的角度和视点,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2.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记忆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有些事令我们刻骨铭心,有些事只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模糊的影子;有些人,虽然陌生,却会在我们的心湖荡起涟漪,有些人,虽然熟悉,却总是被我们忽略。
是什么让我们总是忽略他们呢?是因为太无足轻重了吗?我想恰恰相反,只是因为太熟悉。
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身边写起,写眼前之景,眼前之事,或者熟悉的人、生活中的小事。
二、写法指导1.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校园的一草一木、家庭的平凡琐事、社会的点滴见闻等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
如《春》一文,作者就是拿春天的花草风雨作素材的。
2.积累生活素材,不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宋朝大诗人陆游说,写诗“功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要学会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体验。
如看到燃烧的蜡烛,就会想起自己默默奉献的老师,产生赞美老师的想法。
3.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生活细节写。
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往往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实体验和感受。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周围的环境进行描写,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才能绘声绘色,描述生动。
三、指导选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选材:1.从家庭生活中选取素材。
我们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在家庭生活中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多和家人沟通,从中找到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
2.从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
(1)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性格也各不相同。
平时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每天都能发现同学身上的微妙变化。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 优质版教案
课题习作:我来编童话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童话世界的有趣和美好。
语言运用: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思维能力: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审美创造:学会观察课文插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课前解析】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
这个习作内容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体现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相辅相成。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了编童话的习作任务,并呈现了“国王、黄昏、厨房”等3组词语,分别表示角色、时间、地点。
其中,角色的词语指向人、动物、植物,符合童话故事万物都可以像人一样活动和思考的特点;时间的词语指向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某一天、某个季节,提示学生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多样的可能;地点的词语指向家里、公共场所、大自然,提示学生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可以放开来想象。
此外,教材提供的这些词语也可以自由交叉组合,形成多样的故事情境,如“啄木鸟、星期天、厨房”。
这样编排,是为了尽可能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素材,便于学生展开想象,打开编童话的思路,产生习作兴趣。
教材第二部分以3个问题提出了本次习作要求。
第一个问题针对故事角色的选择,提示学生可以从上面任选一个或几个角色,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第二、三个问题提示学生要进一步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3个角度的提问,旨在帮助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自读修改和给故事加题目的要求。
本次习作的自读修改,重在落实语文园地中提出的“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实践“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的运用。
给故事加题目,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提出的习作要求,为学生从段的练习走向篇章的练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2.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
能给习作加题目。
【教学重点】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2024版年度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要求。
及时反馈
02
对学生的识字写字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肯定进步,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建议。
多元化评价
03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
解学生的识字写字情况。
22
05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Chapter
2024/2/3
23
课内阅读篇目选择及指导原则
01
精选文质兼美的课 文,注重思想性、 艺术性和适合度。Βιβλιοθήκη 2024/2/311
创意活动和作业设计
2024/2/3
活动一
举办“校园朗读者”比赛,鼓励学生朗读优美文章,培养朗读兴趣和 语感。
活动二
开展“金秋诗会”活动,引导学生创作和朗诵与秋天有关的诗歌,感 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三
组织“童话创作大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 作能力。
作业设计
结合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如生字词抄写、阅 读理解题、仿写练习等,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12
03
课文解读与课堂实施建议
Chapter
2024/2/3
13
经典篇目深入解读
精选经典篇目,如《秋思》、 《山行》等,进行深入解读, 引导学生领略文学魅力。
2024/2/3
分析篇目的文学特色、语言风 格、情感表达等,帮助学生全 面理解课文内容。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探 讨篇目的主题思想和深层意蕴。
优秀作品展示
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024/2/3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33
14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会生动细致、富有感染力地讲述民间故事。
【语文要素】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语文要素】4.背诵古诗《乞巧》。
[教学重难点]1.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2.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会生动细致、富有感染力地讲述民间故事。
(重点)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一、交流平台:创造性复述的方法1.谈话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很多同学对民间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使我们的故事常进常新,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那么有哪些好办法呢?2.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提示,小组内互相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
3.小组派代表谈自己从提示中获得的讲故事的方法,教师评析并归纳出讲故事的新方法。
(1)换人称讲故事。
《猎人海力布》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尝试用第一人称,用海力布的口吻来述说故事,那样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听众耳目一新。
(2)“添油加醋”讲故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使故事更具可读性。
如,《牛郎织女》中可添加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3)续编故事,使情节更加完整。
大家都续编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同样,民间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大胆续编,如,海力布变成石头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4.选派代表,任选一种方法续编故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鼓励故事新编。
5.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交流评议。
二、词句段运用:俗语与成语不同的表达效果(一)出示词语1.指名读词语,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小组交流,看看左右两边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左边的六字或七字的词语也叫俗语,表达更加通俗易懂;右边的是四字成语,意思简练。
(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类似的词语。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得无厌把丑话说在前面——有言在先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作文扩展编写童话优秀版教案
编写童话教学目标1.掌握单幅图写话的一般方法。
2.展开合理的想象,有条理地编写童话。
3.在生活中懂得互帮互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1.掌握单幅图写话的一般方法。
2.展开合理的想象,有条理地编写童话。
教学难点对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条理地编写童话。
教学准备动漫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师: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听童话故事呢?生:喜欢。
师: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师:哇,你们知道的童话看真多!童话故事新奇有趣,而且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们想不想也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呢?生:想!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魅力!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写童话。
揭示课题:第九课编写童话二、体验(26分钟)快乐起航师:编什么童话呢?别着急,老师可是给你们带了线索来的。
1.总体看图。
(快乐起航)播放动漫(图片)师:看这幅图,今天我们就要根据这幅图来看图编写童话故事。
看看这幅图,你能用两三句话来概括图上讲了件什么事吗?生:大象用鼻子和长颈鹿搭了一座桥,小兔和小刺猬正在过“桥”。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特殊的“桥”呢?我们看看能不能从动漫中找到线索。
2.播放动漫情景问题一:想一想,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生:春天(夏天),小草探出头来,花儿争奇斗艳,草儿挂着露珠,绿得发亮。
问题二:你觉得小兔子和小刺猬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小兔子和小刺猬一开始是很开心的,他们脸上都挂着笑容。
问题三:想象一下,小兔子为什么哭?小刺猬为什么急得团团转?生:小兔子想去河对岸看外婆,小刺猬想去对岸小猴家做客,可是小桥被水冲垮了,他们过不了河。
师:这就是故事的起因,谁敢把时间、人物、起因连起来说说?生:……师:真棒!着急的小兔和小刺猬最后能不能过河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3.播放动漫(星球)问题一:大象和小兔子会说什么?生:略问题二:看了图画,我们都知道最后小兔子和小刺猬是顺利过了河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篇一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彭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四)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视频上看到的场景,书里也有。
我们来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从阅读中发现是3或4段)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电化教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家乡”,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散文、古诗、儿歌和语文实践活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章,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通过写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词语,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句子结构。
2.难点: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语文。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生词和重点词语的解释和例句,课文的图片和动画,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以便进行拓展和实践活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内容。
具体包括:1. 阅读理解:《钓鱼启示》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分析文章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词语积累与运用:本单元词语盘点学习本单元的重点词语,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学会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3. 写作实践:写一个人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词语和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钓鱼启示》的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作方法。
2.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学会运用到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3.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钓鱼启示》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本单元重点词语的积累与运用,以及人物写作的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一个人。
2. 阅读理解:《钓鱼启示》a. 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故事内容。
b.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写作方法。
3. 词语积累与运用a. 学生自学生词,了解词语意思。
b. 教师讲解词语用法,举例说明。
c. 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运用所学词语。
4. 写作实践:写一个人a. 教师给出写作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b. 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c. 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b. 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语文园地三》2. 板书内容:a. 《钓鱼启示》:人物形象、文章写作方法b. 本单元词语盘点:词语意思、用法c. 写一个人:具体事例、人物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本节课所学,运用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
b. 以《钓鱼启示》为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版三年级(上)《习作三我来编童话》统编版优质教案
《我来编童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不仅学会写作,更陶冶情操。
2.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较流畅具体地记叙想象内容。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从编写童话故事过程中接受自我教育。
【教学重点】创编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童话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给人以启迪。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师:孩子们玩是你们的天性,你们一定喜欢玩游戏,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老师出示图片(童话故事图片),大家快速回答老师出示图片的内容是什么?回答又快又好的同学老师还有小礼物。
(笑脸贴画)师出示图片,生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根据自己读过童话导入让学生感到童话离自己很近,能快速让学生融入课堂。
师:除了课外一些童话故事,课本第三单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童话故事,哪位学生能回答具体什么故事呢?(生举手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畅游童话的王国,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编写童话,请大家一起齐读课题《我来辩童话》。
设计意图:把学生思维从课外拉回本教材,回归课本,引出课题。
2.了解童话,明确童话的特点师:既然大家学习了那么多童话,我们就聊一聊你对童话有哪些了解?(生畅所欲言)生1:童话要有想象生2:童话里面花草树木会说话生3:童话还给我们一些启示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想象、拟人、启示。
师总结:童话的特点,并出示课件,让生进一步了解童话。
设计意图:引出童话特点。
3.童话的六要素师:童话的世界非常神奇,我们遨游在神奇的童虎王国的老师知道你们也有了一项神奇的本领。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的火眼金睛观察老师出示的词语,并把它们分成三类。
预设:生不会回答的情况,师引导他们竖排看每一类词语,引出生回答角色、时间、地点三要素。
师:童话仅仅有这三要素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会发生一件有趣的(生:事)。
同学们,我们为了把一件事写完整和具体需要按照什么顺序?引导生回答:起因、经过、结果。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写作三《布局谋篇》教案三篇
【导语】如果说主题是⽂章的灵魂,材料是⽂章⾎⾁,那么结构就是⽂章的⾻骼。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章的结构。
2.学习掌握常⽤的布局谋篇的⽅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增强⽂章的表现⼒。
过程与⽅法 1.教师布置作⽂题⽬,引导学⽣审题、分析材料,确定合适的⽴意。
2.学⽣根据⽴意,搜集相关材料,筛选材料。
3.同学之间交流写作思路,互相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列出提纲,完成写作。
4.同学之间互相点评,并评选出秀的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笔,领悟作⽂布局谋篇的技巧,增强写作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选材、组材,学会安排⽂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常⽤的布局谋篇的⽅法,学会列提纲;紧扣主题作⽂,增强⽂章的表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如果说主题是⽂章的灵魂,材料是⽂章的⾎⾁,那么结构就是⽂章的⾻架。
⽂章若没有⾻架,⾎⾁就⽆所依附,⽂将不成章。
所以,我们在作⽂前要对⽂章的结构进⾏合理的布局,使⽂章⼀脉贯通。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的布局谋篇。
⼆、⽂题展⽰ 1.古⽼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
试以《家乡的名⽚》为题,写⼀篇作⽂。
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点,⾃拟题⽬,⾃定⽂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
不少于600字。
孩⼦拿着橘⼦问:“妈妈,为什么吃橘⼦要剥⽪呢?”“那是橘⼦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就能得到,⽽是要付出劳动的。
”“橘⼦⾥的果⾁为什么是⼀瓣⼉⼀瓣⼉的呢?”“那是橘⼦在告诉你,⽣活的⽢甜和幸福,是⽤来慢慢享⽤的。
还是为了告诉你,你⼿中的东西,不能独⾃享⽤,要懂得与别⼈分享。
” 3.我们每天都在路上。
⽣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交友路上有⽢甜,追求路上有付出。
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尽的期盼与思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园地”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内容包括“口语交际”、“阅读理解”、“词语辨析”、“作文训练”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词语运用、作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的理解,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2.教学难点:词语的运用,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相关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园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对新词进行解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设计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进行创作,培养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习作推荐一本书》精品教案3
《习作: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推荐一本书”,根据单元阅读主题“书山有路勤为径”,本单元设置了三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恰好与阅读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层层递进,为本单元习作奠定了基础,结合阅读文本进行铺垫,会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相关的素材。
同时,本单元还设置了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话题的口语交际,结合这些内容,从积累素材,到口头表达。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出发,本次习作重在提示学生“注意分段写”、“重点结合哪些内容来写”、“在推荐不同读物的时候怎样突出重点”旨在通过这样一次推荐活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表达愿望。
逐次向书面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进行延伸,为学生架设从阅读走向表达的阶梯。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第三学段,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习作能力,且在本学期第四单元的习作训练中,学生已经进行了“分段叙述”“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训练,根据学生习作能力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其感兴趣的事物(包括图书)往往在推荐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分段表述,把握不住重点,前后逻辑不通顺,影响表达效果的情况。
这次习作将会基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对材料有所选择,并有条理的表述,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
三、教学目标1.介绍一本书,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推荐理由。
2.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
四、教学重难点把重要的内容写具体。
五、课时安排3-4课时(作前指导——动笔实践——作后指导——二次练笔)六、教学过程作前指导【课时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能根据习作提示来列出习作提纲。
2.能分段表述推荐的理由,把重要内容写具体。
(一)交流分享,打开思路教师引导:在这个学期,我们结合“快乐读书吧”布置了“民间故事读书会”的大阅读活动,同学们还记得都读了哪些书吗?预设1:中国民间故事《田螺姑娘》《白蛇传》.预设2:欧洲民间故事《聪明的牧羊人》《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关于“话题探究”本节探究的话题是有关原始素材转换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是如何由原始素材转换成作品的?这对我们的写作素材转换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一素材是作者从“一位守粪的农民”身上发现的,也就是在生活中直接发现的。
表面看来,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创作出杰作。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除了我平常对农民的了解、接触之外”,这话虽然好像不经意地在文章的开头一笔带过,但我们却不能轻易放过去,因为这里很清楚地说出了作者之所以能发现并转换素材的主观原因。
试想,一个与农民从不接触,对农民一点也不了解的人,能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和关注农民的兴趣吗?这样的人即使遇到了相同的农民人物素材,也不太可能由此开始继续观察并在观察中不断调整视角,不断发现“意义”,不断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
倘若如此,这幅画就没有产生的可能了。
所以,这表面的偶然中蕴藏着深层的必然。
这一点,是作者能够敏感地发现素材的至关重要的主观因素,也可以说是作者发现素材必备的心理基础。
具备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作者就会带着极大的关爱之心去接触素材,去发掘素材,去发现素材的种种细微之处:“他在雪水中僵硬的动态”,“他呆滞、麻木的神态”,“一双牛羊般的眼睛”,这些就构成了作者对原始素材的“中心印象”;作者“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杨白劳、祥林嫂、闰土、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乱糟糟地挤到了眼前”,这说明作者已经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感情的波澜涌动起来。
于是,作者迸发出了“要为他们呐喊”的创作冲动。
至此,一部画作即将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已经具备了。
但是,“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父亲》”,发现最初素材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断发酵、蒸馏、过滤,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还需要“立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才能达到素材转换的完美境界。
正是因为经过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曲折复杂的过程,油画《我的父亲》才如此真切地画出了中国农民“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皮肤的抖动”,“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沉重的喘息和暴跳青筋下血液的奔流”,“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下的一颗牙齿”等外在形象,才如此深沉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父亲“淳厚、善良、辛苦”的内在神韵,才具有如此逼视人的魂魄的艺术震撼力!结合以上油画创作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这一典型事例对我们写作素材的转换有什么启示?“知识导引”里已有了具体概括,这里再强调几点: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意义”。
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绘画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什么是素材?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
从作者得到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又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
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事象,真可以称得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从写作过程本身来看,选材是写作的第一道程序。
所以,在素材的转换使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善于通过自己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且这里的“意义”与自己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和谐相通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由原始“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
也正因为这样,素材一旦被作者有目的地纳入文章后,会发生原本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难以预测的重大作用。
这可以说是一条素材转化的基本原则。
比如,发现一位普通“守粪农民”这一素材时,画家罗中立正是通过“守粪农民”那“一双牛羊般的眼睛”这一“中心印象”而发现了中国农民的“淳厚、善良、辛苦”的“意义”,才深受触动;进而产生了“我要为他们呐喊”的“立意”冲动,从而创作了这幅令人震撼的油画。
而针对油画《父亲》这一素材,“例文一”和“例文二”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触,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位作者各自的视角不同,发现的素材“意义”不同。
在引导学生进行“素材”转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的丰富多彩的“意义”或非同寻常的“亮点”,并以此为“切入点”立出自己要表达的写作之“意”,然后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一定是比较成功的文章。
当然,“意义”的发现,“亮点”的寻找,也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发现“意义”、寻找“亮点”的能力,也会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发展、提高。
其实,与写作教学息息相关的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原始素材经由作者的“意义发现”与创造性转换而成为不朽的文章“题材”,进而创造出不朽名作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胜枚举。
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生活人物,一旦被艺术家塑造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件原本寻常的生活小事,一旦被艺术家纳入他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变短暂为永恒的艺术魅力。
据周遐寿(周作人)先生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介绍,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
如“孔乙己”的原型是孟夫子,此人当年常去鲁迅绍兴故宅对面新台门所在的东昌坊口的小酒店里喝酒。
他曾经偷过书,并说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偷书不算偷,叫窃。
不过被打断腿的不是他,而是孟夫子的族伯,绰号叫“跛鼓”的。
鲁迅是以孟夫子做主要的原型,集中了几个人的特点,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
当然,“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在将原型人物转换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倾注了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匠心。
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就很具体地道出了其中三昧:“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原生态的小人物,经过鲁迅生花的妙笔,便转换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里不朽的艺术典型,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这也为我们在如何转换、使用素材的写作教学中提供了经典范本。
以上是原始素材转换的两种基本途径:1.提炼和强化;2.文学意义的典型化。
这两种情况在中学生写作里都是可以出现的。
我们允许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虚构(事实上很少学生没有在自己作文里虚构过),在技能训练方面则更应该注意前者。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例文一]点评:《汗水中的启迪》,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文章劈头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紧接着总说素材(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这已经深深地抓住了素材的“中心印象”。
本文的开头颇有先声夺人之势。
接下去的具体联想,同样紧紧抓住素材的中心印象而向外自然地辐射出去,既扣住自己立意的中心,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转换了原始素材,表现了自己文章的立意。
而结尾处的“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一语,暗示了作者由眼前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足以令人在回味中积极进取。
本文文字练达,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称道。
但是,高要求来看,本文的内容有些单薄,还不够充实。
[例文二]点评:《父亲──油画〈父亲〉评价》一文,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的佳作。
文章首先在一种亲切的询问中引出了油画作品,紧接着在强烈的情感中富有创造性地描述了油画内容,形象地浓缩了油画的精华,为下面的具体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从“呼吸”“喘息”“神情”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
在赏析的整个过程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至于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作为中学生,实在难得。
不过,如从纯粹评论文章的要求来看,本文似乎有点“热烈的感受有余,冷静的评价不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代)。
[例文三]点评:《小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讽刺散文诗,写的是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
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像这种自己毫无建树而专靠否定别人而混出一些名堂的人,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且都有着各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是,像作品中这位“小丑”这样典型、夸张的真实生活人物,恐怕不大可能确有其人。
如此典型、夸张的人物表现,必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能塑造出来的。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写作实践”在具体操作上,要紧紧配合着“知识导引”所重点讨论的素材知识和素材转换的特点规律,以其中典型的素材转换事例为借鉴,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以后,师生再进行交流。
交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一起讨论所提供的素材给自己留下的“中心印象”,再一起探讨其中与文章“立意”相关的“意义”,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任选一个素材(或全选,或就三个素材分三个小组分别来写),在单位时间内(利用平常作文的时间)完成一篇作文,紧跟着教师批阅讲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次写作实践的经验或教训,力求掌握其中的规律。
第一题,关于读后感的写作读后感是感想式的议论文,要结合自身体会和现实事例来阐明针对某一文本“读”后悟出的道理。
读后感的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细细品读原文,把握文章精神。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能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原文的精神,就无从真正激发出有实在内容的感想。
2.在整体把握原文精神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感触点”,也就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去深入挖掘,并用这一“点”去统摄全篇,使感触的内容集中紧凑;千万不要“广种博采”,面面俱到;更不要写成原文内容不分轻重缓急的转述或不疼不痒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