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康复治疗防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合集下载

中风致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

中风致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

中风致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
于大川;林海兰;姬冬梅;卢晓唯;陈曦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2(38)6
【摘要】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0%~70%的脑卒中患者因肩袖肌群肌张力下降,同时在重力因素影响下,肩关节囊松驰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在被动活动肩关节之后或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可使原本脱位但不疼痛的脱位
关节软组织损伤,出现牵拉感或难忍的"跳痛",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日常活动能力(actiities of daily living,ADL)下降,进而可使肌肉萎缩,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

【总页数】1页(P1140)
【作者】于大川;林海兰;姬冬梅;卢晓唯;陈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
院疼痛科,吉林长春130021;武警吉林总队医院,吉林长春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47例临床观察 [J], 蒋金鹏;王凯;车媛
2.推拿手法在肩关节半脱位综合康复治疗中应用效果的临床观察 [J], 赵英子;何丹;穆青;李萌;
3.推拿手法在肩关节半脱位综合康复治疗中应用效果的临床观察 [J], 赵英子;何丹;
穆青;李萌
4.综合康复治疗对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观察 [J], 张泽;王毅蓉;李建岗;彭艳丽
5.对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的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J], 潘书征; 朱二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肩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也是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关节。

肩关节半脱位通常是指盂肱关节的失稳或半脱位,其特征是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

尽管肩半脱位诊断的临床标准或放射学客观标准较少,检查者常常严格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缺口的手指宽度。

偏瘫患者由于存在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神经或肌肉的麻痹以及被动的损伤,故较易出现肩关节的半脱位。

肩关节的半脱位通常的处理时通过限制臂在轮椅扶手、膝板或前槽的位置。

悬吊可以用来保护软瘫的臂,但也阻碍了平衡和站立活动。

肩关节半脱位即指盂肱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脑卒中患者最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有报道,发病半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78.3%肩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发病后3周内。

此时,患侧上肢处于放松瘫痪期,肱骨容易从关节中脱出。

肩关节半脱位本身没有疼痛,但容易受损,发展为主动或被动活动有限的疼痛肩。

第一类习惯性肩关节脱臼患者没有明显的创伤史,许多关节也可能过度伸展和放松。

例如,拇指很容易向后折叠,触摸前臂;肘关节或膝关节过度伸展,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身体组织松弛,关节不稳定,多向。

第二类,受伤引起的习惯性脱位主要是由于明显的创伤,如运动损伤,如投掷过硬,或投掷过程中突然遇到阻力、柔道、角力等身体接触的技术击中运动;例如,当你摔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或肩膀着地,导致肩关节脱位。

几乎所有前方向的脱位都发生在保守治疗(关节复位)后。

在中风早期,由于患肢肌张力过低,特别是肩关节周围的固定肌松弛(主要是三角肌后纤维、岗上肌、岗下肌等),肱骨头只有三分之一在关节盂内,由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固定肌)固定,以确保肩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因此肩关节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关节结构。

如果中风早期注意不当,很容易半脱位;在固定肌松弛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或家属无保护性拖拉患侧上肢;患肢自体重力作用.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是肩带下沉,肩胛骨上提肌张力降低,随机活动丧失,肩关节盂向下倾斜。

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要点与方法

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要点与方法

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要点与方法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

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早期应加以保护、进行预防是必要的,多主张实用安置在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放置姿势。

治疗的目的:1、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而矫正关节盂的位置,以恢复原有的锁定机制。

2、降低神经系统不利的张力,以便使肩关节能复位,恢复肌肉的保护性活动。

3、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及张力。

4、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

5、在日常治疗中保护极易受伤的肩关节。

矫正肩胛骨的姿势在抑制了使肩胛骨向下、向后旋的肌肉高张力之后,教患者向前上提肩,使之朝向他鼻子的方向。

治疗师可以运用一些以躯干为近端,以肩胛骨为远端的活动来解除肩胛骨的痉挛状态,如向偏瘫侧翻身,通过患侧上肢的负重向两侧转移重心,通过手法向需要的方向活动肩胛骨。

当运动肩胛骨至充分上举并前伸时,治疗师必须运动患者双肩同时向前伸,否则健侧肩将后旋,患侧肩的前伸只是表面现象,并不完全。

当神经系统张力增高是引起半脱位的主要原因时,矫正肩胛骨的姿势和肱骨头在关节盂中的位置就需要不同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头被拉向患侧而使肩胛带上提。

为克服这一问题,需要以不同的开始体位放松神经系统。

如坐位,可以逐渐增加颈侧屈的程度,使引起肩胛带过度上提的神经结构恢复其伸展性。

在用一只手帮助患者反复侧屈颈部的同时,必须用另一只手臂防止同时发生任何代偿运动。

治疗师的手放在患侧肩上,使肩胛带向下,用手掌保持其肩胛骨不成为翼状。

前臂压在患者下面肋骨上,以稳定胸廓和上部躯干。

当治疗师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肩胛带姿势并保持肋骨向下、向中线时,肩关节半脱位在松动后立即完全消失。

一旦克服了与引起肩关节半脱位的有关因素,肩胛骨异常姿势得到矫正,随意肌的控制就是保持肩关节正常的最重要的因素了,甚至在手臂运动时也是如此。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体表已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贴扎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感知觉的正确、有益并持续地输入,对改善运动模式,加强运动控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神经康复可用肌内效贴矫正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改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协调动 作模式,放松痉挛肌,促进无力肌群,帮助加强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等。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灯笼形: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形的合体。 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而中段散状形贴布则能促 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的问题,适用于骨折或软组织拉 伤,并伴有局部水肿或血肿问题者。
肌内效贴技术——尺寸
贴布尺寸因贴扎部位及对象迥异而不同。 建议在被贴扎者的身体部位量取所需长度再做裁剪,同时需注意肢体的摆位。
极大拉力: 施加超过30%的拉力 当弹性贴布使用极大拉力时,贴布所提供的机械力有近似白贴的作用。 可用于固定、矫正关节位置或限制关节活动范围。
肌内效贴技术——方向
(1)“锚”:指贴扎起端(基底部),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2)“尾”: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端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 称尾端。 (3)延展方向:指“锚”固定后,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方向。 (4)回缩方向: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另外,质量小的贴布必然向质量大的部位回缩,故而,剪裁成2分 支以上的尾端贴布均朝不裁开的贴布基部部位回缩。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



3. 压迫性向心缠绕 对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向心性压迫缠绕法,通常是用直径 12mm 的线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缠绕开始于指甲处,并 作一小环,然后快速有力地缠绕至指跟部不能缠绕为止,缠 完后治疗师立即从指端绳环处迅速拉开缠绕的线绳。从拇指 开始,每个手指都缠一遍,最后缠绕手掌。该方法简便安全。 4. 冰疗 冰与水按 2 : 1 混合后放入容器内,将患者的手浸泡 3 次, 两次浸泡之间有短暂的间隔,治疗师的手一起浸入,以确定 浸泡的耐受时间

肩关节半脱位多发生于脑卒中的早期,尤其 是整个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开始站或坐 时,常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发生。 有报道“脑 卒中肩半脱位的程度与肱骨相对外展的幅度 有关”,故调整肩胛带各结构的稳定性以改 善肱骨的相对外展幅度对半脱位的预防和治 疗至关重要。

1 矫正肩胛骨的姿势 ①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患侧肩胛带前伸,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患侧肩前伸,前 屈<90°,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 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一平桌,将患 肢托起;站位或行走时,治疗师应对患肢充分保护,避免自 然下垂。②向患侧翻身:抵抗肩胛骨后缩。③Bobath式握手: 双上肢伸展充分上举,多次反复进行,卧位、坐位均可。④ 活动肩胛带:让肩胛骨向上、外、基底节梗塞而导致右侧 上下肢偏瘫 2 个月余,现出现右侧肩关节半 脱位约 1 横指,肩痛,肩关节、腕关节及掌 指关节活动受限,手肿,手背较明显,皮肤 皱纹变浅,手的颜色异常,呈淡紫色,下垂 时更明显,患手触诊有温热感。经诊断,患 者有肩关节半脱位以及肩手综合征。康复治 疗
•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的原因较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全部 归咎于运动功能丧失或手臂的被动体位。目前较公 认的原因有( 1 )腕屈曲位长时间受压,影响静脉 回流,手上大部分静脉淋巴回流都在手背,故肩手 综合征的早期,手的水肿也已手背为主。( 2 )对 手关节的过度牵拉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出现水肿和 疼痛。( 3 )输液时液体渗漏至手背组织内。反复 输液时常需用手静脉,医务人员一般不愿意用健手, 因为那样将影响患者床上的自理,如果液体外渗, 则引起明显水肿。( 4 )手的小的意外损伤

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精品文档
2.意外损伤 患手可能被卷入轮椅的轮子,这些损伤都
会导致手的水肿。
精品文档
3.对手关节的过度牵拉 治疗师可能在无意之中使患者的肩/肘/手
做过度活动造成关节及周围结构的损伤. 引起无菌性炎症,出现水肿和疼痛。(治 疗师应注意避免活动过猛及超过正常范 围,) 4.输液时的液体渗漏。
精品文档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 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 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 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 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 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 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 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 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 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精品文档
什么是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突发出现的肩疼痛
手疼痛肿胀的继发性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占脑卒中的12%、60岁以上老人居

。 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不予治疗,将
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
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经康复治疗愈后效果慢
而且差。
精品文档
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 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 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 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 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织营养障碍,产生 局部组。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 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 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 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精品文档
降低神经张力患侧负重
患者座位,头转向患 侧,健手协助患侧肘 关节使其伸展。腕关 节伸展,患手放在臀 部水平外侧,让躯体 向患侧倾斜。

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

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
症发生 。 3 讨论
本观察 证明,经 口盲探插 管法可有效地解决 因颈椎固定所 致气 管插 管困难 ,没有严 重的损伤发生 。而且避免 了喉镜等器
械 对舌根 和会厌 的强烈刺激 ,插 管所致 心血 管反应也 大大减
轻 。此技术无须特殊器械设备 ,经简单 训练 即可 掌握 ,操作更 安全快捷 。对于 处理气管插管 困难 ,特别是基层医院有较大的 应 用价值 。
维普资讯
门齿 ,提 起 下 颌 打 开 口腔 。右 手 持 塑 型 好 的导 管 ,其 后 端 先 指
制 ,一 旦 发 生 插 管 困难 导 致 意 外 ,容 易 引起 医疗 纠 纷 。因 此 改
向病 人面部 右侧沿右 口角插入 口内。导管尖端 沿硬腭滑入 口
复 训练 的 5 7例脑卒 中偏瘫伴 肩 关节 半脱 位患 者进 行康复 护理 干预 ,与 20 0 4年 1月 一2o o 5年 3月在我 科行康 复 治疗 的脑 卒 中偏 瘫伴肩 关 节半脱 位的5 7例 患者进 行 内科 的常 规护理 。观 察两 组肩 关节 的恢 复情 况并 进行 比较 。结果 两 组于 治疗 三个 月后 进行 评 价 ,康 复 护理 干预 组肩关 节恢
导管方 向寻找声门,当听到 导管外 口有响亮 的呼吸音和气流,
或有导管进入 声门的感觉 ,同时病人 出现 咳嗽 ,表 明导管前端 已经进入 声门下,此时缓慢退管芯同时将导管向前推进插入气 管内 1 . 快速诱导插管 .3 3 肌 肉松弛后,按上述方法将导管插入到 喉咽腔 内,然后上挑导管尖端使之接近声 门。观察颈部如发现
地 解决此类病人 的气管插管 问题[。但是这些方法或 因操作复 1 ] 杂 困难 而 失败 率高 ,或因有创 伤而难 以被病 人和外科 医师接 受,或需要昂贵的器械设备,因此 并未能广 泛推广应用 。 王 瑛 [等 人 介 绍 了 盲探 气 管插 管 装 置 ,即 食 管气 管 引 导 管 2 ]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由于脑血管的不正常情况导致了脑部功能的受损,其中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肩关节半脱位是指肩关节的上臂骨头(肱骨头)部分脱离肩胛骨臂骨头(肱骨头)即肩膀出现下沉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

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至关重要。

适当的作业治疗方法是帮助患者恢复肩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的稳定和运动能力。

作业治疗方法1. 早期作业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恢复非常重要,作业治疗应尽早开始。

早期的作业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授脑卒中患者家属正确的护理知识,如如何帮助患者调整姿势,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肩部拉伸运动等。

•进行床边动作训练,包括主动及被动肩膀关节活动和运动。

例如,引导患者主动转动肩膀,进行肩关节的活跃训练。

•引导患者进行肩部肌肉的按摩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松弛。

2. 功能恢复作业治疗在早期作业治疗过程中,患者逐渐恢复了一定的肩关节功能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功能恢复的作业治疗。

•进行肌力训练:通过使用各种适合的健身器材和辅助设备,如弹力带等,帮助患者逐渐增强肩膀周围的肌肉力量。

•进行肩关节的稳定性训练: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平衡和固定性训练,例如使用球状物品进行平衡练习,以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

•进行日常生活动作模拟训练:帮助患者模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例如洗澡、穿衣、梳头等,以提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

3. 运动和活动的指导除了作业治疗,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还需要进行运动和活动的指导。

•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肩部伸展运动、手臂抬高运动等。

锻炼可帮助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建议患者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以促进整体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指导,例如如何使用辅助工具和设备,如拐杖、无障碍设施等,以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
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强肩膀和背部肌肉的锻炼:通过定期进行肩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半脱位的风险。

2. 提高肌肉的灵活性:进行肩部和背部的伸展运动,有效地增加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肌肉的僵硬导致肩关节的不稳定。

3. 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不正确的姿势,尤其是长时间低头或扭曲肩膀的动作,这样会增加肩关节的压力和不稳定性。

4. 避免过度使用肩关节: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肩关节,尤其是重复性的动作,如高强度的耸肩或抛球动作。

5. 穿着适当的装备:在进行一些高风险的运动或活动时,如悬崖攀岩或滑雪等,应穿戴适当的保护装备,如护肩带等,以减少肩关节损伤的风险。

6. 及时治疗肩部疼痛或伤害:如果出现肩部疼痛或伤害,应及时就医并接受适当的治疗,以预防进一步的损伤和半脱位的发生。

通过锻炼肌肉、保持正确姿势和注意肩部的使用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

如果有任何肩部疼痛或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

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

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

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摘要】目的:对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与评价。

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则为观察组。

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与评价。

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5.3%,相比于对照组的72.1%显著提升,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通过展开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肩关节功能,预防废用综合征及二次性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中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早期康复治疗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肩关节半脱位为其常见的一项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一侧的上肢存在功能障碍,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甚至还会出现废用综合征,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1]。

在此种形势下,为加快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促进其预后质量的提高,除了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外,加强康复护理也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以我院86例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例,就其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例,采取随机对照表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

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最小为43岁,最大75岁,平均(48.3±7.1)岁;病程为7d至3个月,平均(1.2±0.7)个月;40例为左侧瘫痪,46例为右侧瘫痪;原发病类型:53例为脑梗死,33例为脑出血。

所有患者经临床CT或MRI检查及临床观察,被确诊为中风偏瘫;经肩部X线检查,确诊为肩关节半脱位,且由中风偏瘫引起。

排除并发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以及肩外伤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值得比较。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肩关节半脱位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主要特征是肩关节在正常位置上发生部分滑脱。

这种损伤一般由于外力撞击、运动激烈或过度使用肩部肌肉而引起。

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疼痛控制在开始康复训练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控制患者的疼痛。

可以采用冷敷或热敷的方式来缓解疼痛。

冷敷有助于减少炎症和肿胀,可以在训练前进行;而热敷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适合在训练后进行。

此外,医生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些镇痛药物。

二、关节稳定性训练肩关节半脱位后,肩袖肌群和肩胛肌的功能往往会受到影响,导致肩关节稳定性减弱。

因此,关节稳定性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训练:1. 肩袖肌群训练:可以进行一些肩袖肌群的强化和稳定性训练,如侧平举、前平举、外旋和内旋等动作。

可以使用弹力带或哑铃等辅助工具进行训练。

2. 肩胛肌训练:肩胛肌对于肩关节的稳定非常重要。

可以进行一些刺激肩胛肌的动作,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倒立撑等。

3. 平衡训练:平衡是肩关节稳定性的基础。

可以进行一些平衡器械的训练,如平衡板、稳定球等。

三、肩关节运动恢复训练除了关节稳定性的训练,肩关节的运动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 关节活动度恢复:可以进行一些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如屈伸、内外旋、内外展等。

可以通过自助和物理治疗师的帮助来完成这些动作。

2. 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进行一些功能性的训练。

如搬运重物、抬举物品等动作的训练,以提高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3. 特殊训练: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训练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特殊的康复训练,如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和技术调优。

四、自我管理和预防在康复训练之后,患者需要学习一些自我管理和预防的方法,以避免再次受伤。

1. 动作技巧:学习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技巧,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给肩关节带来压力。

中药封包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136例

中药封包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136例
摩 1ri, 掖 法 、 法 、 法 为 主 , 到 缓 解 肌 肉 痉 5 n以 a 揉 捏 起
我 院脑 病 科 住 院 的脑 卒 中患 者 共 16例 , 中男 8 3 其 O 例, 5 女 6例 ; 年龄 4 5~7 5岁 , 均 6 . 平 3 6岁 , 随 机数 按 字法 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 组 和对 照 组 , 观察 组 6 8例 , 男4 2例 , 2 女 6例 , 年龄 3 7 6~ 5岁 , 平均 6 . 2 3岁 , 出 脑
半 脱 位 , 得 了较 好 的 临 床 疗 效 , 报 道 如 下 。 取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 2 0 . 0 7年 1 O月 ~ 0 9年 1月 在 20
3 g等 , 上 药打碎 加 1 0 黄酒搅 拌均 匀 , 装 于两 0 将 0 ml 分
2 2 肩 关 节 的 运 动 功 能 评 定 采 用 B U S R R . R NTO M
I2 诊 断标 准 中风病诊断 标准依据 1 9 . 9 5年 第 四次 脑血管 病 学 术 会 议 修 订 的《 类 脑 血 管 疾 病 诊 断要 各 点》 关于脑 梗塞 和脑 出血 的诊 断标准 , 并经 头 颅 C T或 M I R 明确 诊断 。肩 关节 半 脱位 依 据 1 9 94年 中 国康 复
旦 发 生 将 严 重 影 响 上 肢 和 手 功 能 恢 复 , 日常 生 活 自 给
14 1 中药封 包的制备 田三 七 2 g 川 芎 2 g 红花 . . 0, 0,
2 g 桂 枝 2 g 细 辛 1 g 羌 活 2 g 独 活 2 g 川 乌 lg 0, 0, 0, 0, 0, O,
组 6 8例 , 3 男 9例 , 2 女 9例 , 年龄 3 4~7 5岁 , 均 6 平 1

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在我国死因顺位中占第2位。

其存活者致残率亦高达7 2 . 5 %~75. 0 %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其在脑血管意外生存者的发生率为17 %~66 % 。

肩关节半脱位不仅妨碍了病人上肢功能,而且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病人的心理都有严重的影响,但目前临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对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改善脑卒中病人肩关节半脱位的情况,缩短功能恢复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是采用指诊检查法:检查者以右手食指对病人的患侧肩关节肩峰与肱骨头之间进行触诊:距离小于1/ 2横指为Ⅰ度;大于1/ 2 横指而小于1 横指为Ⅱ度;大于1 横指为Ⅲ度;正常为0 度。

脑卒中病人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从解剖学上看肱骨头的2/ 3 处于关节囊外,肩关节自身的稳定性较差,需要韧带和部分肌肉来加强和固定肩关节。

脑卒中发生后,处于软瘫期的肩关节囊及周围的韧带等固定结构强度降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尤其是冈上肌变得软弱,加上坐位和站立位时患侧上肢自身重量的牵拉,以及患侧上肢在姿势治疗、功能训练和搬动时被不恰当的处理,使肱骨头容易脱出关节囊。

展开剩余78%有报道,在急性脑血管病存活的病人中,尤其是整个上肢处于迟缓性麻痹期时,发病率可达60 %~73 %。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任何疾病发病时康复护理均应早期进行。

早期的功能康复护理对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及预防治疗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脑卒中的并发症肩关节半脱位不仅妨碍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对脑卒中病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肩周防护措施,如为病人翻身、变换体位时,特别要注意肢体的正确摆放和功能性康复护理的指导和训练。

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随时与病人沟通,观察病人的反应,适时调整手法和力度,做到无痛操作。

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对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治疗,同时也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减少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促进上肢功能的早日恢复,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使病人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和社会。

肩手综合征及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及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及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半脱位多发生于脑卒中的早期,尤其是整个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开始站或坐时,常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发生。

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以采取以下方法以纠正:1. 应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这些活动不但包括肩胛骨和上肢的被动活动,还涉及床上运动,或向椅子上转移以及卧位与坐位的姿势摆放。

2. 应加强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群的活动及张力:可以通过患臂负重的活动,通过对关节的挤压,反射性地刺激肌肉的活动。

如患者取坐位,患侧上肢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臀部水平略外侧,然后让躯体向患侧倾斜,利用患者体重使患肢各关节受压及负重。

治疗师一定要用手帮助,保证在患侧拉长时肩胛骨的正确位置。

此外,通过仔细的分级刺激,可更直接地引起相关肌肉的活动。

治疗师一手支持住患臂伸向前,另一只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

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肌张力和活动性增加。

患臂保持伸向前,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的方向做快速、反复的挤压,让患者保持手伸向前方,防止肩后缩。

治疗师用手在冈下肌、三角肌和三头肌上面,由近端向远端作快速的摩擦。

可用冰块作快速摩擦,可能刺激相关肌肉的活动。

3. 矫正肩胛骨的姿势:治疗师可运用那些运动躯干近端的活动,以解除肩胛骨远端的痉挛状态。

如,偏瘫侧翻身,患侧上肢负重,向两侧重心转移,活动肩胛骨。

当活动肩胛骨至充分上提并前伸时,治疗师需同时活动患者双肩向前伸,否则健侧肩向后,患侧肩前伸只是一种表象。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良好的体位摆放很重要,同时应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上肢做充分上举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中,肩关节及其周围结构不应有任何疼痛,如有疼痛则表示某些结构受到累及,必须改变治疗手法。

大量资料证明,肩吊带不能减轻半脱位,反而会干扰体位,使上肢制动,增加屈肌张力,并妨碍正常步态,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

对于卒中病人来说,早期正确的处理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的原因较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全部归咎于运动功能丧失或手臂的被动体位。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

治疗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取“肩俞、肩潦、肩贞、臂脑、颈夹脊”等,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三疗程后评定。

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定法,结果治疗组的有效路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肩关节的活动功能、疼痛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肩关节半脱位电针康复训练
肩关节半脱位为中风病人常见并发症,脑卒中病人肌力持续0-1级二周,则60%~80%的病人将并发该症,其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不同程度疼痛。

我科自2002年8月以来,采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康复医学科肩关节半脱位并发症预防措施

康复医学科肩关节半脱位并发症预防措施

康复医学科肩关节半脱位并发症预防措施
1.在抑制了使肩胛旋向下后的肌肉的张力过高之后,教会患者将肩向鼻子的方向抬向前方。

抑制的方法是向病侧翻身;上肢在抗痉模式中负重;用手活动肩胛骨等。

位置很重要,日夜都要维持,不活动时上肢采取双侧肩、肘手的抗痉模式放在桌子上,并常用健手帮助病手作上抬的活动。

2.主要采用在抗痉模式上让上肢负重和对上肢关节进行压缩的方法,在伸长病侧躯干的同时术者要保持肩胛骨的正确排列。

另外,术者可将患者上肢托于患者的前方,另一手迅速有力地从腋下向上轻拍肱骨头。

可通过引起牵张反射的方法增加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活动;让患者前屈肩,伸手向前上方,术者通过患者手的根部迅速重复地通过上肢对肩加压力,加压时要求患者保持手向前和肩不能向后,术者还可以手在冈下肌、三角肌和三头肌表面有力地抚摸、迅速地从近移向远端。

另外在运动中各种姿势和上肢的活动都应符合无痛的原则,在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痛即应立刻停止并改变姿势,往往改正肩胛骨的位置可使此种问题迎刃而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康复治疗防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中风后成功救治的患者多数会留下后遗症,其中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肢体失用等是最常见的。

目前治疗这些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科学地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肩关节半脱位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就比较多见,患者由此失去上肢的自主活动能力而致残。

那么,出现了肩关节半脱位,该如何应对,使患者免去致残苦恼呢?
中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高发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主能力,减轻家人的护理负担,最大限度地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能够正常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错误的康复治疗不仅对患者无功,反而危害甚大,这其中尤以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特别典型。

据统计,脑卒中患者中有70%〜80%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根据Brunnstrom 分期(Brunnstrom 技术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人会经历
迟缓、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协调运动等六个阶段。

在迟缓阶段和痉挛阶段容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尤其是在迟缓阶段(通常为发病后1 周内)。

部分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存在疼痛、坠胀感、肿胀、运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信心和日常生活。

有空就练她越练越差
60 多岁的陈女士,半年前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急送医院救治,被诊断为脑梗死。

痊愈后出现了肩关节半脱位的后遗症。

病情稳定出院后,为了尽快恢复自主生活能力,不再要家人照顾,陈女士就开始了艰苦的康复训练。

不过,让陈女士着急的是,她越练越觉得左肩关节坠胀感明显,多种不适感愈发严重。

一个月前,陈女士来到康复医院神经康复治疗室
求助。

治疗前评估,Brunnstrom评定结果为,左手皿期,左上肢皿期。

左肩关节坠胀感明显,无疼痛,初诊肩峰与肱骨头有两横指,半脱位程度为 3 级。

据陈女士自述,出院回家之后,她对肩关节半脱位很苦恼、焦急,也做了很多康复治疗。

比如每天有空就甩、摇摆上肢;Bobath握手肩关节前屈至180度, 每天做2000次左右;三角巾固定一周等。

然而症状始终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陈女士对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急切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她的训练方法却并不科学。

陈女士的训练方法中问题不少。

比如,她有空就甩、摇摆上肢,本身稳定性就差的肩关节因此更加不稳;Bobath 握手肩关节前屈的次数过多,幅度过大;三角巾固定,在肩关节疼痛加剧、坠胀感明?@的情况下佩戴三角巾是有益的,然而却不能始终24 小时固定, 并且长期的固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肩关节半脱位。

陈女士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

据了解,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对如下几个问题存在着误区:肩关节半脱位就是脱位(俗称脱臼),可以通过手法复位成功;肩关节半脱位会造成肌肉无力,上肢功能丧失;长期使用肩吊带可以治愈肩关节半脱位;平常的一些活动如拉拽、频繁甩动患侧肩关节有益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等。

这些错误认识使许多患者的康复治疗走入误区, 未能收到好的疗效。

肩关节半脱位早期保护很重要一旦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则难以恢复;疼痛加重, 肩关节位置不正确,难以进行患侧上肢的康复训练。

故早期一般保护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偏瘫患者会因为哪些原因造成肩关节半脱位呢?
一般认为,患者发病后患侧肩关节肌肉张力低下、肌力下降,或躺卧时肩胛骨位置异常;站立或坐位时上肢的重量牵拉;外力(不恰当牵拉患肢、不合理的运动)的牵拉;
没有体位摆放意识,或体位摆放错误;肩关节过度运动等,是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

那么又应该如何做好早期的保护预防呢?医生提醒说,应注意如下做法。

1•辅助下的躺一一坐转移。

患者坐在床边,双足平放
于地面上,轮椅置于患者健侧,与床成45 度角,制动,移开脚踏板;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双足放在患者的患足两边,用自己的膝部抵住患者的患膝,防止患膝倒向外侧;治疗师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置于患侧肩胛上,并将患者前臂放在自己肩上,抓住肩胛骨内缘,另一上肢拖住患者健侧上肢,使其躯干向前倾,然后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脚上,直至患者的臀部离开床面,治疗师引导患者转身坐于轮椅上。

2•肩托的合理使用。

上肢弛缓性瘫痪患者在坐位或站
立位时,为了避免患侧上肢自然下垂负重,多主张使用安置在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位置,必要时考虑使用肩托或吊带将肩关节托起。

卧位时应将肩托或吊带取下。

患侧上肢肌张力增高后,不能长期用肩托。

3.上肢活动。

迟缓阶段上肢被动活动或Bobath 握手前屈,角度不超过120 度,抬至额头正上方即可。

4.早期关节负重。

患者取坐位,患侧上肢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臀部水平略外侧,然后让躯体向患侧
倾斜,利用患者体重使患肢各关节受压及负重。

5.轻拍患侧肩关节。

尤其是冈上肌和三角肌。

6.耸肩及Bobath握手。

前屈至90度,每天3〜5 次,每次20〜30个。

切忌在疼痛及关节弹响下进行。

7.肩胛骨前伸。

如坐位推球或者推滚筒。

我们不要将
肩关节半脱位当做洪水猛兽,当然也
不要忽略肩关节半脱位给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病人要正确的认识肩关节半脱位,同时调整好心情,提前预防,这样可以将半脱位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发挥最大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患者对生活的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