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207b7504a1b0717ed5dd5d.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______,又名______,字______,世称______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芳][落英][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 [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一词多义】[志]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向所志)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舍]①(便舍船)②(屋舍俨然)[作]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今:[交通] 古:今:[妻子]古:今:[绝境]古:今:[如此]古:今:[不足]古:今:[无论]古:今:【通假字】通“”,意思。
三、翻译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文章线索: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良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安定)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隔绝之久)所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风淳朴)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__________,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的情形。
第9课 《桃花源记》(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9课 《桃花源记》(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0679fbed630b1c58eeb5c1.png)
第9课《桃花源记》一、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B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C .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D .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完整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d7389203d8ce2f006623eb.png)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 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第9课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9课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d00d2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64.png)
6.桃花源是如此地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它却消失了。桃 花源真的存在吗?齐读最后两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 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 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 古今异义词。 (重点)
2. 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 现手法。 (重点) (难点)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 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他在家境 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由于淡泊功名,为官 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 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 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他到任时间不长就 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
离开桃花源
导思3.渔人离开桃 花源时,村民们是 如何表现的?
关键词: 美好理想
进入桃花源
导思2:渔人看到了怎 样的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
导思4.后来,人们 寻找桃 花源未果 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①):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 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 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5e01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e.png)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参考答案: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邀请惊讶,惊奇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cf92c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60.png)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_________________(2)未果,寻病终寻: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342d113169a4517723a3a0.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88b36189eb172dec63b74c.png)
9.《桃花源记》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三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豁.然开朗(huó)B.垂髫.(tiáo)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问所从来,具答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①屋舍俨然.②然.而不胜者B.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6.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处处志之B. 渔人甚异之C.林尽水源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二、语用能力提升7.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答:(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8.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95f1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7.png)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一」桃花源记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阅读题目: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 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3) 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屋舍俨然(6)悉如外人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阅读答案: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分)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二」(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
(10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解析版)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9 桃花源记(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a7275143323968011c92b7.png)
9桃花源记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刘子骥.()问津.()武陵.()舍间语鲜【答案】(1). huò(2). yǎn(3). qiānmò(4). tiáo(5). yì(6). yì(7). jì(8). jīn (9). líng shě shè jiān jiàn yǔ yù xiān xiǎn【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注意“津”读作“jīn”,不要拼成“jīng”,“鲜”是多音字,“新鲜”读作“xiān”,“鲜见”读作“xiǎn”。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案】(1)武陵人/捕鱼为业(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1)意思是“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句(2)意思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一词多义(1)志(2)寻(3)为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9 桃花源记(带答案)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9 桃花源记(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02afbf7375a417866f8fc3.png)
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都,全)C.才.通人(刚刚)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
5.按要求填空。
(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记叙桃花源人来到此处的原因的语句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9 桃花源记(含答案)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9 桃花源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8a6927a45177232f60a2f5.png)
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都,全)C.才.通人(刚刚)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
5.按要求填空。
(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记叙桃花源人来到此处的原因的语句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6c11f06c175f0e7dd137c7.png)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答案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9桃花源记(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9桃花源记(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8cde09fe4733687e21aadc.png)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2)仿佛..若有光()(3)阡陌..交通()(4)咸.来问讯()(5)便扶向.路()(6)诣.太守()(7)欣然规.往()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附答案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4a36a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6.png)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6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2021东城二模)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 欲穷.其林山穷.水尽图穷.匕见B. 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一格C. 便扶向.路欣欣向.荣晕头转向.D. 欣然规.往循规.蹈矩墨守成规.2.(2021东城二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甲】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洞穴)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起来。
理解: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往里走了几十步才宽阔明亮起来。
【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理解:桃花源中家家热情好客、真诚淳朴,都用好酒好饭来款待渔人。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标记下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0a9af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a.png)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一」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桃花源记(包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 9.桃花源记(包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ccd93502768e9950e73802.png)
9.桃花源记基础练习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岸(jiá) 阡陌(mò) 豁然开朗(huò)B.舍船(shě) 平旷(kuàng) 黄发垂髫(táo)C.间隔(jiān) 语云(yǔ) 怡然自乐(yí)D.叹惋(wǎn) 俨然(yǎn) 男女衣着(zhuó)2.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B.具答之(详细) 阡陌交通(交通要道)C.诣太守(拜访) 欣然规往(打算,计划)D.寻病终(随即,不久) 及郡下(到)3.下列加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B.便扶向路C.处处志之D.渔人甚异之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5.填空。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期)诗人。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
提升练习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
”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25e764afe04a1b071defc.png)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 ) 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导学提纲2018年3月6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3课时(总第9-11课时) 审核:课题:9.桃花源记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难点】1、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2、古今异义的现象。
【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2、基础知识3、整体感知一、新课导入二、基础知识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作品介绍:《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
《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
《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
《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
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
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豁.然( ) 俨.然( ) 阡陌..( )( ) 垂髫.( ) 怡.然( ) 便要.还家( ) 间.隔( ) 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 问津.( ) 此中人语.云( )3、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4、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缘:芳:落英:缤纷:异:穷:复:仿佛:才:平旷:俨然:属:阡陌: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叹惋:延:语(yù):扶向:及:诣:遣:欣然:规:5、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6、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7、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动诧异)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完)未果.(名词活用为动词,实现)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2、向小组成员复述课文故事,然后理顺故事的脉络。
发现桃花源→()→()→()→(寻找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时间顺序渔人的行踪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请指出来,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的样子第二、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重难点】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导学流程】1、逐段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问题。
2、再读全文,探讨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1、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自然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美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读第三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气。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4)“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读第四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2)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
(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读最后一段,思考讨论:(1)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2)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寻"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再读全文,思考讨论:(1)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7、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它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课题:桃花源记(堂测堂练)班级:八()班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一、原文填空。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