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
戏剧的舞台意境与视觉传播
![戏剧的舞台意境与视觉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c53474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e.png)
戏剧的舞台意境与视觉传播戏剧是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设计、灯光和音效等多种手段,向观众传达故事和情感。
在戏剧中,舞台意境与视觉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观众对戏剧的整体体验。
本文将探讨戏剧的舞台意境与视觉传播的内涵、作用以及实践方法。
戏剧的舞台意境舞台意境是指在戏剧表演中,通过舞台布景、道具、灯光、化妆等多种手段,营造出的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它既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众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
1. 舞台布景舞台布景是塑造舞台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布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空间关系被确定,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表演的背景。
布景可以分为实物布景和抽象布景两种。
实物布景通过具体的物品和景物,营造出真实感强的场景;而抽象布景则通过色彩、形状等元素,营造出更具想象力的空间。
2. 道具道具在舞台意境的塑造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道具不仅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还可以增强演员的表演效果。
通过对道具的选择、摆放和运用,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舞台意境。
3. 灯光灯光是戏剧舞台意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灯光的明暗、色彩和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氛围,营造出独特的舞台意境。
例如,温暖的黄色灯光可以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气氛,而冷酷的蓝色灯光则可以营造出寒冷、阴森的感觉。
4. 化妆化妆在塑造舞台意境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化妆,演员的面部表情可以更加突出,角色的形象也可以更加鲜明。
化妆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戏剧的视觉传播视觉传播是指戏剧通过视觉元素向观众传达信息的过程。
在戏剧中,视觉传播与舞台意境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观众对戏剧的感知。
1. 演员表演演员的表演是戏剧视觉传播的核心。
通过演员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演员的表演需要与舞台意境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2. 服装与化妆服装与化妆是戏剧视觉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析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
![探析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89ee862c77da26924c5b032.png)
探析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发表时间:2020-12-15T10:01:54.64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2期作者:席秀萍[导读]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其传播方式也随着大席秀萍榆阳区文艺工作团 719000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其传播方式也随着大众传播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改变,由最开始的舞台现场表演,发展为广播、电视、电影表演,到了互联网+时代,则演变为在数字媒体和自媒体上传播。
本文通过探索互联网+时代戏曲文化传承传播路径的转变,探讨互联网+时代戏曲传播的特点,分析“互联网+”环境下戏曲大众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和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戏曲艺术;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戏曲文化的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
它既为戏曲文化提供了传承与变革的技术和媒介,同时也加剧了戏曲所面临的其他文化娱乐形式崛起的竞争。
传统戏曲的发展和传播需要人的智慧,使戏曲文化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是戏曲文化传播的关键。
一、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必要性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出现,使原有的戏曲核心受众群体得到了更丰富的戏曲资源。
他们是戏曲传播内容的最主要供给者、制作者和消费者,亦是戏曲文化传播的核心群体。
核心观众群体通过“互联网+”接受和传播戏曲文化,不但突破了传统戏曲定时观赏、特定曲目演出的限制,而且还能进行个性化选择和实时互动。
在传播过程中多一些反馈,不断改进传播方式,利于戏曲作品的流传。
不仅如此,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戏曲传播范围由核心受众群体渐渐扩大到一般受众群体,甚至让一些平时对戏曲一知半解的观众也慢慢爱上了戏曲艺术,将戏曲这门国粹艺术发扬光大。
“互联网+”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播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娱乐时尚节目、动漫节目和其他艺术节目的冲击。
传统戏曲艺术的青少年观众群体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吸引新的观众,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戏曲该如何通过各种“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包装自己,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用大众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国之珍宝传承下去,这是值得每个戏曲人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252f6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f.png)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在中国久负盛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会从历史发展、表演形式、角色扮演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探讨戏曲与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发展戏曲艺术起源于古代的民间文化,具有千年的悠久历史。
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戏曲表演的存在,这表明戏曲艺术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很高的发展水平。
而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分化出多个地方性的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每个地区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曲形式,丰富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二、表演形式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些差异。
戏曲表演通常由角色扮演者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技巧来展现剧情。
而传统戏剧艺术则更加注重对话和动作的表达。
比如京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刚劲的舞台动作而著称。
京剧的表演形式充满了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
三、角色扮演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在角色扮演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在戏曲中,演员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表演技巧来扮演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角色。
他们通过身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转换来表达不同的角色形象。
而在传统戏剧艺术中,演员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性别来扮演角色,他们更多地强调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揣摩和理解。
无论是戏曲还是传统戏剧,角色扮演都是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力量去创造的,它给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
四、文化遗产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不仅如此,戏曲和传统戏剧艺术还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阅读或观看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白蛇传”故事的视觉演绎与艺术嬗变——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例
![“白蛇传”故事的视觉演绎与艺术嬗变——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dd72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e.png)
“白蛇传”故事的视觉演绎与艺术嬗变——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例起首,我们来探讨一下《白蛇传·情》的视觉演绎。
电影作为一种立体媒介,可以通过画面、镜头、音效等多种元素来呈现故事的情节与情感。
《白蛇传·情》以传统戏曲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电影技术,达到了视觉上的饱满表达。
剧中的场景设计极其精美,通过灯光的运用,呈现了白蛇与许仙的爱情纠葛、白娘子与法海的对抗等故事情节。
同时,影片还大量运用了特效和后期制作技术,将白蛇的“千里眼”、“顺风耳”等神通的表现得以完美呈现。
影片通过这些视觉上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心里的变化。
其次,艺术嬗变是指艺术作品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革和更新。
《白蛇传·情》的艺术嬗变主要体此刻其创作形式和内容表达上。
相比于传统的舞台戏曲,《白蛇传·情》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将传统的剧目进行了重新演绎和改编。
起首,剧中引入了新的角色和情节,使之更具现代感和观览性。
例如,白娘子的闺房被设计成现代风格的寝室,许仙的家庭背景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其次,电影还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如插曲、背景音乐等,使观众在观览影片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另外,影片的故事情节也进行了一些改编,更加突出了白蛇的爱情和追求幸福的主题。
整个剧情紧凑,节奏明快,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白蛇传·情》的成功在于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适应了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
通过故事的视觉演绎和艺术嬗变,这部电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呈现了白蛇听说的玄妙与感人。
它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和评判,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白蛇传·情》作为一部戏曲电影,通过其奇特的视觉演绎和艺术嬗变,将这个传统的故事带到了现代观众的视野中。
它通过精美的场景设计、特效和后期制作技术的运用,以及多种音乐元素的加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享受这个充盈魔幻颜色的爱情听说。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eb91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0.png)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1. 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传统文化符号化概述在当前的视觉文化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符号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符号。
在美国的万圣节活动中,人们常常会穿着中国传统的汉服来庆祝,这种跨文化的符号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新意义。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新媒体、新科技的渠道传播,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生,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传统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示,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符号化呈现出复合性和多层次性。
在符号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往往被赋予了多重的意义和象征。
在当代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古代建筑、传统服饰等,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传统文化的美感,更多的是在符号化中融入了当代人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2. 传统文化符号化的意义和影响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符号化的方式,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中传播和延续,使得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
这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符号化的方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方式。
这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传统文化符号化的方式,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代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市场竞争力。
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当代市场注入了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在视觉文化时代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认同,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以湖南花鼓戏为例
![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以湖南花鼓戏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7439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1.png)
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以湖南花鼓戏为例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特色分析——以湖南花鼓戏为例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短视频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传播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非遗项目也开始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向更广泛的观众传播非遗文化。
本文以湖南花鼓戏为例,分析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传播的特色。
一、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运用图像的能力,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传统戏曲类非遗短视频中,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戏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视觉效果,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短视频通过展示花鼓戏的华丽舞台、精美服饰和精湛表演技巧,营造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主动点击观看,并进一步传播非遗文化。
二、短视频的情感共鸣短视频通过讲述戏曲演员、制作人的故事,让观众更加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人文故事,与这些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在花鼓戏的短视频中,可以根据戏曲演员的掌握技艺经验、传承非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方面展示短视频的情感共鸣。
通过戏曲演员、制作人的真实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非遗项目的热爱和坚守,从而产生真实情感和情感共鸣。
三、短视频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短视频在传播非遗文化时,往往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
湖南花鼓戏的短视频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舞台和现代特效的融合。
短视频通过运用特效和编辑技术,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体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同时,短视频还通过将非遗项目与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现代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和参与。
四、短视频的互动性和传播效果短视频平台以其互动性和传播效果为非遗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观众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接与内容进行互动,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参与讨论和传播。
湖南花鼓戏的短视频,通过引导观众参与互动,鼓励观众分享、点赞、评论,带动更多人关注和传播。
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
![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e1ff02da5e9856a5612602e.png)
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 1 年 第 7 总第 l7 00 期 1 期
HUNDRED SCH00L N S I ARTS
口
文章 编 号 :0 3— 14 2 1 )7— 0 7— 4 10 9 0 (0 0 0 0 2 0
视 觉文化时 代 的传 统文化传播
也形成 了一个丰 富的戏 曲媒 介文化 系统 , 同的视觉媒 介形 不 态构成不 同的戏曲视觉 “ , 场” 并对戏 曲观众形 成 了一个 立体
的戏 曲视觉传播 网络。在这个 立体 的戏 曲视 觉传播 网络 中 ,
观 众 不 停 的 穿 越 “ 域 ” 调整 戏 曲 的视 觉 欣 赏 状 态 和方 式 , 场 , 在 潜 移 默 化 中改 变 着 他 们 的 戏 曲 审 美 , 为 我 们 观 察 视 觉 文 化 这 在 中 国 的 影 响 以 及 观 看 的 “ 觉 机 制 ” 供 了 新 的 可 能 。 同 视 提
以戏 曲 为 例
秦 红 雨 , 小 玉 董
( 西南大 学 新 闻传媒 学 院 , 重庆 4 0 1 ) 075
摘 要 : 曲 的 k 演 形 成 了 一 个 独 特 的 视 觉 系 统 , 天 戏 曲 在 视 觉 媒 介 的 作 用 下 被 日益 戏 . - 今
地 视 觉 化 和 影像 化 , 响 到 了戏 曲 形 态 的 呈 现 和 观 众 看 戏 方 式 的 变化 , 影 更在 潜 移 默 化 中影 响
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 为中 国独 特视 觉符号 的戏 曲 , 文化 从
“ 视觉化 ” 过程 ,戏 曲从可 以只 听到非看 不可 , “ 是戏 曲从 舞 台
作 者 简介 : 红 雨 ( 99一 ) 男 , , 秦 17 , 汉 河南 禹州 入 , 学 博 士 , 文 西南 大 学 新 闻 传媒 学 院讲 师。 研 究 方 向 : 艺术 学 , 化传 播 。 文 董 小 玉 (9 6一 ) 女 , , 15 , 汉 重庆 江 津人 , 学 博 士 , 南 大 学新 闻传 媒 学 院 院 长 , 授 , 士 生 导 师 。研 究方 向 : 术 学 , 化传 播 。 文 西 教 博 艺 文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5056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1.png)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谈京剧艺术论文浅谈京剧艺术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bb57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9.png)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一、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厚重内涵和丰富象征意义的文化形式。
在“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符号化特征的文化形式。
它通过各种视觉符号、图像和文化元素,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种令人向往的审美对象。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体现在其丰富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上。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和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形式语言上。
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园林、服装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形式特征,成为了当代艺术创作和设计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源泉。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在“视觉文化”时代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是对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满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而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路径。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在当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丰富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形态和审美体验,还可以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也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共荣。
在“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并非是简单的文化传承和复制,而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在传统文化符号化的发展与创新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才能更好地进行符号化表达和转化。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8e10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0.png)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视觉文化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们通过视觉媒介接收到的信息,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和文字,更是一种对于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传达和表达。
在这个充满信息与图像的时代,传统文化如何在视觉文化中进行符号化研究,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视觉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传统文化的符号在视觉图像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在大型的商业广告牌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比如龙、凤、汉服等,这些符号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了一种商业营销的工具。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在视觉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其所承载的内涵和意义,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传统文化在视觉文化中进行符号化的现象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电影就曾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符号化表达。
黄飞鸿、岳飞等这些中国传统英雄人物,以及四大名著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都成为了中国电影中常见的符号。
这些符号不仅仅是为了电影中人物的表达,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表达和弘扬。
这种符号化的表达,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视觉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影、电视等媒介。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视觉文化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在网络世界中,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表达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图片和文字。
这些视觉文化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传统文化在视觉文化中进行符号化表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和理解可能存在误差。
在一些商业广告中,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可能不够恰当,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意义被曲解。
传统文化符号的过度商业化也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内涵造成损害。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cb4b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9.png)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成为了设计师们经常使用的素材之一。
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可以为作品增添独特的中国风格,也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能够吸引和打动受众。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汉字、中国画、书法、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中国古典文学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让设计作品充满中国特色,更可以让受众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丰富视觉设计表现力的有力方式。
1. 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汉字的造型优美,意义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通过对汉字造型的改变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设计效果。
比如将汉字进行拆分、组合或者重组,重新组合成一个赏心悦目的图形,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
2. 中国画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墨、笔、纸为主要工具,追求意境与意义的相融。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中国画的技法和意境,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手法融合到设计作品中,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3.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杰作,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形式美和审美标准,可以为平面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
设计师可以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斗拱、雕梁画栋等元素进行提炼和创新,融入到平面设计中,以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浅析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播方式
![浅析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播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109af4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8.png)
传播效果
01
增强文化认同
通过传播传统戏曲,有助于增强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 感。
02
传承传统文化
03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传பைடு நூலகம்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传播,可以传承 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观赏价值,通过传播,可以为群 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03
传统戏曲在当下传播的挑战与 机遇
移动终端应用
开发戏曲相关的移动终端应用, 如APP、小程序等,方便观众在 手机上随时随地欣赏戏曲表演、 了解戏曲知识、参与互动交流等 。
创新传播内容
多样化表演形式
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还可 以将戏曲与舞蹈、音乐、话 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 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
。
跨文化交流
通过将戏曲与西方戏剧、音 乐等文化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创作出更具有时代感和国
际化的戏曲作品。
故事情节创新
在保留传统剧目经典元素的 同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和 价值观,对故事情节进行创 新和改编,使戏曲更加贴近 现代观众的生活。
创新传播效果评估方式
数据化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和评估。通过分析观众的点击量、观 看时长、互动行为等数据,了解观众 的喜好和需求,为后续的传播策略提 供参考。
戏曲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传说 ,通过表演来讲述故事,传达思想。
民间艺术
戏曲起源于民间艺术,包括说唱、舞 蹈、杂技等,这些艺术形式在长期的 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形成了戏曲。
戏曲的演变过程
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戏曲开始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 单一。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8abca7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6.png)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剧种繁多,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京剧、豫剧到川剧、粤剧,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技法。
这些戏曲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和美学观念,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由于电子娱乐产业的兴起,戏曲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
这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
这包括对古老剧种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对传统剧目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及对相关文物和资料的保存和展览。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剧种的挖掘和研究,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的经典之作,推动戏曲文化的精品呈现和传承。
需要大力提倡传统戏曲文化。
通过举办戏曲文化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戏曲文化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还可以通过开设戏曲文化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
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他们是戏曲文化的生命和灵魂。
应该建立健全戏曲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专业的戏曲艺术人才,通过传带教育的形式,将戏曲艺术的精髓传承下去,保持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提高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同时也要强化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管理和监督,抵制低俗化和商业化的影响,确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纯粹性和正统性。
以《梨园春》为例浅析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以《梨园春》为例浅析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e5e040f2866fb84ae55c8d7e.png)
以《梨园春》为例浅析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作者:李秉政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6期以《梨园春》为例浅析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李秉政吉林艺术学院摘要:每个剧种都有它独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梨园春》这档电视栏目只不过比别人早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将河南豫剧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展现的不同形式日新月异,戏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更好的途径。
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电视包装,打造适合现代人的传播文案。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智慧。
关键词:戏曲艺术;电视编导;戏曲文化;戏曲推广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4-0-01大众媒体主要有传播、教育、娱乐、服务等四种功能,但是电视媒体的娱乐消遣功能占主导地位,而它的传播传统娱乐文化和教育功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国的各传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却比不上那些低俗的娱乐节目更吸引观众。
一、电视媒介的传播进入现代社会,电视在短暂的沉寂之后成为目前强势媒体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电视传播的特殊性,以多种传播方式依托一个画面集中展现给观众。
这是多媒体传播式的特征,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
电视是一种具有流动的声音和画面皆备的“视听艺术”。
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栏目,以“弘扬河南戏曲文化,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追求个性、铸造精品”为理念,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优秀的电视戏曲节目。
同时间,戏迷擂台赛的流行风瞬间就刮遍了中原大地各处,各地方电视台也不断推出以擂台赛为主的电视栏目,如洛阳电视台的《河洛戏苑》、漯河电视台的《戏迷俱乐部》、叶县电视台的《昆阳艺苑》;不少县市和地区也积极的成立了戏曲艺术团、戏迷俱乐部、茶座等《梨园春》的民间团体,这直接体现了豫剧在群众中的普及性。
其实地方戏曲艺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对平民百姓的影响不在乎理论的启迪,只是在于切身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0bad724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3.png)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篇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摘要: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学艺的艰难以及学习成本的提高,京剧传承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面临一定困境。
在如此情况下,京剧的文化价值要远远高于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要充分发挥学校、票友协会、群众文化舞台的带动作用,政府搭台,市场辅助,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京剧;传承;振兴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38-02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
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
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
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
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与表达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与表达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fb5de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e.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与表达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悠久而精深,从文字、音乐、戏曲到绘画、雕刻、陶瓷等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它的踪迹。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与表达艺术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艺术概述中国是一个视觉文化和文化视觉的双向流动国度,中国的文字文化有非常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包括了汉字的书法、篆刻等。
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门不可分割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知识传递的工具。
另外,印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受重视的一种图案和视觉元素,比如红色的“龙章”、“龙泉章”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印章。
还有饰品、服饰、建筑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上的视觉元素,也极富古老、深入人心的传统意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艺术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绘画了。
中国绘画悠久而古老,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却始终保持着本质的传统特性。
比如,国画代表性的绘画手法就是“勾、皴、笔、洗”的技法与风格,以及骨法、瘦金、挂图等技法和形式。
国画的重点不在于形态的写实性,而是要表现出画家的意境和文化背景,以及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与把握。
而水墨画则是中国绘画中的精髓,更加追求笔墨、线条和色彩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在表达艺术中亦有其它代表性形式,比如中国陶瓷器。
中国的陶瓷艺术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在瓷片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极具代表性的就是汝窑、哥窑、官窑、龙泉窑等等,在色泽、造型、装饰等方面都有着中国特有的脉络和趣味。
三、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路现代文化不可能成为无根之水,当代中国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的艺术图景,已然成为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例如,字画的现代化表现就更加突出了视角和主题。
相应的,陶瓷厂商在现代化的制作模式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新性,同时也兼顾了人们的审美和实用的需要,从而为这个传统的陶瓷文化带来了崭新的视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0da99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c.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戏曲在演艺形式、剧本创作、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戏曲的历史渊源、分类流派、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戏曲的历史渊源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汉代,如《乐府诗集》中记载的会稽山戏。
而最早的独立戏剧作品可以追溯到明代,如元曲、判官词等。
戏曲的历史渊源丰富而复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戏曲的分类流派中国戏曲有多个流派,如京剧、豫剧、粤剧、越剧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传承方式和流派特色。
其中,京剧是最受盛名的戏曲流派之一,以其高亢悲切的唱腔、深厚的表演功力和华美的戏装扮相广受喜爱。
各个流派之间的差异、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三、戏曲的艺术特色戏曲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取向。
戏曲表演注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运用,通过变化多样的唱腔、舞蹈和打击乐器的伴奏,塑造出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和情感表达。
同时,戏曲还注重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的极富艺术感的设计,使整个演出呈现出华美的视觉效果。
四、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戏曲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戏曲与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紧密相连,承载着人民的情感和共同记忆。
戏曲曾经是皇室和贵族的专属娱乐,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
戏曲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
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剧本创作和表演技巧,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我们应当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喜爱戏曲,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传统文化在现代戏剧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现代戏剧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eefccea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f.png)
传统文化在现代戏剧中的体现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历史。
在现代社会,戏剧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并且不断与时代融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戏剧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为现代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泉。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都是现代戏剧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比如,以神话传说为蓝本创作的戏剧,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老的神话故事搬上舞台,通过现代的艺术手段展现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想象和探索,以及对英勇和善良的赞美。
历史故事也是常见的题材,像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隋唐英雄的传奇经历,都被改编成现代戏剧,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了解历史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在现代戏剧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唱腔、身段、脸谱等元素,在现代戏剧中常常被巧妙地运用。
有些现代戏剧在表演中融入了戏曲的唱腔,使角色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富有韵味;还有的借鉴了戏曲的身段和动作,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节奏感和美感。
此外,木偶戏、皮影戏等传统表演形式也为现代戏剧带来了新的灵感,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舞台效果。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现代戏剧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是人们所追求和倡导的。
现代戏剧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传递着这些价值观。
比如,一部讲述家族传承的戏剧,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爱、责任和担当,体现了“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而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戏剧,则可能批判贪婪、虚伪等不良行为,弘扬正义、善良和诚信的品质。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也深深影响着现代戏剧的创作。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意境、含蓄和韵味,这种审美观念在现代戏剧中有所体现。
舞台布景可能会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剧情的发展可能会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让观众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ec78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5.png)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一、视觉文化的崛起和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意义视觉文化的崛起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而产生的,人们通过各种视觉媒体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传播思想、展示个性和审美趣味。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符号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符号化将文化传递给他人。
同样,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也是基于视觉文化的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能够在视觉文化中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通过图像、图形、色彩等形式,可以将这些精神内涵呈现给观众,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可以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认同。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将传统文化符号符号化为当代的艺术作品、产品设计、商业广告等形式,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体现时代价值和现代审美趋势。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也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符号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和应用,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传播与应用在“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应用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创新和民族认同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视觉文化中的传播与应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作用。
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符号被广泛传播并走向国际。
中国的龙、凤、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文化符号不仅出现在艺术作品、文化创意产品中,还出现在商业广告、城市建筑、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b977a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5.png)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一、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快速。
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也必须要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紧密结合。
通过互联网,广大戏曲爱好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欣赏戏曲演出,研究戏曲艺术。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由于传播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内容上的原因,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而这种局面在进入到互联网传播时代明显得到了改观,由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效应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再加上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原本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戏曲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这也使得广大的戏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的帮助,也就更加肯定了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
二、网络媒体赋予了传统戏曲以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传播剧场开放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面对具有这种特点的传播方式,戏曲艺术的传播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本特定性的传播方式向着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以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戏曲的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设定性,观众作为受众群体往往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毫无选择性可言,受众群体的个性也完全被泯灭掉。
这种带有强迫性的传播方式很难不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这也是传统戏曲之前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而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之下,戏曲艺术可以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搭建一个充满个性的虚拟性剧场,让观众可以坐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戏曲艺术的表演,而且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剧场,可以将戏曲类节目、戏曲演员自由地组合,演出时间也是完全由观众自由设定,这样的传播方式会使得很多观众恢复对于戏曲的热爱。
三、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零距离和资源共享我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多戏曲资源已经变得极为稀有和珍贵,很多戏曲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自己喜爱的珍惜戏曲资源,却得不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不仅降低了戏曲观众对于戏曲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戏曲的发展,使得很多珍贵的传统戏曲资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论文关键词:戏曲艺术视觉文化视觉化媒介时代文化建设艺术创作论文摘要:戏曲的表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系统,今天戏曲在视觉媒介的作用下被日益地视觉化和影像化,影响到了戏曲形态的呈现和观众看戏方式的变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观众的戏曲审美。
视觉文化是在媒介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解读模式,但是“将…视觉‟等同于…图像‟,从而与…语言‟相区别有可能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其实,视觉文化有别于印刷文化,不在于“图像”取代了“文本”,而在于我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
因此,并不是只有电视、电影、摄影、网络、广告我们才能纳人到视觉文化的研究之中,而其实一切视觉的东西都可以纳人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内,视觉人类学早已证明,“其实,人类早就…进入过‟读图时代了。
”而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马焰教授也说“视觉世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维世界,它处在永恒的流变之中。
……如果文化和社会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那么,中国这条正在从沉睡中觉醒的巨龙,正是追溯丰富的视觉文化之源的最好所在。
”所以,突破视觉文化研究的局限,在中国背景下,在中国文化视域之内,需要对视觉文化进行新的更新和发展。
“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网络视听等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而不同视觉媒体构筑了一个大的视觉“场”,这个视觉“场”显然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中国独特视觉符号的戏曲,从文化形态上来看,有别于印刷文化,作为综合的视听艺术在现时代发生着“视觉化”的转向;从戏曲传播的媒介形态角度来看,其也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戏曲媒介文化系统,不同的视觉媒介形态构成不同的戏曲视觉“场”,并对戏曲观众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
在这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中,观众不停的穿越“场域”,调整戏曲的视觉欣赏状态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戏曲审美,这为我们观察视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观看的“视觉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时,这种可能也许会成为我们丰富视觉文化理论的新的资源,正如周宪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视觉资源,因此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对这些传统资源的吸纳和改造必然造就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出一些独特的视觉文化理论来”。
把戏曲媒介研究和视觉文化相结合起来,不是凭空而想的,是因为戏曲作为综合艺术本身对戏曲视觉的重视,同时戏曲在和不同的视觉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其视觉性被进一步的强调和放大,戏曲被“媒介化”的过程,就是戏曲被进一步的“视觉化”过程,“戏曲从可以只听到非看不可,是戏曲从舞台到荧屏的一个重大飞跃。
”这个过程一方面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戏曲媒介形态,但同时这个过程也影响到戏曲本身的美学特质,更影响到戏曲观众的审美感知。
一、戏曲视觉戏曲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有着强韧生命力的艺术。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表演和音乐,形成了以视听为主的综合艺术。
听觉当然在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戏曲的视觉性也非常的突出,况且戏曲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的呈现,同时戏曲的脸谱、服装、虚拟化的动作等等,都在加强着它的视觉表达。
戏曲视觉有着以下三个层次:第一,观物取象打造独特舞台视觉。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的影响下,融汇了其他艺术的审美样式,形成了独特的舞台审美风格,同西方写实的戏剧艺术不一样,中国戏曲侧重于程式化、虚拟化的表现,“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瞬息间前朝后代,方寸地万水千山”。
在空旷的舞台上,演划船拿一船桨、船桨翻飞,伴随着舞蹈般的表演,将观众带人相应的情景之中。
这种表演方式需要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但不照搬现实生活的原态,对现实进行拣酌提炼,形成可重复的可复制的一目了然的程式化表演方式,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观物取象原则在戏曲艺术中的体现”再如人物个性的脸谱化,通过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化,让人们做到忠奸可辨、良芳可察。
观物以立象,立象以尽意,亦是传统戏曲舞台形式的审美特征,“…立象‟不是在舞台上设立具体写实的舞台景物,而是在…简约‟的美学原则下,使舞台景物化为具有主观思想的视觉符号,让…空灵‟的舞台充满了意象编织的网络,从而获取舞台形式的内在精神韵味。
而戏曲韵味和戏曲意象相联系,构成了丰富的戏曲观看和审美方式。
而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味”、“感”、“象”的辩证关系,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味、感、象”是“中国哲学精神失落与重建的重要尺度,也成为审视、反思视觉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与参照系。
”第二,戏曲视觉构造独特的艺术场域。
戏曲视觉对于戏曲空间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观—演”的戏曲空间中,戏曲的服装、脸谱等,一是让演员进人到戏曲演出之中,更重要的是也让观众进人到一个异于平常生活的途径当中,“戏曲的装扮是要求帮助演员转化为剧中人物—尽管戏曲的转化有它不同于写实话剧的若干特点,但它毕竟是一种转化。
二是便于改扮,使一个演员可以借助于不断更换面具兼演多种角色。
戏曲的涂面化妆可分为美化化妆(俊扮)、性格化妆(脸谱)、情绪化妆(变脸)、象形化妆(动物象形脸)。
而无论哪种化妆方法,都是为了造成一种超越于平常的艺术效果。
戏曲在广场—剧场—影视的演变过程中,戏曲视觉所构造的艺术“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和现实生活有联系,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
在戏曲构造的独特艺术场域中,演员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份,观众忘记周围的一切,并不断地进行着观演双方的互动。
“在民间,各阶层的人们往往将看戏娱乐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节日、某种习俗联系在一起,与自己的艺术兴趣联系在一起,这就构成了以…戏乐‟为核心的戏曲文化生态环境。
”而在这种“戏乐”的戏曲生态环境中,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使观众获得了一种异于现实生活的满足与艺术享受。
第三,舞台形象建构独特“情感之域”。
中国戏曲表演者有三重演述身份:演员、行当、角色(剧中人物)。
“演员是现实生活域中的人,行当属于审美游戏域中的演述者,角色则是剧情虚构域中的人物。
他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搬演、观众的接受、剧场气氛的调节、商业化经营等需要,灵活地改变演述身份与剧场观众进行不同语境的审美互动交流。
”而三种身份共存于舞台形象之中,高行健先生把它称之为“中性演员状态”,他认为“当表演者同时以一个叙述者、被叙述者,甚至以她/他自己的社会身份出现,并向观众介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时,…中性演员的状态‟边在其中起到效用;一种在演出者、角色和观众间交流的特殊关系也由此产生”。
而颜海平先生把这种“交流的特殊关系”称为“情感之域”。
而无论如何,这种“交流的特殊关系”和“情感之域”的完成,都是通过可视的舞台形象来达到的,并在在观众观戏的过程中,在戏曲舞台的呈现中,实现了“情感之域”中的“特殊交流”。
因此,戏曲的视觉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还营造了一个观演交流的重要空间,共同穿越生与死、情与理的界限,获得一种人性的升华和净化。
戏曲视觉,构成一个戏曲的“气场”,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之域”,更是启动了观众的能动认知,孕育着新的创造的可能。
由此可见,戏曲视觉是和戏曲演出、观众互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中国独特的审美原则、能动的“情感之域”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无法拆解的完整整体。
而戏曲在农村的传播过程中,戏曲相对稳定的艺术概念、审美趣味和形式规则,形成了农村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同时,通过看戏活动,村民共同的凝聚了不同的群体活动,形成了一片独特的艺术场域,这片艺术场域和村民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但同时又拉开距离,带给村民独特的审美享受,超越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而这种独特的戏曲场域在“媒介化”的过程中,却逐渐的衰落,戏曲视觉性的不断强调与放大,也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戏曲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伴随着电影、电视等戏曲媒介对戏曲的日益渗透,农村的戏曲视觉场域变得更加的丰富、复杂,而理解戏曲视觉的变迁由此带来的戏曲场域的变迁对村民戏曲审美乃至日常生活的影响,成为理解村民在媒介所构造的视觉文化氛围中如何生活的一把钥匙。
二、媒介空间中的戏曲“视觉化”戏曲“视觉性”主要是由写意构成的,通过剧场(广场、剧院)所营造的环境,通过切末,通过虚拟性的动作和表演来实现的,而电视视觉是一种写实的,首先给你的感觉是电视的视觉真实,靠的是视觉说服取胜。
戏剧视觉重点在营造环境,营造一种艺术环境,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带给你的是一种“可感的真实”。
想一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本没有剧场,各方面设施也很差,撂地为台就能吸引成百上千的观众,这跟戏剧视觉有很大的关系,正是戏曲视觉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场”,在这个“场”中是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并且吸引观众的目光,“召唤”观众的参与,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本来我们在戏剧场所营造的氛围中,能够走进戏曲中去,能够去欣赏程式化的动作,华服奇脸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在“戏乐”机制中去达到演、述、观众的三者的交流,实现中国戏曲艺术感动人,进而调动人的“能动性”的作用。
而站在传统的角度上看,媒体文化是十足的异类,它的光怪陆离有极大的诱惑力,它以诉诸感官的娱乐来破坏大众,“破坏的是传统文化的想象空间和形而上的惯性。
”但是,由于传统戏曲本身作为独有韵味的视听艺术超强的适应性,也使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新的电子技术的冲击和影响下,不但没有走向衰亡,反而被电子媒介“视觉化”,“影像化”,总体上适应着不同时代人对于戏曲观赏的需求。
而随着电子媒介的加入,戏曲视觉空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广场到剧场到荧屏,从祠堂到舞台到影像,戏曲的视觉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西方的文化学者认为如今已经进人到一个“戏剧化社会”,“正如我们所在的20世纪,在电影、广播和电视方面,戏剧的观众经历质的变化……戏剧以各种新的方式被纳人到日常生活的节奏之中。
”尽管西方的“戏剧”观念和我们所谈的“戏曲”有很大差异,但是其无疑也点到了戏曲在现时代的存在事实,更启发了我们对戏曲在“戏剧化社会”中独特价值的思考。
戏曲视觉空间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着戏曲内在的变化,也影响着戏曲的视觉呈现。
在广场或者说在农村的“空场儿”上,戏曲更是成为一种“狂欢化娱乐”的视觉呈现,具有着别样的价值和意义。
而戏曲进人影视,其视觉空间更是从三维变为二维,从广场进人到百姓的客厅、卧室,从舞台进人到屏幕,这样的视觉空间的变迁,一方面是视觉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戏曲视觉呈现和戏曲视觉传统的变迁,这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构成了一种张力,一种互动。
但是,在电视视觉营造的真实环境中,“去”远距离的展示一种虚拟性和程式性动作,总是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于是,为了进一步的吸引观众,电视就尽量用写实代替写意,展示戏曲艺术特质的细部,去展示一些夸张性的动作和独特的唱腔,比如《三岔口》和川剧的《变脸》,用戏曲艺术的细部替代了戏曲的整体,于是,戏曲的“雅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断增强戏曲电视艺术表现的视觉性,加强舞蹈、灯光的烘托,加强写实的表演,艺术在这样的不断暗示下脱离了老百姓,脱离了生活的舞台和现实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