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诊脉学.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中医们经验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老中医脉诊经验的一些分享。

1. 观察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质和量,是脉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象的强弱、快慢、紧松、浮沉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部位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象弦紧,说明肝气郁结;如果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脉象滑数,说明湿热内蕴;如果脉象沉迟,说明寒凝血滞等。

2. 区分左右脉左右脉的区分也是老中医们的一个经验。

在脉诊过程中,要分别触摸左手和右手的脉搏,以了解不同侧身体的情况。

例如,左手的脉象反映肝、脾、肾、胆等脏腑的情况,右手的脉象反映心、肺、胃、小肠等脏腑的情况。

左右脉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偏盛偏衰、疾病的左右不对称等情况。

3.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心情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的节律不齐,可能是心脏存在问题;如果脉搏的节律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情紧张或疲劳等。

4. 感知脉搏的温度脉搏的温度也是老中医们需要感知的一项内容。

通过触摸脉搏的温度,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温度较高,可能是体内阳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较低,可能是体内阴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不均匀,可能是气血不畅或病变部位存在问题等。

5. 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脉诊虽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万能的。

老中医们在脉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望、闻、问等,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通过闻诊可以了解病人的气味等情况;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老中医们的脉诊经验丰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脉诊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地保持健康。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

中医诊脉:脉诊的方法脉诊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

一: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影响真实脉象。

二:对成年人诊脉,应用三指定位法,即先以医生的中指按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上定关脉,然后食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前定寸脉,用无名指按在中指关脉之后定尺脉。

三指隆起呈为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平布,疏密要适宜,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的身高相适应,身材高大的布指宜疏,身材矮小的布指宜密。

小儿寸口脉部位甚短,不宜用三指候寸、关、尺,可采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不再细分三部。

三:按脉时指力要适当,分浮、中、沉三层进行,轻微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叫“举”;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名叫“按”;不轻不重,中度用力按到肌肉为中取,名叫“寻”。

这样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在诊脉过程中,三指平布同时使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叫做“总按”,是诊脉常法。

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如诊寸部脉时,微微提中指和无名指;诊关部脉时,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脉时,则微微提中指和食指,叫做“单按”或“单诊”。

临床上,总按与单按常配合使用,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此外,诊脉时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患者诊脉前要避免较大的活动或精神刺激,以使气血和调,才能反映出真实脉象。

古人曾强调选择“平旦”(即清晨)诊脉,即是此意。

医生在诊脉之时,必须呼吸均匀,平静,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脉象。

每次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现在一般不应少于一分钟,必要时诊脉时间还可长些。

时间过短不仅不能精确地体察脉象,而且也容易漏诊促、结、代等脉。

脉诊培训本次峰会课程:白天全天讲课:1.定脉部位;2.号脉七诊法;3.六部脉解;4.定至数;5.二十七脉名称;6.缓脉解,以知病脉;7.四时平脉;8.浮、沉、迟、数四大总纲;晚间课程:1.医案(病例讲解);2.家传绝学:阴阳惊吓脉法;3.预防病气的防护措施;。

中医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

中医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

中医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古代脉法最得人心的当属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学28脉,是我们中医诊断学脉诊讲课的蓝本。

《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

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传统28脉浮脉类:浮洪濡芤革散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结涩缓数脉类:数动疾促虚脉类:虚细微代短实脉类:实紧长滑弦25对脉象要素脉体要素:左右、内外、曲直、寒热、清浊、浮沉、上下、粗细脉管壁:厚薄、敛散、刚柔脉搏波:来去、长短、动静、迟数、怠驶、高深、结代血流:滑涩、进退、枯荣、强弱、凸凹、稀稠、疾缓传统脉象中用物理语言描述的有:浮、沉、迟、数、长、短、结、细。

这几种脉象比较容易理解。

而难以理解掌握的多采用比拟的手段帮我们学习。

其描述有:“洪”:去衰来盛似波澜。

“濡”: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芤”: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

“革”: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散”: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紧”:脉来紧张如按绳转索。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古代从医者,并能将文献流传于世的文人多,文字功夫了得。

一句“散似杨花”把我们引入春天漫天飞舞的似雪非雪、似花非花、轻盈如羽、空灵似梦的浪漫意境中去。

一句“如按琴弦”似乎耳畔传来婉转悠扬、清脆流畅的琴声,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古代才子佳人,抚按琴边。

然“脉理精微,其理易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古人只给了我们形象化的描述,却没有给我们如何掌握这种脉象的方法。

病脉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就叫病脉。

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

在脉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医者切脉的体会不同,所以对脉象命名也不一致。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

中医诊脉方法中医诊脉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诊脉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诊脉方法。

一、微阴阳脉微阴阳脉是中医传统脉象分类之一,它是通过触察患者脉搏的微微变化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平衡是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而微阴阳脉的不同表现则代表了身体阴阳失调的情况。

比如,阴虚阳实的人会表现出脉象偏阳,脉息偏热,而阴寒阳虚的人则会表现出脉象偏阴,脉息偏寒。

通过观察微阴阳脉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状况,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二、脉象弦结脉象弦结是指患者脉搏的节律感觉像弦上挛结一样,形成一种结实而紧绷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脉象弦结表明患者体内有实热的存在,比如内伤热盛或外感热邪等。

脉象弦结的特点是节律不舒畅,脉息感觉紧绷而有力,如弓弦般的有力搏动。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弦结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机,然后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脉象迟数脉象迟数是指患者脉搏的搏动节律明显缓慢,脉息感觉减弱或延迟的状态。

脉象迟数通常表明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缓慢,气机不畅,甚至有气滞血瘀等情况。

脉象迟数的特点是搏动节律缓慢,脉息感觉弱不可闻或延迟。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迟数后,可以进一步辨别病机,例如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以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四、脉象浮沉脉象浮沉是指患者脉搏的搏动节律变化较大,有时搏动深沉有力,有时搏动浮浅弱弱。

脉象浮沉通常表明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稳定,气机失调,病变尚未固定等情况。

脉象浮沉的特点是搏动节律不稳定,有时感觉搏动深沉有力,有时感觉搏动浮浅弱弱。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浮沉后,可以进一步分析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五、脉象细数脉象细数是指患者脉搏搏动细微,节律有序而清晰的状态。

脉象细数通常表明患者处于虚弱状态,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情况。

脉象细数的特点是节律有序而清晰,脉息感觉细小而不显著。

中医师触察到脉象细数后,可以进一步辨证确定病因,如阳气虚弱、气血亏虚等,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教你诊脉

火神派李可老中医教你诊脉

还有浮,浮主表,但是当人阳气外散的时候,这个浮啊,绝对不是表症,如果你按表症给他治,用麻黄汤、桂枝汤,他就完了,赶快用四逆汤吧。
这只是四种脉里面的三种,就有这么多变局啊,正局当
然好看了,那个变局呀,十有九都是变局,正局表现的很少。尤其是一些现代病,西医治到不能治的才找中医,他那个脉象就是恰恰相反,你看他热症,他肯定是个寒症。真正对脉很通的,现在周围已经没有。最好的脉法还是《难经》脉法。
这个方法失传了,没有人能知道。
田原:脉象二十四小时还有一个运动的规律?
李 可:对,肯定的。
田原: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中医大夫,把脉就把个半分钟、一分钟,能看出来什么?
李 可:(笑)啥也看不出来,江湖骗子。所以说中医的四诊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单纯靠哪一个也不行。脉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过去河北有一个梁秀清,他看脉,旁边放张纸,在那儿画图,最后画到肺这个地方了,他说你这个肺的左边有这么大块的东西,你去透视一下。出来一看,他左边有个肿瘤;还有一个将军去找他看病,其实也不是看病,本来是计划砸他那个牌子,说这个人太神了,肯定是一个江湖术士啊。这个将军进去以后,这个梁秀清一般不许病人讲话,他就看脉,看了半天以后啊,他说你这个背部太阳经第几个穴位那个部位啊,有一个异常的东西,不是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将军就惊呆了,说我那是个弹片,正好在那个肺和心的中间。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无力是为弱,微沉有力便是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

1、切头部脉新位置;一般切脉按寸、关、尺定位,本人临床诊脉发现,除此位置外,发现头部病诊脉位置,在寸脉前,大拇指掌骨下小头高起处(大多角骨上)。

此处脉专诊查头疼、头晕、头胀、咽部肿痛等证候。

此处脉出现,主要表现浮、滑、弦、紧、数等;如头晕,指下便有绿豆大小,浮而光滑之感觉,弦紧为头痛。

2、切脉部位是缩小的人体:它是头朝下,脚朝上,面向内,头向大拇指掌骨下弯曲,躺在切脉位置上,和耳穴图相同,是个倒人形,切脉时按其走行,能诊查全身疾病。

3、切高血压脉位置: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

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4、诊查肿瘤脉: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

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5、诊查孕脉:a、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中医脉诊歌诀顺口溜

中医脉诊歌诀顺口溜

中医脉诊歌诀顺口溜中医28脉诊歌诀中医28脉诊歌诀及示意图。

口诀如下:1、浮脉:主表证,虚阳外越证。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2、沉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正常人。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3、迟脉:主寒证,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迟脉来,息三至,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4、数脉:主热证,里虚证。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5、 虚脉:主虚证,气血两虚。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基,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6、实脉:主实证,正常人。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7、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滑而缓见青壮年和孕妇。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8、涩脉: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9、洪脉:主里实热证。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10、微脉:主阳气衰微。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11、紧脉:主寒证,通证,食积。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12、缓脉:主湿证,脾胃虚弱。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13、濡脉:主虚证,湿证。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中医的诊脉方法

中医的诊脉方法
下载后 可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是故持 脉有道,虚静为保(《黄帝针灸甲乙经》作‘宝’)”。病人 应在平静安适状态下就诊才能合适,体位要舒适,精神要安静 ,避免各种干扰,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前臂平放,手掌 向上,使血流舒畅。
寸口脉分三部分:即寸、关、尺。分别用中指、示指、环指 切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关部,示指在关前定寸部,环指 在关后定尺部,三指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上,以指肚接触脉 体,三指疏密,以病人高矮调整。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分别切取浮、中、沉,又叫举、按、 寻。《诊家枢要》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 不重,委曲求之曰寻。”用以切取,脉来气势、形态、强弱。 以分别疾病的寒热、表里、虚实。
第一类是脏腑按表里关系分别反映于六部脉;第二类是寸 部反映上焦病,关部反映中焦病,尺部反映下焦病。两种意见 均能解释。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
1. 脉象基础知识:介绍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形式和特点,包括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长短、宽窄等指标。

2. 脉象分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病情变化,将脉象分为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数脉、涩脉等不同类型。

3. 脉诊方法: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触诊脉搏的位置、用手指的方法、触诊的力度和时间等技巧。

4. 脉象的判断:根据脉搏的形态和变化,通过判断脉象的特点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包括常见脉象的判断和对应的疾病。

5. 脉证学:将脉搏的变化和病情联系起来,研究脉搏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脉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6. 脉诊与辩证论治:将脉诊与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起来,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进而针对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脉诊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脉诊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中的脉诊应用。

以上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分析,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脉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技巧,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4-4 16:04满意回答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 以探查脉象, 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 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 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 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 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 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 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 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 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 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 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 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 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 脐上属胃, 脐下属肠, 大腹属脾, 脐腹属肾, 少腹属肝。

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

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 号脉” 教科书上叫“ 切脉” ,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 看” , 看病人的“ 动” 、“ 静” , 也就是病人的“ 神” 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 阴” 属“ 阳” 属“ 寒” 属“ 热” ,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 心、肺、头、上焦” ,中以求中“ 脾胃、中焦” ,下以求下“ 肝肾、下焦” 。

通过舌苔的厚薄, 以及脉象的浮沉, 探求疾病的“ 表里” , 通过脉象的有力、无力, 分清患者的“ 虚实” 。

“ 八纲” 既明,通过病人对疾病的主诉,进一步辨明疾病所属的脏腑、经络。

以此辩证,论治。

下面分别论述“ 脉因证治”首先论“ 脉” ,脉包括,切脉、望脉络。

脉络分体表脉络及舌底脉络。

体表脉络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小络脉, 青紫为寒, 红赤为热为出血。

枯燥为津亏,白为寒。

舌底脉络是家传秘法:一: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者属于气血不足。

二:舌下络脉粗状,或色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者属血瘀。

三:舌底脉络细暗,属气虚血瘀。

四:舌底脉络紫暗怒张属气滞血瘀。

五:舌底脉络红紫夹杂,属于脾虚血瘀。

总之心开窍与舌, 通过舌质根据分经可很直观地看出何脏何腑病变。

但是如果这时看出的病变往往很重, 而舌底脉络所反映疾病的征象常常早于舌质的变化。

正常的舌底脉络主干呈单支、双支、三支几种形态, 分支又有若干小分支成树枝样分布。

主干脉以暗红为佳, 分支脉以粉红色的网状小脉络, 多不显露于外并且没有瘀点。

舌底脉络的异常能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虚者舌底脉络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怒张。

寒者脉络淡紫紧束,热者紫红而怒张。

正常的舌伸缩抬举自如。

舌僵不语、偏斜,是中风。

切脉切脉也叫号脉、把脉、平脉。

实际上平脉其义自现:以医者的平静之脉体察患者脉位:寸、关、尺脉,脉形,脉数,脉势。

通过位、数、形、势,体察患者脏腑气血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为实,不及为虚。

切诊中的三才诊法极为实用。

八卦由三个爻组成,上要为“ 天” 中爻为“ 人” 下爻为“ 地” ;寸为“ 天” ,关为“ 人” ,尺为“ 地” 。

浮取为“ 天” ,中取为“ 人” ,沉取为“ 地” 。

按照全息理论, “ 天” 应“ 上” 为心与肺、头。

“ 人” 应中焦脾胃。

“ 地” 应下焦、肝、肾、膀胱、下肢。

并无需严格的分左右手。

平脉法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盛。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 气血俱衰, 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 则脉强; 血独盛者, 则脉滑; 气偏衰者, 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 则脉缓; 气血平者, 则脉平; 气血乱者, 则脉乱; 气血脱者, 则脉绝; 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 则脉迟; 若感于邪, 气血扰动, 脉随变化, 变化无穷, 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 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荣。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 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气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 如九菽之重者, 脾气也; 如十二菽之重者, 肝气也; 按之至骨者, 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 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 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 此是肝脏伤, 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 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 胃气下降, 动在趺阳, 上升力强故曰大, 下降力弱故曰小, 反此为逆 , 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 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 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 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 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 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