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浙江专版)
考点0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处①之不易》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③,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④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①处:居于高位。
②俭:荒年。
③率物:为人表率。
④豁:放弃。
(二)《范文正公仲淹贫悴》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①朱氏家,常与一术者②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睢阳:地名。
②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③俾:使。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勿以.我受任方州以.其境过清B.殷仲堪既为.荆州不足为.外人道也C.而.术者气已绝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D.封识宛然.然.,胡不己乎【答案】AC【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和实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
中考文言文常用虚词意思用法归纳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之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动词:去、到、往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其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0版: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理解,灵活辨析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 B.⎩⎪⎨⎪⎧ 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
A 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 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连词
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ABCD
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其
表示推测、反问、强调等语气,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难道” 、“一定”等。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的”。
助词
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等。
3
代词
用于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或短语,避免重复。
03
文言虚词的用法
助词
语气助词
用于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如疑问、感叹、陈述等。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哉”、 “矣”、“也”等。例如,“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的“哉”表达了强烈的
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修饰、领属等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者 ”等。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之”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遇到不熟悉的文言虚词,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01
意义混淆
避免将文言虚词与其他同义词或 近义词的意义混淆,通过辨析比
较,明确其虚词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过程,避免对其意义和用法产生
误解。
02
语法位置不当
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 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 法
• 文言虚词概述 •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 文言虚词的用法 • 文言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01
文言虚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是指古代汉语中那些没有具 体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规定了18个虚词。
文言虚词由于常见、灵活,不好理解,笔者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出了一套办法。
一、看语境。
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1、看语意。
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
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
如:(1)其势必不敢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1)中的“其”用来限制“势”,不作副词,从上文看,缪贤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当时燕国小而弱,赵国大而强,燕与赵结好,在这种情况下,缪贤至燕,必定会被“束”而送至赵,难逃死路,所以蔺相如有此一劝。
“其”不能译成人称代词,只能译为指示代词“这”、“这种”。
通过如此揣摩,“其”的意义和用法才算准确了。
2、看关系。
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
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
例如:(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3)(李氏子蟋)不拘于时。
(《师说》)例(2)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例(3)是主谓句,“拘”不是“李氏子蟠”而是“时”发出的动作,即“李氏子蟠不是主动者,而是被动者,“于、”表明“李氏子蟠”与“时”是被支配与支配的关系,是介词,表被动。
二、看位置。
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
例如:(4)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6)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例(4)“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属代词,代“他”;例(5)“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例(6)“焉”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表“……的样子”。
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为下列句子在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1)何以战?()A . 用B . 拿、把C . 以致D . 用来E . 因为F . 凭借(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A . 用B . 拿、把C . 以致D . 用来E . 因为F . 凭借(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A . 用B . 拿、把C . 以致D . 用来E . 因为F . 凭借(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A . 用B . 拿、把C . 以致D . 用来E . 因为F . 凭借(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A . 用B . 拿、把C . 以致D . 用来E . 因为F . 凭借2. (2分)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C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2分)为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扶苏以数谏故()A . 因为B . 所以C . 按照D . 用、拿(2)吴广以为然()A . 可是B . ……的样子C . 这样D . 正确、对4.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 . 所恶有甚于死者5. (2分)与“佣者笑而应曰”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广起,夺而杀尉B . 溪深而鱼肥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 . 其余,则熙熙而乐二、填空题 (共5题;共25分)6. (4分)文言重点字词解释①其此之谓乎_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③佁然不动________④此人可就见________⑤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______⑥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7. (5分)辨析面的多义词,分别作解释。
鄂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I)卷
鄂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 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B . 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蜀之鄙有二僧C . 吾欲之南海,何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 . 恐前后受其敌;屠自后断其股2. (2分)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深入不毛(草木)百废具兴(荒废)圣人非所与熙(开玩笑)B . 持汤沃灌(汤汁)猛浪若奔(奔马)何苦而不平(愁)C . 两股战战(大腿)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D . 或尽粟一石(或者)皆朝于齐(到)时而献焉(代词,指蛇)3. (2分)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 . 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 . 万钟于我何加焉子墨子闻之,起于鲁4. (2分)与“佣者笑而应曰”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广起,夺而杀尉B . 溪深而鱼肥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 . 其余,则熙熙而乐5. (2分)“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 公将鼓之B . 吾妻之美我也C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D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填空题 (共5题;共25分)6. (4分)判断句中“而”字的用法A.并列B.承接 C.转折 D.修饰①黑质而白章________ ②吾恂恂而起________③得而腊之以为饵________ ④余闻而愈悲________⑤则驰然而卧________ ⑥而乡邻之生日蹙________7. (5分)解释下列“之”的不同含义。
①宋之丁氏________ 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③国人道之________ 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⑤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 ⑥得一人之使________8. (4分)辨析面的多义词,分别作解释。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将近,很多同学们在备考中文时,可能会发现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比较难以掌握。
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连词或语气助词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用法。
1.“之”:代替名词或代词,常用于主语、宾语或定语中,具有强调作用或表示抽象意义。
例如:“之言”、“是之谓”、“书之读者”、“故天之生物也”等。
2.“乎”:表示疑问或感叹,常用于疑问句、祈使句。
例如:“汝何不食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乎”等。
3.“兮”:表示语气,可以用在句中或文章结尾,多表达感叹、思考、疑问等情感。
例如:“人生几何兮”、“尘缘空相碍,佛义自然兮”等。
4.“者”:通常作为“的”或“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抽象概念或人物身份,常用于定语或状语从句中。
例如:“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者,以其安乐也”、“所得者多而所失者少,此人之幸也”等。
5.“而”:表示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还可以表示条件、目的、结果等。
例如:“天生万物而不能自存,地载万物而不能自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已”等。
6.“之所以”的结构:表示原因,起到强调作用。
例如:“之所以爱情难以用金钱衡量,是因为人类的感情是无价之宝”等。
7.“曰”:表示说的意思,通常用于引出直接引语或者是引出自己要说的话。
例如:“曰:‘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吾妻之.美我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受任于.败军之际C.夫.君子之行夫.战,勇气也D.俭以.养德不以.物喜【答案】C【解析】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 项,用来/因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景传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
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
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
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
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
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
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
由是部民便之。
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
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
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
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
”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
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选自《宋史·列传十一》下列句中的“以”与“景以所部归晋祖”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答案】D【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
此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所给例句是文本中的,四个选项中的句子是课本中的。
如果课本中的句子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例句中虚词的含义,然后去辨析各个选项中该虚词的意思,最终找到与例句中虚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本题例句和D项中的“以”均是介词,把。
A项,介词,因为。
B项,动词,认为。
C项,介词,按照。
三、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②蹴尔而与.之(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万钟于.我何加焉(3)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4)奉:①今为妻妾之奉.为之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案】(1)与:①通“欤”,语气助词;②给予。
(2)于:①比;②对。
(3)为:①为了;②做。
(4)奉:①侍奉;②供养。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代入法。
“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如(2)题“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表转折,译为“比”,而“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于”是“对”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昂首观之.B.藐小之.物C.心之.所向D.下车引之.【答案】C【解析】题干中“之”附在人名后,无实际意义。
A为代词,指蚊。
B为结构助词,“的”。
C “心”是名词,“所向”是所字性短语(所和后面的字构成的是名词性短语)。
两个名词不能连用,故“之”字是取消两个名词之间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D指元方,代词。
故选C。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2.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学而不.思则罔B.太丘舍.去又渐如高舍.C.下车引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D.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②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①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
②意:估计。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至以.首抵触(用)B.意虎之.食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儿痴(表转折)D.浣衣于.水者(表比较)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注】①除:提拔官职。
②奄:突然。
③戮:杀。
④赞:辅佐。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代裔为.长史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C.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D.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⑤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⑥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⑦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⑧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太祖:指曹操。
②比:连续。
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
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
⑤促:赶快。
⑥亟(ji):赶紧。
⑦敌:对手。
⑧纵:纵然。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与“绣以精兵追诩军”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C.策之不以其道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