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癌症病理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癌症,是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而癌症病理学研究则是在探究癌症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预测其转移和治疗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癌症病理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癌症是由人类体内某些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已有上千种之多,其中包括驱动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多种类型。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揭示许多癌症的病理特征和生理变化,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微创手术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手术已逐渐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例如,对于一些局部较小的肿瘤,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患者的自然孔道或小切口进行操作,将肿瘤完整地切除,同时避免对患者健康的损伤。
三、组织芯片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它能够对大规模的生物组织进行有效地筛查和分析。
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组织芯片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组织芯片技术获取大量的组织样本,分析其中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学变异,并将这些信息与临床数据进行联系,形成癌症的整体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认识癌症的病理特征和生理变化,为癌症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手段,目前已引起了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
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自动化地进行癌症的诊断和预测,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
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0
892
56
5.9
1+
514
211
29.1
2+
327
415
55.9
3+
74
660
89.9
总计
1807
1342
42.6
• HER-2检测推荐方法 – 免疫组化(IHC) – FISH (金标准)
Herceptin for HER2-positive Stomach Cancer
(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Oncology Annual Meeting in Orlando, Florida, 2009)
实验组 Cy5
对照组 Cy3
实验2
Cy3/Cy5 比值
荧光交换实验
分子遗传学技术
• • • • • PCR-SSCP PCR-RFLP REAL TIME PCR DHPLC DNA SEQUENCING
REAL TIME PCR
除常规的一对引物以外,PCR反应体系中另加有一条能与PCR产物杂交的 荧光双标记探针 该探针5’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3’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 探针完整时5’端报告基团吸收能量后将能量转移给3’端淬灭基团,正 常情况下仪器检测不到5’端报告基团发出的荧光信号 当溶液中有模板时,模板变性后低温退火,引物与探针同时与模板结合 在引物的介导下,沿模板向前延伸至探针结合处,发生链的置换激 活Taq酶的5’外切酶活性将探针5’端连接的荧光报告基团从探针上切 割下来,游离于反应体系中,从而受光刺激激发出荧光切割的荧光基 团数与PCR产物的数量成比例根据PCR反应液的荧光强度即可计算出初 始模板的数量
• 分子标记—— t(11;14)(FISH、PCR)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肿瘤科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最新的科技进展。
本文将综述肿瘤科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免疫治疗的突破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科研究的热点。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能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以使用PD-1抑制剂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攻击癌细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某一特定变异进行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发现肿瘤细胞中的致病基因变异,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针对性的药物。
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赫赛妥珠单抗,该药物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针对不同的致病基因变异,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研究和治疗。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进一步研究了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基因敲除、基因修复等。
四、液体活检的应用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但这一过程痛苦且可能造成并发症。
而液体活检则是通过检测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实现对肿瘤的无创检测和监测。
液体活检可以用于肿瘤早期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复发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液体活检技术,不仅能检测肿瘤的存在,还能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科领域的新进展及最新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病理诊断进展
肿瘤病理诊断进展
肿瘤病理诊断是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组织学、细胞学等检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分期和预后等,并提供临床治疗的参考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病理诊断也在不断进展。
1. 病理学分类:病理学分类是肿瘤病理诊断的基础,目前已有多种病理学分类标准,如WHO肿瘤分类、TNM分期系统等。
不断有新的肿瘤类型被发现和定义,同时也对已有肿瘤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细分,使得病理学分类更加精确和准确。
2.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标记物来鉴定肿瘤类型和分析预后的方法。
随着对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目前已发展出许多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如ER/PR/HER2在乳腺癌中的应用,BRAF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等。
3. 分子病理学检测:分子病理学检测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分子遗传变异来进一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预后。
随着PCR、FISH、NGS 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病理学检测已成为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工具,如EGFR基因突变在肺癌中的应用,BRAFV600E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等。
4. 数字病理学:数字病理学是将病理组织切片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存储。
数字病理学不仅提高了肿瘤病
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还可以便于远程会诊、大样本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总的来说,肿瘤病理诊断进展主要是在病理学分类精确化、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等方面的发展,这将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发病率也持续增加。
目前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及崭新的认识。
本文主要收集近几年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中国女性第二个最常见的癌症,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1]。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I型(子宫内膜样)和II型(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不仅组织学表型和分子机制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大不相同。
由于子宮内膜癌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以及分子表型,本文回顾了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新进展,并对这些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特点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子宫内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它有两个亚型[2]: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和雌激素不相关的II型子宫内膜癌。
1.1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类型,占所用病例数的75%~80%。
多数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有时会伴有鳞状细胞的成分。
I型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雌激素过量造成的,由于孕激素的拮抗,这些雌激素的作用不完全(或根本没有)。
子宫内膜增生是这一类型的组织学前病变[3]。
目前的WHO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癌变风险小于1%),复杂性增生(癌变风险约2%),单纯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8%),和复杂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30%)[4]。
1.2 II型子宫内膜癌10%~15%的子宫内膜癌是II型子宫内膜癌,它的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多被认为是中低分化的癌。
这类癌特征性的来源于萎缩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它们不表达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病理学肿瘤实验报告
病理学肿瘤实验报告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生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为了深入了解肿瘤的发展过程和产生机制,本实验对不同类型肿瘤进行了病理学研究。
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展进程,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实验以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小鼠通过注射致癌物质诱导肿瘤的发生,对照组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
实验组小鼠在致癌物质注射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了定期观察和检测,包括体重变化、肿瘤体积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被处死,肿瘤组织被取出做病理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癌物质后的第一周开始出现体重减轻、活动力减弱等异常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小鼠逐渐出现明显的肿瘤症状,如肿块形成、皮肤颜色改变等。
对照组小鼠无任何异常情况的出现。
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癌物质后的第四周达到实验要求,随后被处死。
对照组小鼠在相同时间点被处死。
经过病理学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显著增大,形成明显的肿瘤块,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结构正常。
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表现出高度异型和无规律的细胞排列,个别肿瘤细胞呈现核分裂现象。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中也观察到明显的血管新生。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致癌物质的注射可以有效诱导小鼠肿瘤的发生。
实验组小鼠在注射致癌物质后的第一周开始出现异常症状,如体重减轻、活动力减弱等。
这些症状与人类肿瘤患者在早期肿瘤中常见的症状相似,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所使用的方法的可信度。
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上表现出高度异型、无规律的细胞排列。
这表明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控功能,使得细胞能够无限制地增殖和扩散。
肿瘤细胞的核分裂现象进一步表明其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此外,血管新生在肿瘤组织中的观察也与肿瘤发生相关,因为肿瘤细胞需要足够的营养和氧气来维持其恶性生长。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病理学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致癌物质注射可以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肿瘤,并且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呈现出高度异型和无规律的细胞排列。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虽然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 行综合判断。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01
技术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对组织中特
定抗原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技术。
02 03
应用领域
在子宫内膜癌病理学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用于检测肿瘤细胞 的某些特定抗原,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等,有助于判断肿瘤细 胞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包括组织学类型、 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
0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
组织形态学特征
1 2
子宫内膜腺癌
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具有明显的腺体 结构。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 和低分化三种类型。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透明或水样外观,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
04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诊断技 术理学诊断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细胞异型性、浸润 深度等指标,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诊断流程
在病理学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先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大体观察,然后进行标本固定、切 片制作、染色等步骤,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3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
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肿瘤细胞 呈浆液性外观,常伴有深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
细胞分化与恶性程度
细胞分化
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是评估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高分化肿瘤细胞分 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低分化肿瘤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
恶性程度
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分为Ⅰ期(早期)、Ⅱ期(中期)和Ⅲ期(晚期)。Ⅰ期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Ⅱ期肿瘤侵犯子宫外膜或附件,Ⅲ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 膜或已远处转移。
肿瘤病理研究新热点及新技术
肿瘤病理研究新热点及新技术Introduction肿瘤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肿瘤病理学也在稳步前进。
本文将介绍肿瘤病理研究的新热点及新技术,以及它们对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影响。
1. 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是当前的一个新热点。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的基因组信息。
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肿瘤的遗传特征、肿瘤内异质性以及患者的遗传背景。
这些信息对于肿瘤的分型和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全基因组测序,单细胞测序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传统的肿瘤组织切片技术只能提供整体的遗传信息,而单细胞测序可以精确地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信息。
这一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研究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并且为治疗提供更个体化的方案。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新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肿瘤病理学中的重要手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检测肿瘤中的特定蛋白质表达,从而帮助医生排除其他肿瘤类型或预测预后。
然而,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只能检测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无法全面评估肿瘤的免疫状态。
近年来,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目标蛋白质,从而可以全面分析肿瘤的免疫情况。
此外,免疫组织化学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率。
3. 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肿瘤组织切片技术需要取得足够的组织样本,而在一些情况下这是困难的。
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液体活检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生物体液中检测肿瘤标志物或循环肿瘤细胞,从而进行肿瘤诊断和监测。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液体活检技术检测到。
CTC检测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信息,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转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主要作用及研究进展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主要作用及研究进展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本质的学科。
它通过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来探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病理学在医学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病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一、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1. 诊断疾病病理学对于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医学的诊断基本上是通过临床检查和化验检查来完成的,但这种诊断方法有时并不能确诊疾病的本质,因为一些疾病的临床症状常常是相似的。
此时,病理学可以通过研究组织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等,协助医生正确地诊断疾病。
2. 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疾病的扩散范围病理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在患者身体内的扩散范围,进而指导治疗,例如恶性肿瘤的治疗。
同时,病理学可以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3. 研究药物疗效以及对疾病的治疗反应病理学还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等方面,来指导医生更好地选择药物,调整药物剂量,提高药物疗效,或者是对药物疗效进行研究,了解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管理疾病。
4. 确定疾病的预后病理学可以通过研究疾病的生长与扩散特征、组织及细胞的变化、腺体增生和癌变等特征,指导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制定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目前病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1. 肿瘤病理学现在,肿瘤病理学是病理学中最繁荣的领域之一,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从肿瘤形态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
肿瘤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2. 消化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病理学研究范围包括食道、胃、肠、肝、胆、胰、脾等器官疾病,如溃疡、炎症、癌症等,研究的重点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等。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诊断肝脏是全身各系统肿瘤易转移到达的靶器官,其中最常见的肝转移性肿瘤是来自胃肠道的腺癌。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常有某些相似或交叉之处,如高分化HCC与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间的鉴别,HCC与ICC 间及两者的某些亚型与肝脏间叶性肿瘤间的鉴别已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需结合某些特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来明确或辅助诊断。
在肝胆系统常见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病理学诊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相应的工作体会,就部分较为常见的肝脏肿瘤的免疫病理诊断特点作一综述.1 肝脏上皮性肿瘤1.1 HCC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每年有20万~30万人死于肝癌。
HCC 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有时单纯依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以与其他类型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为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应的辅助诊断.HC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极少表达CK7和CK19。
肝细胞抗原1(Hep Par1)在HCC中的阳性率高达83.7%。
Glypican-3(GPC3)是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家族的成员之一,属癌胚抗原性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发生和生长控制。
1997年,Hsu等首次提出GPC3可作为HCC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而Wang等观察221例手术切除的肝标本[其中111例HCC、48例HCA、3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及32例大再生结节] GPC3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示75.7%的HCC组织呈阳性表型,而其他110例良性肝细胞病变组织则呈阴性,提示GPC3是一种鉴别HCC和肝细胞性良性肿瘤(尤其是HCA)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
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GPC3是特异性针对HCC肿瘤细胞的抗体,其阳性率为50.9%.部分HCC可灶性表达CK7或CK19,HCC若同时出现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表型特点,则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有可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其生物学特性值得进一步关注,但不宜将这类肿瘤归为混合细胞型肝癌.1.2 ICC ICC是仅次于HCC的第二常见肝脏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6.7%。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技术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技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发生和治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诊断技术是现代肿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诊断技术进行介绍和阐述,以期让人们了解到肿瘤分子病理学和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一、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极其复杂,常常涉及到多个基因和多个信号通路。
因此,肿瘤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正是这些交叉学科中的重要一环。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主要是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表型学特征,来揭示肿瘤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子分类和治疗的靶点。
在分子水平上,肿瘤分子病理学重点研究肿瘤相关基因、调控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的分子变化。
这些研究对于肿瘤的早期预防、个体化治疗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肿瘤的诊断技术诊断是肿瘤治疗的第一步,精准的诊断技术对症治疗至关重要。
肿瘤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影像学诊断、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等。
1. 影像学诊断常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CT、MRI、PET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最初的病变判断。
但是,由于肿瘤的病情复杂变化,影像学诊断不能够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和分子水平的信息,常常需要结合其它诊断手段。
2.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能够直接从肿瘤组织中获取更加精确的病理学信息,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通过肿瘤切片染色方法能够检测到肿瘤组织中的细胞类型、生长状态、血流情况、细胞周期等多个指标,为肿瘤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
3. 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与组织学检查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有着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从肿瘤组织中检测到更多的分子信息。
目前,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主要包括PCR、FISH、NGS等技术。
其中,PCR技术可以检测病毒DNA和RNA、基因突变等病理因子;FISH技术可以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蛋白质重塑等指标;NGS技术可以全面检测肿瘤中的基因、突变、表达水平、CNV等信息。
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
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肿瘤学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致力于研究各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肿瘤学科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疾病谱的变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不同类型的肿瘤发病率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有些以往较为罕见的肿瘤类型,如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正逐渐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这些新的疾病谱特点也给肿瘤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肿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靶向治疗方法,为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已经成为肿瘤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为肿瘤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靶向治疗的突破随着对肿瘤细胞生长、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使得肿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目前,针对各类肿瘤的靶向药物正在不断研发和应用中,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四、综合治疗的发展由于肿瘤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完全根除肿瘤。
综合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五、精准医学的兴起精准医学是指根据个体的遗传信息、生活方式等因素,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的兴起为肿瘤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可以更好地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当前肿瘤学科的发展正朝着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在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疾病谱的变化下,肿瘤学科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选择,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和现状引言病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以及变化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国的病理学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病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一、中国病理学的历史与起源中国古代医学在汉代时期就开始对人体解剖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解剖知识。
然而,正式系统地开展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
20世纪初,中国派出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其中不少人选择了医学专业。
他们在国外接受到先进医学教育,并带回了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尤其是病理学方面。
这些留洋归国人员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病理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病理学的发展进程1. 初期阶段20世纪初,中国病理学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和西方医生的传授。
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了第一个病理学系,标志着中国病理学教育的正式开端。
此后,各大医科大学纷纷设立了病理学系,并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
2. 基础科研突破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病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科学之一得到了迅速发展。
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相继涌现,例如对某些常见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等。
3. 现代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国病理学取得了巨大突破。
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引入,为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更多手段和依据。
同时,数字化病理学的发展也使得病理学的远程教育和远程诊断成为可能。
三、中国病理学的现状1. 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中国各大医科大学都设有完善的病理学教育体系。
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同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中心也为病理学的科研提供了良好平台。
2. 科研水平提高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在肿瘤分子机制、遗传变异与人群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肿瘤研究的新进展和方法
肿瘤研究的新进展和方法肿瘤研究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进展和方法。
本文将从治疗、预防和诊断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这些新进展和方法。
一、治疗方面1.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它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对抗肿瘤的自身免疫力,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这一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刺激机体内特定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如T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另一类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获得的免疫逃逸机制,使机体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更强的攻击力。
2.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不同,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经成为了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二、预防方面1.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一种新型的肿瘤预防方法。
通过检测某些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预先发现肿瘤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防止肿瘤的发生和扩散。
目前,基因检测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了肿瘤预防的重要手段。
2.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肿瘤预防方法。
这种预防方法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及时发现肿瘤的早期征兆,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患病的风险。
三、诊断方面1.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在肿瘤诊断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检测某些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类型、分期和预后。
这种诊断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2. 微流控芯片诊断技术微流控芯片诊断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肿瘤诊断方法。
通过微流控芯片系统,能够捕获极小数量的肿瘤细胞,进行微细分析和检测,从而能够实现非侵入性诊断、早期诊断和肿瘤复发监测等多种诊断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肿瘤研究的新进展和方法不断涌现,不仅能够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还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和扩散,同时也能够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早期诊断率。
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与技术
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与技术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早期检测和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肿瘤的病理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肿瘤病理诊断的最新进展和相关技术,以及它们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在深入探讨肿瘤的病理诊断技术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肿瘤的基本概念。
肿瘤是异常细胞的不受控制的生长,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是局部生长,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而恶性肿瘤则会侵犯周围组织并扩散到其他器官,具有潜在的致命性。
因此,准确诊断肿瘤的性质至关重要。
**二、传统肿瘤病理诊断**传统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分析。
这涉及对患者的生物组织样本进行染色和显微观察,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和肿瘤类型。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诊断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以及对肿瘤的详细特征的有限了解。
**三、分子病理学的崛起**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分子病理学成为肿瘤病理诊断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子病理学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和遗传变异来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类型和特征。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精确的诊断,还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四、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利用抗体标记特定蛋白质的技术,用于检测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水平。
这有助于医生确定肿瘤类型和分级,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五、影像诊断技术**除了组织学和分子病理学方法,影像诊断技术也在肿瘤病理诊断中扮演重要角色。
X光、CT扫描、MRI和PET扫描等技术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程度。
这些影像数据对手术计划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六、人工智能的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肿瘤病理诊断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
AI算法可以分析数千张病理切片图像,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异常细胞和肿瘤特征。
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诊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肿瘤生物学是研究肿瘤起源、发展、转移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研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肿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突变和基因组异常而引起的。
因此,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一直是肿瘤生物学的热点。
1. 基因调控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精细地探究癌症基因的调控机制。
例如,一项名为ENCODE的研究项目,对人类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大量新的非编码RNA,以及许多新的调控元件和通路。
另外,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癌症中个体细胞的变异和克隆进化。
2. 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测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测近年来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治疗药物被 FDA 批准上市,包括抗 PD-1/ PD-L1 抗体和 CAR-T 等。
此外,与传统治疗相比,免疫检测具有更具特异性和灵敏性的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
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进展3. 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多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一小部分细胞。
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发生、生长、复发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分化、自我更新、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指包括免疫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和基质在内的肿瘤周围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逐渐从癌症细胞本身转向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
例如,近年来细胞外信号体液(exosome)的发现和研究,更是揭示了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
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进展5.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作为计算生物学的分支之一,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
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断加深,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从单一疾病研究到整体肿瘤生物学研究,从细胞层面到分子层面,从单一机制到复杂机制,肿瘤生物学研究已经从一个陌生的领域走向了广泛的研究范围。
一、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新技术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成为了新的热点。
例如,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科学家们开展了大规模的肿瘤细胞的单细胞分析,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肿瘤变异,从而帮助科学家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另一方面,图像分析技术在肿瘤生物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显微镜技术往往无法很好地反映肿瘤的复杂微观结构,而高分辨率图像技术则可以直接揭示肿瘤的微观结构和变异程度,从而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二、肿瘤细胞的微环境研究与此同时,肿瘤细胞的微环境研究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肿瘤细胞的母细胞群体中,周围的细胞、基质和生物分子等因素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周围环境中存在一种叫做“肿瘤关键人物”(tumor critical player)的细胞群体。
这些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可以形成一种恶性肿瘤的稳态。
如果肿瘤细胞能够突破肿瘤关键人物的阻碍,就会发生肿瘤的恶化和扩散。
三、肿瘤免疫研究此外,肿瘤免疫研究也是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肿瘤免疫是指机体对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
近年来,关于肿瘤免疫作用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通俗说就是“免疫治病”。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通常会采用化学疗法和放疗方法来杀死恶性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会产生伤害。
而肿瘤免疫研究则着眼于让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起到更为准确、有效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深入研究肿瘤免疫性质,破解了很多肿瘤的治疗疑团。
例如,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疗法就是基于肿瘤免疫研究的成果而研发推广的。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1 肝脏 上 皮性 肿瘤
1 HC C是我 国最 常见 的肝脏恶性肿瘤 。 . 1 C HC 每年有 2 万 ~ O 3 人死 于肝癌 。H C 的组织学类 型多种 多样 ,有时单纯依 0万 C 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 以与其他类型 的良、 恶性肿瘤相 鉴别 , 为 进一步提高其诊 断 准确率 , 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 应的辅助诊断. HC 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 白 C 8和 C 8 极少表达 C 7和 K K1 , K C 9 肝细胞抗原 l p Pr) H C中的阳性率 高达 8 . K1 。 ( a1 He 在 C 37 %。 Gy i n 3G C ) 酸类肝素蛋 白多糖家族 的成员之一 ,属 lpc 一 ( P 3是硫 a 癌胚抗原性质 ,参 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 的形 态发生和生长控 制。19 年 , s 等首次提 出 G C 可作 为 H C的潜在肿瘤标 97 Hu P3 C 志物 。 Wa g 而 n 等观察 2 1 2 例手术切除 的肝 标本『 中 1 1 H 其 1例 C C、4 例 H A 0例肝局灶性结节 性增生( clnd l y 8 C 、3 f a oua hp o r e ls ,F H 及 3 r ai N ) 2例大再生结节】G C 单克 隆抗体 的表达 , p a P3 结果示 7 . 5 %的 HC 7 C组织呈阳性 表型,而其他 10例 良性肝细 1 胞 病变组织则呈阴性 , 提示 G C 是 一种鉴别 HC P3 C和肝细胞性 良性肿瘤 ( 尤其是 HC A) 的特异性免疫组 化标 志物 。笔者在 工作 中也发现 , P 3 特异性针对 H C肿瘤细胞 的抗体 , GC 是 C 其 阳性率为 5 .%. 0 9 部分 HC C可灶性表达 C 7或 C 9 K K1 ,HC C若 同时 出现肝 细 胞 和胆 管细胞 表型特点 ,则 提示肿瘤组织 内含 有可向肝 细 胞 和胆管 细胞 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 , 生物学特性值 其 得 进一 步关 注 ,但不宜将这类肿瘤 归为混合 细胞 型肝癌. 1 IC IC是仅次于 H C的第二常见肝脏 恶性肿瘤 ,在我 . C C 2 C 国 其 约 占肝脏恶 性肿瘤的 23 一 .%。I C是指来 源于肝 . % 67 C 内 二级 分支 以下的胆 管树 上皮腺癌 ,常表达 C 7 K 、C K 、C 8 K1 8 C 9等低分子量细胞角蛋 白。对 8 、 K1 0例 HC C与 8 O例 I C C 病 理组织 的对 比研究表 明,I C中 C 9的阳性率 达 9 .%, C K1 2 5 H C C中仅为 1.%;M 一 在 IC中的表达率为 7 .%,HC 4 4 UC 1 C 38 C 中仅为 78 . %;IC中 A P 1阳性率为 6 .%, C 9 9阳性率 C Q一 50 A1—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通信作者]崔文,Email:cuiwenmd@163.com
肿瘤显著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特征,并对其 进行了必要的鉴别诊断,可以帮助病理学家准确诊 断并避免潜在的陷阱。
例较高。恶性 PT最多见于西班牙裔[2]。男性叶 状肿瘤的病例也偶有报道[3]。叶状肿瘤发病原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种族、年龄、生育授乳、内分泌等 多种因素有关,叶状肿瘤最可能为原发,虽然也有 从纤维腺瘤进展而来的报道,后者的证据是极少数 病例在叶状肿瘤附近可见先发的纤维腺瘤,叶状肿 瘤平均发病年龄比纤维腺瘤晚 15~20年[4]。直到 最近,有文献用分子证据更好地描述了纤维腺瘤向 叶状肿瘤的进展,纤维腺瘤可能不仅以间质的方式 进展为 PT,而且可能向原位癌的上皮方向发展[5]。
摘 要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tumour,PT),是一种界限清楚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组织学与管内型纤维腺 瘤相似,其特征是双层的上皮成分沿裂隙排列,周围绕以细胞非常丰富的间质或间充质成分,形成复杂的叶状结 构。目前 WHO根据间质细胞的丰富程度、核分裂相、细胞异型性、间质过度生长及肿瘤边界或边缘的性质等组 织学特征,将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大多数 PT是良性的,但复发并不少见,并且少数病例尤其是恶 性 PT可以发生血行转移。近些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 PT的病理特征,为此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本文将对乳腺叶状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作 一综述。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9年 10月第 42卷第 5期 JJiningMedUniv,October2019,Vol42,No.5
医疗系统年度回顾病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与应用分享
医疗系统年度回顾病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与应用分享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科目,也迎来了许多新的成果与应用。
本文将对医疗系统年度回顾病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与应用进行分享,希望能够为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病理学研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病理学研究在肿瘤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首先,病理学家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的观察,可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类型,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其次,病理学研究在基因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分型,可以了解肿瘤的突变情况,进而制定更精准的靶向治疗方案。
二、病理学研究在传染病诊断和防控中的作用传染病诊断和防控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
病理学研究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病理学家通过对疫情爆发地区的患者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可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同时,病理学研究还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点的研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病理学研究在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病理学研究在这一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病理学家可以通过对器官移植患者的术后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了解移植器官的适应性和排斥反应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其次,病理学研究在器官再生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许多突破。
通过对再生医学材料的病理学评价,可以确定其生物相容性和组织修复效果,为器官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病理学研究在药物研发和评价中的作用药物的研发和评价一直是医药行业的核心任务。
病理学研究在药物研发和评价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病理学家可以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研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病理学研究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途径的研究,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指导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常见肿瘤病理学
近年来肿瘤病理学的发展非常快,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从分子水平去阐明病理,特别是肿瘤组织发生学将有越来越多新发现。
现就食管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鼻咽癌等我国常见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癌的组织发生学和发病机制
1.1胃癌:胃粘膜上皮癌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组织发生癌变之前常表现为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一些学者认为从正常胃粘膜经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到肠型胃癌,是胃粘膜多步骤的渐进发展过程,前两者属于癌前状态,异型增生则属于癌前病变。
我国病理工作者提出隐窝型异型增生、再生型异型增生、球样异型增生和异型腺体囊性扩张具有癌前病变性质。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发现,C-Haras基因点突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C-erbB-2基因的扩增主要见于高分化腺癌,而Sam基因扩增则见于低分化腺癌和硬癌。
癌旁肠化生的rasp21、Fesp85癌基因产物含量明显增加。
表明肠化生与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1.2食管癌:文献报道1185例食管粘膜〔3H〕dThd标记的材料,平均标记指数依次为正常上皮3.6%,棘细胞增生为3.6%,慢性食管炎为4.6%,不典型增生为4.7%,癌为6.5%。
从食管粘膜的核仁组成区嗜银颗粒(AgNORs)特征来看:正常上皮为
2.1%,轻度不典型增生为2.4%,中度不典型增生为2.7%,重度异型增生为
3.0%,鳞癌为3.5%。
这两种现象是一致的,均代表细胞的DNA活性。
说明从形态学的正常→不典型增生→癌是一个谱系过程。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也表明慢性食管炎与食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在100例进展期食管癌的连续切片中,发现底层细胞癌变与原位癌高达94%,提示食管癌是多中心发生的。
通过系统的研究显示,食管癌是来自多潜能的基底细胞。
首先发生底层细胞癌变。
慢性食管炎是食管粘膜癌变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此基础上,通过某些致癌物的作用,导致上皮细胞癌变。
有关研究显示,食管粘膜上皮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谱系过程。
重度不典型增生,其DNA合成非常旺盛,标记指数接近原位癌,已具备早期癌的某些生物学特征,在临床上应作为早期癌处理。
1.3大肠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大肠正常组织含有短链Lewisx抗原,而大肠癌及大肠腺瘤型息肉除有短链Lewisx外还含有长链Lewisx及涎腺化Lewisx抗原,并在大肠腺癌中的出现随癌前病变的加重而增多。
1.4鼻咽癌:根据鼻咽癌癌旁病变的观察说明,至少一部分鼻咽癌的发生是多中心的。
但发生癌变的几个中心灶之间十分靠近,常位于一个相对限定的小范围内,故表现为单发性。
又发现癌旁常可见上皮的异型增生和异型化生,并往往在此基础上发生癌变。
因此认为异型增生和异型化生,特别是中、重度者是一种癌前病变。
1.5乳腺癌:相当例数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内癌有C-erbB-2的过度表达,其基因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膜。
上述例子已经证明,人体成癌过程是多阶段、渐进的过程。
现有资料表明,大多数肿瘤细胞有多种染色体的异常;癌基因存在于一切正常细胞的瘤性细胞中,如果能证实某一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那么癌基因的检测对癌前病变、组织发生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近年来,已发现多种抑癌基因,如P53、Rb等。
这些表明肿瘤的发生不仅仅和癌基因的激活有关,也受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的影响。
这些发现为肿瘤的发生学展示了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2癌的诊断、分类及有关预后因素
2.1癌的诊断:①细胞学诊断:沈琼等通过食管拉网的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的早期食管癌,因而使术后5年存活率大大提高。
阚秀等报道8123例乳腺针吸活检,发现细胞学诊断正常
率达76.3%。
这些资料均说明,细胞学诊断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病理学诊断: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常见癌瘤的早期发现日趋增多。
中国医科大学1997年对73例胃癌手术标本进行检查,早期癌为7例(9.6%),1998年的84例手术标本中,早期癌为13例(15.4%)。
北京市肿瘤防治所在食管癌高发区,35岁以上成人内窥镜检查878例中发现,食管癌47例,其中36例为早期食管癌(83%)。
在病理诊断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癌的异质性。
在这一问题上,对胃癌、肺癌、软组织肿瘤已有较多的研究。
文献报道,对胎儿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慢性溃疡病以及胃癌的胃标本做了比较研究,发现胃癌异质性表现在同一病例,可出现多种类型的粘液、不同类型的分泌颗粒,以及不同类型的组织学类型等。
可通过多种手段,如运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技术或提取不同区域肿瘤细胞的DNA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对肿瘤发生学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癌的组织学分类:常见肿瘤中,根据对一些肿瘤所作的较大规模的病例分析,提出一些具有我国特点的组织学分类。
①早期食管癌:根据150例手术切除的标本,文献将早期食管癌分为上皮内癌(原位癌)、粘膜内癌(仅累及固有膜)及粘膜下癌(累及粘膜下层,未累及肌层)。
它们的转移率有所不同。
总的术后5年存活率达85.5%。
②早期胃癌:全国胃癌协作组将291例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31例(10.7%)、平坦局限型90例(31.0%)。
平坦弥漫型29例(10.0%)、凹陷型140例(48.3%)。
各型均有不同的组织学特点、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率。
2.3影响预后的病理学因素:已知癌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化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有作者针对一些常见肿瘤做了随访分析,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大肠癌病理协作组对3122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肿瘤从粘膜面向外浸润至浆膜,其5年存活率分别为96.7%及33.5%。
北京协和医院分析4396例乳腺癌病例,淋巴结阴性者5年存活率为85.5%,10年存活率为68.0%。
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5年与10年存活率分别为45.9%及28.06%。
姚宏等对180例术后乳腺癌进行组织未分级,其Ⅰ级、Ⅱ级、Ⅲ级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78.4%、51.2%及44.7%;10年存活率分别为56.5%、35.2%及29%。
3新技术在癌瘤诊断中的应用 3.1大量研究和随诊证明,应用粘液组化法鉴别粘蛋白的性质对胃肠道癌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观察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颗粒(AgNORs)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分布,对癌前病变的诊断和肿瘤的恶性程度估计,有一些参考价值。
3.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病理鉴别诊断。
例如应用5
种中间丝抗体鉴别癌与肉瘤;小细胞性肉瘤或多形细胞肉瘤等的组织发生,以及其组织学类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应用于转移性甲状腺癌的诊断。
抗层粘蛋白和Ⅳ型胶原用于确定原位癌是否破坏基底膜。
3.3一些单位已将电镜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应用较多的是辅助无色素黑色素瘤、肥大细胞肿瘤、嗜酸细胞瘤、肌原性肿瘤以及神经内分泌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等。
3.4DNA分析及形态计量:许多病理单位的流式细胞仪已用于检测癌细胞多位体数。
显微分光光度仪以及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利用灰度原理除测定细胞内DNA或某类物质的含量外,还可获得若干形态因子的参数,客观地从定量角度反映细胞的多型性和间变程度,对诊断是癌还是癌前病变有一定帮助。
3.5原位杂交技术:DNA-DNA或DNA-RNA原位杂交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的病理诊断,探求恶性细胞的来源;研究基因表达、突变、丢失、插入对瘤细胞分化、分裂、受体特性的影响以及和恶性变及转移机制的关系。
例如应用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X的乳头状瘤病毒(HPV)探针。
比较深入地研究人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诊断。
应用地高辛或荧光素标记EB病毒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它对鼻咽癌、头颈部癌发生、发展关系。
有一些单位应用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癌前病变与癌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临床病理研究诊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特别是对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和大肠癌等发病机制方面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对于其大体和组织学、提出我国的分类。
这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随着病理学技术和丰富多样有关专科技术的结合,将会开创我国肿瘤病理诊断技术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