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复习集
地下水的功能及其意义:1.宝贵的自然资源:(1)供水水源 (2)液体矿产:地下水高含盐类或稀有元素,具工业开采价值。
矿水具有医疗和健身功能;地下水储存着大量的热能。
2.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地下水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天然平衡,而且控制地表生态格局。
地下水与环境相互依存,打破一个环节就会引起反馈打破原有生态平衡 ,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等。
3.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地质作用的重要工具,地下水是地壳应力的传递者,而且地下水在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中传输着地壳内部的能量。
4.地球内部信息载体:地下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的变化反映地下信息,为找矿、找油、地震火山滑坡预报、地质演变等的研究提供依据。
5.重要的致灾因素:地下水的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过分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
地在水的开采过度造成地面沉降。
饱和砂土在地震动过程中会产生液化,使地基陷落。
地下巷道的涌水突水会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
中国水资源特点:1.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
水资源总量较大、而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小,这是中国水资源的第一个基本特点。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在空间分布上,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的地区分布不相适应。
3. 中国水源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弱透水层不能给水却可以发生越流的原因:缺乏次生空隙的黏土,亚粘土等,渗透能力相当低,顺层方向不发生水量传输,在其中打井无法获得水量;但是,在垂直层面上,由于渗透断面较大,水流驱动力强(水力梯度较大),通过垂直层面越流,两侧的含水层可以发生水量交换。
岩石空隙的分类:1.孔隙(第四纪地质学)孔隙度的影响因素:a. 与排列有关——紧密与疏松b. 与颗粒分选有关(颗粒均匀程度)——主要影响因素c. 与颗粒形态(棱角)有关孔隙度(n )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
定义: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表水:分别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冰盖等地表水体中的水的总称。
大气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统称为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
老窑水:积存于废弃矿井、采空区或巷道中的地下水。
正常涌水量:指矿井开采期间,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的水量。
最大涌水量:是指矿井开采期间,正常情况下矿井涌水量的高峰值。
矿井水:指煤炭开采过程中所有渗入井下采掘空间的水。
矿井突水:矿井突水是指煤矿在正常生产中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数量来势凶猛的涌水现象。
井下防治水措施有哪些?答:1)超前探放水;2)留设防水煤(矿)柱;3)构筑水闸门(墙);4)注浆堵水1、井下防治水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探放水:包括老窑水、含水断层、强含水层、上层采空积水(2)煤矿酸性水防治:排放、冲淡、中和、改进排水设备耐酸行。
(3)井下防水煤柱的留设:防露头渗水、防断层导水、防导水陷落柱、防强含水层、防被淹井巷(4)井下截水建筑物设置:防水闸门、防水墙(5)含水层疏排:巷道排放、钻孔排放、疏放降压钻孔、吸水钻孔。
2、影响矿井水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矿井水灾害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有:大气降水、地形、地表水、井巷围岩的性质、地质构造。
大气降水决定了整个矿区的水量丰富程度。
地形影响了水流和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是不仅会影响地下水的富水性也会直接溃入矿井。
井巷围岩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隔越厚、裂隙越发育,其富水性越强,含水层的水压力越大,其发生水害的可能性越大。
隔水层厚度越厚,岩层阻水性能越好,发生水害的可能性越小。
地质构造岩层中的断层、裂隙、节理等都是导水的优势面,导水岩溶陷落柱更是重要导水通道,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
人为因素有:老空积水、导水钻孔、采掘破坏、长期排水。
老空水难以探查,容易突然溃水。
钻孔如封闭不良或在掘进过程中,在巷道周边会产生松动圈,会导致含水层的水进入巷道。
水文地质基础总复习
6、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 速、流向等)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作稳定流。
7、地下水含水系统: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 组成的河流系统。 9、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局部隔 水层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0、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 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11、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 量交换。 12、测压水位:揭穿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的井中静 止水位的高程。 14、地下水动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 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 间的变化。
15、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 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16、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 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以及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地 下水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 以及农用肥料与农药。
17、地下水资源可分为 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两类
8、测压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所释放出的水来自含水层水 体积的膨胀及含水介质的压密。 9、洪积扇由顶部向边缘,地下水排泄由径流为主转化到以 蒸发为主,矿化度由小到大。 10、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 11、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和接触带泉。 12、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 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 孔隙 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13、表征地下水动态要素有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 温 。 14、导水断层带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 作用。
水文地质复习
一、填空1、岩石的空隙特征包括空隙的(形状)、(大小)、(多少)、(分布规律)、(连通性)。
2、根据成因可将空隙分为三大类(松散岩石中的空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固态水)、(矿物质中的水)、(毛细水)。
4、达西公式(V=K〔(h2-h1)÷L〕)。
5、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作用主要有(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 脱硫酸作用)、( 脱碳酸作用)、( 混合作用)、( 阴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人类活动作用)。
6、水文地质调查的要点( )、( )、( )、( )、( )。
7.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的科学。
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8.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 包气带水)、( 潜水)和( 承压水)。
9.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能)。
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越强)。
10.流网是由一系列( )与( )组成的网格。
11.地下水系统包括( 地下水含水系统)和( 地下水流动水系统)。
12.( 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迹线)是渗流场中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为松散岩石中的、坚硬岩石中的和可溶岩石中的。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及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和。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和。
6. 通常以、、、持水度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7. 体积含水量与重量含水量之间的关系?8. 给水度、持水度、孔隙度之间的关系?9. 简述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影响?10. 简述粘土孔隙度较高的原因?11. 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有何特点?12. 影响给水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13. 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14. 简述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和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15. 岩石空隙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16. 简述自然界岩石中空隙发育状况的复杂性?1. 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和。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1.3.1 气象因素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蒸发、降水,都与大气的物理 状态密切相关;气象和气候因素对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 要影响。 1.3.1.1 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和氧(21%),此外还有二氧化 碳、臭氧、水汽及固态尘埃等。水汽在大气圈中分布不均匀。 以体积百分比表示,大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平均为:赤道带 2.6%,北纬70°处0.2%,90°纬度带0.9%。在大气层中水 汽的垂向分布也不均匀。大气圈最下部3.5km 范围内集中了其 全部水量的70%,下部5km 范围内含全部水量的90%,再往 高处水汽含量已十分稀少了。
2011年1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浅部层圈水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 地液下态水为以 主及 ,生 也物 呈体 气中态的与水固,态这存些在水。均据以联自合由国态教科H2文O 组分织子资形料式,存不在包,括以 生物体中的水与矿物中的水,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 13.86×108km3。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 2718m。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53%。地球浅部层圈 水的分布水 体 体积(km3) %
(3)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
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
2011年1月
绪言
5、水文地质学相关学科 地下水动力学、 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 矿床水 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区域水文地质学、古水文地质学 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 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 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 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 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 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 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 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水 文 地 质 学 复 习 资 料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饱和水汽含量(符号为M或E)是指某一温度下空气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
M或E随温度T升高而增大。
6.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 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7.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即为相对湿度(r ),即r = (e / E)×100%,或r = (m/M)×100%。
相对湿度以百分比表示之。
相对湿度可通过计算求得。
若气温为20℃,绝对湿度e =4.6mm,则查表1—2 得E =17.5mm,相对湿度r (20℃)=(e / E)×100% = (4.6 /17.5)×100% = 26.3%,气温下降到0℃,E =4.6mm,则r (0℃)=100%。
8.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地质复习资料1、淡⽔资源的主体是可再⽣的地球的⼤⽓层是⼀个庞⼤的,以太阳能为动⼒的蒸馏⽔⼯⼚。
它不断地从海洋和地⾯把⽔蒸发上天,再以降⽔的形式向⼈们居住的陆地提供淡⽔,淡⽔资源是在⾃然界循环系统中往复循环的,他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淡⽔资源的是永续不断的2、地下⽔是⽔资源组成部分,⽔资源组成天然⽔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积雪和冰川、湖泊⽔、沼泽⽔、海⽔。
按⽔质划分为淡⽔和咸⽔⼈⼯转化的⽔资源包括海⽔淡化,⼈⼯催化降⽔,南极⼤陆冰、修筑⽔库和地下⽔库来调蓄⽔源,或采⽤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业和⽣活污⽔3地下⽔的功能(1)地下⽔可作为重要的供⽔⽔源,在⼲旱、半⼲旱地区则是主要的甚⾄是唯⼀的可⽤⽔源(2)地下⽔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作为液体矿产,地下⽔中富含某些眼泪或稀有元素(如溴、碘、锶、钡等),具有⼯业开采价值,成为⼯业矿⽔(3)地下⽔是极其重要的⽣态环境因⼦,是复杂的⽣态换进系统中的⼀个敏感的⼦系统,地下⽔的变化往往会影响⽣态环境系统的天然平衡状态(4)地下⽔是灾害的因⼦,(具体的参考第三页)(5)地下⽔是⼀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具体的参考第四页)(6)地下⽔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具体的参考第四页)4,为什么说“⽔资源”既有⾃然属性,⼜有社会属性⽔作为基本组成⾃然界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及⽣物尤其是⼈类离不开的资源,这⼀⽅⾯是⾃然属性。
⽽随意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已经不光是满⾜让⼈饮⽤这⼀基本诉求了,它直接关乎整个地球,⼀个国家,⼀个民族和社会的稳定。
古代的京杭⼤运河,美国的密西西⽐河,近代因⽔打的战争都体现了⾃然属性,但更多的是社会属性,总之⽔是⼈类必须珍惜的朋友。
5, 包⽓带与饱⽔带从出现重⼒⽔⾯开始,以下称为饱⽔带,⼟层的所有空隙都充满了⽔分,以上称为包⽓带,空隙中以⽓态⽔和结合⽔为主。
包⽓带可以分为⼟壤⽔带,中间带和⽑细⽔带。
6、33页3.2.1包%%⽓带的第⼀段是介绍这个图的8、含⽔系统的层次划分(P136第⼆节)含⽔系统的发育主要受到地质结构的控制。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物质的成分和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层圈构造。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层圈为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水圈主要是呈液态及部分呈固态出现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水文循环的定义——地球浅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特点——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水文循环的组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水文循环发生的动力条件——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作用:通过循环——水的质量得以净化、水的数量得以再生。
水资源不断更新与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续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保证。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压、温度、蒸发、降水2、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分类: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人类活动等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岩石——水文地质学中指坚硬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的空洞的总称孔隙的定义:松散岩石(洪积物、冲积物、黄土等)中颗粒之间的空隙。
2.表示方法:孔隙度n Vn:空隙体积,V:岩石体积孔隙度: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定义: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裂隙定义:由于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破坏的现象的总称1)什么叫孔隙度?孔隙度大与孔隙大有区别吗?结合水:定义:由于静电引力而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水。
毛细力的方向: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弯曲液面的凹侧凹凸弯液面是指相对于液相一侧而言的凹形弯液面—负的毛细压强---如同真空吸力凸形弯液面—正的毛细压强毛细力大小与弯液面的曲率成正比含水量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是某岩样某时的含水状态)又称岩石的天然含水量给水度定义: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
水文地质复习重点
大气降水的入渗机制
地下水的水理性质
1、容水性:岩石容纳地下水多少的能力 2、给水性:单位体积岩土体给出一定水量的能力
3、持水性:单位体积岩土体重力释水以后保持水量的能力
4、透水性:岩土体透过一定水量的能力
岩石中的孔隙及其主要类型孔隙度:孔隙度:孔隙度:水头:
地下水硬度
泉的类型
泉的类型
8、毛细水:分为三种类型 1)支持毛细水:在地下水面支持下存在的,随地下水面升 降而升降,这部分毛细水称为支持毛细水 2)悬挂毛细水:指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细小孔隙中保留的 水分 3)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接触,接触点附近孔径最小,形成 的毛细水称为孔角毛细水
名词解释
9、地下水面、包气带、饱水带:
名词解释
黄土杖地:赋存水量较小,水位较浅
名词解释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 1)颗粒粒径:颗粒粒径越大,孔隙越大
名词解释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 2)排列方式:颗粒排列越紧密,孔隙越小
名词解释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 3)分选:分选程度越低,孔隙越小
名词解释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 4)胶结程度:胶结程度越好,孔隙越小 5)颗粒形状:颗粒形状越不规则,越复杂,孔隙越大 6)沉积时间:颗粒沉积时间越长,孔隙越小
6、地壳中的水的分类:
名词解释
7、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
名词解释
7、地下水赋存类型分类 1)潜水
2)承压水
3)上层滞水
名词解释
8、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塬:有较宽广的平台,切割较弱,有利于降水入渗而不 利于迅速排泄 黄土梁、黄土峁:地面起伏大,切割强烈,不利于降水入渗 和地下水的赋存,水位埋深较大。
名词解释
1、孔隙比 岩土体中孔隙体积与岩土体颗粒体积之比 2、孔隙度 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水文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01.地下水: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中和岩石空隙中的水02.矿水:当地下水中的特殊的化学成分或气体含量达到一定指标时,称其为矿水。
若矿水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称为矿泉水03.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04.承压水: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05.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06.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07.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08.隔水层:不能透过并不能给水或只能透过与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09.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10.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11.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12.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13.永久硬度:水加热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Ca2+、Mg2+的含量14.暂时硬度:水加热沸腾后,由于脱碳酸作用,从水中析出的那部分Ca2+、Mg2+含量14.静止水位(测压水位):在承压水的承压区,如果施工钻孔或水井,其内稳定的水的位置称为静止水位15.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Z,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16.包气带:土壤中重力水水面以上部分称包气带17.饱水带:地下重力水水面以下部分称为饱水带。
18.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18.入渗系数:是年降水入渗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19.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20.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21.流网:地下水中水流的方向总是指向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等水头线和流线垂直,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22.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故称之为强径流带或集中径流带23.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24.总矿化度:指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包括所有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成分,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成分,它表示地下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是表征水矿化程度的指标0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a气候因素:主要是降雨、蒸发及气压等因素。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潜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年径流:一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设计洪水:根据设计标准确定的按一定频率出现的洪水。
累积频率率:等于及大于某水文特征值出现的频率。
二、填空题野外识别断层的根据有构造标志、岩层标志、水文地质标志与地貌标志。
在河流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以侧方侵蚀作用为主,河床内横向环流冲刷凹岸,使粗大的砂卵石被搬运到凸岸一边河底沉积下来,逐渐形成滨河浅滩。
在洪水期滨河浅滩被淹没,沉积一些粉细砂和粘土物质,便形成了河漫滩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三、选择题C越大,概率密度曲线越(A )va、矮胖、离散b、尖瘦、集中c、对称d、不对称倾斜岩层是由( C )(a)原来呈水平状态的岩层,经大区域内的均匀抬升形成的。
(b)原来呈水平状态的岩层,经大区域内的均匀下降形成的。
(c)原来呈水平状态的岩层,经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形成。
(d)原来就呈倾斜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承压水的水压面是一个势面(b)潜水面是实际存在的(c) 承压水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d)潜水的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30年一遇的洪水,是指 ( B ) 。
a.大于等于这样的洪水每隔30年必然会出现一次;b.大于等于这样的洪水平均30年可能出现一次;c.小于等于这样的洪水正好每隔30年出现一次;d.小于等于这样的洪水平均30年可能出现一次上、下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岩层间有关侵蚀特征,其接触关系为(B)(a)整合接触 (b)平行不整合接触(c)角度不整合接触(d)火成接触四、简答题:推导地下水流向潜水完整井的稳定运动的公式答:地下水向流向潜水完整井的稳定运动如图所示,围绕井轴取一过水断面,该断面距井轴的距离为r ,该处的过水断面高度为h ,从而,其过水断面积为rh πω2=水力坡度dr dh I = 则当地下水遵循直线渗透定律运动时,穿过该断面的流量为rh dr dh K KI Q πω2== 分离变量,r dr K Q hdh ⋅=π2并在r0到R ,h0到H 间积分,⎰⎰=Rr H h r dr K Q hdh 002π整理后得 0202lg 364.1r R h H K Q -= 上式即为潜水完整井稳定流运动时的出水量计算公式,也称裘布依公式写出暴雨强度公式并注明各项的意义答:写出暴雨强度公式nb t T C A q )()lg 1(1671++=各字母的意义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L/(s .hm2)t –降雨历时,min ;T –设计重现期,a 。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理想液体:指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没有黏滞性的,没有表面张力,均质,各向同性的连续介质。
5.绝对压强:以没有气体存在的绝对真空作为零点来计量的压强称绝对压强,用p’表示。
p=p’-p(a), p(a)当地的大气压强6.相对压强:把一个压力表放在大气中,指针度数为零,那么用这一压力表所测的压强值称相对压强,用p表示。
7.迹线:液体质点运动时走过的轨迹线8.流线:某一瞬时子流场中绘出的一条曲线,该曲线上所有各点的速度向量都与该曲线相切。
9.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称流网。
a)流网特征: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处处垂直,流网为正交网格2)各相邻两水头线间的水头差值彼此相等,各相邻两流线见得单宽流量彼此相等3)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网每一网格的边长比为常数。
b)流网的应用(意义):1)确定水头和渗透压强2)确定水力坡度和渗流速度3)确定流量4)从流网的定性分析,可了解渗流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10.自然界的水: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11.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12.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13.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字解释1.动储量: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水的天然程流量;静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开采储量: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2.补给量: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3.储存量:指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5.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把地球水圈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的机理,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
6.地下水动态: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7.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8.给水度:给水度(产)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9.水文地质参数: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人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10.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11.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12.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13.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14.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是降水渗人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15.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严格地说应该是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之上包气带的重力水称为过路重力水)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可以自由流动)。
除了重力水,还有结合水、毛细水等。
2. 地下水的功能:①作用上的重要性②补给上的有限性;③时空上的多变性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水是一种极其活跃的重要的地质营力水(尤其是地下水)承受载荷,是应力的传递者与热量及化学组分的传输者。
水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因子。
水还是活跃灵敏的生态环境因子。
水是极有价值的信息载体第二章1.水循环概念:地球上各层圈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这一过程称为水循环。
2.地球上各层圈的水也称水系统。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和涉及的圈层范围分为: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3.自然界的水循环:①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a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b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②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叫初生水。
第三章1.地壳岩石中的空隙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是地下水存储空间和传输通道,空隙的特征(多少、大小、形状、方向性、连通程度及其空间变化等)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性能。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a. 未固结的松散岩石中的孔隙(第四纪地质学);b.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的裂隙(构造地质学);c. 可溶岩石中的溶穴(隙)(岩溶地貌学)。
2.孔隙度与颗粒大小没关系,和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关。
孔隙的最宽部分称为孔腹,最窄部分称为孔轴。
3.岩土空隙中的水有结合水、液态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4.毛细水有三种类型: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①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6.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四、简答题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地质环境指的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球表层的地质空间, 即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
2、工程地质条件(必考):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的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教材P2)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地形地貌条件地质结构和地应力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第一章:1、隔水层、含水层的概念:隔水层;不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土层称为隔水层。
含水层;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土层称为含水层。
岩土传输水或其他流体(如油气)的性能称为渗透性。
表征渗透性的定量指标称渗透系数K岩石透水性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岩石空隙的大小,同时与空隙的形状、多少、连通程度有关。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土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表到地下水面之间的部分—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饱水带2、地下水的两种分类方法:按照埋藏条件分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照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潜水的定义及特征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潜水的特征(1)潜水面以上一般无稳定的隔水顶板,具自由表面,为无压水。
(2)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处向潜水位较低处流动,流动速度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水力坡度。
(3)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连通,积极参与水循环,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是一致的。
(4)潜水的水位、流量和水质随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5)潜水容易受到污染。
由于交替循环迅速,自净修复的能力也强。
4、承压水的定义及特征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隔水顶板——上部的隔水层;隔水底板——下部的隔水层承压水特征(1) 承压水既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又有稳定的隔水底板,具承压性。
(2)当钻孔揭露承压含水层时,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不一致。
(3)一般情况下,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承压水补给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的含水层出露处。
(4)承压水的水量、水质、水温受当地气候影响较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动态稳定)。
(5)承压水不易受到污染,但是一旦污染,难以自净修复。
5、上升泉和下降泉的划分方法:按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承压水的排泄)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第二章达西定律(线性渗透定律)反映水在岩土空隙中渗流规律的实验定律达西定律Q=KF ΔH/L=KFI达西定律表达式2: V=KI (渗透流速与水力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渗透流速V=Q/F F :砂柱的横断面积,包括颗粒面积和空隙面积。
水力梯度(水力坡度)I=ΔH / L 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水力梯度无量纲 渗透系数K 是表示岩土透水性的指标。
第三章:孔隙水是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孔隙网络之中的重力水。
1、 影响断层(裂)带导水性的因素断层两盘岩性:脆/脆——导水; 脆/柔——部分导水; 柔/柔——不导水断层的力学性质: 张性断裂带导水;压性断裂带不导水扭性断裂的导水性介于张性与压性断裂之间2、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2)具有溶蚀能力的水;3)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或地表水有下渗,地下水有流动的途径。
第四章:1、地下水中含量较多的有七种离子:阴离子: Cl- , SO2-4 , HCO-3 阳离子: Na+, K+, Ca2+, Mg2+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TDS )“总矿化度”;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
第二章土粒密度——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即单位体积土粒的质量,单位g/cm3。
实测指标,其值2.60~2.80g/cm3。
土的密度——土的密度是指土的总质量与总体积之比,即单位体积土的质量。
单位:g/cm3。
含水率:土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
土的孔隙性:土中孔隙的大小、数量和连通情况等,称为土的孔隙性 。
孔隙度与孔隙比的概念及其区别孔隙度(孔隙率)(计算指标)%100⨯=v v n v 二者的关系: n n e -=1 %1001⨯+=e e n 孔隙比(计算指标)sv v v e = (1)土的孔隙比和孔隙率均反映孔隙总体积的大小,并非单个孔隙大小;(2)孔隙比和孔隙率的大小取决于土的粒度成分和结构;(3)孔隙比说明了土的密实程度。
是评价压缩性和细粒土承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液限WL ——土由塑态转变为流态的界限含水率,又叫塑性上限(%)测定方法:塑液限联合仪、锥式液限仪塑限WP ——土由半固态转变为塑态的界限含水率,又叫塑性下限(%)测定方法:塑液限联合仪、搓条法表征指标——细粒土的可塑性的大小用塑性指数IP 来表示。
即液限和塑限的差值,用不带 %的数值表示。
IP = WL -WPIP 表示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率变化范围,反映了土的可塑性的强弱。
塑性指数愈大,处于塑态的含水率变化范围越大,可塑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可塑性越弱。
液性指数;粘性土的天然含水率和塑限WP的差值与液限和塑限差值(塑性指数)之比。
用小数表示。
第四章:1、粗粒土和细粒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对比:对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孔隙特征、透水性和压缩特征、可塑性、抗剪性一般土的总体工程地质特征:(1)砾类土——承载力高,是一般建筑物的良好地基,但透水性很强,粒间无联结力,存在坝基、渠道、水库渗漏,基坑涌水、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
(2)砂类土——粗、中砂土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良好地基,但存在涌水、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
细、粉砂土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差,受振动时易产生液化,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沙,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3)细粒土——压缩性高,透水性弱,压缩过程长。
抗剪强度低。
工程地质性质差。
第五章:1、岩石(体)与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差别1. 岩石矿物颗粒之间存在致密而牢固的连结,这是岩石区别于土并赋予岩石以优良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原因;土的颗粒间无连接或是水连接,连接力弱。
2.岩石比土具有强度高,不易变形及整体性、抗水性强的特点,但当岩体中结构面发育时,岩体的完整性被破坏,将导致其力学性质变差,且表现出不均匀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3.岩体中具有较高的地应力,地应力的存在使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得更加复杂。
土体中地应力相对较小。
第六章:1、岩石与岩体的区别岩石是矿物或碎屑的集合体,例如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岩体——是由结构面和被结构面所分隔的岩石(岩块、结构体)构成的整体,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中。
eg.边坡岩体,地基岩体等。
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但主要取决于颗粒间的联结特征;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是由结构面和被结构面所分隔的岩石共同控制的。
如岩体完整(结构面不发育),则主要取决于岩石,如结构面较发育,则主要受结构面控制。
结构面——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层理、层面、断层、节理、风化裂隙、卸荷裂隙、泥化夹层等。
软弱夹层:岩体中性质软弱,有一定厚度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
岩体结构——岩体中结构面和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分为四种类型: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岩石质量指标RQD(Rock Quality Designation)定义————大于10cm的岩芯累计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百分比。
第七章:1、活断层(active fault) 一般理解为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也可称为潜在活断层(potentially active fault)。
粘滑(突然性)和蠕滑(缓慢性)2、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1、断层的地面错动及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直接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其邻近的建筑物。
2、活断层多伴有地震,而强烈地震又会使建于活断层附近的较大范围内的建筑物受到损害。
3、活断层的鉴别标志1、地貌标志①.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②.错断同一地貌单元,如冲沟、溪流、阶地、冲积扇和山脊;③.沿陡峻断层陡崖往往形成崩塌群、滑坡群、泥石流群;④.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2、地质标志最新沉积物的错断:错断第四纪地层特别是错断或扰动上更新统或全新统地层;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未胶结;老断层的破碎带有不同程度的胶结。
3、水文地质标志导水性和透水性较强,泉水(尤其是温泉),常沿断裂带呈线状分布。
4、历史地震和地表错断资料标志古建筑的错断、地面变形;5、地形变、地震等监测资料地震波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和限于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建筑物破坏通常由横波和面波造成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释放能量越大,则震级越大。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第八章:斜坡定义: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包括自然斜坡(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1、斜坡应力状态:(1)斜坡坡面附近的主应力发生偏转,越接近坡面,最大主应力越与坡面平行,而最小主应力与之近乎正交,向坡体内逐渐恢复初始状态(图8-2)。
(2)由于应力分异的结果,在坡面附近产生应力集中带,其中坡脚最大主应力显著增高,最小主应力显著降低,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易发生剪切破坏。
(3)由于主应力迹线偏转,坡体内的最大剪应力迹线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直线变为凹向坡面的圆弧状。
(4)坡面处的径向压应力实际为零,坡面处处于两向应力状态。
斜坡变形:按机制分类:拉裂、蠕滑、弯折倾倒3种型式(1)拉裂——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张裂隙。
(2)蠕滑——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
斜坡的破坏:主要破坏型式:崩塌滑坡(侧向)扩离就岩体破坏机制而言,崩塌以拉断破坏为主、滑坡以剪切破坏为主、扩离则主要是由下部软弱层塑性流动破坏所致。
崩塌: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拉裂面破坏分割,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位移,翻滚、跳跃和坠落下来,堆于崖下。
按规模分为:山崩和坠石;按物质成分分为:岩崩和土崩特点:岩体以拉断破坏为主;多发生于高陡斜坡的坡肩部位;无依附面;爆发突然、运动快;质点垂直位移>水平位移滑坡:基本概念: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成因:某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特点:岩体以剪切破坏为主;较深层的破坏;有依附面(滑移面);速度往往较慢,且具有整体性;质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1、地形地貌条件坡形(坡高、坡角、坡底宽度等)对斜坡稳定性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