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46de243c850ad02de8041d3.png)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46de243c850ad02de8041d3.png)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fa13e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8.png)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1.古代时期:在古代,土地是由君主所有,并通过封建制度进行分配。
封建制度中的土地主要分为国家领地、贵族领地和农民土地。
土地是根据君主的政治利益和财富分配的,并通过乡村社会和部落制度管理和使用土地。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实行了集权的封建制度,土地由皇权统一管理。
封建制度中的土地分为官田、私田和公田。
官田是国家的土地,由官吏和农民共同耕种。
私田是农民个人所有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公田则由国家分配给低收入和无地的农民使用。
3.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土地制度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封建礼制和土地分配的关系更加紧密。
官僚团体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土地,土地被更加私有化。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农民开始在北方和南方进行大规模耕种,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土地收入的增长和土地的私有化促使地主阶级的兴起。
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并雇佣农民进行耕种,形成了一种类似奴隶劳动的地主经济制度。
5.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元代土地税收制度相对简单,通过“丁役法”对农民进行强制耕种。
明代土地制度,实行土地公田制,并进行了土地的重新分配。
清代废除了明代土地公田制,实行了私田制,土地归农民私有。
6.现代时期:中国土地制度在近代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中华民国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但存在不平等分配和地主土地集中的问题,这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动因之一、中共建立新中国后,土地制度进行了彻底的。
1950年代初,实行土地,实现了农村土地的公有制,通过分田单,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此后,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和土地承包制度。
1980年代中期,中国进一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结来说,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封建制度、皇权统一管理到土地的私有化,再到公有化和集体化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fea528b71fe910ef12df889.png)
口文 / 常润华
提要
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夏商周 开 这 一分 析 方 法 。其 中, 度 变 迁 的 供 求 通过多种途径 、特 别是土地兼 并获得土
9 8年舒尔茨明 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 导致农 至清朝 中期经历 了井田制到均 田制的变 分析的一个直接应用 。1 6 租佃关系 制度 供给、 制度供 民对地主 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 迁. 由于制度效率存在递减现 象, 这就意 确地提 出了制度 需求、 制度均衡和非均衡 等概念 , 并把 日益 普遍 化 。 味着 当制度 效率 降低到一定程度 时 , 制度 求分析 、
何 个 人 的 团 体带 来 额 外 的收 入 。 制度 供 但 井 田制 的核 心 问题 是 : 管 是 共 同耕 作 而 不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出现 和发 展 是 2 世 给 不 足 与 制 度 供 给 过 剩 是 制 度 非 均 衡 的 的“ 田 ’ 0 公 . 各 个 家 庭 耕种 的“ 田 ”都 还是 私 , 纪六 十年代 以来经济学最 为引人注 目的 两种 基 本 形 式 。 制 度 的 形成 和 发 展 过程 只有使用权, 在 而没有所有权 。井 田制是奴 发展 之 一 。美 国 著 名 经济 学家 、 贝 尔 奖 中 , 诺 制度 非 均 衡 是 一 种 常 态 , 度 均 衡 很 隶社会 的土地 国有制 , 制 它始 于商朝 , 完备
使 经 济 增 长 的 决 定 因素 。 就 是 诺 斯 著名 变 迁 ; 据 制 度 变 迁 的 速 度 , 以 分 为 渐 的商鞅变法 , 这 根 可 最终确立 了个体小农为基础
的“ 制度 决定论 ” 按照诺斯与托马斯 的观 进式和突进式制度变迁 : 。 根据 制度变迁 的 的 田产 私有 的经济制度 。
专题01 中国古代到现代土地制度-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到现代土地制度-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fba311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8.png)
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
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8.(2016年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二)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井田制(沿革:成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于战国——商鞅变
法、铁农具的使用;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特点:受封者和耕作者只有使用 权没有所有权——分封制的基础)
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税收受到影响;唐德宗 ①此法,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得他们可以
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将原有的地税 比较自由地选择行业;②同时,政府也默认了土地
唐朝后 和户税统一在夏秋两季征收,交税的多少以 兼并现象的存在。
期
土地数量和财产为依据。
宋代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承认土地兼并 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
1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 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 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6cc992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f.png)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展开全文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建立初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1)王田制:王莽改制时实行王田制,是井田制外衣掩饰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2)屯田制:屯田古已有之,汉代实行过,曹操总结汉朝屯田经验实行屯田制。
曹魏的屯田制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其基本特点是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
后来,金朝、元朝、明朝都实行过。
(3)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始于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
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
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屡禁不绝,分析其原因,途径,及影响原因:1.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土地可以买卖。
4.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不断装大。
5.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向土地途径:1.土地买卖2.土地圈占3.官府剥削。
影响:1.影响封建国家的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2.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不利于民生的改善。
4。
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土地兼并原因:①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②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土地兼并危害:①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③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历代限制兼并的措施:①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③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4e9ee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9.png)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的简要概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度•土地分封制度: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君主将土地授予贵族作为封地,贵族向君主效忠,提供劳役和军事服务。
2.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均田制•由秦始皇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均田制,取消封建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提高国家的税收和兵役动员效率。
3. 汉朝(206年 BC - 220 AD):推崇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初始沿袭秦朝的均田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对土地进行测量,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分配给农民,但分配不再是绝对平均。
4. 三国时期(220 - 280 AD):分权制,实际上官僚和豪族占有大片土地•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豪族和地方军阀掌握土地,形成分权制。
5. 隋朝(581 - 618 AD):均田令•为解决土地不均问题,推行均田令,但在隋朝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
6. 唐朝(618 - 907 AD):保田法•均田制逐渐被废除,唐代推行保田法,农田可以世袭,但一旦废弃,就会被没收。
7. 宋朝(960 - 1279 AD):均输法•宋代实行均输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尝试,但并未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
8. 元朝(1271 - 1368 AD):均输法的失败•元朝尝试推行均输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
9. 明朝(1368 - 1644 AD):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明初推行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10. 清朝(1644 - 1912 AD):三百年封建制度•保持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属于皇帝,由地方官员分封给地方豪绅,农民劳作,地主收取租税。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土地制度
![中国的土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26e6f4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7.png)
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的土地制度》一、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中国传统土地制度的总称,是指中国从古至今实施的一种以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制度为基础的,兼有政府全民所有和社会主义分权共同管理的土地经营架构。
中国的土地制度始于周朝,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到清朝时期的土地法、民法、康熙律例,再到今天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其中的主要特点是:1、国家主权和政府管理。
从古至今,国家对土地拥有主权,政府对土地有管理权和行政权。
国家拥有最高权利,可以收回土地、征收税收、实施改革等。
2、全民所有制。
在中国,土地归国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所以又称全民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3、社会主义分权共同管理。
中国土地制度实行分权管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色。
中央政府对土地实行总体指导,地方政府实施实际管理,农民在土地上实施分赃管理。
二、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政府拥有土地主权,分封给贵族、大官和官员。
从三国到晋朝,封建制度深入社会,政府给贵族、大官和官员授予土地权,从而构成了封建统治体制。
此时,土地经营以贵族、大官和官员为主,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权。
2、清朝土地制度清朝土地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官地制度、传统地租制度和田赋制度。
官地制度是指清朝政府把土地分封给贵族、大官和官员,供他们经营和管理。
传统地租制度是指清朝政府把农民租用的土地进行登记,设定地租,收取地租等。
田赋制度是清朝政府实行的一种定额税制。
3、民国土地制度民国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重大变化,1927年全国土地革命,大量贵族、大官和官员被政府收回其分封的土地,实行全民所有制,农民享有终生使用权,但仍有地租的存在。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现状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土地制度正逐步得到完善,但有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我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
![我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014898d680203d8ce2f24f2.png)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有三种:1.原始社会的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先秦时期土地属于国有。
当时曾实行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
因土地被划用“井”字形,故名。
井田在法律上属于王属所有。
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差数的土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
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
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秦国在统一之后,实行爰田制,虽然承认土地私有,但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休耕地,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权干预较多,赋税的征收也比较繁琐。
统一之后,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
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
两汉时期,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
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
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军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
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门阀政治的需要,西晋王朝实行了占田制。
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是由国家授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
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
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
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
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
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6顷。
均田制也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df43aa1a98271fe900ef9cd.png)
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汉初实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沿 用了秦朝的制度,刘邦称帝后,颁布诏令,释奴婢为庶民, 使大批民众获得自由民身份,同时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至汉武帝 时已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农民因失去自己的土地而四 处流浪,或成为地主贵族的奴隶、佣工,同时这些大土地 所有者还千方百计逃避赋税的上缴,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激 化。
1.商周土地制度产生的背景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
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 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 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 公元前11世纪,周取代商之后,改革了商代的 土地制度,将政府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其 亲密的盟友和功臣。
商周土地制度
“改制”新政,首先进行的就是推行“王田制”的土地制 度改革。 • 他认为西汉以来出现的严峻的土地兼并及农民贫困问题皆 归因于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
2. 王田制的内容及影响
• 王田制一方面改变原来单纯限制“名田”数额的做法,下 令严禁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又试图恢复土地国有制,把全 国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称为“王田”,强行进行土地的重新 分配。
• 屯田制”主要包括民屯和军屯。
• 民屯是由官府招募流民,在国家控制的荒地上统一生产, 他们不仅要向国家缴纳地租,还要承担兵役和徭役。民屯 每 50 人 1屯,而且屯田民不得随意离开土地,没有人身 自由。
• 而军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军人进行的屯田。即 战时打仗,平时屯田,“出战入耕”,“且耕且守”;另 一种是由一部分军人专门从事屯垦,作为职业屯田兵。军 屯每 60人 1屯,军屯的士卒与屯田民一样要缴纳地租。吴 国、蜀国也都实行屯田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e1b48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b.png)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无主荒野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和赋役制度的确立,具有较大的变化特点。
以下将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探究。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土地属于无主状态,不存在私有制。
这时期的人们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
土地是人们共有的资源,没有专门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从采集狩猎转向农耕生产。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疏通水渠,进行水利灌溉,开始形成了最早的土地制度。
土地被划分为部落的公共资源,个人和家庭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耕种,但土地的分配与使用仍受部落的约束和管理。
此时的土地制度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私有性特征,但还未完全建立起个人私有制。
夏商周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逐渐确立。
在周朝,国家制定了土地制度的相关法律,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被分为封地、公田和私田三种,封地归封建贵族所有,是他们居住并统治的基地;公田属于国家,用于赋税和国家用途,同时也用于员民的部分分配;私田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耕地。
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已经较为完善,私田属于个人私有财产,并通过耕种获得收益,在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赋役制度在这一时期也逐渐确立。
国家依据土地面积和收益多少对土地进行赋税。
当时的赋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地以租金形式缴纳给国家,另一种是以劳役的方式进行赋税。
劳役赋税即由农民向国家提供劳动力,参与国家建设、修筑工程等。
此外,还有农民向贵族和地主进行缴纳费用和劳役的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更加完善。
在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下,国家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推行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均分。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民个人拥有稳定的土地产权,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耕作和流转。
同时,赋役制度也得到加强,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和劳役。
这一制度形成了一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为当时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支撑。
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288717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8.png)
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土地管理制度古代土地管理制度是以封建土地制度为主要特征的,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历史中占据了主导的位置。
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实行封建专制君主统治下的土地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归属于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农民只能靠佃务耕作来获取生计,土地所有权的权利和财富主要掌握在地主手中。
而且封建制度下的土地管理制度由于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二、现代土地管理制度现代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它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对土地资源进行更加合理利用的制度。
现代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征收、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权、土地交易、土地保护等一系列制度。
其中土地征收是指政府依法依规对土地资源进行征收并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土地承包是指政府将农业耕地流转给农民承包,通过流转可以使得土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权利、承包权和承包管理权。
土地使用权也可以是指土地产权的使用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的使用权出租给他人,土地利用者可以对土地进行出租使用;土地交易是指政府通过土地市场交易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当配置和调整,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利用;土地保护是指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三、现代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1、土地改革时期的土地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时期,国家对土地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对土地所有权进行了集体化。
在这个阶段国家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可以通过承包土地实现自己的生计,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合法保障。
土地承包制度的出现,使得土地可以得到更好的管理,农民可以获得相应的土地权益。
2、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管理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国家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土地承包权的确权、流转和退出制度,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a2daf8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e.png)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农耕社会里,中国人民一直依赖土地生活。
土地被视为祖先的馈赠,以及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古代封建社会,土地是国家和皇权的私有财产。
封建地主拥有土地,而农民则只能依附于地主,耕种土地以获取生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这引发了社会不公和农民起义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化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
这次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国家土地逐渐被认为是公有财产。
国家开始通过实施土地法案来保护农民的权益。
同时,土地改革也成为新政府的重要议程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变得更加彻底。
通过土地改革法,农村的土地被收归国家所有,并按照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大小划分。
土地被分给农民,以供其耕种和生活。
这一政策旨在消除封建剥削和压迫,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1956年到1957年间,中国实行了更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改革,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农民的土地集体化成为一项政策。
农民将个人土地合并形成大型农业集体,实行集体经营,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
1978年中国开展改革开放政策后,土地制度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民承包地制度得以恢复,农户获得了对一定面积土地的承包权,并可以自主决定种植的作物。
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对土地制度产生了挑战。
土地收益逐渐成为城市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近年来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方面。
城市土地出让制度被引入,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取收入。
在目前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城市土地的开发和使用仍然需要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规划。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封建专制到农民土地集体化再到农村土地产权承包制和城市土地出让制的转变。
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b4c7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8.png)
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度。
以下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主要演变阶段:
1. 先秦时期: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础。
这一时期,贵族拥有大量土地,而平民则在贵族的统治下耕种土地。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土地划分为郡县,然后根据户口数量收取赋税。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础。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推行均田制,按照户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以平息土地不均引发的社会动荡。
4. 宋代:北宋时期,推行的“居田法”和南宋时期实行的“均输法”,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的集中管理。
5. 明代:明朝推行的“丁调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将所有土地归属于国家,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土地制度。
6. 清代:清朝时期,实行封建土地制度,贵族和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农民则没有土地所有权。
7.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尝试实行土地私有制,但由于历史原因,土地分配不均和土地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8.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是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承包权。
1980年代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得到保障,农民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土地权益。
9. 当代土地制度改革: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推行了土地确权、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总体来说,中国土地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封建土地制度、均田制、国有化、私有化等多个阶段的演变,从集权到分权,从封建到社会主义,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土地制度》课件
![《中国的土地制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3fae9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1.png)
制定土地转让和租赁制度,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和 农村产业升级。
3 个人拥有土地难度大
4 土地征收问题
改革土地拥有制度,减少土地征用和流转的限制, 保障农民权益。
加强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保障被征收人合 法权益。
总结
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
灵活适应国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 增收。
《中国的土地制度》PPT 课件
土地制度对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将介绍中国土地制度的定义、 历史沿革、现状以及问题及解决办法。
什么是土地制度
1 定义
土地制度是指关于土地权属、土地使用、土地转让等方面的规定和制度。
2 作用
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沿度为基础,
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制度
2
地主对土地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由地主分配给农民,
实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改革。
3
社会主义时期土地制度
社会主义时期,土地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资本主义时期土地制度
4
农民有土地经营权利。
资本主义时期,土地经济逐渐市场化,土地 买卖和流转逐渐普遍。
中国土地制度的现状
公有制土地
国家所有的土地,由政府统一管理。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土地。
宅基地
供农民居住和耕种的土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衡
2 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_土地政策总结(3篇)
![新中国成立后_土地政策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0b3a3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6.png)
第1篇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经历了从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
土地政策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进行总结,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特点,以期为我国未来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1.土地改革(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发展农业生产。
195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标志着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所有权逐渐从农民个体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我国农村又进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
这一制度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5.土地制度深化改革(1984年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政策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明确土地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个人所有的界限,保障土地权益。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29dc4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9.png)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封建社会的形成,再到土地制度的不断演变,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1. 农耕文明下的土地制度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
根据《尚书》和《礼记》的记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是以富农所有制为基础。
贵族地主拥有大片土地,而农民则以租佃形式依附于地主,并向地主支付租金和赋税。
这种土地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主要取决于土地的拥有情况。
2.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封建土地制度以分封制为基础,帝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而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庶民。
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由封建贵族掌握,庶民只能以佃农的形式依附于地主,并支付租金和劳役。
土地制度的演变使得封建贵族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庶民的地位却被进一步剥削。
3. 清朝时期的变革清朝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在康乾盛世,朝廷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废止世态财产制,实行家产继承制,限制土地的买卖和典抵,以此来减缓土地兼并和富农阶级的壮大。
同时,清朝还推行了土地公有制的政策,将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并分派给农民进行耕种,缓解了农民的负担和矛盾。
4.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旧中国的历史留下的一大难题。
1949年以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彻底改革。
土地改革活动的基本原则是“耕者有其田”,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个体所有权。
这种土地制度变革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公有化和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管理。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农耕文明到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每一次变革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5831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7.png)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土地主要由皇权所有,皇帝通过封地制度将土地分给官员和贵族,他们负责管理和开发土地。
封地制度在秦朝时达到顶峰,随后的汉朝和三国时期也采用了类似的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开始出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拥有权。
封建领主逐渐转变为土地的供给者,而农民则成为土地的使用者。
这种土地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矛盾之一。
在清末时期,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农民生活艰难。
这导致了土地革命的爆发,最终引发了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本变革。
中国的土地改革始于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后。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并分配给农民。
这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根据这个制度,土地分配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小组,他们负责管理和利用土地,个体农民可以通过劳动和经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旨在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改革规定了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补偿标准,以确保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近年来,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政府推行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土地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的进程。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化是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12.9.20【复习目标】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考考点】土地制度【重点知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知识】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前预习案【预习要求】依据课本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和自测,记忆带“★”的问题,并在课后拓展案上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内容】一、土地制度变革1、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 .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2、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表现: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作用;打破了井田制中和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征税,在客观上承认了,加速了。
3、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秦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全面肯定,还实行的制度,培养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预习巩固】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指出上述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名称。
2、“田里不鬻。
”——《礼记》贵族们不得买卖转让土地说明了什么问题?3、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
包括等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三种。
2、土地兼并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是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
导致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政府抑制兼并的常见措施:“”、“”【预习巩固】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1、含义: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和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战国时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现象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
由于,租佃经营日益成为成为仅次于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3、影响:①使佃农对地主的_____相对减弱,农民____提高。
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____,促进了________。
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也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
【预习巩固】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我的疑问】【预习自测】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3、(2000年上海)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4、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
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这些最能说明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C、贫富分化严重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5、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6、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C 、“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7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土地制度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又带来什么问题?2、读8页最后一段及下面小字。
《北魏均田令》想一想: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当堂检测】1、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D、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2.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A.周王室的衰弱 B.井田制的破坏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诸侯的强大3、对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井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井田制中的“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③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崩溃④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
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5、右图为明朝的地契,下列关于租佃契约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
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
A、宋朝以前,佃农与地主之间并不是契约关系,而是人身依附关系B、由于租佃契约得盛行,宋代租佃经营成为超过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C、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D、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有利于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课后拓展案【体系构建】【课后拓展】1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课堂探究[研析]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注意概括的全面性和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初税亩的作用;第(3)问分析影响是要注意从两个方面,除了材料中涉及的消极影响外,还要考虑到私有制确立的积极意义。
[答案]:(1)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3)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
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点评] 解答材料题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帮助理解材料,可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和判断的准确度。
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
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CDCB课堂探究[研析]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注意概括的全面性和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初税亩的作用;第(3)问分析影响是要注意从两个方面,除了材料中涉及的消极影响外,还要考虑到私有制确立的积极意义。
[答案]:(1)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3)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
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点评] 解答材料题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帮助理解材料,可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和判断的准确度。
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
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C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