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例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27T15:18:58.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耿立建

[导读]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能存活的早产儿随之增多,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在早产儿的比率增多。耿立建(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221000)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006-02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特点与MRI表现。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新生儿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MRI信号表现为等、短T1,等、短T2信号,DWI序列均为高信号。局灶性病灶和弥漫性病灶多位于脑室旁白质区。结论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MRI中DWI序列对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具有特异的敏感性,适合早期检查及后期随访及评估。

【关键词】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脑白质损伤 MRI特征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能存活的早产儿随之增多,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在早产儿的比率增多。脑白质损伤主要为缺血性损伤和出血性损伤,即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最终结局为PVL)和脑内、脑室内出血(PVH、IVH)。本文主要探讨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临床及MRI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早产儿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告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0月临床及MRI确诊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患儿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胎龄28W~36+6W,平均胎龄(30±2)W。早产儿出生时体重<1000g者3例,1000g~1500g者11例,1501g~2000g者5例,2001g~2500g者3例,平均体重(1212±142)g。

1.2 临床表现及宫内史

22例患儿11例早期无明显异常临床症状;肌张力低下6例,自发动作减少4例,心跳减慢1例;孕妇产前有宫内感染6例,出生时有缺氧史者3例,产前有应用激素史者5例,母体甲状腺功能低下者6例。

1.3 MRI设备及扫描方法

美国GE公司Signa contour1.5T核磁共振机,头部8通道敏感相位编码线圈。头部行冠状、矢状、横轴位扫描,进行T1WI(TR128ms,TE2.5ms)、T2WI(TR3200ms,TE56ms)、FLAIR(TR1200ms,TE100ms)、DWI(TR2200ms,TE56ms)、SWI(TR35ms,TE25ms)序列成像。层厚3mm,层间距1mm。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30min用10%水合氯醛灌肠,睡眠后再行检查。

2 结果

2.1 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MRI信号变化:表现为等、短T1,等、短T2信号,DWI序列均为高信号。本组22例患者中,有6例伴发小斑片状短T1等或混杂T2信号出血者,占27.3%。脑白质损伤中局灶性病变16例,弥漫性病变6例。显示病灶的数目T1WI41个,T2WI38个,FLAIR 57个,DWI71个。以DWI序列显示率高,T2WI显示最差。DW1对病灶显示较T2WI有明显差异(P<0.05)。

2.2 病灶形态及分布情况

局灶性病灶22例多呈簇状、小条状及斑片状。侧脑室后脚旁病灶21个;侧脑室旁及室管膜区病灶22个;侧脑室前、后角周围病灶18个;半卵圆中心病灶8个。其中位于脑室旁病灶63个,占88.7%。弥漫性病变6例,表现为脑室旁弥漫性病灶。

3 讨论

3.1 正常早产儿脑白质的MRI表现特点

足月新生儿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未成熟的脑白质含水量极高,而且灰、白质内水和脂质含量相似,MRI上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因此即使脑白质生化组成发生少许变化,MRI上常规的T1、T2及FLAIR序列也难以发现。

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脑部结构发育更不成熟,大脑皮层较薄,并且呈迂曲的条带状;脑沟、脑裂等脑外间隙增宽,脑室系统增大;脑白质含水量高,T2信号较高,与皮质信号相近。

3.2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缺血缺氧,导致了脑血流量的持续降低;宫内外感染;甲状腺功能低下;产前应用激素等不良因素的损害,导致缺血性损伤、髓鞘发育延迟,从而引起脑白质损伤。本组22例患者,20例有上述不同的致患儿供血供氧障碍的高危因素,占90.9%。

患有脑白质损伤的早产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四肢软弱等肌张力低下、自主的握拳或张开等自发运动减少,呼吸暂停或心跳减慢等表现。

3.3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病理机制

脑白质损伤的常见部位是脑室旁白质区,最常见为邻近侧脑室的额部、体部和三角部,在新生儿,血管的分水岭区位于脑室旁,即是大脑前、中、后动脉深穿支的终末供血区,况且在早产儿,这些血管的远端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当脑血流量下降时易受缺血性损害。较足月儿而言,早产儿的脑发育更加不成熟,也更脆弱,特别是脑的循环,此时的脑血管由于自主调节能力差,处于一种压力被动型血流的状态,受到全身血流动力学瞬间变化的影响,尤其各种有害的因素存在引起血流异常波动时,既容易出血又容易缺血,据资料文献报告约有25%的PVL伴有脑室内出血[1],本组伴有颅内出血者有6例,占27.3%,与文献报告比率相近。另外早产儿的脑白质发育不完善有内在的脆弱性,使得缺血再灌注后不能迅速恢复至缺血前状态,以及脑白质对PaCO2反应性低下,高碳酸血症时脑血流增加有限,因此低血压、循环功能不全时易致缺血性损害。最后少突胶质细胞处于高分化状态,对能量的缺乏、氧化、内毒素等适应性差,本身具有易损性。早期脑白质损伤部分会消失,大部分会转变为脑室旁的白质软化(PVL),脑白质容积减少,脑室周围白质内软化灶形成,脑室形态无规则扩大。

3.4 早产儿的MRI表现特征

MRI是无损伤、无辐射检查,适合发育期的新生儿检查,并且能作多轴向扫描多参数成像,可准确敏感地反映颅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首选检查手段。

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敏感性较低,局灶性病灶T1WI信号正常或者稍高信号,伴或不伴T2WI低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