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上《认识固体》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固体概念的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固体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具体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状态”,围绕固体这一物态展开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的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固体特征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头、石头、糖块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天平、量筒等)。
2.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教学细节:教师展示木头、石头、糖块等固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学习:讲解固体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细节: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固体实验,观察固体特征,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细节: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天平称量、量筒测量等实验,观察固体的形状、颜色、硬度等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固体现象,解释固体特征的应用。
教学细节:教师举例讲解,如为什么固体的桥墩能支撑起整个桥梁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固体知识的掌握。
教学细节: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2)固体的基本特征(3)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答案:学生需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如家具、建筑物等,记录其形状、颜色、硬度等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应用。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描述准确,报告内容完整。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固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这一物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固体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实物(如石头、木头、糖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纸等),实验分组所需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固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固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下面哪些物体是固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固体概念。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如:请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实验,如观察固体的形状、硬度等。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了解固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特征包括形状、体积、质量、硬度等,这些特征是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关键。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精彩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内容主要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分类常见的固体。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固体特征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金属等)、实验器材(如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固体?固体有什么特征?”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固体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
(2)分析固体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3)讲解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4.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固体特征。
(2)进行固体分类游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概念(2)固体特征(3)固体分类(4)常见固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将下列固体进行分类:石头、木头、金属、水、空气。
答案:(1)略(2)固体:石头、木头、金属;液体:水;气体:空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但仍需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固体样品,进行观察和分类。
2024年小学科学3《认识固体》精彩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3《认识固体》精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2.教学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塑料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各种固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固体物品的印象。
(二)新课教学1.教师通过PPT展示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质量等。
a.形状: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不易改变。
b.体积:固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c.质量:固体有质量,可以用手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a.固体不易流动,液体和气体可以流动。
b.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的特性。
a.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石头的形状和体积是否改变。
b.将木头放入水中,观察木头的形状和体积是否改变。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固体物品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特征。
(三)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固体基本特征。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固体物品,记录它们的形状、体积、质量等特征。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优点:a.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固体的基本特征。
b.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实验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固体的特性。
2.不足:a.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仓促。
b.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引导。
3.改进措施:a.优化教学时间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b.加强实验环节的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3.1认识固体 (教案)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称为物质三态) 。
处于固态的物质就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在不太大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改变很小 。
处于液态的物质就一定的体积,且形状随容器改变,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流动 。
处于气态的物质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能够自发的充满任何容器,很容易被压缩。
在适当的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状态。
苏教版科学三上3.1《认识固体 》教案
课题
认识固体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
3.羽毛虽然轻柔,但是羽毛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羽毛是固体。
4.食盐虽然颗粒小,但是食盐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食盐是固体
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二、新知讲解
观察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虽然体积细微,但是它也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食盐是固体。
我们将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称为固体。
四、实验探究
1.物体的体积
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因为放进杯子里的小石头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它的不断加入导致了杯子里的水面不断上升,所以乌鸦喝到了水。
物体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比较积木组的大小
三组积木A、B、C,分别由体积相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小积木组成,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概念的理解,固体特征的认识,固体分类及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分类的理解。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理解,固体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头、石头、金属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状态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讲解固体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是一种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
(2)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固体的特征,如不易压缩、有固定的熔点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固体分类,如晶体和非晶体,以及一些特殊固体(如液晶、磁性固体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固体观察记录表,观察和分析教室内的固体物品,进行分类。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6. 课堂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固体的趣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冰是固体,水是液体?”七、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分类生活中的固体现象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
(2)简述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答案:(1)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有:木头、石头、金属、塑料等。
它们的特征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熔点、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
(2)晶体:具有有序的排列结构,有固定的熔点,如食盐、糖等。
非晶体:没有有序的排列结构,没有固定的熔点,如玻璃、塑料等。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1《认识固体》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1课《认识固体》。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知道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能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固体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理解固体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和固定形状,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果等),教学PPT,实验器材。
学生准备:记录本,铅笔,固体样品(如橡皮、铅笔、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固体物质,讨论固体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讲解固体分子间的紧密排列和固定形状,引导学生区分固体与液体、气体。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讲解如何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和描述各自带来的固体样品,进行分类。
5. 实验探究(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基本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和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固体与液体、气体有什么区别?请用简短的文字描述。
2. 答案:(1)例:石头用于建筑,木头用于制作家具等。
(2)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排列紧密;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分子间排列较紧密;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排列较稀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识别和分类常见固体。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8课《认识固体》,主要介绍了固体的特点和分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了解固体的特点和分类,并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固体的特点,如形状、硬度、不易流动等;b. 能够简单分类固体,如按形状分类;c.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固体。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固体的认识和兴趣;b.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的能力;c.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固体的特点和分类,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固体的特点和分类,并能够举例说明。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固体物质,但对固体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知阶段,对固体的特点和分类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
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的特点和分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老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形状的固体物体,如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学习固体的特点- 老师通过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固体的特点,如形状固定、硬度大、不易流动等。
- 老师可以使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加深学生对固体特点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触摸不同的固体物体,感受它们的硬度和形状。
3. 学习固体的分类- 老师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固体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例如,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 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老师可以提供引导和帮助,让学生积极参与分类过程。
4. 练习与巩固-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固体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分类标准,例如形状、颜色等。
- 学生互相讨论并解释自己的分类方法,加深对固体分类的理解。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9、认识固体 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9、认识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 认识固体这一物质状态,并理解其特点;
- 能够观察、描述固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
-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步骤
导入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询问他们固体的特点是什么,如
形状、颜色、触感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具有什么特征,与其他物质状态(液体、气体)有何不同。
活动1:固体的形状和颜色
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些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固体物体。
2. 学生观察这些固体的形状和颜色,并描述出来。
3. 引导学生归纳固体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如有规则的、锐角的、圆形的等。
活动2:固体的质地
1. 让学生继续观察不同质地的固体物体,比如柔软的、硬的、光滑的等。
2. 学生触摸这些固体,感受它们的质地,并描述出来。
3. 引导学生归纳固体的质地的特点,如光滑的、粗糙的、柔软的等。
活动3:固体的分类
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不同固体进行分类,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2. 让学生自行分组,根据他们认为合理的分类方式将固体进行分类。
3. 学生将自己的分类方式和结果进行汇报,展示给全班。
小结
1. 回顾固体的特点:形状、颜色、质地等。
2. 强调分类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将观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观察更多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固体物体,并进行描述和分类。
2. 引导学生探究固体的特殊性质,如硬度、可溶性等,并比较不同固体的特性。
3. 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固体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可能的原因。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8课《认识固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性以及固体与其他状态物质的区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固体,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世界的固体物质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训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固体的定义,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学会用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固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性。
2.难点:固体与其他状态物质的区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固体的特性。
3.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固体样品、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实验手册、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状态的物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固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等。
同时,教师展示一些非固体的物质,如液体、气体等,引导学生对比和区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固体的特性。
实验内容包括:比较不同固体的硬度、观察固体的颜色和形状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固体》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一课《认识固体》,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固体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采用的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具体事物,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
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
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
第二,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第三,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
这一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固体,如:桌子、水杯等并了解其性质。
但对于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放手进一步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对应章节为《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固体的分类、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定义,知道固体的基本特征。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固体,能够对固体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难点:固体特征的观察和描述,固体分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固体分类卡片、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各种固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3. 例题讲解:讲解固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结合实物进行说明。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固体样品,填写固体观察记录表,进行固体分类。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固体的分类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生活中见过的三种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固体分类方法,将下列固体进行分类。
答案:(1)例如:石头、木头、糖。
特征描述:石头坚硬、木头有弹性、糖易溶于水等。
(2)固体分类如下:金属类:铁、铜、铝非金属类:塑料、橡胶、玻璃有机物类:木头、纸张、布料无机物类:石头、沙子、水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固体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观察和分类固体时的表现,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固体的特征。
3. 课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固体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可以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2. 固体特征观察和描述的准确性。
3. 固体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固体样品,涵盖不同种类、形态和性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认识固体》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第一课认识固体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课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固体。
教材分为三大部分:1.能够区分固体。
2.比较固体的体积。
3.认识改变形状和大小的固体。
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固体种种性质的认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对大的物体很容易理解成固体,但对于小的粉末很难理解,本节课就需要借助显微镜的图片向学生解释。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固体是物体的一种存在形式。
2.能够说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三、学习重点:
1.通过观察,知道固体是物体的一种存在形式。
2.能够说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四、学习难点:
1.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粉末、量杯、玩偶、水等)、实验记录单等。
六、学习过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第8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D. 描述一下固体的应用:建筑材料________,家具________,电子产品________。
3Hale Waihona Puke 判断题:A. 固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B. 木块质地比金属片柔软。( )
C. 塑料球没有导电性。( )
5. 持续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关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6.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会认真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优点,克服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1. A. 木块;B. 金属片;C.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硬度,密度等;D. 建筑材料(如砖块、混凝土)、家具(如木桌、金属椅子)、电子产品(如手机壳、电脑主板);E. 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硬度,密度等。
2. A. 固体;B. 硬度,形状,体积;C. 木块:质地柔软,容易切割;金属片:质地坚硬,具有导电性;塑料球:质地轻盈,具有弹性;D. 建筑材料:砖块、混凝土,家具:木桌、金属椅子,电子产品:手机壳、电脑主板;
7. 小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倾听他人观点。同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8. 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固体的特性,而且也是我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3.8 认识固体(教案)

像纱巾、面粉、食盐和羽毛都是固体。因为它们都有确定的形状,而且形状不易改变,形状的大小不同,还有轻重。
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之为体积,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
4.在生活中,你还能说出哪些固体物品?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钢笔、小盒、橡皮、玻璃等
5.我们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从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来观察石块、米粒、纸片、橡皮。
苏教版科学三上3.8《认识固体》教案
课题
认识固体
单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物体,在探究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合作态度。
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的物质的共同的点,即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难点
尝试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物质性质
石块
米粒
纸片
橡皮
颜色
白色
黄白色
白色
白色
形状
椭圆形
椭圆形
长方形
长方形
软硬
硬
硬
硬
软
透明度
不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不透明
从观察我们知道:虽然不同的固体的颜形状、软硬、透明敷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二)想办法比较固体的体积的大小
出示:课文中的图片
1.说说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学生思考,然会回答。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
3.8认识固体
认识固体苏教版教案

认识固体苏教版教案教案标题:认识固体(苏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固体的性质与变化。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固体的定义和特征。
2. 固体的分类。
3. 固体的性质与变化。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固体的分类理解。
2. 学生对于固体性质与变化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源。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讨论什么是固体,举例说明。
2. 引发思考:请学生思考固体的特征和分类。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固体的基本特征和定义。
2. 分类讲解: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形态,介绍固体的分类方法,并给予实例说明。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固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情况。
2. 学生自行组织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3.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固体的性质与变化。
四、概念巩固(10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复习固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非晶体固体?给予简单解释。
2. 展示非晶体固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非晶体固体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固体物体,并记录其特征和分类。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固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验环节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固体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8课 认识固体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
(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
(出示课题)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定义、固体的特征、常见固体的识别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固体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体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理解和常见固体的识别。
教学重点:固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样品(如石头、木头、糖、盐等)、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固体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2. 新课内容:(3)常见固体的识别:教师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识别不同的固体物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固体样品,进一步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固体特征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定义(2)固体的特征(3)常见固体的识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示例:石头、木头、书本等都是生活中的固体物体。
它们具有不易压缩、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固体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固体物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固体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固体物体,了解其性质和用途。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第一课《认识固体》,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固体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采用的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具体事物,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对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固体的辨认,充分感知固体,了解固体的性质,并想办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
通过联系生活中固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自然界岩石的变化,认识到其状态没有改变,还是固体。
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第一,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
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
第二,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第三,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
这一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固体,如:桌子、水杯等并了解其性质。
但对于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放手进一步研究固体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3.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4.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5.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6.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小组合作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固体的性质。
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纱巾、羽毛、面粉、积木、粉末、尺、量杯、玩偶、盐或沙子、粉笔、纸、蜡块、铁锤、剪刀、小刀、垫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固体你们了解多少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水杯、醋、饮料、文具盒等)。
你们能把这些物体分类吗?并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学生汇报
2.讲述:我们可以把以上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固体,另一类是非固体,那么这节课需要我们对固体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3.提问: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
学生观察并汇报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1)课件展示:纱巾、羽毛、面粉、食盐图片,判断以上物体是否属于固体?
同桌讨论交流,充分说出自己的判断理由。
(2)课件呈现:显微镜下食盐晶体以及放大的羽毛、纱巾、面粉颗粒图片。
(3)讲述:纱巾、羽毛比较柔软,面粉、食盐颗粒比较细小,但它们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都属于
固体。
(4)师生共同总结固体的特点: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应该都能辨别得出,通过对教室里物品的指认,在了解学生对固体概念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认识可能产生疑惑的固体,以建立正确的固体概念和对固体特征的认识。
2.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1)课件展示:三组不同摆放方式的积木,生观察以上三种积木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小结并过渡:我们可以采用划分方块数数量的方法,来比较积木体积的大小,那么对于没有确定形状的物体我们如何比较呢?
(3)展示两堆粉末,哪堆粉末的体积大?我们如何比较两
个玩偶的体积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借助工具间接测量粉末和玩偶体积的大小。
本环节设计意图:固体的形状不都是有规则的,比较出它们的体积大小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测量三种不同形状的固体的体积,使学生明白,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直接测量,也有间接测量。
(三)展示反馈,理解过程
1.提问:粉笔敲碎、纸剪碎、蜡烛切碎之后还是固体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2.学生分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操作
3.课件出示小组活动注意事项:
(1)各组长分配好本组成员实验任务
(2)在使用铁锤、剪刀、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3)废纸、粉笔灰等杂物不得随地乱扔,应放入指定垃圾箱内,保持教室内的清洁卫生
4.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
5.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一支粉笔→一截粉笔→粉笔颗粒→粉笔灰,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
5.谈话: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它们还是固体吗?
播放“岩石变化”视频
6.阅读教材26页的内容
揭示概念: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通常知道粉笔、纸、蜡、岩石是固体,可是当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成了粉末状后还是固体吗?对此可能会有一定的迷思概念。
在掌握了固体的概念以后,此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前面所学知识。
(四)拓展升华,联系生活
谈话:在课堂开始时,我们对物体进行了分类,知道物体不仅有固体还有液体,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煮熟的鸡蛋是固体吗?那生鸡蛋呢?
生回答师纠正:熟鸡蛋是固体,生鸡蛋是固液体的组合(五)总结梳理,整体感知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
本节课大家从找身边的固体,共同总结出固体的性质是: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明确对于一些比较柔软的、颗粒比较小的物体,如纱巾、羽毛、面粉、食盐等也都是固体;会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并且懂得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
变,仍然是固体。
七、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八、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课堂中不仅注重最后的结果,还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本节课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固体的特点,由此了解了固体的性质,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
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课堂之始,由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提出问题,切入主题,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中,在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但在课堂中学生个别出现问题、错误的细节之处没能及时指出纠
正,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