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钱梦龙李镇西胡明道)
名师经典课堂实录
名师经典课堂实录一、《数学的奥秘》这是一堂关于数学的经典课堂,由知名数学家王教授主讲。
课堂上,王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介绍了数学的奥秘。
他首先从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开始,讲述了古代数学家们的伟大贡献,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和欧几里得几何等。
随后,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整数、分数、等式、方程等。
最后,他展示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应用,如数列、排列组合、概率等。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数学的应用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历史的回响》这是一堂关于历史的经典课堂,由资深历史学家李教授主讲。
课堂上,李教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们回顾了人类历史的重要时期和关键事件。
他首先介绍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然后,他深入讲解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以及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
最后,他讨论了当代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气候变化等。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广阔的思考。
三、《科学的奇迹》这是一堂关于科学的经典课堂,由知名科学家张教授主讲。
课堂上,张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介绍了科学的奇迹。
他首先讲述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如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等。
然后,他深入讲解了现代科学的重要理论和发现,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接着,他展示了一些科学实验和应用,如电磁感应、光的传播等。
最后,他带领学生们思考科学的未来和挑战,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文学的魅力》这是一堂关于文学的经典课堂,由知名作家陈教授主讲。
课堂上,陈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们介绍了文学的魅力。
他首先讲述了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如古代的诗词、散文等。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
钱梦龙教学实录系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课件《死海不死》教学实录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钱梦龙简介]钱梦龙
[钱梦龙简介]钱梦龙一:[钱梦龙]关于奉献爱心的作文篇一: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有一次,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应邀到江苏某县上示范课,观众席上坐着许多前来观摩的老师。
上课时,钱老师突然发现了被藏在侧幕后旁听的几个差生,他当即热情地把他们请到台中央显要的位置上来,有的差生感动得流下泪。
上第二节课时,钱老师特意让一位挂泪的女生回答问题,并热情夸奖她很聪明,该生泪痕未干的脸上立即绽开了笑容。
用温婉的体恤叩门,再沉重的铁门也会开放。
古人去:“与人方便,与已方便”。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给人清香世界,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亮丽。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的缤纷而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经济学家于光远年近古稀,工作繁忙,但他自费为素不相识的青海养路职工订阅了25份杂志。
吕坤在报纸上得知广州一孤儿考上了大学,决定在经济上帮助他,并且到广州看望了他。
有人问吕坤:“你认识他吗?”他回答说:“助人何必曾相识!”还有一位孤寡老人,捐资助学15万元,每月负责近150名贫困生的生活补助。
老人曾说:“我小时侯上不起学,哪想过办学校,现在我最大的心愿——让天下穷苦学生都有书念!”拉斯金语: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援助之手握着求援之手,那地方便存在一座真正的教堂。
让爱心之花开满大地,让生命之火重燃人间。
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别人的世界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光明和温暖。
我们要感激那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们,因为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温暖!篇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只要每个人能以爱心待人,都会带给别人丝丝暖意。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支持,而发展文化的使命就责无旁贷的落在了人类的文明使者——教师的身上。
教师——一个被称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也被人们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的美名。
我看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
我看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在网上学习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之后,让我眼前一亮,受益匪浅。
以往我在教学文言文时,在字词句的对译中花费很多的时间,即便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兵教兵的教学方式,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所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下面就我所看到的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肤浅的感受。
钱梦龙先生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这是重视学生的预习,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后,钱梦龙先生在教学时巧妙的设置问题,考察了学生对本文的预习情况。
平时我教学中布置预习时较为含糊,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认真、切实的检查,导致学生的预习不到位。
预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老是担心学生弄不懂,生怕学生是抄来的,所以在讲读中再度讲解、分析。
从钱梦龙先生的课堂实录中,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后,让我顿时醒悟:应有针对性地把力量用在还未能解决的部分。
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在两节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
在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
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将有力的引导我去改变固有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另外,钱梦龙先生是高度讲究课堂设计的,他的“导”,不是逆其势而“牵”,是因势利导,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而“导”。
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
所以,钱梦龙先生的课堂,从细节来看,学生的思维既开阔,细微处字词句的咀嚼又极精致深入,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因为导得巧,导得及时,导得到位,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李镇西课堂实录讲解
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 [李镇西:《秋天的情怀》课堂实录]
《雨巷课堂实录李镇西 [李镇西:《秋天的情怀》课堂实录]》摘要:)李老师倾向草木凋,鼓励学生起背诵《声声慢》学生有些紧张,)是诗词属诗学生恍然悟教学程提前发关秋天组诗导入新课国人喜欢写两季节是什么?请背背己喜欢关秋天诗、晴天鹤排云、远上寒山石径斜(李老师提示学生背诵李老师回忆他历)3、李商隐夜雨寄北(学生跟着背)、仲淹《渔傲》(学生跟着背)咱们成都孩子应该是李白杜甫子孙杜甫这里已到科了咱们作李杜子孙应该有怎样情怀怎样素养5、道残阳铺水写秋天很多我们看到了古人怎么面对秋天今天我们要看毛泽东怎样面对秋天提到不朽睡眠引出《枫桥夜泊》李老师苏州三年却没有写出这样诗、、学生《十月四日风雨作》(印发诗有)问你们喜欢哪句?李老师喜欢四句样秋天陆游先想到是国让学生背诵《登高》李老师评背是背对了但是感觉不杜甫抱病身体不但杨学得太欢快李老师下(深情地然学生齐)这首诗表现感情与首是不是差别很?学生认从猿声提到轻舟已万重山难道猿声还有通俗与美声分吗?心情不而已首不太著名诗白云已飘尽了秋风也已停了很可能以前与朋友这里赏风景满腔离别情绪很沉重秋天很容易让人产生伤感学生军夜感惨淡天昏与地黄问汗竹香是什么思?、独上江楼思月光如水水如天从望月人如旧让学稍微讲下这首诗是写种思念友人情怀(你怎么知道?)(这人可以是任人由你想每人可以入己情感)他以前曾和朋友这地方但是人已不这里了旧事物又勾起了他对故人怀念月光如水勾起了我怀念连候曾见到这种情景让学生再齐遍风景依稀似年3、杜牧诗陪谢校长天津天气很热这首诗还有版草摇(草木摇)你们看哪版更些?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凋(学生说草凋什么?)李老师倾向草木凋二二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不吹箫玉人美人学生齐、昨夜秋风入汉关更随飞将追骄莫遣沙场匹马还5、苏轼(这是四川人我老乡)这首诗有人认是写深秋有人认是写初冬年景君须记6、王维山居秋瞑纠正音浣李老师就住浣花溪畔7、李煜他有首诗很有名恰似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不用释己可以看懂李老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今天人起愁容可能和他不样但依然能够引起共鸣学生齐8、李清照咱们李学生齐花飘流水流那首纠正玉簟秋哪学能够唱?有学不会唱有学可能嫌出场费高了学要李老师唱李老师说我对音响设备要比较高9、鼓励学生起背诵《声声慢》学生有些紧张老师提醒另学背(你现是李清照)比刚才李清照表现比杜甫(笑)老师稍做说叠堆积有程李清照是爱喝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急愁而喝酒望雁生悲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指谁?都指主要是人憔悴梧桐更兼细雨梧桐有孤独孤寂倾向孤独到什么程?怎愁了得学生再遍0、现李老师宣布庄严定这页诗周背完看谁先背完讲背诵必要性这些东西要化做我们血液不然我们愧对祖先毛泽东怎么写秋?对毛泽东评价很复杂但就我而言觉得青年代毛泽东是值得我们学习问这是诗还是词?(词)是诗词属诗学生恍然悟两首诗有些背景简单介绍李老师先遍掌声啊老师也要学生鼓励继续《采桑子重阳》掌声响起这两首诗我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但是可能体会到毛感情提到毛泽东另首诗剩下己再看释下课。
钱梦龙《睡美人》教学实录及评析
钱梦龙《睡美人》教学实录及评析按: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电大张葳老师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的《睡美人》课堂实录所做的评析。
把这份案例研究的佳作发表在这里,是对这种主动积极的教学研究实践行为的赞扬和倡导。
张老师为包括我在内的电大任课教师做出了榜样,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拿出你们的看家本领,一起开展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推动我们电大系统语文教学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个如何进行案例评析的好范例,相信将能从中获益。
胡若予《睡美人》教学实录赏析执教钱梦龙评点张葳师:今天我们准备上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这篇文章就是我从课外选来的。
[方括号内文字为评点者夹注(后同):开宗明义,朴实自然。
]我先问问同学们,你们课外看不看小说?看过小说的同学请举手。
(看学生的反应)看来很多同学都看过小说。
(问一个学生)你看的什么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从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入手,导引学生进入主体状态]生1:长篇。
师:短篇的呢?生1:不看。
师:(问另一学生)你看什么小说?生2:我看的是短篇小说。
师:你们听说过微型小说吗?(部分学生:听说过)今天我选的是一篇微型小说,它又称小小说。
这种小说在现在的杂志上,比方说《知音》啊,《读者》啊,几乎每期都有。
[《知音》《读者》是学生们熟悉和喜欢的杂志,这个“比方”拉近了学生和新知识及老师的距离]还有些微型小说的选本,同学们都可以找来看。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千字左右,两三分钟就看完了,同学们课外作业多,看微型小说不像看长篇巨著那样费时。
所以我建议大家课外多读一些这种微型小说。
[结合学生们的现实状况,以“短”“诱”之,无形中起到了消除阅读心理障碍的作用,顺便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微型小说”的阅读之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微型小说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读微型小说。
希望能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
[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心中有数,明明白白做主体] 现在请大家先为每个自然段编一个序号,这样比较方便讨论。
特级教师李镇西《孔乙己》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李镇西《孔乙己》课堂实录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
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
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已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4个(特级教师钱梦龙另外3个)
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名师课堂实录
李镇西系列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韩军系列韩军:我教鲁迅的《药》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课堂实录(韩军)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程少堂系列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程翔系列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程翔《散步》课堂实录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程翔《雷雨》实录赵谦翔系列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程红兵系列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程红兵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于漪系列于漪专栏含:《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宁鸿彬系列宁鸿彬专栏含:《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变色龙》教学实录《石壕吏》教学实录钱梦龙系列钱梦龙课堂教学专栏含:《死海不死》实录《谈骨气》实录《雁》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实录《故乡》实录《岳阳楼记》设计钱梦龙老师讲《睡美人》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余映潮系列余映潮专栏含:《律诗二首》实录《纪念白求恩》实录《夏天也是好天气》实录《鹤群翔空》实录“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教学实录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许序修系列许序修专栏含:《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胡明道系列《狼》胡明道执教胡明道《老王》教学实录魏书生系列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魏书生《统筹的方法》(实录)其他干国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杨邦俊老师《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及评点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目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课堂实录 —— 《荷塘月色》 第一节课 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 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 《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 《杜鹃枝上杜鹃啼》 。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 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 贾志杰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 5 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 “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 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 5 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 语言。
揣摩语言, 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如联系中心意思, 联系上下文, 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 ―― 既然 ‘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 摩语言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 ‘整体感知 '再解释 ‘揣摩语言 ',但为什么书上却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 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钱梦龙老师《故乡》教学实录(第二教时)解读
钱梦龙老师《故乡》教学实录(第二教时)四、讨论“闰土”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关于闰土的问题。
谁先提?生: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师:谁能回答?生: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师:你怎么知道的?是自己想出来的么?还是书上看到的?啊,我打断你的话了么?对不起。
不过我不能不问一个我不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样好呢?生:我们历史课上刚读到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众笑)师:你看她把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来了,多聪明啊!我对你们的学习是充满了信心的!还有问题么?生:“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师:好,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闰土一来,“我”就连珠炮似的向他提出许多问题:猹啊,鬼见怕啊,跳鱼儿啊,……(笑)不行么?生:不行,都老了。
(笑)生:心情不好。
因为“我”是来辞别故乡的,闰土是来辞别“我”的。
师:是啊,心情不好,否则即便是老头子也会热烈交谈起来的。
生:闰土已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
师:对!那么闰土现在变得怎样啦?生:变麻木了。
师:好,“麻木”这个词找得好。
书上有一个比喻,怎么说?生: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对,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强起来了,精神又很麻木,再加上“我”和闰土的心情都不好,所以就说不出话来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主要写闰土和迅哥儿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师:好,先看外貌。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有哪些不同?少年闰土怎么样?请大家尽量不要看书,凭记忆来回答。
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生:手捏一柄钢叉。
师:这是什么样的形象?生:小英雄的形象。
生: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
生:能抓小鸟雀。
师:对对,但我们扯开了,还是讲外貌。
他的手怎么样?生:红活圆实。
师:有没有“偷”看过书?没有?你的记忆力很好!再看中年闰土,他的外貌怎样。
钱梦龙课堂教学实录
钱梦龙课堂教学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一课时一、化难为易:从故事入手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时把“雷峰塔”的“峰”误写成“锋”)师:这位同学字写得很好,不过有一个小小的错误,(许多同学举手)啊,看来大家都发现了。
好,你来说。
生①:他把“山”旁的“峰”写成了“金”旁。
师:想想看,这个错误怎么造成的?生②: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
生③:太粗心,没有仔细观察。
师:他们两人讲得都对,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讲出来。
大家再想想。
生④:他没有弄清楚这座塔为什么叫雷峰塔。
师:那就请你告诉他,行吗?生④: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J’II.讨l,所以叫雷峰塔。
它踉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
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分。
师:你读书很细心,还用上了形声字的知识。
他(指写错的学生)大概没有好好看这条注解。
有一位同学还提出了一个“傻”问题:雷锋同志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鲁迅干吗要希望纪念雷锋同志的培倒掉?(笑)我想,如果他好好看了注解,就不会这么犯傻了。
(笑)其实这位同学文章也没有看懂。
你们说,鲁迅希望雷峰塔倒掉跟一个什么放事有关系?师:这就对啦!希望雷峰塔倒掉的,不仅是鲁迅;当时凡是知道白蛇娘娘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它倒掉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③:因为人们同清白蛇娘娘。
生①:白蛇娘娘是蛇妖,法海除妖,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好。
师:好!你敢于和大文豪鲁迅唱对台戏,(笑)我钦佩你的勇气。
请大家一起发表意见。
生③:我不同意他的意见。
白蛇娘娘是个好的妖怪。
(笑)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③;文章里说的,白蛇的故事出于《义妖传》,“义妖”当然是好的。
师:有说服力!文章第二段里就有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说明你的细心。
既然说到了第二段,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段。
你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根据。
证明白蛇娘娘是个好妖怪,是义妖。
(学生默读第二段)生③:白蛇嫁给许仙是为了报恩。
钱梦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第一教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钱梦龙李镇西胡明道)2004年5月6日7日,四位特级教师在温州永嘉上了五堂课,作了四场报告。
我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如下,本来想找来录像,作完整的课堂实录,但由于资料和时间都不充分,只好将就。
请听到同一堂课的教师补充指正。
谢谢。
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狼》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
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
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
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
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
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
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
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
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
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
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
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生2答: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生10答:并非故意。
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生5答:第4段第2句。
(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
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
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李镇西执教初一语文《提醒幸福》原定下午一点半上课,由于考虑到一些远地来的老师要赶回去,主持人要李老师把课提前到一点十分上。
李:“由于同学们刚刚拿到课文,让大家先把课文看一遍。
请每个人大声地把课文读一遍,不齐读。
读完后把不会读的字写出来。
”十分钟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基本上读完了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但注意不是学习具体知识,而是展示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咱们不是表演,课要上得朴实自然一些。
刚刚大家已经读了一遍了,请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
”有学生说:“太长了。
”“没学过的字太多了。
”“写得很好,但有点看不懂。
”教师:“咱们作个统计,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
”只有三个学生举手。
“那么不喜欢的也请举手。
”只有个别学生举手。
教师说:“啊,很多同学都说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
”(转向一男生)“为什么你刚才举了手又缩回去了呢?”(那男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教师:“任何一篇文章都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那么,怎么样才算读懂了一篇课文?”生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写了什么。
生2:理解作者的感受。
生3:不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生4: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师:还要认得字词,对不对?刚才读的时候有哪些字不认识?学生纷纷提出来,“皓”“霖”“鬃”“嚣”……教师:你们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们:查字典,还有问同学老师。
教师:我们有个同学很有学问,请他注音、解释,好不好?一男生念“喧嚣”并指出是“喧闹纷乱”的意思。
教师:除了字词,还要理解作者怎么写的,对不对?教师提示学生看大屏幕上的演示文稿:第一,生难字要能够读写,生难词要能够理解;第二,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三,文章的写作技巧;第四,……教师:这第四后面的省略号就是你自己的理解。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演示文稿:还有一点:“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教师:读懂了怎么会有问题呢?随后举例说明完全不懂的就提不出问题,读得越深入则问题越多。
教师:现在再读一遍,找出最能让你怦然心动的段落、句子、词语,然后交流一下。
学生阅读两分钟之后,教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交流一下,看是找的一样。
“过一会儿教师会和大家说说我喜欢哪一段。
”生5:我喜欢第一段。
(教师让他读一读第一段)因为这一段跟自己的实际非常接近。
教师:你父母就是这样的,对吗?建议回去以后和父母一起阅读这彻底阅读这篇文章。
生6:我喜欢这一句:“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
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
”这一句说的符合我的实际,因为到现在我还没学会享受幸福。
生7:“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因为它写出了幸福的真谛。
我还喜欢这一句,“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
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
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
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抓住幸福。
师问:你是怎么联想到自己的?生8:因为我总是想着接下来要面对的任务,忘了享受成功的果实。
生9:我喜欢最后一段。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告诉我们要去享受幸福时刻。
教师:李老师也有一段。
(投影展示:我最喜欢的句子)读:“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它告诉我,幸福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记得有一次我带女儿去游乐场玩,我总是以为她喜欢那些收费比较贵的项目。
谁知她就喜欢不花钱的溜滑梯。
我批评她不珍惜机会,她却委屈地说我不理解她。
我这才明白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我的幸福观强加给女儿。
我还喜欢这一句:“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作者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是非常平常的。
很平常的事物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作者在写这一段时把幸福形象化了、细节化了。
这首先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对生活的感受、理解。
平时,你们最感到幸福的是什么时候?生10: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
师:你能否具体化呢?比如:“幸福是来自爸爸赞赏的目光。
”生11:是和同学们一起聚会的时候。
师:幸福就是和同学一起唱出的歌声。
生12:和父母团聚时。
师:可以说:“幸福是一家人吃饭时餐桌上的笑声。
”师:我给你们看看一些照片。
(大屏幕出示照片李老师的生活照。
配上他亲切柔和的男中音)幸福是回家时,女儿迎上来的双臂。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挥动的跳绳。
幸福是握在我手中女儿那稚嫩而温暖的小手。
幸福是春日阳光下,我和学生嬉戏的一块草坪。
生13:幸福是我和老师开心地在一起。
师:幸福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发出的朗朗笑声。
幸福是跳在身上的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鸽子。
生14:幸福是我和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师:幸福是洒在我和学生肩上、脸上、身上的温暖的阳光。
师:你看,要表达幸福,首先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感受爱的心灵。
师:接下来看同学们怎么读出问题。
生15:第20段。
幸福怎么会有征兆呢?师:还有什么问题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幸福可以通过一些事件,渐渐感受到。
读读下面两段。
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揣摩。
生16: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