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育综合知识中常考的30个名词解释
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汇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释和探讨一些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综合名词,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一、学习者学习者是指参与学习过程、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个体或群体。
他们可以是学生、学徒、职工、成人学习者等。
学习者的特征和需求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课程课程是指教育机构或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教学材料的安排和组织。
课程设计应该基于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包括设定学习目标、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提供有序和系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评估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用于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估可以是形成性的,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即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展,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继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技巧。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应用科学和技术手段来支持和改进教育过程和学习体验。
教育技术可以包括使用电子设备和软件、网络和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材和虚拟实验室等。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同时也需要教育者具备应用和评估教育技术的能力。
六、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教育机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教育的规划和指导方针。
教育政策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质量标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策和调整。
良好的教育政策能够推动公平和优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七、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一国或地区教育机构和组织的总体框架和结构。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的身心发展,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
2.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
3.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6.全民教育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惯的教育。
1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12.教育先行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
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1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14.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教师招考教综重点汇总这30个名词经常考,赶快背
教综重点汇总!这30个名词经常考,赶快背!1、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专著(文献),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3、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4、历史研究法: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5、调查研究法:研究者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6、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控制变量)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7、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9、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10、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11、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2、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13、《大教学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14、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15、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一、教育学综合名词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涵盖了丰富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培养人的能力、智慧和品德而进行的系统性传授和引导过程。
它包括形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形式教育三种形式,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教学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育要求,采用一系列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直接涉及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预期结果或期望达到的状态。
它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面,旨在引导教育行动,并评估教育的成果。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综合评判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使用各种评价信息,旨在了解和评估教育的效果、质量和可持续性,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5.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策略和手段,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效果。
6.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个体心理活动与教育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教学、发展等心理过程,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以优化教育实践。
7.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影响。
它涉及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机构、教育政策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8.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效能。
9.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指教育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和演进过程。
教育综合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汇
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们才能清楚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对象。
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2.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形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
3.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任务,它的产生与维持需要意识的调解与控制。
4.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事前有预定的目标,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水平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它在节省心智资源的基础上,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与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对象上,是人类从事复杂活动的必要条件。
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生的。
5.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6.记忆: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得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从事过的活动等,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得以恢复,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7.再认: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二是当前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度。
8.遗忘:遗忘就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错误。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为了使学习和记忆不受旧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习到恰能背诵的程度,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①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②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③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第一章)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花的实践活动。
3、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叫教育的对象。
4、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他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二章1、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2、学制:即现代学校教育,是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校体系,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3、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 教育:教育是一种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道德和习惯以及培养智力和心智的过程。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旨在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学习:学习是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增强个体的能力和知识。
学习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实践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3.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可以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用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示范、讨论、实践和互动等。
5.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的效果,以便做出调整和改进。
6. 学科:学科是指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学科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应用科学等不同分类。
7. 课程:课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组织和安排的一系列学习内容和活动。
课程可以包括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
8. 学校: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学校可以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不同类型。
9. 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指教育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它包括学校的分类、教育层次和管理机构等。
10. 师资:师资是指学校拥有的教师力量。
优秀的师资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11. 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用于教育过程和教育设施的资金。
它包括政府拨款、学费和捐款等不同来源。
12.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它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机会的平等。
13.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进和调整。
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14.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不同学科。
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白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白我意识:白我意识是个体对白己以及白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白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白我认识,白我体验,白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白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的100个名词解释汇总(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的100个名词解释汇总1.学校教育: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3.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4.教育机智: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5.社区教育: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6.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7.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8.分科课程:即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0.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
1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它以提高个体和社会能力为目标,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拥有丰富的理论框架和专业术语。
以下是教育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
1. 教育:教育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影响和培养来达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它包括形式教育(正式的学校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技能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2. 教学: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活动,指教师通过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3. 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伦理和教育情怀,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个体,他们通过学习和参与教育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个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内在因素(如天赋、兴趣)和外在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资源)的影响。
5. 学习: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听课、阅读、实践等。
学习理论研究探讨了学习的过程、条件和效果,为教学提供了指导。
6.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和学习秩序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它包括规划教学活动、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和评估学习成果等方面。
7.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过程。
它旨在提供有关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有效性的信息,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提供依据。
8.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探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为教学实践提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名词解释必背30条
教育学名词解释必背30条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5、教育学:①宏观(教育科学):以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②中观(单独学科):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③微观(师范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章6、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7、遗传——就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物现象。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关场所、民俗习惯、社会风气和思潮等,)而其本质是文化。
10、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是教育的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第三章13、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预期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综合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综合知识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方式,引导个体在心理、智力、道德、社会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智力、技能、道德素质以及培养他们获得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
综合:综合是指将不同的学科、领域或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整体。
在教育领域中,综合教育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性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知识: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体验和思考所获得的有关事物、现象和规律的信息和理解。
在教育中,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他们了解世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对某一概念、名词或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通过名词解释,可以使读者对所解释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综合知识:教育综合知识是指教育领域中涉及各种学科、领域和概念的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设计和评价、教育政策和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理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教学评价和个体差异等。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机构组织、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评估等。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利用技术手段支持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认知。
综合素质包括但不限于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
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跨学科学习和综合性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202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综合资格证【名词解释】汇编100道
教育综合资格证【名词解释】汇编100道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包括父母、教师和其他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人。
4.学习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在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
5.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6.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7.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8.六艺:“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9.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的遗传基因中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1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和霍尔等。
13.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020年新编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名师精品资料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教育综合知识中常考的30个名词解释
1、六经:
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学记:
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专著(文献),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3、亚里士多德:
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4、历史研究法:
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5、调查研究法:
研究者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6、实验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控制变量)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7、广义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8、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9、教师的体态语言:
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10、教师职业道德:
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11、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2、教师资格:
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13、《大教学论》:
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14、文化(广义和狭义):
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15、文化融合:
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16、人的发展: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7、年龄特征:
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共同特征。
18、遣传(遣传素质):
指个体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的生理特点。
19、环境:
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是指个体生活在其中并受其影响的客观世界。
20、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1、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是其它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22、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最低层次)、鉴赏美和创造美(最高层次)的能力的教育。
23、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制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4、双轨制:
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
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25、单轨制:
以美国为代表,从小学直至大学、在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
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26、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
27、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
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28、知识:
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
29、技能:
指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
30、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组织协调学校办学资源,引诱师生员工以正确的方向,游戏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