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的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试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意义 (1)明初,政府赋役是分开征收的,到明末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 合征。 (2)清初仍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到康熙帝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实行推 丁入亩。 (3)雍正帝至乾隆帝实行地丁合征制度。
第三节、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 济形态
4、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工业资源、林业资源、水利资源、农业资源、地理 气候等。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1)从工业资源看,鸦片战争前夕,我国绝大多数的工业资源,都还 埋在地下没有被发现,还没有出现近代大型的煤矿、铁矿、油田。 (2)我国森林资源比较少。 (3)我国水利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当时还谈不上充分利用。 (4)农业资源。 我国自西周以来是一个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国家,农业资源久 经开发。但到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农业资源很难说得上是丰富的。因为 我国近代长期是缺粮国,广大民众缺衣少穿。
三、自然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1)农业生产不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 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 (2)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3)思想观念陈旧。自西周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农 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长 江流域为中心的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在一定时 期曾对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 到近代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工业、交通、 外贸等经济行业的兴起,农耕文化逐渐成为一种落 后保守的文化。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基本国情和 生产力发展概况
二、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生 产力发展概况 1、农业生产力发展概况 2、工矿业生产力发展概 况 3、科技、教育发展概况
一、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 基本国情 1、全国领土面积 2、全国人口 3、全国耕地面积 4、自然资源
1、全国领土面积
(1)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没有统计过全国领土面积。只有据清史有关资料 记载: 到乾隆中期,清朝疆域东起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在内),西至巴尔 喀什湖以南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北起外蒙古,南达南沙群岛。 (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领土面积,远在1250万平方公里以上。 1858年《中俄爱珲条约》,中国损失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损失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在内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损失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损失了伊塔地区7万多平方公里的 领土。
一、什么是自然经济 二、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三、自然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四、自然经济的作用
一、什么是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 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 单位本身需要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 态与商品经济形态相对。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形 态是自给自足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
中国近代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史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社会经济的概况
主讲:邓绍辉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概况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外贸易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的土地制度和 赋役制度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二、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土地占有情况 三、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赋役制度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清代全部耕地中, 国有土地只有4000万亩左右,占5%; 自耕农土地只有7000万亩左右,占10 %;而地主私人土地大约有6亿亩,占85 %。 由此可见,从清代土地占有情况来看, 自始自终占主要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
二、生产力发展概况
1、农业生产力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农业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 玉米、白薯等粮食作物,其中尤以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广,地 位重要。从耕作方法来看,鸦片战争前夕,一年两熟的两季 稻,已经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普及。从单位面积产量 来看,西汉时,粮食平均亩产大约只有50斤,19世纪末期 已增加到200斤。入清以后,各级政府从防水、防虫和救灾 的目的出发,大力推广白薯等作物的种植,并在南方各省推 广小麦,这些都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是低下的。当时, 小农经营、手工操作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耕作方法,生产 工具、作物品种等方面,都没有太大改革。个别山区,甚至 还是刀耕火种。水利方面虽然各个地方都作了一定的努力, 但成效甚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旱 灾害不断发生。单以黄河流域来说,鸦片战争前夕,差不多 每半年就有一次水灾。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每人平均耕地面 积小,因而当时的农业劳动率水平很低,按人平均的粮食产 量不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所能供养的人口也少。
二、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是,中国封
建社会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1) 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2)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 以上两个特点是由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占主要地位决定的。
第一个特点的产生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没有严格的土地 占有等级制度;土地可以继承,实行多子分承制。这三个因素就使得土地较容易 被分割。加上中国各地情况各异,地形分散,不易保持较大的整块经营等,势必 形成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第二个特点的产生是因为当时政府的征收方式,既要征收粮食,又要征收各 种手工业品和副业产品,势必造成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 由上可见,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的一 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 制始终占主要地位,这就决定了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是主要的经济形式。
3、科技、教育发展概况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明代中国在自然、人文、医学、历法等科技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这几部科学巨著都产生在明代。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个著名的思想家,也都产生在明代清初。 整个清代,长达二百多年的时期之内,中国基本上没有意义重大的 科学技术发明。
引言
同学们知道: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其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经济形态。那么,这种半殖民地社会及经济形 态是不是凭空产生的?当然不是!它是在1840 年以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由1840年以前完整的封建社会经济和演变 过来的。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1840年以后中国社 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和 特点,我们有必要先概况地了解一下1840年前 夕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2、工矿业生产力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工矿业,完全是手工生产。比较 大型的专业的工矿业,主要有铁、铜的冶炼和器具制造,煤 的开采,盐、糖、茶叶等的加工,以及丝强、陶瓷等行业。 广东佛山的铁器制造,苏杭一带的丝织生产,江西景德镇的 陶瓷工业,都是当时全国驰名的行业。中国的著名城镇中, 真正由于工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大概只有景德镇。棉纺 织工业,虽然从量的方面来说,为数确实不少,但主要是以 副业形式存在于农民家庭之内。 真正的专业生产,尤其是大型的专业生产,并不多见。 除了民间手工业以外,当时还有不少政府直接经营的官手工 业。 官手工业,主要有土木建筑、器物制造等行业。从数量 来说,官手工业规模不算小;从技术种类来说,官手工业也 比较齐全,但它的基础也完全是手工业生产。从技术基础上 说,官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规模狭小、 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手工生产。
2、全国人口
据1841年清政府《户部清册》的记载,鸦片战争爆 发的1840年,中国全国人口总数是41280.7万。 从各省情况来看, 当时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苏4273 万;其次是四川3834万。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浙江 和山东。 另外,同学们还应了解鸦片战争时期我国41280.7 万人,有以下特点: (1)90%是农民、 手工业者和贫民; (2)城镇人口占5.1%; (3)汉族为主体,还有56个民族。(现在,我国有13 亿人口。)
三、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赋役制度
1、租佃制度的变化 租佃形式:分成租、预租、押租等。 地租形式:实物地租、劳役地租、货币地租三种。 2、赋役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除了遭受地主的地租剥削和超经济强制外, 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和承担徭役,这是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重要特 点之一。
教育方面: 鸦片战争前夕,科举制度更趋完备和健全,也日益腐朽和落后。 教育体制:官学、私塾、书院的教育,都是为科举制度服务的,实
际上都不过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教学内容: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教育 和算学、医学等少数专业知识外,绝大部分都是《孝经》、《论语》、 《孟子》等儒家经典,很少有科学技术成份,也很少有实际用处。 人才培养:儒家经典、八股取士
(3)光绪年间,清政府曾公布:全国领土面积为6721568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没有包括当时内外蒙古和新疆。加上内外蒙古和新疆,当时, 中国领土面积应当在1100万平方公里。 (4)现在,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东到乌苏里江(东经135 度),西至帕米尔高原(西经73-74度),北起中俄边界(北纬5 3度),南达南沙群岛(南纬4-5度)。 在当今世界上,我国领土面积占第三位,仅次于俄国(1600万平方 公里)、加拿大(990万平方公里)。 (5)根据当今世界观,一个国家的主权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三个部分。 因此,同学们不要忘记,我国还有四大内海,即渤海、黄海、东海 和南海,约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18000公里的海岸线!目 前有人预计,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我们一定要热爱并保卫好我国 的领土、领空和领海。
四、自然经济的作用
总体评价: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自然经济的作用有所不
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 消极性,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作 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它逐渐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保守的 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其主 要表现在: 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 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
3、全国耕地面积
据《东华录》记载:1834年全国耕地面积是7.3751
29亿亩。 另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道光年间, 全国耕地面积是 7.42亿亩 据这两个资料估计,在鸦片战争前夕,全国已开垦的耕 地面积大体上在7.3~7.4亿亩,按当时4.1亿人计算,人均 占有耕地1.79亩。 这个数字在当时世界上来说,是大呢还是小呢?毫无疑问是 小的。 (现在,我国耕地面积是约18亿亩,按12多亿人计算, 人均占有耕地1.5亩,是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较少的国家。)
二、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土地占有 情况
从整个清代来说,清朝土地占有有三个特点:
一是土地占有不均。在清代全部耕地中,国 有土地只有4000万亩左右,占5%;自 耕农土地只有7000万亩左右,占10%; 而地主私人土地大约有6亿亩,占85%。 二是旗人占有大量土地。 三是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