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
828《广告传播实务》考试大纲-3页word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传播实务》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广告传播实务》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广告传播实务》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广告与公关传播。
要求考生能了解广告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使用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广告传播与媒介状况、分析广告传播与媒介问题、改进广告传播与媒介实践等的能力。
本科目总分为150分。
主要内容包括了广告发展史、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研究、品牌营销与传播、新媒体与广告传播、公共关系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形成此大纲。
希望考生能熟练掌握广告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也能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的内容1.现代广告产生的历史条件2.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广告活动的影响3.媒介技术的变革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影响4.数字媒体的变革过程及对广告活动的影响5.中国古代的主要传统广告形式6.中国近代的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7.中国近代新出现的其它广告形式8.中国近代早期广告公司的出现、演化以及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9.中国近代广告学术研究活动的初始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告行业发展概况11.文革时期广告事业停滞的原因12.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广告恢复和兴办的概况13.广告代理制的发展过程14.新时期中国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15.欧洲早期的广告形态16.早期美国的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及广告组织17.品牌全球化与广告公司集团化推进的历史背景与现状18.日本广告环境近代化的主要表现19.市场营销中的核心概念20.市场营销与顾客价值21.战略业务单位计划22.收集信息和扫描环境23.营销调研和需求预测24.创造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25.分析消费者市场26.识别细分市场与目标市场27.创建品牌资产28.确定品牌定位29.应对竞争30.制定产品战略31.服务的设计与管理31.制定价格战略和方案33.设计与管理整合营销沟通34.大众传播管理35.管理个人沟通36.推出新的市场供应物37.全面营销组织的长期管理38.媒体环境与市场营销传播39.营销传播战略40.消费者决策理论41.创意与表现42.品牌与定位43.媒体策划与策略制定44.广告效果与预算45.广告与经济46.广告与社会文化47.广告管理与法规48.广告与企业营销战略49.广告业的发展与生存50.广告与消费者调查51.广告计划的执行与效果评估52.新媒体广告传播53.社会化媒体与广告传播54.互联网与广告55.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广告经营的影响56.公共关系的内涵57.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58.公共关系的职责与功能59.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60.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与实施61.公共关系与形象传播62.危机公关63.公共关系史64.媒体关系理论与活动65.组织传播的研究内容66.组织内部传播的过程和组织文化67.压力与组织支持过程68.组织外部传播过程三、考试的基本题型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出版综合素质和能力”考试大纲I、考查目标“出版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考生的文化常识和知识面以及语言文字表达、逻辑思维和写作等将来从事出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等设备。
三、试卷内容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测试方法。
涉及内容如下:1、文化常识。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以大学本科毕业生应知应会知识为主。
建议分值:50分。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2、汉语语言文字基础。
包括文字规范、修辞、语法、古汉语、写作等知识。
建议分值:80分。
(1)文字规范汉字常识及使用规范;汉语拼音拼写规则及语音规范;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2)修辞词语锤炼;词语活用;炼句;常见句式及其修辞效果;常见修辞格及其综合运用。
(3)语法词的构成;词及词形、词音与词义;异形词、同音词、多音词、异读词;同义词与反义词、单义词与多义词;句子成分;短语;单句与复句。
(4)古汉语通假字与古今字;词的本义与引伸义、古义与今义;实词与虚词;古汉语常见句式;古汉语标点;古汉语今译。
(5)写作能熟悉撰写常用文体,做到文字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3、逻辑基础。
建议分值:20分。
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基本知识。
四、题型结构题型建议采用选择、简答、改错、写作等形式。
各部分所占分值初定如下: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简答题:2~4题,每题10~15分,共计30~40分,改错题:2-3题,每题15~20分,共计40~50分,写作题,1题,每题50分,共计50分。
III、参考教材:文化常识部分,考生可参考“中国文化史常识”、“自然科学概论”等书籍。
汉语语言文字基础和逻辑基础部分,考生可以参考:《出版专业基础(初级)》(2007年版)(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崇文书局,2007)第五~第九章。
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广告学》考试大纲

附件2:《广告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和要求总体要求:考生应按本大纲的要求理解或掌握《广告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广告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并能够通过知识的运用,研究和解决广告的实际问题,具备基本的广告创意和策划的能力。
(一)广告概述1.考试内容广告的定义;广告的内涵;广告的作用与分类;广告活动的参与者。
2.考试要求掌握广告的定义;掌握广告的内涵;了解广告的作用与分类;理解广告活动的参与者。
(二)广告活动的本质1.考试内容广告作品与广告活动的区别;广告活动的主要环节;广告一般传播过程;营销和营销组合的基本概念;整合营销传播。
2.考试要求认识广告作品与广告活动的区别;掌握广告活动的主要环节;了解一般传播过程;掌握营销和营销组合的基本概念;理解作为传播过程和营销过程的广告活动。
(三)广告历史1.考试内容广告的起源;现代广告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广告的特点与发展过程;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广告的起源与发展;广告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2.考试要求了解广告的起源;了解现代广告的发展;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广告的特点及发展过程;了解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间;了解中国广告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广告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四)广告的功能1.考试内容广告对市场供需的影响;广告对竞争和产业集中的影响;广告对价格的影响机制;广告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2.考试要求了解广告对市场供需的影响;了解广告对竞争和产业集中的影响;了解广告对价格的影响机制;了解广告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五)广告环境1.考试内容广告环境的构成;广告环境的作用;经济环境对广告的影响;文化对广告的作用;广告的控制环境。
2.考试要求掌握广告环境的构成;了解广告环境的作用;认识经济环境对广告的影响;了解文化对广告的作用;了解广告的控制环境。
(六)广告主1.考试内容广告主的职责;广告主的分类;如何做一个好客户;掌握广告主选择广告公司的标准;广告部门的功能;企业广告部门的建构;品牌经理的作用。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711《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精品文档8页

育明教育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本《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营销学概论和广告发展史等四个部分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广告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发展轨迹,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中外广告史1.中国古代广告史(1)先秦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市声广告、响器广告、物价牌广告、陈列展示广告等)(2)秦汉时期原始形态的商标(3)唐朝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唱卖”活动、现存最早的广告实物、灯笼广告等)(4)宋元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招幌广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最早的广告画、书铺广告等)(5)明清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响器广告、招幌、招牌等)2.中国近代广告史(1)近代报刊广告的出现(2)近代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海犹太纪事报》、《立报》等)(3)晚清政府的《政治官报》与广告(4)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介——月份牌(5)近代的电影海报(6)早期广告公司的出现及其演化(7)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及行业自律(8)近代有特色的广告形式(火花广告、药品广告等)(9)近代的广告学术研究活动(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革命报刊的广告宣传(11)霓虹灯广告的出现(12)近代广告中的爱国情结(13)《现代》杂志与书刊广告(14)近代广播广告的出现及其中独特的广告形式—相声广告3.中国现当代广告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广告行业进行的改组整顿(2)建国初期的报刊广告宣传(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组建国营广告公司(4)布拉格国际广告会议(5)二十一城市“商业广告会议”(6)文革时期广告事业停滞的原因(7)改革开放后国内主要媒体广告的恢复和兴办(8)改革开放之初的外商广告(9)改革开放之初本土广告公司的复兴(10)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广告公司的进入(11)广告代理制在国内的发展(12)改革开放之后跨国广告公司的演进(13)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广告活动(14)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广告营销活动(15)CI在国内的引进(16)新时期国内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4.外国广告史(1)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2)古代埃及和希腊商业广告中的叫喊人(3)古希腊的刻印(print)广告(4)古罗马时期商业广告中的职业书写人(5)中世纪的叫喊人行会(6)英国最早的新闻书广告(7)约翰逊博士的广告评论(8)十八世纪咖啡馆在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9)“威斯敏斯特中心市场及环球信息”广告中介(10)本杰明•富兰克林对北美早期报纸广告经营的贡献(11)美国早期报纸的广告经营(《太阳报》、《先驱报》、《世界报》等)(12)美国职业广告文案撰稿第一人——鲍威尔(13)早期美国的广告公司及广告组织(14)广播广告在美国的兴起和成熟(15)消费者运动的兴起(16)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美国广告诉求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作用(17)日本和韩国广告市场开放的进程(18)日本广告环境近代化的主要表现(19)韩国放送广告公社(20)日本和韩国广告业国际化的进程(二)广告学概论1.广告学基础(1)广告的定义及概念的流变(2)广告的分类(3)广告活动的含义(4)广告传播模型(5)整合营销传播兴起的背景(6)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及内涵(7)广告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8)广告环境的概念及构成(9)广告环境的作用(10)广告与环境的互动(11)广告行业内环境的构成(12)广告发展与行业内环境的互动2.广告的主体及客体(1)广告主体的构成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2)广告主的定义(3)广告部门的设立(4)企业广告部门的主要职责和类型(5)广告代理公司的种类(6)选择广告公司的标准(7)综合型广告公司的组织形态(8)广告公司的取酬方式(9)广告媒介与广告公司的关系(10)选择广告媒体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1)广告代理制的概念(12)广告代理制的起源与发展(13)广告代理制的意义(14)广告客体的构成与角色3.广告运作及相关环节(1)广告运作的概念(2)广告运作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内容(3)广告运作的本质(4)现代广告运作的特点(5)广告运作的科学与艺术之争论(6)营销调查与广告调查(7)调查方法(8)调查的一般步骤(9)受众调查在广告中的作用(10)广告效果的含义(11)广告效果的主要特点(12)广告策划的概念及本质(13)广告策划的原则(14)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15)广告策划的一般程序(16)创意的本质(17)讯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18)讯息战略的种类(19)六种经典广告创意法(20)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1)杂志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2)广播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3)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4)网络广告的形式(25)网络广告的特点(26)媒介策划的定义(27)媒介策划的流程(三)传播学概论1.传播学基础(1)传播学兴起的背景(2)国外传播学发展的轨迹(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4)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5)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6)传播的定义和类型(7)人类传播演进的几个阶段和规律(8)传播的基本职能2.传播学实务(1)信息的特征与功能(2)符号的定义及属性(3)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的具体分类及特点(4)讯息的定义(5)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点(6)组织传播的定义与功能(7)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8)线形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9)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10)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11)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3.传播与社会(1)三种形态的传播制度(2)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3)把关人的定义及把关原因、过程(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5)国外关于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成果(6)传播内容分析的过程及方法(7)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8)人们选择某种信息的或然率公式(9)媒介现实的定义(10)媒介文化的定义(11)受众的定义及分类、特征(12)受众选择性心理实际应用的表现(13)从众的定义(14)如何正面引导从众心理(15)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及其内涵(16)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17)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的演变及代表性理论(18)传播效果的内涵(四)营销学概论1.营销学基础(1)营销的定义(2)营销人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3)营销管理的定义(4)市场的定义(5)竞争的定义及层次(6)营销组合的定义及工具(7)营销观念的四个主要支柱(8)社会营销观念的内涵(9)新经济下的主要营销主题及内涵(10)客户关系营销(11)数据库营销(12)价值链(13)客户关系管理(14)影响顾客权益的三项因素(15)竞争优势(16)品牌的定义和内涵(17)品牌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18)品牌资产的构成及其价值2.营销运作及相关环节(1)SWOT分析法(2)营销调研的程序、方法和工具(3)影响营销的主要宏观环境因素的构成(4)消费者行为(5)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6)三种与营销有关的动机理论(7)学习、信念和态度的定义(8)购买决策中的角色划分(9)购买决策过程的几个阶段(10)企业购买过程的参与者(11)迈克尔•波特关于参与竞争的5种力量模型(12)行业定义及其分类依据(13)市场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战略(14)市场细分的有效性(15)如何进行市场细分(16)定位的含义及方法(17)有效差异化的原则(18)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营销战略(19)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采用过程及影响因素(20)产品的定义及层次(21)服务的定义及特点(22)服务营销的7Ps(23)人员传播渠道和非人员传播渠道(24)五种主要促销工具的特点(25)销售促进的主要工具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的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方向大纲整理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实务》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传播实务》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广告学、新媒体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实务》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理论的应用、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与公关传播、传媒教育、传媒经济、传媒政策法规等。
要求考生能了解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使用理论和方法来观察传播与媒介状况、分析传播与媒介问题、改进传播与媒介实践等的能力。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主要考查考生对传媒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
指定选作四(广告学专业)主要内容包括了广告发展史、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研究、品牌营销与传播、新媒体与广告传播、公共关系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形成此大纲。
希望考生能熟练掌握广告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也能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指定选作五(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法律基础部分,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涵盖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诉讼法等领域。
指定选作六(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相关基础理论,新媒体主要构成部分,新媒体与社会的主要关系三个部分的内容。
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本《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营销学概论和广告发展史等四个部分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广告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发展轨迹,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中外广告史1.中国古代广告史(1)先秦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市声广告、响器广告、物价牌广告、陈列展示广告等)(2)秦汉时期原始形态的商标(3)唐朝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唱卖”活动、现存最早的广告实物、灯笼广告等)(4)宋元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招幌广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最早的广告画、书铺广告等)(5)明清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响器广告、招幌、招牌等)2.中国近代广告史(1)近代报刊广告的出现(2)近代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海犹太纪事报》、《立报》等)(3)晚清政府的《政治官报》与广告(4)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介——月份牌(5)近代的电影海报(6)早期广告公司的出现及其演化(7)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及行业自律(8)近代有特色的广告形式(火花广告、药品广告等)(9)近代的广告学术研究活动(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革命报刊的广告宣传(11)霓虹灯广告的出现(12)近代广告中的爱国情结(13)《现代》杂志与书刊广告(14)近代广播广告的出现及其中独特的广告形式—相声广告3.中国现当代广告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广告行业进行的改组整顿(2)建国初期的报刊广告宣传(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组建国营广告公司(4)布拉格国际广告会议(5)二十一城市“商业广告会议”(6)文革时期广告事业停滞的原因(7)改革开放后国内主要媒体广告的恢复和兴办(8)改革开放之初的外商广告(9)改革开放之初本土广告公司的复兴(10)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广告公司的进入(11)广告代理制在国内的发展(12)改革开放之后跨国广告公司的演进(13)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广告活动(14)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广告营销活动(15)CI在国内的引进(16)新时期国内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4.外国广告史(1)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2)古代埃及和希腊商业广告中的叫喊人(3)古希腊的刻印(print)广告(4)古罗马时期商业广告中的职业书写人(5)中世纪的叫喊人行会(6)英国最早的新闻书广告(7)约翰逊博士的广告评论(8)十八世纪咖啡馆在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9)“威斯敏斯特中心市场及环球信息”广告中介(10)本杰明•富兰克林对北美早期报纸广告经营的贡献(11)美国早期报纸的广告经营(《太阳报》、《先驱报》、《世界报》等)(12)美国职业广告文案撰稿第一人——鲍威尔(13)早期美国的广告公司及广告组织(14)广播广告在美国的兴起和成熟(15)消费者运动的兴起(16)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前后,美国广告诉求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作用(17)日本和韩国广告市场开放的进程(18)日本广告环境近代化的主要表现(19)韩国放送广告公社(20)日本和韩国广告业国际化的进程(二)广告学概论1.广告学基础(1)广告的定义及概念的流变(2)广告的分类(3)广告活动的含义(4)广告传播模型(5)整合营销传播兴起的背景(6)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及内涵(7)广告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影响(8)广告环境的概念及构成(9)广告环境的作用(10)广告与环境的互动(11)广告行业内环境的构成(12)广告发展与行业内环境的互动2.广告的主体及客体(1)广告主体的构成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2)广告主的定义(3)广告部门的设立(4)企业广告部门的主要职责和类型(5)广告代理公司的种类(6)选择广告公司的标准(7)综合型广告公司的组织形态(8)广告公司的取酬方式(9)广告媒介与广告公司的关系(10)选择广告媒体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1)广告代理制的概念(12)广告代理制的起源与发展(13)广告代理制的意义(14)广告客体的构成与角色3.广告运作及相关环节(1)广告运作的概念(2)广告运作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内容(3)广告运作的本质(4)现代广告运作的特点(5)广告运作的科学与艺术之争论(6)营销调查与广告调查(7)调查方法(8)调查的一般步骤(9)受众调查在广告中的作用(10)广告效果的含义(11)广告效果的主要特点(12)广告策划的概念及本质(13)广告策划的原则(14)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15)广告策划的一般程序(16)创意的本质(17)讯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18)讯息战略的种类(19)六种经典广告创意法(20)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1)杂志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2)广播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3)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特征(24)网络广告的形式(25)网络广告的特点(26)媒介策划的定义(27)媒介策划的流程(三)传播学概论1.传播学基础(1)传播学兴起的背景(2)国外传播学发展的轨迹(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4)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5)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6)传播的定义和类型(7)人类传播演进的几个阶段和规律(8)传播的基本职能2.传播学实务(1)信息的特征与功能(2)符号的定义及属性(3)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的具体分类及特点(4)讯息的定义(5)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点(6)组织传播的定义与功能(7)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8)线形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9)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10)系统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缺陷(11)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3.传播与社会(1)三种形态的传播制度(2)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3)把关人的定义及把关原因、过程(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5)国外关于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成果(6)传播内容分析的过程及方法(7)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8)人们选择某种信息的或然率公式(9)媒介现实的定义(10)媒介文化的定义(11)受众的定义及分类、特征(12)受众选择性心理实际应用的表现(13)从众的定义(14)如何正面引导从众心理(15)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及其内涵(16)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17)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的演变及代表性理论(18)传播效果的内涵(四)营销学概论1.营销学基础(1)营销的定义(2)营销人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3)营销管理的定义(4)市场的定义(5)竞争的定义及层次(6)营销组合的定义及工具(7)营销观念的四个主要支柱(8)社会营销观念的内涵(9)新经济下的主要营销主题及内涵(10)客户关系营销(11)数据库营销(12)价值链(13)客户关系管理(14)影响顾客权益的三项因素(15)竞争优势(16)品牌的定义和内涵(17)品牌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价值(18)品牌资产的构成及其价值2.营销运作及相关环节(1)SWOT分析法(2)营销调研的程序、方法和工具(3)影响营销的主要宏观环境因素的构成(4)消费者行为(5)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6)三种与营销有关的动机理论(7)学习、信念和态度的定义(8)购买决策中的角色划分(9)购买决策过程的几个阶段(10)企业购买过程的参与者(11)迈克尔•波特关于参与竞争的5种力量模型(12)行业定义及其分类依据(13)市场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战略(14)市场细分的有效性(15)如何进行市场细分(16)定位的含义及方法(17)有效差异化的原则(18)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营销战略(19)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采用过程及影响因素(20)产品的定义及层次(21)服务的定义及特点(22)服务营销的7Ps(23)人员传播渠道和非人员传播渠道(24)五种主要促销工具的特点(25)销售促进的主要工具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的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程序设计》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基于数据结构的程序设计和基于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两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掌握操作系统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对C语言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程序设计基础1、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各种运算符和表达式、基本控制结构。
2、数组的定义、数组元素的引用、数组的初始化,掌握与字符串相关的库函数。
3、函数的定义语法,函数调用中参数的传递机制;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有效范围。
4、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结构体变量的引用、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方法,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结构体数组的应用,共同体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5、地址和指针的基本概念,如何使用指针来处理数组、字符串以及结构体,函数指针的基本概念以及使用。
6、FILE的定义以及对文件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库函数。
(二)线性表1、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2、线性表的实现(1)顺序存储结构:实现顺序表的查找、插入、删除、合并、分解等操作的程序设计。
(2)链式存储结构:实现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双向循环链表的生成、查找、插入、删除、遍历以及链表的分解和归并等操作的程序设计。
3、线性表的应用: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角度综合比较线性表在顺序和链式两种存储结构下的特点,即其各自适用的场合。
运用顺序表和链表的特点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
(三)栈、队列和数组1、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2、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及应用(1)栈与递归的关系。
用递归解决的几类问题:问题的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递归的;以及问题的解法是递归的。
典型递归问题的算法以及如何将递归算法转换为非递归算法。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初试考试大纲 .doc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设计艺术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广告设计方向以考核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为主,设计艺术史论方向以考核学生的史论研究能力和专业写作素养为主。
二、考试的内容
以设计创作实践为主要考核重点,以设计史论和中外美术史方面的内容为辅。
考试内容还涉及到对设计界和广告界最新发展问题的关注度及认知度的考察。
1.设计基础:如图形想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
2.广告创意:如招贴设计、广告脚本创作等。
(设计艺术史论方向不作要求;广告设计方向重点考查)
3.设计和广告评论:如作品分析、设计批评等。
(设计艺术史论方向重点考查;广告设计方向不作要求)
4.设计史和中外美术史常识
5.设计和广告学科的最新发展问题评述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设计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含设计创作和卷面问答。
请准备绘画工具。
考试时间:3小时。
重磅!2023中国传媒大学0503Z1广告学考研经验专业指导分数线大纲真题

重磅!2023中国传媒大学0503Z1广告学考研经验专业指导分数线大纲真题一、专业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学术型硕士自1993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
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19 人,其中教授15 人,副教授4 人。
研究方向涉及广告史论、数字营销、品牌传播、战略公关与传播。
广告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在广告史研究、消费者研究、品牌传播研究、广告主研究、公关舆情研究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在学界和业界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二、招生目录及大纲专业:0503Z2 广告学研究方向:01 广告史论02 数字营销03 品牌传播04 战略公关与传播招生人数(含推免):25(12)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83主题写作④883人文社科基础三、参考书目1.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四、783、883考试大纲783主题写作一、考试目的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考核要点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3.写作具体要求:(1)标题:不超过30 字;(2)摘要:200 字左右;(3)关键词:3-5 个;(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1.闭卷,笔试。
2.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883人文社科基础一、考试目的本科目考查考生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参考书目(初试)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参考书目(初试)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参考书目(初试)传播理论与历史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段鹏:《传播学基础》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塞弗林·坦卡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播理论与历史红宝书》传播实务公共部分:80分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传播实务红宝书》各专业指定答题部分:广告学1《现代广告通论》第2版丁俊杰康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中国广告图史》黄升民丁俊杰刘南方日报出版社3《外国广告发展史》文春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13版)5《新媒体概论》石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6《公共关系原理》陈先红武汉大学出版社7《公共关系实务》弗雷泽·P·西泰尔清华大学出版社8《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中信出版社9《新媒体市场大变局》周艳中国市场出版社【中传考研经验】凯程2015年中传考研成绩辉煌,拿下多个重要专业的第一名,例如,中传艺术硕士第一名王园璐,中传新闻传播硕士第一名郑家威,凯程学员总共考取中传超过30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中传在录取的时候非常公平,招生人数多(总数达200人),加上凯程的专业辅导与人脉关系,凯程已经成为了中传考研的黄埔军校,每年考取中传的人数是其他辅导班的总和还要多。
在凯程网站有很多成功学员的视频,凯程学校里有专门针对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内部讲义,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同学们到了凯程学校可以实地查看(有些机构根本就没有开过中传课程,自然没有讲义了)(其中中传讲义包括: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凯程通,热点讲义,真题讲义,冲刺讲义、题库等)。
此外,其他机构1个经验谈视频都没有,凯程的中传考研经验谈非常多,在凯程网站有展示,同学们可以查看。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参考书
编辑:凯程艺术硕士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专业课为传播理论与历史和广告传播实务,据该校的研究生院公布,不指定官方参考书目。
但是,因为是全国统考每年的考试内容都是来自以下大家认可的几本书。
▶推荐复习参考书
广告学
科目一:传播理论与历史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塞弗林·坦卡特:《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科目二:广告传播实务
1、《现代广告通论》第2版丁俊杰、康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中国广告图史》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南方日报出版社
3、《外国广告发展史》文春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13版)
5、《新媒体概论》石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公共关系原理》陈先红武汉大学出版社
7、《公共关系实务》弗雷泽·P·西泰尔清华大学出版社
8、《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中信出版社
9、《新媒体市场大变局》周艳中国市场出版社。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大纲及各专业方向介绍

中传广播电视学考研大纲及各专业方向介绍预计2016年考研的大纲会在2015年9月公布,届时请予以关注凯程教育。
以下是往年大纲,供大家参考:《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五个知识领域。
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
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观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
外国新闻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
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基本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开阔专业视野,参考与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达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目的。
新闻理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新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重点阐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阐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方法论部分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播电视史论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广电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外广播电视发展沿革的基本过程与重点阶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广播机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及现象,并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考试大纲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和广告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传播学史1.美国主流范式的诞生与发展2.批判研究与多元化3.本土化: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传播与媒介研究的主要方法2.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差异与结合(三)传播1.传播的概念2.人类传播演进的历史进程3.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四)信息、符号与讯息1.信息及相关概念2.三论3.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4.有关符号的理论(五)传播类型1.内向传播的定义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6.传播的功能研究(六)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1.不同视角下的传播过程2.重要的传播模式(七)传播者与传播体制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2.把关研究3.媒介垄断、媒介组织及其结构4.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八)传播内容与文化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2.大众传播内容的商业化3.大众文化(九)传播媒介1.媒介及认识媒介的基础性原则2.各种媒介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劣势3.新媒介与媒介融合4.媒介与技术:英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理论(十)受众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受众观的变迁3.受众的行为4.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十一)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2.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3.态度劝服研究4.宣传研究5.两级传播论6.创新扩散论7.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8.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9.议程设置、铺垫作用10.知识沟、数字鸿沟11.媒介对现实的建构12.涵化理论13.电视暴力研究14.媒介与性别研究15.媒介效果理论的批判及其新发展(十二)传播研究的专题领域1.新媒介研究2.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全球传播3.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4.媒介事件5.健康传播学6.媒介素养7.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8.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9.广告研究、公共关系、危机传播、品牌战略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实务》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传播实务》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广告学、新媒体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实务》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理论的应用、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与公关传播、传媒教育、传媒经济、传媒政策法规等。
要求考生能了解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使用理论和方法来观察传播与媒介状况、分析传播与媒介问题、改进传播与媒介实践等的能力。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主要考查考生对传媒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
指定选作四(广告学专业)主要内容包括了广告发展史、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研究、品牌营销与传播、新媒体与广告传播、公共关系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形成此大纲。
希望考生能熟练掌握广告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也能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指定选作五(传播学专业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法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法律基础部分,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涵盖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法、知识产权法、刑法、诉讼法等领域。
指定选作六(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相关基础理论,新媒体主要构成部分,新媒体与社会的主要关系三个部分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媒体相关的基本理论、新媒体基本构成以及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从基本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新媒体的现象,把握新媒体的现状,分析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考试的内容※公共部分(80分)(一)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1.媒介规范理论2.受众理论3.效果理论4.媒介产业经济学理论5.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批判理论6.与媒介研究相关的文化与社会理论7.其他理论(二)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1.问卷调查及其他社会调查统计方法2.实验法3.内容分析法4.符号学与文本分析法5.深度访谈、民族志与质化的社会调查方法6.个案研究法7.其他方法※指定选作一(传播学专业【不含传媒政策与法规】)(一)传播与政治1.传媒制度、传媒政策与传媒发展战略2.舆论及其引导3.政治传播的策略与效果4.全球传播、文化帝国主义与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5.其他相关课题(二)传播与经济1.媒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3.媒介生产与媒介生态4.媒介经营管理与跨国媒介集团5.其他相关课题(三)传播与社会1.社会阶层与媒介2.发展传播学的批评与更新3.媒介素养与受众研究4.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应用5.其他相关课题(四)传播与文化1.大众文化研究2.媒介伦理3.性别理论、亚文化与大众媒介4.符号学与媒介5.其他相关课题※指定选作二(传媒经济学专业)(一)传媒经济学概论1.传媒产品的性质2.传媒经济的本质3.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4.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二)受众——消费者分析(三)传媒生产成本收益分析(四)传媒供需分析与产品价格(五)传媒组织扩张与规模经济(六)传媒劳动与资本(七)传媒市场竞争与垄断(八)传媒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九)传媒产业价值链(十)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十一)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保护(十二)信息技术与传媒产业融合(十三)传媒经济前沿案例※指定选作三(传媒教育专业)(一)关于媒介本质和传播偏向的思想史1.伊尼斯的传播偏向思想2.麦克卢汉对媒介形式的认识3.第二媒介时代的媒介与传播(二)关于教育本质(本真)的思想史1.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2.苏格拉底式对话与孔子的师生对话3.柏拉图洞穴假说及其教育学上的意义4.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杜威等教育思想(三)媒介的性质差异及其传播方式特点1.身体语言、言语与口耳相传媒介2.印刷术之前的媒介3.印刷媒介4.电子媒介5.数字化媒介(四)媒介的教化作用与教育影响1.口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2.书面语传统的教化意义及其教育影响3.电子媒介中的人4.数字化媒介中的人5.媒介教育影响的冲突(五)学校教育的媒介视角及媒介性质解读1.学校里的传播媒介及其教育本质2.从媒介自身性质看学校教育的局限3.媒介教育功能的国家整合、社会整合与学校自身整合(六)个人在传播媒介及所营造世界中的地位1.传播媒介与“童年的消逝”2.世界与媒介化世界3.个人与媒介化个人4.公民的媒介素养※指定选作四(广告学专业)1.现代广告产生的历史条件2.传播媒介的发展对广告活动的影响3.媒介技术的变革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影响4.数字媒体的变革过程及对广告活动的影响5.中国古代的主要传统广告形式6.中国近代的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7.中国近代新出现的其它广告形式8.中国近代早期广告公司的出现、演化以及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9.中国近代广告学术研究活动的初始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告行业发展概况11.文革时期广告事业停滞的原因12.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广告恢复和兴办的概况13.广告代理制的发展过程14.新时期中国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15.欧洲早期的广告形态16.早期美国的广告公司、广告媒体及广告组织17.品牌全球化与广告公司集团化推进的历史背景与现状18.日本广告环境近代化的主要表现19.市场营销中的核心概念20.市场营销与顾客价值21.战略业务单位计划22.收集信息和扫描环境23.营销调研和需求预测24.创造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25.分析消费者市场26.识别细分市场与目标市场27.创建品牌资产28.确定品牌定位29.应对竞争30.制定产品战略31.服务的设计与管理31.制定价格战略和方案33.设计与管理整合营销沟通34.大众传播管理35.管理个人沟通36.推出新的市场供应物37.全面营销组织的长期管理38.媒体环境与市场营销传播39.营销传播战略40.消费者决策理论41.创意与表现42.品牌与定位43.媒体策划与策略制定44.广告效果与预算45.广告与经济46.广告与社会文化47.广告管理与法规48.广告与企业营销战略49.广告业的发展与生存50.广告与消费者调查51.广告计划的执行与效果评估52.新媒体广告传播53.社会化媒体与广告传播54.互联网与广告55.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广告经营的影响56.公共关系的内涵57.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58.公共关系的职责与功能59.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60.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与实施61.公共关系与形象传播62.危机公关63.公共关系史64.媒体关系理论与活动65.组织传播的研究内容66.组织内部传播的过程和组织文化67.压力与组织支持过程68.组织外部传播过程※指定选作五(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1.法和法律2.法的本质和特征3.权利和义务4.法律价值5.人权6.法治和法制7.法律运行8.权力分割与制衡9.立法、执法、司法10.法的适用11.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12.法律关系13.法律要素14.法系15.公民基本权利16.国家结构17.宪政18.宪法的概念与地位19.政治权利与自由20.国际人权公约21.表达自由人权标准22.宪法审查制度2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4.行政权力25.行政行为26.行政程序27.民法基本原则28.民事活动29.民事法律关系30.民事主体及民事主体的名誉权、肖像权31.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32.民事法律行为33.民事责任34.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的构成35.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意义36.著作权的权利构成37.作者的种类38.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39.著作权的法定许可40.著作权的合理适用4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42.中国的诉讼制度43.诉讼活动的当事人、参加人44.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45.刑事诉讼的基本过程46.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47.各类诉讼的基本原则48.有关侵犯公民人身权、著作权的犯罪行为※指定选作六(交叉学科新媒体专业01新媒体产业方向)(一)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定义2.新媒体构成要素3.新媒体发展的原因4.新媒体的特征(二)互联网新媒体1.互联网基本概况2.博客3.微博4.微信5.门户网站6.搜索引擎7.网络视频8.即时通讯9.电子商务(三)手机新媒体1.移动媒体概况2.APP Store3.塞班平台4.移动应用5.手机报6.手机电视7.手机游戏8.手机音乐9.手机阅读(四)数字电视1.数字电视概况2.IPTV3.机顶盒4.增值业务5.卫星数字电视6.有线数字电视7.地面数字电视8.台内数字化9.智能终端(五)新媒体与社会1.新媒体与经济2.新媒体与文化3.新媒体与科技三、考试的基本题型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