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香道培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香道香艺文化

香道/香艺的概念

所谓香道,通过表演性的程序对名贵香料醺然,再由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其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的过程。

香的历史起源

香道,通俗地讲,是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和核心,融汇自然科学、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身体、心灵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凝气安神、养身健体、净化心灵的。关于香的选料、熏烧、药理、品鉴、感悟等一系列香文化体系的理论总结。纵观中国香道的发展历程,其肇始于远古,经历了萌芽、初始、成形、成熟、鼎盛、稳定、萎缩七个阶段,对传统文化的诸多部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中华历史文化舞台上抹不去的华丽篇章。

一、以新石器时代庆阳先民熏香驱虫为始的萌芽期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最早源于甘肃庆阳。庆阳历史悠久,标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就是在这里出土,目前从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可以证实,远在20万年前后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远在五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庆阳先民就从事渔猎和原始农业经济生活,并遗留了许多珍贵实物,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原始文化。这一时期当地就有了用于熏烧、蒸煮的器具出现,庆阳宁县阳洼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4500多年)出土文物中就发现了大量陶鬲、陶甑等。人类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远古庆阳人野外或是洞穴聚居,夏夜便燃烧艾叶散发独特香味以驱逐蚊虫,这种方法甚至直到现在庆阳的农村还在广泛使用。由此,对自然界尚知之甚少的先民对自然香料的神奇用途便崇拜不已,便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时代还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二、以黄帝时期庆阳先民佩香闻香而防病祛疾的初始期庆阳,古称北豳,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人、《黄帝内经》作者岐伯的故乡。《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等学说。岐伯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黄帝内经》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所谓阴阳,就是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间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了阴阳属性,即天地生万物,万物无不分为两性,如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同时,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而五行学说的本质,就是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总结出了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同样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这种学说在科学、哲学领域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五行的表示分为天干和地支两种。天干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五行之间不仅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而且存在着顺克和逆克的关系。天干地支,不仅被应用在历法方面,《易经》理论之中等,而且直接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如十天干配内五行为:甲为胆,乙为肝,丙为肠,丁为心……外五行为: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等等。中医正是以此为依据,对人诊脉治病的。如肝火旺盛,就给病人配以黄连,以降火,胃湿过重,就给病人配以烧酒为药引以暖胃等等。

岐伯在总结庆阳先民大量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香料使用的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步发现各种原始香料四气五味不同,具有的药性也有所不同,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针对不同的疾患和病因,用不同的香料配制,即能达到防病祛邪(邪,《黄帝内经》中“邪”字共见441处,其中425处均音“斜”字,意:“不正”,是相对于人体正气而言,指各种致病的外界因素。比如:风,寒,暑,湿,燥,火,七情,痰,饮,瘀血等等。其意下同)的作用。遂将配制成方的单一或是复合香草药,研磨成粉末,教民众盛在用帛绌成的口袋(香包、香囊)里随身佩戴,利用人的体温使其自然散发,即能达到禁蛇毒、防虫害,防疫驱瘟,强身健体的功效。

这即是其所著《黄帝内经》中阐述的“薰蒸”法。这种香草药防疫品在当地普及为古代卫生风习。与后世传统意义上的“薰香”有所不同,此时并不依靠加热促进香气的散发,更确切的说应是“闻香”。此时,香文化由简单的随性使用由岐伯《黄帝内经》的整理概括,到达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香包这种治病防病、强身健体的药用功能逐渐被淡化。但庆阳人还是把这种佩香习俗通过文化形态世世代代遗存下来,至今将草药称为“香草”,将香包称为“绌绌”,千古不变的成为当地人们闻香、品香的载体之一。香包也成为了中国古医学文化代表。后来随着宗教的传入和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香还有祭祀、焚香事佛、陶冶性情、美化生活等其它诸多功能,中国有史料佐证的香道文化才由此逐步传播开来。

三、以周代焚香祭祀至汉代佛道二教兴起而“闻香入道”的成形期

周代,宫庭用香主要用来祭祀,其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禋祀即点火升烟,以香气祭神。此时的香料主要为芳香植物和牲体等植物性和动物性香料,香品原始,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性香料。民间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就比较丰富,不仅有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诗经》、《尚书》、《左传》、《山海经》等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汉代武帝至三国时期,西域各国进贡的香料传入,香料来源扩大,苏合香、鸡舌香、沉香、木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熏香之风在宫庭和上层贵族之中盛行,如皇帝的宠妃和贵妇以香汤沐浴、官员上朝要随身佩香,向皇帝奏事还要口含鸡舌香等等。汉末至魏晋六朝,佛道两教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此时,具有代表性的博山式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庆阳市博物馆现存的大量出土的汉代陶制博山炉,恰巧说明了这一点。香具方面除了香炉,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汉代,不只熏烧单一品种的香药,还常用多种香药来调配香气。马王堆一号墓就发现了混盛辛夷、茅香等香药的陶薰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