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合集下载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中,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效果。

通过全面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对该方案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布局,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增强农田抗逆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土壤肥力、水分利用和灌溉技术的改善。

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估工具,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2. 意义和价值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的实施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可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技术,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

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农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的实施与效果1. 评价指标体系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中,评价指标体系是核心内容。

该体系应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水分利用等方面的指标,以全面反映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权重分配、指标计算和评分等方法,可以得出针对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2. 方案的实施效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划定不同等级的耕地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如土壤调理、施肥改良等,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生产能力和质量。

评价结果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农业政策的制定和项目的实施。

方案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
根据中国的《耕地质量等级标准》(GB 15618-1995),东北地区耕地
质量等级标准如下:
1. 一等地:土壤肥力高,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吸水保水能力强,土壤肥力较稳定;土层较薄,通风性好,排水性强。

2. 二等地:土壤肥力中等,透水性和保水性良好,土壤有一定的肥力
储备,但肥力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土层较薄,排水性较好。

3. 三等地:土壤肥力较低,透水性和保水性一般,土壤肥力应施肥改良;土层较薄,排水性较好。

4. 四等地:土壤肥力低,透水性和保水性差,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必
须进行大量施肥和改良;土层较薄,排水性较差。

5. 五等地:土壤肥力极低,透水性和保水性极差,土壤肥力严重不足,需要大量施肥和改良;土层较薄,排水性较差。

以上是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调整
和适应性变化。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耕地质量等级。

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

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耕地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征,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明确了相关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和划分标准等。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是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措施,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科学评价耕地质量保护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开展。

同时,也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结合《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发布实施,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

同时,加快推动建立覆盖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和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可编辑范本】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可编辑范本】

10。

4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

69hm2、11等地21。

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

35hm2;8等地67。

65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9。

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9.5.1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

1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9。

5。

2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A2+A3 +A4B=B1+B2C=C1+C2Y=(A+B+C)/3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9。

5。

3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整治土地平整工程(△X)灌溉与排水工程(△X)田间道路工程(△X)整治后耕地质量等9.5.4评定结果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如何进行精确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

如何进行精确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

如何进行精确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农田土地的等级评定是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对农田土壤质量、地貌状况、地表水条件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准确判断土地的肥力、适宜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精确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精确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需要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准确的评价指标。

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指标是评定土地肥力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土壤采样和化验的方法获取。

而地貌状况、地势起伏和排水情况等因素则直接影响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适宜性,可以通过现场勘测和实地观察来获取。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进一步补充评价指标。

其次,在进行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时,需要考虑地域特点和土地利用需求。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特点,因此,在评定农田土耕地等级时需要结合地理环境,并根据当地的农业特点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需求,例如是否适宜耕种主要粮食作物,或者适合养殖业发展等,确保评定结果与当地的实际农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还应该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要与环境保护相衔接,避免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因此,在评定等级时,需要对土地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土壤保护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是否适宜开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最后,建立健全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体系是精确进行评定的重要保障。

该评定体系应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指标、数据采集和处理方式等方面的规范,确保评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此外,还需要建立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的监测和更新机制,定期对农田土地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农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总之,精确的农田土耕地等级评定对于科学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的国土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而耕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评估我国耕地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明确调查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

二、调查评价目标1.了解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掌握耕地的总体质量状况;2.评价耕地的质量等级,划分耕地的使用功能;3.分析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原因;4.提出耕地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三、调查内容1.耕地分布及总量:通过对耕地的普查调查,确定耕地的分布区域和总量。

2.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根据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土地利用历史等方面的指标,对各个耕地单元进行质量等级划分。

3.耕地分类与功能: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土壤肥力、水资源等方面的指标,对耕地进行分类,并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

4.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耕地质量等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其原因。

5.对策建议:根据耕地调查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四、调查评价方法1.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耕地进行野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测试。

2.实验室测试法:对采集的耕地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土壤肥力、水质等方面的测试。

3.遥感遥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4.统计分析法:将采集到的调查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耕地质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调查评价程序1.前期准备:明确调查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内容,编制调查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实地调查:组织调查员进行野外调查,记录和采集相关数据。

3.室内测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土壤肥力、水质等方面的测试,并整理和分析数据。

4.遥感遥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X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XX省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乡镇级行政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72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B51/T1048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第1部分:适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11耕地cultivatedland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

1.2耕地地力cultivatedlandproductivity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立地条件、自然属性等相关要素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1.3耕地健康状况cultivatedhealthcondition耕地作为一个动态生命系统具有的维持其功能的持续能力,用清洁程度、生物多样性表ZjSo注:清洁程度反映了土壤受重金属、农药和农膜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的程度;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土壤生命力丰富程度。

1.4耕地质量cultivatedlandquality附录B(规范性附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表B.1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时需填写内容。

表B.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填表说明:1.带*号数据项为区域补充性指标仅青藏区各县填报。

2.经纬度:根据GPS定位填写,以度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五位。

3.士类、亚类、土属、土种:土壤分类命名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修正稿(GB17296)进行填写,表格上记载的土壤名称应与土壤图一致。

4.地貌类型:填写大地貌类型,山地、盆地、丘陵、XX、高原。

5.地形部位:指中小地貌单元,填写山间盆地、宽谷盆地、XX低阶、XX中阶、XX高阶、丘陵上部、丘陵中部、丘陵下部、山地坡上、山地坡中、山地坡下。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指耕地质量,包括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应性、生物生产力的规模(耕地生产力)、耕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耕地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等。

基本介绍耕地是否适宜种植,是指适宜作物的种类和程度;耕地生产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种植后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的物质生产力水平(kg/HA)。

经济效益是指耕地物质生产的市场交换所产生的收入(元/亩);从环境角度看,耕地质量是指耕地是否受到污染物的污染和污染程度。

由于耕地适宜性与生物生产力具有相同的含义,因此经济效益的基础是生物生产力。

因此,耕地质量可以概括为耕地物质生产力和耕地环境质量的总和。

水平根据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调查与评价,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共有15个,其中1级最好,15级最差。

按照耕地1-4、5-8、9-12、13-15等等级,我国耕地可分为优势用地、高等级用地、中等规模用地和低等级用地。

中国现状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我国耕地平均质量为9.80,总体偏低。

我国耕地评价总面积中良田、高耕地、中耕地和低耕地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和16.71%。

在调查评估的总面积中,超过57%的耕地低于平均水平10-15,而中国1000公斤/亩以上的耕地仅占6.09%。

我国耕地质量明显偏低。

根据全国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耕地质量最好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华南和华南。

长江综合质量最差的三个地区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长城地区。

从我国高、中、低端地区的分布来看,一等奖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地。

高等植物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地。

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山西等地。

下游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等4个省(区)。

国土资源部2012年8月公布:如今,我国高等级、高等级耕地不足总耕地的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耕地质量正在下降。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

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

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一)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44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等的耕地面积为0.81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和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以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易受旱涝影响。

评价为五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87亿亩,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的轻度沙化与盐碱地区以及大小兴安岭的丘陵区,以暗棕壤、白浆土、黑钙土、黑土、棕壤为主,主要障碍因素包括低温冷害、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

评价为七至八等的耕地面积为0.22亿亩,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高原、松辽平原严重沙化与盐碱化地区,以暗棕壤、栗钙土、褐土、风沙土、盐碱土为主,主要障碍因素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及土壤养分贫瘠等。

这部分耕地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排水不畅,易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东北区没有九至十等地。

耕地质量评定标准

耕地质量评定标准

耕地质量评定标准
耕地质量评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农作物适宜性等因素。

其中,土壤肥力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指数等因素。

土壤质地也是评价耕地质的重要因素,包括砂土、壤土、粘土等类型,以及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粘性程度。

此外,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对耕地质产生影响。

例如,土壤排水性、农田灌溉保证率、水资源量等是衡量耕地水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候条件因素也会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

在农作物适宜性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耕地的种植适宜性和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种植适宜性包括土壤适宜性、地形适宜性、水分适宜性等;农作物生长状况则包括作物的生长速度、产量、品质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条件,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进行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估和划分。

制表:审核:批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

我国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提高农田的产出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评价耕地质量等级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要一环,它对保障粮食、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概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农田进行整治、设施建设和管理,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该项目旨在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1.评价指标(1)土壤养分含量: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

(2)土壤结构:包括土壤粒径组成、土壤密度、土壤容重等指标。

(3)土壤水分状况:包括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等指标。

(4)土壤酸碱度:包括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

2.评价方法(1)采用实地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进行全面评估。

(2)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性质进行检测。

(3)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3.评价标准(1)结合国家土壤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价等级标准。

(2)根据土地利用的不同用途,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评价和分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

评价方案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农业现代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不断完善评价方案,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通过科学评价和分类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品质。

耕地质量划分导则

耕地质量划分导则

耕地质量划分导则
耕地质量划分是根据农田土壤的肥力、排水性、土壤深度、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等因素,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的工作。

耕地质量划分导则是用于指导耕地质量划分工作的文件或指南。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耕地质量划分导则的示例:
1.土壤肥力:
a. 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呼吸强度等指标评价土壤肥力。

b. 将土壤肥力划分为优良、中等、较差、差几个等级。

2.排水性:
a. 根据土壤水分滞留量、渗透性、蓄水力等指标评价土壤排水性。

b. 将土壤排水性划分为良好、中等、较差、差几个等级。

3.土壤深度:
a. 根据土壤纵剖面有效土层深度等指标评价土壤深度。

b. 将土壤深度划分为深厚、中等、较浅、浅几个等级。

4.土壤酸碱度:
a. 根据土壤pH值评价土壤酸碱度。

b. 将土壤酸碱度划分为酸性、中性、碱性几个等级。

5.土壤质地:
a. 根据土壤颗粒组成和比例评价土壤质地。

b. 将土壤质地划分为砂质、壤质、粘质、黏土几个等级。

6.综合评价:
a.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综合评价耕地质量。

b. 将耕地质量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几个等级。

这个耕地质量划分导则是根据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实践制定的,旨在为农田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和管理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对应表

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对应表

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对应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是评价土地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等级是根据土壤肥力、土层深度、土壤质地等多种指标评定的,而耕地质量等别则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和农业生产潜力等因素划分的。

本文将介绍关于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的对应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评价标准。

一、耕地质量等别对应表1. 一等耕地:适宜种植高产作物,土壤肥力高,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农业生产潜力大。

4. 四等耕地:适宜园艺栽植或绿化用地,土壤质量较差,肥力低,排水不畅,需要大幅度改善才能进行农业生产。

5. 五等耕地: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主要用于草地养殖或其他非农业用途。

2. 中等耕地:土壤pH值适中,有机质含量尚可,富含部分养分,土层适中,农业生产效益一般。

5. 非耕地:土壤质量严重恶化,无法用于农业生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修复和治理。

通过以上对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的对应表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等别和等级所代表的土地质量特点和适用范围,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土地质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也有助于保护好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希望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者能够充分认识土地质量等别和等级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土地质量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2000字】。

第二篇示例: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等别和等级的划分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等别和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分保肥性和土壤病虫害综合情况评定的,不同等别和等级的土地适合种植不同作物,因此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土地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耕地质量等别和等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根据《土壤质量等级标准》(GB 15618-1995)规定,我国将耕地质量分为Ⅰ—Ⅳ等四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第Ⅰ等级:土壤质量优良,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土壤肥力水分保肥性好,无限制性病虫害,适宜种植高产作物。

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

指耕地质量,包括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应性、生物生产力(耕地生产力)的规模、耕地使用后的经济效益、耕地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等。

基本介绍耕地是否适宜种植是指适宜作物的种类和程度;耕地生产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种植后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的物质生产力水平(kg/HA)。

经济效益是指耕地物质生产的市场交换所产生的收入(元/亩);从环境角度看,耕地质量是指耕地是否受到污染物的污染和污染程度。

由于耕地适宜性与生物生产力具有相同的含义,经济效益的基础是生物生产力。

因此,耕地质量可以概括为耕地物质生产力和耕地环境质量的总和。

水平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共有15个,其中一级为最好,15级为最差。

按照耕地1-4、5-8、9-12、13-15等等级,我国耕地可分为优势用地、高等级土地、中等规模土地和低等级土地。

中国现状根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调查显示,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9.80,一般偏低。

我国耕地评价总面积中良田、高地、中耕、低地所占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和16.71%。

在调查评估的总面积中,低于平均水平10-15级的耕地占57%以上,而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亩以上的中国耕地仅占6.09%。

我国耕地质量明显偏低。

根据全国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划分的12个国家一级标准耕作制度区,耕地质量最好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华南和华南。

长江综合质量最差的三个地区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长城地区。

从我国高、中、低档地区分布来看,一等奖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湖南等地。

高等植物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江西、浙江等地。

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四川、山西等地。

下游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陕西等4个省(区)。

国土资源部2012年8月公布:如今,我国高等级、高等级耕地不足总耕地的三分之一,部分地区耕地质量正在下降。

国家耕地质量划分标准

国家耕地质量划分标准

国家耕地质量划分标准是根据耕地土壤的肥力、排水性、土壤质地等因素,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的指导性标准。

以下是一般性的国家耕地质量划分标准:
1.一等地(优质耕地):土壤肥力高,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宜。

适合高产农作物种
植,具备较高的农业生产潜力。

2.二等地(中等耕地):土壤肥力较好,排水条件良好,土壤质地适中。

适宜一般农
作物种植,农业生产潜力中等。

3.三等地(次优耕地):土壤肥力一般,排水条件较好,土壤质地较差。

适宜耐旱、
耐湿的农作物种植,农业生产潜力较低。

4.四等地(较差耕地):土壤肥力较低,排水条件较差,土壤质地较差。

适宜种植耐
旱、耐瘠薄的农作物,农业生产潜力较弱。

以上是一般性的划分标准,具体的耕地质量划分标准可能会因地区、土壤类型、农作物种类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条件,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进行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估和划分。

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摘要:
1.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2.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3.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和分析
4.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我国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指根据耕地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土质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耕地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状况等几个方面。

其中,土壤肥力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等。

河南建设投资集团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显示,河南省的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较低,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一方面,通过对耕地质量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耕地的质量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

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9.5.4评定结果
从评价结果上看,除了八等地不能满足提高一等的要求外,区内其他等别的耕地均能满足向上提高至少一等的要求。

项目实施后区内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八等地。

12.4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现有耕地中灌溉水田质量较好,土层营养丰富,耕作层较厚,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旱地土壤贫瘠,营养匮乏,且耕作层薄弱,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整理后灌溉水田质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农作物生长不会受到影响;旱地通过坡改梯、砌筑田坎、完善灌排系统、配套生产道路,因此整理后旱地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改观,能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生长。

项目区内整理后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红薯和蔬菜。

项目区内耕地水稻平均产量提高至9075kg/hm2,玉米产量为7095 kg//hm2,红薯产量为13395 kg//hm2,小麦产量4890 kg//hm2。

按照加权平均计算,粮食综合产量为8614 kg//hm2。

按照GB/T28407-2012农用地分等规程和GB/T28405-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标准确定。

参考江津区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耕地等级由项目实施前8-9等提高至8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