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
2021/4/8
小结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 固 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液 气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的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溶 解 物质溶解的能力并非固定不变,会随外
界条件变化而变化。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溶解的吸热与放热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 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吸热——温度降低;
要_吸_收__热__量__,如硝酸铵;有的温度会__升__高__ 要__放__出__热_量__,如氢氧化钠。
2021/4/8
13
9、将一杯食盐水倒出半于另一杯中,则--( C )
A、倒出的食盐水较咸,留下的盐水较淡
B、倒出的较淡,留下的较咸。
C、倒出的与留下的一样咸。
D、无法判断。 10、在小烧杯中,放一定量的水,再把硫酸铜晶体
3 、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吗?
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是固定不变,可能会随着 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 、色拉油(液态)在水中可以溶解吗?在其它物质
中能溶解吗?
色拉油(液态)在水中可能不能溶解,在汽油中可能能溶解
5 、气体能在水中溶解吗?
2021/4/8
4、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
_2_02_1/4_/8_不__同___的。
12
5、一般地说,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 力随__温_度______的升高而增大.
6、气体物质在液体里的溶解能力,随温 度的升高而__减__小_____.
7、玻璃棒的作用是:_加__快_物__质__的__溶_解______ 8、物质溶于水时,有的温度会_降__低____,
2021/4/8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初中科学)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初中科学)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两杯水一样甜
3.能溶于水的物质( D ) (A)只有固体 (B)只有气体 (C)只有液体 (D)可能是固体、液体和蔼体 4. 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食盐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B)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强 (C)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D)油污不易溶于水中
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课外收集有关溶解的知识。 3、探究影响物质的溶解的因素。
谢 谢 指 导!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湖,每 年湖上的降水与蒸发掉的水相差不大,整个湖的 水量基本保持不变。由于四周的岩石是由大量可 溶性的矿物盐组成, 很久以前,湖边的人们发 现有时有很多的岩石都被湖水溶解了,于是开始 担心长此以往湖水会将生存的陆地全部溶解。
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每当夏季湖水温度升高或暴风雨来临降水骤 多的日子,人们就更加担心了,便自发地组织起 来祈求上天的宽恕。
• 改变被溶解的物质
• 改变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食盐与蔗糖的较量
• 实验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控制相同的条件,。 注意操作动作的正确。
• 两种物质是否都能溶解? 否

• 实验说明: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
酒精
油、水、碘、酒精的亲和
水 油不能溶解在
中,能溶解在
碘不能溶解在
中,能溶解在
中。 中。
实验说明: 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 溶解能力也不同
猜想:物质溶解时还可能产生哪些现象?
• 猜想一: • 猜想二: •: •: • 猜想n:
实验表明: 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生高,是放出 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取热量。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说明:“溶”表示哪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这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口诀
(1)酸均溶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硝酸HNO3(2)可溶性碱:钾钠氨钙钡
KOH NaOH NH3·H2O(氨水)(OH-和NH4+)
Ca(OH)2Ba(OH)2
(3)盐: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4)微溶物质要记全,碳酸镁、硫酸钙/银,熟石灰。

MgCO3CaSO4Ag2SO4Ca(OH)2
五大阴离子四大酸根离子
物质名称化学式
物质分类
(酸碱盐)
溶解性
(溶不微)
例:氯化钠NaCl盐溶1硫酸
2氯化银
3碳酸钠
4氢氧化镁
5氯化铜
6硫酸钡
7硝酸银
8氢氧化铁
9氨水
10硫酸锌
11碳酸镁
12硝酸铜
13氯化亚铁
14碳酸铵
15硝酸铵
16硝酸铝
17氢氧化钡
18硫酸钠
19硝酸钡
20硝酸
21硫酸铁
22碳酸钙
23氢氧化钙
24氢氧化锌
25氯化铵
26碳酸钡
27硫酸钙
28高锰酸钾
29硝酸亚铁
30碳酸
31硫酸铜
32氢氧化铝
33氯化铝。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猜一猜:
猜想1: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有关。 猜想2: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有关。 猜想3: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
动动脑:
请你设计三组对比实验分别来证明你的猜想。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溶质
溶剂 温度 相同 相同
溶解性
结论
探究一 不同
不同
探究一: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 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 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熟石灰各1g,
不同的溶质在相 同的条件下溶解 性不相同。
探究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 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水和汽油。 往试管A 、B中分别加入植物油,观察现象。
植物油 植物油

汽油
你观察到的现象: 植物油能溶解于 汽油 植物油不能溶解于 水
中, 中。
你得出的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性不同。
44g 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
60g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46g 7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
硼酸
60 70 80 90 100
温度/℃
200
溶解度g/100g水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讨论:
硝 酸 钾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 硝酸钠、氯化铵等。

物质的溶解性(1)

物质的溶解性(1)

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请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
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 温度, 需要保持不变的因 素是 水的质量 。
实验步骤: 1、取一只小杯,加入100mL的水; 2、向烧杯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直至有少量硝酸钾 固体剩余; 3、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然后降温至室温,观察 现象。
[讨论2]: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 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 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 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 度还与什么有关?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有关,温度 越高,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 大。
例: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溶解度/g (20℃)
易溶
>10g
可溶
>1g
微溶 难(不)溶
<1g <0.01g
难(不)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 . .
0.01g 1g
10g
练习: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此话是否正确? 2、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所以碳酸钙是 ___溶物质。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
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小 中析出
D.水分蒸发,固体从液体
7、关于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只有固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B、只有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C、只有固体和液体能够在水中溶解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能在水中溶解
8、下列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 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常见物质的溶解性、颜色、俗称

常见物质的溶解性、颜色、俗称

常见物质的溶解性1、气体:溶的:CO2、HCl、SO2、NH3等。

不溶(或不易溶):O2、H2、CH4、CO、N2等。

2、金属氧化物:除CaO、Na2O、K2O、BaO溶外,大多数不溶3、酸:大多数溶4、碱:除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溶外,其他碱不溶于水;5、盐: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盐都溶于水;含Cl-的盐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盐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的盐只有含K+、Na+、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酸碱盐溶解性口诀:1、酸类多数都易溶;2、碱类易溶钾钠钡铵,钙是微溶余不溶;3、盐类:①钾盐钠盐硝酸盐,还有铵盐都易溶;(钾钠铵硝都易溶)②硫酸盐中钡不溶,硫酸钙银是微溶。

③氯化物中银不溶;④碳酸盐只溶钾钠氨,但是全能溶于酸。

⑤AgCl、BaSO4遇酸也不溶,加稀硝酸不溶解。

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黑色固体: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铁粉Fe(铁块银白色)2、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3、红色固体:铜Cu—紫红色,氧化铁Fe2O3——红(棕)色红磷P4、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Fe(OH)35、浅黄色固体:硫磺S6、蓝色: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无水硫酸铜白色),氢氧化铜沉淀Cu(OH)27、大部分固体:白色,如无水硫酸铜CuSO4,CaO,CaCO3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不溶性碱为白色。

(二)液体的颜色1、大部分液体:无色,如水,稀盐酸,稀硫酸,酚酞试液等2、蓝色溶液:含有Cu2+的溶液—硫酸铜Cu SO4溶液,氯化铜CuCl2溶液,硝酸铜Cu(NO3)2溶液3、黄色溶液:含有Fe3+的溶液—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NO3)3硝酸铁溶液4、浅绿色溶液:含有Fe2+的溶液—FeSO4溶液,FeCl2溶液,硝酸亚铁Fe(NO3)2溶液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KMnO4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常见气体、无色气体:单质:氧气O2,氢气H2,氮气N2。

常见物质溶解性

常见物质溶解性

常见物质溶解性(一)(参见初中化学课本P273表)钾盐铵盐都易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其它盐类溶三种,①沉淀溶于强酸中。

钾钠钡钙碱可溶,②其它也溶强酸中。

注:①除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以外的盐类只有钾、钠、铵盐可溶。

②氢氧化钙Ca(OH)2是微溶。

常见物质溶解性(二)钾钠铵盐水易溶,硝酸盐类性相同;“硫”盐不溶钡与铅,①“氯”盐不溶银亚汞;②弱碱和那弱酸盐,水中大部分不能溶。

注:①“硫”盐,指硫酸盐。

②“氯”盐,指盐酸盐。

盐类物质的溶解性一切钠、钾盐全部溶,铵盐、硝酸盐也相同。

硫酸钡、铅要除外,氯化亚汞、银不溶,亚硫酸盐、磷酸盐,钠、钾、铵溶余不溶,碳酸盐和硅酸盐,全跟上面相雷同。

硫化钾、钡、钠、镁溶,硫化钙微溶余不溶。

盐类溶解性歌硝酸钾钠溶,碳硅和亚硫,盐酸除银汞,钠后都不溶。

①硫酸去钡铅,微溶氯化铅,磷盐多不溶。

硫酸钙银汞。

注:①溶解性表中钠以后的金属盐都不溶于水。

鸟之诗[先知]比中学化学课本上的要详细溶解度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轉到: 導航, 搜尋關於高中階段使用的用於判斷溶解性的簡易表格,請參見溶解性表。

溶解度表以化學品中特徵元素的拼音順序排列。

所有數據都為1atm下的數據,單位為g/100cm3。

內容列表:錒、氨、銨、鈀、鋇、鉍、鉑、鈈、氮、鏑、鉺、釩、釓、鈣、鋯、鎘、鉻、汞、鈷、矽、鉿、氦、鈥、鎵、鉀、金、鈧、鑭、鋰、硫、鑥、鋁、鎂、錳、鈉、鎳、釹、硼、鈹、釙、鐠、氫、鉛、銣、銫、釤、砷、鈰、鍶、鉈、碳、鋱、銻、鐵、銅、釷、錫、氙、鋅、溴、氬、氧、銦、釔、鐿、銀、鈾、銪、有機化合物物質化學式0°C10°C20°C30°C40°C50°C60°C70°C80°C90°C100°C 乙酸鈉CH3COONa36.240.846.454.665.6139153161170疊氮化鈉NaN338.939.940.8苯甲酸鈉NaC7H5O253.0溴酸鈉NaBrO324.230.336.442.648.862.675.790.8溴化鈉NaBr80.285.290.898.4107118120121121碳酸鈉Na2CO3712.521.539.7494643.943.9氯酸鈉NaClO379.687.695.9105115137167184204氯化鈉NaCl35.735.835.936.136.437.13838.539.2鉻酸鈉Na2CrO431.750.1848896115125126氰化鈉NaCN40.848.158.771.2水解重鉻酸鈉Na2Cr2O7163172183198215269376405415磷酸二氫鈉NaH2PO456.569.886.9107133172211234。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 (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

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
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练一练
1.取少量下列家庭常见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完 全溶解的是: (C )
(A)食醋 (B)蔗糖 (C)金龙鱼食用调和油 (D)食盐
2.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 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 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 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A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3.能溶于水的物质 (A)只有固体 (B)只有气体 (C)只有液体 (D)可能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B)小芳的糖水更甜 D )
60
70
80
90
100
温度/℃
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比浓度)
1、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2、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练习
溶质
(单位:克)
溶剂
(单位:克)
溶液
(单位:克)
质量分数
10
90
100
300 500
10% 5%
12% 15%
15
285 440
70
60 12.4
练习:
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 ℃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__g/100g 水。 36 2、在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3.3g硝酸钾,则0℃时硝 酸钾溶解度是13.3 ____g/100g水。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100g水,这句话的含义是 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8、你可能听说过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故事,其实林则徐并 不是用火去焚烧,而是把鸦片放入水中,然后在水中投入大 量生石灰,把鸦片给煮熟了。这说明生石灰溶解于水时要 ( 放出 )热量。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三.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 影响因素
一、提出问题: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建立假设:
猜测一:
搅拌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猜测二:
水的温度高低可能是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
一个因素 猜测三 食盐颗粒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食盐
溶解快慢的一个因素
三、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1
目的 条 相 件 同 控 制
温度升高而_________. 增大 硫酸铜晶体溶解能力随_______
11.在汤匙里放一些麻油和味精,搅拌后,发现麻油 总是漂在汤的表面,而味精 却看不见了,这说明了 味精溶解于水,而麻油不溶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性 12.物质的溶解性是_________( 定性或定量)描述物质 溶解能力的概念。
两只烧杯分别装入一定量的水,用温度 计测出温度,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少 许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 测量,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在另一只烧 杯中加入少许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 用温度计测量,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二.溶解的吸热和放热
物体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要放出 热量;有的温度要降低,要吸收热量。
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另一种液体里。
一、提出问题: 二、建立假设
1 、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 能溶解? 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可能都能溶解。 2 、蔗糖、盐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蔗糖、盐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同。
不同 溶解时间
是否与搅拌有关
实验2
是否与温度有关
实验3
是否与颗粒大小有关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动一动,捕捉信息
加NaCl1g
你能从中得 出什么结论?
加蔗 糖1g
加熟石灰1g 5mL水 现象
NaCl 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食盐完全溶解 蔗糖完全溶解
熟石灰加入水中
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
做一做,躬身体验
加 水 食用油
食用油加入水中 食用油加入汽油中
你能从中得 出什么结论?
加 汽 油
现象 食用油在水中不溶解 食用油在汽油中溶解
硼酸
温度/℃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g
硝 酸 铵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练习:
/
硝 酸 钠
B.
68 3、在___℃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 134g 度相同,都约为______。 小于 4、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 (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5、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 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 温度有关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内因:主要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影响; (2)外因:主要受温度影响; 气体的溶解性还受压强影响;
你知道衣物是用什 么干洗的吗?
人们干洗衣物的干洗剂有多 种,其成分为四氯化碳、三 氯甲烷、汽油、香精等,清 洗时用细沙布蘸取干洗剂擦 拭油污,使油污溶解在溶剂 里,然后在空气中晾晒使溶 剂挥发。
溶解度/g (20℃)
>10g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

物质的溶解性ppt课件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注意: 对一种溶质饱和,对其他溶质不一定饱和。 溶液的浓和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 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 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 —— 一定温度
溶解度4要素
标准 —— 100克溶剂 (水) 状态 —— 饱和溶液
结晶: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一、物理方法: ①过滤法 过滤是将可溶物与不溶物分离的方法,步骤有:溶 解、过滤、蒸发结晶、洗涤干燥,如粗盐的提纯等。 ②结晶法 结晶是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的两种固体加以 分离的方法。如KNO3和NaCl的混合物中提纯KNO3等。 ③蒸馏法 是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加以分离的方法,如分离液 态空气制氧气等。 二、化学方法: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 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该 溶质的饱和溶液。
加溶质
搅拌
继续加溶质 继续加溶质 部分溶解
T ℃定量的水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溶液
未完全溶解
完全溶解
5mL水+3g硝酸钾
5mL水+3g硝酸钾
结论:__同_一__溶_质__在_同__一_溶__剂_中__的_溶__解_能__力_与__温_度__有_关_____。
归纳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剂的性质 2.溶质的性质 内部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3.温度外部条件T℃ 定量的水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②离子电荷
电荷越高,一般晶格能增长显得更突出,将不利于 盐类的溶解。 Na+、K+、NH4+、NO3-、Cl-、Ac-的盐类大多易溶 CO32-、PO43-、S2-等盐大多难溶
③阴阳离子堆积方式
r-/r+=1.4左右时,晶体间阴阳离子吸引力较大。在 这种比值时,阴、阳离子分别被6—8个异号离子 包围,阴阳离子接触较好,能得到较大晶格能, 这时能使晶格能发挥较大优势,阻止盐类溶解。

甲醇、乙醇

低分子量的醛、酮,如丙酮是极性分子,分子间无氢键, 但与水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基本上不减少单位体积液体 中分子间的氢键数,又使丙酮和水分子的无序程度增加, 能量降低,易溶于水。(乙醚)
辛醇(极性分子,有氢键)与水?

c、丁醇、辛醇在水中的溶解性
丁醇 8克/100克水 辛醇 几乎不溶
O C2H5 H
t↑,溶解度↑; 压力对固态溶质溶解度影响很小。
例:萘溶于苯,在苯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特例:氢溴化吡啶在氯仿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③以离子键结合的固体溶质:
NaI、KF、RbF、NaOH溶于水时放热,按化学平衡 原理分析将会导致许多错误结论。 复杂性:水合能——水合分子数等随温度变化。
总规律:
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普遍地增大
例外:
下列含氧酸盐:SO42-、SeO42-、SO32-、PO43-、AsO42-的盐
Na2SO4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吸热
放热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氢氧化钙有两种水合物:Ca(OH)2· 2O和 2H Ca(OH)2· H2O。 1/2 这两种水合物的溶解度都较大,无水氢氧化钙 的溶解度很小。 随着温度升高,结晶水合物逐渐转变为无水氢 氧化钙。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
计算机模拟技术
利用计算机模拟物质溶解过程,预测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提 高理论预测的准确性。
溶解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高压/高温实验技术
01
模拟地球深部的极端条件,研究物质在高压、高温下的溶解行
为。
微观结构观察技术
02
利用先进的显微技术观察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揭
示溶解机制。
先进光谱分析技术
03

药物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在药物分析中用于 分离、纯化和鉴定药物成分。
药物输送
药物的溶解性影响其在体内的吸 收和分布,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05
物质溶解性的研究展望
溶解性的理论研究进展
分子间相互作用理论
深入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解释不同物质溶解性的差异 。
溶解热力学理论
研究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如溶解热、熵变等,以建立更准确 的溶解度预测模型。
按照实验材料清单准备 好所需材料。
为了更好地观察物质溶 解性,设置对照实验, 将相同质量的食盐、白 糖、沙子分别放入三个 烧杯中,并加入相同量 的水。
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 混合物,观察物质在水 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 下来。
对于不能完全溶解的物 质,如沙子,使用漏斗 和滤纸将不溶物与溶液 分离。
对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情况,分析影响物 质溶解性的因素,得出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溶解性的基本概念 • 物质溶解性的规律 • 物质溶解性的实验 • 物质溶解性的应用 • 物质溶解性的研究展望
01
溶解性的基本概念
解性的定义
01
溶解性是指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 溶解能力,通常用溶解度来衡量 。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
在80℃时,将110g硝酸钾加入
160
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 150
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不__饱__和
140 130
溶液。欲使其刚好形成饱和溶液, 120
可采用的方法有:
110
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份
100
90
. 59g .

.酸

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80 70
.89g
降温到60℃
60
50
. 40 . 若再降温到10℃,会怎样? 30
1.增氧机增氧
2.水流增氧等
课堂小结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 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溶剂为 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 状态;④单位为 g。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溶解度 曲线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压强为 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压强和温度。
而增大,例如 硝酸钾等。
60
氯化铵
50
氯化钾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40
氯化钠
不大,例如食盐。
30
20
硼酸
10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溶 200
解 度 190
/
g 180
169 170
g

180


170
1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物质的溶解性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三组探究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与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为基础,交流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在学习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固体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4.学习描绘固体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5.稍微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有关情况。

6.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述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探究—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们合作学习、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和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4.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学习描绘和使用固体溶解度曲线。

5.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三、难点:1.正确理解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描绘和使用固体溶解度曲线。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物质)投影仪、电脑、(分组实验用品)食盐、蔗糖、消石灰、水、汽油、食用油、硝酸钾、饱和蔗糖水溶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水槽、玻璃片、玻璃棒、硫酸亚铁晶体、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重铬酸钾晶体、温度计、移液管、铁架台、(知识)有关有机溶剂的知识、干洗原理、血渍清洗知识、油笔芯清洗知识学生准备:小实验与社会实践1.小实验取一份食用油,试验其在水、汽油中的溶解性。

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还有哪些物质间可以互溶形成溶液,列表格加以说明。

2.社会实践(1)了解毛料衣服干洗的原理。

(2)了解并收集化工产品、涂料、黏接剂、化妆品、药剂生产中用到的溶剂的名称。

讨论这些溶剂使用的大致范围。

并以“溶剂”为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3了解海水晒盐过程和原理4.(家庭小实验)你有下列这些体会吗?如果没有,请不妨动手做一做,再预习书本P163—P165后完成填空。

(1)向10ml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将会出现的现象(2)向10ml冷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将会出现的现象(3)向10ml开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将会出现的现象(4)向10ml水中不断加入面粉,将会出现的现象(5)向10ml水中不断加入酒精,将会出现的现象(6)向10ml食用油中不断加入盐,将会出现的现象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2)(3)(4)(7)取大约20ml的水于玻璃杯中,不断加入食盐(边加边搅拌)至溶液中有少量固体残留时,此时实验溶液已达到状态,然后小心倒出一部分溶液,再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经搅拌后可见,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展示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稳定学生的情绪,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情景。

(引言)同学们,通过前面一、二节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许多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水溶液。

老师让你们做的家庭小实验及所得结论带来了吗?请拿出来展示交流。

(承接)看来大家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1.可能与物质本身有关2.可能与溶剂有关3. 可能与温度有关(设计实验)根据桌上所给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设计,然后交流并与教材P164“活动与探究”比较,明了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教师提示)探究1的可能性,我们把温度、溶剂量(一般是水)保持一致,在加入不同溶质,我们请第一组同学进行探究。

探究2的可能性,我们把温度、溶质(统一用食用油)保持一致,在加入不同溶剂,我们请第二组同学进行探究。

探究3的可能性,我们把溶质、溶剂保持一致,但一支试管在常温下,另一支试管加热至沸,我们请第三、四组同学进行探究。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的确与溶剂性质有关)3. 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性质的关系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条普遍的规律,只有一条应用教广的经验规则:即跟它结构相似的溶剂里容易溶解,称为“相似相溶”。

希望同学们中多出一些化学科学家,去找这条规律。

在日常应用中,人们常常应用这条规则,如用酒精、汽油、香蕉水、氯仿、苯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例如用酒精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用氯仿溶解有机玻璃。

在许多化工产品、涂料、粘接剂的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酒精、苯、香蕉水等溶剂。

(联接一些资料图片)(提问)干洗原理、血渍清洗知识、油笔芯清洗知识(承接)联系同学们的家庭小实验,一起来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

(教师)那么影响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是什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学生)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教师)这个概念还有欠缺吗?还有什么地方不严密?如果一杯水中氯化钠不能溶解了,其他物质还能溶解吗?(学生中会出现不同观点,他们会想到实验来探究,但如何观察一种新的物质在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呢?)(教师)可以用有色的物质。

(学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一种物质达到饱和时,其他物质可以溶解。

(交流与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那么如何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呢? 根据书本P165交流与讨论1进行总结1. 向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硝酸钠固体,能溶解或硝酸钠减少的是不饱和溶液2. 将两溶液分别降温,先析出晶体的是饱和溶液3. 将两溶液分别蒸发少量水,先析出晶体的是饱和溶液(教师)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呢?(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探索转化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积极参与许的讨论交流,适当的给予指导。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和汇报他们的方法。

)(小结)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2、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质的饱和状态表示这种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学生)有没有物质,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少?(教师)有,熟石灰[Ca(OH)2] 那么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又如何转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但是,是不是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就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引入)我们已知道,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如何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呢?大家不妨讨论一下。

(学生)可描述为易溶,微溶、难溶、甚至不溶。

(教师)其实这些是物质溶解性的分类,而物质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

怎么办?①我们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这个物理性质?例如:“物质可能溶解的最大克数(质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②这个“溶解的最大克数“怎样确定?同学们进行讨论(教师提示)要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同学们进行讨论,并与书本P166溶解度定义相比较 (讲解)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升温或加溶剂 降温、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克数。

例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

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小结)1。

溶解度概念要认清四个要素:“三个前提(缺一不可)”条件下的“一个克数”。

3.我们通常说的通过搅拌和振荡使物质加速溶解,是指溶解时间的缩短,并不意味着溶解度的增大。

4.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除跟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跟外界温度有关,但跟溶剂的量的增加减少无关,因为100 g溶剂(水)已规定。

所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外界因素是温度例:20℃时,100 g水最多溶解NaCl36 g,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再加100 g水,200 g水最多溶解72 gNaCl,随着溶剂的量的增加,溶解溶质的量也增加了,但溶解度仍为36 g,并没有改变。

(练习)1。

在书本P166表6-9物质的溶解度下面写上溶解性的分类2.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3)20℃时,200g水中加入72g食盐后溶液达到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72g(4)10℃时,100g水中溶解了15g蔗糖,所以1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g(引入)物质的溶解度要强调温度,下面我们来测定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称取6.0 g硝酸钾(KNO3)放入大试管中,再用移液管取5 mL 水(设水的密度为lg/cm3)加人大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人热水浴中。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的溶液中,边搅拌边看温度计读数;当硝酸钾全部溶解后自然冷却,用玻璃棒搅拌,当溶液中刚好出现丝状晶体,记录下温度读数。

再用移液管取lmL水加人该试管中,水浴加热至晶体全部溶解,取出试管边搅拌边冷却,观察温度读数和溶液,当刚出现丝状晶体,记下温度读数;然后继续用移液管加1毫升水,共做7个样品,即6g硝酸钾作为固定量,溶剂水的量分别为5、6、7、8、9、10、11,最后据此填下表。

(实验)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1)温度对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溶解度的影响按图所示的数量,将三种溶质分别加入盛有蒸馏水的三只烧杯中并充分搅拌后。

(1)和(2)烧杯中硝酸钾和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2)中氢氧化钙全部溶解。

然后对三个烧杯同时加热:(1)中的硝酸钾很快溶解完;(2)中剩余的氯化钠无明显减少;(3)加热至沸腾时溶液明显变浑浊。

( 实验分析):实验表明,温度升高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明显变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少。

下表为以上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

(教师)我们看到,同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请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硝酸钾、及上表中的氯化钠、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画的曲线用投影打出)书本图6-16和图6-17给出了几种常见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