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03年“法理学”考研试题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 A 涂黑,错误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 B 涂黑。
每题 1 分,共 10 分)46.保证合同应当由保证人与债务人以书面形式订立。
( )【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证合同主体。
保证合同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达成的就第三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协议。
也就是说,保证合同是作为第三人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方式。
因此,保证合同当事人不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也不是债务人和保证人,而是保证人和债权人。
故此,本判断错误。
【考生注意】考生的眼光不要单纯的落在“书面形式”字眼上,审慎地看清楚保证合同的当事人。
本题陷阱设置在“保证人和债务人”方面。
债务人之“务”,债权人之“权”,一字之差,谬矣。
47.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违约方可以在违约金和定金之间进行选择。
( ) 【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违约金和定金选择适用时的选择权归属。
一份合同,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和担保该合同履行的定金条款,为了减少违约方因违约而受到的损失,合同法规定两者只能选择适用。
关键的问题是谁有选择权呢?《合同法》第 116 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据此,可以认定选择权在守约方。
而本题的错误在于选择权属于违约方,故表述不正确。
【考生注意】该题设置的陷阱在选择权的归属,通过前后语句的正确表述麻痹考生,可见,考试除了考基础知识外,还考察个人的做事态度。
48.以股票出质的,质押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时生效。
()【答案】B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押合同的成立。
质押合同是出质人和质权人订立的就出质人的动产或权利移交质权人占有而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质权人处分质物或者权利并从其变价中优先受偿的协议。
质押合同的成立因质权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质权标的是动产的,根据《担保法》第 64 条规定,质权于质物交付时起成立。
2003年法硕联考综合课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2分,共36分)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2.能被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物B.原告C.被告D.末成年人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4.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5.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经济作用D.强制作用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家民委9.据《左传。
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11.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A.大理B.大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12.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D.北齐律13.《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辅D.德本刑用14.宋朝为加强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在皇宫中设立()。
A.大司徒B.宣政院C.大理院D.审刑院15.明初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A.《大明律》B.《明大诰》C.明会典D.《问刑条例》16.1911年清末政府公布的第一部专门刑法典是()。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新刑律》D.《暂行新刑律》1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是()。
刑法专业试题1

2006 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入学 考试试题
法理学卷
一、简答题
1.法律与命令的异同之处是什么? 2.“绳之于法”中的“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3.有人说,“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解释这句话的义理。
二、论述题
4.试从法理学的视角说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多元特征及其基础。 5.现代法治强调权利、选择、沟通,并重视规则和程序。试以权利、选择、沟通、规则 和程序为关键词,写一篇短文。(不少于 800 字)
一、我国宪法是如何规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职权划分的。从宪法的角度说 明我国关于这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国外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25 分)
二、我国选举法规定——(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条),被称为“四 分之一条款”。我国自 1983 年以来——(意在说明“四分之一条款”一直存在着)
(我国选举法上的)“四分之一条款”的存在理由是什么?如果继续保留“四 分之一条款”,会带来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何意见?(25 分)
2.赵某和马某是夫妻。一日赵某在看报纸,看到报纸上说某夫妻平日如何恩爱,结果 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还是闹的不可开交。平时素爱开玩笑的赵某便对马某说:“如果我们俩 离婚,我财产一分也不要,全部都给你。”马某正在削苹果,于是开玩笑的用水果刀指着赵 某说:“空口无凭,你敢就写下来。”于是赵某便立书一字据,愿在离婚分割财产时将全部 公有财产给马某。后来,两人感情逐渐恶化,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分割财产。在法庭上两人都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90 分)
1.论不作为犯罪。 2.举例说明(完全)犯罪共同说、行为共同说、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区别。 3.试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强奸罪、侮辱罪的关系。
2
清华大学 2005 年刑法专业综合(法理学) 试题
2003司考真题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2003-9-20)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提示: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2.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4.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
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
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5.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6.《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一提示: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2.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4.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
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
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5.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6.《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003-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刑法专业综合

北京大学2003年刑法专业综合(法理、民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经济法)试题一、法理学(共计20分)1.法的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
(10分)2.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的融合。
(10分)二、民法学(共计45分)1.简述违约金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
(15分)2.简述债务承担的条件与效力。
(15分)3.案例分析:作家刘某受作协委托从事一文学作品创作,以当地著名人物张某为原型创作并发表一长篇小说,名《沉重的十字架》。
创作过程中刘某数度采访张某,张某将自己当初的日记等材料提供给刘某参考。
小说中涉及张某当初与初恋情人的恋情等情节,属首次公开,张某的妻子及子女都从未知晓,故颇为震惊与气愤,家庭关系趋于紧张。
张某认为刘某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刘某认为其并未构成侵权。
现张某将刘某起诉于法院。
请分析本案的法律责任与处理意见,并说明理由。
(15分)三、民事诉讼法学(共计30分)1.简述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各种审判程序的审判组织形式。
(15分)2.试述我国民事审判程序与民事执行程序之间的关系。
(15分)四、国际经济法(共计25分)1.结合我国关于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请阐述国际私法对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新的发展。
(8分)2.请阐述《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关于卖方权利担保的规定。
(9分)3.阐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投资与提供合作条件的区别。
(8分)五、经济法(共计30分)1.简述经济法的体系。
2.简述税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执行事务方面有哪些监督权。
北京大学2003年刑法专业试题考试科目:刑法(含刑事诉讼法)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论刑法中的不作为及其义务来源。
2.论我国刑法中的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及其区别。
3.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限度。
二、论述题试论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
(40分)三、案例分析被告人吴某,男,30岁,农民。
吴某与王某于1993年底经人介绍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男孩。
2003司考真题

2003司考真题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2003-9-20)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提示: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2.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
”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
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A.扩大解释B.文法解释C.目的解释D.历史解释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7.中国清末修订法律馆于1911年8月完成《大清民律草案》。
下列有关该草案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C.《大清民律草案》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D.《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清王朝即告崩溃8.下列有关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意大利的波伦亚是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发源地B.14世纪的评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了开创性的作用C.经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D.罗马法的复兴构成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来源之一9.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有关法规“批准”生效的情形哪一个是错误的?A.自治州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B.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C.省、直辖市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D.自治县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1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A.一切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但没有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C.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D.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11.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A.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须报上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B.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C.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罢免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D.县级以上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须报上级党委批准1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我国增值税的纳税人?A.从事房屋租赁业务的甲公司B.从事服装销售的乙公司C.转让无形资产的丙公司D.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丁公司13.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一种关于诋毁商誉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A.新闻单位被经营者唆使对其他经营者从事诋毁商誉行为的,可与经营者构成共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B.经营者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发布影响其他同业经营者商誉的信息,只要该信息是真实的,不构成诋毁行为C.诋毁行为只能是针对市场上某一特定竞争对手实施的D.经营者对其他竞争者进行诋毁,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14.下列哪一事项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由劳动法调整?A.甲厂职工陈某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参观的客户蒋某致伤,蒋某要求陈某赔偿B.汪某因身高不足1.70米而被乙厂招聘职工时拒绝录用,汪某欲告乙厂C.丙公司与劳务输出公司就30名外派劳务人员达成的协议D.丁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的担保15.甲欲买“全聚德”牌的快餐包装烤鸭,临上火车前误购了商标不同而外包装十分近似的显著标明名称为“仝聚德”的烤鸭,遂向“全聚德”公司投诉。
2003法理学历年司法考试试题

4、下列有关罗马法复兴运动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 确的?(B 确的?(B ) A.意大利的波伦亚是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B.14世纪的评论法学派在罗马法复兴运动中起 了开创性的作用 C.经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了一 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 D.罗马法的复兴构成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来 源之一
.3、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 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D 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D ) 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 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 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 表现在对其他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 题进行辩论。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 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 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 以法治国” 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 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 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 的?() 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 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 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 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
清华大学历年法理学试题

一、概念题(每题分)()法学()法律作用二、简答题(每题分)、当代中国的立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简述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形式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分)、论法治年综合课一、名词解释(每个分,共分)、普通法、法律推理二、简答题(分)、霍姆斯认为:法是对法院实际上将作什么的预言,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述(分)三、论述题(分)试论法的分类及根据年综合课一、名词解释(每题分,共分):、法律解释、法律部门二、简答题(共分):、有人认为法律的作用是无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分)三、论述题。
(分)试论关于法的本质的各种学说。
年法学理论综合一、名词解释(每题分,共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读通鉴论》二、简答题(共分).梁启超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分)三、论述题(共分).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和现实意义。
(分).评述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权利观。
(分)年法理学.试述法的形式特征。
(分).以中国大陆现行法为例,试述法的渊源。
(分).试论法律意识对于法律实践的作用。
(分).如何理解通过法律来进行社会控制。
(分)二、论述题试述法与正义的关系。
(分)年法理综合考试一、简答题(一)谈谈对商鞅“礼法以时而定”、“垂法而治”观点的认识。
(分)(二)周公的礼、德观及其历史地位。
(分)(三)晋代的杜预认为:“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
”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分)(四)简述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分)(五)评述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
(分)(六)洛克“天赋人权论”的论证基础与基本内容。
(分)二、论述题(七)试论近代中国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分)(八)论富勒的法制原则。
(分)年法理一、简述题.法的特征.法与法律.法的体系.法的要素.善法与恶法.法律是手段,正义是目的。
二、论述题.法律应当于人类的深切而迫切的情感作出真切的回应,正义应为慈悲所支配;不能说什么道德和正义不是法律,从而驱使人们对法律滋生怀疑和蔑视,相反,应当在法律与道德、在法律的戒律与理性和良知的戒律之间保持必要的关系;一套法制必须表明其与道德和正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必须根植于服从它乃为一种道德义务的广泛的价值判断之中法律效力紧系于道德价值。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试题2003年基础课试题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试题2003年基础课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的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 l、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该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3、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4、犯罪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
A.死刑立即执行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无期徒刑D.有期徒刑15年5、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A.应当免除处罚B.应当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6、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7、区别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关键是()。
A.犯罪目的不同B.犯罪故意内容不同C.打击的部位不同D.使用的手段或方法不同8、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
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B.强奸罪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D、拐买妇女罪9、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
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10、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
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侵占罪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者少选不得分。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综合课法理学真题和答案_1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综合课法理学真题和答案笔者考研考试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03年法律硕士全国联考综合课法理学真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答案】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本质问题上的神意论【考点分析】神意论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其典型代表人物是中世纪经院主义神学家、法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没有关于法本质的具体论述,大体属于早期自然法和城邦法思想;法国思想家、法学家卢梭是理性论的代表,他把法律作为人的意志的体现来阐述,认为“法律乃公意的行为”;康也是理性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故选B。
2、能被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A、物B、原告C、被告D、未成年人【答案】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关系客体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区别【考点分析】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一般都可以划分为权利方和义务方。
分类:(一)自然人自然出生的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体,通常是指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二)法人法律承认其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团体。
根据法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将其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前者指各种形式的企业;后者包括机关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另外――法人成立的必要条件a、依法成立b、必要的财产和经费c、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国家国家既是国际法的主体又是国内法的主体。
如――国有企业、城市土地所有权。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对象。
是一定利益的法律的表现的形式。
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物是可以被人所控制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客观实体,可以是天然物、生产物;活动物和不活动物。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不仅仅应具有物理属性,而且应具有法律属性。
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权利客体,需具有以下条件:(1)物应得到法律的认可;――人类公共之物或危及人类之物以及国家为着某种利益而禁止其流通的物,一般都不能成为私权或公权的客体;(2)物应为人力所控制;(3)应当承担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4)需具有独立性(二)人在法律上,人是人身、人格、人的活动的复合体。
清华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

清华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民法学)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3分)1.物2.债权人的撤销权3.债务承担4.代位继承5.一般人格权二、简答题(共70分,每题7分)1.简述我国合同法中的瑕疵担保与违约责任。
2.简述共同加害行为及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
3.如何认定和保护驰名商标?4.简述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5.简述我国法上自然人的人格与胎儿保护、死者名誉保护。
6.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上的类型与效力。
7.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之间的区别。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1.试论代理权的授与行为。
2.试评我国现行法上的物权变动模式。
四、案例分析(共70分,每题7分)甲、乙、丙三人组成一合伙组织,经营餐饮业。
1998年12月20日,他们在靠近马路1的田野里发现三头黄牛,并将它们带回营业地,还发布启事,请失主前来认领。
一个月过去了,仍无人认领,便认为这些黄牛已经被人遗弃,加之饲养它们需要草料,又浪费许多时间,于是,三人一致同意每人分得一头黄牛。
甲喜爱该牛,一直精心饲养。
乙因其不善护理,致使其分得的黄牛逃逸,始终不知下落。
丙因其不愿饲养,将分得的黄牛赠与其好友丁。
2000年11月20日,黄牛的主人张某寻觅至此地,要求乙、丁返还他们得到的黄牛。
乙辩称张某已经遗弃了黄牛,无权追索,何况黄牛已经走失,他没有义务返还。
丁认为该黄牛系朋友所赠,他也不知该黄牛的背景情况,拒绝返还。
2001年1月1日,张某请求甲返还该黄牛,甲予以拒绝。
问本案如何处理?本案涉及几种法律关系,各个当事人主张权利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当事人有无抗辩事由?若有,其抗辩事由是什么?2清华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商法)一、论述题(共90分,每题30分)1.如何理解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2.试分析公司章程的特征及绝对记载事项对章程效力的影响。
3.试分析一人公司的特征及其性质。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10分)1.以商事主体是自然人还是组织体以及组织体的组织状态,如何对商事主体进行分类?2.简述公司当年税后利润的分配及违法分配的后果。
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03年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 2. 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D解析: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该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正确答案:D解析:犯罪已形成某种停止形态后,不可能再出现其他的停止形态。
某甲的抢劫行为已达到既遂状态。
3.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正确答案:A解析: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
4.犯罪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
A.死刑立即执行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无期徒刑D.有期徒刑15年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5.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A.应当免除处罚B.应当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2003年法律硕士全国联考综合课宪法学试题.doc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答案】A【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代表性国家。
英国是最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其宪法主体是由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构成的。
【考生注意】其他三个国家都是实行成文宪法体制的国家。
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答案】D【考点分析】考查要点是人格尊严。
我国建国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公民的人权受到大规模的侵犯,人格受到严重侮辱。
基于这种教训,现行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写入人格尊严的内容,
是对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权利的进一步规定。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员长C.国务院D.国家民委【答案】A【考点分析】考查要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为实施宪法而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主要包括民刑法律、诉讼法、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特别行政区的立法等。
【考生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基本法律,应由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来制定。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