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研究型课程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研究型课程探微

研究型课程探微

研究型课程探微1. 引言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相比,研究型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研究型课程的定义、特点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2. 什么是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指一种注重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的指导,而是通过自我探索、发现和实践来构建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研究型课程具备以下几个特点:3.1 学生主导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他们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并主动参与研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还能培养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

3.2 实践导向研究型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例如调查研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和应用。

3.3 独立思考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4.1 选择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需要考虑课题的重要性、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

4.2 制定研究计划学生需要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时间安排、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等。

研究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研究课题的复杂性和时间限制。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根据研究计划,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显得更加重要。

下面就研究性学习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

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

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

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

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研究性学习始于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实施情况看,仍然存在着观念模糊、认识不清的问题。

本人就这些问题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背景、意义等问题作简单阐述。

一、背景1977年~2004年,我国教育经历了不平凡的28年,就其特征而言,大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

恢复高考后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当时的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目标是落实双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抓备课、开展教材分析、摸底考试,开展了学习动力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80年代后期。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于是教育的理念转向“授人以渔”,目标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目标教学、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等。

第三阶段,90年代。

课堂教学研究转向课程改革,倡导“个性的健康发展”,目标是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施。

第四阶段,本世纪初。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理念转向“以学生为本”,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全人格,教学研究侧重于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教学评价”等。

由以上阶段性发展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学理念、育人模式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意义及理论基础(一)意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命性挑战,是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突破口,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创作欲望,有利于按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挖掘学生潜能的积极活动,对于升华学生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学习是一个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课题,每个时代不仅有颇具特色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会改进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就是一个显例。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全面推行所激起的冲击波,不仅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激发了人们对学习的理性反思,并将会引起学习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文化的演进。

一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确立学习者在自己学习生涯中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学习,也是研究。

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探索式学习,自古有之,是学者们的自发行为,浑然于接受学习之中,没有作为独立的形态分化出来,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前人的知识;作为区别于传统学习的独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在中国虽然肇始于20世纪末,但是发展迅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天研究性学习不仅以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方式而存在,而且业已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且受到政府倡导和制度的保障,这是前所未有的。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由自发行为到自觉行为,由个人行为到政府支持的行为并非一蹴而就。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理论界开始批评以接受知以习识为主,以高考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开始抨击高分低能现象,提倡教育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继而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发现学习受到关注。

此后,研究性学习渐渐崭露头角。

1997年《外国中小学教育》上刊发的《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课程的设置》一文,介绍美国长岛的劳伦斯中学(Lawrencemiddleschool)为七年级的学生开设“自主课程”(selfregulatedcurriculum);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两大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10月下旬,教育部在无锡举办了“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的反思(3篇)

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的反思(3篇)

第1篇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研究型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并对如何改进研究型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实践反思;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探究、研究、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研究型教学实践的反思,旨在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改进研究型教学提供借鉴。

二、研究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2.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研究型教学强调团队合作,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

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研究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足1.教师引导不足,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主导地位过强的问题,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2.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能力研究型教学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果,忽视了学生在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

3.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和研究型教学项目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目前,就课程建设方面,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及具体操作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

有些学校能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及时调整了课程设置,并积极尝试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

在创新教育方面勇于探索,走出一条新路,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但仍有不少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特征以及实施方法存在着误区,现谈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几点粗浅认识,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平等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素质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可见,究性学习”就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

二、重视细节和过程,强化发展性评价,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品格养成对于这一具体过程,我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教师拟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范围。

(二)、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其分工。

上述两个步骤在其他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中均有涉及,本文不再赘述。

(三)、细化研究过程,优化研究成果。

以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教学为例,①分组查阅资料。

或进图书馆,或借助网络;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需重点查阅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诗歌风格及有关的鉴赏、评点的文字。

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
项目式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或项目,帮助他们掌握科学 研究方法,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提 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 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
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 干思考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研究型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 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 研究型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研究型课程的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研究型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型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 动、探究创新为主旨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型课程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实施
,需要进பைடு நூலகம்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0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的研究型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
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03
强化与社会的联系
研究型课程将更加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研究型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其课程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 探究、实践并形成成果。
研究型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通过问题解决、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升级。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需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学习者个人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习者开展自主、独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研究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实践和思考两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实践与体验广义来说,研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者通过“启发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个阶段的训练,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教学内容压缩到理论上,而是将学习者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通常情况下,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初期,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问题;2.学习中期,学生提出问题,并制定探究计划和调查方案;3.学习后期,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探究,并将探究成果展示出来;4.学习收尾阶段,学生和教师一同总结、反思和分享成果。

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和团队合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成长和成果不断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

同时学习者可以从团队合作中学习更多,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与挑战尽管研究性学习在提高学习质量和研究能力方面有很好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咨询者、引领者和监督者。

这一变化对于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充分,难以适应学生参与程度和自主性的提升,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自主性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强,而教师在进行差异化管理和评价时难度较大。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背景、基本特征、目标定位、实施要领等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背景(一)宏观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社会对创造性人才及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重要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其他课程渗透先进的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中观背景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上“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构成的三大板块课程。

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是简便易行的。

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板块。

这两种课程标准的划分都是依据其外在属性来进行的。

20世纪90年代未,人们愈加重视对课程内涵的挖掘,关注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实践异常活跃,于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运而生,并成为课程改革一个新的切入点。

(三)微观背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

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备受学生青睐。

但在实践中,已有的校本课程较多的还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深化和拓展的知识类课程,着眼于培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课程,着眼于陶冶性情和健体强身的文体类课程等,其他方面很少考虑。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V1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V1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V1
以下是我对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研究型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启发者,通过参与和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思考。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研究型课堂中,学生的角色也应该发生一定的转变。

学生需要主导自己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
在研究型课堂中,学生需要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通过探索、观察、实验等方式积累和发掘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围绕课程设置的问题和主题进行讨论、思考和策划,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课堂形式的变化
在研究型课堂中,课堂形式也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探究、演示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研究等方式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总之,研究型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实际的探索和研究来深入了解和解决问题。

首先,研究型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研究方向,并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法。

这种自主性和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研究型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解决问题和回答研究问题。

这种实际操作和研究实践的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生可以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加以总结和表达。

这种科学研究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研究型课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一起开展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合作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这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最后,研究型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和创新。

而研究型课程则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这种实践和创新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通用18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通用18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通用18篇)高中研究性学习心得篇1通过五个月的研究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我们研究了近五个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做一个,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

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

终于,我们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调查的学校多,待分析的内容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

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

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

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比如这个组去这几个学校,那几人去那个学校,等等。

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

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

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

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

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不足之处。

研究性学习必须包含对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没计,数据的记录等等。

使我们必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能力被训练出来了。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一)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一)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研究型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考试评分”的教学方式,研究型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学以致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思考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型课堂教学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这一点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实践。

通过布置小组研究和课题探究等课下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具有探究性和探究精神,从而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获得更高的效益。

二、重视问题的设置问题是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好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研究并掌握相关教学知识。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营造一个积极、活跃、轻松和欢乐的课堂氛围。

通过引导学生第一次分享、主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挖掘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信息共享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流畅。

通过提供课件、实验和文献等信息,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研究问题,并且获取相关的知识。

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信息共享,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总之,研究型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重视问题设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注重信息共享。

只有在这些基础上,学生才能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1)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1)

关于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1)随着“新常态”下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型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新趋势。

研究型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课堂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将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对研究型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一、纵向贯穿知识点研究型课堂教学强调“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由教师引导而由学生主导的学习过程。

而知识点的内部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二、重视多元素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不仅仅是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而已,还应该让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从中梳理出问题,科学的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所有角度和因素。

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分外强调多元素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等。

三、注重“学以致用”在研究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思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传统的指引者。

研究型课堂教学要强调“学以致用”,使学生通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来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也才能达到课程的实际效果。

四、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必然会遇到难题或出现误区。

为此,教师需要提供严谨的指导和及时的反馈,还要求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流程化管理和迭代优化。

同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塑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式学习资源。

这也是研究型课堂教学中时常提及的“全员成长”的具体体现。

总之,研究型课堂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科能力的系统性学习,需要教师有着更高的素质、更多的经验和更深的领悟。

在教育界的影响下,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诸多学校正鼓励教师尝试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在学科和人文素质的双重发展中成长。

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研究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研究式教学是指将科学研究方法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索与解决中去。

研究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传授"为主的教师中心转向了"引导"为主的学生中心,提供了更加积极主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研究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等。

以问题为导向是研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师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中去。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充当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是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研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然后设计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其次,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等活动;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教师需要总结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分享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研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研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再次,研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最后,研究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然而,研究式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研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需要教师对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其次,研究式教学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包括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这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再次,研究式教学需要适当的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需要学校和教师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最后,研究式教学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中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型学习模式探索

中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型学习模式探索

中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型学习模式探索一、引言近年来,学科教育已逐渐从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向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

这种模式以发展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深入学科知识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二、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定义与特点研究型学习模式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方案,从而对学科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的学习方式。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相比,研究型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主动性: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扮演主导角色,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搜集材料、进行实践和实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性:研究型学习鼓励学生与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问与实践:学生通过提问和实践,积极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改进和总结,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研究型学习模式在各学科中的应用1. 数学:研究型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物理:物理学科依赖实验的探究和观察,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化学:化学学科涉及到实验和化学反应的研究,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4. 生物:生物学科强调观察和实验,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5.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研究型学习模式,以下策略可以参考:1. 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知识。

2. 提供必要的指导:老师在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过程中,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学科知识。

3. 培养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与同伴互动和合作,分享问题和解决方案。

对中学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学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学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思考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以教师导引,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探讨相结合,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能够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使学生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不拘泥于课本有限的知识,而是能把课本的知识自然延伸,适当拓宽,继续深入探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得更深刻,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后继续独立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的生活能力的重要保证,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针对本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谈一下对中学数学课堂中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思考。

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1.1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传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1],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行为,不能看成孤立的个人行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占主体地位,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良好的、真实的学习问题性情境的创造者;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1.2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要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再创造教学方法”。

所谓“再创造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已有数学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充分自由地、主动积极地再创造劳动获得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

应用这一方法的教学模式称为再创造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学生自主活动,强调整个数学认知活动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启导来进行,教师的主导要为学生主体达到学习目标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研究(探究)型课程的理解与实践的再认识一.正确认识研究(探究)型课程
(一)正确理解研究(探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的关系
基础型课程在知识体系和教材方面的完善而成熟,成为学校教育的首选。

接受式学习在组织教学的高效性、尤其在启蒙性教学活动的不可替代性,仍然是学校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现如今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仍以基础型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三大课程评价为主,因而以接受式学习为重要手段的基础型课程,在学校教育占据支配地位的现状不会被撼动。

但是包括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众多质疑,让我们看到了基础型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的缺陷。

研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方面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促进学生与课程双重发展的角度考虑,基础型课程规定的教学问题不宜作为研究(探究)型课程的课题让学生重复学习;基础课程衍生出来的具一定创新性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只是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科问题的学习活动,不必将其归入研究型课程的学习。

(二)正确理解研究(探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关系
根据《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和《课程指南》将这二类课程进行仔细对比,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区别是明显的。

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以核心概念的拓展内容为载体开展,一般有相关拓展课程的区域教材等支撑。

研究(探究)型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定研究课题、自主解决问题为载体来完成学习,一般没有硬性规定的教材。

上海市统编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包》,只是课题研究选题与方法步骤的参考,学生可以借鉴研究方法、模仿他人的研究过程,但是研究课题与具体的研究步骤、需要的研究材料与研究内容,则要求学生自主解决,这就是研究(探究)型课程的核心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所做的课题研究是一种准研究活动,是一种学习方式的体验。

研究型课程作为一个学习平台,能促进学生改变传统、优化自身的学习方式。

学校将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并列管理、上课时间统一安排无可厚非,只是学校对这二种课程要有清晰的区分手段。

首先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二种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有清晰的概念,其次学校应帮助教师清晰的辨识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区别,第三学校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主提高区别能力,提高研究型课程的指导能力。

二.积极实践研究(探究)型课程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关注点落实教学指导活动。

(一)规划好学期研究型课程的探究学习进度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与内容,但是我们仍应该预定一个学期教学进度,对学生是完成长课题还是短课题研究做一个初步的学期规划。

短课题研究中,一学期学生能够完成几个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小课题;长课题研究中,如何指导学生按科学方法在一学期按步骤体验课题研究、完成学习活动……从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要求,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进度可约请学生参与制定,这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选准学生研究活动的指导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能力等差异,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师指导,分为有结构探究、指导性探究和自由探究等三级水平。

首次参加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宜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指导,略有探究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提供“指导性探究”的学习指导,对经验较为丰富或能力强的学生,可放手让他们实践“自由探究”,便于他们获得更多学习实践空间。

(三)确定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程指南》对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形式,作出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等形式的说明。

在中学低年级,全班在同一个课题下设几个研究学习小组比较合适,小组间具有可比性。

有初步经验的学生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较为合适,每小组有自己
的课题、全班在3-5个探究课题条件下开展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设立3人一组的微小组探究学习,是促进学生人人主动探究、不做观望者的有效组织形式。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实践个人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学习。

学生研究小组越分散、教学班级中课题越多,教师指导的难度就越高、工作量也就越大,但这也成为教师接受挑战、自我完善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四)充分发挥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动性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动性,这是成功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关键。

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必须有他们个人独立的思维时间与空间的。

教师须把握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最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在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习的时间空间上,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思考与实践,体验合作探究。

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应乐当撒手先生!
(五)指导学生安排好课内课外的学习任务
研究型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必然有学生课内的探究交流和课外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分清并安排好课内课外的学习任务。

当教学班级课题分散、有多个研究小组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将课题研究共性的内容、或者课题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课堂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让他人获得课题研究延伸性的体验;具有自主课题特征的研究学习任务,则指导学生多安排到课余时间去探索。

课题探究学习活动是学生减负之后自己想做、想学的一个有效的学习成长空间。

(六)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课题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学生在实践研究型课程学习活动中,该以怎样的形式开展研究学习呢?研究型课程的课题研究学习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根据学生研究问题的性质,我们大致可以指
导学生实施三种策略: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

【案例】我国三十多年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目前较为典型的老龄化问题,一个学生提出“如何满足老人的养老问题又不加重社会的负担呢?”的问题,可以派生出“社区居家养老与敬老院专业扶持养老结合模式研究”的项目学习内容。

目前WiFi等网络覆盖很普遍,设计制作基于WiFi传播的校园学生音乐交流的平台,成为项目学习内容构建出来。

哪些水果和蔬菜可以人我们获得充足的维生素C呢?这一问题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学习的内容。

学校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紧急疏散演练,结果花费的时间较长,由此一学生提出了“校园消防紧急疏散路线的研究和改进”的基于问题的研究课题。

一个学生感觉台灯太单调没情趣,就想到设计制作一款个性台灯,让台灯集艺术性与科技化与一身呢?经老师的延伸布置,就形成个性学习用品创新制作竞赛的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

(七)对每个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作出恰当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学生课题研究活动中,不必刻意要求学生追求课题的结果、获得研究结论,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差异分层评价。

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形成了参加研究型课程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拿出了创新制作的半成品,就可以认定其成绩。

对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就应以课题研究计划目标达成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将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成果与各类科技竞赛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利用各种相关的竞赛平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不同等级的奖项,这是对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成果的最好的评价与褒奖。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关于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8〕36号文件。

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5.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改变.全球教育展望,2001 年08期。

6.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7.琳达·达林-哈蒙德等(冯锐等译).高效学习我们所知的理解性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23-47页。

8.王厥轩.上海开展研究型课程的认识与深化.初中探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第一辑>(序).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9.王晶滢.科学探究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61页
10.林静.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华东师大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页.
11.沈德立等.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14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