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研究型课程的再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研究(探究)型课程的理解与实践的再认识一.正确认识研究(探究)型课程
(一)正确理解研究(探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的关系
基础型课程在知识体系和教材方面的完善而成熟,成为学校教育的首选。接受式学习在组织教学的高效性、尤其在启蒙性教学活动的不可替代性,仍然是学校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现如今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仍以基础型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三大课程评价为主,因而以接受式学习为重要手段的基础型课程,在学校教育占据支配地位的现状不会被撼动。但是包括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众多质疑,让我们看到了基础型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的缺陷。
研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方面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从促进学生与课程双重发展的角度考虑,基础型课程规定的教学问题不宜作为研究(探究)型课程的课题让学生重复学习;基础课程衍生出来的具一定创新性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在研究(探究)型课程中作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只是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科问题的学习活动,不必将其归入研究型课程的学习。
(二)正确理解研究(探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关系
根据《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和《课程指南》将这二类课程进行仔细对比,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区别是明显的。拓展型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以核心概念的拓展内容为载体开展,一般有相关拓展课程的区域教材等支撑。研究(探究)型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定研究课题、自主解决问题为载体来完成学习,一般没有硬性规定的教材。上海市统编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包》,只是课题研究选题与方法步骤的参考,学生可以借鉴研究方法、模仿他人的研究过程,但是研究课题与具体的研究步骤、需要的研究材料与研究内容,则要求学生自主解决,这就是研究(探究)型课程的核心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所做的课题研究是一种准研究活动,是一种学习方式的体验。研究型课程作为一个学习平台,能促进学生改变传统、优化自身的学习方式。学校将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并列管理、上课时间统一安排无可厚非,只是学校对这二种课程要有清晰的区分手段。首先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二种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有清晰的概念,其次学校应帮助教师清晰的辨识研究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区别,第三学校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主提高区别能力,提高研究型课程的指导能力。
二.积极实践研究(探究)型课程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关注点落实教学指导活动。
(一)规划好学期研究型课程的探究学习进度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与内容,但是我们仍应该预定一个学期教学进度,对学生是完成长课题还是短课题研究做一个初步的学期规划。短课题研究中,一学期学生能够完成几个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小课题;长课题研究中,如何指导学生按科学方法在一学期按步骤体验课题研究、完成学习活动……从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要求,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进度可约请学生参与制定,这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选准学生研究活动的指导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能力等差异,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师指导,分为有结构探究、指导性探究和自由探究等三级水平。首次参加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宜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指导,略有探究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提供“指导性探究”的学习指导,对经验较为丰富或能力强的学生,可放手让他们实践“自由探究”,便于他们获得更多学习实践空间。
(三)确定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程指南》对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形式,作出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等形式的说明。在中学低年级,全班在同一个课题下设几个研究学习小组比较合适,小组间具有可比性。有初步经验的学生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较为合适,每小组有自己
的课题、全班在3-5个探究课题条件下开展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设立3人一组的微小组探究学习,是促进学生人人主动探究、不做观望者的有效组织形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实践个人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学习。
学生研究小组越分散、教学班级中课题越多,教师指导的难度就越高、工作量也就越大,但这也成为教师接受挑战、自我完善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四)充分发挥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动性
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动性,这是成功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关键。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必须有他们个人独立的思维时间与空间的。教师须把握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最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在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习的时间空间上,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思考与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应乐当撒手先生!
(五)指导学生安排好课内课外的学习任务
研究型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必然有学生课内的探究交流和课外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分清并安排好课内课外的学习任务。当教学班级课题分散、有多个研究小组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将课题研究共性的内容、或者课题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课堂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让他人获得课题研究延伸性的体验;具有自主课题特征的研究学习任务,则指导学生多安排到课余时间去探索。课题探究学习活动是学生减负之后自己想做、想学的一个有效的学习成长空间。
(六)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探究课题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学生在实践研究型课程学习活动中,该以怎样的形式开展研究学习呢?研究型课程的课题研究学习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根据学生研究问题的性质,我们大致可以指
导学生实施三种策略: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
【案例】我国三十多年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目前较为典型的老龄化问题,一个学生提出“如何满足老人的养老问题又不加重社会的负担呢?”的问题,可以派生出“社区居家养老与敬老院专业扶持养老结合模式研究”的项目学习内容。目前WiFi等网络覆盖很普遍,设计制作基于WiFi传播的校园学生音乐交流的平台,成为项目学习内容构建出来。哪些水果和蔬菜可以人我们获得充足的维生素C呢?这一问题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学习的内容。学校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紧急疏散演练,结果花费的时间较长,由此一学生提出了“校园消防紧急疏散路线的研究和改进”的基于问题的研究课题。一个学生感觉台灯太单调没情趣,就想到设计制作一款个性台灯,让台灯集艺术性与科技化与一身呢?经老师的延伸布置,就形成个性学习用品创新制作竞赛的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
(七)对每个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作出恰当的评价
研究型课程学生课题研究活动中,不必刻意要求学生追求课题的结果、获得研究结论,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差异分层评价。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要形成了参加研究型课程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拿出了创新制作的半成品,就可以认定其成绩。对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就应以课题研究计划目标达成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指标之一。我们可以将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成果与各类科技竞赛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利用各种相关的竞赛平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不同等级的奖项,这是对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成果的最好的评价与褒奖。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