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趣事

合集下载

王羲之苦练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苦练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苦练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书圣”,他的小故事也广为人知。

其中一个故事就是他苦练书法的过程。

王羲之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模仿别人的字迹,不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更进一步,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于是,他开始苦练书法。

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开始练习,一直练到深夜,甚至有时候一整天都在写字。

他的手指被笔磨破了皮,磨出了茧子,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路上观察行人的字迹,从中汲取灵感。

有时候,他会在路上停下来,仔细研究一个字的构造和笔画,甚至在地上写写画画。

就这样,王羲之苦练了几年时间,终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字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气韵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法大师,并不是因为他天生
就有超凡的才华,而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苦练书法,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书法家王羲之的7个故事

目录1、吃饺子2、王羲之卖当3、今天的蒜泥可真香4、入木三分5、王羲之书竹扇6、王羲之写字换鹅7、王羲之教子书法1、吃饺子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

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

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

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

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

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

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

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

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

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

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

书法家有趣的小故事

书法家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叫王羲之。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都在努力地练习写字。

然而,他的字虽然工整,但却缺乏灵动和生气。

有一天,王羲之遇到了一位老僧人。

老僧人看出了王羲之的困惑,便告诉他:“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要用心去感受。

你要把每一个字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让它们在你的笔下活起来。


王羲之深受启发,于是他开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

他观察自然,感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韵律和节奏。

他尝试将这些感觉融入到自己的字中,渐渐地,他的字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有一次,王羲之受邀为寺庙写一副对联。

他写完后,人们都纷纷称赞他的字写得非常好。

但是,王羲之自己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字虽然工整,但还缺少一种灵动的感觉。

于是,他决定重新写一次。

在重新写对联的过程中,王羲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

他尝试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字中,让每一个字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最终,他写出了一副既工整又生动的对联,人们看了都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字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只有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才能写出真正有灵气的字来。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精美、技法卓绝,遗留下来的作品深受艺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们的追捧。

关于王羲之,这里有几个小故事:
一、翰林学士临考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王羲之担任翰林学士的临考大官,有一位参加
考试的考生,他的答案极为平凡平淡,王羲之拿起笔想要改错,但看
到考生苦恼的表情,就在答案上写下“极其优秀”三个大字,而这位考
生最终凭着这三字考上了翰林学士。

二、年少成才
王羲之年轻极具天赋,他在郊野上学习书法,在十三岁时受到五官部
大官的赏识,拜为大写宫郭门下,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他创作《蜀
道难》、《荆溪杂字》和《游击部》等大部头的书法作品,令后世书
法爱好者们赞叹不已。

三、醉写《荆溪杂字》
王羲之有一次大醉,醉了几十钟头之后,他突然想起去年在荆溪中所
写的《荆溪杂字》,立刻大喝一声,便使用手指在砖墙上拟写起来,
作品一拼就完,写得又自然又有勃勃生机,极为精美,也给后人留下
了深刻印象。

四、癫卒之死
有一次,王羲之的儿子因病不治,令王羲之十分伤心,两个月后,王羲之也病倒在床,癫卒而死,他的孩子们将他放在家里的泥桶里,希望他能够在家里永世离世,从此王羲之的名字便流传于世。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50字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50字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50字1、书成换白鹅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2、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3、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的书法故事30字

王羲之的书法故事30字

王羲之的书法故事30字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小孩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小孩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可是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王羲之熟能生巧的故事

王羲之熟能生巧的故事

王羲之熟能生巧的故事《王羲之:熟能生巧的书法传奇》王羲之啊,那可是书法界的超级大神。

他的书法之所以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熟能生巧”四个字可起了大作用。

传说王羲之小时候就对书法痴迷得不得了。

他练字那可真是下了苦功夫。

他家门口有个大池塘,他每天都在池塘边练字。

这一练啊,就没个停的时候。

他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纸上写,写了一张又一张,那速度快得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机器。

有时候写得太入迷了,笔上的墨汁甩出去都不知道。

日子久了,他家门口那个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就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墨池。

这池塘里的水原本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里面游来游去,可自从王羲之在这儿练字后,那水就像被施了魔法,黑得像黑夜的天空。

我有一次去参观一个书法展览,看到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那字写得真是太漂亮了,笔画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飘逸。

我站在那幅字前面,眼睛都看直了,心想这得练多久才能写成这样啊。

就像看到一个绝世高手在展示他的绝世武功,心里满是佩服。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他练字染黑池塘的故事,觉得他能有这样的成就,那是一点都不奇怪。

王羲之还特别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汲取书法的灵感。

他看到天上的大雁飞,那大雁排列的队形,翅膀挥动的姿态,他都能和书法联系起来。

他想,大雁飞的时候,那身姿多优雅,书法的笔画也应该有这样的韵律。

他甚至看到路边的石头,石头的纹理,棱角,也会琢磨着怎么把这种感觉融入到字里。

有一次,他在山里游玩,看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他就蹲在石头旁边,用手指在地上比划着,模拟着写字,嘴里还念念有词,就像在和石头对话,周围路过的人都觉得他有点奇怪,可他却浑然不觉。

他在练字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一个字怎么写都不满意,他就会反复地练,几十遍,几百遍都不罢休。

就像和这个字较上了劲,非要把它写得完美不可。

他的妻子看到他这么辛苦,有时候会劝他休息一下,可他总是摇摇头说:“还不行,还没练到最好。

”正是因为王羲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才让他的书法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在书法史上,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的“临池学书”的故事。

据传,王羲之小时候并不喜欢练习书法,有一天,他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一本好字帖,便偷出来自己练习。

可是,他练了很久都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老先生在池塘边练习书法,于是他决定去请教。

当他来到池塘边时,发现老先生正在练习书法,于是他跪下来请求老先生收他为徒。

老先生教了他几个字的写法,然后让他自己练习。

王羲之非常努力地练习,每天早晨都会来到池塘边,拿着毛笔在池塘边的石头上练习书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书法水平逐渐提高。

有一天,他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时,不小心将墨汁洒在了池塘的水中,结果池塘的水变成了黑色。

于是,人们把池塘改名为“墨池”,以纪念王羲之的勤奋和努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王羲之的趣闻逸事

王羲之的趣闻逸事

王羲之的趣闻逸事一、东床快婿太傅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

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

只有一个青年在床上露出肚皮,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

”郗鉴听后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来到王氏府上,见那个年轻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这个年轻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说法由此而来。

这件事在《世说新语》及《晋书・王羲之传》里皆有记载。

二、王羲之吃墨王羲之出身东晋王家,他的很多父辈们包括其父亲王旷在内都是当时杰出的书法家。

受家族传承影响,王羲之从四、五岁起就开始练字了,而且拜了他的姨母,“东晋第一书法家”卫夫人为师。

名师出高徒,练到11岁的时候,王羲之的书法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了,但是他并未骄傲自满,而是更加用心临帖、练字,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午饭,书童送来的是蒜泥和馍馍,催了他几次吃饭,他都没反应,光顾着练字了,这书童无奈只能去叫他母亲来催他吃饭。

他母亲来到书房,只看到王羲之正拿着馍馍沾着墨汁往嘴里送,弄得满嘴都是黑乎乎的。

原来他的眼睛一直就没离开过字,错把墨汁当蒜泥了,他母亲不由得笑出了声。

王羲之浑然不觉,还说呢:“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勤练不辍成就了一代“书圣”。

三、王羲之爱鹅王羲之生性爱鹅,当时在山阴这个地方有个道士久慕王羲之大名,一心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要见王羲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人家也未必肯写。

这山阴道士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鹅,就专门养了一批品种很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养的鹅好,就专门来看,见过之后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这道士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对王羲之说:“我这鹅是不卖的,不过你可以用你抄的《道德经》来换。

王羲之的趣闻故事(3篇)

王羲之的趣闻故事(3篇)

王羲之的趣闻故事(3篇)导语:有很多关于王羲之的有趣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羲之的趣闻故事,欢迎阅读。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付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拍掌称妙。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七岁就开始练字,尚未成年,已经落笔不俗,被人誉为小神笔。

当时,朝廷中有位名叫王敦的大将*,常常把王羲之带到*帐中表演书法,天*晚了,还让他在自己的铺上睡觉。

有一次,王敦起床了,王羲之还没有醒。

一会儿,王敦的心腹谋士钱凤进来了,两人悄悄地商量事情,谈的是想*的事,却忘记了王羲之还睡在帐中。

王羲之醒来,听见了他们谈话的内容,非常吃惊,心想,如果他们记起了自己睡在这里,一定会怀疑机密泄露,说不定要杀人灭口呢!怎么办?恰好昨天喝了点酒,于是,他就假装酩酊大醉,把床上吐得遍处都是,接着,又蒙头盖脸,发出轻轻的鼾声,好像睡熟了似的。

王敦和钱凤密谈了多时,忽然想起了王羲之,不由得心惊肉跳,脸*骤变。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关于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关于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关于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

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

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

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

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阿弟,你看我多忙啊!人手太少了,你还小,帮我管管店务,学点生意经,过两年我就可以分点资金给你,你可以办农场,开商店,发大财,有什么不好呢?”这幅作品作于佛罗伦萨遭受教皇勾结外国侵略者屠杀人民之际,作者借《摩西》像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叛国者的愤怒。

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也像他的雕塑一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他用神奇的笔塑造了众多感人至深的形象。

为画西斯廷的壁画,米开朗基罗一个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画了4年零5个月,终于给世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杰作——《创世纪》。

《创世纪》共分《亚当的创造》、《夏娃的创造》、《逐出乐园》等九个场面。

在这几幅大画的四周,又画了基督祖先和其他有关的故事。

当整个作品完成时,3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劳累得像个老人了。

由于长期仰视,头和眼长久不能低下,连读信都要举到头顶。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王羲之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其行书和草书风格自成一派,被誉为“书圣”。

以下是有关王羲之书法的一些故事:1. 换鹅王羲之喜欢养鹅,并且从鹅的形态和动作中领悟书法之道。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明白后,特意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每日赶着白鹅在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

有一天王羲之终于“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被吸引后买下了它们。

此后老道不断地向王羲之请教书法,以换取更多的鹅。

2. 临池学书王羲之家后有一口池塘,他常在池塘边练字。

练完字后,他就在池塘里洗笔和砚台。

久而久之,池塘的水被墨染黑了,人们称之为“墨池”。

3. 坦腹东床王羲之被朝廷征召为太尉时,他推辞不掉,只好前去赴任。

在太尉府中,他保持廉洁,生活简朴。

他喜欢穿着家常衣服,躺在露天的庭院里。

他虽然做了高官,但仍未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

他特别善于画扇,其扇面常常是“竹岩水石”、“人或鸟兽”等。

据说,朝廷中的大臣们常常来向他求字,他都欣然应允,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傲慢。

4. 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字写得非常好。

据说,在他写字的时候,笔力强劲,字迹入木三分。

有一次他把字写在一根大木板上,让人把它抬到一座寺庙里去。

不料在半路上,字迹竟然被人刮去了一大半。

当人问起这事时,他说:“那些字是写在木板上的,所以被刮去了。

”人们听了后都惊叹他的书法功力。

5. 写经换鹅据说王羲之写经时非常用心,每一笔都经过深思熟虑。

他写经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换取白鹅。

当时有一位僧人想要得到一幅王羲之的字,便把几只白鹅送到王羲之家门口。

王羲之非常高兴,马上给那位僧人写了一篇经文,并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心意和情感。

后来这位僧人拿着这篇经文去见皇帝,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和艺术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的个性特点和人生哲学。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生平的小故事有哪些1、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街头闲逛,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卖竹扇,但是生意冷清,无人问津。

王羲之心生怜悯,便上前对老婆婆说:“我给您的扇子题几个字,您就能卖出去了。

”老婆婆起初半信半疑,但看到王羲之的真诚,便答应了。

王羲之拿起笔,在每把扇子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

老婆婆看到扇子被弄脏了,心里有些埋怨。

王羲之却告诉她:“您就说这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要卖一百钱。

”老婆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叫卖,果然,人们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慕名而来,扇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2、巧补春联每年春节,王羲之都会亲自书写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但是,每次刚贴上不久,春联就会被人偷偷揭走。

因为他的书法太受欢迎了。

这一年,王羲之又写了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为了防止春联被偷,他想了一个办法,先将春联剪去下半截,只贴出“春风春雨”“新年新岁”。

偷春联的人一看,觉得这半截春联没啥意思,就没有偷走。

到了除夕之夜,王羲之将下半截春联贴出,变成了一副完整而精彩的春联,众人看后无不称赞。

3、以书换鹅山阴有一道士,养了一群漂亮的大白鹅。

王羲之听说后,前去观看,看到那些鹅在水中嬉戏,姿态优美,非常喜爱。

道士看出了王羲之的心思,便说:“如果您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这群鹅就都送给您。

”王羲之欣然答应,很快就完成了抄经,用自己的书法换走了道士的鹅。

这件事成为了一段佳话,也反映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4、墨池遗迹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为了练习书法,他常常废寝忘食。

他在家附近的一个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字就在池塘里洗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塘里的水都被染黑了,留下了“墨池”的遗迹。

这也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精神。

5、入木三分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从此,“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了解5个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1.竹扇题字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无人问津。

王羲之十分同情她,就在她的扇子上题了一些字。

老妇人起初很生气,觉得王羲之弄脏了她的扇子,但当人们看到这些字时,纷纷出高价购买。

原来,王羲之的字太受欢迎了,扇子很快被抢购一空。

2.书成换鹅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带着一只漂亮的鹅,就向她提出用他刚写好的一幅书法作品来换。

老妇人欣然同意,王羲之得到了他心爱的鹅,而老妇人则得到了珍贵的书法作品。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雅趣。

3.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非常刻苦。

有一次,他忘记了吃饭,母亲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然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说:“这馒头真甜啊!”母亲走进一看,哭笑不得。

王羲之的这种专注和投入精神,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4.掘墓偷艺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

据说他为了学习书法,曾经去掘别人的墓,偷取墓志铭来研究。

这种行为当然是不道德的,但他的学习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追求艺术和学习,有时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5.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

有一次,蔡邕偶然看到工匠用帚子蘸石灰水在墙上写字,由于帚子比较软,石灰水也比较稀,所以写出来的字带有丝丝露白。

蔡邕受到启发,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字体——飞白体。

这种字体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写成的模样,给人一种苍劲有力的感觉。

6.入木三分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

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跟书法有关的故事

跟书法有关的故事

跟书法有关的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王羲之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刻苦练习,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不仅形态优美,而且气韵生
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他写了一幅作品,自认为完美无缺,于是就把它挂在了墙上,自己则坐在一旁欣赏。

过了一会儿,一位老者路过,看到了这幅作品,连连称赞。

王羲之非常高兴,认为终于找到了一个知音。

但当老者指出一个错别字时,王羲之才恍然大悟,原来老者是故意说错的,以此来提
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需要不断努力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
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

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

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

”“二号锅斤半。

”“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

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

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

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

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

”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

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

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
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
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

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

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

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

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羲之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