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作品中民族和声特色研究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台湾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多种风格和类型,其中以合唱作品和管弦乐作品最为著名。
其作品《托卡塔》是一首以管弦乐为主的作品,其特色之一便是其独特的和声应用。
一、不拘一格的和声处理《托卡塔》的和声处理打破了传统对和声的束缚,不拘一格地采用了各种和声手法,使得整个作品的旋律和和声都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比如,在开头处,作曲家采用了一种大段的换调进行,将整个作品推进到了新的调式中,形成了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此外,整个作品中的和声处理也非常细腻,比如在高潮处运用了音乐的轮廓性和反向性,形成了独特的和声叠加效果。
二、突出音乐的律动感和动感在和声处理上,作曲家还特别注重了音乐的律动感和动感,使得整个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有韵律感。
比如,在开头处,作曲家在和声中直接采用了巴赫著名的G小调小步舞曲的和声剪影,使得整个作品的节奏感更加强烈、明显。
而在高潮处,作曲家通过和声的处理,强化了乐曲的律动感和动感,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音乐气息和音乐冲击力。
三、运用了多种和声配器处理技巧除了创新的和声处理方法,作曲家还在《托卡塔》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和声配器处理技巧,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效果更加微妙、细腻。
比如,在弦乐的和声处理中,作曲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和声配器处理技巧,从而使得和声的效果更加清晰、明快。
而在管乐部分,作曲家则采用了类似于巴赫的复调和声的处理技巧,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完美。
四、和声处理和旋律编排完美结合最后,《托卡塔》的和声处理和旋律编排完美结合,旋律和和声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世界。
比如,在高潮处,作曲家巧妙地将旋律的高潮部分和和声叠加在一起,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音乐效果。
而在整个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旋律和和声的互相呼应、相互配合,使得整个作品都呈现出具有强烈震撼力的音乐气息,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总之,《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充分显示了作曲家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天赋。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中国作曲家王建中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该作品是王建中创作的一部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和声技巧上的独到才华。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技巧,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将对《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巧妙运用了对位法。
对位法是一种常见的和声技巧,通过多个声部之间的对位关系来创造和谐的效果。
在《托卡塔》的开头部分,王建中将主题分别分配给两个手指进行演奏,这种对位的方式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多变。
在整个作品中,王建中还通过不同的音乐段落和声乐器的对位,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和和谐。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弦进行。
和弦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多个音符组合而成的,通过合理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和声效果。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弦进行,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和声色彩。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王建中利用高度张力的和弦进行创造出了宏伟壮观的音乐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采用了调性变化的手法。
调性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音乐的基调和音乐段落的发展。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调性的变化,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音乐变化。
在一些重要的转折处,他通过变换调性,创造出了音乐的意想不到感和惊喜。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使用了复调和声。
复调和声是指多个声部之间出现的独立运动和独特性。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复调和声,通过多个声部的运动和交替,创造出了丰富的音乐效果。
这种复调和声既展示了王建中独特的和声构思,也增加了作品的音乐复杂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托卡塔》是现代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所作的一首大型钢琴协奏曲,该作品以其精巧的和声运用而备受推崇。
在作品中,王建中运用了许多特色的和声来营造出音乐的情感色彩和个性特征。
下面就介绍一下《托卡塔》中的特色和声应用:
1.引用早期音乐的和声元素
在《托卡塔》的第一乐章中,王建中引用了巴洛克时期的和声手法,如反复和弦、奏鸣曲式等。
这种和声往往运用大量的半音、小三度等跨度较小的音程,产生出紧张、接近的音乐氛围,使听众更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张力。
同时,这种和声手法与现代和声结构的融合,也表现出王建中对历史音乐风格的尊重和运用的想法。
2.利用丰富的和声变化来表现情感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大量采用了动态和声变化来表现音乐情感。
比如,在第一乐章中,王建中通过变化的和声色彩和层次感来表现出音乐中的悲痛情感。
此时,王建中采用了少量的音阶上升和下降来创造出更加明显的情感表现,这种和声处理方法也在王建中的其他作品中有所体现。
3.巧妙地使用和声的配器
在《托卡塔》的配器方面,王建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与交响乐团的弦乐器进行巧妙的配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比如,在第二乐章中,王建中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和声运用,运用了乐队重奏来加强和声的效果。
同时,王建中还使用了各种半音阶与全音阶的组合,使得音乐的和声更加富有层次感,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之,《托卡塔》中王建中的和声应用十分精妙,让人听了之后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现,而且还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在和声方面的独创及卓越表现技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是中国现代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托卡塔》是中国乐坛的经
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闻名于世,以下将分析其中的一些特色和应用。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丰富而多样。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和弦的音色和变化,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在作品的开头,低音部的和弦奏鸣可以明确的听到,这为整个作
品的和声奠定了基础。
作曲家还巧妙地结合了旋律和和声,使得旋律与和声之间呈现出和
谐的关系。
作曲家还运用了错位和声、斜和声等技法,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托卡塔》中的和声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元素,更是作品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也体现了王建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融合。
他将西
方古典音乐的和声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和声风格。
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模因和模子音,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
他还经常运用复
调和声和异域音阶,让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冲击力。
王建中的和声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中国
传统音乐的独立性和自我特点,又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音乐流派,包括古典音乐、爵士乐和电子音乐等。
他的作品《托卡塔》展现了他在和声运用方面的深厚功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托卡塔。
托卡塔是一种古典音乐形式,起源于意大利巴洛克时期。
它通常是一首独奏钢琴曲,具有快速、活泼的特点,结构上分为几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结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体系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语言,展现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应用。
他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和声规则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传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
他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包括和声进行、和声节奏、和声进行式等,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感和表现力。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也充分展现了他对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对和声美学的不懈追求。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大量运用了和声的对位和变奏。
对位是指两个或多个乐声线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音乐纹理。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运用了对位的技巧,使不同乐声线在音乐中相互呼应、交织,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效果。
他还对主题进行了多种变奏处理,使得乐曲在和声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这些和声上的对位和变奏处理,为《托卡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以上的技巧运用,《托卡塔》中还体现了王建中对于和声美学的深刻追求。
他注重在音乐中塑造出丰富的情感和内在的音乐表达,通过和声的运用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声变化,既有激烈的音乐冲突,又有柔和的音乐表达,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情感张力和戏剧性。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不仅使音乐更加生动鲜活,也突显了他对音乐表达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声美学的精准把握。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托卡塔》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闻名。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王建中扎实的音乐功底,还展示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从和声的角度来探讨《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分析其和声特点以及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托卡塔》中的和声特色。
王建中在这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和弦,通过和弦的堆叠和变化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既有传统西方古典音乐的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采用了大量的层叠和弦,这不仅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效果。
通过叠加不同的和弦,王建中巧妙地营造了音乐的张力和厚重感,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富有内涵和魅力。
他还运用了一些不常见的和弦进行音乐的变化,从而使整个作品更加新颖和引人入胜。
除了层叠和弦外,《托卡塔》中还大量运用了和声的转位和倒位。
这种手法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变的面貌,还能够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动感。
通过和声的变化,王建中成功地营造了音乐的跌宕起伏和融合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和饱满。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非常丰富多变,不仅包括了层叠和弦、转位和倒位、和声走向的变化和转变等多种手法,更融合了传统西方和中国音乐的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
通过和声的变化和调整,王建中成功地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动感。
音乐在运用和声的变化之后,显得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使整个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融合了传统西方和中国音乐的元素,王建中成功地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和声上的运用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变的面貌,更在音乐的风格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是王建中在音乐上的创新和突破,它不仅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力,更展示了他对和声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论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艺苑探究Y IY U A NT A NJ IU生于战乱动荡时期的王建中,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为我国钢琴音乐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
王建中一生创作改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钢琴曲目,因其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积淀了深沉的民族感情以及家国情怀,他的钢琴作品中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是我国钢琴作曲史上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士大夫情怀、润腔技法以及节拍变换三方面入手,深刻阐释其作品中的民族特色,为我国现世钢琴作曲发展贡献理论助力。
一、引言王建中出生于1933年的上海,此时的上海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激荡融合的前沿阵地。
王建中在少年时期就饱受中西文化碰撞的浸染,现代文化的涌入与兴盛使其投身到钢琴艺术中,而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沉淀,则赋予他钢琴创作中突出的民族特色。
也正因如此,王建中一生创作的23部钢琴音乐作品,不是对传统民族曲目进行钢琴曲改编,就是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创作基础,民族风格成为其钢琴作品的最大特色。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既体现在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中,也表现在其作曲的创作技法中,具有极高的分析研究价值。
二、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士大夫”情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融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于一体的“士大夫”文化。
“士大夫”文化发展到民国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
王建中成长于民国时期的书香门第,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长久熏陶,“士大夫”情怀在其思想中生根发芽。
加之王建中经历了建国、文革、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诸多重大历史时期,亲历着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作为文人,王建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士大夫”情怀在钢琴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创作于1958年的《云南民歌五首》根据云南同名民歌改编,时值新中国推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新政策。
王建中保留了原民歌中鲜明的云南民族音乐曲调,融合了云南多民族的地域音乐风格,反映了云南人民的生活新风貌,于曲中蕴藏着他对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关切。
王建中钢琴作品民族性风格浅析
民歌和戏 曲是我 国民间音乐文化 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
表现形式。王建中钢琴作 品的一个突出特点 , 就是以一些群众耳 熟能详 的民歌和戏 曲音调来进行钢琴化 改编 ,在钢琴作 品中体
琴教学作品 , 他 被调 到钢琴系从事钢琴作 品的创作 。从此 , 他开
始专 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 ,经常下 乡去 收集 各地 的山歌 和劳动 号子等音 调 、 节奏素材 , 先 后创作 和改编 了 2 3首 富含 民族 特色 的钢琴作品 , 如: 《 云南民歌五首》 、 《 浏 阳河》 、 《 百 鸟朝凤》 等改编
作品 , 《 变奏曲》 、 ( ( / 】 、 奏鸣曲》 、 《 情景》 等原创作 品。王建 中钢琴作
品在 我 国的钢琴 创作 和钢 琴教育 领域都 占据 着非 常重 要 的地 位, 他被称 为“ 我 国为数不 多的几乎 只写作钢琴 曲而又有 显著成 就的作 曲家之一 ” , ① 他创作的钢琴作 品经 常作 为钢琴教学 、 音乐 会和各类钢琴 比赛 中的选用 曲 目,在有些 国内重 大钢 琴 比赛 中 还作为规定曲 目之一。 王建 中钢琴作 品创作非常 注重 对民族性风格 的把 握 ,其创 作立足于我 国五声性 的创作思想 ,将 大量的 民间音乐 元素移植
现 出民歌 、 戏 曲风格。 在民歌音调的取材方面 , 作者多 以各 民族 、 地 区最具代表性 的 民歌 曲调来进行改编创作 , 赋 予作 品地域特色 。如《 云南 民歌
五首》 以云南 民间广 为流传 的五首 民歌为题材 , 五首 民歌之间风 格迥异 ,从各个侧面反映出云南地区各族 人民的生活情景 ; 《 山 丹丹开花红艳艳》 中的旋律取材于陕北 民歌《 当红军 的哥哥 回来 了》 和《 女孩担水》 , 旋律高亢 、 豪放 , 是典型的陕北信天游 曲调风 格 。在 民间戏曲和说 唱音乐的取材方 面, 作者多 以民间戏曲中提
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
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
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钢琴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主题选材方面。
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多以中国传统音乐主题作为素材,如古典诗词、民间歌曲、器乐曲等等。
例如,他的《汉宫秋月》、《水调歌头》、《三闾暮雪》等作品,都深受听众喜爱。
二、旋律和节奏上的体现。
王建中的钢琴创作以传统中国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基础,同时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
这些作品旋律独特,节奏丰富多变,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三、表现情感深刻。
王建中的钢琴创作既有表现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有表现人类情感的作品。
他善于用音乐语言表达性感情,如《秋风舞曲》、《古道风云》等作品就是他表达强烈感情的代表作品。
综上所述,王建中的钢琴创作具有极为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旋律选材、节奏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观赏性。
浅谈王建中钢琴作品
京 中 央 乐 团创 作 组 工 作 。 五年后再次回到
上 海 音 乐 学 院作 曲 系任 教 在 此 期 间 创作 了优 秀 的 作 品 . 受 到 社 会和 广 大群 众 的喜 爱。从 1 9 8 8年 开 始 , 他 开 始担 任 上 海 音
3晚 期 钢琴 作 品 概 述 二 十世 纪 八 十 年 代至 今 . 作 者 的 创 作 领 域 更 为 广 泛 .开 始 涉 及 到 艺 术 歌 曲 领 域, 大胆 的对 钢 琴 曲创 作 进 行 现 代 技 法 的 探 索和 实践 从 他 的作 品 中可 以看 到 . 他 是 在 尽 可 能 的追 求 五 声 性 与 现 代 技 法 的
, , ,
关键词 : 钢琴作品
一
创作 时期
创 作 特 点 1 . 早 期 钢 琴 作 品概 述 二 十 世 纪 五 十 年 后 期 至 六 十 年 代 中 期 是 转 型 时期 . 由学 生 到 教 师 的 角 色和 身 份 的 转换 , 使他 的思想 、 事 业 观 念 得 到 重 中迄 今 最 后 一首 改编 曲 . 除 了 以往 所 具 有 的风 格 、 技 法外 。 该 曲最 突 出 的 一 特 点 是
1 9 5 8年 钢 琴 毕 业 后 被 派 到 沈 阳 音 乐 学 院 附中工作 , 1 9 5 9年 重 新 调 回上 海 音 乐 学 院 ,担 任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附 中 的钢 琴 教 学 .
后 又 在 大 学 部 担 任 指 挥 系 及 民 乐 作 曲理 论 专 业 教 和 声 课 1 9 7 3年 王 建 中 受 殷 承 宗 的 邀请 到北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为托卡塔这首古典钢琴作品中的和声应用贡献了许多独特的特色。
托卡塔是一种音乐形式,常见于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中,王建中通过巧妙的和声处理,赋予了这首作品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一、大胆的调性变化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常常运用大胆的调性变化,以增强音乐的紧张感和冲击力。
在一些地方,他突然从一个调性跳到另一个调性,或者在同一个小节内同时进行多个调性的运用,使得旋律线条更加复杂,和声更加丰富。
在作品的第二主题中,王建中将旋律线从A小调转到A大调,使得音乐的气氛瞬间变得明亮起来。
这种调性变化不仅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也给听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听觉体验。
二、和声的层次感王建中在托卡塔中巧妙地运用了和声的层次感,使得不同的音符在和声中有着清晰的定位,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
他常常在底层的和声中添加上层的装饰音符,使得音乐更加丰满和华丽。
他还注重层次之间的呼应和对比,使得和声的运用更加协调和谐。
在作品的第一主题中,王建中巧妙地使用了分散和弦和交响和弦的组合,使得底层的和声与上层的装饰音符相得益彰,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
三、和声的变化和转变王建中在托卡塔中通过巧妙地处理和声的变化和转变,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他经常在和声的进行中添加不同的音型和和弦进行,使得音乐的进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这种变化和转变不仅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张力和动感,也给听众带来了惊喜和愉悦。
在作品的过渡部分,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降E小调和附属和弦,为接下来的音乐铺设了一个精彩的桥梁,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和深刻。
四、和声的对位和反复他经常在相邻的声部中设置对位关系,使得音乐中的不同声部相互呼应,互相照应。
他还注重和声的反复运用,使得音乐的主题和变奏层叠在一起,给人一种旋转和环绕的感觉。
在作品的第三主题中,王建中设置了两个相互对位的声部,以及多次的反复运用,使得音乐的结构更加清晰和连贯,给人一种回环和旋转的感觉。
浅析王建中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瞩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
王建中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共27首,其中由传统民族音乐改编而来的作品占钢琴作品总数的一多半,此类改编作品就成为了他创作的核心方向。
他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众多,涉及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与现代化交融。
这些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钢琴创作曲、钢琴改编曲两大类:(1)钢琴创作曲根据王建中的创作时间排列:1961年创作《变奏曲》、1966年创作《托卡塔》、1966年创作《田歌》、1976年与杨立青共同创作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1981年创作《小奏鸣曲》、1983年创作《钢琴组曲》、1985年创作《诙谐曲》、1991年创作《歌五首》、1994年创作《情景》、2000年创作《小奏鸣曲一、二、三》、2012年为上海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创作《随想曲》。
(2)钢琴改编曲王建中在这一时期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强力影响,创作的钢琴改编作品主要集中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这十年之中。
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的。
1958年创作第一首具有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云南民歌五首》,1972年创作以歌剧《血海》为原型的《赤胆忠心》、以同名歌曲创作歌曲《浏阳河》和以聂耳创作歌曲改编的《大路歌》,1973年创作《陕北民歌四首》组曲(包括《军民大生产》《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绣金匾》)、改编自中国传统民族唢呐曲的《百鸟朝凤》、以古琴曲改编创作《梅花三弄》,1974年创作日本民歌改编的《樱花》和《五木摇篮曲》,1975年依据器乐合奏曲创作《彩云追月》,1976年依据赵开生评弹曲创作《蝶恋花》,2001年根据钢琴与管弦乐同名歌曲改编创作《走进新时代》及2003年依据古筝曲创作未发表的《渔舟唱晚》。
王建中在上海音乐学院刚任职期间是他对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时期,这一阶段他创作出他的第一部钢琴改编作品《云南民歌五首》。
在此之前王建中经常外出采风,感受传统地方风情,积累了众多民族民间文化素材,也正是如此,开启了他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之路。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1. 引言1.1 王建中及其作品简介王建中,原名王振中,1962年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冼星海。
王建中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声乐、舞台音乐等多个领域,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托卡塔》是王建中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作品结构严谨,曲风轻快活泼。
这首曲子在和声运用上有着独特的特色,展现出王建中丰富的和声想象力和技巧。
通过对《托卡塔》中和声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建中的作曲风格和音乐思想,以及他在和声创作方面的独特贡献。
接下来将对《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进行具体探讨。
2. 正文2.1 托卡塔的和声特色托卡塔在王建中的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形式,其和声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和声的稳定性:托卡塔常采用稳定的和声进行构建,通过简洁清晰的和声结构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和声的稳定性可以使听众更容易理解音乐的结构和主旋律。
2.和声的变化性:尽管托卡塔的和声常较稳定,但王建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和声的变化,通过引入不同和弦和音响效果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3.和声的复调性:托卡塔的和声常以复调的形式呈现,通过同时出现多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使音乐更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复调的和声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还增加了听众的审美体验。
4.和声的变化回旋:在托卡塔中,王建中经常运用和声的变化回旋,即通过不同和弦的变化和转换来展开音乐的发展和情感表达。
变化回旋的和声处理使音乐更具有动态感和张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托卡塔的和声特色在王建中的作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体现了其对音乐和声的深刻理解和处理能力。
通过对和声特色的把握和运用,王建中的《托卡塔》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深深吸引着听众的心灵。
2.2 和声使用的技巧托卡塔的和声特色在于其丰富多变的和声使用技巧。
在王建中的《托卡塔》中,他运用了许多技巧来丰富和声,展现作品的独特性和美感。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的《托卡塔》是中国国产音乐家所作的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在和声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色,下面将会对其中的和声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这首曲子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和和声体的结合,使得整个曲子具有非常强烈的和声层次感。
通过在不同手指间的快速切换,王建中调动了不同的音色,使得每个音符都能够清晰地传递出来,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曲子的和声特点。
在曲子的起伏变化中,王建中灵活地运用了模进,使得整个曲子的和声线条更加丰富多变。
在曲子的开始部分,通过快速的音阶上行和下行,王建中拉开了曲子的序幕,同时也为后续的和声演绎做了铺垫。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王建中通过不断的模进和突然的节奏变化,使得曲子的和声线拉得更加紧密,同时也增加了曲子的戏剧性。
在曲子的结束部分,王建中通过使用重复音符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和声回旋,使得整个曲子收尾得到了良好的呼应。
通过音符的重复,在和声应用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使得曲子的和声特点得到了更好的突出。
《托卡塔》是王建中运用了多种和声手法所创作的一首非常出色的钢琴独奏曲。
通过对位法和和声体的结合、模进的运用以及腓格列-斯坦的使用,王建中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和声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这些独特的和声应用无疑让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部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托卡塔》是他在钢琴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托卡塔》不仅在技巧上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和声的应用上也体现了王建中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和声的角度来探讨《托卡塔》中的一些特色和应用。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运用了复调和声。
所谓复调和声,指的是在音乐中同时存在多个旋律线,每个旋律线都有自己独立的旋律和和弦进行。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通过左右手的对位运用,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
在第一段主题中,左手不断地进行八度音程的运动,而右手则弹奏着上方的旋律线,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了多层次的音乐效果,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味。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还大量使用了属七和弦。
属七和弦是指由根音、大三度、纯五度和小七度组成的和弦。
在西方音乐中,属七和弦常被用来作为转调的桥梁,通过属七和弦的转变,可以将一个调式引导到另一个调式中。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特点,通过属七和弦的转变创造出音乐的张力和变化。
第二段主题中的和弦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中,王建中频繁地使用D7和弦(D、F♯、A、C),通过D7和弦的转变,将作品从C大调引导到了G大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王建中还在《托卡塔》中运用了整音和声。
整音和声,又称为全音和声,是指在音乐中使用全音阶进行和声。
相比于传统的调式和声,整音和声更加富有神秘和异国情调。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通过整音和声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个性化。
在第三段主题中,王建中运用了全音阶进行的不断上下行运动,营造出神秘和浮动的音乐氛围。
整音和声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色彩和魅力,使得《托卡塔》在和声层面上更加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非常独特和突出。
通过复调和声的运用,他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感;通过属七和弦的转变,他创造了作品的张力和变化;通过整音和声的运用,他给作品带来了神秘和个性化的色彩。
这些特色的和声应用使得《托卡塔》成为了一首音乐作品,不仅在技巧上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在和声上也呈现出了王建中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性。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台湾作曲家王建中的一首作品,是一首以管弦乐队为伴奏的器乐曲。
该曲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和声应用技巧,以及其个人音乐风格的独特之处。
下面将从和声的角度对《托卡塔》中的一些特色进行分析。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突出了多声部的交错与对位。
王建中在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声部进行和声的编配,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在开头的部分,曲子以一个渐强的音符开始,接着弦乐部和管乐部相互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对位效果。
整个曲子中,不同的声部交错、交叠,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强烈。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丰富多样。
王建中不仅运用了常见的主和副调进行和声,还运用了一些非主调进行和声,使得音乐更加具有变化和独特性。
在第二部分中,曲子从A 大调转到了C大调,运用了两个不同的调式进行和声。
这种和声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增加了音乐的变化性和可听性。
《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还体现在对和弦的运用上。
王建中在曲中运用了各种类型的和弦,丰富了音乐的色彩与表现力。
在第三部分中,曲子使用了较多的属七和弦,使得音乐更加紧张与激烈。
在整个曲子中,王建中还通过运用大量的七和弦、属七和弦等,使得曲子更加富有张力和情感。
《托卡塔》中的和声运用还体现在对和声进行变化和转换上。
王建中巧妙地运用了和声的变化和转换,使得曲子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第四部分中,曲子通过对主题进行和声变化,使得曲子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层次,增加了音乐的变化与吸引力。
《托卡塔》中展现了王建中丰富的和声应用。
通过多声部的交错与对位,丰富多样的和声进行,各种类型的和弦运用,以及对和声的变化和转换,王建中创造了一部充满变化和张力的音乐作品。
他的独特的和声风格使得《托卡塔》成为了一首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
谈“文革”时期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
摘 要:在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发展长河中,“钢琴改编曲”成为“文革”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唯一形式。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大多创作于这一时期,王建中先生将民族化思想融入钢琴创作中,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中国钢琴改编曲。
本文将从调性、节奏、多声性三个方面的民族特色入手,对“文革”时期王建中中国钢琴改编曲进行探析。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民族化钢琴,作为外来贡品来到中国,最初300年间并未真正发展起来。
直到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中国近代新音乐才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钢琴音乐在中国才真正扎根。
中国早期的音乐先驱尝试将钢琴这一西方乐器和中国传统音乐更好地融合,使钢琴创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文革”中期,青年钢琴家殷承宗经探索将京剧曲调和钢琴技法相结合,创作了第一首改编曲《红灯记》,拉开了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序幕,让钢琴音乐生存了下来。
至此,钢琴改编曲也是“文革”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唯一形式。
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色和政治烙印的钢琴作品。
在众多钢琴改编曲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王建中先生的中国改编曲莫属。
他的钢琴改编曲在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基础上,赋予了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1]。
被称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作曲家之一”的王建中先生是“文革”时期对钢琴事业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
王建中至今创作了26部作品,其中23部是为钢琴而作的作品,而在“文革”期间创作的钢琴作品就有10首,均为钢琴改编曲,见表1。
表1 “文革”时期王建中主要钢琴改编曲序列号作 品类 型创作时间1《浏阳河》湖南地方剧改编1972年2《大路歌》革命歌曲改编1972年3“陕北民歌四首”《军民大生产》革命歌曲改编1973年4《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同名陕北民歌改编1973年5《绣金匾》同名陕北民歌改编1973年6《翻身道情》秧歌剧《减租会》改编1973年7《梅花三弄》同名古琴曲改编1973年8《百鸟朝凤》同名 唢呐曲改编1973年9《彩云追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改编1975年10《蝶恋花》说唱评弹曲改编1976年从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王建中的创作均以传统音乐为创作素材,充分发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传统器乐的民族特色。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托卡塔》是王建中于2006年所作,是一首三声部的合唱曲,由钢琴伴奏。
该曲具有多种特色的和声应用,下面将就其特色和声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更加复杂的节奏《托卡塔》中的节奏相比传统的合唱曲来说更加复杂。
该曲使用了很多变换节奏的技巧,以表现出曲子所描绘的冬日中的寒冷和孤独感。
例如,该曲的前奏和终曲中,钢琴使用了迅速的跑动和连续的音符来营造出旋律的紧张感。
此外,该曲中也使用了复杂的换拍技巧,让听众对曲子的走向和起伏更加清晰。
2.和弦的层次感《托卡塔》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和弦,让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三个声部会分别演奏出不同的和弦,这样可以让听众感受到曲子的层次感。
此外,在倒影段中,王建中还使用了模拟音阶的和弦,让听众感受到曲子的变化和复杂性。
3.梦幻般的调性变化《托卡塔》中的调性变化十分巧妙。
整首曲子中,王建中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调性,让曲子的情感变化更加细腻。
例如,在曲子的高潮部分,王建中使用了升调式,让音乐更加梦幻般。
此外,曲子中还描绘了孤独和绝望的情感,王建中用了一些黑色调性表达出这种情感。
4.多种和声手法的结合使用《托卡塔》中结合了很多不同的和声手法,让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该曲中出现了很多复调手法,如平行六度和跳进三度等。
此外,王建中还使用了配合音,让钢琴在曲子中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之,《托卡塔》在和声上表现出了很多特色,它的复杂节奏、多层次的和弦、梦幻般的调性变化以及多种和声手法的结合,让这首曲子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合唱曲。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
王建中《托卡塔》中特色的和声应用王建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作品涵盖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托卡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和声应用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就王建中《托卡塔》中的和声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在王建中《托卡塔》的和声应用中,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其富有创意的和声设计和丰富的和声变化。
我们来看一下《托卡塔》中所运用的和声体系。
王建中在这首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中西合璧的和声手法,既有欧洲古典音乐中的和声运用,又兼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特色。
在乐曲中,王建中经常运用丰富的和弦进行编排,同时在旋律与和声之间进行对位和互动,使得乐曲的和声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王建中在《托卡塔》中注重了对和声色彩的塑造。
在作品中,他大量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和弦进行组合,创造了一种既紧张激烈又充满慷慨激昂的和声氛围。
通过对和声的精心设计和运用,王建中在《托卡塔》中成功地表现出了一种独具个性的和声风格,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和声的深刻理解。
在《托卡塔》中,王建中还展现了对复调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乐曲中大量使用了多声部的和声编排,通过对不同声部音乐材料的穿插和对位,创造了一种复杂而有序的和声结构。
这种对复调音乐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王建中对于音乐技巧的娴熟掌握,同时也为乐曲增添了一份深度和内涵。
我们还需要提及一下王建中在《托卡塔》中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和声创新。
在这首作品中,王建中融入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些和声特色,比如模仿古琴的泛音和声、利用五声音阶进行和声编排等,使得整个乐曲的和声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
这种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不仅为《托卡塔》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灵魂,同时也反映了王建中对中国音乐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王建中《托卡塔》中的和声应用是其音乐创作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
通过对《托卡塔》中的和声特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王建中在这首作品中充分展现了他对和声的娴熟掌握和创造力。
在整个乐曲中,他通过丰富的和声变化和独特的和声设计,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民族和声特色研究【摘要】王建中对我国的钢琴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其钢琴作品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处处流露出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在旋律、调式、曲式、音色、韵味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族特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国钢琴作品的概貌。
研究王建中的钢琴创作对于启发新一代作曲家的钢琴创作,乃至中国钢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前人研究的王建中钢琴作品的五声性音调、多声性的织体、具有民族特色的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从王建中作品的取材、题材上,探讨作曲家创作思想的民族特色;从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具体表现在音调、节奏、润腔、韵味等方面的表现,论证王建中怎样融中国音乐的民族和声特色于西方乐器——钢琴之中。
通过对王建中钢琴创作之民族和声特色的研究,本文试图以一名钢琴学习者的身份,分析其民族和声特色的具体表现。
全文分为四部分:一、王建中生平及创作;二、王建中创作思想;三、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和声特色;四、总结希望通过对王建中钢琴创作之民族和声特色研究的论述,使钢琴学习者和钢琴创作者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和声特色有更多不同的认识,为尽早建立中国钢琴学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关键词】王建中;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和声特色1.引言王建中的钢琴创作对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在他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时代都有出色的钢琴作品问世,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王建中的作品在体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他的钢琴创作对我国现代作曲界、钢琴教育界都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就的作曲家之一”。
王建中共创作钢琴作品23部,其中包括钢琴作品、钢琴与乐队作品、艺术歌曲等多种体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中国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之邀创作的钢琴曲《情景》,在我国现代钢琴作品创作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获2002年5月第二届“金钟奖”钢琴作品金奖。
王建中在充分挖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器乐曲为创作素材的基础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特征:乐音的带腔性、音调的五声性、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应用非均分律动以及织体的单声性等特点,融于钢琴创作中。
把钢琴音高不能游移的确定性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带腔性蹂合在一起,突出体现了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希望通过对王建中钢琴创作之民族和声特色研究的论述,使钢琴学习者和钢琴创作者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和声特色有更多不同的认识,为尽早建立中国钢琴学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2.王建中的艺术生涯及创作概述2.1艺术生涯王建中,江苏江阴人,1933年9月生于上海。
我国现代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王建中自幼喜爱音乐,受母亲的影啊而较早地接触了西方音乐,学习了钢琴。
他的父亲是一位化学界的老前辈,并不太主张他学习音乐。
1950年王建中从一所普通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作曲系。
一个学期之后转为钢琴专业,主要随著名教育家李翠贞先生学习钢琴,还相继随张隽伟先生和一位苏联专家学过钢琴。
同时,分别跟桑桐先生和陈铭志先生学习和声与复调。
1958年毕业后曾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教钢琴一年。
后回到上海音乐学院,先在附中教了两年钢琴,后来又在大学为指挥系及民乐作曲理论专业教和声课程。
“文化大革命”前的一段时间,学校贯彻“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国外的钢琴作品受到限制,王建中又被调到钢琴系搞创作来充实教材。
这期间,学校的工作和学习都不稳定,经常下乡,这段经历成为他创作的一个来源,《田歌》、《托卡他》等作品就是借用上海郊区的田歌和劳动号子音调创作而成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受到更加严密的控制。
在特批的陕北民歌五首中,王建中将其中四首改编为钢琴曲。
后来《陕北民歌四首》流传到北京,殷承宗非常喜欢,遂邀请他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这期间他改编了江青“指示”中被允许选用的《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和应殷承宗演出需要而作的《五木摇篮曲》、《樱花》、《美丽的America》以及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等作品。
五年以后,王建中再次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88年起,王建中担任了八年的副院长职务。
虽然公务繁忙,又坚持从事教学工作,但仍有佳作呈现。
1994年应首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之邀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情景》,于2002年5月荣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作品金奖。
2.2创作概述由于王建中与钢琴的不解之缘和他对钢琴的情有独钟,使他成为中国少数以钢琴独奏创作为主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从数量到体裁都非常丰富,主要有:《云南民歌五首》(1958年)、《变奏曲》(1961年)、《托卡他》(1966年)、《田歌》(1966年)、《赤胆忠心》(1972年)、((浏阳河》(1972年)、《大路歌》(1972年)、《陕北民歌四首》(1973年)、《百鸟朝凤》(1973年)、《梅花三弄》(1973年)、《樱花》(1974年)、《五木摇篮曲》(1974年)、《彩云追月》(1975年)、《蝶恋花》(1976年)、《小奏鸣曲》(1981年)、《组曲》(1983年)、《诙谐曲》(1985年)、《情景》(1994年),此外还有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1976年)和《走进新时代》(2001年)。
2003年王建中应美国友人之邀改编创作了古曲《渔舟唱晚》,钢琴作品己在美国公演。
除钢琴作品外,他还写有两首《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一个声乐作品和其它一些乐队作品。
王建中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王建中创作生涯的过渡时期。
此间他完成了几次角色的转换,由学生变为教师,又由教学岗位转入创作领域。
就创作而言,这一时期的一些实践和尝试为他今后的成功积累了许多经验。
②“文革”期间:这是王建中艺术生涯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他开始“一本正经”地搞一些创作。
无论是钢琴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能显示出这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其间的作品大多经过千锤百炼,既不违背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原则又能在艺术上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品。
③八十年代至今:八十年代以后王建中的钢琴曲创作基本上是对现代技法的探索和实践。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尽可能在追求五声性与现代技法的融合。
王建中广为人知的中国钢琴作品大部分是他的改编曲,如流传甚广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
在新世纪到来之时,他又应深圳市福田区政府之邀完成了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杨立青配器)的改编创作。
此曲根据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同名歌曲(蒋开儒词、印青曲)改编而成,极具时代气息。
2002年《情景》荣获“金钟奖”钢琴作品金奖,说明王建中运用现代技法创作的作品也同样在中国现代钢琴创作领域颇有影响。
他的作品丰满且细腻,从结构到音乐意境都远远超越了原母体材料,具有既浓郁又清新的和声色彩和民族风格。
加之深厚的钢琴功底,使他在织体的编排上对钢琴的性能和表现手法都发挥得恰到好处,宜于钢琴的演奏。
娴熟的钢琴写作技巧、流畅自如的乐思,使乐曲悦耳动听又独具个性,展现了钢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而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3.王建中创作思想王建中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书香门第的家庭使他较早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两种文化两个思想来源的交融,是王建中成长历程中,最初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开始,也是他士大夫精神和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融会贯通的源流。
3.1历史中的士大夫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士与士大夫都是相当古老的称谓。
王建中的创作思想中的士大夫精神是指什么?又是怎样在他的钢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我们首先要从对士与士大夫进行朔源性的考察开始。
3.2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和历史局限性3.2.1士大夫阶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士大夫自两汉以来,在历代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阶级的地位,是中国封建贵族官员的代称。
中国古代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官僚政治以学者(文人)作为官员的主要来源,这种特殊类型的官员构成了一个被称为“士大夫”的社会阶层。
民间学士“学优而仕”,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封建政府成为文人官僚,由此而形成的士大夫阶层与士大夫政治,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方面。
中国古代社会对士大夫阶层赋予的崇高地位,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非常富于特征性的现象。
3.2.2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文化特征首先,士大夫阶级是一个贵族阶级。
其次,士或者士大夫构成了官员阶级,他们是封建国家的国务政事的承担者。
最后但决不是最不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封建士大夫还是一个拥有文化教养的阶级,他们是这个文明古国中发展出来的礼乐诗书传统的主要传承者。
身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阶级,他们由于来自科举选士,来自当时富裕的官宦家庭的子女,都曾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来自知识文化群体,来自士阶层。
士人拥有深厚的文化教养,从事哲学、艺术和教育等等文化性活动,科举制度构成了士人加入封建帝国政府的制度化渠道。
3.2.3士与知识分子在经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周政、秦政、汉政、新政等一系列复杂曲折的政治变迁之后,演生出来的特殊类型的专制官僚政治—士大夫政治。
其“君子治国”的政治理想,“士、农、工、商”的分层概念,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士大夫是在传统社会的基本架构中兼具政治集团与文化艺术创造集团双重特质的一个阶层;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人文理想主义精神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所继承,并在新的内涵上形成知识分子的新操守。
士大夫精神发展到近代,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
3.3士大夫精神对王建中钢琴创作的影响与思考王建中一直在追逐时代发展下的政治文化和艺术走向,并将钢琴作品的的宗旨——把握民族特色与西方音乐时刻紧密相连。
他自幼深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在幼年家庭教育影响下,很自然地接触到家庭中士大夫政治文化的思想;在社会上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他在大学时代积极参与、响应党的号召,插队、支边,符合政治对文化的要求和需要;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对钢琴创作的热爱,他积极参与文革时期的艺术作品创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90年代,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职务,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进行更为有利于作曲事业的行政和教学、创作事务,重点创作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作品,顺应社会的发展。
士大夫精神对王建中的影响有利有弊。
一方面,士大夫阶层本身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如前所述,自古以来士大夫潜心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有利的方面来看,士大夫文化符合了政治生活的需要,满足了政权对民众的教化,士大夫的存在具有它的合理性,这是几千年士大夫政治的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