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第八章 中药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小柴胡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
柴胡 葛根
葛根
豆科野葛、甘葛藤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口渴、消渴症、泻
痢 生用:解肌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化学成分:黄酮 葛根汤、升麻葛根汤、玉泉丸、气味白术散
总结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香薷、浮萍 解鱼蟹之毒:紫苏、生姜 止血:荆芥(发散风寒药中) 发散风热、利咽:薄荷、蝉蜕、牛蒡子 发散风热、明目:菊花、桑叶、蝉蜕、决明子 发散风热、疏肝解郁:柴胡、薄荷 解表、透疹: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
根、升麻 发散风热、清热解毒:菊花、升麻、牛蒡子 清利头目:蔓荆子
一、解表药概述
定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
主要功效:发散表邪(宣肺、利水、透疹、 祛风湿)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或风热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
分类: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麻黄(辛、苦、温;肺、膀胱经 )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水肿等 生用:解表 蜜炙:平喘 慎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咳喘 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桂枝
樟科肉桂嫩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生用)
风寒表实表虚均可、阳气凝滞等
有热像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醛)
枳子汤
麻黄与桂枝比较
共同: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汗力较弱、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
二、多项选择题

中药学精 第八章解表药PPT课件

中药学精 第八章解表药PPT课件
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
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用法用量】 煎服,5~9g。
12.06.2021
ppt精选版
32
菊花【附药】
1. 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 性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 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 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用三至四两,煎 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 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12.06.2021
ppt精选版
8
薄荷 《新修本草》
【处方用名】 薄荷、薄荷叶、苏薄荷(洗净,晒干,
切碎用。)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
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12.06.2021
ppt精选版
9
牛蒡子 《名医别录》
[来源]为菊科 (Composita e)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干 燥成熟果实。
12.06.2021
ppt精选版
2
薄荷 《新修本草》
12.06.2021
ppt精选版
[来源]为 唇形科 (Labiata e)植物薄 荷 Mentha haplocal yx Briq. 的干燥地 上部分。
3
薄荷 《新修本草》
【药性】 辛,凉。 归肺、肝经。
12.06.2021
ppt精选版
4
46
柴胡 《本经》
12.06.2021
ppt精选版
[来源]为伞形科 (Umberlliferae) 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 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或同属数种 植物的干燥根。按 性状不同,分别习 称“北柴胡”和 “南柴胡”。

最新[中医中药]8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最新[中医中药]8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选用原则 沉降药
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病位—在下、在里(如便秘、里热证) 病势—上逆(如咳喘、呕呃、肝风内动)
升浮药
病位—在上、在表(如头痛、表热证) 病势—下陷(如胃下垂、停食、泻痢)
三、归 经
【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归是指药物对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 概称。 如:心主神志,能治疗昏迷、痴呆、健忘、癫狂等疾 病的药物 可,可视为归心经
麝香(开窍)、朱砂(定惊)、人参(益智)
通常一味中药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 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黄芩 黄连
归心、肝、肺、
胃、胆经 肺热
归心、肝、胃、
大肠经
心热
黄柏
归肾、膀胱、
大肠经
肾热
按经选药,便于临床使用药物,可执简驭繁。
四、有毒无毒
【古代认识】 1.“毒”是指药物的偏性。 2.“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
二、升降浮沉
【概念】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是
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升降浮沉
升 --- 向上 降 --- 向下 浮 --- 向外 沉 --- 向内
【影响因素】
1. 性味(自身因素)
辛、甘、温热 —— 升浮(阳) 酸、苦、咸、寒 凉—— 沉降(阴)
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归纳 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
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治疗 目的一致的两味药合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 药为辅,可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
相同点:都是指二药配伍后治疗效应增强。
不同点:相须二药之间存在特殊的协同增效关系, 彼此相需而不可离。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ppt课件

中医学上篇第八章中药ppt课件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 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 同作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 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 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 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四) 归 经
概 念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 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 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 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五 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
作用。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
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 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
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 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五 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 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 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瘰疠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中 药 基 Βιβλιοθήκη 知 识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中药炮制 中药性能 中药用法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一) 四 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 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药物的寒、热、 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 概括出来的。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凡能 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 温性。此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 显,作用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第八章 中药 Chinese Herb
本章重点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有毒与无毒、配伍、配伍禁忌、 妊娠禁忌及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方法 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应用技能;常 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 (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来源(指同名异 物者)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
第5页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 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 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 有热性。
3.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 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6页
4.四气的意义
•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 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 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 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 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 伤阳。
•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 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第7页
(二) 五味
1.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
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第23页
三. 中药的归经
含 • 每种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腑或经络的 病变起作用所具有特殊性和选择性的 性能叫“归经”.
义 简而言之,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 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作用有一定 的适应范围.
第24页
归经的确定
• 药物归经这一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 基础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 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 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 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 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变 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 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 现心悸、神志昏迷等....。
• 药物的“七情”配伍: (1)单行—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
挥作用的,叫单行。(不属配伍)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

最新第八章中药3(1)PPT课件

最新第八章中药3(1)PPT课件
3治疗痈疽疮疡。
[用法用量]入煎剂,3-12g。 生用清热泻火;盐水炒泻肾火。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不宜。
地骨皮
[来源] 为茄科 植物枸杞或宁夏 枸杞的根皮。
地骨皮
【药性】甘,寒。 肾、肝、肺。
【功效】清虚热 清肺热
【临床应用】
1阴虚内热证。 2肺热咳喘。
[用法用量]入煎剂,6-15g。
【性能特点】
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消食健胃 涩精止遗
【临床应用】
1. 用于食积。 2. 用于肾虚遗精、遗尿。 3. 用于砂石淋证、胆结石。
[用法用量] 3~10g,煎服。
研粉吞服每次1.5~3g。研末服效 果比煎剂好。
泻下药
凡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促进排便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不宜。
黄柏
[来源] 为芸香 科乔木植物黄檗
或黄皮树除去栓 皮的干燥树皮。
黄柏
【药性】苦,寒。 肾、膀胱、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 清热解毒 滋阴泻火
【临床应用】
1善于清下焦湿热,治湿热泻痢、黄疸、 淋浊、带下。
2善于泻肾火,治疗肾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腰酸遗精。
【用法用量】 入煎剂,6-10g。 清热泻火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
金银花 《新修本草》
金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 忍冬、红腺忍冬、山 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 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 花。
性能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凉血止痢
【临床应用】
2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善于清肺火及上 焦实热。
3 血热吐衄 。 4 痈肿疮毒。 5 胎热胎动不安 配伍柴胡治疗少阳证。

第八章中药讲座课件

第八章中药讲座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中药的炮制
•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 明矾制后可以消除它的毒性,巴豆 有毒,去油后用巴豆霜,毒性就减 少了。
二、中药的炮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原因是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等自然 条件不同,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尤为突出,所以就形成了某一种药物以某一地区产的 质量最好,我们称之为“道地药材” 。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四川的贝母, 川芎,续断。云南的三七、茯苓山东的阿胶,宁夏的 枸杞,山东的阿胶等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2.七情配伍关系
(1)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 (2) 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3) 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 功效; (4) 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中药性能
(四)归经
•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 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 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 经。 • 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 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 药。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中药性能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一、中药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中药的概念
2. 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 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
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广义 狭义
凡是供中医临床配方用的全部药材统称“饮片” 指切制成一定形状的药材
一、中药的概念及其作用
学技术、方法、手段,遵循严格的规范标准,研制出
1
定义
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
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
标准,药品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世人共享的过程。
2
基本 原则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共同推进 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与中医现代化协同发展
术研究 (3)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 加强中药产品研制开发 4.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丹参指纹图谱
三、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三)中药行业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
1.加快中成药的二次研 究与开发,优先发展具 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治 疗领域的药品,50个
现代中药;
2.促进民族药的研发和 产业化,促进民族药标
一、中药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中药的作用
1.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 2.中药是中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3.在临床中对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显示了 独到的功效。
4.中药在人们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药品种及其行业发展概况
(一)中药的品种
1986年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收载品种为5767种。 1984~1995年全国药材资源普查 ,有药用价值的品种为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
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
第二节 中药管理有关规定
Section 2 The regul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一、中药材管理规定
地区性民间习 用药材的管理
办法
城乡集市贸易 市场可以出售
中药材
新发现和从国 外引种的药材 必须经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部 门审核批准后 ,方可销售。
[试题]第八章 中药管理
案例回放
• 中药材当归的生长周期本为5年,使用“壮 根灵” 生长素1年即可长成。
• 生长时为抵抗虫害,剧毒农药反复喷洒 • 长成后为防虫防霉,使用硫磺反复熏蒸。 • 普通种植的成本为每亩两千元,GAP种植
则要高达1万元。 • “质地轻泡、干后中间空心”,每一个毛
孔都可能隐藏着风险。
82种。 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市售中成药8 500多种。
二、中药品种及其行业发展概况 (二)中药行业发展概况
2004年
通过GMP认证后,中成药生产企业 的发展正在走向规模化、品牌化。
改革开放30年 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 ,扩大到 片剂、针剂、浓缩丸、气雾剂
1954年
中央提出试办中药加工部门
一、中药的概念
(一)中药的概念
中药系指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具有能用独特的 性能描述其药性理论,用中医药学术语言表述其功效, 依据君臣佐使关系、按照配伍规律组成一个整体功效的 复方,施治于人的疾病和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质,包括中
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 防病治病的药物。
准提高; 3.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
护。
技术结构
1.以药物效用最大化、 安全风险最小化为目标 ,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
生产中的应用 2.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 (养殖)、研发、生产的
标准和规范 3.开发现代中药制剂, 结合中药特点,重点发 展适合产品自身特点的
新剂型。
三、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四)中药标准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中药的概念
3. 中成药 是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验方或秘方,经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审批同意,有严格要求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批量生产 、供应的中药成方制剂。为区别于现代药,故称“中成药”。
中成药应由依法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质量符合国 家药品标准,包装、标签、说明书符合《药品管理法》规定。
(一) 《药品管理法》
药品经营企业销售 中药材,必须标明
产地
必须从具有药品生 产、经营资格的企
业购进药品;
发运中药材必须 有包装。在每件 包装上,必须注 明品名、产地、
中药材的种植 、采集和饲养
战略
3
目标
国家现代化中药创新体系的构筑 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的培育
三、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二)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及采取的措施
1.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2.建立科学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 (1)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研究 (2)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
建国初期
前店配方,后坊进行饮片加工炮制,生产全是手工操作
三、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2002年11月4日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 (2002~ 2010年)发布实施
2007年3月21日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现代化的内涵
基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的科
提高中药材质量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药传统技术和知识产权, 重点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药用动植物基源、种子种 苗、道地药材、中药炮制、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材质 量控制等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解决当前中药材质量与
资源保护领域最为紧迫的技术标准需求 。
中医临床用药
重点开展处方规范、中药名称、煎服方法、贮 藏管理等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
一、中药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中药的概念
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
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 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
原料药。 来源:1)大部分中药材来源于植物,药用部位有根、茎、叶、花 、果实、种子、皮等。2)少部分来自于药用动物的骨、角、胆、结 石、皮、肉及脏器等。3)人工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品种。4)矿 物类药材包括可供药用的天然矿物、矿物加工品种以及动物的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