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附答案)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材料题(共33分)1、阅读下列材料2、3、汉人胡食画像砖4、请回答:5、⑴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能体现民族融合?(2+2分)⑵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2分)⑶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10分)2、(15分)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答案详解1、⑴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金世宗大定)⑵没有。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⑶盖世英雄。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使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者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鲜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都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面临的与商鞅变法不同的问题故C正确A是二者面临的相同问题 B、D均不是二者面临的问题均排除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实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指的是实行三长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吏治清明B.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 粮食产量增加D. 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整治贪官污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始议均田”以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故选B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 汉武帝B. 北魏孝文帝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解析】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实行盐铁专营C. 废旧俗兴汉化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 C项符合题意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B故选C7.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项正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故排除按人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男女不平等故B项排除C项中“出售”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D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10.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项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故C项正确A项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B项是宋朝迁都临安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D项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B. 分裂走向统一C. 中央集权加强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在宋代故D项排除1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gt 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 知识丰富B. 诗辞文章写作C. 汉族文化D. 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故C正确A项说法范围太广排除B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角度排除由“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排除D.故选C.13.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14.如图反映的历史变化发生于()A. 东周B. 东汉C. 北魏D. 曹魏【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迁移到洛阳故C项正确AB项都城在西安排除D都城在洛阳排除1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AD项“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和“服饰礼仪互相吸收”均属于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方面的意义故AD正确B项根据所学可知鲜卑族并未灭亡而是与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使鲜卑族有了新的发展与题干民族融合的意义无关故B错误C项“汉字语言被定为’正音‘”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7.(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政治生活中的哪一特点?它曾经创造出怎样的辉煌?17.(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17.(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17.(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思考冯太后的作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答案】(1)特点崇尚武力注重军事征伐辉煌统一黄河流域【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骑马武士陶俑”分析出其崇尚武力的特点【答案】(2)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解析】(2)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及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答案】(3)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解析】(3)根据“征调赋敛靡有止已”看出赋税的繁重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4)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4)从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督促、改革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回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 ( 2分)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2. ( 2分) 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C.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3. ( 2分)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A. 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B. 迁都洛阳C. 采取措施统一中原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4. ( 2分)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了民族融合B.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C.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 (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A. 鲜卑语B. 汉语C. 氐族语D. 羌族语6. ( 2分)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7. ( 2分)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管仲B. 商鞅C. 秦孝公D. 北魏孝文帝8. ( 2分) “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A. 齐国管仲改革B. 秦国商鞅变法C. 楚国吴起改革D. 北魏孝文帝改革9. ( 2分)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

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10. ( 2分)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 民族交融的深化B. 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 郡县制遭受挫折D. 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而不是遭受挫折排除D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大量瓦解排除故选A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故选D3.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 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A. 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B. 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C. 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D.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有利于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有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A4.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A. 数典忘祖B. 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 学习先进文化D. 实行“藩汉分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其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 C正确A、B说法违背史实实行“藩汉分治”是辽的措施 D错误故选C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 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因而时常返归北方的平城表现为题干提到的“雁臣” 故①符合候鸟般的“雁臣”体现出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并未因迁都而隔断故②符合孝文帝允许“雁臣”现象的存在来保证以洛阳为都城的政策不变体现孝文帝通过局部让步来保证全局故③符合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成功了的故④错误故选A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表明孝文帝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故选B8.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 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 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 D错误故选C9.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C.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历史状况结合史实分析可知 A项中“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接受农耕文明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互补性增强材料无法反映故排除游牧民族南下之后北方的游牧人群数量减少所以生态一定程度上恢复故D正确故选D10.下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A. 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 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 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 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答案】C【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排除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故C正确故选C1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A. 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 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 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 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前是游牧经济依据材料“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可知推行该政策后过上了定居生活这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2.《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13.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1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贡献之大小制定姓族确定门第高低确定专门机构品定汉人之门第严格选拔中正让“德望兼资者”担任品定人才既注重德才也注重门望【解析】(1)根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区别门第高低”“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必须德望兼资者”“注重的是德才和门第两个方面”可概括总结出答案【答案】(2)完善了九品中正制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稳固了北魏的统治和北方形势为后世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2)根据材料“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使无统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答案16.(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6.(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17.(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17.(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解析】(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答案】(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8.(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18.(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迁都原因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坚定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原因有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第二小问“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2)第一小问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可知是民族关系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未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①正确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②正确③北魏历代君主都重视汉文化学习故先进文化的吸引是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所在③正确④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故民族矛盾尖锐④正确故选A B、C、D排除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故①③正确孝文帝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比如迁都洛阳遭到鲜卑贵族和北方人民的强烈反对故②④错误3.有学者认为北魏改革以公元490年为分期前一阶段是冯太后主持后一阶段是孝文帝主持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认识认为北魏改革具有连续性不能把孝文帝排除在前期改革之外据此可知A. 北魏改革措施有阶段性区别B. 北魏改革措施具有连续性C.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D. 史料类型决定史料证史的价值【答案】C【解析】历史理解是人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主观认识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北魏改革的分期存在不同看法说明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 B项属于第二种观点均不是对材料信息的总体概括排除A、B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类型对于证史的价值排除D项4.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 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C. 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D. 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体现的是孝文帝通过宣扬阴阳五行学说来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6.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7.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以看出南梁使者眼中的洛阳和传说中洛阳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孝文帝改革后实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B正确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只能体现洛阳经济的繁荣但不能体现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得特点排除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排除D8.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部分为"分田” 后半部分为“纳调” 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只是说明分地排除故选D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11.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2.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3.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 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他们的主张折射出当时()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民本思想逐渐形成C. 民本学说成为中央集权的支撑D. 平民利益至上诉求【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孔子和孟子提出了“爱人”“民贵君轻”“爱民”“利民”等思想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是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14.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A. 实行井田制B. 设立三长制C. 推行租调制D. 实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可知该措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北魏不符排除A三长制主要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租调制是指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与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15.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16.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 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 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A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故B错误根据材料“走出门阀士族政治”可知 C项说法错误排除。

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题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题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实行一些新的制度。

请回答1~5题。

1.北魏孝文帝为了整顿吏治,特制定了()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2.北魏孝文帝实行棒禄制的时间是( )A.439年B.471年C.484年D.495年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北魏均田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民族融合的加强C.政府掌握大量可供分配的土地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5.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亲政,改革进入新阶段。

请回答6~8题。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B.减少变法阻力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均田制的实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①②C.⑤①③④②D.⑤③①④③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上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加强改革。

请回答9~10题。

9.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10.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阅读下列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脾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1.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依据所学可知,该项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改汉姓。

这是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只是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但是并未改变自己的民族为汉族;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所涉制度①是文明交流的产物②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③该制度下露田可以买卖④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田制。

北魏初年,长期战争,大量田地荒芜,百姓流亡,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习汉族的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从材料可知,谏官开始的时候论事不必实现知会宰相,后来又规定每十日就要上一“封事”。

这体现了谏官权力的不断增大。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田制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

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含答    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 D.④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 打击守旧贵族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 没收寺院财产【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实行汉化政策故C正确ABD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符排除2.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仅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和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故A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这表明历史发展有着曲折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故选D3.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4.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5.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尊儒崇经B.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 模仿汉族制度D. 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6.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B. 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C. 土地来源于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D.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来稳定社会秩序 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A项首推表述错误排除 B项同均田制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D项错误故选C.7.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商鞅在变法中实行严格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了地方管理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只涉及基层管理故B项排除加强基层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土地兼并、地方传统文化无关故排除C、D两项8.2003年在洛阳出土的孝文帝之弟墓志铭开头对墓主介绍到“使持节侍中司徒公票骑大将军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 它可以用以佐证孝文帝改革①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语言的变革④错误 AD排除孝文帝的弟弟葬在洛阳说明的是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符合题意从材料“元羽河南人”可知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和改鲜卑姓为汉姓因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B排除故选C9.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A. 思想解放B. 文化东传C. 推行汉化D. 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点 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 A项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内容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 B项错误政治变革与课题《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 D项错误10.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 刘邦B. 拓跋宏C. 李渊D. 赵匡胤【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11.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A. 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D.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促进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而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矛盾缓解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相互交融而不是只强调一个方面故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排除C.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颁布均田令B. 实行府兵制C. 汉化政策D. 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14.“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 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 从而开始‘垂足而坐’ ”这段论述充分说明()A. 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D. 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 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 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表明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故D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BC理解片面排除15.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与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A.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B. 游牧生活的传统灭亡C. 孝文帝数典忘祖脱离实际D. 蕃汉分治成时代趋势【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与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故A正确“游牧生活的传统灭亡”“孝文帝数典忘祖”说法错误故B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蕃汉分治故D错误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17.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 主要是因为他()A. 支持胡汉通婚B. 具备儒学修养C. 全面汉化政策D. 迁都中原洛阳【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 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AD从属于C 故AD错误B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措施和移风易俗措施解答即可如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第二小问的推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阶级、军事等方面分析【答案】(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解析】(2)本小问的认识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9.(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巩固边疆统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19.(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答案】(1)方式移民戍边、设置郡县(管理机构)战争和亲等方式【解析】(1)方式根据“发诸尝通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四十四县”“北逐戎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等信息得出移民戍边、设置郡县(管理机构)战争和亲等方式【答案】(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解析】(2)结合所学可知“宏”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材料反映的是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列举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等。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统一北方B. 促进民族融合B. 增强中央集权D. 改善农业生产2. 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包括以下哪项?A. 强制鲜卑族人改姓汉姓B. 废除鲜卑族的传统服饰C. 推广鲜卑语作为官方语言D. 禁止鲜卑族人学习汉文化3. 孝文帝改革中,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推广铁器的使用B. 改善水利设施C. 强制农民种植特定作物D. 废除土地私有制二、填空题4. 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________年,是北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5. 孝文帝改革期间,鲜卑族的姓氏被改为汉姓,例如“拓跋”改为“元”。

三、简答题6.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利弊。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期间,实行均田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1. B2. A3. B4. 公元485年5. 元简答题: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论述题:7. 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鲜卑族文化的丧失,引起部分鲜卑族人的不满。

材料分析题:8. 孝文帝改革通过实行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为国家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俸禄制D. 三长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可知这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 贫苦农民B. 鲜卑贵族C. 汉族地主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4.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休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这说明A.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全面渗透B. 汉胡文化交流有利隋唐文化包容性发展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 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濒临消失【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的是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为隋唐文化兼容并包奠定基础B正确胡汉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排除A 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涉及国家分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 D项“消失”绝对化排除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6.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 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C.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 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7.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 迁都洛阳C. 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 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8.孝文帝太和二年(478年)诏“皇族亲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而百姓习常仍不肃改朕今宪章旧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犯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北魏孝文帝A. 废除了拓跋贵族的特权B. 注重运用法律管理国家C. 确立了法治的管理模式D. 注重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先帝亲发明诏为之科禁”明显可以看出是反对打破高低贵贱门户偏见随意的婚配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防止上下尊卑关系的错乱故选D 材料的意思是要阻止上下尊卑的自由分配是要维护贵族特权而不是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 材料并不是强调运用法律对国家管理排除B 材料措施并没有确立国家管理的法治模式排除C9.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10.某校高一某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几本书籍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B. 希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 海外殖民的兴起与衰落D. 文明交流的途径与扩大【答案】A【解析】略11.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A.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B.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C.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D.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答案】A【解析】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14.“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 改鲜卑姓为汉姓B.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三十岁以下的朝中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如故意不使用汉语将给予降职或罢黜处分据此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与“改鲜卑姓为汉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故C项错误“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5.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7.(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17.(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时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规定并指出其积极作用17.(3)从文明史的视角指出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答案】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解析】依据材料一“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可知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答案】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解析】依据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得出规定一是受田数量男女有别依据材料二“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得出规定二鼓励垦荒依据材料二“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艰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得出规定三是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依据材料二“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得出规定四是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答案】价值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文明史的视角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是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18.(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8.(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方式通过接受汉族社会制度完成政权的汉化原因中原农耕文明的程度较高形成较为系统的典章制度北魏和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社会发展程度较汉族落后希望通过政权的汉化维护统治【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从宏观上把握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解读和归因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相同之处”比较简单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把握住“接受汉族文化”立意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 难度较大在审题和作答时候重点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A.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 B.少数民族政权文化的落后性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开明开放”驱动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政策不是要全盘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是借鉴吸收汉族制度文化的合理部分是否改变传统要看少数民族传统是否符合民族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符合就一定要调整【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入手不过根据题干材料总体立意来看应该注意把握到以下维度 A.汉化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统治者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汉化政策要讲究策略不能够全盘吸收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民族矛盾的缓解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故北方统一并非改革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习俗层面,有利于民族融合,缓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故BCD均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

题干及表格也未提到与汉族地主相关的内容,故A排除;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加速鲜卑族的汉化,故B正确;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变为汉人,北魏政权内部,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仍在,故C错误;D项“消灭了”说法绝对,且材料未提及鲜卑陋习,故排除。

故选B。

3.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整个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农耕化的特点,他们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没有体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能够看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同步测试 (2)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同步测试 (2)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4.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 386年B. 398年C. 439年D. 471年7.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B.开垦的荒地增多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D.促进了经济发展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颁布均田令B.实行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9.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0.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人教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word同步测试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化训练基础巩固1.北魏孝文帝在改革和制定官俸制度方面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① 有利于土地均等化制度的实施② 完善基层行政机构③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④ 助长了强大地主势力的恶性扩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转向了A.制度创新B.习俗变迁C.建设洛阳D.学习汉文化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 实行薪酬制度② 实行平等场制③ 建立三首长制④ 迁都洛阳a。

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② ④ C④ ① ② ③ D④ ② ① ③ 6.直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包括: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强化提高7、史书曾赞颂孝文帝“清纪、赏罚、改旧立新、守法”的时代(《魏书梁官传序》)。

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B.缓解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满足农业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骚扰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所以得以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政治家。

在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的荒地。

D.土地复垦制度未能成功实施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也有山川,欲天下太平,民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同步练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同步练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练习达标训练:1.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下列哪一个民族不属于此类? ( )A. 匈奴B. 鲜卑C. 羯D.吐蕃2.北魏孝文帝是 ( )A. 匈奴族人B. 鲜卑族人C. 羌族人D.汉族人3.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B.氐C. 鲜卑D.羌4.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没收寺院财产5.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 )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康6.《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A. 匈奴语B.汉语C. 鲜卑语D.胡语7.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8. 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9. 材料解析: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lsquo;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拓展训练:10. 中国历史上纪年的方法有多种。

如汉朝以前有甲子纪年、帝王名号纪年,汉武帝时始建年号,以后历代沿用年号纪年。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以公元纪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测试题(有答案)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夯实基础典型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 羌 D.氐 5、北魏孝文帝是() A. 匈奴族人 B. 鲜卑族人 C. 羌族人 D.汉族人 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B.氐 C. 鲜卑 D.羌 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1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3、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6、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7、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A. “五胡”内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1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 .北方民族渐趋融合 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创新题 19、《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20、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21、公元500年,一个在北魏都城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A.鲜卑语 B.蒙古语 C.汉语 D.氐族语 22、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可能使这句话不再是正确的()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原人南迁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3、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 24、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进入中原,都会面临如何处置游牧部族和农业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难题。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目标是() A.以胡治汉 B. 胡汉分治 C.胡汉融合 D. 胡汉对立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和分裂交替,下列几次统一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曹操统一北方②西晋统一北方③北魏统一北方A.①③② B. ③①② C.①②③ 2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列图表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 [ ――《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探究题 29、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30、试编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大事年表。

聚焦中考典型题 2006年中考题选择题 31、(2006年茂名市)①迁都洛阳②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③采用汉族官制④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学⑤……这是中国古代一位帝王改革的内容。

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请你说出这位帝王是谁()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32、(2005年浙江省)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33、(2005年广西贵港市)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34、(2006年山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引自元末诗歌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开放研究典型题 35、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杰出统治者。

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471年)才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小皇帝在他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为可磨灭的贡献。

死时年仅33岁。

右图为其陵墓――长陵。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2)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具体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孝文帝参考答案夯实基础典型题 1、C 2、D 3、B 4、A 5、B 6、C 7、B 8 、D 9、C 10、B 11、C 12、D 13、A 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4、D 15、B 16、B 17、B 18、B 创新题 19、C 20、C 21、C 22、D 23、C 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 24、C 25、C 26、A 27、(1)北魏孝文帝。

(2)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遇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

启示: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

28、(1)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1)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改汉姓。

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说汉话。

(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4)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探究题 29、不赞同。

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3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大事年表:(学生的答案可有所增减)三国(220―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东汉灭亡。

三国时期开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国万人乘船到夷洲(台湾)西晋(265―316年) 265年西晋建立东晋(317―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南北朝(420―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