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支路电流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合集下载

电液速度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电液速度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引言液压伺服系统是以液体压力能为动力的机械量(位移、速度和力)自动控制系统按系统。

控机械量的不同,它又可以分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电液速度伺服控制系统和电液力控制系统三种。

电液控制系统的基本元件包括电磁阀、电液开关控制阀、光电耦合器、功率放大器、电—机械转换器、普通电液伺服阀(频宽数十赫)、高频电液伺服阀(国内产品 400 赫)、电液比例流量阀、电液比例压力阀、电液比例方向阀、电液复合阀、电液比例泵、电液通断控制阀、电液数字阀、电液数字缸、电液数字泵等。

它们广泛用于机床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工业、煤炭工业和工程机械等的控制系统中。

本文要研究的是电液速度控制系统及其仿真分析,是对电液速度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并应用Matlab/Simulink对电液速度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变化得到数学模型中各个部分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

1 绪论液压控制是液压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

近20年来,许多工业部门和技术领域对高响应、高精度、高功率—重量比和大功率液压控制系统的需要不断扩大,促使液压控制技术迅速发展。

特别是控制理论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计算及电子技术与液压技术的结合,使这门技术不论在元件和系统方面、理论与应用方面都日趋完善和成熟,并形成一门学科。

目前液压技术已经在许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诸如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及飞机、船舶部门等。

我国于50年代开始液压伺服元件和系统的研究工作,现已生产几种系列电液伺服产品,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

1.1电液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液压技术的发展与流体力学理论研究相互关联。

自1650年帕斯卡提出静态液体中的压力传播规律--帕斯卡原理以来,1686年牛顿揭示了粘性液体的内摩擦定律,18世纪建立了流体力学的连续性方程。

这些理论的建立为液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1795年,英国人首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水压机起,液压传动开始进入工程领域。

燃料电池流道内液滴流动建模与分析

燃料电池流道内液滴流动建模与分析

燃料电池流道内液滴流动建模与分析摘要:在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流道内液态水不能迅速排出将导致电堆进出口压差增大,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基于液滴存在于通道内造成的流速变化,建立了液滴流动的力平衡模型,推导了液态水累积极限半径。

针对液滴累计过程的半径变化周期,对流道的进出口压差建立积分平均模型,获得液滴存在导致的通道进出口压差增长预测。

采用两相流仿真验证模型合理性,通过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由积水带来的压差提升效应在更深的流道中相对明显,随着流速和接触角的增加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由于具备零排放、低运行温度、低噪声、高功率密度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的理想能源供给装置。

近十年来,PEMFC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如固定电力系统、汽车和其他发电机组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1-2]。

由于PEMFC中电化学反应的主要产物为水,液态水的累积会对电堆性能造成覆盖气体进入催化层界面、影响反应平衡导致反应速率下降等不良影响[3-4]。

同时,流道内的液态水会提高流道的流阻,从而使压力分布不均或增加进气空压机的能耗,降低电堆输出效率[5]。

所以,电堆中的液态水的累积效应及其排出流动规律就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Minor等[6]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玻璃和碳纸制造矩形气体通道实验模型,观察PEMFC气体分配通道中液滴的流动行为。

Ding等[7]通过局部通道的两相流模型模拟了在微通道中从气体扩散层(GDL)表面出现水滴的动态形成过程。

Chen等[8]考虑了微观结构对GDL表面的影响,将复杂的GDL结构描述为分散在顶部空白空间中的立方体阻块进行了仿真研究。

Hossain等[9]研究了GDL孔径和孔隙分布对液态水流动的影响。

上述研究都集中在液态水的流动特性,但是气体通道内的液态水流动行为与通道的几何尺寸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液态水的形成会对通道内压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液态水的排除。

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流道的建模及其优化

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流道的建模及其优化

可以看出,入口总流道处的压力,离入口越近压力越
大;出口总流道处的压力,离出口越近压力越小;而
且,入口与出口在同一侧。所以,靠近进出口一侧的
支流道的压降较大,离进出口越远的支流道,其压降
越小。由于各个支流道的结构、尺寸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它们的液压阻力也是一样的,所以压降越小的
支流道其流量就越小。由图 6 也可以看出,离进出口
n
Σ Σ = (K1 +K2 ) ( Qi )2+Kc Qn m=j i=m
(9)
在图 2 中,大多数误差存在阻力网络的顶部,除
了最上面的支流道外,所有支流道的 K1 与 K2 都可以
假设是常数,假设流量的分布比较均匀。那么,可以
用从 j 到 n 的所有支流道的平均流量 Q 代替 Qi。所 以,公式(9)将变为:
摘 要:在传统流道的基础上,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双极板流道进行了两次优化。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双极板流场进 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将优化的流道结构与传统的流道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流道后的的性能高于常 用的两种传统流道。 关键词: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流道优化;电解液流体力学;动力学仿真
中图分类号:TM911.49
一侧越远的支流道其流量越小。根据进、出口总流道
内的压力分布规律可知,如果将进口与出口放在异
侧,那么将会减小各个支流道之间的压降差,进而改
液的分布很不均匀。所以,需要对该流道内流体分布
的均匀性进行优化。
2.2 流量分布均匀性的初次优化
由公式(14)可知,增大各支流道的阻力 Kc,可以 缩小 Qj 与 Qn 之间的差距,即可以提高双极板内流量 分布的均匀性。增加流道阻力的方法很多,如在流道
内设置障碍物等,但设置障碍物将使流道结构变得

基于全钒液流风储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仿真研究

基于全钒液流风储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仿真研究

有功功率/MW
时间/s
a) 有功功率波形图
4.2 工作模式 2
风储系统并网运行,风机发电,储能 PQ 充电控 制策略。仿真模型如图 10 所示
无功功率/MVar
时间/s
b) 无功功率波形图
图 10 模式二仿真模型
储能容量 1MW,风机额定容量 1.5MW,风速选
择 10m/s,实际出力 1MW,储能、风机与无穷大电网 相连, 无穷大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标准, 储能采用 PQ 充电控制策略,风机发电系统提供功率给储能充电。 仿真结果如图 11 所示。
图 7 风储系统联合运行的仿真模型
4 算例分析
4.1 工作模式 1
风储系统并网运行,风机发电,储能 V/f 放电控 制策略。仿真模型如图 8 所示。
电压/kV
时间/s
c) 母线电压波形图
频率/Hz
时间/s
图 8 模式一仿真模型
d) 母线频率波形图 图 9 模式一仿真结果
储能容量 1MW,风机额定容量 1.5MW,风速选 择 10m/s,实际出力 1MW。储能、风机与无穷大电网 相连,储能采用 V/f 放电控制策略与风机发电系统共 同给 1.5MW 的负载供电,仿真结果如图 9 所示。
图 2 风机单元体模型
2.2 储能系统建模仿真
2.2.1 全钒液流电池模型 全钒液流电池作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储能电池 之一,具有维护方便、可频繁充放电、环保等优点[10]。 本文选取全钒液流电池作为储能单元的主要类型,其 等效电路模型,如图 3 所示[11-13]。
SOC
2.1 风电机组建模仿真
2.1.1 风力机模型 变速恒频双馈发电系统是目前风力发电系统的主 流技术之一,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控制系统使风 力机变速运行,提高了风能利用效率。双馈感应电机 可以吸收和发出无功功率,为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 节提供有效手段。根据贝兹理论,风机从风能中捕获 的机械功率,可用式(1)表示。

电化学储能中的计算、建模与仿真

电化学储能中的计算、建模与仿真

电化学储能中的计算、建模与仿真电化学储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计算、建模与仿真是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分析和优化储能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储能中的计算、建模与仿真方法。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是指使用数值方法求解基于物理模型的方程组。

在电化学储能中,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有限元方法和有限差分方法。

有限元方法将存储系统分成小的有限元,通过求解每个元的电势和电流密度来得到整个系统的电势和电流分布。

有限差分方法则将空间离散化成有限的网格,通过计算每个网格点的电势差和电流密度来求解电化学反应过程。

这种计算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比较精确地描述存储系统的复杂结构及其电化学反应过程。

建模方法。

建模方法是指将实际储能系统的结构及其电化学反应过程用数学模型描述出来。

在电化学储能中,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电化学动力学模型、热传导模型、材料力学模型等。

电化学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溶液中的离子扩散过程。

热传导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储能系统中的热传导过程。

材料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储能系统中材料的变形和损伤过程。

这种建模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简化的方式描述储能系统的复杂物理过程。

仿真方法。

仿真方法是在计算和建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储能系统的行为来预测其性能。

电化学储能中,常用的仿真方法包括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性能模拟、电池组的效率模拟等。

通过仿真,可以有效地评估储能系统的性能,并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计算、建模与仿真是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储能系统的性能特征,为实现高效、可靠、安全的储能系统提供重要的支撑。

储能系统中全钒液流电池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储能系统中全钒液流电池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储能系统中全钒液流电池的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摘要:本论文针对储能系统中的全钒液流电池进行了可靠性建模与分析研究。

首先,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了介绍。

随后,基于可靠性工程理论,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环境、操作和系统因素的全钒液流电池可靠性模型。

通过考虑诸如电解液循环稳定性、电极材料腐蚀等关键因素,分析了全钒液流电池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表现,并提出了优化策略。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为全钒液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可靠性建模、可靠性分析、优化策略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储能解决方案,因其高效能、长寿命等优势备受瞩目。

然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可靠性模型,旨在为全钒液流电池的可靠性评估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结构及关键因素的分析,我们致力于为储能领域的可靠能源储存打下坚实基础。

一、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技术,因其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可调控性等方面的优越性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储能机制和内部组成。

1.工作原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两种不同氧化态的钒离子(V2+和V3+)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充电过程中,V2+离子在阳极被氧化为V3+离子,而在放电过程中,V3+离子在阴极被还原为V2+离子。

这种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2.结构分析:全钒液流电池的结构设计是其高效工作的基础。

典型的全钒液流电池由两个电解槽组成,每个电解槽都包含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

电解槽之间通过电解质循环系统相连接,确保钒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在电解液中传输。

电极材料通常选择钛基板和石墨毡,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LMS机电液智能系统仿真分析

LMS机电液智能系统仿真分析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b Mo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MS b Motion 应用领域
To quickly evaluate design alternatives To optimize ride & handling performanc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b Mo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b Motion
建模关键:物体的质心位置、质量、 建模关键:物体的质心位置、质量、转 动惯量和几何形状; 动惯量和几何形状; 支持Proe、UG、Step、Parasolid和 、 、 支持 、 和 Igs等CAD文件的导入 ; 等 文件的导入 基于Catia的CAD平台,可直接在 的 平台, 基于 平台 可直接在Catia 模型上进行多体动力学的定义, 模型上进行多体动力学的定义,也可利 功能创建“ 用Catia的CAD功能创建“体”,如: 的 功能创建 二维草绘、实体建模、 二维草绘、实体建模、参数化和布尔运 算等; 算等;
CAD与多体动力学的无缝集成 与多体动力学的无缝集成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b Motion
定义物体之间的铰链、约束和驱动关系; 定义物体之间的铰链、约束和驱动关系; 操作上继承了CAD的操作风格和思维习 的操作风格和思维习 操作上继承了 惯,使工程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 多体动力学软件的使用; 多体动力学软件的使用; 运动学关系的检查; 运动学关系的检查; 运动学简化: 过约束与欠约束; 运动学简化 过约束与欠约束

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与性能分析

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与性能分析

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与性能分析电池储能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储存方式,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优化电池储能系统的性能,建立准确的建模方法并进行性能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池储能系统的基本组成。

电池储能系统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和能量转换器组成。

其中,电池组是电池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电池管理系统是对电池进行充放电管理的关键环节,能量转换器则负责将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可供用户使用的电能。

建立电池储能系统的建模是理解其性能的基础。

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物理模型和电路模型。

物理模型是基于电池的化学特性和物理机制建立的,可以更精确地描述电池的行为。

然而,物理模型通常很复杂,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计算资源。

电路模型则是利用电路的等效原理对电池进行建模,简单而易于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电路模型常常被广泛使用。

在电池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中,有几个关键指标需要考虑。

首先是能量效率,指的是电池储能系统从电能输入到输出的能量转换效率。

其计算方法为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之比。

其次是功率密度,即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电能输出能力。

电池储能系统的功率密度越高,其输出能力越大。

此外,还需要考虑循环寿命,即电池储能系统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能够保持较高性能的能力。

循环寿命是评估电池储能系统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

为了进行电池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可以使用电池模拟软件进行建模仿真。

这些软件可以根据不同的电池特性和参数进行模拟,并提供性能指标的计算结果。

常用的电池模拟软件包括MATLAB/Simulink、PSIM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和输入实际的电池参数,可以得到准确的性能分析结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来评估电池储能系统的性能。

实验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测量关键参数的方式进行,可以得到更真实和准确的性能指标。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恒定的测试条件,例如温度、放电速率等。

某纯电动乘用车电池包液冷系统设计及热仿真分析

某纯电动乘用车电池包液冷系统设计及热仿真分析
表1材料属性
类型 软包电池 导热硅胶
铝板 乙二醇
密度/(kg/n?)
2 245 1 820 2 707 1 111
比热容/ (J/kgK) 1280 1200 892 3 465
导热系数/ (W/nrK) Kx=0.5,Ky=16,Kz^l6
1 160 0.384
流体模型设置三维定常不可压缩模型,同时打开能量方 程。冷却液流过箱体底部,通过热传递形式将电池在充放电 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走。设置进水口流量分别为10 L/min、 12 L/min,常温25 °C,冷却液25 °C, 1 C放电3240 s (剩余 10%SOC),进行仿真分析。
Design and Therm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of a Pure Electric Passenger Car
YANG Lele, LIU Hailuo, XIN Zhaofeng, AN Zhanwang, LIU Shuai
TCeomntpouerra3ture
图6 10 L/min流量下冷却液温度云图
图5为10 L/min流量下电池温度云图,图6为10 L/min 流量下冷却液温度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电池顶部为最高温 度位置,温度达到38.4 C,电池底部为最低温度位置,温度 为29.4 C,顶底最大温差为9 C,出现的原因是液冷板位于 底部,电池底部接触液冷板,底部冷却效果好,顶部冷却效 果差。进出水口温差1.2 C。 2.2 12 L/min流量下的仿真分析
[2] 任冰禹•动力锂电池组液冷散热仿真J] •汽车实用技术,2017(13): 123-124+153.

《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9卷主要栏目分类索引

《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9卷主要栏目分类索引

2020年第9卷储能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9卷主要栏目分类索引(括号中数字依次表示年-期-起始页)学术争鸣锂硫二次电池之我见……………………………………(2020-1-1)锂硫电池的实用化挑战………………………………(2020-2-593)关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一些思考…………………(2020-2-598)钠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2020-3-757)电化学电容器正名…………………………………(2020-4-1009)热点点评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19.10.01—2019.11.30)……(2020-1-5)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19.12.1—2020.01.31)…(2020-2-603)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0.02.01—2020.03.31)…(2020-3-762)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0.04.01—2020.05.31)………………………………………………………(2020-4-1015)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0.06.01—2020.07.31)………………………………………………………(2020-5-1428)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0.08.01—2020.09.30)………………………………………………………(2020-6-1812)储能材料与器件MOFs及其衍生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的研究进……(2020-1-18)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2020-1-25)燃料电池传热传质分析进展综述……………………(2020-1-40)络合剂对铁基普鲁士蓝结构及储钠性能的影响……(2020-1-57)高温热处理对三维多孔石墨烯电化学性能的影响…(2020-1-65)石墨烯导电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的应用……(2020-1-70)实用化软包装锂硫电池电解液的研究………………(2020-1-82)高温相变蓄热电暖器的数值模拟及验证……………(2020-1-88)泡沫铁对石蜡相变储热过程的影响…………………(2020-1-94)石蜡相变材料蓄热过程的模拟研究…………………(2020-1-101)金属泡沫/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研究…(2020-1-109)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进展……………………(2020-2-617)预锂化对锂离子电池贮存寿命的影响………………(2020-2-626)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固态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2020-3-776)无纺布隔膜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2020-3-784)水合盐热化学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2020-3-791)基于超级电容器的MnO2二元复合材料研究进展…(2020-3-797)AgF预处理稳定化锂负极及其在锂氧气电池中的应用…………………………………………………………(2020-3-807)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循环衰减分析及改善…………(2020-3-813)水热-炭化法制备菱角壳基硬炭及其储锂性能……(2020-3-818)高首效长寿命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2020-3-826)基于三维分层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热耦合仿真及极耳优化…………………………………………………………(2020-3-831)弯曲角度对扁平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2020-3-840)熔盐法再生修复退役三元动力电池正极材料………(2020-3-848)泡沫铅板栅的比表面积对铅酸电池性能的影响……(2020-3-856)石墨烯在锂离子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020-4-1030)冷冻干燥辅助合成MnO/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及其电化学性能………………………………………………………(2020-4-1044)高倍率双层碳包覆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2020-4-1052)极耳排布对AGM铅炭电池性能的影响……………(2020-4-1060)Sm对La0.5Nd0.35-xSmxMg0.15Ni3.5合金晶体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2020-4-1066)储释冷循环对岩石材料性能的影响………………(2020-4-1074)矩形单元蓄热特性及结构优化……………………(2020-4-1082)低熔点四元硝酸盐圆管内受迫对流换热特性……(2020-4-1091)泡沫铁/石蜡复合相变储能材料放热过程及其热量传递规律………………………………………………………(2020-4-1098)纳米增强型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特性………………(2020-4-1105)铌元素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2020-5-1443)有机物衍生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2020-5-1454)赝电容特性的三维SnS2/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2020-5-1467)NASICON结构Li1+xAlxTi2−x(PO4)3(0≤x≤0.5)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2020-5-1472)锂离子电池极片层数对热积累效应的影响………(2020-5-1489)锌空气电池非贵金属双功能阴极催化剂研究进展………………………………………………………(2020-5-1497)液晶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展…………(2020-6-1595)基于溶解沉积机制锂硫电池的研究进展简评……(2020-6-1606)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比容量提升的研究进展……(2020-6-1614)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组分调控的研究进展…………(2020-6-1629)废旧锂离子电池有机酸湿法冶金回收技术研究进展………………………………………………………(2020-6-1641)纳米二氧化硅改性PV APB水凝胶电解质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2020-6-1651)石墨烯氮掺杂调控及对电容特性影响机制研究进展………………………………………………………(2020-6-1657)铁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6-1668)锌镍单液流电池发展现状…………………………(2020-6-1678)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电解器相关研究概述及展望………………………………………………………(2020-6-1691)助熔剂法制备单晶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2020-6-1702)涂碳铝箔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2020-6-1714)石墨烯面间距和碳纳米管直径对双电层电容器电容的影响………………………………………………………(2020-6-1720)基于水合盐的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研究进展……(2020-6-1729)木质素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020-6-1737)基于微通道平板换热器的相变材料放热性能影响研究………………………………………………………(2020-6-1747)新型低熔点混合熔盐储热材料的开发……………(2020-6-1755)溶胶凝胶燃烧合成纳米NiO对太阳盐微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2020-6-1760)月桂酸/十四醇/二氧化硅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2020-6-1768)高温熔盐基纳米流体热物性的稳定性研究………(2020-6-1775)板式相变储能单元的蓄热特性及其优化…………(2020-6-1784)基于热电制冷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性能研究……(2020-6-1790)基于LBM的三角腔固液相变模拟…………………(2020-6-1798)高速储能飞轮转子芯轴-轮毂连接结构优化设计…(2020-6-1806)储能系统与工程基于IFA-EKF的锂电池SOC估算……………………(2020-1-117)基于多尺度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及热行为仿真实验研究…………………………………………………………(2020-1-124)MM第6期《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9卷主要栏目分类索引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锂离子电池SOC估计…………(2020-1-131)基于ACO-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预测…………………………………………………………(2020-1-138)基于改进EKF算法变温度下的动力锂电池SOC估算…………………………………………………………(2020-1-145)基于化学吸/脱附固态储氢的PEMFC动力系统耦合特性研究…………………………………………………………(2020-1-152)一种考虑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分布式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方法…………………………………………………………(2020-1-162)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2020-1-170)一种适用于复合储能的双向DC/DC变换器…………(2020-1-178)基于蒙特卡罗源荷不确定性处理的独立微网优化配置…………………………………………………………(2020-1-186)复杂运营环境下快充型公交充电策略优化方法……(2020-1-195)应用于城轨列车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2020-1-204)基于相变蓄冷技术的冷链集装箱性能研究…………(2020-1-211)清洁供暖储热技术现状与趋势………………………(2020-3-861)电动汽车混合储能系统自适应能量管理策略研究…(2020-3-878)基于液体介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实验分析…………………………………………………………(2020-3-885)基于储能效率分析的CAES地下储气库容积分析……2020-3-892)基于准PR控制的飞轮储能UPS系统………………(2020-3-901)基于磁悬浮储能飞轮阵列的地铁直流电能循环利用系统及实验研究…………………………………………………………(2020-3-910)基于天牛须搜索遗传算法的风光柴储互补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研究…………………………………………………(2020-3-918)基于SVPWM的二极管箝位逆变器中点电压控制…(2020-3-927)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电路在超级电容能馈系统中的应用研究…………………………………………………………(2020-3-935)半球形顶太阳能蓄热水箱内置错层隔板结构及运行参数优化…………………………………………………………(2020-3-942)针刺和挤压作用下动力电池热失控特性与机理综述…………………………………………………………(2020-4-1113)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结构工程化技术探讨………(2020-4-1127)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老化建模及其充电策略优化…(2020-4-1137)基于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的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估计…………………………………………………………(2020-4-1147)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电池状态估计…………………………………………………………(2020-4-1153)基于三矢量的储能型准Z源光伏逆变器模型预测电流控制…………………………………………………………(2020-4-1159)基于外部储能式动力电池放电均衡系统仿真研究…(2020-4-1167)基于热电制冷的车用太阳能空调系统………………(2020-4-1178)锂离子电池电力储能系统消防安全现状分析……(2020-5-1505)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热安全性……………………(2020-5-1517)成组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相变热管理性能的影响…(2020-5-1526)韩国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安全事故的分析及思考………………………………………………………(2020-5-1539)基于特征组合堆叠融合集成学习的锂离子动力电池SOC估算………………………………………………………(2020-5-1548)大规模电池储能调频应用运行效益评估…………(2020-6-1828)跨季节复合储热系统储/释热特性…………………(2020-6-1837)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蓄冷蓄热技术应用现状…(2020-6-1847)某型集装箱储能电池模块的热设计研究及优化…(2020-6-1858)某型集装箱储能电池组冷却风道设计及优化……(2020-6-1864)集装箱储能系统降能耗技术………………………(2020-6-1872)参与一次调频的双馈式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运行控制………………………………………………………(2020-6-1878)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效率的实验研究………………………………………………………(2020-6-1885)用户侧电化学储能装置最优系统配置与充放电策略研究………………………………………………………(2020-6-1890)西北电网储能独立参与电网调峰的模拟分析……(2020-6-1897)基于多模式协调的飞轮储能系统故障穿越控制方法………………………………………………………(2020-6-1905)内燃机增压-压缩空气储能冷热电联产系统………(2020-6-1917)新储能体系氟离子穿梭电池研究进展……………………………(2020-1-217)储能测试与评价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及火灾特性研究………(2020-1-239)圆柱形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高温热失控实验研究…(2020-1-249)交互多模型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预测锂电池SOC…(2020-1-257)锂离子电池组结构热仿真……………………………(2020-1-266)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备电工况寿命试验研究及分析…(2020-2-638)全钒液流电池建模与流量特性分析…………………(2020-2-645)基于反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锂离子状态估计……(2020-3-951)基于高斯混合回归的锂离子电池SOC估计…………(2020-3-958)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间歇式循环失效分析及改善……(2020-3-964)基于锂离子电池简化电化学模型的参数辨识………(2020-3-969)基于反激变换器的串联电池组新型均衡方法研究…(2020-3-979)基于动态综合型等效电路模型的动力电池特性分析…………………………………………………………(2020-3-986)811型动力电池内部温度及生热特性测试与分析…(2020-3-993)飞轮储能游梁式抽油机仿真分析……………………(2020-4-1186)基于自适应CKF的老化锂电池SOC估计…………(2020-4-1193)一种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回归的电池状态估计……(2020-4-1200)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UKF锂离子电池SOC估计…(2020-4-1206)基于EEMD-GSGRU的锂电池寿命预测……………(2020-5-1566)燃料电池物流车城市应用准备度评价……………(2020-5-1574)基于IBA-PF的锂电池SOC估算……………………(2020-5-1585)锂离子电池安全预警方法综述……………………(2020-6-1926)基于BMS的锂离子电池建模方法综述……………(2020-6-1933)基于BP-PSO算法的锂电池低温充电策略优化……(2020-6-1940)基于分布估计算法LSSVM的锂电池SOC预测……(2020-6-1948)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的锂电池SOH预测……………(2020-6-1954)三元锂离子电池多目标热优化……………………(2020-6-1961)基于LSTM-DaNN的动力电池SOC估算方法……(2020-6-1969)锂电池满充容量的自适应估计方法………………(2020-6-1976)基于载波移相调制的模块化多电平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侧建模………………………………………………………(2020-6-1982)耦合温度的锂离子电池机理建模及仿真试验………(20206-1991)储能标准与规范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BMS的功能安全分析与设计…(2020-1-271)储能系统锂离子电池国内外安全标准对比分析……(2020-1-279)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泄漏物与毒性检测方法(2020-2-草案)…………………………………………………………(2020-2-633)储能经济技术性分析电化学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2020-1-287)基于文献计量的储能技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2020-1-296)分布式储能发展的国际政策与市场规则分析………(2020-1-306)MMI2020年第9卷储能科学与技术庆祝陈立泉院士八十寿辰专刊基于碳酸酯基电解液的4.5V电池……………………(2020-2-319)电解液组成对固相转化机制硫电极性能的影响……(2020-2-331)全固态锂硫电池正极中离子输运与电子传递的平衡…………………………………………………………(2020-2-339)P2-O3复合相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2020-2-346)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β-Li0.3V2O5的电化学性能研究…………………………………………………………(2020-2-353)低温熔融盐辅助高效回收废旧三元正极材料………(2020-2-361)锂合金薄膜层保护金属锂负极的机理………………(2020-2-368)尖晶石锰酸锂正极在Water-in-salt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2020-2-375)探究锡在钠离子电池层状铬基正极材料中的作用…(2020-2-385)基于多氟代醚和碳酸酯共溶剂的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特性…………………………………………………………(2020-2-392)动力电池轻度电滥用积累造成的性能和安全性劣化研究…………………………………………………………(2020-2-400)三元前驱体微观形貌结构对LiNi0.85Co0.10Mn0.05O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2020-2-409)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催化活性阴极材料SrFeFxO3-x-δ…………………………………………………………(2020-2-415)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调节级配气特性数值研究…………………………………………………………(2020-2-425)低熔点混合硝酸熔盐的制备及性能分析……………(2020-2-435)原位合成纳米ZnO对太阳盐比热容的影响…………(2020-2-440)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开发策略…………………………(2020-2-448)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研究中的电化学测试方法………(2020-2-479)基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界面特性研究进展…………………………………………………………(2020-2-501)钠离子电池: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探索……………(2020-2-515)固态电解质锂镧锆氧(LLZO)的研究进展………(2020-2-523)三元NCM锂离子电池高电压电解质的研究进展…(2020-2-538)双离子电池研究进展…………………………………(2020-2-551)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2020-2-569)高安全性锂电池电解液研究与应用…………………(2020-2-583)未来科学城储能技术专刊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内评估参数及评估方法综述…………………………………………………………(2020-3-657)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2020-3-670)燃料电池车载储氢瓶结构对加氢温升的影响………(2020-3-679)燃料电池系统氢气利用率的试验研究………………(2020-3-684)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成本分析………………………(2020-3-688)基于国产三型瓶的氢气加注技术开发………………(2020-3-696)35MPa/70MPa加氢机加注性能综合评价研究……(2020-3-702)碳布电极材料对全钒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2020-3-707)全钒液流电池碳纤维纸电极的表面改性……………(2020-3-714)潮汐式地热能储能供热调峰系统效益分析…………(2020-3-720)陆上风场液流电池储能经济性分析…………………(2020-3-725)钢铁行业中低温烟气余热相变储热装置特性分析…(2020-3-730)基于价值流分析的微网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2020-3-735)水溶性沥青基多孔炭的电性能………………………(2020-3-743)铁-铬液流电池250kW/1.5MW·h示范电站建设案例分析…………………………………………………………(2020-3-751)储能专利基于专利的无机固态锂电池电解质技术发展研究………………………………………………………(2020-3-1001)高比特性高压锂离子电池组技术专利分析………(2020-4-1214)储能教育储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建议……(2020-4-1220)钠离子电池技术专刊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的必要性……………………(2020-5-1225)非水系钠离子电池的电解质研究进展……………(2020-5-1234)钠离子无机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2020-5-1251)钠离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2020-5-1266)NASICON结构钠离子固体电解质及固态钠电池应用研究进展………………………………………………………(2020-5-1284)钠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2020-5-1300)钠离子电池电解质安全性:改善策略与研究进展………………………………………………………(2020-5-1309)钠离子电池金属氧/硫/硒化物负极材料研究进展…(2020-5-1318)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层间滑移,相变与性能………………………………………………………(2020-5-1327)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研究进展………………(2020-5-1340)钠离子电池钒基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挑战………………………………………………………(2020-5-1350)基于无机钠离子导体的固态钠电池研究进展……(2020-5-1370)过渡金属氧化物微纳阵列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2020-5-1383)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表面修饰研究………………………………………………………(2020-5-1396)以废旧锰酸锂正极为原料制备Li0.25Na0.6MnO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2020-5-140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VOPO4·2H2O纳米片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2020-5-1410)钠离子电池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中阴离子氧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性调控………………………………………………(2020-5-1416)产经动态普星聚能继续深耕储能市场:植根长三角,放眼全世界………………………………………………………(2020-5-1593)MMII。

全钒液流电池电堆串联运行对漏电电流的影响

全钒液流电池电堆串联运行对漏电电流的影响

全钒液流电池电堆串联运行对漏电电流的影响张蓉蓉;刘宗浩;周博然;刘静豪;史松杰【摘要】通过建立全钒液流电池多电堆串联运行的系统等效模型,模拟计算了多电堆串联电池系统内各电堆内部及电堆盘管间的漏电电流分布情况,发现系统中各串联电堆的内部漏电电流同单个电堆相比,漏电电流的分布规律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现象,分别对系统内串联电堆数量、电堆外接盘管等效电阻及每个电堆内所含单电池数量等漏电影响因素,建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Simulink等效模型,对多电堆串联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得到结论:系统内串联电堆数越多,电堆外接盘管等效电阻越小,系统内串联各电堆所含单电池数越多,导致系统内各电堆漏电电流分布变化越大.该研究为全钒液流电池的多电堆串联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9(043)008【总页数】4页(P1377-1380)【关键词】全钒液流电池;漏电电流分布;仿真;系统设计【作者】张蓉蓉;刘宗浩;周博然;刘静豪;史松杰【作者单位】大连融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25;大连融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25;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25;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供电公司,辽宁大连116023;大连融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25;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日益扩大,为保证电能质量,提高新能源利用率,相应配套的储能系统规模也越来越大。

电化学储能方式以其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安装方便等特点,近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5]。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作为近年来崛起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代表,具有安全,环保,使用寿命长,功率和容量单元可单独设计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大规模推广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6-8]。

液流储能电池模拟研究的进展

液流储能电池模拟研究的进展

液流储能电池模拟研究的进展邢枫;张华民;马相坤;王晓丽【摘要】The state of simulation research of redox flow battery was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progress and limitations of mathematic models of zero dimension, one dimension, two dimension and leakage current were reviewed. The commercialized simulation softwares for redox flow battery were outlin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imulating was discussed.%介绍了液流储能电池模拟研究的现状,综述了零维、一维、二维及漏电电流等数学模型的特点、研究进展及局限性,论述了液流储能电池用的商业化模拟软件,并展望了模拟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电池》【年(卷),期】2011(041)006【总页数】4页(P336-339)【关键词】液流储能电池;数学模型;研究进展;模拟【作者】邢枫;张华民;马相坤;王晓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1.3近年来,大部分研究者致力于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如电解液、离子交换膜、双极板和电极等,但液流储能电池是一个结构复杂、包含多个过程的耦合系统,电池结构、电池内部反应、传递过程及电流密度分布等对液流储能电池的性能都起着重要作用[1]。

液流电池模拟仿真研究现状与展望

液流电池模拟仿真研究现状与展望

液流电池模拟仿真研究现状与展望液流电池作为一种典型长时储能电池,是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液流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化电堆开发和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于传统实验测试方法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模拟仿真技术高效而便捷,近年来在液流电池高功率电堆和大容量储能系统设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工作,重点围绕液流电池基础科学问题的模拟仿真、电堆数值模拟与动态仿真、储能系统模拟仿真与设计三个方面,对液流电池模拟仿真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最后对未来液流电池模拟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导致了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逐步引发温室效应和世界气候的急剧变化,引发世界各国的关注。

2016年175个国家联合签署了《巴黎协定》,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的统一安排。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我国电力系统发电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不连续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并网发电时需要匹配大规模储能,以实现安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消纳使用。

在众多大规模储能技术中,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以其高安全性、长寿命、容量和功率可相互独立设计等特性,非常适用于电力系统储能应用。

液流电池技术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NASA首次提出了以铁铬为正负极活性物质的铁铬液流电池体系,然而铁铬液流电池存在交叉污染、铬负极动力学差、易发生析氢副反应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针对铁铬液流电池的不足,80年代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Skyllas-Kazacos教授提出了以钒为正负极活性物质、硫酸为支持电解液的全钒液流电池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27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 ol.31 No.27 Sep.25, 20112011年9月25日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1 Chin.Soc.for Elec.Eng. 1 文章编号:0258-8013 (2011) 27-0001-07 中图分类号:TM 911 文献标志码:A 学科分类号:470⋅40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支路电流的建模与仿真分析李蓓,郭剑波,陈继忠,惠东(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192)Modelling and Simulating of Shunt Current in Redox Flow BatteryLI Bei, GUO Jianbo, CHEN Jizhong, HUI Dong(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2, China)ABSTRACT: Shunt current loss of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B) was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equivalent circuit of shunt current was modelling, and the value and distribution of shunt current were obtained by simulation; and then the shunt current influence on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VRB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classic battery model and controlled unit, the VRB model including shunt current factor 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simulation, the influence on battery system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became obvious with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VRB. To reduce the loss of shunt curren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VRB and be useful to keep the consistency of voltage of battery internal modules. Study on shunt current of large scale VRB system has ve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for project pre-planning and its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KEY WORDS: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shunt current; battery characteristics; simulation; battery modeling摘要:对全钒液流电池所特有的支路电流损耗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建立支路电流等效电路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支路电流进行量化分析,并得出支路电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全钒液流电池外特性的影响。

同时基于化学电池的经典三阶模型,通过引入受控元件的思想,提出包含支路电流损耗因素的全钒液流电池模型,并通过仿真对比分析发现,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支路电流损耗对电池系统外特性影响显著。

尽可能地消减支路电流损耗,对于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和保障电池系统内部模块的电压一致性至关重要,尤其在电力系统领域大规模应用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时,支路电流的研究对于工程前期规划设计和系统运行的操作维护,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0706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10CB227206)。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0907067);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2010CB227206).关键词:全钒液流电池;支路电流;电池特性;仿真;电池建模0 引言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推广以及智能电网研究的兴起,将电力储能技术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补充环节的必要性日益凸现,以化学电池为代表的化学储能方式因其规模灵活、造价适中、安装维护简便等优势在电力系统中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全钒液流电池(以下简称全钒电池)作为新兴化学电池[1-5]的代表,具有成本低、寿命长、功率与能量规模可独立设计、借助物理手段可实现瞬时充电等特点,成为近期大规模推广的主要电力储能方式之一。

全钒电池包括电堆和电解液两部分,电堆内部通过单电池的串并联实现满足需求的功率规模和电压等级;液路管道则一律采用并联结构,保障电堆内部电解液的一致性。

为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全钒电池内部通常采用双极性结构,而电解液则不断往复循环,以便提供反应物并带走反应产物和热量。

然而,串联的单电池之间的液路通道会造成离子短路,会产生不经主回路而通过液流支路和总管路的支路电流[6-7],从而导致电能的损失和电池系统效率的下降。

从电化学专业角度分析,这一寄生反应只事关电池效率;而从电气工程应用角度而言,大功率、高容量的电池系统规模将使这一负面影响放大,除了浪费能量、影响效率,还可能导致电堆内部各单电池一致性的不均衡,甚至加速液流管道腐蚀而影响整个储能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可见,用于电力领域的全钒电池系统的支路电流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要点。

2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1卷关于支路电流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航天总署NASA开展的铁铬系液流电池研究[6,8]中有所提及并简单介绍了支路电流的实验测试方法及消减影响的途径等;文献[9]针对液流电池的特有结构分析了支路电流在规模化电池系统中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并介绍了降低支路电流损耗的方法;文献[10]基于锌溴系液流电池搭建了支路电流等效电路模型,并总结了支路电流的分布规律;文献[11]针对双极堆式电池的支路电流现象,从电化学专业角度将电堆内部各因素对支路电流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可见,前人已对支路电流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6-13]并得到共识,关于电池建模也早已形成几种经典模型[14-19],然而,国内相关专业近十几年来对液流电池体系支路电流的研究却几乎处于空白,并且在众多等效电路模型中,也未见有人将不可忽略的支路电流损耗问题引入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建模分析。

为了搭建能够更加接近真实地反映液流电池系统特性的电池模型,本文针对液流电池体系所存在的支路电流损耗展开了详细的建模研究及仿真分析。

1 全钒电池系统的支路电流模型1.1 支路电流模型建模求解支路电流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对于大规模封装成型的液流电池系统,采用实验方法测量支路电流的方法可执行度较低,若建立其等效电路模型,则可借助程序计算快速获得结论;其次,由于全钒电池液路管道的布局与设计对支路电流影响较大,例如管道直径和长度等,支路电流过大将对电池系统特性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预先估算某设计方案是否满足支路电流损耗的参数要求,因此需要借助支路电流的仿真模型和计算程序进行参数计算。

液流电池体系的支路电流成因比较简明。

以全钒电池为例,其双极堆式结构如图1所示。

正负极电解液经过液路集总管道和分流支路管道分别进入各半电池,使得不同电池间具有离子通道;同时电池的电气连接,使得电池间具有电子通道。

当电子通道与离子通道构成闭合回路时,即使外电路断开,仍有电流产生。

该电流不经过有效负载,属于漏电流,在液流氧化还原电池体系中也称为支路电流。

正半电池+图1双极堆式全钒电池结构示意图Fig. 1 Description of bipolar pile-type VRB当电池两极外接电源时,流经电池内部的总电流I T经电池正极端进入第一节单电池的正半电池溶液,其等效内阻记作R e/2。

然后随着I T继续传递,大部分流入电池的负半电池,但存在小分支电流通过连接各单电池的分流支管道汇集到集总管道,形成支路电流。

基于图1以及支路电流的形成原理,可以得到支路电流的等效电路模型见图2。

为方便描述,将总电流I T在正极端开始流经的第一个R e/2与在负极终端流出时的R e/2相连接,因此在等效电图2支路电流等效电路模型Fig. 2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shunt current第27期 李蓓等: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支路电流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3路模型中用一个R e 置于负极端来表示。

如图2示,I mi,j 、I mo,j 、I ti,j 、I to,j 分别表示进出集总管的电流和进出分流支路的电流,即支路电流;I T 为流经电池系统的总电流,是可以通过仪器监测到的已知量;U o 为单电池或者单模块的电压,系统成组设计好之后,该值的充放电边界值即确定,且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也可根据实验曲线拟合;R e 表示系统内部单电池或单模块的内阻,在电池建模时将其考虑为随反应时间和电池温度变化的可变电阻,而在此处可视为常量做简化处理;另外的R ma,out 、R ta,out 、R ma,in 、R ta,in 为正极集总管道及分流支路管道的内阻,同理对应有负极管道内阻。

1.2 支路电流计算为便于计算,首先将本文的等效电路模型进行简化处理。

假设图2中分流支路管道电阻R t,in =R t,out ,R m,in =R m,out ,并认为R t,in 与R t,out 并联,记为2t,in t,out 1/1/1/R R R =+ (1)同理,假设集总管道电阻R m,in 与R m,out 并联,记为3m,in m,out 1/1/1/R R R =+ (2)于是得到将正负极以及进出管等效对称之后的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

另外,ti,2t,in 2,/j j I R R I ≅ (3) to,2t,out 2,/j j I R R I ≅ (4) mi,3m,in 3,/j j I R R I ≅ (5) mo,3m,out 3,/j j I R R I ≅ (6)根据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知,对于1<j <N ,e,1e,2,j j j I I I −=+ (7) 3,12,3,j j j I I I −+= (8)0e e,22,33,22,1j j j j U R I R I R I R I +=−++− (9) 同理适用于第1个和第N 个节点,即当j =1时,T e,12,1I I I =+ (10) 213,1,I I = (11)0e e 1221331222,,,,U R I R I R I R I =−++− (12)当j =N 时,e,1e,2, N N N I I I −=+ (13) 3,12,N N I I −=− (14) 3,0N I = (15)矩阵形式记作AX =B ,其中:T 31e,12,13,1e,2,3,e,2,3,[,,,,,,,,]N j j j N N N I I I I I I I I I ×=……X ;T 31T 0000[,0,,0,0,,0,0,,0,0,,0,0,0]N I U U U U ×=……B ;e 232e 232e 23233e 23211000001100000100110000001011000000001001100000010110000000010011000000101100000000100110001010000001N N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