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suv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suv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suv悬架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SUV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掌握SUV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3. 了解不同类型悬架的特点及其在SUV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SUV悬架的优缺点;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SUV悬架设计的基本技能;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 增强学生环保、节能、安全意识,认识到悬架设计在汽车性能和舒适性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工程专业高年级选修课程,侧重于实践与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SUV悬架设计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汽车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SUV悬架系统概述- 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SUV车型特点及其对悬架的要求2. SUV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 麦弗逊式、多连杆式等常见悬架结构- 悬架部件的功能及协同工作原理3. SUV悬架设计流程与方法- 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与关键步骤- 参数化设计方法及CAD软件应用4. 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优化- 悬架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悬架优化方法及其在SUV中的应用5.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分析典型SUV悬架设计案例- 实践操作:运用CAD软件进行悬架设计6. SUV悬架发展趋势与创新- 新能源SUV悬架设计特点- 智能化、轻量化等悬架创新技术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SUV悬架系统概述第2周:SUV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第3周:SUV悬架设计流程与方法第4周:悬架性能评价指标与优化第5-6周: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第7周:SUV悬架发展趋势与创新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中关于SUV悬架设计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多连杆后悬架课程设计

多连杆后悬架课程设计

多连杆后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多连杆后悬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与传统悬架的区别。

2. 学生能够描述多连杆后悬架在汽车行驶中的重要作用,如提高行驶稳定性、舒适性等。

3. 学生能够解释多连杆后悬架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如连杆长度、角度等,并了解它们对悬架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多连杆后悬架在实际汽车中的应用案例,并提出优化建议。

2.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多连杆后悬架模型的搭建,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等),设计简单的多连杆后悬架,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增强对机械制造和设计领域的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汽车工程兴趣小组的专题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对汽车结构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对汽车工程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多连杆后悬架的设计与应用,结合课本第四章“汽车悬架系统”相关内容展开。

1. 多连杆后悬架基本概念:- 悬架系统的作用与分类- 多连杆后悬架的结构特点- 多连杆后悬架与传统悬架的性能对比2. 多连杆后悬架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 悬架运动学分析- 悬架动力学分析- 多连杆后悬架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3. 多连杆后悬架设计与应用:- 设计原则与要求- 常见多连杆后悬架结构类型- 多连杆后悬架在汽车中的应用案例4. 实践操作与设计:- 多连杆后悬架模型搭建-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在悬架设计中的应用- 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多连杆后悬架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多连杆后悬架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第三课时:多连杆后悬架设计与应用第四课时:实践操作与设计(分组进行多连杆后悬架模型搭建和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基本概念学习第二周:工作原理与性能分析第三周:设计与应用第四周:实践操作与设计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多连杆后悬架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悬架建模教学设计方案

悬架建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悬架系统在汽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悬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结构。

3.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悬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悬架系统概述- 悬架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悬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弹簧、减震器、控制臂等) - 悬架系统的分类(独立悬架、非独立悬架等)2. 悬架系统建模原理- 建模软件介绍(如ANSYS、MATLAB等)- 建模流程和方法- 建模中的关键参数设置3. 悬架系统仿真分析- 仿真软件操作- 仿真参数设置- 仿真结果分析4. 悬架系统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优化设计在悬架系统中的应用- 优化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 系统讲解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建模方法。

2. 案例分析法-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悬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建模和仿真解决这些问题。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就悬架系统建模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 在软件操作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搭建悬架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软件操作指南、相关案例资料等。

-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悬架系统的基本知识。

2. 讲解阶段- 教师讲解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建模方法。

- 结合案例,分析悬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3. 实践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悬架系统的建模。

- 学生进行仿真分析,观察和分析仿真结果。

4. 讨论阶段- 学生就建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 学生分享自己的建模心得和仿真结果。

-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 学生提交建模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悬架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创新能力。

3. 学生提交的建模报告的质量和仿真结果的分析深度。

麦弗逊式悬架课程设计

麦弗逊式悬架课程设计

麦弗逊式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麦弗逊式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麦弗逊式悬架在汽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3. 学生能够了解麦弗逊式悬架与其他类型悬架的区别。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麦弗逊式悬架在实际汽车中的运行情况;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麦弗逊式悬架的组装与调试过程;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麦弗逊式悬架的简单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汽车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培养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麦弗逊式悬架的学习与操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了解汽车悬架技术的创新与变革。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汽车工程基础知识,对汽车结构有一定了解,对实践操作具有较高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汽车工程领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麦弗逊式悬架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悬架系统概述:介绍悬架系统的基本功能、分类及作用;- 麦弗逊式悬架结构:讲解麦弗逊式悬架的组成、各部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工作原理:阐述麦弗逊式悬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2. 麦弗逊式悬架的应用与优势- 应用范围:介绍麦弗逊式悬架在各类汽车中的应用情况;- 优势分析:分析麦弗逊式悬架相较于其他类型悬架的优势,如轻量化、成本低、维护方便等。

3. 麦弗逊式悬架的组装与调试- 组装过程:详细讲解麦弗逊式悬架的组装步骤,包括零部件的安装、调整及固定;- 调试方法:介绍麦弗逊式悬架调试的方法和技巧,确保悬架系统的性能稳定;- 故障排查:分析常见故障现象,教授相应的排查和解决方法。

后悬架课程设计

后悬架课程设计

后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后悬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组成和功能;2. 学生能掌握后悬架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3. 学生了解后悬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后悬架在不同车型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比较;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后悬架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和分析;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后悬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提高对机械学科的学习热情;2. 学生通过学习后悬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增强科技创新意识;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4. 学生能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领域,结合学生年级特点,课程内容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较高,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后悬架概述- 后悬架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后悬架在汽车行驶中的重要性2. 后悬架结构组成- 弹簧、减振器、稳定杆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及功能- 不同类型后悬架的结构特点3. 后悬架工作原理- 悬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后悬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4. 后悬架的应用与选型- 后悬架在各类车型中的应用案例- 后悬架选型原则及注意事项5. 后悬架故障诊断与维修- 常见后悬架故障现象及原因- 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流程6. 后悬架检查与维护- 后悬架检查项目及标准- 后悬架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后悬架概述、结构组成第二课时:后悬架工作原理、应用与选型第三课时:后悬架故障诊断与维修第四课时:后悬架检查与维护教材章节关联:《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第四章 悬架系统内容列举:1. 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悬架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功能3. 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性能要求4. 悬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5. 悬架系统的检查与维护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用于后悬架概述、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后悬架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独立悬架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独立悬架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独立悬架设计与应用二、课程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独立悬架因其优异的操控性能、舒适性和安全性而成为现代汽车的主流悬架形式。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理解独立悬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2. 掌握独立悬架的结构设计、参数优化及性能评价方法;3. 学会独立悬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1. 独立悬架概述- 独立悬架的定义及分类- 独立悬架的特点及优势- 独立悬架的发展历程2. 独立悬架的结构设计- 常用独立悬架结构介绍(如麦弗逊式、多连杆式、双横臂式等)- 独立悬架的结构参数分析- 独立悬架的连接方式及材料选择3. 独立悬架的动力学分析- 独立悬架的受力分析- 独立悬架的运动学分析- 独立悬架的动力学模型建立4. 独立悬架的参数优化- 独立悬架性能评价指标- 参数优化方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 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5. 独立悬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独立悬架在轿车、SUV、MPV等车型中的应用- 独立悬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独立悬架在赛车、特种车辆中的应用6. 独立悬架的试验与验证- 独立悬架试验台搭建- 独立悬架性能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分析与总结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实际应用;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独立悬架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独立悬架设计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悬架设计、建模及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40%);2. 实践成绩:独立悬架设计、建模及仿真实验成绩(30%);3. 期末考试:独立悬架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的笔试成绩(30%)。

七、课程资源1. 教材:《汽车悬架设计与应用》;2.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汽车设计软件等;3. 实验设备:独立悬架试验台、计算机等。

课程设计悬架系统

课程设计悬架系统

课程设计悬架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悬架系统的性能,进行简单的悬架系统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悬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功能。

2.分析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及其适用场景。

3.评价悬架系统的性能指标。

4.设计简单的悬架系统并进行优化。

5.展现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功能及性能评价。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悬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分析各类悬架系统的结构特点和适用场景。

2.第二课时:讲解悬架系统的原理和功能,通过实例展示悬架系统在车辆行驶中的作用。

3.第三课时:讲解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如刚度、阻尼、稳定性等,分析不同悬架系统性能的优缺点。

4.第四课时:教授如何设计简单的悬架系统并进行优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性能评价。

2.讨论法:学生探讨不同悬架系统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悬架系统在车辆行驶中的作用。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悬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悬架系统的原理和功能。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悬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悬架的结构形式课程设计

悬架的结构形式课程设计

悬架的结构形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悬架的基本概念,掌握悬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悬架结构,并了解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学生掌握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了解悬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专业术语进行悬架结构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识别并绘制不同类型的悬架结构。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悬架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 学生认识到悬架系统在汽车安全和舒适性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汽车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悬架结构形式的基本知识。

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悬架系统概述:介绍悬架的定义、作用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悬架系统在汽车中的重要性。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悬架系统概述2. 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讲解悬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分析各部分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不同类型的悬架结构:详细讲解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车型。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独立悬架;第四章 非独立悬架4. 悬架设计原则与优化:介绍悬架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如何根据汽车性能需求进行悬架设计和优化。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悬架设计原则与优化5. 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分析悬架系统参数变化对汽车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悬架结构观察、分析和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教材章节:实践环节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悬架系统概述第2周: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3周: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第4周:悬架设计原则与优化第5周:悬架系统对汽车性能的影响第6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得以保证,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麦弗逊独立悬架课程设计

麦弗逊独立悬架课程设计

麦弗逊独立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麦弗逊独立悬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麦弗逊独立悬架在汽车行驶中的重要作用;3. 学生能了解麦弗逊独立悬架与其他类型悬架的区别。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掌握麦弗逊独立悬架的拆装和组装技巧;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麦弗逊独立悬架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 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软件,对麦弗逊独立悬架进行模拟设计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汽车悬架系统在行驶安全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高年级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对汽车维修与检测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基本概念与结构特点- 悬架系统的定义及作用-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结构组成-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优势与局限性2.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工作原理- 弹簧、减震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悬架与车身连接方式及其影响- 麦弗逊独立悬架在不同路况下的表现3.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拆装与组装- 拆装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悬架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组装过程及质量控制要点4.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常见故障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故障诊断方法与排除技巧- 预防性维护措施5. 麦弗逊独立悬架的设计与优化- 设计原则与目标- 悬架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麦弗逊独立悬架基本概念与结构特点第二周:麦弗逊独立悬架工作原理第三周:麦弗逊独立悬架拆装与组装实践第四周:麦弗逊独立悬架故障诊断与排除第五周:麦弗逊独立悬架设计与优化教学内容与进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教案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

教案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

教案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汽车悬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汽车悬架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了解汽车悬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4. 能够分析汽车悬架的性能和优化设计二、教学内容1. 汽车悬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汽车悬架的分类和结构特点a) 非独立悬架b) 独立悬架c) 半独立悬架3. 汽车悬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a) 刚度设计b) 阻尼设计c) 校核强度和耐久性4. 汽车悬架的性能分析a) 舒适性b) 操控性c) 稳定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悬架的基本概念、分类、设计原则和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汽车悬架的性能和优化设计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汽车悬架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和相关文献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汽车悬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讲解汽车悬架的分类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悬架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汽车悬架的性能和优化设计,让学生了解设计原则和方法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汽车悬架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汽车悬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6.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或设计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汽车悬架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深度。

3.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先进的汽车悬架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如自适应悬架、磁流变悬架等。

2. 探讨汽车悬架的仿真方法和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八、教学互动1.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用性。

汽车悬架课程设计

汽车悬架课程设计

乘龙牌LZ1240MD42N 型载货车前悬架采用非独立悬架,为纵置式钢板弹簧,为减少钢板弹簧品种,直接选用T24板簧,规格:1500×90×13-10(3),固定端为中心卷耳,摆动端为吊耳),双向作用液式筒式减振器;前悬架板簧中心距为820mm ;前悬架前固定端支架左右不同,右前固定端以架有一销孔,用于安装驾驶室举升油缸。

后悬架为四连杆式平衡悬架, 板簧中心距为1030mm, 为减少钢板弹簧品种,直接选用J1板簧,钢板弹簧规格:1540×90×20-10(2)。

一.设计原则1、本车悬架系统的设计应确保整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及不足转向特性,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并使其上述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型车辆的先进水平。

2、充分考虑车型系列的需要,提高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

3、合理选取主要零部件的应力值,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性,在保证悬架系统零部件足够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自重。

二.整车有关参数整车设计师提供下列数据作为本车悬架系统的设计依据:(按长轴距车数据为基本型设计) 1、轴距(mm): 6050+13002、轮距:前轮距B 1 = 1940 mm 后轮距B 2 = 1860 mm 345、悬架单边静负荷经实际称重和估算,前、后悬架的非簧载质量为: G u1 = 670 kg ; G u2 = 2680kg 前 P 1 = 9.8(G 1-G u1)2 后 P 2 =9.8(G 2-G u2)2式中:G 1、G 2分别为前、后轴荷悬架单边静负荷计算结果如下:(N )— —装 订 线— —三.前悬架布置计算前悬架前悬架布置图见下图:四.前悬架设计计算(一)、前悬架系统采用的弹性元件为纵置式钢板弹簧 (二)、前钢板弹簧的参数计算: 1、规格作用长度 L 0前 = 1500 mm , 宽度B = 90 mm, 厚度H = 13 mm,主簧总片数10片(主片 = 3片), 骑马螺栓夹紧距S = 108 mm2、断面特性(平扁钢),断面形状如图四:a = 6.5 mm .……………… 中性层到受拉面边缘的距离 I = H 3 [B 12 -H 2 (14 + 3 16 -19π192 )] ……………… 相当于中性层的惯性矩 = 15800.6 mm 4— —装 订 线— —W = IH 2 =2430.9 mm 3 …………………… 抗弯断面系数F = H [B-(32 - 3 4 -7π24 )H ] …………………… 断面面积 = 1144.48 mm 3∑I = 10×I = 158006 mm 4 …………………… 总成总惯性矩 3、比应力: σ前 (钢板弹簧总成单位变形引起的应力)装车时用骑马螺栓夹紧后σ前 = 0.95×1δ前 ×3Ea μl2 式中:0.95为比应力修正系数l :半段有效长度 μ:夹紧修正系数 δ前:挠度系数l (半段有效长度)= 12 L 0前 - S4 =723 mm l 前=2 l=1446 mm μ =L 0前-0.5SL 0前-S= 1.039 δ前 =1.51.05(1+n 前`2N 前`)= 1.24 其中:n 前`:主簧主片数 N 前`:主簧总片数 ∴ σ前 = 0.95 ×1δ前 3Eaμl2= 5.666 (N/mm 2/mm)4、夹紧刚性:C 前 (单位变形所能承受的载荷) 装车时用骑马螺栓夹紧后C 前 = 1δ前 ×48E ΣI l 前3= 415.9 N/mm圆整: C 前修 = 416 N/mm5、静挠度fc: fc = QcC 前计算结果见下表:按T24板簧图纸所示,自由弧高为110(参考),夹紧后弧高为95,因此在验证载荷工况下,板簧弧高为35±5 mm,满足使用要求。

悬架教案新版

悬架教案新版

悬架教案引言悬架系统是指汽车底盘中作为车轮与车身之间的连接部分,用来减震和支撑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车辆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教案将介绍悬架系统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调整方法,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悬架系统的知识。

一、悬架系统的基本原理1.1 悬架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悬架系统是指汽车底盘中连接车轮和车身的部件,通过减震和支撑来改善车辆的运动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1.2 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悬架系统通过弹簧和减振器的运动实现车身和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起到隔离车轮与车身间震动的作用。

1.3 悬架系统的组成悬架系统由弹簧、减振器、悬架臂、悬架杆、悬架座等组成,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组成略有差异。

二、悬架系统的类型2.1 独立悬架系统独立悬架系统是指各个车轮之间相互独立地运动的悬架系统,常见的独立悬架系统有麦弗逊悬架、双叉臂悬架等。

2.2 非独立悬架系统非独立悬架系统是指多个车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的悬架系统,常见的非独立悬架系统有扭力梁悬架、多连杆悬架等。

2.3 悬架系统的优缺点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学习者需要了解和比较各种悬架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悬架系统。

三、悬架系统的调整方法3.1 悬架高度调整悬架高度调整可以通过调整悬架臂或悬架弹簧的长度来改变车身与地面的距离,达到调整悬架高度的目的。

3.2 减振器调整减振器调整可以通过调整减振器的阻尼力来改变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和操控性。

3.3 悬架硬度调整悬架硬度调整可以通过更换弹簧和减振器的硬度来改变车辆的悬架刚度,从而改善车辆的操控性。

结论悬架系统作为汽车底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车辆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悬架系统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调整方法,对于学习者掌握汽车维修和保养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悬架系统的调整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调整和维护,以确保车辆的安全和性能。

乘用车悬架课程设计

乘用车悬架课程设计

乘用车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用车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乘用车悬架的分类、性能特点及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了解乘用车悬架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乘用车悬架系统故障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乘用车悬架系统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方法,深入研究乘用车悬架系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乘用车悬架系统在汽车安全、舒适性和环保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乘用车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乘用车悬架系统的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汽车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乘用车悬架系统概述- 悬架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悬架系统的分类与发展历程2. 乘用车悬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麦弗逊式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 双叉臂式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 扭力梁式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 空气悬架结构及工作原理3. 乘用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与评价- 悬架系统的刚度、阻尼特性- 悬架系统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 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4. 乘用车悬架系统设计与优化- 悬架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悬架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 悬架系统优化方法与应用5. 乘用车悬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悬架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及原因- 悬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与技巧- 悬架系统维修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乘用车悬架系统概述第二周:乘用车悬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第三周:乘用车悬架系统性能参数与评价第四周:乘用车悬架系统设计与优化第五周:乘用车悬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教材章节关联:《汽车运用与维修》第四章 汽车悬架系统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使学生在掌握乘用车悬架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设计、诊断与维修能力。

乘用车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乘用车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乘用车悬架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乘用车悬架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掌握悬架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2. 学习乘用车悬架的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了解各部件间的相互关系。

3. 掌握乘用车悬架设计的基本要求,了解影响悬架性能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乘用车悬架的优缺点,并进行合理选择。

2. 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对乘用车悬架进行简单设计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悬架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和新技术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汽车悬架设计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乘用车悬架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的设计和计算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用车悬架基本原理:介绍悬架系统的功能、分类及工作原理,包括独立悬架和半独立悬架的特点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悬架系统概述2. 悬架系统主要部件:学习弹簧、减振器、稳定杆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和作用,分析各部件对悬架性能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悬架系统主要部件3. 悬架设计要求及性能影响因素:探讨乘用车悬架设计的基本要求,分析影响悬架性能的主要因素,如刚度、阻尼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悬架设计要求及性能影响因素4. 悬架设计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学习乘用车悬架的设计过程,掌握简单设计和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悬架设计实例分析5. 悬架设计软件应用:介绍常见悬架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现代化设计工具在悬架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悬架设计软件应用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现代化设计工具进行悬架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悬架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悬架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悬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悬架的机械设计教学,使学生掌握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

学生将能够理解悬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熟悉悬架的设计流程,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悬架进行简单的优化和分析。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1.掌握悬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理解悬架的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

3.熟悉悬架的优化和分析方法。

4.能够运用悬架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对悬架进行简单优化和分析的能力。

6.能够参与团队项目,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悬架的定义和作用。

2.悬架的类型和结构。

3.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参数。

4.悬架的优化和分析方法。

5.悬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悬架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悬架的类型和结构分析。

3.悬架设计流程和关键参数的确定。

4.悬架的优化和分析方法讲解。

5.悬架应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悬架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悬架在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悬架的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手册》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悬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乘用车前悬架课程设计

乘用车前悬架课程设计

乘用车前悬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乘用车前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掌握悬架系统的类型与工作原理;2. 学生能描述乘用车前悬架对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影响;3. 学生能掌握乘用车前悬架主要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故障原因,并提出合理的维修与保养建议;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车观察,对乘用车前悬架系统进行简单的辨识和描述;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乘用车前悬架模型,展示对悬架工作原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汽车科技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良好习惯;3.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乘用车前悬架系统在行驶安全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业课程,侧重于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结构与原理介绍,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中职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对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感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的特点与应用。

2. 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详细解析麦弗逊式、双叉臂式等常见悬架的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乘用车前悬架系统主要零部件:介绍弹簧、减振器、稳定杆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性能参数及相互关系。

4. 前悬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分析前悬架对车辆行驶稳定性、舒适性、操控性等方面的影响。

5. 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检测与故障诊断:学习使用专业工具对前悬架系统进行检测,掌握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

6. 乘用车前悬架系统的维修与保养:了解前悬架系统的维修工艺,学习正确的保养方法,提高悬架使用寿命。

独立悬架课程设计案例

独立悬架课程设计案例

独立悬架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独立悬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1.描述独立悬架的定义、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2.解释独立悬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阐述独立悬架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指标。

4.分析独立悬架在汽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5.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独立悬架结构。

6.能够运用基本公式进行简单独立悬架的设计计算。

7.能够分析独立悬架的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8.能够结合实例评价独立悬架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认识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独立悬架的基本概念、结构设计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展开。

具体包括:1.独立悬架的定义与分类。

2.麦弗逊悬架、多连杆悬架、烛式悬架等常见独立悬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独立悬架的主要设计参数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4.独立悬架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5.独立悬架性能的评价指标及其优化。

6.独立悬架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独立悬架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独立悬架的应用和性能评价。

3.实验法:学生进行独立悬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汽车工程学:独立悬架设计与应用》。

2.参考书籍:包括《汽车悬架系统设计》、《现代汽车悬架技术》等。

3.多媒体资料:包括独立悬架的结构动画、工作原理演示等。

4.实验设备:独立悬架模型、测量工具等。

乘用车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乘用车悬架设计课程设计

乘用车悬架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用车悬架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悬架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性能指标。

2. 使学生掌握乘用车悬架的设计方法,包括悬架子系统设计、弹簧和减震器选型等。

3. 帮助学生了解乘用车悬架设计中的力学原理,如受力分析、振动与冲击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乘用车悬架结构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乘用车悬架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乘用车悬架设计对汽车性能、安全和舒适性的影响,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或专科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乘用车悬架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汽车工程设计和管理奠定基础。

同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1. 乘用车悬架系统概述:介绍悬架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在汽车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悬架系统概述2. 乘用车悬架设计原理:讲解悬架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原理、设计参数和性能指标。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悬架设计原理3. 悬架子系统设计:分析悬架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弹簧、减震器等部件的选型与匹配。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悬架子系统设计4. 乘用车悬架结构设计:运用CAD软件进行悬架结构设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悬架结构设计5. 悬架性能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出的悬架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悬架性能仿真与分析6.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典型乘用车悬架设计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后悬架

课程设计后悬架

课程设计后悬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后悬架的结构、原理和功能,了解后悬架在汽车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后悬架的设计和应用,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以下内容:1.后悬架的结构和原理:介绍后悬架的基本构成部件,如弹簧、减震器、控制臂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作用。

2.后悬架的功能:讲解后悬架在汽车中的作用,包括支撑车身、吸收震动、传递动力等。

3.后悬架的设计和应用:分析后悬架的设计过程,包括选材、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等,并介绍后悬架在不同车型中的应用案例。

4.后悬架的实验和测试:通过实验和测试,让学生了解后悬架的性能指标,如刚度、阻尼、悬挂几何等。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后悬架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后悬架在实际车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后悬架的设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后悬架的实验和测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汽车工程专业教程》等,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如《汽车悬架系统设计》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轿车前悬架课程设计

轿车前悬架课程设计

轿车前悬架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轿车前悬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轿车前悬架的类型及特点;–掌握前悬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前悬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轿车前悬架的结构和工作性能;–具备前悬架设计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前悬架的模拟分析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关注交通安全、环保和节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轿车前悬架的类型及特点;2.前悬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弹簧、减振器、转向节等)及其功能;3.前悬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4.轿车前悬架的性能评价指标;5.前悬架的模拟分析和优化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前悬架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前悬架的设计和应用;3.实验法:学生进行前悬架实验,观察其工作性能;4.讨论法:分组讨论前悬架的设计问题和优化方案;5.软件模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前悬架的模拟分析和优化。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轿车前悬架相关章节;2.参考书:汽车工程领域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前悬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图片、视频等;4.实验设备:前悬架实验装置;5.软件:前悬架设计及模拟分析软件。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30%;2.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进度,占总评的30%;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占总评的20%;4.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轿车前悬架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科技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题目:汽车悬架设计
学号:201300205117
姓名:张渲琪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车辆133
指导老师:黄雄健、陈坤
完成日期:2017.1.1
一.非独立悬架的选用
以纵置钢板弹簧为弹性元件兼做导向装置的非独立悬架,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维修方便,工作可靠。

缺点是由于整车布置上的限制,钢板弹簧不可能有足够长度(特别是前悬架),使之刚度较大,所以汽车平顺性较差;簧下质量大;;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左右车轮相互影响,并使车轴(桥)和车身倾斜;当汽车直线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时,由于左右两侧车轮反向跳动或只有一侧车轮跳动时,会产生不利的轴转向特性;汽车转弯行驶时,离心力也会产生不利的轴转向特性;车轴(桥)上方要求有与弹簧行程相适应的空间。

二.整车有关参数
乘龙牵引车LZ4230QCA
1、轴距(mm):1700+2800
2、轮距:前轮距B1 = 2046 mm 后轮距B2 = 1860mm
3、轴荷:(kg)
4、整车重心高度(mm)
5、悬架单边静负荷
经实际称重和估算,前、后悬架的非簧载质量为:Gu1 = 470 kg ;
Gu2 = 1880kg
前P1=9.8(G1-Gu1)/2
后P2=9.8(G2-Gu2)/2
式中:G1、G2 分别为前、后轴荷
悬架单边静负荷计算结果如下:(N)
6.板簧规格:1200×80×10-10(3)
三.悬架设计计算
(一)、前悬架系统采用的弹性元件为纵置式钢板弹簧
(二)、前钢板弹簧的参数计算:
1.根据已知数据,确定悬架的构造形式
2.确定悬架的主要参数;
前钢板弹簧的参数计算:
1、规格
作用长度 L0前= 1200 mm , 宽度b= 100 mm, 厚度 h=10mm, 主簧总片数10片(主片 = 3 片),骑马螺栓夹紧距 S =96 mm
2.断面特性(平扁钢),断面形状如图四 :
a=5mm (中性层到受拉面边缘的距离)
43mm 8093]192
1916341*2h 12b [*h =-+-=)(π
I (相当于中性层的惯性矩)
6.16182
h ==
I
W (抗弯断面系数)
2mm 984]h *24
74323b [*h =---=)(π
F (断面面积)
∑==4
mm
80930*10I I (总成总惯性矩)
11.各片在自由状态下的曲率半径和弧高
总成弧高:f f a f c 0∆++=H 其中fa 满载弧高取fa=12mm
85.3*2f c f a *s 3*s f 2
=+-=
∆L L )
()(
36.85f f a f c 0=∆++=H
曲率半径:mm 66.4884)0*8/(02==H L R
矩形断面钢板弹簧装配前各片曲率半径:
]hi */)0*i 0*2(1/[0i )(E R R R σ+=
其中i 0σ依次取-600,
所以依次可依据上面公式算得各曲率半径: Ri=-4300mm ,-13545mm, 11777mm ,4104mm 1782mm ,1389mm ,1138mm ,964mm
各弧高)i
H=
i2R
L
8
/(
所以依次可依据上面公式算得各弧高:
Hi=1.76mm,3.80mm,5.85mm,7.36mm
4.71mm,2.27mm,2.60mm,10.47mm
前钢板弹簧在汽车制动时受力图如下:
σ
h1
/]
=
*
3[2F
F
D
*
x
b

h1
+
+

=)
/x
(bh1


式中Fx为沿弹簧纵向作用在卷耳中心线上的力(Fx=8820N)
D为卷耳半径(D=26mm)
b为钢板弹簧宽度(b=80mm)
h1为主片厚度(h1=10mm)
∴σ=130.10N/mm2<[350]合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