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合集下载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标题的含义

离太阳最近的树标题的含义

离太阳最近的树标题的含义《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叙事散文文体。

文章的标题有三层含义: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是“离太阳最近的树”;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它的伟大力量。

最后,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3.问题导读: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红柳。

生存环境:它们生活在“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在荒漠的皱褶里”“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长在沙丘上”。

作用: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在高原雪域中的珍贵。

(2)作者在描写红柳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明确:作者是按照“树干”“树叶”→“树根”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红柳的。

描写的重点是红柳的根。

突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做出的贡献。

(3)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有几层含义?①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这是其表层意义。

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③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4.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柳称作“原著居民”?答:因为红柳是千百年前就在这高原上扎根成长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

为了呵护我们 赖以生存的地 球,我们在生 活中的很多方 面都可以做到 低碳环保。
一、手洗衣物
生活中的衣物,尽 量手洗。不要过度 依赖洗衣机。这样 ,不仅
环保低碳, 而且节约。
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减少使用一次性筷 子和杯子:拒绝环 境污染,保护森林 资源。
三、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用完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 增强节水意识
工作量 可怕
工期 几天时间、越来越长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 有力的小伙子
突出人类破坏 自然的可怕、 可悲
小结:
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 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 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 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 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毕淑敏
悲歌
环境恶劣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在荒漠的皱褶里 酷寒和缺氧
红柳树
外观(貌) 根系强大 歌颂赞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 小小的一蓬 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 顽强精神
赞颂红柳顽 强的生命力 和不屈的精 神。
表达作者热 爱自然、珍 爱生命的感 情。

这些句子中使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蕴涵 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手法,描绘 了红柳被砍伐后触 目惊心的形象,蕴 涵着作者对生态环 境遭受破坏的强烈 的忧患意识。
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 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 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 红柳吗?
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
走近作者
毕淑敏,1952年出 生于新疆,中学就读 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 属学校。1989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荣登 “2007第二届中国作 家富豪榜”第14位, 著有《毕淑敏文集》 八卷,散文集《提醒 幸福》等。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内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逶迤
bèi
背风
qiú jìng
遒劲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 第二部分(3-18段):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及其内在的美。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 “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 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离太阳最近的树》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这段对话生动刻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 的情态,从反面衬托司务长目光短浅、愚 昧无知,不顾长远利益,更深刻地揭示出 事件的可悲之处。
为了挖红柳,人们先后用了什 么工具?请在文中找出记叙人们挖 红柳的语句。
-《离太阳最近的树》
人们挖红柳的场景: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 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别名红柳。是怪柳科怪柳属的灌木或小乔 木状植物。多枝柽柳分布于中国西藏、新疆、 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地,俄罗斯、 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也有分布。其喜光,较耐 寒耐热,较耐干早耐水湿。
02
文学常识
WENXUECHANGSHI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离太阳最近的树被广泛称为“日本树”或“日本银杏”,它的学名是“神话榧”,属于单子叶植物门银杏目的一种植物。

本文将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进行归纳总结,从树木特征、分布、生态价值和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树木特征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以下特征:1. 树高:离太阳最近的树是高大而笔直的树木,可以达到20至35米的高度。

2. 树叶:它的树叶呈现出美丽而特殊的扇形,呈现深玛瑙红色或金黄色。

每片叶子都由多个小叶组成,非常优雅。

3. 树皮: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树皮是棕褐色或灰色的,纹理清晰,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

4. 果实:它结出的果实被称为“银杏果”,呈圆锥状,与其他树木的果实有所不同。

二、分布离太阳最近的树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

它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但以东京、京都和奈良等地最为集中。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适合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三、生态价值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防风固沙: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避免土地沙化。

2. 提供遮荫:由于树冠茂密,离太阳最近的树为周围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遮荫,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3. 氧气产生: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4. 环境净化:离太阳最近的树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四、文化象征离太阳最近的树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 神圣象征:离太阳最近的树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和文化意义。

2. 美学价值:它作为日本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庭院、公园和寺庙等地建设美丽景观。

3. 学术研究: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种具有独特美丽的树木,以其高大笔直的身姿、美丽的扇形叶子和神秘的文化象征成为众多人们的宠爱。

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鼓励学生交流朗读感 受,分享对文章的整 体理解。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 容,了解文章大意, 形成初步印象。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脉络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线索。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段落 和语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特色,领略风格
0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唤醒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 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情感熏陶
通过课文中红柳的悲剧,引导学 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的伟 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太阳与地球距离知识普及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
约为1.5亿公里,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最近时约 为1.47亿公里,最远时约为1.52亿公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光和热,驱动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生物圈 。
自然的敬畏之情。
让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 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精神激励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柳生存 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顽强,激励学生勇
于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真理的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源之一,它为地球提供了光线和热能。

而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树木种类可以与太阳构成独特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并探讨它们与太阳之间的关联。

1. 棕榈树棕榈树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树木,它们通常生长在沙滩、海岸线等阳光充足的地方。

棕榈树的生长习性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它们拥有高大的树干和大面积的叶子,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这也是为什么棕榈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2. 杨树杨树是一种生长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树木,它们通常生长在阳光充足的河岸、湖泊等环境中。

杨树的树冠较大且分枝众多,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接收阳光。

杨树的树叶也比较宽大,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与太阳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3. 桉树桉树是一种生长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的树木,它们具有很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桉树的叶子呈长椭圆形,排列紧密,并具有较大的面积。

这使得桉树能够更充分地吸收阳光,满足自身生长的能量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说桉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4. 丛生灌木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中,并不仅仅包括高大的树木,一些矮小而且丛生的灌木也具有与太阳建立紧密联系的特点。

这些丛生灌木通常分布在草原、沙漠等环境中,它们的茎干比较矮小、细长,但叶子较为密集。

因为它们与太阳的距离非常接近,能够充分地吸收阳光,满足生长的需求。

总结起来,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包括棕榈树、杨树、桉树和丛生灌木。

它们都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

不同的树种通过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结构,与太阳建立了独特的联系。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树木,感受到太阳的力量与生命的奇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生僻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说这棵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7.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九、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书籍。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离太阳最近的树》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感受作者对树的热爱和敬畏。

a. 课文中描绘了树的哪些特点?b. 作者为何对这棵树情有独钟?c. 作者希望通过这棵树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3. 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就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附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附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阅读附答案(15分)离太阳最近的树(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2)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3)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4)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5)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6)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资源,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树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称它为“离太阳最近的树”?(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

(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树木。

8. 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特点: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赞美:作者对树木的喜爱和敬意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

第六课作者介绍、结构划分及课后作业题答案作者介绍作者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主要作品:《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死亡》题目理解全文的标题有三层含义: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获取了光和热,蕴涵着伟大的力量;三是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划分结构层次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 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 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 自然段):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 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 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 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课后作业题答案一、遒硕酷褶寥骸穹砾栖二、1.不可想像,不能理解2.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3.把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比喻事物复杂,不易解决。

5.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6.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三、写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的情态,司务长的对破坏生态的无知令人痛心。

四、行文思路: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五、1.红柳千百年前就扎根高原,红柳是原居民。

比喻修辞2.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棵大树因为距离太阳最近,而得到了许多太阳的关爱,从而长得特别茂盛,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文章通过树与太阳的关系,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树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树与太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太阳——关爱树木——成长优点——发挥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请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答案:1. 太阳关爱着树木,让它们茁壮成长。

2.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让学生明白了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

《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读毕《离太阳最近的树》,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深思。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灵。

作者所描绘的那片高原上的红柳,它们顽强地生长在生命的禁区,成为了离太阳最近的树。

在那恶劣的环境中,红柳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它们的存在,仿佛是大自然中一种坚韧的象征,默默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红柳的坚韧让我深感敬佩。

在极度缺水、高寒的环境下,它们依然能够扎根、生长、繁衍。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是否有过轻易放弃的念头。

与红柳相比,我们平日里所遭遇的挫折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然而,我们却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怨天尤人,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红柳用它们的存在告诉我们,生命可以在最艰难的条件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然而,这篇文章更让我痛心的是人类对红柳的破坏。

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人们大规模地砍伐红柳,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推向了灭绝的边缘。

这种短视和贪婪的行为,让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哀。

我们总是在追求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大自然的平衡和未来的发展。

当我们将红柳从这片土地上抹去的时候,我们也在破坏着生态的平衡,给自己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如今的社会,过度的开发、无节制的资源掠夺,使得许多美好的事物正在从我们的身边消失。

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动物失去了家园。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为了发展而不断地破坏,却忘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正是这美丽的大自然。

文中对砍伐红柳场景的描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一幕。

人们用利斧和炸药,残忍地摧毁着这些生命。

红柳的倒下,不仅仅是一棵棵植物的消失,更是一种精神的崩塌。

它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骄傲,是生命的象征,如今却在人类的贪婪面前不堪一击。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暂的利益,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毕淑敏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红柳的生存”与人类及其 行为的关系。 2、引申话题,体会人类和自然之间 的关系。
读课文思考: 读课文思考: 1、划出描写红柳的句子和段落。 、 2、作者对红柳持怎样的态度? 作者对士兵毁柳的行为持怎样的 感情? (分别回途中和被抓获的盗猎分子一 起拉车,不然,恐怕谁也走不出这个无人区
县 委
盗 猎 分 子 袭 击 , 中 弹 牺 牲 。 遭
副 书 记 索 南 达 杰
结束语:人类主宰着地球, 结束语:人类主宰着地球, 地球的一切为人类所用, 地球的一切为人类所用,人类 和地球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 系,那就是人类在使用地球资 源的同时, 源的同时,应极力的去呵护地 球!
铁一样锈红的枝干
树 杆
树 杆
一支红柳的颂歌
树 叶
树 干
树 干
树 叶
一支红柳的颂歌
树 花
树 叶
树 干
树 干
树 叶
树 花
一支红柳的颂歌
树 根

树 叶
树 干
树 干
树 叶

树 根
一支红柳的颂歌
傲 然 挺 立 的
“ 把有价值的东西毁 灭给人看, 就是悲剧! 灭给人看 , 就是悲剧 ! ” ——鲁迅 鲁迅
小小羊迷茫的寻找:哪个是妈妈? 小小羊迷茫的寻找:哪个是妈妈?
又一堆残骸
缴获的藏羚羊皮
中国政府早已宣布藏羚羊为濒危动物。 中国政府早已宣布藏羚羊为濒危动物。 1998年12月,国家林业局宣布了《中国藏 年 月 国家林业局宣布了《 羚羊保护白皮书》, 》,呼吁国际社会通力合 羚羊保护白皮书》,呼吁国际社会通力合 作保护藏羚羊。 作保护藏羚羊。1999年4月国家林业局组 年 月国家林业局组 织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林区、 织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林区、公安和 环保部门联合行动, 环保部门联合行动,打击日益猖獗的盗猎 活动。无人区里充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活动。无人区里充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藏羚的保护神“野牦牛队” 藏羚的保护神“野牦牛队”与盗猎者的斗 争。
一曲红柳的悲歌
阅读课文第四段 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如:濒临灭亡的动植物、 酸雨、臭氧层、雾、水污染等。
迷人的可可西里
素有“世界屋脊”美誉的青藏高原, 素有“世界屋脊”美誉的青藏高原, 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可可西里国家 有一片神秘的土地 可可西里国家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意为 美丽的少女”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 “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 夹在唐古拉山、昆仑山之间。 夹在唐古拉山、昆仑山之间。被称为 可可西里骄傲” “可可西里骄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 藏羚羊就生活在这里。 物———藏羚羊就生活在这里。 藏羚羊就生活在这里
如今的可可西里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少女, 如今的可可西里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少女, 她在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 她在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她似乎已经变成 了野生动物的屠场。请看: 了野生动物的屠场。请看:
这里又发现一个屠场 !
剥皮后的藏羚羊尸体被掩埋以消灭罪证
因母羊被打死, 因母羊被打死,无母羊喂养而饿死的小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