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精神传统
从学术转型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
形态,是清末民初 时期旧教育制度改革和新教育制度建设的学术资源。新 学的过渡性使初创的现 代 大学在学科设置、教 学组织和管理规制等方 面具有现代性,但其 自身浓厚的功利性和封建性制 约 了现代 大 学的发展 ,使其 停 留在 肇始 阶段 。 关键词:学术 转型 ;新 学 ;现代 大学制 度 ;肇 始
从学术转型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
陈 亚玲
( 南京 理 工 大学 高等教 育研 究所 ,江 苏 南京 2 09 104) 摘 要:晚清 时期 我 国现 代 大 学的 产 生 ,虽然深 受外 来 因素 和人 为 因素 的直接 影 响 ,但 其 实质 是 当时我 国传 统 学术 转型 的结 果 ,是 新 学制度 化 的产 物 。新 学是 学术转 型过 程 中的 一个 重要 过 渡
作者简介 :陈亚玲 (17 9 7一) ,湖南郴州 人 ,南京理T大学 高等 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史 。 ,女
一
6— 5
南京理1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0 0 9年第 3期
速 增加 ,“ 清末 j 四十年 问 ,……学界 活力 的 中枢 已经 移 到 ‘ 外来 思想 之 吸受 ”。[ ’ 2 1
第2 2卷第 3期 20 0 9年 6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nigUnvri fS i c n eh oo y o ra o j i syo c n ea dT c n lg Na n e t e
Vl . 0 22 N0- 1 3
Jn 2 o u. 09
势磅礴的时代思潮 。内容是在经世思潮的激励下 ,曾经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逐渐衰落 , 那些能够适应经世 需要 的传 统学 术兴 盛起 来 ,反之 则衰 落 下去 ,出现 了汉 宋 调和 、子 儒平 等 、通子 致用 的学 术新 气象 。史 学 、 舆 地 、尤其 是诸 子学 说 的兴起 ,逐 渐动 摇 了经学 独 尊 的地位 ,从 结构 上 为学术 由古典 形态 向现 代形 态转 型 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学术转型主要是传统学术 自身的变化和发展 ,西学影响不大。 第二 阶段 是从 1 纪 6 9世 0年代 到 2 0世 纪初 。背 景是 两 次鸦 片 战争 的惨 败 ,尤其 是 甲午 中 日战争 的败 北 , 国被 日 我 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由于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改变 , 那么从传统学术中寻求经世之术 , 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此 ,俞樾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指陈 :“ 近年风云 日辟 ,事变益繁 。如洋务为今 日 大事 ,非 原书海 防 所能尽 也 ;奉 天 、吉林 、新 疆 、台湾 各设 行省 ,因地 制宜 ,非 原 书吏治 所 能尽也 ;开 矿 自昔有 禁 ,而今 则 以为生 财 之大道 ,非 原 书钱 币所 能尽 也 ;军 国之用 ,取 给 抽厘 ,非原 书榷 酤所 能尽 也 ; 有 轮船 以行 江海 ,近 又有 轮车 以行 陆 ,非原 书漕 运 所能 尽 也 ;中西 算学 日新 月 盛 ,朝廷 辟馆 以造 就人 才 , 且 宽其 格 以取 之 ,非 原 书 文学 所能 尽也 。 l 这 一 系列 简 短铿 锵 的 “ 原 书所 能尽 ”六 字 ,道 尽 了传 统 ”1 I 5 非
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考——大学与政府、社会关系的视界
・ 收 稿 日期 :06—0 20 9—1 0
本 文 是 浙 江 省 20 05年 新 世 纪 高 等 教 育教 学 改 革 项 目成 果 之 一 . 题 编 号 :b57 课 y00 8 作 者 简 介 : 小 琳 (96一)女 , 江 诸 暨人 , 兴 文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魏 16 。 浙 绍
制衡 的权力关 系。 有效制的三种权力相互渗透和“ 寻租” 只有建立起 “ , 商议合作” 的机制 , 才能实现相互 间的“ 共生共荣” 。
关键词 : 现代 大学制度 ; 大学 自主权 ; 学与政府 ; 大 大学与社 会
中 圈分 类 号 :6 0 C 4 ,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 9 X(06 0 —00 — 5 10 —2 3 20 )6 13 0
中 , 学外部 关 系主要 是 指大 学 与政府 、 大 社会 的关系 , 大学 的 内部组 织 结 构 是指 大 学 内 部 的领 导体 制 和管
理 体制 , 大学 成员 行 为规 范体 系 主要是 指 明晰 教师 、 学生 、 管理 人员 个人 的责 、 、 的规 章 、 策 和行 为准 权 利 政
则 。本 文 的视点 在 于大 学外 部关 系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 学是 遗传 与 环境 的产 物 。现代 意义 的 大学制 度肇始 于 欧洲 中世 纪 大学 , 随着 大学 的产 生而 产生 、 伴
并伴 随着 大学 的发展 而 不断 完善 , 核心 是“ 其 大学 自治 、 学术 自由” 。 最初 的 中世 纪 大学 以行 会 的形 态存在 。 在 中世 纪 , 会本 身 是一 种 同业者 的 组织 。 行 这种 组织 以 自治 为
度 ” 迄 今 尚无 一 个公认 为权威 的定 义 , , 我们通 常 提到 的现代 大 学制 度 , 也仅 只是 一个 相对 于传 统计 划 经济
“大学制度”再认识
“大学制度”再认识大学制度,是指在一定的规则下,大学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学生生活的安排等。
它是大学内部管理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大学制度,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管理和教学都需要一套科学的制度来规范。
大学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一个良好的大学制度,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大学制度对学校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是一个庞大的组织,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来保证其正常的运转。
大学制度通过规范学校的组织结构、权力运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框架。
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制度安排,以适应其特定的发展需求。
这些制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质量评估、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规定,能够有效地引导学校的管理工作,推动学校的发展。
大学制度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对学校的形象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制度通过规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大学的学术规范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道德品质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大学制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成长。
大学制度通过规定教学管理、教学评估、教师激励等方面的规定,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评估制度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指导教学工作;通过建立课程设置制度来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大学》对当下高校德教教育的启示6页word
《大学》对当下高校德教教育的启示现代中国大学自清末才效法西方始建,京师大学堂、武汉自强学堂、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山西大学堂、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等近代新式高校相继创建。
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教育以俄为师,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集权管理、高等教育国有体制和高度分工的专门教育体系建构中国的大学制度,对高等学校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将各校的招生人数、专业设置、人事任命、学籍管理及课程设置等全部纳入政府的计划管理范围。
实行国家计划和政府管理的高度教育管理体制。
这种大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当中所亟须的大量的合格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的问题,却产生很多很多的问题。
如:偏重工科,忽视理科、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薄弱;人文教育缺乏;技能教育至上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数量、办学规模上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中国高等教育不少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便折射出当下高等教育的尴尬。
静论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技能立校,利益兴学,立校之本名存而实亡,学问之法浮躁且功利。
如何摆脱趋利的教育心态,有效地开展大学德育教育,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大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经典。
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确立其立教鹄的,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为修己达人之实践路径。
其立意之高,实践之要,皆由近而远,有卑而高,下学上达,堪为当今大学德育教育学习之典范。
一、《大学》之道内涵《大学》是儒家圣贤教育重经典之一,朱熹将其置于四书之首,以彰显其经典地位。
程子(程颐)日:“大学,孑L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序言中揭示了大学之要义。
他认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精心整理•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A.教学的职能 B.科研的职能• C.服务社会的职能 D.引领社会的职能• 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 • 3• • 1• • • 2• • • 3• •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 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 )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 D.原始社会• 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起主导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际关系•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A.科学教育 B.人文教育 C.专业教育 D.通识教育•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2•••••1•••2•••3• A.科类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 D.地区结构•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A.学士、硕士、博士 B.硕士、博士• C.协士、学士、硕士、博士 D.协士、硕士、博士•6、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高等学校最早的职能是发展知识• B.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逐步完善的•••1•••2•••3•••1••2、高校教师没有权利自行决定的是:• A.编制教学大纲 B.选择教学内容• C.修订教学计划 D.选择教学方法•3、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处理讲稿与教材关系的原则是• A.若即若离 B.多即少离• C.多离少即 D.离而不即•4、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 问题教学法 B.学导式教学法• C.掌握学习法 D.发现教学法•5•••6•••7•••8•••9• A.研究教材 B.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 C.熟悉新的教学技术 D.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1、把某门学科的理论、思想、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问题的研究中,这种科研选题的方法称为:• A. 问题法 B.移植法 C.追踪法 D.交叉法•2、下列不符合高校科研基本原则的是:• A.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 B.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 C.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统一 D.遵循项目指南与自由选题结合•3、高校科研的实质阶段是:•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1••2•••3•••1••2• A.政府干预为主 B.高校自主办学• C.高等教育市场化 D.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3、英美等国高校的董事会是一种:• A.学术权力决策机构 B.最高决策权力机构• C.行政权力决策机构 D.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1、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A. 大学生B.教授C.校级领导D.各级行政人员2、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显着特点是:A.政府干预为主B.高校自主办学34、(567、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和执行权力集中于()A. 教师B.学生C.行政管理人员D.书记8、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重点是:A.权力集中于地方教育部门B.转变政府职能C.高校自筹资金自主管理D.社会中介机构调控9、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不包括:A.管理组织的松散性B.管理权威的双重性C.管理结构的多样性D.管理主客体的绝对性1、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A.C.2A.C.3A.C.1、(A.2A.C.3、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以“教师资格制度”作为我国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的法律是:A. 教育法B.教师法C. 高等教育法D.教师资格条例1、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思想不包括高等教育的:A. 本质观B.价值观C.学习观D.功能观2、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A.精英化阶段B.大众化阶段C.普及化阶段D.综合化阶段3、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A.C.“12、你怎样认识高等学校师生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研究综述作者:王琪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1期摘要: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围绕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一是中国大学的内涵与起源问题;二是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精确阐释问题;三是相关概念的思辨问题;四是大学精神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问题。
通过对前辈学者之研究成果进行逻辑梳理,认为以培养“大学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风骨气韵”为目标,下大力气建设与飞速改善的硬环境相适应的“软环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之道”。
关键词:大学;大学精神;大学理念;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1-0107-03北京大学100年、110年及120年校庆前后,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其中既有简短精当的论文,亦不乏全面系统的专著,青年学者以“大学精神”为主题撰写的学位论文也层出不穷,如陈平原的《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杨东平的《大学精神》、储朝晖的《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刘亚敏的《大学精神探论》已逐渐为人熟知。
本文现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精神研究情况进行梳理。
一、中国大学的内涵与起源问题大学是大学精神的物质载体,无大学则无大学精神。
“大学”这一概念本身,目前尚有较多分歧:(一)“大学”之古今义与中外义古之“大学”与“小学”相对。
章太炎认为:“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
”[1]储朝晖认为:“但由于中国的‘太’有‘大’的意思,太学也就是大学。
”[2]15可以看出,章太炎认为“小学”“大学”是以学习内容为区分的不同学习阶段,储朝晖则从字义上进行分析,认为“太学”即是“大学”。
就中外词义而言,“大学”与“university”相对。
金耀基认为:“与英文university一词最接近的中古称谓是stadium generale,它是指‘一个接纳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地方’,而非指‘一个教授所有课程的地方’。
依法治校:理念与制度之间
学 术 自由 与大 学 自治 是一 对 互 生 并 由 业 .国家也越来越认识 到对大学 的控制与
校
:
此互存 的概念。大学 自治是学术 自由的初 管理 的重 要性 。大 学 的社 会 化 和 国家 化 以
始行 为 , 而学 术 自由是 大 学 自治最 终 目的 。 历史 地 看 。大 学 自治 理 念 先 于学 术 自由理 念而生 , 大学 自治并 不 意 味 着学 术 自由 , 学
战和参与 。 百年 的教育发展史 同时表明, 没
有社 会 和 国 家 的重 视 和扶 持 .大 学 是 很 难 取得长足 、 续 的发展的 . 持 国家 的 介 入 、 社
样是 为 欧洲 中世 纪 大学 时 代 所 奠 定 ,其 真 会 的参 与在 一 定程 度 来 说 .又成 了 大学 为 正走 向 实践 是 在 1 世 纪 以后 ,并最 终 成 为 9 完 成 其使 命 与 职责 的 内在 需求⑤。 是一 方 于
高等 教 育职 能 来 看 ,大 学是 承 担 高 等教 育 柏 林 大 学及 其 创 办 者—— 自由主 义 思想 家
英美 两 国在大 学 自治方 面更有 任务的代表性机构 , 培养专才 、 科学研究 以 洪 堡的努力 。 及服 务社 会 是 大学 的 光荣 使 命① 大 学 的发 发 言权 。 实践 与成 就也 更有 说服 力 。 中国 。 其 展及 职能 的 实 现始 终 都 是 以一 套 理 念为 基 上 个 世 纪2 年 代 的北 大 、O 代 的 清华 , O 3年 其 点 而进 行 的 。大 学理 念 对 于我 们 来 说是 个 在学 术上 的 开创 性 辉 煌也 根 本 上 是 由于她 舶来 品。理 念 是 形 而上 的 、 象 的 , 叉不 们 对大学 自治 理念 的维护 与践 行 。 学 自治 抽 但 大
我们缺什么? ——重识《现代大学论》
果 累 累的状 态之 下 , 该反 思 的东 西不 仅很 多 , 应 而 且 是本 质 和深 刻 的 , 果 对 这 些 倾 向 不 加 遏 制 的 如 话 , 会 影 响 数 代 人 的 心 智 和 国 家 民 族 未 来 的 将
文化 。
这 个价值 的求得 基 于这样 几个 原 因 : 弗莱 克斯 纳的 时代和我 们 现在 所 面 临 的 大学 发 展状 况 有 着
化和 学术腐败等 问题 , 并以此 为基础 阐述 并充分肯 定 了亚伯拉 罕 ・ 弗莱克斯纳 关于现代大 学应 当坚持 实践的
“ 保存知识和观念 、 解释 知识 和观 念、 追求真理、 训练 学生以‘ 继承 事业 ’ 的办学原则 ; 观地分析 了弗莱克斯纳 客 对近代 以来美国大 学市场化趋向的批评及 其大学理念 的不足之处 ; 阐明 了弗莱克斯纳现代 大学理论 的 当代启 示: 大学的价值在 于培养创新人 才、 进行 学术批判和 为国民创造精神财富。 关键词 : 现代 大学; 办学原则 ; 价值创造
驱动所 形成 的新 规 则 对学 术 的腐 蚀 等 等 。历 史 的 相 似性 、 重复 性提 醒我 们 : 必须 重视 弗 氏的观点 , 至 少 应该 把它作 为 大学建 设思考 的重 要坐 标之一 。
一
位 极有 见 地 的 中 国学 者提 到 中 国大学 的问
弗莱克斯纳的《 现代大学论》有着无可估量 的价 , 值。其醍醐灌顶的作用在于: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成
这些 改革 打破 了原有 大学 的一些 陈规 , 但是 同时也
出现 了不少 问题 。独立 战争 后 , 国 的经济发 展需 美
要大量 的经 济 、 律 、 学 、 程 、 法 农 工 医学等 人才 , 这种 需要 迫使 人 们 突 破 欧 洲 的大 学 的模 式 。 12 85年 , 著 名政治 家托 罗斯 ・ 杰弗 逊 创 办 了弗 吉 尼 亚 大 学 。 为 了满足各 种专 业 人 才 的需 要 , 主 张 “ 立 大 学 他 州 应 成 为 建 设 各 州 的 智 囊 团 和 人 才 的 策 源 地” 这 一 思 想 成 为美 国 大 学 为 社 区服 务 的 。儿 思想 萌芽 。 16 82年 ,莫 里 尔 法 案 》 进 一 步 刺 激 《 更 了美 国大学教 育 朝 着新 的方 向 发展 一 一 为社 区服 务 、 农业 生产 服务 。这是 高等 教育理 念 的一次 为工
中国农业大学校风诠释
中国农业大学校风备选方案诠释(征求意见稿)1.勤思精研求实创新“勤思”其内涵就在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勤思,不仅要求善于思考,还要求勇于思考,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
勤思,既寓于研读中,也寓于实践中。
任何学术上的重大突破与发展,离不开思的学术勇气。
“精研”就是用精益求精的精神,精心琢磨的工作态度、精心细致的工作方式地进行科学研究。
建立精研的精神和态度,就是要在全校师生中倡导不骄不燥、认真努力、不懈探索、敢于创新的科研工作精神。
“求实”的精神,就是求索真知的精神,真抓实干的精神。
树立求实的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讲究实效,干出实绩。
这也就是校园里形成求真务实的风气和氛围,彰显我校务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学术氛围。
“创新”就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和积极进取、踔厉风发的拼搏精神,创造新的东西,含有始创、首创之意。
创新的精神就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倡导创新,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革新、创造的态度,不因循守旧,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
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
2.兼容并蓄和同予人敬业修德励志求真兼容并蓄:始见于明代方孝孺《复郑好义书》“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
”“兼容并蓄”是现代大学包容、开放的精神的凝练概括,它与现代大学精神挂钩在我国实源自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办学方针:“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主义”,我校百年历史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肇始,鉴古知今,要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大力倡导并切实奉行兼容并蓄、广采博取的治学风格,惟其如此才能在保持原有的优良传统外,不断吸收精神资源来不断丰富自己,规避传统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
和同予人:“和同”指和而不同,本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境界,在今天“和而不同”既是说是对人际关系的理性思考,也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发展观不可缺少的层面。
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范本
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范本一、引言学校制度是指为了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学校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学校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范本。
二、教育目标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制度。
学校应当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制度应明确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要求。
三、课程设置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置制度。
学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制度还应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师资招聘、使用、培养和评价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教育评价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评价制度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避免过分强调分数和应试教育。
六、校园管理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需要健全校园管理制度。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行政管理等。
校园管理制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七、家校合作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应强调家校合作制度。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应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家校合作制度应促进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问题,共同协作提供学校教育。
八、学校文化建设制度现代学校制度还应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制度。
学校应着力塑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学校文化氛围,培育和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应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笔谈):要论大学使命
为 后 世 大 学 奠 定 了 基 础 , 称 为 西 方 现 代 大 学 的母 被 体 。 文 艺 复 兴 和 启 蒙 运 动 时 期 , 过 高 扬 人 性 价 值 通 和 科 学 精 神 , 导 自 由 、 性 、 主 、 等 , 击 宗 教 倡 理 民 平 抨
禁 欲 主 义 和 蒙 昧 主 义 教 育 , 学 从 中 世 纪 教 会 的 附 大
20 0 9年第 1 1期 总第 17期 8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 r e n H g e d c t n e o g a gR sac s i r u ai l i h o h E o
No 2) .11 ( 09 s ra . .1 e i1 No 87
大 学文化 与大 学精 神 ( 谈 ) 笔
栏 目主 持 人 寄 语 : 学文 化 是 大 学 生 存 发展 的基 石 , 学精 神 是 大 学 文 化 的 灵 魂 。 大 学精 神 就 是 大 学 的 自我 体 认 和 自我 大 大
激励 , 它是反 映大学历 史传统 、 文化 品位 、 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 文化形 态; 才培养 、 学研 究、 人 科 引领社会前进是 大学文化的使 命, 因而 , 学文化是社会 文化 建设和发展的辐射 源与 引航 标 , 大学持 续发展 的动力 源泉 。大学文化和 大学精神 凝聚着 学 大 是 校核心竞争 力, 面提升大 学文化品位 、 全 塑造 大学精神是今后大学建设与发展 的动 力和 趋势 , 坚持 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 观 . 是 实现人 的全 面发展的必然要 求。中国的高校在经历 了外延扩张的发展 阶段之 后 , 也都把 战略 重点 转移到 内涵建设上 来, 学 大 文化建设与 大学精神 塑造、 凝练与涵养是大学 内涵建设 的核心 内容 。所 以, 真研 究大 学精神 的 内涵及新 时期 的大学文化具 认
论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精神传统
在 大学 产生 伊始 , 教 会与 王权 之争为 大 学提 供 了 自
治 、自主 的 外 部 环 境 , 也 为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奠 定 了大 学
自治、 学 术 自由、 教 授治 校 的传统 精神基 础。
中图分类号 :G 6 4 9 . 2 9
文献标识码 :A
【 一) 基 于 大 学 自治 精 神 传 统 的 西 方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发 端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学 理 念 。纵 深 的历 史证 实 基 于 崇 尚学术
、
西 方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发 端 的 精 神 传 统
的精神传统是中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
思想 根基 与共 同指 向。
也许 是 历史 的偶 然 , 也许 是 大学 产生 的 必然 ,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精神传统;中
所长 ,研 究 员 ,硕 士生 导 师 ,主 要从 事 高 等教 育理 论研 究 。
0000 l 论现代大学制 度肇始的精神传统
力 ( 包 括王权 和地 方政 权 ) 争权夺 利所产 生的权 力缝 隙, 从世俗 当局 和教会手 中争取特权 。 正是 学者 自治 行 会在斗争 中争取 到的独立与 自治 , 使得 中世 纪的 牛 津、 剑桥大学可以在 罗马教 皇的庇护下不受任 何世俗 的干扰 , 开展神 学探索与学 术研究活 动 , 为后 世大 学 诸如达特茅斯 学院获取 自 治 地位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 化 资本 , 也决 定了西方大学从 此不依附于社会其他组 织, 在 自己的轨道上矫 健前行。 进一 步地讲, 大学 自治 之所 以成为中世纪大学的主旋律 , 很大程 度上是 由于 中世 纪大学的组织原型是学者行会 的缘 故。 学者行会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之路: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 7 卷 第 3 期 2 0 1 3年 5月
和“ 路径依赖” 的建设方法 , 使 建设 我 国现 代 大 学制 度 之 路 不 时走 上歧 途 。 反 思 我 国传 统 文 化 惯 习 , 应 对 我 国 大
学 建 设 与 发展 的 现 实 问题 , 我 国现 代 大 学制 度 建 设 应 该 树 立 问题 意 识 , 提 倡 实践 路 径 , 注 重 学 习和 借 鉴 世 界 一
( 特 约 主 持 人 刘 尧 )
我 国现代 大 学 制 度 建 设 之 路 : 历 史 经 验 与启 示
朱 晓 刚
( 江西财经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 历 史视 角 中 的 中国 现代 大 学 制 度 建 设 路 径 , 是根 基 于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本 质 内 涵 , 把 它放 在 中 国特 定 的
流大学的经验与教训 , 突 出制 度 创 新 , 强调 创 建 高 等教 育 的 中 国模 式 。 关键 词 : 现 代 大 学 制度 ; 传统文化 ; 实践路 径 ; 中 国模 式 ; 历 史视 角 中图分类号 : G6 4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8 3 8 1 ( 2 0 1 3 ) 0 3 一O 0 1 1 —0 8
会 变革 的 洗礼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尽 管 大 学的 组 织 形 式 、 功 能作 用 、 内部 治理 、 外部 关 系等发 生 了诸 多 变 化, 但 其精神 实质 , 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术 自由、 大 学 自治、 民主 管理 、 兼 容 并 包等 原 则始终 保持 稳 定 , 成 为西 方 大 学制度 的精神 内核 。从 严 格意 义上 讲 , 1 9 世 纪末 , 我 国才产 生 了现代 大 学。直 至 2 0 1 0年 7月 ,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颁发 的《 国家 中长期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 规 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 才 明确 提 出“ 建 设 现代 大 学 制度 ” 。 今 天 才提 出建设 中国 大学制 度 , 是 否 意味 着近现 代 中国缺 失大 学制度 呢 ?组 织理论认 为 , 组 织与 制度 是 共生 的, 没 有相 应 的制度 , 组 织是 不复 存在 的 。显 然 , 中 国大学组 织 已经存 续 一百 多年 , 大 学制度 也存 在 饺
大学学术伦理研究的肇始_问题与任务
依本文的理解, 这种涉及学术人做或不做的 “深层哲学” 应该指的就是学术伦理,因为 “伦理
[19 ] 是道德的哲学” 。董驹翔教授在谈到学术腐败时
已意识到学术伦理的重要性,他说
[8 ]4
:
那些学术腐败者在文化延续和传递上,在内化社 会文化上有严重缺失和瑕疵,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还远远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或者说他们的学 术良心还很不完善,也就是说他们的建筑在伦理道德
[8 ]3 [7 ]
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疑虑: 第一,学术不端难道仅仅就是学术人行为上的 失范吗? 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它究竟是学术人对其 作为一个学术人应有个人品质的偏离还是对学术共 同体由此立足之根本以及社会为此支持之理由的背 叛? 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16 ]9
第二,当我们列举出学术不端的种种原因时, 我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呢 ? 而 不是侧重某一方面或干脆各打八十大板 ,最终使我 们找到的责任主体谁也不负责, 问题也不了了之。 再一个,我们在分析学术不端的原因时,还远远没 有达到穷追猛打的境界, 是不是需要再深挖一层 呢? 第三,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学术活动成果发布 或评价阶段的学术道德问题时,是不是有必要对学 术道德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做一次全面的 、动态 的分析呢?
[12 ] [11 ]
,学术伦理也由此逐步进入一些研究者
的视野: 那就是希望通过学术伦理达到学术治理实 践中我们所希望的自律与他律的良性互动 。 在这种期许之下,学界已有一些学者隐约意识 到学术伦理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 ,尽管不是那么 的明确和直接。如夏中义教授在谈到学术规范时就 说
[18 ]
。 为此, 无论对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大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现代大学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活动。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并实践所学。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另外,现代大学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大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和个人发展课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也提供各种各样的社团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总的来说,现代大学制度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未来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何谓大学——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灵魂塑造
一
说 : “《 记 》 《中庸 》日 : ‘ 物并育 而不相 礼 万 害 ;道并 行 而不 相 悖 。 ’足 以形 容 之 。 如人 身 然 ,官体之 有左 右也 ,呼 吸之 有 出入也 ,骨 肉之
的 开创 者 。
【 关键词】大学 ;蔡元培 ;北京 大学;现代 大学 [ 作者简介】崔青松 ,华东师范大学教 育学 系 ( 海 ,2 06 ) 上 0 02
在 中国 ,提到 大学 ,人 们不能 不提北 大 ;提
黄 炎培 曾赞叹说 : “ 师之长 北京大 学也 , 吾
合 新 旧思潮而兼容之 ,绝不禁百家腾跃 。”Ⅲ 尊孔 的老牌 学者 、拖辫 子 的辜 鸿铭 ,词章 家刘 申叔 ,
一
无奇不有 。 J 蔡元培延聘 揽纳从 陈独 秀 、胡适 、周
作人 、梁漱 溟 到辜鸿 铭 、刘 师培 这些 学有 中西 、
种 新 的文化 。蔡元 培认 为一个 民族 文化之 能进
思想 有新 旧 、政 治 主张相殊 、个 人德行 各异 的教 员 。在经 学方 面 ,蔡 元培把 今文 学派 的崔适 和古 文学 派 的刘 师 培 同请 至北 大 ;在 诗词方 面 ,把主
1蔡元培的北大改革也是中西兼收并蓄的产物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他的使书院精神与西方大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理想嘲他把稷下学宫的气度中国书院的遗风和法德等国大学的学风熔铸到了北大
2 1 年 第 1期 00 ( 总第 1 3期 ) 6
沈 柱 唷 丝
试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环境
最初 的 中世纪 大学 以行 会 的形 态 存在 。在 中
世纪 , 行会 本身是 一种 同业 者 的组织 , 这种 组织 以
自治 为界 限 。从这 一意 义 上说 , 行 会 ” “ 组织 是 大
学 自治制 度 的最 初 渊 源 , 的规 则 就 是 自己管 理 它
李 雪 飞
( 荆楚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 , 湖北 荆 门 4 8 0 ) 4 00 摘 要: 大学是社会文 明与 文化传 承的载体 , 也是社会文 明的引领者。现代 大学制度的建设要 维护 大 学
的 独 立 精 神 , 要 满 足 社 会 对 人 才 和 文化 的 需 求 , 还 因此 需 要 创 设 现 代 大 学制 度 和 谐 运 行 的制 度 环境 。转 变 我 国现 行 高等 教 育 管 理 制 度 , 完善 配套 法律 措 施 , 力扶 持 学术 中介 组 织 并发 挥 它 们 的 作 用 , 大 实行 依 法 治校 , 学
而产 生并 伴 随着大 学 的发展 而 不 断完 善 , 核 心 其 是“ 大学 自治 , 学术 自由” 。纽 曼 的《 大学 的理想 》 系统 总结 了其所 处 时代 英 国牛津 大学 教育 情况 以 及古 典 主义几 百年 的历史 , 把 大 学 的理 念 概 括 他 为 :1 大 学是 传播 普 遍 性 知 识 的 场所 ;2 大 学 () () 的任 务是 提 供博 雅 教 育 和 从 事 智 力 训 练 ;3 大 () 学教 育 的 目的是 训 练 良好 的社 会 成 员 , 升 社 会 提
大学 是遗传 与环境 的产 物 。现代 意义 的大 学
制度 肇始 于欧 洲 中世 纪 大学 , 随 着 大学 的产 生 伴
学术自由的演绎及现代实现
学术自由的演绎及现代实现曹志峰1,2(1.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2.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学术自由作为现代大学经典理念之一,肇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德国近代大学得到确立,在美国现代大学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旨归。
本文追溯了学术自由理念的萌芽、确立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术自由随着现代大学边界的延伸和权利的扩大导致的困境。
在立足于学术自由认识论、政治论、道德论、知识论和经济论的合法性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大学学术自由实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学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术规范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133(2016)06-0130-05The Evolution and Realization in Modern of Academic FreedomCAO Zhi-feng 1,2(1.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Jiangsu ,China ;2.Guizho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Science Academy ,Guiyang 550001,Guizhou ,China )Abstract :Academic freedom ,as one of the classic idea of modern university ,began in medieval universities ,but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modern German university.With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cademic freedom be-come spiritual principl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This paper traces the germination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academic freedom which is caused by the extension of the boundary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right of modern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freedom ,political theory ,moral theory ,knowledge theory and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 in modern universities.Key words :university ;academy ;academic freedom ;autonomy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norm一、学术自由的演绎学术自由是一个基于古老教育思想的现代词汇,源于德语Akademische freiheit ,是指大学教师教授任何课程的权利,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教师教学的自由,具体包括教师选择授课内容的自由,研究课题的自由,以及得出真理结论的自由,即Lehrfreiheit ;二是学生学习的自由,具体包括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自由,学习时间的自由和怎样学的自由,和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即Lernfreihei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精神传统摘要: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我们都不难发现:当大学在中西方以独立的社会学术组织形态浮出历史水面时,它本源于学术活动的规律和逻辑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大学精神的彰显。
故此,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精神传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则是潜心向学、追求学术的书院精神、中体西用的思想宗旨以及学术至上的大学理念。
纵深的历史证实基于崇尚学术的精神传统是中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思想根基与共同指向。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精神传统;中西方大学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16-07收稿日期:2012-11-10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视域下的大学自律研究”(hb11jy02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项目“基于大学治理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hb12jy074);2012年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大学学术属性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sd122009);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治理视域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1394)。
作者简介:刘赞英(1952-),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自中世纪大学创建至今,我们从无法穿越的时空中隐约感到:正是大学所内蕴的厚重神秘与超凡脱俗赋予了其“象牙塔”的美称——一片不为迎合、只为某种坚持的学术圣地;一个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理想境地。
回顾中外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发端与肇始,体味历史传统与本初原型,从而获得顿悟与启迪。
现代大学制度正是以其崇尚学术的精神传统与思想根基在大学的历史演进中日臻完善,而崇尚学术的理念也验证了大学本然生存逻辑与持续问鼎世界一流之巅的根本[1]。
一、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发端的精神传统也许是历史的偶然,也许是大学产生的必然,在大学产生伊始,教会与王权之争为大学提供了自治、自主的外部环境,也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精神基础。
(一)基于大学自治精神传统的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大学自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发端之时的传统精神,为大学与外界保持张力和距离提供必要的保障,为大学达成了按照自身的规律与逻辑发展的组织心愿,使大学迈出其破茧成蝶的第一步。
无论从大学历史的开端还是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的精神本源来看,“大学自治”无疑是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的精神根基。
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是学者公认的大学源头,而学者行会又是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原型。
兴许现代大学制度就发端于学者行会的组织模式、行业标准之中。
而大学自治的精神传统,也实则始于学者行会产生时所表现出的独立与自主。
在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学者自治行会规模的扩大,学识渊博的学者从四面八方在此聚集起来共同磋商交流。
学者自治行会的不断发展壮大给世俗王权、教会以及城市当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与恐慌,他们实行文化垄断,企图将大学网罗于自己门下。
学者行会经过不断的斗争,利用教会、世俗势力(包括王权和地方政权)争权夺利所产生的权力缝隙,从世俗当局和教会手中争取特权。
正是学者自治行会在斗争中争取到的独立与自治,使得中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可以在罗马教皇的庇护下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开展神学探索与学术研究活动,为后世大学诸如达特茅斯学院获取自治地位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本,也决定了西方大学从此不依附于社会其他组织,在自己的轨道上矫健前行。
进一步地讲,大学自治之所以成为中世纪大学的主旋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原型是学者行会的缘故。
学者行会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大学的雏形,而学者自治行会实行的这种外部用集体力量维护自身利益、内部学者自治的行会管理制度,使得基于大学自治精神传统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也模糊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伴随着大学历史的演进,脉成于中世纪大学自治传统的现代大学制度,随后通过一系列法案和国家法律层面的确认得到巩固与发展。
例如作为经典案例载入史册的1819年美国达特矛斯案,不仅促进了美国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也为美国大学的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判首次将大学自治理念纳入法律文本。
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西方古典大学通过具有法律效率的《大学宪章》、《大学规程》取得了大学自治与自主的法律地位。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和约翰.m.哈兰认为,“如果将大学变成教会、国家或任何局部利益之工具,大学将不再会对它自己的本质保持忠诚”。
以上法案为大学自治理念在美国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也证实了大学自治是大学对其本质保持忠诚的精神基础。
(二)基于学术自由精神传统的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大学自治作为大学制度化管理的精神准则,为学术自由思想在大学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前提条件,不过大学自治只能作为大学的外部保障机制,而维护大学内部的学术自由才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自由思想在中世纪的大学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展现。
由于受宗教思想禁锢的影响,人类的理性探求被限制在教会所设定的范围内,违背教义的学术研究在中世纪的欧洲找不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捍卫真理的学者甚至沦为异己惨遭迫害。
伴随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开化,西方大学学术自由的思想才逐渐渗透于近代大学的办学实践,并逐步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诉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第一次真正提出学术自由理念的是德国的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创建之初,参与制度建构讨论的施莱尔马赫在《关于德国式大学的断想》中明确提出“大学的学术活动应体现思想自由和思想独立的精神”[2]。
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最早将学术自由思想作为大学的组织制度和原则。
但与别人所不同的是,洪堡所提倡的学术自由具有双重性:包括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即不论教授还是学生在学术领域都享有充分的研究自由。
他首先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指出“每一个人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就是对其力量的个性特点进行最高的和最均匀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条件就是行动的自由和环境的多姿多彩。
”[3]洪堡就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还指出,国家应高度尊重并有责任保护大学学术自由,其中维护教师“教”的自由,反映在制度层面即国家任命的“教授聘用终身制”。
这是出于保护大学学术自由的需要,对大学教授自身职业安全予以基本的制度保障。
正如我国学者陈学飞转引美国哲学教授乔治·丹尼斯·欧布莱恩(george dennis o’brien)的观点“大学教授需要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学问,但由于学术人员极为微薄的经济报酬,要有一个终身的职业合同来平衡弥补。
”[4]在洪堡的领导下,德国柏林大学成为19世纪倡导大学学术自由思想的典范,名噪一时,并迅速崛起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奠定了德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总之,柏林大学对现代大学的重大贡献,就是第一次真正提出学术自由的理念,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
尽管柏林大学的兴建始于民族的崛起与国家的振兴,带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观念,但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大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使柏林大学守护住大学的本真,发展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组织,并开创了大学的学术自由之风。
可以说,德国现代大学开创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先河,并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学术自由思想在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的核心地位。
杨东平指出“西方大学的学术自由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项具体的现代大学制度”[5]。
其实,与其将学术自由认定为大学的制度规范,不如说它反映了大学组织内部所蕴含的特有精神信念,毋宁说是现代大学制度所遵循的精神传统与核心思想。
(三)基于教授治校精神传统的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我们从对大学发展史的考察中发现,基于教授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发轫于两条线索:一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二是美国大学。
前者主要源于学者行会内学者自治的内生传统,后者则出于保障大学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一,中世纪是教授控制大学的黄金时代[6]。
正如上文所述,中世纪大学制度的形成主要受学者行会实行自治管理模式的影响。
学者行会的学者通过自己的知识权威吸引学生,利用与教会和世俗势力的争斗缝隙取得行会的自治特权。
“12世纪到20世纪后期,像行会这样的自治权力一直盛行于中世纪大学的基层组织结构中。
教授作为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主宰,不仅控制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成员,还统治着学院和大学,垄断了课程、教师任用和研究方向等各方面的决策权。
”因此,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脉成于学者行会的自治传统。
中世纪大学的教授治校即“在大学这所学者的自由共和国(free republic of scholars),学者拥有自己管理自己组织机构的权力。
”[7]最为典型的非具有“教师大学”和“先生大学”之称的巴黎大学莫属。
巴黎大学本质上是教师聚集的行会组织,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首先,担任学校最高长官的校长候选人均由教师担任,并且要求具有教授哲学两年以上或教授文法、修辞学七年以上的资历;其次,学校内部真正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权力集中在由教师组成的大学评议会;除此以外,“教师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制定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考核。
每位成员具有决定学校事务并参加校长选举的权力[8]。
继巴黎大学之后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也遵循了以教授治校为基础的大学内部管理模式并使之日臻完善。
第二,纵观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基于教授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主要出于保障大学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
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言,“在美国最早把大权交给教授的主要大学是耶鲁。
”[9]耶鲁大学第八任校长蒂莫西·德怀特(timothy dwighit,1795~1817年任校长)开启了学校重大事件与教授协商的风气,所有与大学有关的管理问题都需在教授会上讨论,学校董事会和校长不能未经教师会同意擅作决定[10]。
随后在西奥多·伍尔希(d.woolsey,1846~1871年任校长)将教授治校通过制度的形式在耶鲁大学固定下来,教授治校成为耶鲁大学的一条校规[11]。
耶鲁大学教授治校的成功对美国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1850年哈佛大学教授取得了参与学院管理的权力,进而奠定了美国大学教授治校的制度基础;再如,创立于1876年的霍普金斯大学,其首任校长吉尔曼作为“教授中心论”的倡导者,保障教授的学术自由。
19世纪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完成了美国现代大学制度转变的“学术革命”,美国大学的学术力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于大学学术管理的日益复杂化和专门化,校董会不得不下放学术管理权给大学教授,大学内部还纷纷成立了由教授组成的大学评议会或教授会,负责管理大学的学术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