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浅谈
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解读了美国早期对东方文化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近代虽有华裔作家对东方文化的表述,但最终仍归化于美国主流文化,而现代随着中美交流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多元化发展东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20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影响现已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在美国,华裔、亚裔、亚太裔等限制词常交换使用,用于指同一个客体。华裔美国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不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同白人主流文学相比,华裔美国文学仍处于边缘地位,但它同亚洲其他族裔文学相比,因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保持了鲜明的特性并使其处在领先地位。而美国华裔文学是指美国华裔作家用英语书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美国最早出版的华裔英语文本是中国留学生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作者对当时美国主流社会丑化中国人的说法极为敏感,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那些不真实的说法。之后,从美国第一代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短篇故事集《春香太太》,
到以黄玉雪、汤亭亭的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华女阿五》、《女勇士》,华裔文学孜孜不倦地在美国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谭恩美在1989 年出版《喜福会》时,华裔文学向人们展示了新的希望,在她的笔下,新一代华裔正在努力接受、理解并试图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消除中美文化的对立。然而,美国华裔文学处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在强大的美国主流文化的重压下,一度失声。
二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
美国民权运动的最大成果就是树立了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美国文化中的主宰地位。美国华裔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转折阶段以及走向繁荣阶段。1887年到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创阶段。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少年时代》(1887)是美国第一部华裔文学作品。而第一部由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刘裔昌以英文撰写的自传体《父亲及其光荣后代》直到1943年才出现。之后又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林语堂的《唐人街家庭》(1948),李金兰的《太明所建之屋》(1963)和宋李瑞芳的《金山》(1967)。在该阶段,华裔作家的作品没有改变美国主流霸权话语控制表述华人的局面,他们以辩白的方式表述华人及华人文化,与主流霸权话语隐性对抗。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和转型阶段。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整个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也使得美国华裔作家公开质疑、反驳美国主流霸权话
语,而被美国主流文化压制和掩盖的文化差异、种族歧视获得重新言说。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健秀在70年代初出版了他的两个剧本《小鸡胆的中国佬》(1972)和《龙年》(1974),表达了华裔对种族歧视的愤怒及重建华裔文化传统的精神需求。随后,汤亭亭于1976
年撰写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在美国和欧洲引起了轰动,这部小说的成功标志着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开始。此后,美国华裔在小说界出现了谭恩美、任碧莲等引起较大反响的作家;在戏剧领域,继赵健秀之后,黄哲伦创作了大量剧作;在诗歌方面,李立扬等美华诗人逐渐站稳了脚跟。这些作家的作品获得了各类文学奖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赢得了美国读者,受到美国学术界的关注,打破了华人在主流文化中长期“失语”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得到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并进入美国大学、中学的课堂,受到美国大众读者的欢迎。美国华裔文学也在该阶段走出“边缘化”,开始走向繁荣和成熟。除了上阶段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外,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新的作家,如谭恩美在1989年出版了《喜福会》,一夜之间成为美国文坛明星。除谭恩美之外,这一时期其他重要的华裔作家还有李健孙、雷祖威、黄哲伦、任璧莲、伍慧明等一大批年轻作家。20世纪90年代,李欧梵曾明确自己的双重边缘立场:“我对于‘漂流的中国人’和‘寻根’作家的情绪上的认同固然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共有的边缘性,只是我在面对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中心时,我的边缘性是双重的。”
美国国内对华人形象的误解有着深层的心理、经济和其他社会原
因。当时的中国和国外交流很少,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而且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美国国内通过文学和公共舆论在美国公众文化意识中建立起一种“他者”的概念化的形象,并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逐渐使其对“他者”的控制与排斥获得合法性,从而掌握华人的话语权。早期的华裔写作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及出版商和读者接受的现实,并未能客观解读东方文化。文学本身不仅包含多种文化,而且每一个个体都包含不同身份的多样性,随着跨国度移民生活和都市疆域的扩展,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开始提供种种强调边缘而非强调界限的想象。
三美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归化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内容也开始展现出崭新的诉求,形成了华裔美国文学多元共存的现象。此时的多元共存现象可从三方面理解:文化身份的共存、题材范围的共存以及由于“新移民”的影响所引起的美国华裔文学中国家认同和语言的共存。而早期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均以自传为主。而在优秀的华裔作家群中,汤亭亭和赵健秀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
1 汤亭亭构建的全新美国华裔文学传统
汤亭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是《女勇士》、《中国佬》、《猴行者》。其中,《女勇士》是第一部进入美国大学文学课堂引起学术界热烈讨论的华裔自传作品,该著作叙述了华裔美国人的不平遭遇:“城市改建的时候,父母的洗衣作坊被推倒了,这一片贫民窟被夷为平地,改成了停车场”;“我想复仇的对象不只是几个愚不可及的种族
主义分子,还有那些莫名奇妙就剥夺了我们一家饭碗的家伙。”汤亭亭在这部作品中转变了常见的自我辩护方式、挑战了唐人街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这里,族裔问题不再妨碍她的思维方式,反而丰富了她的想象力,使她创造出独特的华美文学新形象,为美国小说的基因注入了新的发展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汤亭亭的“亚裔感性”。在《中国佬》中,汤亭亭更是追寻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在美国种甘蔗、修铁路、开洗衣房的辛酸历史,通过华裔在美国的奋斗史宣称(claim)美国也是属于华裔移民的。在这些作品的结尾处,华裔美国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华裔美国人光辉美好的未来。
2 赵健秀作品中的英雄传统
另一位引起剧烈影响的是汤亭亭的同班同学、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他的论著不仅要矫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亚裔在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其创作重点是构建华裔美国文学的英雄传统。他的论著以建立“亚裔男性英雄传统”为中心,而在欧美主流文学作品中,亚裔男人总是被定型为女性化而难以琢磨的异类,他们“彻底缺乏男子气概、女性化、柔弱、没有胆识与创意、不够积极、缺乏自信与活力”。如他的长篇小说《唐老亚》,该作品通过主人公唐老亚的几次梦境,再现了华裔美国人辉煌的历史。赵健秀试图透过这个文本,来重新找回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华裔美国人的过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多次提到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中国工头关。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