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Md2
, M d1
可行域,
与N
有关
y
M d1 M d2 M d N y
M d 最小可行域宽,分区确定N y
回总目录
合理成桥状态“目标”:
a. 索力分布合理 匀称—变化均匀
b. 主梁弯矩——“可行域”—居中或偏向 c. 主塔弯矩——预偏(活载因素) d. 边墩、辅助墩反力
回总目录
0 -20000 -40000 -60000
0
可行域上限
可行域下限
计入预应力后的恒载弯矩
75
150
225
300
375
450
主梁位置(m)
图2-13 调整前的主梁成桥恒载弯矩分析图
回总目录
调整后的主梁成桥恒载弯矩图
弯矩数值(kN.m)
60000 40000 20000
0 -20000 -40000 -60000
450
回总目录
预加力数值(kN) 0 75 150 225 300 375 450
主梁预加力图
120000 90000 60000 30000 0
-30000
合理预加力
实际布置的有效预加力
图2-12
主梁位置(m)
主梁预加力图
回总目录
调整前的主梁成桥恒载弯矩分析图
弯矩数值(kN.m)
60000 40000 20000
0
可行域上限
可行域下限
调后成桥恒载弯矩
75
图2-14
150
225
300
主梁位置(m)
调整后的主梁成桥恒载弯矩图
375
450
回总目录
索力数值(kN) 0 S5 S10 S15 S20 B14 B9 B4 A1 A6 A11 A16
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
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一、概述在通常意义下,桥梁的设计必须遵照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基本原则,这在桥梁的初步设计阶段显得尤为突出。
桥梁初步设计要解决桥型方案问题,即根据行车、通航等使用要求,选定合适的桥梁类型和立面布置,确定主要的结构尺寸。
对于斜拉桥方案,需确定塔的个数、主跨大小、边跨与主跨比例、主梁的截面形式和高度、主塔的形式、斜拉索的布置、主梁与塔和墩的连接或支承方式等主要参数。
这些主要参数的确定通常是先根据经验初拟。
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出设计内力,进行截面设计确定配筋和验算应力或裂纹,如果内力和截面设计结果不合理。
再修正有关参数重新作结构分析和截面设计,直至满足规范要求。
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计算设计内力时,通常采用一次落架法计算恒载内力,这对于结构体系比牧简单的桥梁(如简支梁桥,采用一次落架法施工的中小型桥梁)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斜拉桥,由于斜拉索需要进行预张拉,因此即使采用一次落架法施工,结构内力的计算也不是确定的。
斜拉桥一般采用悬臂法施工,最终的成桥恒载受力状态是通过施工过程一步步形成的,施工过程中斜拉索要逐根安装并进行张拉。
施工工序和张拉索力决定了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也决定了成桥的恒载受力状态。
但张拉索力的确定又必须有一个已知的成桥恒载受力状态作为目标才能实现。
因此斜拉桥的设计计算首先要解决成桥受力状态的问题。
前,桥梁的设计规范采用极限状态理论,分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两种极限状态。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构刚度、截面应力或裂纹宽度: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截面的极限抗力。
通常按弹性理论进行结构内力计算,按此内力进行验算。
但由于斜拉桥为高次超静定结构,如果要分析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则必须考虑材料的塑性,充分计入材料和儿何非线性引起的结构内力重分布,才能真正求出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国内外在这方面有一些研究,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二、斜拉桥成桥受力状态确定方法斜拉桥成桥受力状态包括成桥恒载内力状态和主梁线形状态,并且对于混凝土斜拉桥,由于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成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恒载内力状态和主梁线形状态会随时间变化,通常认为5年后才能基本稳定。
分步算法确定叠合梁斜拉桥合理成桥索力
总第 2 1 2 期 2 0 年 第 2期 07
交
通
科
技
S ra No 2 1 eil . 2 No 2 Ap . 0 7 . r20
Trn p rainS in e 8 c n lg a s o tt ce c LTeh oo y o
着 不 同之 处 。文 中针 对 叠 合 梁 斜 拉 桥 的特 点 , 结合 具 体 算 例 , 用 平 面 双 层 框 架 模 型 模 拟 主 梁 , 采 根
据零位移法初定一个成桥索力 , 在此基础 上考虑恒载 和活载 的共 同作 用 , 根据应 力平衡 法确定 主 梁弯矩的合理恒载 可行 域 , 再根据索力对 主梁弯矩的影响矩 阵进行索 力调整 。所得 索力更 加符合
般 斜 拉 桥 的 特 点 外 , 有其 自身 的 一 些 特 点 : 还
① 主梁 多采 用钢 双 主梁 的形 式 , 断面形 式 常用 其
实腹 开 口工字形 、 箱形 等 ; 通 常为 双索 面体 系 , ②
斜 拉索锚 固在边 主梁 上 , 而 使 抗 扭 较差 的桥 面 从 系获得 较 大 的抗 扭 惯 性 矩 ; 桥 面板 多为 预 制 , ③ 增 长预 龄期 , 以减 少混 凝 土板 的收 缩 徐 变对 结 构
件 的影 响 , 最t - 乘 法求 出索力 调整量 , 用 b- 得到 一 个 理想 的成 桥状 态 。
规 的方 法将混 凝 土翼缘 板 面积换算 为等效 的钢截 面, 然后 按普 通 斜 拉 桥 的计 算 方 法 进 行计 算 。但 这在进 行 施 工 过 程 的 分 析 计 算 时 又 有 很 大 的 困 难, 计算 过程 比较 繁 琐 。本 文 采 用平 面 双 层 框架 模型对 叠合 梁进 行 模 拟 , 以 很 方便 地 根 据 施工 可 顺序进 行施 工过 程 的模 拟计 算 。
用应力平衡法确定斜拉桥主梁的合理成桥状态
y1
当 N
N
y
), 可 ( 9)
≤m in (N y j 1 , N y j 2 ) 时, 满足此区段要求, 分两种情况取值: ①当 N y 1 > 0 时, 取 N y = N y 1;
y1 y1
得主梁恒载弯矩可行域为 M d 2 ≤M d ≤M
②当 N
< 0 时, 取 N y = 0。
作者简介: 颜东煌 (19612) , 男, 湖南委底人, 长沙交通学院教授, 工学硕士.
5 0 中 国 公 路 学 报 2000 年 梁面积、 下缘和上缘抗弯截面模量; [ Ρl ] 为材料的容 许拉应力; [ Ρa ] 为材料容许压应力 ( 其值为负) 。 11112 拉应力控制条件 主梁截面上下缘在恒载和活载组合下的最大应 力 Ρsl、 Ρx l 应满足 N d + N y M d ( 1) Ρsl = + Ρsm ≤ [ Ρl ]
Abstract: A cco rd ing to no rm a l st ress con t ro lling cond it ion s on the top and bo t tom of beam sect ion, con sidering live load act ion and ad ju stab ility of cab le fo rces fo r the dead m om en t s on the fin ished sta te of the m a in beam , th is p ap er decides the rea sonab le p rest ressing quan t ity and the rela t ive rea sonab le lim it s of dead m om en t s. It can decide the fea sib le eim it s of dead m om en t s of the m a in beam if the p rest ress ha s been g iven. T he resu lt s can p rovide backg round da ta fo r decid ing the rea sonab le fin ished dead sta te of the to ta l st ructu re of cab le 2stayed b ridges. Key words: cab le 2stayed b ridge; m a in beam ; p rest ress; rea sonab le fin ished dead sta te; st ress ba lanced m ethod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Th e S t ud y o n t h e Re a s o n a b l e F i n i s h e d S t a t e o f t he La r g e — — s p a n Ca b l e — — s t a y e d — — s us p e n s i o n Br i d g e s
一 一 一 一 ~ ~ ~ 一 ~ ~ 一 ~ 一
内。
在成桥状态下 , 加劲梁 的恒载 弯矩要控 制在 “ 可行域” 范 围
( 4 ) 主塔 弯矩
对于 自锚式斜拉一悬索协作体系桥来说 , 应该使 主塔在恒 载作用下 的弯矩尽量小 , 并且使塔 顶水 平变位 接近于 零。
二. 斜拉・愚素协作体系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算法
参 数 方程 法 、 节线法等。
2斜拉一悬 索协作体 系桥合理成桥状态 的确定原则
( 1 ) 斜 拉 部 分 索 力 分 布
很 少 。本 文 结合 A NS YS的优 化 模 块 . 对 斜 拉一 悬 索协 作 体 系
索力要分 布均 匀 , 但又有较大的灵活性。通常短 索的索力
小, 长索 的索力大 , 呈递增趋势 , 但 局 部 地 方 应 允 许 索 力 有 突 变。 ( 2) 主 缆 线 形
5 6
的确 定是 设 计 中要 解 决 的一 个 重 要 的 结 构 受 力 问 题 . 目前 针 对 斜 拉 桥 和 悬 索桥 成 桥 状 态 的 确 定 方 法 已 经 比 较 成 熟 .但 关
于斜 拉 一 悬 索协 作 体 系这 种 新 桥 型 的 成 桥 状 态 的 确 定 方 法 还
小法 、 用索量最小法和影响矩 阵法等。 悬索桥成桥状 态确定 的主要 方法有 : 抛 物线法、 悬链线法 、
斜拉桥合理成桥索力的确定
弯曲能量法无需编程计算,只需保持成桥结构计算简图不变,令主梁、桥塔及斜拉索的截面面积A趋于无穷大(如取原面积的104),对应的结构容重取原容重的10-4,计算恒载内力,得到的索力即为满足目标函数的优化索力。
但此时的结构内力并非弯曲能量法下的成桥内力,需恢复结构原始截面面积和容重,并采用倒拆法求得施工索力,按施工过程得到成桥内力。
斜拉索或者系杆拱吊杆,用link10模拟。
索施加初应变ε0=ζ0/Eζ0――目标索应力。
由于施加索力后结构会产生变形δ,在施加初应变ε0后,索上实际的初应变ε<ε0 ,索的实际应力ζ<ζ0
论坛里讲了2钟方法
第一种用生死单元做,先杀死索单元,施加等效力,然后再del等效力,活单元,这样是能够模拟。
第二种可以初应变乘以一个放大系数进行迭代,即第i次索的应力为ζ,则第i+1次索的初应变设置为(ζ-ζ0)*ε0进行迭代调整索力,我是每次提取上次计算结果的索应力ζ,再用(ζ0/ζ)*ε0计算下一次,但是总计算不对。
我在论坛里搜索,但还是没找到具体怎么做?有谁能够详细解释下做的过程?最好能给个命令流的思路吧。
是不是要用到antype,,rest。
斜拉桥的计算(合理成桥状态确定)汇总.
第三章斜拉桥计算①斜拉桥(或者其他桥梁)的计算分类:总体分析局部分析②局部应力分析方法③斜拉桥总体分析的特点a.考虑垂度效应的斜拉索弹性模量修正问题;b.考虑成桥索力可优化的成桥状态确定问题;c. 考虑施工分阶段进行,索力反复可调、施工方便、成桥达到设计内力目标和线形目标的施工张拉力和预拱度确定问题。
3、斜拉索等效弹模与斜拉索水平投影长、斜拉索应力的关系第二节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3.2.1 成桥恒载索力的初拟斜拉桥的设计存在一个通过优化成桥索力来优化斜拉桥成桥内力的合理成桥受力状态确定问题:斜拉桥主梁、主塔受力对索力大小很敏感;而斜拉索索力可以调节。
国内外学者探索出了多种方法:简支梁法、恒载平衡法、刚性支承连续梁法、最小弯曲能量原理法、最小弯矩法、内力平衡法(或应力平衡法)、影响矩阵法、用索量最小法。
讲授:李传习成桥恒载索力的初拟的方法•简支梁法–方法的定义:选择合理的成桥索力,使主梁在成桥状态的恒载弯矩与以拉索锚固点为主梁支点的简支梁的恒载弯矩一致。
(图)–特点:对于不对称结构,塔的弯矩难以照顾,所得结果难以应用。
–适应情况:已用得不多。
•恒载平衡法–方法:主跨斜拉索索力根据简支梁法确定;边跨斜拉索索力根据塔承受的不平衡水平力为零的条件确定;边跨的压重根据简支梁法确定。
–特点:主梁成桥恒载弯矩与简支梁相同;主塔恒载弯矩为零。
–适应情况:用得较多,适用范围较广。
•刚性支承梁法–方法:选择合理的成桥索力,使主梁在成桥状态的恒载弯矩与以拉索锚固点为主梁支点的连续梁的恒载弯矩一致(图)。
–特点:对于不对称结构,塔的弯矩难以照顾;索力跳跃性可能很大,不均匀。
–适应情况:已用得不多。
讲授:李传习成桥恒载索力的初拟的方法(续1)•最小弯曲能量原理法–方法(定义):以弯曲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
最初该法只适应于恒载索力优化,无法考虑活载和预应力的影响;将该法与影响矩阵结合后,这个缺点得到了克服。
此方法所得结果中一般弯矩均比较小,但两端索力不均匀,如人为调整易使受力状态调乱。
斜拉桥成桥阶段和施工阶段分析(MIDAS算例)
号
项 目
Area
(m2)
Ixx
(m4)
Iyy
(m4)
Izz
(m4)
1
拉索
0.0052
0.0
0.0
0.0
2
主梁
0.3902
0.007
0.1577
4.7620
3
索塔
9.2000
19.51
25.5670
8.1230
4
主梁横向系梁
0.0499
0.0031
0.0447
0.1331
5
索塔横梁
7.2000
模型 / 节点 / 移动和复制节点
比重(7.85)
按上述法参照表1输入主梁、索塔、主梁横向系梁、索塔横梁等的材料特性值。
表1 材料特性值
号
项 目
弹性模量(tonf/m2)
泊松比
比重(tonf/m3)
1
拉索
2.0×107
0.3
7.85
2
主梁
2.1×107
0.3
7.85
3
索塔
2.0×106
0.17
2.5
4
主梁横向系梁
2.0×107
0.3
15.79
14.4720
7.9920
图6 定义截面特性对话框
成桥阶段分析
本例题在建立了成桥阶段模型后将计算因自重和二期恒载引起的拉索初拉力。然后利用拉索的初拉力做成桥阶段初始平衡状态分析。
首先使用MIDAS/CIVIL提供的斜拉桥建模助手功能生成二维斜拉桥模型,然后利用二维模型通过复制等手段建立三维斜拉桥模型。
图8 斜拉桥建模助手对话框
斜拉桥合理设计状态确定与施工控制
斜拉桥合理设计状态确定与施工控制斜拉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类型,具有结构新颖、跨越能力大、受力合理等特点,在交通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斜拉桥的设计和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合理设计状态的确定与施工控制对于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斜拉桥合理设计状态的确定和施工控制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在确定斜拉桥的合理设计状态时,首先要根据桥梁设计规范和实际情况,对斜拉桥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这包括对主梁、塔柱和拉索等关键部位的受力计算,以及考虑车辆、风载等外部荷载的影响。
还需要对斜拉桥的变形情况进行校核,以确保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同时,根据计算结果,需要对斜拉桥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持久载和短暂载作用下桥梁的承载能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出斜拉桥的合理设计状态。
在斜拉桥的施工控制中,首先需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由于斜拉桥施工过程中涉及到高空作业和大型机械设备,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需要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
这包括对原材料的检验、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质量检测等环节。
只有保证施工质量的可靠性,才能确保桥梁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严格的质量监控。
以某实际斜拉桥工程为例,该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桥梁设计规范和实际情况,对斜拉桥的受力情况、变形情况和承载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确定合理设计状态的过程中,采用了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主梁、塔柱和拉索等关键部位的受力进行了精确计算。
同时,考虑到车辆、风载等外部荷载的影响,对该桥的持久载和短暂载作用下桥梁的承载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
在施工控制方面,该工程采取了有效的安全措施和质量监控手段,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
然而,该工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故障和天气原因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部分施工环节出现了延误。
斜拉桥施工要点
第三章 斜拉桥的计算
1.拉索的模拟 只需将单元抗弯惯矩取小。如果需考虑索单元的非线性,在计 算中采用Ernst公式计入缆索垂度的影响。
2.截面的处理和应力计算 对于箱形主梁,程序将各种不同的构件截面等效为工字型截面。 主梁剪力滞后效应较明显,计算应力时应该考虑截面面积和惯 性矩的折减;采用全截面计算应力是偏于不安全。
P A E A E A L / L E A T L / L E A T
第三章 斜拉桥的计算
4. 温度次内力计算 温度效应可归结为两种情况:年温差;日照温差 1)年温差:计算时以合龙温度为起点,考虑年最高气温和最 低气温两种不利情况影响。 2)日照温差:主梁上、下缘,索塔左、右侧及拉索温度变化 量均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索塔左右侧的日照温差均取±5℃, 其间温度梯度按线性分布。 拉索与主梁、索塔间的温差取±10℃~±15℃。
第三章 斜拉桥的计算
斜拉桥静力分析分为三步: 1)确定成桥的理想状态,即确定成桥阶段的索力、主梁内力、 位移和桥塔内力。 2)按照施工过程、方法和计算需要划分施工阶段。 3)确定施工阶段的理想状态, 经过多次反复调试、计算,才可达 到成桥阶段的理想状态。
第三章 斜拉桥的计算
2.动力方面 斜拉桥扭转和弯曲振型耦合在一起,动力分析时宜采用空间 计算模型。 地震频繁地区在初设阶段就考虑地震作用。
某大跨度斜拉桥离散后的结构计算模型
第六节 斜拉桥的抗震分析
斜拉桥的动力分析主要包括抗震和抗风两方面。 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是研究斜拉桥动力行为基础,其自振特 性决定其动力反应特性。 由于空间斜拉索的存在,对斜拉桥的动力分析必须采用三维空 间模型。
斜拉桥计算流程
斜拉桥计算流程斜拉桥是一种特殊的桥梁结构,其特点是悬臂梁和斜拉索的组合结构。
计算斜拉桥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桥梁的几何形状:包括桥梁的跨度、跨中高度、支座类型等。
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桥梁的结构布置和斜拉索的设置。
2.确定斜拉索的布置形式:根据桥梁的跨度和几何形状,选择合适的斜拉索布置形式。
常见的斜拉索布置形式有一塔一平、两塔一平、两塔两平等。
3.确定斜拉索的参数:斜拉索的参数包括索的数量、索的长度、索的倾角等。
这些参数需要根据桥梁的设计要求和结构特点进行确定。
4.进行桥梁静力分析:根据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和斜拉索的约束条件,进行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桥梁各部分的受力情况,包括桥墩、主梁、斜拉索等。
常用的静力分析方法有平衡法、变位法、刚度法等。
5.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根据静力分析的结果,对桥梁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的目的是使得桥梁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材料消耗、提高整体结构效益。
6.进行斜拉索的预应力设计:斜拉索是斜拉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预应力设计至关重要。
预应力设计的目的是使斜拉索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持足够的预应力,使得桥梁的受力分布合理、稳定。
7.进行斜拉桥的动力分析:斜拉桥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会产生动力响应。
动力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桥梁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包括自振频率、模态形态等。
动力分析结果可以用于优化桥梁的设计和确定桥梁的减振措施。
8.编制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根据设计计算结果,编制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
施工图纸是斜拉桥施工的依据,其中包括桥梁的布置、构造、尺寸等详细信息。
技术规范是对施工过程和质量要求的规定,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以上是计算斜拉桥的主要流程,其中涉及到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设计细节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设计斜拉桥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结构工程师和桥梁专家的深入研究和经验积累。
斜拉桥施工状态的确定方法
斜拉桥施工状态的确定方法一、概述通常,斜拉桥要实现最终的成桥状态豁要经过一系列的施工步骤。
根据主梁的施工方法不同有支架现浇法、支架拼装法、顶推法、悬臂现浇法、悬臂拼装法。
从斜拉索的张拉次数不同可分为一次张拉法和多次张拉法。
从悬僻现浇挂篮的支承方式不同可分为后支点挂篮和前支点挂篮。
支架现浇法或支架拼装法的主梁是在支架上进行现浇或拼装的,一般为落地支架。
通常用于规模较小的斜拉桥。
顶推法是指主梁采用顶推法施工的情况,一般也只适用于较小规模的斜拉桥。
悬臂现浇法是利用挂篮进行主梁的施工,通常相应梁段的斜拉索必须同步施工,对于采用后支点挂篮施工的情况,一个标准梁段的施工工序通常为:①挂篮前移并立模定位;②安装钢筋等、浇注混凝土;③混凝土待强后,张拉梁内预应力;④挂对应梁段的斜拉索并进行张拉。
对于采用前支点挂篮施工的情况,一个标准梁段的施工工序通常为:①挂篮前移并立模定位;②挂当前梁段斜拉索与挂篮前端相连并进行第一次张拉;③安装钢筋等、浇注部分混凝土;④当前梁段斜拉索进行第二次张拉;⑤浇完梁段混凝土;⑥混凝土待强后张拉梁内预应力;⑦降挂篮,当前梁段斜拉索进行第三次张拉。
悬臂拼装法是利用浮吊或桥面吊机将预制好的梁段逐段拼装的,通常斜拉索也必须同步安装并张拉。
悬臂施工法(现浇或拼装)施工达到最大悬臂后,要进行合龙段施工,如标准的三跨双塔斜拉桥,一般分别以两个主塔为中心进行双悬臂施工,达到最大悬臂后先合龙边跨,然后再进行中跨合龙施工,各跨的合龙施工是斜拉桥施工中极其关键的环节,通常的合龙程序为:①安装合龙段混凝土施工的吊架;②配平衡重施加在合龙口两侧;③利用定位装置嵌定合龙口;④安装钢筋等、浇注合龙段混凝土并逐级去掉合龙口两侧的平衡重;⑤张拉合龙预应力束。
如果平衡重与合龙梁段的重盆相等,则合龙口嵌定装置基本上不承受由合龙段混凝土浇注引起的内力。
合龙程序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平衡重施加的时间。
这里是在合龙口嵌定之前,施加在主梁最大悬臂状态下,如果在合龙门嵌定之后施加,则由于嵌定装置使主梁成为了连续结构,其受力情况完全不一样,并且,合龙口嵌定装置需承受由平衡重引起的很大的内力,对成桥状态的主梁弯矩影响很大,后者与前者相比,跨中区域产生较大的恒载正弯矩,与该区域的控制弯矩同号,是不利的。
斜拉桥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计算
混凝土斜拉桥 —施工方法和结构计算
施工方法和结构计算
总体施工进程(知识点6)
斜拉桥是伴随主梁悬臂分段施工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桥梁,在其适用的跨径范围内比其它桥梁有较大的优势
斜拉桥施工方法选择需考虑如下一些因素:施工现场自 然条件、桥梁规模、结构形式、主梁截面形式、桥塔的 形状和斜索的构造和布置形状等
基于索支承结构的受力要求,斜拉桥总体施工进程为:
塔柱——是首先施工的主要受力构件 主梁——塔柱施工完毕后或塔柱拉索锚固区施工约一半时
开始施工(部分塔柱旁的梁段可能更早施工) 斜拉索——主梁施工至锚索段后随主梁延伸逐步安装
《桥梁工程》(下)
施工方法和结构计算
塔柱施工 主梁施工 斜拉索施工 斜拉桥结构计算_概述
《桥梁工程》(下)
谢谢各位
《桥梁工程》(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原则
111 索力分布 索力要分布均匀, 但又有较大的灵活性。通常短
索的索力小, 长索的索力大, 呈递增趋势, 但局部地 方应允许索力有突变。如 0 号索 (当为全漂浮体系的 桥型时) 和 1 号索的索力通常用较大的值。在所有的
索中, 不宜有太大或太小索力的索。 112 主梁弯矩
状态结构在恒载作用下, 索梁交点处位移为零。这种 方法由于受力原理与刚性支承连续梁法类似, 因此, 结果也很一致, 而此法由于计入了索的水平分力影 响, 更为合理些。 此法同样有对于不对称结构, 塔的 弯矩难以照顾的问题,“零支反力法”也有类似之处。
(3) 内力平衡法。 该法是以控制截面内力为目 标, 通过合理选择索力, 来实现这一目标, 控制截面 可包括主梁和塔, 因此, 主梁和塔的内力都可照顾 到。内力目标综合考虑了恒载和活载, 但同样有索力 可能不均匀的问题。
(3) 主梁成桥恒载弯矩可行域。在第 2 步获得的 成桥状态基础上加入配置好的预应力, 获得一个新 的成桥状态, 相应的主梁轴力为 N d + N y。 根据 N d + N y 以及第 3 (1) 步的主梁活载应力包络图计算主 梁弯矩可行域。 214 用影响矩阵法[ 4 ] 进行合理成桥状态调整
在第 2 步获得的成桥状态基础上, 通过对成桥 索力的调整, 使主梁成桥恒载弯矩落在弯矩可行域 内, 并且尽量在域内居中, 或根据设计要求居于有利 位置上。在建立调整的数学模型中, 同时考虑塔的受 力要求, 并且必须把成桥索力也作为目标, 否则, 成 桥索力又会被调乱。 215 成桥状态检验
0 前 言
斜拉桥的成桥状态确定是设计中要解决的一个 结构受力问题。今天的斜拉桥几乎都是密索体系, 主 梁截面为轻型, 以受压弯为主。密索体系使斜拉桥成 为高次超静定结构, 索力的大小使主梁受力很敏感, 为了寻求合理的成桥受力状态, 各种方法应运而生, 主要方法有: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零位移法、内力平 衡法、指定应力法、弯曲能量最小法、弯矩最小法、用
3 成桥状态调整
311 控制方程 在上述的计算步骤 2、4 中, 均涉及到成桥状态
(4) 指定应力法。该法是以控制截面的应力为目 标, 方法和效果与内力平衡法类似。
(5) 弯曲能量最小法[1]。该法是以结构 (包括梁、 塔、墩) 弯曲应变能作为目标函数, 如果不加任何约 束条件 (即无约束优化问题) , 则该法在应用时, 可转 变为作一次结构分析的问题, 其中只要让梁、塔、索 的轴向刚度取大数, 梁和塔的弯曲刚度不变, 把全部 恒载加在结构上, 所得的内力状态即为所求。这样求 出的结果一般弯矩均比较小, 但两端的索力不均匀, 如人为作索力的局部调整, 容易将受力状态调乱, 较 难得到索力和梁塔内力均满意的结果。另外, 由于未 考虑活载的影响, 因此, 恒载弯矩小并非都合理。
边墩和辅助墩支座反力在恒载下要有足够的压 力储备, 最好在活载下不出现负反力。但这种受力要 求通常由配重或设置拉力支座来满足。
2 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
要满足合理成桥状态的要求, 采用现有的单一 方法均难以实现, 但各个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笔者 在现有的多种方法基础上, 综合其特点, 提出了一个 分步算法。 211 用最小弯曲能量法初定成桥状态
根据第 4 步的计算结果, 计算新的主梁弯矩可 行域, 并检查调整后的主梁成桥恒载弯矩是否落在 弯矩可行域内, 另外, 还需对主塔、斜拉索、边墩与辅 助墩的受力进行检验, 如果都满足了要求, 则说明由 第 4 步确定的成桥状态是可行的; 否则, 根据检验情 况, 对不满足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 转入第 4 步。 如 果出现了基本数据 (如梁塔索的几何尺寸、材料参数 等) 的修改, 则需转入第 1 步重新计算。
主梁弯矩通常是混凝土斜拉桥设计中的难点和 重点。 在成桥状态下, 主梁的恒载弯矩要控制在“可 行域”范围内[5 ]。 113 主塔弯矩
在恒载状态下, 主塔弯矩应考虑活载和混凝土 后期收缩徐变的影响。在活载作用下, 塔往江侧的弯 曲程度比岸侧大, 并且混凝土后期收缩徐变的影响 往往使塔往江侧偏。 因此, 在成桥恒载状态下, 塔宜 向岸侧有一定的预偏。 114 边墩和辅助墩支承反力
文献[ 5 ]在内力平衡法的概念上, 提出了新的应 力平衡法, 并得到了主梁的合理受力状态。
(1) 利用第 2 步调整后得到的成桥状态, 进行活 载计算, 除了车辆荷载和其它可变荷载 (温度、风等) 外, 还应包括运营过程中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力。 由于第 2 步获得的成桥状态并非最终结果, 并且也
Step-by- step ar ithm etic for the rea sonable f in ished dead sta te of the concrete cable- stayed br idges
YAN Dong2huang1, L I X ue2w en1, L IU Guang2dong2, Y IW ei2jian2
(8) 影响矩阵法[4]。 将斜拉桥中心截面的内力、 应力或位移作为受调向量, 以斜拉索索力作为施调 向量, 通过影响矩阵建立受调向量与施调向量之间 的关系, 生成一个线性方程组, 或者增加不等式约束 构造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求解该线性方程组或线性 规划问题可得到施调向量的调整量。 但单一地采用 该方法往往难以合理确定综合考虑恒活载共同作用 下的梁、塔和索受力要求的受调向量。
第 16 卷 第 1 期 2003 年 1 月
中 国 公 路 学 报 Ch ina Jou rnal of H ighw ay and T ran spo rt
V o l116 N o 11 J an. 2003
文章编号: 100127372 (2003) 0120043204
混凝土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
索量最小法和影响矩阵法等。 (1)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该法是使用最早的方法
之一, 其原理是, 把斜拉索提供的弹性竖向支承视为 刚性的竖向支承, 按普通连续梁求出这些刚性支承 的反力, 以此作为斜拉索索力的竖向分力。这种方法 确定的索力可能导致索力跳跃很大, 不均匀, 但主梁 弯矩很小。对于不对称结构塔的弯矩难以照顾, 所得 结果将难以应用。
(6) 弯矩最小法[2]。 该法是以结构 (包括梁、塔、 墩) 弯矩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 其结果与弯曲能量最 小法接近。
(7) 用索量最小法[3]。 该法是以索力乘索长累计 值作为目标函数, 一般要加约束条件, 如索力均匀性 约束、控制截面内力约束, 用这种方法时, 约束条件的 选取至关重要, 选取不合理, 则难以获得理想结果。
Abstract: T he step 2by2step a rithm et ic fo r the rea sonab le fin ished dead sta te of the concrete cab le2 stayed b ridges is p ropo sed on ba sis of m in im um bend ing energy m ethod, influence m a t rix m ethod and st ress ba lancing m ethod. T he ba sic ideo logy is: a t first, decid ing in it ia l dead sta te u sing m in2 im um bend ing energy m ethod; then decid ing the rea sonab le p rest ressing quan t ity in the m a in beam and the rela t ive rea sonab le lim it s of dead m om en t s u sing st ress ba lancing m ethod; in the la st, the rea sonab le fin ished dead sta te of the to ta l st ructu re is determ ined by influence m a t rix m ethod, con sidering the equa lity request s of cab le fo rces, the bend ing dem and s of the m a in beam and tow ers, the request s of the suppo rt ing fo rces of side p iers o r a ssistan t p iers etc. Key words: b ridge eng ineering; cab le2stayed b ridge; step 2by2step a rithm et ic; st ress ba lancing m ethod; rea sonab le fin ished dead sta te
用最小弯曲能量法[ 1 ] 能得到一个在主梁和塔内 弯矩均比较小, 且索力也基本均匀的成桥状态, 但少 数索的索力可能很不合理, 同时主梁和塔内弯矩小 也并非合理, 因此, 这种成桥状态并不是最终目标。 而是作为后面进行合理成桥状态调整的基础。 212 用影响矩阵法[ 4 ] 进行索力调匀
目的是对第 1 步中获得的成桥状态进行索力调 匀, 但仍保持主梁和塔内原有弯矩状态。采用最小二 乘法, 用每根索的调索张拉延伸量作为变量, 以成桥 状态的所有索力以及主梁和塔中控制截面的弯矩作 为目标, 在第 1 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桥索力 调整。 其中索力目标在第 1 步成桥索力基础上由人 工修匀而得, 弯矩目标直接采用第 1 步 (由最小弯曲 能量法得到) 的结果。该步调整后得到的成桥状态的 特点是: 索力匀称, 主梁和塔中弯矩较小。 213 用应力平衡法计算主梁合理受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