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5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
若按过渡状态理论对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进行分 析,则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 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为:
kc fM

e
E0 RT
fA fB
k k BT h f
M E0 RT
反应速率常数为:
e
fA f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双分子气相化合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一、单分子气相异构化反应
2. 反常的气相异构化反应
例如顺丁烯二酸二甲酯的顺反异构化反应
HC— COOCH3 HC— COOCH3 HC— COOCH3 C H 3O O C — C H
该反应的实测动力学参数如下: 频率因子 活化能 A = 1.3×105 s-1 E = 110.9 kJ/mol
R CH 3
R C 2H 5
R n C 3H 7
1.6×1015 4×1015
1×1015
下一内容
139.8 124.7
122.2
142.3 142.3
142.3
返回
上一内容
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气相异构化反应
§5-1 单分子气相反应
这类反应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分子取得能量活化变为活 化分子,然后分解为两个自由基。
R 1 R 2 [R 1 R 2 ] R 1 R 2

由于生成的自由基的能量与活化分子的能量相近,它们 之间的能量差很小。所以,可以认为活化能E就是反应 开始状态与反应终结状态的能量之差,也可以认为就是 相应断裂键的“解离能”。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天津大5版)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天津大5版)
k kA k k k B Y Z A B Y Z
N2+ 3H2 2NH3
k
k N2 1

kH2 3

k NH3 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说明
a. 反应级数可为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或零,它的大小反 映了所对应物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 2O3 ==3O2
kC C
§11.1 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1. 反应速率的定义
对于非计时反应
0=ΣνBB d dnB / B
转化速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反应进度。广度量,单位mol.s-1
d / dt

1
B
dnB / dt
反应速率:单位体积的转化速率。强度量,单位mol.m-3.s-1
1 dnB / dt V BV
'' '
''
'
3. 初始速率法 n n n 0 kcA,0cB,0cC,0 ......
A B B
lg v0 lg k nA lg cA,0 nB lg cB,0 nC lg cC,0 .....
保持每次实验B,C,…..的初始浓度相同
lg v0 nA lg cA,0 K
④ 反应转化率
lncA- lncA,0= -kt
某一时刻反应物A反应掉的分数称为该时刻A的转 化率xA
xA (cA,0 cA ) / cA,0
则:
1 k t ln 1 xA
一级反应的转化率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仅 与反应时间有关。
⑤ 半衰期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t1/2与反应速率常数成反比,与反应物的 初始浓度无关。

(整理)第11章动力学练习题

(整理)第11章动力学练习题

第十一章动力学练习题一、是非题(对的画√错的画×)1、反应速率系数k A 与反应物A 的浓度有关。

( )2、反应级数不可能为负值。

( )3、一级反应肯定是单分子反应。

( )4、对二级反应来说,反应物转化为同一百分数时,若反应物的初始浓度越低,则所需时间越短。

( )5、对同一反应,活化能一定,则反应的起始温度愈低,反应的速率系数对温度的变化愈敏感。

( )6、阿累尼乌斯活化能的定义是dTkd RT Ea ln 2=。

( ) 7、对于元反应,反应速率系数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 8、若反应A →Y ,对A 为零级,则A 的半衰期 AA k C t 20,21=.。

( )9、设对行反应正方向是放热的,并假定正逆都是元反应,则升高温度更利于增大正反应的速率系数。

( )10、连串反应的速率由其中最慢的一步决定,因此速率控制步骤的级数就是总反应的级数。

( ) 11、鞍点是反应的最低能量途径上的最高点,但它不是势能面上的最高点,也不是势能面上的最低点。

( )12、过渡态理论中的活化络合物就是一般反应历程中的活化分子。

( ) 13、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有改变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 )14、复杂反应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所以复杂反应的分子数是基元反应的分子数之和.。

( )15、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元反应。

( )16、某反应,若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υA =κA B ,则当c B,0>>c A,0时,反应速率方程可约化为假二级反应。

( )17、若反应+Z 的速率方程为 υ= kc A c B ,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是双分子反应。

( )18、对于反应 2NO + Cl 2 −→− 2NOCl ,只有其速率方程为:υ=k {c (NO)}2c (Cl 2),该反应才有可能为元反应。

其他的任何形式,都表明该反应不是元反应。

( )19、 知道了反应物和产物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但不能由配平的化学反应式直接写出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4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全解

4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全解

物化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习题、名词解释1•反应机理 2.基元反应 3.反应级数4.反应分子数5.反应速率常数6.半衰期二、简答题1.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有何区别?2. 简述零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 简述一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 简述二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5. 已知气相反应2HI=H 2+I 2之正、逆反应都是二级反应:(1) 问正、逆反应速率常数 k 、k '与平衡常数K 的关系是什么? (2) 问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与正反应恒容反应热的关系是什么? 6. 阈能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与阿累尼乌斯经验活化能E a 在数值上的关系如何?三、判断题 1.某反应的速度常数 k=4.62 X 0-2分-1,又初始浓度为0.1mol.dm -3,该反应的半衰期为15分。

2. 单分子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称为复合反应。

3. 简单反应都是简单级数反应;简单级数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简单反应。

4. 双分子反应一定是二级反应5. 当温度一定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大。

6. 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速率相同。

7. 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8. 单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9. 双分子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10. 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不随反应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11. 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2. 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 2倍。

13. —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14 .若反应A + B T + Z 的速率方程为:r=kC A C B ,则该反应是二级反应,且肯定是双分子反应。

15•对于一般服从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升高温度有利于生 成更多的产物。

16. 若反应(1)的活化能为E 1,反应(2)的活化能为E 2,且E 1 > E 2,则在同一温度下 k 1 一定小于k ?。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习题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习题

2、在指定条件下,任一基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 数之间的关系是( D )。 (A)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B)反应级数小于反应分子数; (C)反应级数大于反应分子数; (D) 反应级数等于或小于反应分子数 3.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其值( B )。 (A) 可为0、1、2、3;(B) 只能是1、2、3这三个正整数; (B) 也可是小于1的数值;(D)可正,可负,可为零 4、反应A B,若开始时cB,0=0,A的其始浓度为cA,0, 当反应物完全转化为B时,需时为t,而反应掉A的其始 浓度 cA,0 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为 t1/2,测得 t/t1/2=2,则 此反应的级数为( A )。
4 2 2
1
- 2 -1 1.33 kB 2 Pa h 2 4 2 pA01 pB01 1.33 10 1.33 10 5.65 10 11 Pa - 2 h -1
01


pB0 dpB 2 ln k 'B t 解: (2) k B p A pB k ' B pB pB dt ln 2 ln 2 t1 2 h 11 4 k 'B 2 5.65 10 5.32 10 4.33h
1 2 A
10、 催化剂能够大大缩短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 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 )。 平衡状态 k1 11、 某对行反应A + B C + D,当加入催化剂后其 k-1
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从k1,k-1 变为k1’和k-1’ ,测得 k1’=3 k1 那么k-1’=( 3 )k-1。
因 pA =1/3pB(pC,0=0且pA,0=1/3 pB,0),
1 2 2 2 p 总 pB pB ( pB , 0 pB ) pB , 0 pB 3 3 3 3 2 因此 dp / dt (dpB / dt ) 3

化学反应动力学-5

化学反应动力学-5

k 式中: 式中:k0 = K1 k2 Kw, H +
= K1k3 , kHA = K1 Ka k4
17
的测定: 速率常数 k0、kH+和 kHA的测定 和 O O
CH3CCH3 + X2
r = [CH 3COCH 3 ] k 0 + k H + [ H 3O ] + k HA [ HA]
{
CH3CCH2X + HX
2 k1k 2 [ Br2 ] [ BrO] = k 3 k 4 [ O3 ]
1 d [O3 ] 1 d [O2 ]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 × = × 2 dt 3 dt 2k1k 2 1 [ Br2 ] = {k 2 [ Br ][O3 ] + 2k3 [ Br ][O3 ]} = k4 3
2O3 → 3O2
18
(b)有弱酸存在时 ) 准一级速率常数: 准一级速率常数:
k ' = k0 + k H + [ H 3O ] + k HA [ HA]
恒定,在一系列固定[HA]下, (i)保持 pH 恒定,在一系列固定 ) 下 r [CH3COCH3] 作图,得 k′( [HA])。 作图, ′ 。 (ii) k′ [HA] 作图 ) ′ 斜率 = kHA。
(
)
4+ k1[ Ag + ][Ce 4+ ] 2+ [ Ag ] = k 1[Ce 3+ ] + k 2 [Tl + ]
k1k 2 [ Ag + ][Tl + ][Ce 4+ ] d [Tl ] 2+ 4+ r= = k3 [Tl ][Ce ] = k 1[Ce 3+ ] + k 2 [Tl + ] dt

lnA阿伦尼乌斯方程

lnA阿伦尼乌斯方程

stoichiometric equ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
1. 反应速率的3种定义
若某反应的计量方程:
a A bB cC d D
以代数方程表示总计量式:
0 vB B
B
表示反应物与产物间的计量关系,不出现反应中间物。 若存在中间物,而且在反应进行中,中间物浓度逐步增加, 则由于中间物浓度积累,将与总的计量式不符。这一类反 应被称为依时计量学反应;
若某一物质同时 出现在两个以上 的基元反应中, 则该物质的净消 耗速率或净生成 速率为这几个基 元反应速率的总 和。
4.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反应级数
设有化学计量反应: a A + b B + … 速率方程也写成幂乘积形式:
dc A nA nB vA k cA cB ... dt
1)转化速率 ξ 定义为: (按反应进度作定义)
def dξ 1 dn B ξ d t ν B dt
即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反应进度。单位是 mol · s– 1 。 对于非依时计量学反应,转化速率的值与物质B的选择无关, 但与化学计量式的写法有关,所以应用转化速率时需指明具体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按反应分子数分,基元反应可分为: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 、 三分子反应。 单分子反应: 单分子分解或异构化反应.
例:
A
产物
单位体积中活化分子数越多,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反应物越多, 所以反应物消耗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dc A k cA dt
双分子反应: 有异类分子间反应与同类分子间反应两种: A+B 产物
例有反应:
若定义:
2A A 2
dcA 2 k A cA dt dcA 2 dt

反应工程原理

反应工程原理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③空间时间(空时、空塔接触时间)(space time) 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 空间时间
V / qV
(11.1.1)
注意: • 具有时间的单位,但不是反应时间也不是接触时间 • 可视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τ=30s 表示了什么? 每30s处理与反应器有效体积相等的流体
反应量 -rAV
qnA0 qV cA0
浓度cA,cB 体积V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四)有关反应器操作的几个工程概念 ①反应持续时间 (reaction time): 简称反应时间,主 要用于间歇反应器,指达到一定反应程度所需的时 间。 ②停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亦称接触时间,指连续 操作中一物料“微元”从反应器入口到出口经历的实 际时间。 平均停留时间:在实际的反应器中,各物料“微元” 的停留时间不尽相同,存在一个分布,即停留时间分 布。各“微元”的停留时间的平均称平均停留时间。
第III篇 反应工程原理
将化学和生物反应原理应用于污染控制工程, 需要借助适宜的装置,即反应器来实现。 系统掌握反应器的基本类型及其操作原理和设 计计算方法,对于优化反应器的结构型式、操作方 式和工艺条件,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有重要意义。 本篇主要阐述化学与生物反应的计量学、 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各类 化学和生物反应器及其基本设计计算方法等。
第一节 反应器与反应操作
四、反应器内反应物的流动与混合状态
在实际的反应器中,一般存在浓度、温度和流速的分布,从 而可能造成不同的“流团”间有不同的停留时间、组分、浓度和 反应速率。(例子:同时进场以班为单位顺序出场;跳球抽号机) 返混(back mixing): 处于不同停留时间的“流团”间的混合称返混。 混合后形成的新“流团”的组分和浓度与原来的“流团” 不同,反应速率亦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将影响整个反应器 的反应特性。

化学化工中的反应动力学

化学化工中的反应动力学

化学化工中的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一门学科。

化学化工中无处不在的反应过程, 当我们使用任何物质时,都需要考虑它们内部的化学反应机制,它的反应速率,以及反应的控制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及其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一、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速率是指一个反应物质中所转化的产品数量与时间的比率。

例如,在一反应中,如果物质A的摩尔数从初始值1.0摩尔减少到0.5摩尔所需的时间为100秒,则反应速率为(1.0-0.5)/100或0.005摩尔/秒。

当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时,其中的每个分子碰撞会转换为一个反应物或产物。

反应速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反应分子碰撞的频率以及碰撞时能量的分布。

二、反应动力学基本理论在研究反应速率的基础上,反应动力学理论更关注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及反应体系的其他条件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速率有时会对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产生非常敏感的响应。

根据反应动力学理论,反应速率不仅与反应物浓度有关,而且与反应物分子间相互碰撞的概率和反应物分子间碰撞能量的分布也有关。

换言之,如果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也会增加,反应速率也会阶段性增加。

此外,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反应速率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即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加。

化学反应一般是放热反应,因此,在增加温度的过程中,反应物分子的碰撞速率增加,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加。

但是,过高的温度会改变反应物的结构,破坏分子的结构,导致反应止步或失去效果。

三、反应动力学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化学反应工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生产者可以根据工艺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和限制,合理设置反应条件,来加速反应或限制反应速率,以达到生产上的实际效果。

例如在工业乙醇生产中,反应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加速反应温度或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的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的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其中反应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性质。

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就是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旨在揭示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验方法。

一、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

反应动力学则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反应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失速率或产物生成速率来表示。

1. 反应物消失速率(消失相速率):当反应物A以浓度a参与反应,反应速率可以用A消失的速率来表示,可以用下式表示:v = -(Δ[A] / Δt)其中,v表示反应速率,Δ[A]表示反应物A浓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产物生成速率(生成相速率):当产物B以浓度b生成,反应速率可以用B生成的速率来表示,可以用下式表示:v = (Δ[B] / Δt)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1. 温度:温度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反应速率增加,因为高温下分子动能增加,反应物分子的能量更容易达到活化能,促使反应发生。

2. 浓度:反应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加。

这是因为反应物浓度越高,其中的分子碰撞的次数越多,发生反应的几率也就越大。

3.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它通过提供一个新的反应途径,降低了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能量要求,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

三、实验方法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获得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1. 初始速率法:通过在反应初期测量多个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可以得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需要在反应初期进行测量,比较适用于反应物快速消耗的反应。

2. 变温法: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测量反应速率,可以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变温法需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温度来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物化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解析

物化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解析

对于基元反应: a A + b B + → 产物
其速率方程 v kcaAcbB
注意:
反应速率常数
① 温度一定,反应速率常数k为一定值,与浓度无关。
② k的单位随着反应级数的不同而不同。
V的单位:mol/m3.s,k的单位随反应级数变化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对于非基元反应,只能对 其反应机理中的每一个基元反应应用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非依时计量学反应,反应进度 x 定义为
转化速率x :
d dnB B
d dnB dt dt B
单位:mol/s
特点: ① 与反应组分 B的选取无关,但与计量式写法有关; ② 广度量。
单位体积的(基于浓度的)为反应速率v:
v d dnB V dtV dtV B
单位:mol/m3.s
化学动力学学习要求
1.理解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2.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熟悉具 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速率方程式、积分式 、微分式、半衰期等的特征) 3.掌握阿累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明确活化能及指前 因子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4.了解复合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 5.了解催化反应动力学,理解催化作用原理。
aA bB L.....Y Z .....
常见速率方程形式:
v kcAnAcBnB
反应分级数 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级数:n=nA+nB+1
反应速率常数 k 的单位:(mol.m3 )1n.s1
与反应级数有关!!!
反应级数
例如:
r k0 r k[A]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r k[A][B] 二级,对A和B各为一级

第十一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十一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十一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Huwei (天津大学第五版)
1.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意义
(1) 实现反应的现实性 H2(g)+1/2O2(g) = H2O(l) ΔGmθ(298K)= -287 kJ mol-1, K θ=4.8×1041 2NO2(g)=N2O4(g) ΔGmθ(298K)= -5.39 kJ mol-1 , K θ=8.8
c c d c d c 1 d 1 d 1 A B Y 1 υ ( ) ( ) Z t t d t d t A d B d Y Z

υ
A
1 dcB υ B dt

υ
Y
υ
B
υ
Z
A、B的消耗速率
Y、Z的生成速率
与物质的选取有关
A B Y Z A B Y Z
设计反应历程获得。
k 1[Cl 2][M] k2[Cl][H 2] k3[H][Cl 2] k4[Cl] [M ]
2
k [ Cl M ] 1 2][
k [ Cl ][ H 2 2]
k [H ][ Cl 3 2]
2 k [Cl ] [M ] 4
对非基元反应的计量式不能直接得到动力学方程,通过实验、
4. (宏观)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反应级数 aA + bB yY + zZ
由实验测得 c~t 数据
cA
cA
cA1
cA2
vA1
vA2
t1
t2
t
t
初浓度微分法
2.尝试法 (适用于整级数反应)
1) 代公式 0 级: 一级:
1 ( c A ,0 c A ) t 1 c A ,0 k ln t cA k 1 k t 1 1 c A c A ,0

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套课件582P)

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套课件582P)
ΔH = 380 O (3P1) + H2 ( 1Σ+g) OH (2П) + H (2S1/2)
ΔH = -5 O (1D2) + H2 ( 1Σ+g) OH ( 2Σ+) + H ( 2S1/2 )
ΔH = 200 O (1D2) + H2 (1Σ+g) OH (2П) + H ( 2S1/2 )
r = k [CH3CHO]2 / [CH3CHO]0
三、反应的分子数
反应的分子数:在基元化学物理反应中,反应物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的数目。 (1) 若一个反应物在一步反应中自发地分解为
产 物,即:A 产物 则该反应称为单分子反应。 例如:
N2O4 2NO2 (2) 若两个反应物分子A和B反应生成产物
(反应速率)∝[H2][Br2]1/2╱{1+A[HBr]/[Br2]} 与实验结果一致。
四、化学反应的层次及其关系
1、总包反应 若干种基元反应结合。如:H2 + Br2 = 2 HBr 当总包反应只包含一种基元反应时,称其为 简单反应;反之,则称其为复杂反应。
2、基元反应 一步完成的反应。 如:H + Br2 HBr + Br
一、零级反应(zeroth order reaction)
反应: A P 速率方程: r = k [A]0 = k
即: -d[A]/dt = k 对上式积分,由初始条件 t = 0时,[A] = [A]0,
得动力学方程:[A]0 - [A] = k t [A] ~ t 作图为一直线
反应半寿期 ( 即:反应物消耗掉其初始浓度的 1/2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为:
二、反应级数

化学反应工程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 Langmuir型
基本假设
–均匀表面(或理想表面) • 各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与表面被吸附程度无关
–单分子层吸附 –被吸附分子间互不影响,也不影响别的分子吸附 –吸附机理均相同,吸附形成络合物亦均相同
– Langmuir型
若固体催化剂被吸附分子所覆盖分率(覆盖率)为
θ (θ i表示被i组分覆盖的n分率)

KR
pRv

KS
pSv

KRKS KrKB

pR pS pB
v
v
1
v
1 K RS
pR pS pB
1 KB pB K R pR K S pS
A 1 K RS
pR pS pB
K RS
pR pS pB
KB pB K R pR K S pS
–吸附控制 对 A B R S ,为A的吸附控制
裸露部分分率:1-θ (1 i )
以σ 表示活性点;若
i 1
A A
pA
1A
A
K A ka kd
吸附速率为:ra ka pA(1 A )
脱附速率为:rd kd A 达到吸附平衡时 ra rd
ka pA(1 A ) kdA

K i piv

K i pi 1 K i pi
i
–表面反应控制 可逆反应 A B R S
r

kr AB

kr' R S

(1
kr K AK B pA pB kr' K R K S pR pS K A pA KB pB K R pR K S pS K I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是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它对于理解反应过程的速率、控制反应、优化反应条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力学方程式,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

1. 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零级反应是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的反应。

它的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零级反应速率 = k其中k为反应常数。

这种反应通常用于描述放射性衰变、酶的饱和反应等过程。

2. 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一级反应是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一级反应速率 = k[A]其中k为反应常数,[A]为反应物A的浓度。

这种反应常见于放射性衰变、某些催化反应等领域。

3. 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二级反应是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二级反应速率 = k[A]^2其中k为反应常数,[A]为反应物A的浓度。

这种反应常见于某些化学物质的分解、反应物浓度较高时的催化反应等过程。

4. 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伪一级反应是指一个高级反应产物的浓度远远小于其他反应物的浓度,从而使得反应速率与该高级反应产物的浓度基本无关的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伪一级反应速率 = k[A]其中k为反应常数,[A]为反应物A的浓度。

这种反应常见于某些复杂反应或多步反应过程中。

5. 高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高级反应是指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大于2的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式通常较为复杂,很难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表示。

动力学方程式不仅能够揭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测量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求解反应速率常数k,进而确定反应的级数、反应机理等。

此外,动力学方程式对于理论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提供了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零级、一级、二级和伪一级反应是常见的动力学方程式形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规律的科学分支。

它通过实验手段和数学模型,探究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为我们理解和控制化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反应速率及其表达式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生成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在动力学研究中,反应速率通常用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对于一般的反应A + B → C + D,反应速率可用下式表示:r = -Δ[A]/Δt = -Δ[B]/Δt = Δ[C]/Δt = Δ[D]/Δt其中,Δ[A]/Δt表示单位时间内A的浓度变化率。

而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由反应速率定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式)描述。

二、反应速率定律反应速率定律是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常见的反应速率定律包括零级反应速率定律、一级反应速率定律和二级反应速率定律。

1. 零级反应速率定律零级反应速率定律指的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的情况。

即反应速率独立于反应物浓度,只与其他因素(如温度、催化剂)有关。

2. 一级反应速率定律一级反应速率定律指的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情况。

一级反应速率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r = k[A]其中,k为一级反应速率常数,[A]为反应物A的浓度。

3. 二级反应速率定律二级反应速率定律指的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成正比的情况。

二级反应速率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r = k[A]^2其中,k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A]为反应物A的浓度。

三、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科学分支。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反应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等参数,进而揭示反应的机制和规律。

1. 反应级数反应级数指的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的曲线形态,可以判断反应级数。

例如,当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时为一级反应,与浓度平方成正比时为二级反应。

《化学反应动力学》课件

《化学反应动力学》课件

反应活化能
反应活化能是使反应物通过反应过渡态的能垒。 它的高低决定了反应的速率和温度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程度。
反应级数与反应机理
反应级数指的是反应速率对各反应物浓度的指数。通过实验测定速率随浓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确 定反应级数并推断反应机理。
化学平衡和动力学的关系
化学平衡是指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速率 相等的状态。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而平衡研究反应终点。两者密切相关, 但研究的角度不同。
反应程是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
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的
形式由实验数据决定,允许我们推
断反应的机理和确定反应物底数。
3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 或生成的物质的数量的变化量。它 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并用数学模型 表示。
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是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 浓度之间关系的指数。通过测定速 率对浓度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反 应级数并推断反应机理。
应用和实例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和优化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被广泛应 用于药物合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实例包括酶催化反应、催化剂 设计和反应动力学模拟等。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浓度的增加会增加 碰撞频率,从而提高反应 速率。
温度
提高温度会增加分子的平 均动能,促使反应物分子 更容易发生有效碰撞,从 而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
催化剂通过提供新的反应 路径,降低反应活化能, 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动力学常数与反应活化能
动力学常数
动力学常数是速率方程中的常数,代表了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它的值由 实验测定。
《化学反应动力学》PPT 课件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第五章-气相反应动力学
R1 R2R1 R2 例如六苯基乙烷的单分子气相分解反应,生成两 个三苯甲基自由基:
(C6H5 )3 C C(C6H5 )32(C6H5 )3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二、单分子气相分解反应
这类反应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分子取得能量活化变为活 化分子,然后分解为两个自由基。
返回
生成自由基的单分子气相反应历程示意
(R1 R2)≠
Ea
-R1 R2
R1 + R2 ΔH
反应坐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二、单分子气相分解反应
按照阿仑尼乌斯公式 k AeEa RT
取自然对数 2.303lg k 2.303lg A Ea RT
Ea

2.303(lg A lg k)RT 1000
(2)质心点模型: 假定分子为一个质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 质点的质心力。分子间作用能的大小视为质点间 距离的函数。只有当分子间距离比较大时,即远 大于分子直径时,分子才能近似为质点。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三、活化能
反应的活化能——活化分子具有的能量 假设A、B双分子的反应是:
A + B AB 产物
(一)碰撞理论证明了质量作用定律的正确性:
对于基元反应 A B 产物
可得:
r kab
按碰撞理论,上述反应的速率为:
r碰 pzA0B eEc RT ab

k pzA0B eEc RT
可见,碰撞理论从微观证明了质量作用定律的
正确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七、碰撞理论与经典动力学的基本定理
势能剖面图
势能 Eb+E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2
12
dcA − = kcA cB dt
Ec ⎛ 8πkBT ⎞ − RT dcA − = L(rA + rB ) 2 ⎜ ⎟ e cA cB dt ⎝ μ ⎠ 1 2
z AB
⎛ 8πk BT ⎞ = L(rA + rB ) ⎜ ⎟ ⎜ μ ⎟ ⎠ ⎝
2
1 2
k = z ABe

Ec RT
k = Ae
21
1. 势能面
原子A与双原子分子B-C沿B-C联线方向碰撞,生成分子A -B和原子C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认为具有如下几个阶段:
A + B- C →←
A和BC迎面运动
A
B
C
[A
B
C]

A与BC相碰撞 B-C键拉长而减弱
A与B更近,将成键而未成 B-C键更拉长,将断而未断 (形成活化络合物)
A
B
C
A-B成键 AB与C将离开
A-B + C ← →
AB与C离开
22
上述五个阶段,实质是随A、B、C距离的改变,碰撞动能 逐渐变为原子间的势能,反应后多余的势能又逐渐变为动能 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若假设ABC在一条直线上,则势 能只是A、B间距离rAB及B、C间的距离rBC的函数,势能E= f (rAB,rBC)。所有E值汇成一个曲面,叫做势能面 。
2
Ec ⎛ 8πk BT ⎞ − RT dCA − = (rA + rB ) 2 ⎜ ⎜ μ ⎟ e CA C B ⎟ dt ⎝ ⎠
1 2
8
对于同类分子反应
A + A → 产物
1 2
Ec ⎛ 8πk BT ⎞ − RT dCA − = (rA + rB ) 2 ⎜ ⎜ μ ⎟ e CA C B ⎟ dt ⎝ ⎠
D + H 2 → [D H H ] → DH + H

0.093 nm
正常的
H-H :
0.074 nm
29
A
--------------
B C
ν′振动:对称伸缩
rAB
A
ν
-------------------------
B
C
ν'
c
ν振动:不对称伸缩
O
rBC
图11.9.4 活化络合物的振动方式
30
A P= 引入概率因子 z AB
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 因子。
17
表11.8.1 某些气相反应的指前因子、碰撞频率因子、活化能和概率因子
反 应 2NOCl→2NO+Cl2 2NO2→2NO+O2 2ClO→Cl2+O2 K+Br2 →KBr+Br H2+C2H4→C2H6
A或zAB/dm3⋅mol-1⋅s-1 A 1.0×1010 2.0×109 6.3×107 1.0×1012 1.24×106 zAB 6.3×1010 4.0×1010 2.5×1010 2.1×1011 7.3×1011
1 Ec d ln k 1 1 2 RT + Ec = × + 2 = dT 2 T RT RT 2
1 2
1 2
对比阿伦尼乌斯活化能的定义式
Ea d ln k = dT RT 2
15
1 Ea = RT + Ec 2
与T有关 但大多数反应在温度不太高时 Ec >>
Ea ≈ Ec
实验尚无法测定 与T无关
Z AB=π(rA + rB ) 2 uABCA CB
气体分子A和B的平均相对速率为
uAB
⎛ 8k BT ⎞ =⎜ ⎜ πμ ⎟ ⎟ ⎝ ⎠
1 2
kB为波耳兹曼常数
μ为两分子的折合质量
mA mB μ= mA + mB
Z AB = π(rA + rB ) 2 uABCA CB
uAB ⎛ 8k BT ⎞ =⎜ ⎜ πμ ⎟ ⎟ ⎝ ⎠
Ea kJ⋅ mol-1 103.0 111.0 0.0 0.0 180
P=
A z AB
0.16 5×10-2 2.5×10-3 4.8 1.7×10-6
多数反应的指前因子小于碰撞频率因子,即P<1.
18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 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 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 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23
12 3 4
5
6
e
a
d
6
rAB
5
c
b
4 3 2 1
0
rBC
f
图11.9.1 等势能线(c点为马鞍点)
24
a c b
d
图11.9.2 势能面的立体示意图
25
2. 反应途径
12 3 4 5 6
e
a
d
6
rAB
5
a c
c b
4 3 2 1
b
0
rBC
f
过渡状态或活化络合物 基元反应本身的“详细机理”

Ea RT
形式上完全相似
13
分别对比临界能Ec和活化能Ea,碰撞频率L(rA + rB ) ⎜ ⎟ ⎜ μ ⎟ ⎠ ⎝
2
1 2
k = z ABe
1 2

Ec RT
Ec ⎛ 8πk BT ⎞ − RT k = L(rA + rB ) 2 ⎜ ⎟ ⎜ μ ⎟ e ⎠ ⎝
§11.8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A + B → 产物
碰撞理论认为:气体分子A和B必须通过碰撞,而且只有碰撞 动能大于或等于某临界能(或阈能)εc的活化碰撞才能发生 反应。 因此求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A、B分子间的碰撞次数,以及 活化碰撞数占上述碰撞数的分数,即可导出反应速率方程。
相撞分子对的碰撞动能ε ≥ εC的活化碰撞占碰撞数的分 数,即为活化碰撞分数:
q=e
EC=LεC
摩尔临界能, 临界能
− Ec RT
阿伏加德罗 常数
7
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掉的反应物的分子个数表示的速率 方程为:
− c dCA − = Z ABe RT dt
1 2
E
Z AB
⎛ 8πk BT ⎞ = (rA + rB ) ⎜ ⎜ μ ⎟ CA CB ⎟ ⎝ ⎠
20
§11.9 势能面与过渡状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Eyring)和波兰尼(Polany)等 人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产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 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 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 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系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 理论。 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 置的函数。
c
a
只有原来具备足够高碰撞动能的反应 物,才有可能转化成足够的势能,登 上马鞍点翻越能峰生成产物。
b
27
[A
B
C]

c
E
Ea
a(始态)
A + BC
马鞍点
(终态) b
AB + C
o
反应途径
图11.9.3 反应能峰示意图
28
3. 活化络合物
过渡状态理论的基础是关于活化络合物或过渡状态的概 念,顾名思义它是介于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过渡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原子间距离较正常化学键要大得 多,如:
E ⎛ πk BT ⎞ −RTc 2 dCA 2 − = 16rA ⎜ ⎜ m ⎟ e CA ⎟ dt ⎝ A ⎠ 1 2
1 2
是按碰撞理论导出的双分子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 可以看出,适用于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是碰撞理论 的自然结果。
10
2. 碰撞理论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比较 阿伦尼乌斯方程与实验基本符合,所以常将理论得出的速 率常数表达式与阿伦尼乌斯方程进行比较, 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解释阿伦尼乌斯方程中Ea和A的物理 意义。 A + B → 产物

产物
dcA − = k1c≠ dt
c≠为活化络合物X≠的浓度
31
若X≠在反应途径方向上的振动频率为ν,则:
dcA − = ν c≠ dt

k1 = ν
因反应物A、B与络合物X≠间存在着快速平衡
c≠ Kc = cA c B
c≠ = K c cA c B
dcA − = νc≠ = νK c cA cB = kcA cB dt k = νK c
32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平衡表达式应用于活化络合平衡
q K c = * * Le qA qB
1 2
11

z AB
Z AB Z AB L = = LcA cB CA CB
碰撞频率因子 m 3 ⋅ mol −1 ⋅ s −1
对异类双分子反应,有
z AB
⎛ 8πk BT ⎞ = L(rA + rB ) ⎜ ⎜ μ ⎟ ⎟ ⎝ ⎠
2
1 2
Z AB
⎛ 8πk BT ⎞ = (rA + rB ) ⎜ ⎜ μ ⎟ CA CB ⎟ ⎝ ⎠
与 k = AT Be

Ec RT
相同
B = 1/2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