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人教生物解题高效训练必修3第4单元2讲生态系统的.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单元 第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fb4811a5acfa1c7ab00cc65.png)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 口 出生率 和 自然增长率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 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 ①人口特点:人口基数 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 期内持续增长。 ②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 港、澳、台地区,下同);21世纪中叶 ,人口总数达到峰 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1.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 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解析】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 重的影响,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答案】 D
易误易混 区分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 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 增长速度比较快。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连线)
生态环境问题
原因
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利昂使用
②臭氧层破坏 ③海洋污染 ④酸雨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的是( ) A.用芦苇、秸秆作原料造纸 B.将抗虫基因转入棉花体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C.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生产化纤 D.引进蜣螂消除草原上成灾的牛羊粪便 【解析】 A和B为直接价值;D为间接价值;石油是生 物产品而非生物。 【答案】 C
4.(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 的是( )
C.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 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高中生物总复习 第4单元 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总复习 第4单元 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ca78793f8c75fbfc67db23c.png)
【优化指导】高中生物总复习第4单元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时演练新人教版必修31. 某生态系统中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不能使猫头鹰数量增多的因素是( )A.蛇减少B.草增多C.鹿减少D.蛇增多解析:蛇和猫头鹰共同以鼠为食,同级消费者有竞争作用,因此想要猫头鹰数量增多,蛇的数量就要减少。
鼠、兔、鹿都以生产者草为食,因此鹿的数量减少,会造成同级的鼠、兔数量增多,猫头鹰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多。
生产者数量增多,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数量增多。
答案:A2.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依次增大的,A项错误。
一片鱼塘中的所有动植物既不是种群(有多个物种),也不是群落(缺少微生物),也不是生态系统(没有无机环境等),B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C3.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动物中有的是分解者,如蜣螂等;细菌中有的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所有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
答案:C5.某生物学研究小组统计了野外四种生物在一生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百分比表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题型巩固练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题型巩固练习]——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1b21533f01dc281e53af0cb.png)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14海南高考)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2.关于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离不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食物网中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只有生产者依赖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能量只能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3.在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属于()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B.第一营养级,次级消费者C.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D.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4.(2015天津高考)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5.下列哪一组生态学名词的排列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的()A.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B.生物体、类群、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C.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D.种群、类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两类7.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A.生产者B.分解者C.初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8.(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e96524376baf1ffc4fad47.png)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人教版必修三)201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及答案5章末检测
![(人教版必修三)201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及答案5章末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7513ba74b4daa58da0114a89.png)
章末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 C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是()。
A.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B.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到环境中去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产者利用D.减少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损耗解析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后将其中的化学能释放到了无机自然界。
答案 B3.人们常用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能量和营养级B.个体大小与营养级C.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D.个体数量与能量解析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答案 A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解析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甲为生产者,乙和丙属于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
四种生物构成两条食物链。
答案 A5.(多选)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B .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C .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 kg 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 75kg D .图1中蛇突然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基本不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图1中,食草鸟属于初级消费者;蛇数量减少,猫头鹰可以通过捕食食虫鸟、食草鸟来维持其数量稳定;图2中,设黄雀增加体重x kg ,则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5×12x +5×5×12x)×5=G , x =G 75kg 。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有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9ffa56b84ae45c3b358cc7.png)
第4章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强变弱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3.下列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5.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7.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及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必修3)
![高中生物(人教版)同步习题及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91e3125227916888586d701.png)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①能量输入②能量传递③能量储存④能量转化⑤能量散失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即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及散失的过程。
答案 C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量流动来说,其能量最初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答案 D3.(2011·高考押题卷)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D.狐狸捕食一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解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个个体。
答案 B4.(2011·西安六校联考)一只羊在一年内吃100 kg的草,排出20 kg的粪,长了10 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 kg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C.20 kg的粪中的能量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 kg解析羊一年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80(kg)。
粪便中的能量是羊未同化的能量。
羊一年的呼吸量=同化量-有机物积累量=70(kg)。
题干中未指出草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B5.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对该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高考生物 解题高效训练 第4单元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 解题高效训练 第4单元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c8b6231cf84b9d529ea7a0b.png)
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堂考点集训]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2013·南通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选B 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病毒营寄生生活,但自身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蚯蚓为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选C 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考点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3.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解析:选C 由食物网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
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2、3、4、5共4个营养级。
4.下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B.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只有丙和乙、丁和辛C.若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辛种群的数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D.此食物网中共有14条食物链,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其食物链增加4条解析:选A 根据图示可知,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的除丙和乙、丁和辛外,还有乙和丁;在复杂的食物网中,丙的种群数量增多或减少,对最高营养级辛种群的数量影响不大;增加“甲→戊”这一关系,食物链仍为14条;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6章单元高效整合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6章单元高效整合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8c20b3b52d380eb62946dd4.png)
(3)甲与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
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
________ 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 ________ 种 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 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 状的几率为________。
原材料。(2)甲与乙杂交得 F1,基因型为 AaB▲(▲表示该染色体
上无相应的基因),F1自交,基因A和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 开而分离,F2有3(AA、 Aa、aa)×3(BB、B▲、▲▲)=9种 基因型;不考虑 A、a控制的性状,其中仅表现为抗矮黄病的基 因型有2种(BB、B▲)。
(3)甲与丙杂交得F1,有42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Ⅰ 甲与 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只有20对染色体 能够配对,形成20个四分体;F1的基因型为AaE▲,因为Ⅰ甲、 Ⅰ 丙不能正常配对,分开是随机的,可能同时移向一极,也可
(3)分析曲线可知,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
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通过分析图像可以看出,
小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趋于平衡,结构和功能能够保 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Ⅱ.(1)乙、丙染色体中增添了偃麦草的基因,属于染色体结 构变异,在自然状态下,突变和基因重组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
Ⅱ.小麦的染色体数为 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
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
Ⅰ、Ⅱ表示染色体, A为矮秆基因, B为抗矮黄病基因, E
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
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 (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
2014届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提升训练3-5-1《生态系统的结构》(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考生物总复习同步提升训练3-5-1《生态系统的结构》(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adcc50e371fe910ef02df803.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答案: A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 C3.2010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
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B.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解析: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生物;根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等。
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50-5)÷20%=725(克),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
答案: C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该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B.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D.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与该生物的平均体重的乘积。
2014届高考生物课后强化作业:3-4-1生态系统的结构.pptx
![2014届高考生物课后强化作业:3-4-1生态系统的结构.pptx](https://img.taocdn.com/s3/m/547a16b0700abb68a982fbc1.png)
学海无涯
() A.生产者、异养生物 B .异养生物、草食动物 C .自养生物、寄生生物 D .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答案 B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 A.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类群间的结构联系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 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营养联系,食物链和
(1)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渠道是_
。
(2)测定处于第四营养级的某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好用
法。
学海无涯
(3)从该湖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 6 对黑白瓶中,剩余 的水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 12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 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 6 种光照强度下(以字母表示),24h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一种生物既可以 捕食多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5 级;食物
链包括捕食链、腐生链和寄生链。
9.在生态系统中,以朽木和粪便为营养的蕈类、粪金龟子、蚯蚓 等生物为( )
A.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 答案 C
B.生产者 D.初级消费者
解析 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包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 4 个营养级,2 个次级消费者 B. 有 3 个营养级,1 个次级消费者 C.有 3 个营养级,3 个消费者 D. 蜘蛛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答 案D
学海无涯
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 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
,发臭的原因是
。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后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后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e52e9f0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0.png)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蜜蜂跳舞D.老马识途信息,光属于物理信息;蜜蜂跳舞是通过特殊行为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老马识途是通过气味等传递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B.孔雀开屏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草原返青,羊群采食青草,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孔雀开屏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植物开花受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草原返青,羊群采食青草,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B.刺猬遇到敌害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光属于物理信息;A、D两项属于化学信息,B项属于行为信息。
4.某海岛森林中,灰蛾常在桦树的嫩枝上产卵,桦树周围的杜鹃树会释放一种挥发性的杀虫物质,桦树会吸收并重新释放出更多的这种杀虫物质,以驱逐灰蛾的幼虫。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杜鹃树和桦树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关系B.题干中的杀虫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该现象为桦树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杜鹃树和桦树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以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草原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草原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A项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或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而植物激素的作用只是在同一个体的内部发挥作用,所以生长素的作用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项错误。
高三生物解题高效训练选修3第4讲生态工程
![高三生物解题高效训练选修3第4讲生态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8acd2b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5.png)
第四讲生态工程[课堂考点集训]考点一生态工程及其原理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D.生态工程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解析:选C 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减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B.整体性原理C.系统整体性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解析:选C 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将豆科植物和固氮菌分开,破坏了它们的整体性,所以这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考点二生态工程的实例3.(2013·南通学情调研)“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措施属于()A.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B.城市环境生态工程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解析:选C 为了控制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森林或草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的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等。
4.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地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
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的生产如右图所示:①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课时规范训练43生态系统的结构
![2024年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课时规范训练43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e4b393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4.png)
课时规范练43生态系统的结构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4·广东深圳统考)2020年我国“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在中国南海1 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
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海蜗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鲸骨腐烂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鲸落中的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上述特殊生态系统B.因为深海没有阳光,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不存在生产者C.鲸落的形成演化会改变鲸落所在地的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D.鲸骨礁岩上演化出充满生机的珊瑚礁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2.(2024·广东潮州统考)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3.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和乙为次级消费者B.丙和丁存在捕食关系C.戊只占据第三营养级D.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4.(2023·河北邯郸期末)某湿地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其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鲇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消耗等量藻类时,鲇鱼的增长量多于轮虫C.图中生物与该湿地的分解者一起形成群落D.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成分的一部分5.“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在其中发现了许多生物,包括红蛤、海蟹、管虫、水螅、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
2014届高考生物解题高效训练第4单元第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考生物解题高效训练第4单元第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5cfabb133687e21ae45a973.png)
第三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讲堂考点集训]考点一人口与环境问题1.以下对于人口增添与环境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当古人口数目已经高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整合用于人口增添状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添过快致使的资源欠缺问题D.人口过分增添与自然灾祸屡次发生有亲密联系分析:选 D地球人口仍在增添,所以人口数目还没有高出地球环境容纳量。
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其实不完整合用于人口增添状况。
科技进步能在必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添过快致使的资源欠缺问题,但不可以完整解决。
人口过分增添造成资源欠缺和环境污染,因为资源欠缺人类会盲目地开发和无休止的损坏自然环境,从而使自然灾祸屡次发生。
2.以下图所示为四个不一样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 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 。
在无粮食进口的状况下,能生计最长远的国家是()A.A国B. B国C. C国D. D国分析:选B在无粮食进口的状况下,人口的增添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的国家生计的最长远。
考点二全世界环境问题3.以下不属于公认的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的是()A.人口急剧增添B.酸雨C.温室效应D.臭氧层损坏分析:选 A当前生界公认的三大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天气变化、酸雨及臭氧层损坏。
4.以下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减少化学燃料的焚烧是减少酸雨危害的有效门路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物种丰富度越高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固性的举措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供给了技术支持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花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分析:选 B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焚烧时开释出大批的含硫化合物,从而造成酸雨危害;被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物种丰富度越低;体细胞克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技术支持;重金属拥有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
考点三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5.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成立自然保护区和进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C.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D.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选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从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进行保护,其实不只是是保护所有的野生动植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7d859ad15abe23492f4d3a.png)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选C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解析:选C 植物只能利用太阳能,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多少与初级消费者的数量无直接关系,而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有直接关系。
3.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其性别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调节内环境的稳态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解析:选B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的声音,声音的大小影响雌性扬子鳄筑巢穴的位置,而巢穴位置(温度不同)则影响后代的雌雄比例,可见雄性扬子鳄发生“轰”的声音的信息可影响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高考生物 解题高效训练 第4单元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 解题高效训练 第4单元 第1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bc02d68be23482fb4da4c4e.png)
第四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堂考点集训]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2013·南通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选B 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病毒营寄生生活,但自身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蚯蚓为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选C 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考点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3.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解析:选C 由食物网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
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2、3、4、5共4个营养级。
4.下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B.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只有丙和乙、丁和辛C.若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辛种群的数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D.此食物网中共有14条食物链,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其食物链增加4条解析:选A 根据图示可知,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的除丙和乙、丁和辛外,还有乙和丁;在复杂的食物网中,丙的种群数量增多或减少,对最高营养级辛种群的数量影响不大;增加“甲→戊”这一关系,食物链仍为14条;图中含有两个及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己、丁、庚、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第二讲与稳定性[课堂考点集训]考点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A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解析:选B 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这是利用了光的信号,属于物理信息;草原上的雄鸟用扇动翅膀的形式给同伴发出信号,同伴辨别的是它的动作,属于行为信息;第三个实例中,是特殊的化合物在起作用,属于化学信息。
2. 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A .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B. 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C. 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选D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2013吉林一模)若森林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解析:选B 由题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在干旱环境下通过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4. 下列哪个图能正确表示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解析:选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B. 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是大气CO2的产生途径之一C. 没有分解者,碳循环仍可保持平衡状态D .初级消费者通过消化系统摄入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解析:选D 在碳循环过程中,CO2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动物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进入大气;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CO2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用于保持碳循环的平衡状态。
6. (2013豫北五校质检)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分解者通过_____ 或_______ 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A里的碳,除碳酸盐外,可通过作用回到大气中。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始终与________ 结合在一起进行。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 ___________ 的形式存在。
解析:(1)无机环境中的碳一般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分解者能够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
(3)图中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一般通过化学燃料燃烧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循环;物质循环往往伴随着能量流动。
在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答案:(1)光合作用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⑶燃烧(4)CO 2能量流动有机物[课下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所谓物质指自然界中的C、H、O等一切元素B. 在生物群落之间一般是以化合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 .生态系统中物质保持平衡的原因在于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动态平衡解析:选A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构成生物体的C、H、O等元素,而不是自然界中的一切元素。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B.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 蜜蜂向同伴跳圆形舞是行为信息的传递D •春暖了花才开是物理信息的传递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也越高C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选A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各营养级中物种的种类。
4•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A •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B .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C・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D •四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解析:选C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前开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5•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 .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解析:选A 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方法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02。
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 .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解析:选D 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7•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1)泄漏。
地震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的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1。
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 . 131I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B. 131I通过海洋生物捕食被带到其他区域C. 131I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D . 131I插入蔬菜细胞的DNA中造成基因突变解析:选A 131I具有放射性,可通过水和大气循环从日本到达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的空气或蔬菜中。
8 (2013苏北四市三调)2012年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B. 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C. 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D •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解析:选C 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范围内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干旱不仅影响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影响基因多样性;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减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9•“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02B. 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 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 •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解析:选D 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释放CO2 ;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学燃料的使用。
10. (2013大连双基测试)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C .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D .无机环境中的 CO 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选A 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而④是分解者的呼吸作 用;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分析题图 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两者的种间关系需要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节;细胞呼 吸产生的CO 2能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11 •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b T C T d ,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 a 、 b 、c 、d 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 M i 、M 2、M 3和M 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M i 一定不是a 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若M i v 5M 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C. d 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 C 个体的小D. 若M 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 M i 减少M 3增加解析:选C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会通过细胞呼吸损失一部分;根据能量流动的 特点,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要大于或等于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 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相对较高营养级的个体不一定比相对较低营养级的个体小,如虎与兔;一 定时间内,M 2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增多。
12. (2013湖南八校联考)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 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 X 的主要途径之一D •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选D 结合图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 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 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