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7章__农业法律体系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adb6fd5f61fb7360b4c6539.png)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
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业经济学第7章__农业法律体系
![农业经济学第7章__农业法律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e5ce2bc1c708a1294a447a.png)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
2021/11/28
18
2021/11/28
18
第十八页,共31页。
划分法律部门需遵循的标准
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
法律调整的机制是划分法律部门的另一个标准。
2021/11/28
19
2021/11/28
19
第十九页,共31页。
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内容的表述过于 原则
对法律的调整和修订滞后
2021/11/28
27
2021/11/28
27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备,许多重要的法律还没有 制定出来。
农业法律体系构成中,低层次的行政法规、地方法 规和部门规章较多。
农业法律体系协调性不足。 农业执法体系不健全。
2021/11/28
25
2021/11/28
25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第三节 中国农业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农业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21/11/28
26
2021/11/28
26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农业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的理念滞后 农业立法目标不明确、法律的有效性不足 立法过程中农民的话语权未得到充分重视
10
第十页,共31页。
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
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2021/11/28
11
2021/1/28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5a2fe9763231126fdb1170.png)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 o c(总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
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25260df61fb7360a4c65df.png)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
![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2513dfb8f67c1cfbd6b800.png)
《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2、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3、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5、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6、粮食安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7、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贷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8、比较成本学说: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9、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10、土地集约经营: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1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12、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综合。
农业法规与政策法规部分201210
![农业法规与政策法规部分201210](https://img.taocdn.com/s3/m/ad21aaf65fbfc77da369b104.png)
第一部分 我国农业法规
一、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框架
• 1.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法》、 《渔业法》、《土地管理法》等 • 2.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民 专业合作社法》等 • 3.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如 《种子法》等。 • 4.农业生产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产品质 量安全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等。 • 5.农业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防沙治沙 法》等 • 6.农民利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民承担费用 和劳务管理条例》等
制定机关 农业部 农业部 农业部 农业部
生效时间 2003年9月1日 1999年4月30日 2002年10月1日 2001年2月26日
文号 29号令 10号令 21号令 50号令
87
88 89 90 91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农业部立法工作规定 农业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 农业部实施行政许可责任追究规定 农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
全国人大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 全国人大常委
1999年4月29日
1996年3月17日 1990年10月1日 1993年7月2日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003年8月1日
农业法规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农业法规的基本概念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a57092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c.png)
农业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不公等问题,导致农业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
农业法规宣传普及不足
农民对农业法规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难以有效维护自身合 法权益。
农业法规的改进与完善方向
完善农业法规体系
加快农业法规的立、改、废工作 ,填补法律空白,解决法律冲突 ,构建完善的农业法规体系。
的行为,依法应当拆除建筑物、恢复土地原状,并处罚款。
02 03
生产销售假劣农资
生产、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等假劣农资的行为,依法应当没收 违法所得和违法产品,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或者倾倒废弃物,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 应当限期治理、恢复原状,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相关许可证照 。
农业法规的作用
农业法规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规定了农业生产、经营 、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为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提供了法制 保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农业法规的体系结构
农业法规的层次
农业法规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 章等多个层次。
农业法规的内容
01
02
03
农业生产经营者
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农 民专业合作社等从事农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 人。
农业服务组织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 业技术、信息、金融、保 险等服务的组织。
农业管理部门
负责农业法规的制定、实 施和监督的政府部门。
农业法客体
农业资源
包括土地、水、森林、草 原等自然资源,以及农业 种质资源、农业机械等农 业生产资料。
农业法律法规讲稿.
![农业法律法规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b91a6331b765ce050814c7.png)
农业法律法规讲稿一、农业法律体系及概念农业法律体系概念:指调整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和。
农业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行政法规有:《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地方性法规有:《湖南省实施(种子法)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湖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湖南外来物种管理条例》。
部门规章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湖南省耕地保养管理办法》、《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
二、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主要权利(一)、农业生产资料管理权。
主要有登记审定权,质量监督权,广告发布审查权。
(二)、行政处罚权。
(三)、行政许可权。
(四)、农业行政事业收费权。
(五)、植物检疫权。
(六)、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权。
(七)、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权。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权。
(九)、农业投入保障权。
(十)、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权。
三、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概念: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集中行使本部门行政执法职权,直接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和特定的农村事务采取措施并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行为包括三个要素:1、主体要素:农业执法行为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2、权力要素:农业执法行为是行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执法职权的行为。
3、法律效果要素:农业执法行为是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应当具有法律意义,行政相对人必须履行。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3b11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7.png)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特点: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得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之中体现出来农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产权: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产权结构: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产权结构的划分: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经济、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1.产权主体多元化2.产权关系明晰化3.收益权实现多样化4.产权交易市场化农业家庭经营: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2014 342 名词解释)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客观存在的原因: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农村农业法律制度共94页文档
![农村农业法律制度共9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87ecd10a417866fb84a8ebc.png)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5896f3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e.png)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2、公共物品:3、宏观调控: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2集约度:西方经济学家把集约经营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程度称作集约度;集约度的最低限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而集约度的最高限度是集约边际..3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充分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4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地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地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级差地租I;后者叫级差地租II..思考题1,什么是土地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点答: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中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包括耕地、荒地、森林、草地、丘陵、江河、湖泊及滩涂等..特点:1、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3、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第八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本:又称“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为了有所收益而进行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思考题:农业劳动力资源有何特性1. 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2. 决定农业发展和经营规模及农业以外各产业部门发展规模与水平..3. 分散性与集中劳动..4. 农业劳动力必须掌握多种技术和技能..5. 受多种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有哪些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第九章农业中的资金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农业资金依次经过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实现价值增值..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2、农业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者福利及收入分配的变化需要财政投入来均衡..3、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4、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持续原则;统筹兼顾原则..第十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思考题如何理解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内在原因:产量目标质量目标利润目标农产品竞争力目标外部原因: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地位:农业教育的内涵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进步农业教育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作用:农业教育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保障农业教育培养科技研发人才农业教育培养科技应用人才第十一章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或者;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例..农产品供给是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的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思考题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极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的法令和政策等什么事蛛网理论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平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1收敛型蛛网2发散型蛛网3环型蛛网第十二章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期货市场:期货交易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思考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有哪些P224 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中心功能调节供求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与作用规避风险功能发现价格功能风险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作用 1.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格波动2.能增强企业经营的计划性;提高管理水平3.可节约社会劳动和资金占用4.能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5.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6.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向国际化发展第十三章农产品价格1.农产品的价值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农产品价值由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为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即劳动报酬V以及劳动者为扩大再生产和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即为盈利M三部分组成;也即农产品价值=C+V+M..2.农产品季节差价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计算1)季节差价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生产费用和产量不同;导致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从而产生季节差价;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从生产到消费之间需要进行农产品的储存;储存过程的费用和自然损耗要通过季节差价得到补偿;季节差价因此产生..2)计算公式:见书本第259页3.什么是剪刀差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两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第十五章农业宏观调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成员产生影响;经济主体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收益..2.什么是农村产业政策农村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和改善农村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3.什么是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产出的能力..4.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是什么农业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5.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制定合理的农村产业政策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4)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5)健全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6)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7)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第十七章农业产业结构和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2.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有时也简称为农业结构..它是指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系统内部各类产业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组成及所占比重..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什么1)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效益最佳原则2)主要方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4.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见书本上第337页—338页第十八章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布局区域化2)生产专业化3)企业规模化4)经营集约化5)产品商品化6)服务社会化。
农业法学
![农业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a9bd370b4c2e3f572763b2.png)
第一章概述农业法的概念狭义:《农业法》广义:调整人们在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特定农业经济关系以及与农业经济关系密切联系的农业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农业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治农原则2、保护“三农”原则3、农业经济、生态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原则4、市场导向为主、政府调节为辅的原则5、科教兴农原则6、社会支持、共同参与原则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一) 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 农村的经营体制国家长期稳定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三) 农村的分配制度国家在农村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如与按资本技术等要素同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S K T: 1、加强农业法制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第二章民专业合作社法民专业合作社概念: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民专业合作社法与其他组织的区别(一)与解放初期“合作社”的区别主要是在资产的所有权问题上,此外,还包括在成员是否自愿加入问题上。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包括体制、经营范围、职能等(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公司)区别1、主体不同2、从事行业不同3、出资要求不同4、组织目标不同5、决策方式不同6、分配方式不同7、退出方式不同8、政策扶持力度不同(四)与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的区别相同点:同是非营利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同点:1、名称不同;2、经营范围不同;3、登记机关不同;4、对成员限制不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办条件1、有5名以上成员;“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同时规定,“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
法律知识:农业、渔业和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
![法律知识:农业、渔业和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93670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5.png)
法律知识:农业、渔业和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农业、渔业和资源开发是人类必需的生产活动,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管理规定。
本文将对农业、渔业和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进行探讨。
一、农业法律制度和管理1.农业法律制度农业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等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农民的权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规定了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种子的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2.农业管理农业管理包括土地的管理、农技推广、种子检验等。
土地的管理主要涉及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管理。
农技推广则着重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种子检验则是对种子的品质进行检验,确保农产品的生长质量。
二、渔业法律制度和管理1.渔业法律制度渔业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渔业法》、《海洋渔业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保护渔民的权益,防止滥捕滥猎和污染海洋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规定了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捕捞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2.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主要包括捕捞政策、养殖政策等。
捕捞政策着重于保护渔业资源,遏制滥捕滥猎的现象,同时也规定了捕捞的方式和限额。
养殖政策则主要是针对水产养殖,规定了水产养殖的质量和环保要求。
三、资源开发法律制度和管理1.资源开发法律制度资源开发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法》、《水资源法》、《林业法》、《气象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有效保护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规定了资源开发的条件、手续和要求。
2.资源开发管理资源开发管理包括矿业开发、水资源开发、林业开发等。
矿业开发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水资源开发则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开发则主要是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经营和保护。
综上所述,农业、渔业和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规定对于保护资源、促进生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业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32b1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2.png)
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包括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
农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包括市场导向、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等。
农业企业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2023
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产品 质量安全管理等。
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与规划
1 2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的含义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是指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 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农业内 部各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
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的原则
包括因地制宜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可持续发展 原则等。
农业政策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体 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 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 性。
农业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农业法规的制定
农业法规是国家为了规范农业生产经营和管 理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制定农业 法规需要经过立法程序,确保法规的合法性 和权威性。
农业法规的执行
农业政策的类型
农业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政策手段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产业政策等;按照政策目标可以分为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等
。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农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 证和民主决策等环节,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可行性。
农业政策的实施
国际交流是促进各国农业政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 国际会议、派遣访问学者、建立合作项目等方式,可以了 解国际上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 本国农业政策的改革和创新。
法律知识: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流转的法律体系和机制
![法律知识: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流转的法律体系和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78d623e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c.png)
法律知识: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流转的法律体系和机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流转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流转的法律体系和机制,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参考。
一、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法律体系和机制1.法律体系农业生产集约化首先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支撑。
我国自1980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土地政策、法规和条例,使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来。
目前,关于农业生产集约化的相关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法律体系土地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是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规定了土地的产权和利用方式,对土地权属、流转、抵押等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保护每位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土地流转进行了制度设计。
(2)农业支持法律体系农业支持法律体系是指通过制度保障、政策补贴和金融扶持等多种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目前,我国推行了多项农业支持政策,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技推广促进法等法律文件,补贴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改造费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
(3)农产品流通法律体系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还需要有完善的农产品流通法律体系作为支持,使农产品流通更加便捷和稳定。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市场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和流通环节的管理,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2.法律机制法律机制是指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实践来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推行了以下几种法律机制:(1)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关键,是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整合,在有偿或无偿的情况下,使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国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式、市场导向式和农户自愿式三种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20/7/31
27
农业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的理念滞后 农业立法目标不明确、法律的有效性不足 立法过程中农民的话语权未得到充分重视 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内容的表述过于
原则 对法律的调整和修订滞后
7
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政策和法律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
政策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是实现政策的重要手段
2020/7/31
8
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法律和政策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制定法律的机关与出台政策的部门不同 法律的稳定性强于政策的稳定性 法律用语比政策用语更加规范、具体、准确 法律的实施效力强于政策 法律比政策更具系统性 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如法律
2020/7/31
11
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
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2020/7/31
12
政策法律化的特征
并非所有的政策都可以法律化 政策法律化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政策法律化的程序具有规范性和程式化
2020/7/31
2020/7/31
17
第二节 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框架
法律体系与农业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 划分法律部门需遵循的标准 农业法律体系
2020/7/31
18
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法的体系” 法律体系(Legal System):通常是指一个
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 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
13
政策法制化的步骤
第一步:立法倡议,只有经过立法提案权的部 门或人员提出立法倡议,原有政策方案方可列 入立法程序;
第二步: 法律草案的讨论; 第三步: 法律草案的通过; 第四步: 法律的公布。
2020/7/31
14
第一节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概述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的联系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的区别
2020/7/31
25
第三节 中国农业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农业法律体系建设历程
以法律为主变革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时期(1949年1958年)
政策为主、法律为辅调整农业时期(1958年到1993年 )
既依靠政策又依靠法律调整农业时期(1993年至今)
2020/7/31
26
第三节 中国农业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020/7/31
3
第一节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概述
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政策 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2020/7/31
4
什么是法律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障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由国家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以调整人们的 行为或社会关系。
法律的目的
2020/7/31
28
农业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20/7/31
9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概述
政策法律化
政策法律化概念 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 政策法律化的特征 政策法制化的步骤
2020/7/31
10
政策法律化概念
政策法律化,就是一项政策经过实践证明在现 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是适用的、有效的、成 熟的,因而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2020/7/31
15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的联系
农业政策指导农业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农业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形式,又对党
的政策有制约作用
2020/7/31
16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的区别
制定程序不同 实施手段不同 农业法律确定了农业经济主体在农业经济法律
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农业政策涉及的范围比农业法律要广。 农业法律的稳定性更大一些。
第7章 农业法律体系
2020/7/31
1
本章学习目标
理解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以及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 的关系
掌握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了解发达国家农业法律体系构成框架 掌握我国农业法律体系发展演进中的主要问题
2020/7/31
2
本章结构
第一节 农业法律与农业政策概述 第二节 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框架 第三节 中国农业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节 进一步导读
农业法律体系的总体目标就是确立农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调整农业产前、产中、产 后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行政关系。
2020/7/31
21
第二节 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框架
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农业法律体系层次 农业法律体系的范围
2020/7/31
22
农业法律体系层次
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构成农业法律体系的 层次
现有的研究探索在农业法律体系的具体覆盖范 围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在主要方面已经 形成共识。
当前的中国农业法律体系包括的范围
2020/7/31
24
第二节 农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框架
发达国家农业法律体系的构成框架
日本的农业法律体系构成框架 韩国的农业法律体系构成框架 美国的农业法律体系构成框架
2020/7/31
19
划分法律部门需遵循的标准
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 法律调整的机制是划分法律部门的另一个标准。
2020/7/31
20
农业法律体系
农业法律体系是指以保障农业健康、稳定、协 调发展为目的,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结构 合理有序,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的、调整农业 领域经济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有机组合在一起 的统一整体。
2020/7/31
5
法律的渊源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国际条约
2020/7/31
6
什么是政策
政策是政治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规定的、 用来调控社会行为和发展方向的规范和准则。
政策即政治策略 在我国,政策就是执政党的主张
2020/7/31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效力体系的构成,农业法 律体系主要有以下五个层次:
农业基本法——《农业法》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定领域的专门法律 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 国际条约
2020/7/31
23
农业法律体系的范围
所谓农业法律体系的范围就是指农业法律调整 对象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