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为、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多),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圣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已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已,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期明也。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问题学了,大的问题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师说原文及翻译_韩愈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_韩愈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师说全文阅读:出处或: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全文翻译: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典籍之一,其作者是鲁国的孔子弟子曾子。
曾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而教师的重要性则超过任何事物。
《师说》即为曾子对于教师的思考和体会。
文言文《师说》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说》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遍:我在为人谋划时是否忠诚?我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我是否将我学习的东西传承下去?”曾子还说:“走在人生的路上,总会碰到许多人,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我要着重选择那些好的方面去学习,而将不好的地方加以改善。
”《师说》是一篇具有极高思辨性的文章,对于教育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中曾子首先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
这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目的是要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子认为教师担负着传承和带领下一代成长的责任,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此外,《师说》还让我们看到了曾子对于教育的品格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可能不仅限于学校老师或者家长。
在曾子看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他的老师。
而且这位老师不仅带给他好的教育方法,还能够对他进行品格上的熏陶。
曾子认为,人的成长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在品格上的提升。
同时,《师说》还表达了曾子对于教育的方法论。
他认为,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好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他还提出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思想,认为教师应该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并吸收这些优点成为自己的特长,而对于不足之处则应及时改进。
总体而言,《师说》是一篇思想深邃、富有启示的文章。
在当今社会,教育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学问则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方法,希望我们都能受益于此,成为优秀的教师和有思想的人。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原文::韩愈【唐代】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释:[1]之:结构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人。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
[6]人非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明之的人。
[7]其为惑也题。
[8][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儒家之道。
[10]从而师之:跟从他(并。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着知道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难道。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在高中必备的文言文里,《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原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韩愈《师说》原文及其英文翻译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原文:作者:韩愈【唐朝】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贤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大家,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贤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医生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其可怪也欤!贤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说明:[1]之:构造助词,的。
学者:修业的人。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
[6]人非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认可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明之的人。
[7]其为惑也题。
[8][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儒家之道。
[10]进而师之:随从他(并。
师,意动用法,以 ... 为师[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着知道我早仍是比我晚呢?庸,岂,莫非。
师说全文翻译对照
师说全文翻译对照师说【作者】韩愈【朝代】唐译文对照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标签: 古文观止议论人物老师高中文言文文言文译文注释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原文+翻译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简介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译文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如下:
古代的求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的作用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也不能理解。
在我出生之前,那些懂得道理的人本来就比我早,我跟随他们学习;在我出生之后,那些懂得道理的人也比我早,我仍然跟随他们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知道他们比我早出生还是晚出生呢?因此,无论贵贱、无论长幼,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存在。
重点词解释:
1. 学者:求学的人。
2. 师:老师。
3. 传道:传授道理。
4. 授业:教授学业。
5. 解惑:解答疑难问题。
6. 闻道:懂得道理。
7. 从而:跟随,这里表示学习。
8. 庸:哪里。
9. 道之所存:道理存在的地方。
10. 师之所存:老师也就存在。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
高中课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韩愈《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师说》翻译及文言知识梳理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原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四声,句中停顿)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原文】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句),吾从而师(动词)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句),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1《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原文和译文(翻译)《师说》原文和译文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页
1 第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
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
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页 2 第
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
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1]》送给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页 3 第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
传授。
[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
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
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页 4 第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12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17]彼童子之师:那些
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
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
“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
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页 5 第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
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
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
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
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页6 第
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六经本文。
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生乎吾前:省去“者” [40] [41]夫庸:哪里。
夫为发语词 [42]知:管,过问
[43]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44]欤:语气助词,
表感叹
页 7 第
[45]常(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之徒:这些人 [46] [47]通(习之):普遍 [48]师(吾师道也):名词活用,学习
的 [49]所以:是用来...... 嘉:赞许 [50]页 8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