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3e6d6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8.png)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d9bc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0.png)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
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
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对流现象。
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
这是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
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在空气中点燃一支线香,用玻璃罩倒扣住,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从而认识气体热传递的方式主要也是对流。
第四部分是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走马灯,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
这个环节既是对本课知识点的生活解释和应用,也是一个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
【学情分析】本课在上一课《热传导》的基础上,对热传递的另一种形式“对流”进行了研究。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产生“悬疑”,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多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5229c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5.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1课时《光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光源的定义、特征以及与反光物体的区分,初步认识光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源的定义和特征,能够举例说明光源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够区分光源和反光物体,理解光源能够发光,而反光物体只能反射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理解光源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常识基础,对光与色彩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光源的特征和光与反光物体的区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模糊。
因此,本课时需要通过示例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源的概念和特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段引人注意的视频或图片来导入本课时的主题。
例如,播放一个展示不同光源的视频片段或展示一张包含多个光源的图片。
2. 呈现与讨论教师呈现不同的光源,如太阳、电灯、闪光灯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能发光吗?学生:(举手回答)它们都有亮光、能照亮周围的东西,所以它们能发光。
3. 学习与实践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实物,如电池、手电筒、纸张等,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它们是光源还是反光物体,并解释原因。
教师:现在,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物体,仔细观察,并讨论它们是光源还是反光物体。
学生:(观察实物,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小组代表,请你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4.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源的特征和光与反光物体的区别,并进行板书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是否明白了光源和反光物体的区别是什么呢?学生:(举手回答)光源能发光,而反光物体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光。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d6d85d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3.png)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3.光的反射【主要概念】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涉及课标】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现变化。
【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很常见,因此,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光遇到平面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可是,其他物体是否可以反射光呢,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观察。
另外,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对此也不是很了解。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也能够进行比较和归纳的思维活动。
因此,学生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也能够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在制作潜望镜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调整,感受光的反射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打靶游戏,观察并描述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3.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打靶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99d8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0.png)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逐步深入,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
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 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 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
体。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了解植 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水、棉花、培养皿、 放大镜等。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步骤 1. 在培养皿中铺入一层棉花,加水湿润。
2. 将绿豆种子均匀摆放在棉花上。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01
02
03
04
3. 将培养皿放在温暖、阳光 充足的地方,每天定时观察并
开花结果
植物长到一定阶段后,会 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植物繁殖方式及特点有Fra bibliotek繁殖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进行繁 殖,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生活力强,变异大,能广泛适应
环境。
无性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 叶)进行繁殖,后代能保持亲本
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孢子繁殖
某些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个
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
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不同类型,如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特征描述
不同类型的气候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 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等。
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气象站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2e866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c.png)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2ac8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4.png)
五上苏教版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生殖的好奇心。
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
(1)学生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生殖的基本过程。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拓展延伸(2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展示成果,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4. 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f74b99ec3a87c24128c413.png)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
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2 )分组活动;(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4 )游戏:踩影子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3ef6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2.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8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主要内容是物体的传热本领。
通过实验,学生将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多人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思维: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实践: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 态度责任: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他们对于热的传导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以便深入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杯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杯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个杯子在放热水时,哪个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A:我觉得金属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是良导体,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
学生B:我觉得塑料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容易导热,热量会传到手上。
教师: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金属是良导体,所以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让我们的手感到更烫。
而塑料是不良导体,热量传导较慢,所以手感相对较凉。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2. 实验展示:教师将展示台上放置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用相同温度的热水壶倒入两个杯子中。
教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大家看,热水倒入杯子后,金属杯子的表面是否会快速变热?学生们观察后回答。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含教材分析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含教材分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005ab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7.png)
XX电子科技大学附中小学部科学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王敏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方案一、学生根本情况分析五一,五二班共有86人,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局部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等。
?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
?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平安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
?呼吸和血液循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初浅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XX及保护的意识。
?解释与建立模型?和5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展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8036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e.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4课时,题目为《七色光》。
本课主要通过讲解彩虹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通过直观的示范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分光现象和七种基本颜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彩虹现象的形成原理。
2. 能力目标:观察、描述和解释彩虹现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光与色彩的基本知识,对颜色和光的分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彩虹现象可能有一些经验和观察,但对其形成原理可能不太清楚。
学生喜欢直观的实验和示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四课时《七色光》。
请先回忆一下,彩虹是由什么颜色组成的?学生:红橙黄绿蓝靛紫。
教师:很好!那么,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白色。
教师:实际上,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看一下。
请看屏幕上的实验。
第二环节:实验演示教师:现在,我将太阳光照射到这个分光棱镜上,请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七种颜色的光。
教师:非常好!这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是因为太阳光经过分光棱镜的折射,被分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每种颜色的光都有不同的波长。
第三环节:彩虹的形成原理教师:那么,你们知道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没关系,我来给你们解释一下。
首先,太阳光照射到雨滴上,然后通过折射、反射和折射再反射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彩虹。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在下雨后看到过彩虹呢?学生:有!教师:那太棒了!下次下雨后,你们可以留意一下,看看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a712033d4b14e84246890.png)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教学内容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2.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4.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5.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1.出示课本中的一首小诗:是谁在天空架起七彩虹桥是谁将明月映入平静水面是谁让节日的礼花绚丽多彩是谁让城市的夜晚迷离璀璨……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并且猜一猜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预设: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光。
第1句小诗说的是阳光,第2句小诗说的是月光,第3句小诗说的是火光,第4句小诗说的是灯光。
3.教师引导:关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过关于光还有很多的奥秘需要大家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索光与色彩的知识。
二、聚焦1.平时,我们看到的光究竟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他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光源的知识。
2.板书课题:1.光源三、探讨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光源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光?他们是由什么东西发出来的?预设:阳光,是由太阳发出来的。
灯光,是由电灯发出来的。
烛光,是由蜡烛发出来的。
星光,是由星星发出来的。
荧光,由萤火虫发出来的。
2.教师相机出示阳光、烛光、星光、萤火虫的光等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9b9e3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8.png)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科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作为科学科目老师,不妨写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教案吧,相信通过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教案你的教学任务会更加顺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沟通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全册精编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全册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c03be150e2524de4187e1f.png)
“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教案学校:第二片区教师: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日期:年月日课题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备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考点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精讲要点1、讲解;我们一般用方位和高度来描述太阳的位置。
描述太阳的位置首先选好参照物,然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描述。
2、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选好参照物(如旗杆、房屋、大树等。
)3、提示:(1)要站在同一地点观察;(2)学生拳头有大有小,高度可能有误差,这是正常现象。
1、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出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和当时太阳的高度)4、实验探究(1)讲述:手电筒和竹蔑分别代表太阳和同样太阳运动的轨迹,在面桌上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教师示范。
(3)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交流观测的结果小结: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互动提纲自主学习1、观看日出日落的影像资料,了解描述太阳的方法。
合作学习1、测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温度的高低都会发生变化。
2、它们之间有无关系和规律,必须通过测量才能知道。
探究学习1、交流实验结果, 通过今天的探究你知道了?教学流程(一)教学引人(二)科学探究(三)课外观察(四)实验探究(五)交流观测的结果(六)小结课堂训练巩固训练1.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2.一天中,同一物体的影子不仅有(长短)的变化,还有(方向)的变化。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06f63e5901020207409ce7.png)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科学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苏教版全册学校:班级:任课教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三维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fa45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1.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是热传递中的热对流,属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6课时热对流》,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导和热辐射。
本课时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重点介绍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对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2. 了解热对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热对流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内容,对热传递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然而,对于热对流这一概念和现象,学生可能还不够清楚。
他们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理解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
因此,在本节课中,实验环节的设计将是关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知识。
回想一下,你们还记得热传导和热辐射分别是怎样传递热的吗?学生:热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空气中的辐射传递。
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对流。
热对流是怎样传递热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2. 知识讲解:老师:请看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满冷水的杯子。
如果我们把手伸进热水中,你们觉得会是什么感觉?学生:会感觉到热。
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我们把手伸进冷水中呢?学生:会感觉到冷。
老师:很好!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在热水中感觉热,在冷水中感觉冷呢?学生:因为水的温度不同。
老师:不错!水的温度确实是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因素之一。
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导致我们感受到热和冷的不同呢?学生:水的流动?老师:非常好!水的流动也会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程度。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6a892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3.png)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单元一:生命科学基础1.1 课时一: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 目标:通过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准备:裸露种子(如豌豆或玉米种子)、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裸露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将裸露种子放入中,加入适量的水,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3.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2 课时二: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一)- 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 教学重点:植物的养分需求及吸收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或玉米种子、硬纸板、保鲜膜、、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提供小麦或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培装置,将种子置于水培装置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种子在水培装置中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以及植物的养分需求。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3 课时三: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二)-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过程。
-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种子、密封袋、黑纸、棉花、水、高锰酸钾溶液。
- 教学过程:1. 将小麦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
2. 在两个密封袋中分别放入一片潮湿的棉花,放入5颗小麦种子,并封好袋子。
3. 在其中一个密封袋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5.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单元二:物质的分离和组成2.1 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 目标:通过实物实验,探究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 雨和雪》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 雨和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9e94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c.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雨和雪》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15课时雨和雪》,主题是“雨和雪”。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雨和雪作为常见的降水形式,并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了解不同的降水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基本概念和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他们对水的循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降水形式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图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互动的方式进行热身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降水形式的兴趣。
教师: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谁能告诉我水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学生A:液态、固态、气态。
教师:非常好,学生A!水的三种状态是液态、固态和气态。
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谁想回答?学生B:水在自然界中通过蒸发、降水、河流等方式循环。
教师:太棒了,学生B!水通过蒸发、降水和河流等方式循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降水形式中的雨和雪。
你们对雨和雪有什么了解吗?2、引入新课教师: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关于雨和雪的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然后和你的搭档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展示雨和雪的图片,学生观察并与搭档讨论)教师:好,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观察和讨论结果。
学生C:我们注意到雨是液体,而雪是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验检测。
回顾和解释
1、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布置课后观察一天影子、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1、总结。
2、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并不能代替实际观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进行实际观察。气温的观察也是一样。
*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影子是怎么样的方向、长短受太阳的影响。
知道气温和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也不知道气温和太阳运动的关系。
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了解古代计时工具,但不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层次2:学生能够大概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层次3: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用影子推断时间的理由。
探究能力:能够制作太阳钟。
层次1:不能够制作太阳钟。
层次2: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制作太阳钟。
层次3:学生能够自己制作太阳钟。
*认识日晷等古代的计时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计时工具。
*认识月相变化,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知道月亮一天的运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持久(为期一天的太阳观察和为期一个月的月相观察)地进行观察。
*体会到长期收集的数据的价值,因为数据中会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体会到看似平常的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和变化中包含着大自然神奇的规律与联系。
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只有个别学生不知道。
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
有20%左右的同学知道是因为地球的影子关系,其他说的都不正确。
6、昼夜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请说两点。
没问题。
第一课太阳和影子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的内容:
1、太阳和影子
2、太阳钟
3、昼夜交替
4、看月亮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科学内容
试验内容
材料
备注
1
太阳和影子
1、测量影子的变化
2、模拟一天影子变化
1、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
2、手电筒、铅笔、橡皮
*能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月相日记。
*能够观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动,建立月亮的运动模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影子和物体之间的关系。
*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
*知道太阳一天当中的运动模式。
*能够发现太阳高度和当时气温之间的关系。
*知道太阳的影子能够表示时间,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材料:硬纸板、双面胶、铅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
为后面做铺垫。
探索和调查
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
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
4、制作太阳钟。
2
太阳钟
1、制作简易太阳钟
2、手掌日晷
1、硬纸板、双面胶
2、铅笔
3
昼夜交替
1、模拟昼夜变化
1、手电筒、地球仪、
4
看月亮
1、模拟月相变化
2、月相日记卡
1、月相变化盒
2、硬纸板
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
1、课前准备的资料
前概念调查问卷
第一单元单元调查
班级姓名日期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4、是什么引起了昼夜交替?
5、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为什么
1、你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吗?请详细说明。
第二课太阳钟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可以利用影子推断时间。
会自己制作太阳钟。
层次2:学生知道影子的变化和太阳运动的关系,但不能将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层次3:学生能够将影子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建立起联系。
探究能力:能够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1:学生不能进行自行观察。
层次2:学生能够进行自行观察,但不能坚持长时间观察。
层次3:并能够坚持观察一天中影子、气温与太阳的运动。
教学材料指南针、直尺、铅笔、计时器、手电筒、铅笔、橡皮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和学生猜一个有关影子的谜语。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探索和调查
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师:太阳和影子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到室外进行太阳和影子之间关系的测量。
4、进行一天中太阳和影子关系的模拟实验。
所有学生都知道太阳和影子是有关系的,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太阳和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对于长短的关系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少数同学。
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推算时间,你能说出一种方法吗?
有的同学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学生也知道根据太阳方向判断大概的时间,但不知道怎么样推算精确的时间。
3、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和移动。
*能够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阳的运动模式。
*能够用仪器观察记录太阳的高度和当时的气温。
*会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能够模拟月相变化。
1、引起学生思考
2、以古代的计时工具引发学生思考,为后面制作太阳钟做铺垫。
3、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对太阳钟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再进行制作,在制作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把钟面复印给学生进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