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梅-以美入境,以美启智,以美陶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美入境,以美启智,以美陶情

——在小学古诗词学习中对学生渗透美育的方法例谈

合肥市和平小学花冲分校夏春梅什么是美育?举个例子来说,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些场景:一个冷雨敲窗的冬夜,你钻在被窝里看《简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泪水夺眶而出;或者,你和朋友一起去美术馆看画展,无意之中在一幅画前驻足观赏,想走却怎么也挪不动脚步……这些美好的记忆经常让你感到由衷的欢喜和无限神往。可是,你是否意识到那些场景其实都是一种美育活动呢?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自身的特点。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有关人文性的评价模式。美育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审美对象,尽可能运用审美方式呈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册上,自始至终闪耀着诗的光彩。从诗经、楚辞的滥觞,到唐诗、宋词的辉煌,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小

学阶段,每一个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中国古典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之作,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言语习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那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

一、感受优美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一种直观感悟能力。它是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力,就难有健康而深广的审美情趣,就难以得到美的享受,也品味不到审美愉悦。

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常常为了写好一首诗,在选用词句上不断斟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诗人为寻找最恰当的字,准确传神的表现诗中最美意境的最好写照。可见古诗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得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语言文字,在中华经典诗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让他们徜徉在诗歌王国,得到美的享受。

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便是一个很有味的例子。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这首诗,在读准读通基础上,再有节奏地吟咏

体会,不难感受到其中的“含”字用得特别好。含是一个动词,指嘴里放着东西。一引申,便有包含、含有的意思。这个字眼本来很平常,但放在这句诗里便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耐人寻味。

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西岭千秋雪”的情景:岷山积雪,千年不化。天气不好的时候,人们难以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领略到它那壮丽的风采。但杜甫没有用“临”“迎”“邻”等字样,而用了一个“含”字。诺大的一座山竟然可以“含”在窗内,这是用什么眼光观察到的?其实是一种透视的眼光。诗人用了一个“含”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是把窗外西岭之雪和连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的。这“窗”,犹如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这就是第三句的情趣所在,画境所在。诗人将这么高这么远的山含在了小小的窗框中,这是多么美的透视原理所做之画啊!

二、拓展想象空间,发展智力,培养审美鉴赏力

美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它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的思维与个性活动中。因此,人在审美活动中能增强探索热情,激活创造性想象,又能启迪人的智慧,拓展思维空间。

想象是人类一种十分普遍而重要的心理现象,比如由月圆想到团圆,有蜡烛想到垂泪,由花木凋零想到红颜老去,由倦鸟归巢想到返回故乡。宋代著名词人贺铸《青玉案》中末尾数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借烟雨迷茫、飞絮满城,

让我们想象到闲愁的绵绵无绝,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刘禹锡在《酬白乐天》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说诗人在这里用沉舟和病树来比喻自己的落魄处境,那么由此想象的“千帆过”和“万木春”,则是对世事人生必定会否极泰来的豁达理解和良好展望。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能想象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象,以而体会诗人那种惊喜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玩味,对古诗词的理解自然更深。

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坚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启导、示范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幻化出完美的形象和接近教材旨意的能力。

例如,《山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小诗,怎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呢?第一步,逐句弄清这首诗字面的意思,并将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第二步,闭起眼睛来,一边吟咏,一边想象,体会诗句的意思,跟随诗人在画中神游: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跟诗人同坐在一辆马车上,在山间行走。马蹄敲击着石板,发出清脆的“得得”声。随着车子的轻微颠簸,诗人四顾山色,神情悠闲。诗人的目光忽然顺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山路慢慢向上移动。这山路一直通到白云缭绕的高处,在那里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这萧疏淡远的秋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小朋友,你看!”诗人好像发现了什么,又惊又喜。“我”顺着诗人所指的方向看去,原来在山脚下有一片枫林。在夕阳的照耀下,

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红得像火,艳得如霞!诗人从车子上跳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那片枫林,兴奋地说:“这枫林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呢!”看到这充满生机的枫林,“我”的精神也不禁为之一振。

经过这么一番想象“神游”,我想学生一定能体验到山林秋色的美景,也一定能感受到诗人朝气蓬勃、豪迈向上的博大胸襟。

在这样的教学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美育在悄无声息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三、模仿运用诗词,陶冶性情,培养审美创造力

当我们在创造美的活动中获取了审美体验,不但能成为推动我们去进一步创造的力量,而且会显著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创造美是审美教育中的更高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改写诗词,培养学生审美迁移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让这些美丽的诗篇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仅靠记诵和理解师不够的。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通过改写诗词,用自己闪烁着这智慧和灵性的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感悟,再次创造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世界。从接收美学的角度看,诗词改写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的一次再创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还可以锻炼写作能力。

意境化用,结合诗文意象引入作文。在日常习作中,结合平常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