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免疫、过敏等因素。 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发病机制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免疫、感染等因素引 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反应。在炎症刺激下,淋巴结内的免 疫细胞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导致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 等症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
性。
长期随访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 淋巴结炎的长期疗效进行评估 ,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疗法的远
期效果。
个体化治疗
进一步研究不同患儿之间的个 体差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儿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等。
治疗现状
目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等。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新兴 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 膜淋巴结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
02
肠系膜淋巴结炎概述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定义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由于免疫、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反应, 常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可伴有 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样本量较小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病因病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简称肠淋)是由腹部淋巴结感染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邪气: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外感邪气的侵袭,导致淋巴结堵塞,淤积上腹部淋巴管道和腹膜后淋巴管道,进而导致肠淋。
2.饮食不当:小儿饮食偏食、嗜食辛辣、油腻或凉性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肠淋。
3.情志不畅:小儿情志波动较大,心气易紊乱,若长期情志不畅,可造成气滞血瘀,影响淋巴循环,从而引发肠淋。
4.先天不足:小儿先天基础较弱,正气亏虚,易受外邪入侵,也易患肠淋。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外感病证和脾胃病证两类。
外感病证外感病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恶寒、鼻塞、喉痛、咽喉干燥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所致。
脾胃病证脾胃病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贪食嗜饮、口渴、消瘦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
中医治疗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候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病证对于外感病证,应以祛邪解表、宣肺散寒为主。
1.中药治疗可选用桂枝汤、葛根汤等解表止汗方,加减选用紫苏叶、荆芥、辛夷花等祛邪解表药物。
对于鼻塞咳嗽较重者,可在中药方中加入菊花、板蓝根、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加重病情。
对于咳嗽症状严重者,可饮用梨汁、冰糖炖雪梨等润肺化痰的食物。
脾胃病证对于脾胃病证,应以健脾和胃为主,调理脾胃功能。
1.中药治疗可选用健脾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加减选用柴胡、黄连、山楂等化湿燥湿的药物。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冷凉等食物,调理脾胃功能。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防止因腹泻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
对于贫血者,应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
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Qq15850866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5用法:用比较致密的布料缝制一个袋子月15*15cm,把药物装入,放入不锈钢锅内煮沸。
等水温适宜时(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水温为准),放在神阙穴(即肚脐眼)敷15到30min每天2—3次6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者病情犯愁,请联系我。
QQ庞运刚免费送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有好方法解孩子病痛,愿为孩子成长护航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并将患儿随机划分成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为主的观察组和单一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对照组。
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性、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大小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应用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能够获得确切疗效,有利于治疗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常合并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该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和腹痛。
目前,临床西医在治疗该类患儿时常根据采用抗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患儿微生态调节剂,对患儿肠道功能进行有效调节[1]。
在有关文献资料中提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整体疗效的进一步提升。
由于中药汤剂中具有较多的苦味,患儿的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差,进而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2]。
为此,应进一步寻找更加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现对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进行探讨。
1.1一般资料患儿一般资料(表1)。
表1患儿一般资料对比(±s,[n]%)资料观察组对照组t P(n=50)(n=50)性别男26(52.00)25(50.00)1.121.378女24(48.00)25(50.00)年龄(岁)5.76±1.525.28±1.321.977.321病程(d)4.23±3.704.40±3.561.821.4741.2方法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方案。
为患儿静脉滴注韦林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用药剂量分别为10-15 mg/(kg·d)、100 mg/(kg·d),每天用药两次,连续用药一周。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治
肿 止痛 液调 匀 ,
湿贴 中脘 、
神阙、
天 枢 等 穴 。
每 日 次 1 ,
7 天 为 1 个 疗 程
病 腹 痛 腹 舌 太 2 .
阳
见
:
、
泻、
呕吐 ,
红 ,
苔 白 , 脉缓。
处方 : 桂枝 、
芍 姜 丁 香 白
干 、
、
、
甘草、
附 子、
吴茱 萸各
5
克 ,
穿山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处 方 中 的 适
】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炎 在 临 床 上 分 型 辨 证 用
药 。
便 秘 证 阳 明 1 . 见 :
、
舌 红 脉 洪 等 热 象 。
处 方 : 大 黄 、 芒 硝 、 厚 朴 、 枳 实 、 黄 连 、 法
半夏各
5
克 ,
穿山 甲 3克 ,
共 研 细 末。
每
次 辨 证 后 取 以 上 处 方 中 的 适 量 药 物 用 消 ,
邪 、 利 咽 开 音 。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 缓 急 止 痛 、
调 和 诸药 。
冰片苦 寒清热 ,
有
良
好
的
泻
火 、
解 毒 、 止 痛 之 功 效 。
临 床 资 料 【
】
共治疗
30
例年龄
8
个月
至
7
岁
患儿 ,
两天痊愈 的 1 9 例 ,
痊 愈 例 3 天
的 11
。
体 会 【
園 2 〇 1 9 年 7 月 第 7 期
播 贴 敷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小儿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
随着近年超声影像医学发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诊率越来越高。
因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有关,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故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使用抗病毒药物,有细菌感染依据时则用抗生素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
笔者参照西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和发病机制,结合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征和小儿腹痛病因病机认识,通过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症候特征和辨证治疗观察总结,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以脾虚中寒、湿热郁滞、气机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感冒、饮食不当、受凉等常为诱发或加重因素。
临床常用自拟“加味四合汤”进行辨证论治,收到良好效果。
“加味四合汤”基本药物组成为:广木香、炒黄连、粉葛根、炒黄芩、干姜、党参、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焦槟榔、败酱草、炒山药、炙甘草、建曲组成。
本方由《伤寒论》葛根芩连汤、理中汤与《丹溪心法》痛泻要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连丸四个中医经典名方加槟榔、败酱草、山药、建曲组方而成。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清热利湿,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之功效,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很好治疗作用。
对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血常规异常者,笔者常加用自拟“四味消毒汤”;对纳差食积或腹泻者,常加用自拟“六仙消食健脾汤”;对便秘腹胀者,加用制川军、炒莱菔子等。
此方临证应用之要,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准则,处理好清热利湿(祛邪)与健脾温中(扶正)方药之间用量配伍关系,尤其是方中葛根、干姜、黄连用量比例是关键,也是药方核心用药。
由于淋巴结是免疫器官,故在患儿发病期及治疗期、恢复期,要注意对过敏因素的干预,不要喝牛奶、吃鸡蛋和鱼虾等易引起肠道过敏的食物。
患儿日常饮食要清淡,要有规律,不要吃零食,忌食生冷之物或饮料,注意腹部保暖,不要受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摘要】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3个方面论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并探讨该病的治则及辨证论治。
指出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从病因着手,谨守病机,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学;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发病率较高。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近几年来,该病有增长趋势,若病情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发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
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此领域的独特作用,本研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1西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ln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可能因反复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或局部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致肠蠕动紊乱有关。
由于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
小儿肠管及肠系膜相对比成人长,且肠系膜淋巴结、肠壁血管丰富,但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系统更容易被入侵。
细菌或病毒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阻止病变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2]。
常见的感染病毒有埃可病毒1和4及柯萨奇病毒B1和B5。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系,症状表现有腹痛、呕吐发热等,有时候还会伴有便秘或腹泻。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有腹痛的部位常在右下方,所以很容易误诊为阑尾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用药一般以消炎为主,治疗的方式也有很多,中西医都有。
中成药可用夏枯草膏,连翘败毒丸。
汤药则应视病情进展程度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选择用药。
第一,热邪郁滞。
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
可选用经验方:金银花10g 公英10g 地丁10g 野菊花10g白芷10g 丹参10g 赤芍10g 生甘草10g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g;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g。
水煎服,日2次。
第二,毒热壅盛。
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
可用:金银花10g 连翘15g 陈皮10g 白芷10g贝母10g 乳香J0g 没药10g 天花粉10g发热重者加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6g;便秘者加大黄8g。
水煎服,每日2次。
外治法可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饮食疗法可取夏枯草30g,绿豆3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日2次。
或用鲜蒲公英50g,鲜夏枯草5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日2次。
注意: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
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
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7-10-26T11:30:40.1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5期作者:王雪松[导读]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多见,并且目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较为繁多[1]。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中蒙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05)【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将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中医诊断对该病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及采用中药治疗方法。
结果:患儿临床特点表现有腹部阵痛且痛点并不固定,面色潮红以及鼻根发青等临床特点,应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均明显治愈或者好转,其治疗有效率为87%,且未见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结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包括转移性腹痛、进食不畅以及口唇苍白等临床特征表现,应用中药治疗后,大部分患儿都能够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146-02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多见,并且目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较为繁多[1]。
本次主要探讨分析中医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明确诊断特点,以及应用中医进行辩证治疗,提高该病症的诊断以及治疗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患儿入院后均经过彩超等相关检查确诊,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是以下腹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征候群,既往各类文献研究较少,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随机抽取本科住院及门诊病例100例,经临床分析,并加以讨论,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及门诊病例100例,其中农村72例、城镇28例,男68例、女32例,1-3岁20例、3-6岁64例、6-8岁 16例。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诱发14例,以学龄前幼儿为主,无效3例,其中复发4例,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核3例。
二、临床诊断标准:依据诸福堂七版《实用儿科学》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进入调查的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腹痛存在,以右下腹隐痛及痉挛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缓解时患儿精神感觉良好,个别消瘦患儿偶可在下腹部扪及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B超诊断标准:使用GE-E9彩超,频率12-15MHz线阵探头,患儿取仰卧位,以脐周为中心,结合腹痛部位,重点而有序地进行腹部纵、横、斜多切面扫查,扫查时根据需要适当加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表现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部,或右下腹与脐周两部位淋巴结均增大,肿大淋巴结呈孤立性或簇状,无融合。
脐周肿大淋巴结多为多发性,呈簇状,右下腹肿大淋巴结多为孤立性。
肿大的淋巴结亦呈肾形,表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楚。
CDFI:肿大的淋巴结中心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部分患儿肠间隙见少量液性暗区。
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1.0cm或短轴直径>0.5cm视为肿大。
在检查过程中,需与发生在回、结肠区域下例疾病变相鉴别;①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鉴别: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在超声上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包膜可不完整,可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晚期可出现散在的液化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光团或光点出现,可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与本病不同。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7 -138-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TCM岳上赛荣昊*(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7-0138-【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彩超技术的提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直线上升。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Abstract】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nges in lifesty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he, the identified rate of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ppear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efficacy of the TCM therapy on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received a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Pathogenesis; The TCM therapy; Clinical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7.070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
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经验举隅
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经验举隅[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儿科常见病,临床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本病的发生主要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痰湿蕴结,病位在于脾胃。
小儿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宣降失司而腑气不通,不通则痛;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它脏伤脾而致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下降,痰湿蕴结,气血亏虚,产生腹痛。
因此吾师朱珊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从脾胃着手,自拟方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朱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验总结朱珊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30余年,致力于小儿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擅长小儿肺炎、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腹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病症的诊治。
参与研制成功国家级新药二种“小儿热速清,小儿泻速停”。
本病主要见于学龄前儿童,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以腹痛为主,主要位于脐周及右下腹,无压痛及反跳痛。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运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病程长,疗效差,而中医治疗本病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病程短,费用低等优点。
[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生活结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患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小儿越来越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重大的痛苦,本病属于中医小儿腹痛范畴,朱珊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药,多有桴鼓之效。
愚有幸跟师左右,颇受教益,兹将尊师临证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指出了腹痛的虚实之分;而《诸病源候论》指出了腹痛的病因及症候:“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的李东垣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方法。
朱师认为小儿腹痛以外感时邪,痰湿蕴结,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主要原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2-06T15:38:30.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文昱[导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蓬安县中医医院四川蓬安 6378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9.3%,在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值得参考。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辨证论治;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95-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的治疗中,把中医的治疗手段与该病的实际治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予有效的辩证治法,从而科学的对患儿进行对症下药,促进治疗这类疾病的实效性、有效性的实现[1]。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为2~9岁,平均(5.9±1.8)岁,病程2~9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10岁,平均 (6.8±1.7)岁,病程2~10周。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 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 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
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 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
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临床研究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王成,李楠,马翠翠,张英博,贾红岩(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12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予抗生素抗感染、补液、解痉止痛治疗,观察组以软坚散结、消积化痰、行气止痛为治则,予以香砂平胃散加减口服、推拿及中药包热熨三联法治疗,2组均治疗7d o记录2组患儿治疗后腹痛、大便干结、纳差、呕吐、舌苔厚腻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观察2组患儿症状体征积分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于2个月后随访患儿再次腹痛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腹痛、大便干结、纳差、呕吐、舌苔厚腻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 (52/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44/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次腹痛率为24.4%(10/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三联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儿腹痛等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再次腹痛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三联疗法;香砂平胃散;推拿;中药包热熨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0.35.011[中图分类号]R65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20)35-3925-0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系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发病年龄多为7岁以下的学龄前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春冬季节,与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相关。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河北邯郸市/徐华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 痛”“瘰疬”范畴,患者以3 ~ 8岁最常见。
该病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检查示多发肿大淋巴结,严重影 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 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治以清 热燥湿、解毒散结为主。
根据中医基础理 论和中药透皮技术相结合,运用消肿止痛 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治疗,疗效较好。
【临床资料】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58例,男33例,女25例,最大12岁,最小2岁,淋巴结最大的2.2厘米x0.7厘米,其中经 其他治疗后复发5例。
全组病例均经B超 检查,符合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治疗方法】选药组方:大黄、芒硝、延胡索、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组成散结止痛散。
使用方法:每次取散结止痛散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制后湿贴神阙穴,每天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经1次治疗,腹痛消失者38例;3次淋巴结炎消退明显,体温正常。
次日停用 小金丸、消炎痛,连用上述中药透皮技术 巩固治疗,7天痊愈。
【体会】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腹痛消失者20例。
所有病例经_疗程治疗均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
【典型病例】7岁张姓女童,脐周疼痛,尤以右侧明显,夜间更重,曾在县医院住院输液治疗22天,无效。
遂去邯郸某医院就诊,查B超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继续输液4天,夜间腹痛一直未见减轻,反而更甚,于是前来就诊。
用散结止痛散3克,消肿止痛液调制,湿贴神阙,热敷10分钟,当晚腹痛减轻。
其后连续贴敷7天,一直未疼痛。
每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
【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看似不是大病,但西医治疗该病没有较好的疗效。
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消肿止痛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疗效不错,方法简单,安全高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编辑丨桔梗并发颈淋巴结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快捷、毒副作用小。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药佐治疗效分析
【 关键词 】 小 儿肠 系膜 淋巴结炎 ; 瘰疬 ; 理气消积止痛汤加减 ; 疗效观察
肠 系膜淋 巴结炎多 发于 7岁 以下d , J L , 以肚脐 周 围阵发 性腹痛 、 肠系膜淋 巴结 肿大 为特征 。彩 色超声 即可做 出 明确 诊断 。淋 巴结呈 多发性充 血 、 淋 巴窦扩 张。少数 病例腹 腔 内 有少 量炎性渗液… 。针 对这种疾 病 , 我院在 首先进 行抗炎 治 疗 的同时 , 采用 “ 化瘀 散结 、 解毒 消肿” 的 中药辅 助治疗 , 取 得
・
6 6・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 0 1 5年第 3 6卷第 l 期
J o u r n a l o f 0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5 . V o 1 . 3 6 . N o . 1
了显 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 收集整 理 8 0例患儿病 历 资料进行
总结分 析。 旨在于探讨 中医药巩 固治疗/ ] , J L “ 腹痛、 瘰 疬” 的 临床 优 势 之所 在 。
一
、
资料 与方法
1 . 资料 : 收集 整理 2 0 1 1年 1 月至 2 0 1 4年 3月 间我 院儿 科住 院部 收治的 8 O例患儿病历 资料 , 男4 6例 , 女3 4例 , 年龄 3~ 9岁。所有 病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 断后确诊 为“ 肠 系膜 淋 巴结炎 ” 。代表性体征 : 腹部 隐痛 、 钝痛 ; 脐 周有压 痛 ; 食 欲 不振等 。随机将 人选的 患者分 为西医组 与 中医组两组 , 每 组 各4 0例 , 两组 患儿性别 、 年龄 、 病情 、 病程 等其 他资 料无 显著
儿治疗无效 , 占, 1 2 . 5 %, 后 改变 治疗方 案 , 一周后 治 愈 出院。 两组 比较差异显著 , 中医组 的疗效明显高于西 医组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
患儿以3~8岁最常见。
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古方中医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1典型病例。
王某,男,5岁2个月。
2010年5月10日晚饭2小时后出现腹痛,5~6分钟左右缓解。
此后,活动、晨起时疼痛多次。
后来,因脐周腹痛伴腹胀,腹痛较重,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0年5月16日10时来就诊。
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咽红,腹软,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脐周叩呈鼓音;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诊为腹痛、瘰疬(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属湿热蕴结,毒壅气滞。
治以解毒散结,化湿清热,行气止痛。
方用消瘰止痛颗粒:夏枯草0.5克,连翘0.5克,黄连0.5克,牡蛎0.5克,生姜0.5克,木香2克,砂仁0.5克,延胡索1克,白芍1克,浙贝母1克,大枣2克,甘草1克。
全方共计11克。
服法:每日1剂,水冲100毫升,分3次以上温服。
2010年5月19日复诊,患儿述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晨起时已无腹痛,活动后时有腹痛,舌略红,舌根有少许黄腻苔,脉缓。
证属湿热病后,气阴两伤。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祛湿散结。
方以消瘰止痛颗粒加党参、麦冬。
4剂后腹痛症状消失。
随诊3个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未见复发。
消瘰止痛颗粒中,君以牡蛎,化痰、软坚、散结。
臣以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佐以延胡索、木香、砂仁、炒白芍,活血行气止痛;使以生姜、大枣、甘草,强健脾胃,调和诸药。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首先,从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理念出发,讨论了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思路,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重要性。
其次,针对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分别从中药内服法和外治法两个方面做了详细地梳理和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分析,本文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科学的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参考。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辨证理念;中药内服;外治法引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反应。
这种疾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食欲不振和肠道不适等。
患儿可能会出现腹部肿胀和压痛,有时还会出现呕吐和便血等症状。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的症状会持续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很多临床疾病方面均取得了进展,故本文围绕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现作如下报告。
1.中医药辨证理念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根据中医理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病症范畴,可能与肠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等因素有关。
在辨证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儿的症状、舌诊和脉诊等信息,以确定病情的类型和特点[1]。
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基于中医辨证理论对小儿肠系淋巴结炎进行诊断后,认为本病存在如下分型:其一,脾胃虚弱型。
患儿可能有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可能会强调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和提升体质。
其二,湿热蕴结型。
患儿可能有腹痛、腹泻、便血、口渴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可能会强调清热解毒、利湿化痰[2]。
其三,寒湿阻滞型。
患儿可能有腹痛、腹胀、便溏等症状,舌苔白滑、脉濡缓等。
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可能会强调温化寒湿、行气活血。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效果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效果分析
谢汝伦;石学林;黄平邦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5(25)17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5月-2014年5月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谢汝伦;石学林;黄平邦
【作者单位】电白县黄岭卫生院;电白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分型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20例
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6例的中医辨证护理
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36例的中医辨证护理
4.个性化护
理干预对理气化痰汤辨证加减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影响5.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附77例临床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06T15:38:30.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文昱
[导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蓬安县中医医院四川蓬安 6378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9.3%,在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值得参考。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辨证论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95-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的治疗中,把中医的治疗手段与该病的实际治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予有效的辩证治法,从而科学的对患儿进行对症下药,促进治疗这类疾病的实效性、有效性的实现[1]。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为2~9岁,平均
(5.9±1.8)岁,病程2~9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10岁,平均 (6.8±1.7)岁,病程2~10周。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治疗的方式,一般药物为次利巴韦林,静脉注射,每日250ml的10mg/kg氯化钠注射液,头咆哌酮钠治疗量维持在每日25mg/kg左右,再加入10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患者山莨菪碱注射液0.1至0.2mg静脉滴注以解痉镇痛。
2次/d,1个疗程为7d,需要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实验组给予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方式进行治疗,在患者实际的病情的基础上,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分型,可以分为脾虚气滞症、腹痛证型、湿热蕴结症、饮食积滞症。
对于脾虚气滞症而言,主要遵循健脾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的治疗原理,来展开治疗活动,一般的药物是:香连丸、橘皮竹菇汤,并且加碱治疗;对于腹痛证型而言,一旦出现小腹疼痛时,要使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汤中包括了炒白芍、淡附片、生姜、茯苓各10g,同时加碱治疗;对于湿热蕴结症而言,给予患者消瘴丸合香连九加碱治疗;而对于饮食积滞症来说,给予患者用香砂平胃散、保和丸、积术丸加碱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判定的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彩超检查后没有出现改变的情况,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有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了稍微的改善,经过彩超检查,风险患者肿大淋巴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显效判定标准为:患者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过彩超检查,发现患者的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治愈的判定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均完全消失。
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的发热时间为(2.1±0.3)d、腹痛时间(4.8±1.2)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9.6±1.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发热时间
(5.5±1.4)d、腹痛时间(8.1±1.6)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14.2±2.2)d,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140例患者中,无效只有1例,总有效率为98.6%;对照组中无效有29例,总有效率为79.3%,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2.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大多数是属于病毒感染[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腹痛、腹泻、发热、呕吐、便秘。
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腹痛一般可以发生在腹部的任何部位。
若已经被确诊,可以通过禁食、静脉输液、抗生素等帮助治疗腹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病情的好转,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然而如果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症状未能好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探查。
若是因为沙门菌引起的患者,在形成脓肿或腹膜炎症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手术进
行引流,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3]。
如今,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融入了中医辨证分型的具体治疗应用,在中医辩证方法的前提下,能够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分为四种类型,即湿脾虚气滞症、腹痛证型、湿热蕴结症、饮食积滞症。
然后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患者进行分类,针对患者属于何种类型来开展相应的治疗活动,大大的弥补了单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的缺陷。
与此同时,中医辩证方法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改善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将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进行缩短。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热时间、腹痛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的比较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中医辨证分型在该病患儿的治疗中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西医治疗方法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手段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均具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手段在总有效率、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情况上要优于西医治疗方法,所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法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治疗中的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柳晓莉,徐向利,杨涛,等.中医辨证分型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2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5,23(18):238-239.
[2]楼宏亮,周向峰,胡国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
22(11):680-681.
[3]陈启明,高运金,杨秀芬.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与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 10(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