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驱动建模(EvansDDD)

合集下载

ddd发展历史

ddd发展历史

ddd发展历史一、背景介绍DDD(Domain-Driven Design,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它的核心理念是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业务领域的概念模型相结合,以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DDD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软件开发领域中出现了一些困扰开发者的问题:软件系统难以理解、难以维护、与业务需求脱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先驱者开始尝试将领域概念引入软件开发中,从而催生了DDD的发展。

二、DDD的起源DD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埃里克·埃文斯(Eric Evans)在他的著作《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中首次提出了DDD的概念。

他认为软件系统的核心复杂性来自于业务领域本身,而不是技术实现。

因此,应该将业务领域的概念模型作为软件系统设计的核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业务问题。

三、DDD的发展过程1. 概念的完善在提出DDD的概念后,埃里克·埃文斯不断完善和丰富了DDD的理论框架。

他提出了一系列与DDD相关的概念和方法,如聚合、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等。

这些概念和方法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建模业务领域,使软件系统更贴近实际业务需求。

2. 实践的推广随着DDD理论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尝试将DDD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他们发现,DDD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减少开发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并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因此,DDD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工具和框架的支持为了更好地支持DDD的实践,一些工具和框架相继出现。

例如,Martin Fowler提出的“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DSL)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表达和实现业务规则。

另外,一些开源框架如Spring Framework、Entity Framework等也提供了对DDD的支持,使开发者能够更方便地应用DDD。

理解软件开发中的领域驱动设计

理解软件开发中的领域驱动设计

理解软件开发中的领域驱动设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软件应用已经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旨在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业务领域,从而更好地设计和构建软件应用。

本文将介绍领域驱动设计的基本概念、技术原则和实际应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中的领域驱动设计。

一、领域驱动设计的基本概念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是由Eric Evans在2003年提出的一种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它通过对业务领域的深入理解,设计和构建能够满足复杂业务需求的软件应用。

领域是指一组相关的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过程。

例如,在物流行业中,物流领域包括运输、仓储、送货等业务活动,它们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货物运输过程。

软件应用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开发的,因此,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将软件应用的设计和实现与业务领域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地业务需求和更好的软件结构。

领域模型是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用于描述业务领域中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过程,包含了实体、值对象、聚合根、仓储、服务等元素。

实体是指具有唯一标识、状态和行为的业务对象,它是整个领域模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例如,在物流行业中,货物、订单等都可以是实体。

值对象是指没有唯一标识、不可变的业务对象,例如,货物的规格、订单的收货地址等。

聚合根是指在业务领域中最重要的实体,所有的业务操作都是从聚合根开始的。

仓储是指将实体对象进行持久化的技术手段,服务是指执行业务过程的方法。

二、领域驱动设计的技术原则领域驱动设计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原则,用于指导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

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的实践

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的实践

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的实践前言至少30年以前,一些软件设计人员就已经意识到领域建模和设计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种思潮,Eric Evans将其定义为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

在互联网开发“小步快跑,迭代试错”的大环境下,DDD似乎是一种比较“古老而缓慢”的思想。

然而,由于互联网公司也逐渐深入实体经济,业务日益复杂,我们在开发中也越来越多地遇到传统行业软件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就先来讲一下这些问题,然后再尝试在实践中用DDD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过度耦合业务初期,我们的功能大都非常简单,普通的CRUD就能满足,此时系统是清晰的。

随着迭代的不断演化,业务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系统也越来越冗杂。

模块彼此关联,谁都很难说清模块的具体功能意图是啥。

修改一个功能时,往往光回溯该功能需要的修改点就需要很长时间,更别提修改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影响面。

下图是一个常见的系统耦合病例。

订单服务接口中提供了查询、创建订单相关的接口,也提供了订单评价、支付、保险的接口。

同时我们的表也是一个订单大表,包含了非常多字段。

在我们维护代码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只是想改下评价相关的功能,却影响到了创单核心路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保证功能完备性,但当我们在订单领域有大量需求同时并行开发时,改动重叠、恶性循环、疲于奔命修改各种问题。

上述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系统架构不清晰,划分出来的模块内聚度低、高耦合。

有一种解决方案,按照演进式设计的理论,让系统的设计随着系统实现的增长而增长。

我们不需要作提前设计,就让系统伴随业务成长而演进。

这当然是可行的,敏捷实践中的重构、测试驱动设计及持续集成可以对付各种混乱问题。

重构——保持行为不变的代码改善清除了不协调的局部设计,测试驱动设计确保对系统的更改不会导致系统丢失或破坏现有功能,持续集成则为团队提供了同一代码库。

在这三种实践中,重构是克服演进式设计中大杂烩问题的主力,通过在单独的类及方法级别上做一系列小步重构来完成。

实战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设计:EvansDDD)[...

实战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设计:EvansDDD)[...

实战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设计:EvansDDD)[...面向对象与领域建模板桥里人 2006/12/6(转载请保留)如果没有多变的需求,也许就没有今天的面向对象软件,我们曾经试图通过需求管理、需求跟踪等等管理方式约束和减少需求频繁更新带给软件的冲击,可是这样下去的结果只有一个:使得软件更加僵化;或者程序员更加劳累。

需求不但多变,而且经常是不可能第一次就能掌握,需求反映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数学、管理、财务或电子商务等等,每个特定案例需求又有其特别复杂之处,几乎没有人能够第一次接触就可以深入掌握这些专业领域的需求本质,就是专门的建模专家也不例外。

既然需求是多变而且复杂的,所以,就不能使用“堵”式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只能顺势而为,通过灵活多变的以及迭代反复的方式逐步抓住需求,并且作为需求的实现软件系统必须能够迅速应对需求变化,需求变化有多快,软件变化就有多快。

因此,对于多变的需求,我们的解决之道是:引入灵活多变的架构,面向对象OO架构正是应对多变需求而生,强调软件的可维护性和拓展性,OO可能不是最好方式,但是目前是最合适的;对于复杂的需求,我们的解决之道是:委派专门的建模专家跟踪理解需求,在需求和需求实现之间搭建桥梁,项目方法上采取多次迭代的敏捷软件开发方式,逐步了解学习掌握需求。

在这里稍微说明一下,很多人总是将软件和数学、管理、财务混为一谈,其实软件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专业,是为数学、管理。

财务等专业领域服务的,不能期望软件人员也是其他领域专业人员,可是在中国现实中,很多人总是无法分辨,例如某局长将整个机关考核信息化的任务交给电脑中心,这就是将考核管理专业和软件专业混同的例子,在考核管理和软件之间需要一个领域建模专家,由他来理解或者设计考核管理体系,然后通过模型,表达成软件人员能够看懂的符号,软件人员通过模型了解领域。

曾经有需求专家呼吁:最好将需求给所有软件人员都了解,需求专家和一般软件人员一起工作,这些想法的本质是好的,但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可能每个软件人员不但了解软件架构和OO思想;还能够掌握另外一个专业领域的艰深知识,所以,现在我们提出:将领域专家建立的统一领域模型让所有软件人员都了解,让一般软件人员围绕领域模型工作,这样的方式才切实可行。

领域驱动设计PPT课件

领域驱动设计PPT课件
领域建模是一种艺术的技术,它是用来解决复 杂软件快速应付变化的解决之道
10
Evans DDD
11
领域模型重要性
没有领域模型,只是靠代码编写完成一个又一 个功能,复杂的领域需求会使得他们无法交流 讨论,使工作陷入泥沼。
有少许领域模型,但是没有维护好模型与代码 直接的联系,两者产生差异,无法实现。
两个阶段目标不一致,导致分裂,项目失败。
16
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会有知识不断消化的过程,但在编码 时这些知识会被遗弃。
开发人员被迫为设计进行新的抽象,那么分析 人员嵌入模型中知识不能保留和重新发现。
分析模型很多重要发现更改往往出现在设计实 现过程,预先的模型可能深入研究无关主题, 忽视重要主题。
6
MDD/DDD优点
MDD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business and IT MDD在业务和IT之间 架设了桥梁 领域专家(或系统分析师)可以直接参与业务发展进程(见第7点)。 技术专家(软件应用)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定义尽可能和领域概念的 定义声明有关模型。 通过在模型和模型实现之间定义一个重要的转换机制,就可以在业务和IT 技术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比如使用一个基于model-driven SOA的框架。
5
MDD/DDD优点
MDD empowers domain expertsMDD授权领域专家 业务领域专家能够注重建模,而技术专家可以专注于建立一个 MDD需要的框架或DSL等工具。一个软件系统不再只是程序编制 就可以了,领域专家可以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形,表格)等直 接表达他们对业务领域的深入理解 。
使用DSL能够在设计时候就执行一下,这样,错误信息也是 domain-specific级别的,可见Static Verification: An External DSL Advantage一文。

ddd领域驱动 和solid设计原则

ddd领域驱动 和solid设计原则

ddd领域驱动和solid设计原则DDD(Domain Driven Design)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它的核心是将业务领域的知识贯穿于整个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而SOLID是一组设计原则,用于指导面向对象编程中的类设计,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复用性。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DDD和SOLID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DDD是什么?DDD(Domain Driven Design)是Eric Evans在他的著作《领域驱动设计》中提出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

该方法论致力于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业务领域的知识紧密结合,以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DDD强调通过对领域模型的抽象、建模和讨论来推动软件设计,使得代码更加贴近业务思维,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SOLID是什么?SOLID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五个设计原则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单一职责原则(SRP)、开闭原则(OCP)、里氏替换原则(LSP)、接口隔离原则(ISP)和依赖反转原则(DIP)。

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指导设计者编写高质量、可维护、可复用的代码。

使用这些原则可以使得软件系统的设计更加灵活、可扩展和易于维护。

如何应用DDD?应用DDD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深入理解业务领域:开发团队需要与业务专家密切合作,深入理解业务领域的知识和业务需求。

只有对业务本身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DDD。

2. 创建领域模型:基于对业务领域的理解,开发团队需要创建领域模型来抽象和表达业务中的概念和规则。

领域模型是DDD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业务,并指导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 划分领域边界:在应用DDD时,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划分领域边界。

将业务划分为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域模型和业务规则。

领域划分需要考虑业务的复杂度、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因素。

4. 实现领域模型:根据领域模型设计和实现相应的领域对象。

这些对象应该尽量贴近领域模型的语言和概念,以强化领域驱动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

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

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架构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通过将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关注点放在问题领域本身上,以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和解决复杂性问题。

DDD架构注重表达业务概念,并在技术实现中对其进行建模和映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业务需求。

DDD架构的核心理念是将领域专家(Domain Experts)和技术人员聚集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高内聚性和松耦合性的软件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DDD提供了一些关键概念和设计原则,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

1. 领域模型(Domain Model):领域模型是DDD架构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对业务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规则和关系的抽象和建模。

通过领域模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模型。

2. 聚合(Aggregates):聚合是领域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一组相关的对象或实体。

聚合内的对象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和关联关系,外部对象只能通过聚合根(Aggregate Root)来访问聚合内的其他对象。

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 领域事件(Domain Events):领域事件是对领域模型中重要业务动作的建模,它表示在领域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

领域事件可以触发其他领域对象的行为,也可以被其他领域对象所订阅和处理。

通过领域事件,我们可以实现领域模型中的业务流程和逻辑。

4. 值对象(Value Objects):值对象是DDD中用于表示没有标识的、可替换的对象。

它们通常被用来描述领域模型中的属性或者一些固定的、不可变的值。

值对象具有值的语义,可以通过比较其属性来判断对象是否相等。

5. 聚合根和仓储(Aggregate Roots and Repositories):聚合根是聚合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负责协调和控制聚合内的其他对象。

仓储则是将聚合根和聚合内的其他对象持久化到数据库或其他存储介质中的组件。

领域驱动架构及其演变史

领域驱动架构及其演变史

领域驱动架构及其演变史领域驱动架构(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旨在解决复杂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问题。

它将领域模型作为核心,通过对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建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领域,并在每个领域中应用相应的架构和设计模式。

领域驱动架构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软件开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挑战。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论主要关注技术实现,忽视了对业务领域的深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先行者开始探索将领域模型引入软件开发过程的方法。

在这个背景下,埃里克·埃文斯(Eric Evans)于2003年出版了《领域驱动设计》一书,正式提出了领域驱动架构的概念。

该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领域模型来解决复杂软件系统的设计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设计原则和模式。

领域驱动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一个明确定义的业务范围。

在每个领域中,开发团队与领域专家密切合作,深入理解业务需求,共同构建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是对业务领域的抽象和建模,它包含了业务实体、值对象、聚合根、领域服务等概念,并定义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在领域驱动架构中,领域模型是核心,其他组件围绕着领域模型展开。

例如,应用层负责接收用户请求,调用领域服务进行业务处理;基础设施层负责与外部系统进行通信,提供数据持久化和其他支持服务。

领域驱动架构还引入了一些设计模式,如领域事件、聚合根、领域服务等,用于解决特定的设计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领域驱动架构逐渐被开发者接受和应用。

人们发现,通过领域驱动架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业务需求,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同时,领域驱动架构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一方面,领域驱动架构的实践经验得到了总结和沉淀,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领域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EDA)借鉴了领域驱动架构的思想,将事件作为驱动系统的核心,实现了松耦合和可伸缩的系统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业务建模与架构实践

领域驱动设计业务建模与架构实践

领域驱动设计业务建模与架构实践1.引言领域驱动设计(D oma i n-Dr iv en De si gn,简称D DD)是一种以业务领域为核心的软件设计方法论,通过深入理解业务领域的本质和规则,将业务知识融入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

本文旨在介绍领域驱动设计的概念与原则,并探讨在实际项目中如何进行业务建模与架构实践。

2.领域驱动设计概述领域驱动设计是由Er i cE va ns于2004年提出的软件设计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将软件设计的重点从技术转移到业务领域上。

D DD通过与领域专家密切合作,共同理解业务知识和业务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模型。

通过将业务领域划分为多个子领域,DD D强调每个子领域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领域建模领域建模是领域驱动设计中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和理解,建立起业务模型。

领域建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识别核心领域首先,需要识别出业务系统中的核心领域,即对业务成功至关重要的领域。

通过与领域专家的交流和分析,确定出主要的关键领域,并明确其范围和边界。

3.2.拆分子领域将核心领域进一步拆分为多个子领域。

每个子领域应该具有清晰的边界和自治性,既能够独立于其他子领域进行开发,又能够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和合作。

3.3.建立领域模型在每个子领域中,通过领域模型的方式来描述业务中的概念、实体、关系和业务规则等。

领域模型是对业务领域知识的抽象和表达,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业务领域的本质和规则。

3.4.持续迭代优化领域建模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随着对业务领域理解的不断深入和新需求的出现,需要对领域模型进行不断优化和演化,确保其与业务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领域驱动设计架构实践领域驱动设计的架构实践是将领域模型转化为现实的软件架构,以实现系统对业务领域的支持和扩展。

4.1.领域服务通过将业务逻辑封装在领域服务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业务领域的自治性和独立性。

面向领域驱动设计

面向领域驱动设计

面向领域驱动设计面向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它强调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以领域(Domain)为核心,将软件系统建模为一个领域模型,以解决领域中的复杂问题。

本文将介绍面向领域驱动设计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常用的设计模式,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DDD。

一、领域驱动设计的基本概念领域驱动设计是由埃里克·埃文斯(Eric Evans)于2003年提出的,它强调将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软件设计和开发中。

在领域驱动设计中,领域是指软件系统所涉及的特定领域,如电商、金融等。

领域模型则是对该领域的抽象和建模,它包含了领域的核心概念、业务规则和流程等。

二、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思想1. 模型驱动设计:领域模型是面向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它是对领域的抽象和建模,通过领域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领域中的问题。

模型驱动设计强调将领域模型作为设计和开发的基础,通过不断迭代和优化领域模型来解决问题。

2. 领域专家参与:领域驱动设计要求开发团队与领域专家紧密合作,领域专家通过与开发团队的交流和协作,将领域知识和业务规则转化为领域模型的设计和实现。

3. 分层架构:面向领域驱动设计的系统通常采用分层架构,将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相分离。

分层架构包括用户界面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设施层,每一层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接口,便于系统的扩展和维护。

三、领域驱动设计的常用设计模式1. 聚合根(Aggregate):聚合根是领域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具有明确的边界和职责。

聚合根通过封装和管理聚合内部对象的状态和行为,保证聚合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 值对象(Value Object):值对象是表示领域中某个概念的不可变对象,它没有唯一标识,只有属性。

值对象通常用于表示领域中的属性、属性组合或值对象之间的关系。

3. 实体(Entity):实体是具有唯一标识的对象,它的属性可以发生变化。

软件架构中的领域驱动设计(DDD)

软件架构中的领域驱动设计(DDD)

软件架构中的领域驱动设计(DDD)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架构方法,旨在在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时,通过深入理解业务领域和将领域模型融入设计中,实现更加高效的系统开发和更好的业务需求实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领域驱动设计的概念、原则、实践和优势,以及在实际项目中如何应用和实施DDD。

一、领域驱动设计概念领域驱动设计是由埃里克·埃文斯(Eric Evans)在其著作《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中首次提出的。

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概念是将业务领域的知识和逻辑融入到软件设计和开发中,以实现更加贴近业务需求的系统构建。

在DDD中,领域模型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对业务领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抽象,是软件系统的核心。

二、领域驱动设计原则1.模型驱动:领域模型是系统设计的核心,所有的设计与开发工作都要围绕领域模型展开。

2.领域专家参与:在领域驱动设计中,需要业务领域的专家参与,帮助建模和设计。

这样可以确保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业务需求。

3.共享语言:领域模型应该是开发团队和业务专家之间的共同语言,确保沟通和理解的准确性。

4.划分领域边界:将业务领域划分为不同的子领域,每个子领域有自己的领域模型和边界,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三、领域驱动设计实践1.领域建模:通过与业务专家合作,建立领域模型,包括实体、值对象、聚合、领域服务等,描述业务逻辑和知识。

2.领域驱动设计模式:使用DDD提供的一些设计模式,如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聚合根等,来组织和表达领域模型。

3.领域事件驱动架构:在领域驱动设计中,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系统解耦和实现松耦合的设计。

4.领域驱动设计工具: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进行领域驱动设计,如UML建模工具、领域建模工具等。

四、领域驱动设计优势1.高内聚低耦合:DDD强调领域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更好地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设计。

2.更好的业务实现:领域模型是对业务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一文理解DDD领域驱动设计

一文理解DDD领域驱动设计

一文理解DDD领域驱动设计
一、DDD领域驱动设计简介
Domain-Driven Design (DDD),即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软件设计思想,由Eric Evans在2003年首次介绍。

它根据软件领域的实际需求来设
计软件,并通过领域建模、聚合、值对象、服务等抽象概念来帮助解决复
杂的软件问题。

DDD的主要理念是采用行业专家的知识(业务),把业务规则和软件
开发分开,以达到使用更少的开发资源达到更快速的软件开发效果。

DDD关注如何将业务本身与软件应用程序结合起来,以解决业务问题,同时尽量减少开发人员与业务领域的间距。

根据这种思想,有一系列的设
计准则及模式被称为“领域驱动设计”,包括领域建模、聚合数据、领域
事件、值对象、服务等概念。

二、DDD领域驱动设计的优点
1、减少软件开发的难度。

DDD注重业务和软件开发的结合,分离业
务与软件开发的阶段,让软件开发变得更加容易,降低开发的时间和成本,可以让软件开发者把更多的时间利用在更加重要的软件开发上。

2、提高灵活性。

DDD重视行业知识,尤其是专业领域知识,可以让
软件应用更加灵活,使软件开发者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变化,快速的跟进
需求的变化。

3、提高软件的稳定性。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企业级应用开发的主流框架。

而在微服务的设计与实现中,如何充分考虑业务领域的特点,利用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DDD)的思想设计系统架构,已经成为微服务架构开发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DDD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一下如何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思想来设计微服务架构,并给出一些实战经验和注意事项。

一、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是由Eric Evans在2003年提出的一种系统设计思想。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业务领域的知识融入到软件架构和设计中,建立起一个通用的模型,为复杂业务系统的实现提供指导。

在DDD中,每个业务领域都被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一系列的领域对象(Domain Object)、领域接口(Domain Interface)和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组成,其中领域对象是指代表实际业务对象的类,领域接口则是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讯的契约,领域服务为业务领域提供方法调用。

对于复杂的业务系统而言,DDD能够使得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场景,帮助设计出更加健壮、清晰的架构。

此外,DDD还能够帮助开发人员减少代码重复,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二、基于DDD的微服务设计1. 领域划分在微服务设计中,每个微服务应该关注并服务于某个领域内的业务场景,因此首先需要对业务领域进行划分。

领域划分不仅需要考虑业务场景,还需要考虑到业务线程。

领域之间不应该出现相互依赖的情况,这样才能确保系统的独立性。

领域划分应该在协同领域专家的支持下进行,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业务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领域划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和调整的过程。

2. 领域模型在DDD中,领域模型是用于表示业务规则和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型。

因此,在设计微服务应用时,需要将领域模型作为基础模块进行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DDD)部分核心概念的个人理解

领域驱动设计(DDD)部分核心概念的个人理解

领域驱动设计(DDD)部分核心概念的个人理解领域驱动设计(Domain Driven Design,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旨在建立一个由领域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的模型,以解决复杂业务问题。

DDD强调将关注点从技术转移到领域本身,使得软件开发更加专注于业务的核心需求。

在DDD中,有一些核心概念是理解该方法论的基础。

以下是我个人对DDD核心概念的理解:1. 领域(Domain):领域是业务问题所涉及的特定领域或业务场景。

它定义了问题的边界和范围。

在DDD中,我们将软件开发的焦点从技术转移到了领域本身。

2. 领域模型(Domain Model):领域模型是对领域知识的概念化表达。

它是一个数据模型和业务逻辑之间的集合。

领域模型通过实体、值对象、聚合和领域服务等概念来描述业务问题的结构和行为。

3. 实体(Entity):实体是领域模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代表一个有唯一标识的具体对象,该对象具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

通过标识,实体可以被唯一地区分并进行持久化。

4. 值对象(Value Object):值对象是领域模型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代表没有唯一标识的对象,通常是由多个属性组成的不可变对象。

值对象的相等性通常是基于属性而不是标识。

5. 聚合(Aggregate):聚合是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操作和管理。

聚合有一个聚合根(Aggregate Root),通过聚合根可以访问和管理聚合中的其他对象。

聚合定义了业务规则和一致性边界。

6. 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领域服务是一个封装了领域行为的实现。

它通常在多个实体和值对象之间进行操作,执行一些复杂的业务逻辑。

领域服务可以被视为领域模型中的一层抽象和组织。

7. 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限界上下文是分解大型领域模型为更小、更可管理的部分的一种方法。

每个限界上下文都有自己的领域模型,用于解决特定的业务子领域。

领域模型驱动设计(DDD)之模型提炼

领域模型驱动设计(DDD)之模型提炼

当Java世界提供的可选择性框架平台越来越多时,我们可能被平台架构所深深困扰,⽽⽆暇顾及软件的真正核⼼:业务建模,其实,业务领域建模同样是⼀个⽐平台架构更复杂,更需要学习的新的领域。

相反,在实践中,我们技术⼈员在经过冗长的平台架构学习和实践后,就匆忙开始项⽬开发,这时是什么指导他们进⾏软件业务实现呢?⼤部分可能是依赖数据库建模,甚⾄是复杂冗长的数据库存储过程设计,这些已经开始⾛向⾯向对象分析设计的反⽅向,⾛上了⼀条错误的软件开发⽅向,最终开发出缓慢的、经常当机的Java企业系统。

如果你没有恰当的OO设计思想,Java就会⽤性能惩罚你,这可能是Java世界的⼀个潜规则。

那么,⼀个正确的OOA/OOD/OOP步骤是什么呢?⽬前围绕模型驱动设计(MDD)的设计思想成为主流思想,MDA更是在MDD基础上提升和升华。

下⾯让我们⾸先了解,如何使⽤领域驱动设计思想来分析设计⼀个软件系统。

当我们不再对⼀个新系统进⾏数据库提炼时,取⽽代之的时⾯向对象的模型提炼。

我们必须⼤⼑阔斧地对业务领域进⾏细分,将⼀个复杂的业务领域划分为多个⼩的⼦领域,同时还必须分清重点和次要部分,抓住核⼼领域概念,实现重点突破。

核⼼领域模型 精简模型,找出核⼼领域,将业务需求中最有价值的概念体现出来,让核⼼变精要,这实际就是⼀个使复杂问题变简单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软件设计⼈员真正能⼒的考验。

核⼼领域模型不是轻易能够发现,特别是他处于⼀个纷乱复杂的众多领域模型结构中时,核⼼模型通常是我们某个⼦领域关注的重点,例如订单模型是订单管理领域的核⼼;消息模型是论坛或消息领域系统的核⼼。

⽬前,分析领域有很多模式来帮助我们来提炼核⼼模型,例如四⾊原型、Martin Fowler 的分析模式等,例如MF的"分析模式"(Analysis Patterns)中的记帐模型就是不仅仅⽤来记录账⽬数值,⽽且可以记录和控制账⽬的每⼀次修改。

DDD(领域驱动设计)总结

DDD(领域驱动设计)总结

DDD(领域驱动设计)总结基本概念: 领域驱动设计(简称 ddd)概念来源于2004年著名建模专家eric evans发表的他最具影响⼒的书籍:《domain-driv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中⽂译名: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复杂性应对之道)⼀书。

,书中提出了“领域驱动设计(简称 ddd)”的概念。

领域驱动设计⼀般分为两个阶段:1. 以⼀种领域专家、设计⼈员、都能理解的“通⽤语⾔”作为相互交流的⼯具,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挖出⼀些主要的领域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设计成⼀个领域模型;2. 由领域模型驱动,⽤代码来表现该领域模型。

领域需求的最初细节,在功能层⾯通过领域专家的讨论得出。

领域驱动设计告诉我们,在通过软件实现⼀个业务系统时,建⽴⼀个领域模型是⾮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领域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 领域模型是对具有某个边界的领域的⼀个抽象,反映了领域内⽤户的本质;领域模型是有边界的,只反应了我们在领域内所关注的部分;2. 领域模型只反映业务,和任何技术实现⽆关;领域模型不仅能反映领域中的⼀些实体概念,如货物,书本,应聘记录,地址,等;还能反映领域中的⼀些过程概念,如资⾦转账,等;3. 领域模型确保了我们的软件的业务逻辑都在⼀个模型中,都在⼀个地⽅;这样对提⾼软件的,业务以及⽅⾯都有很好的帮助;4. 领域模型能够帮助相对平滑地将领域知识转化为软件构造;5. 领域模型贯穿软件分析、设计,以及开发的整个过程;领域专家、设计⼈员、通过领域模型进⾏交流,彼此共享知识与信息;因为⼤家⾯向的都是同⼀个模型,所以可以防⽌需求⾛样,可以让做出来的软件真正满⾜需求;6. 要建⽴正确的领域模型并不简单,需要领域专家、设计、积极沟通共同努⼒,然后才能使⼤家对领域的认识不断深⼊,从⽽不断细化和完善领域模型;7. 为了让领域模型看的见,我们需要⽤⼀些⽅法来表⽰它;图是表达领域模型最常⽤的⽅式,但不是唯⼀的表达⽅式,代码或⽂字描述也能表达领域模型;8. 领域模型是整个软件的核⼼,是软件中最有价值和最具竞争⼒的部分;设计⾜够精良且符合的领域模型能够更快速的响应需求变化;领域驱动设计中的⼀些基本概念:1.实体(entity):根据eric evans的定义,”⼀个由它的标识定义的对象叫做实体”。

领域驱动设计(DDD)部分核心概念的个人理解

领域驱动设计(DDD)部分核心概念的个人理解

领域驱动设计(DDD)部分核⼼概念的个⼈理解1.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种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设计⽅式。

它以领域为核⼼,分析领域中的问题,通过建⽴⼀个领域模型来有效的解决领域中的核⼼的复杂问题。

Eric Ivans为领域驱动设计提出了⼤量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技巧。

只有对领域的不断深⼊认识,才能得到⼀个解决领域核⼼问题的领域模型。

如果⼀个应⽤的复杂性不是在技术⽅⾯的,⽽是在领域本⾝,即领域内的业务很复杂,那这种应⽤,使⽤领域驱动设计的价值就越⼤。

2. 领域驱动开发也是⼀种敏捷开发过程(极限编程,XP),强调迭代开发。

在迭代过程中,强调开发⼈员与领域专家需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极限编程假设我们能通过不断快速重构完善设计。

所以,对开发⼈员的要求⾮常⾼。

3. 领域驱动设计提出了⼀套核⼼构造块(Building Blocks,如聚合、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领域⼯⼚、仓储、领域事件,等),这些构造块是对⾯向对象领域建模的⼀些核⼼最佳实践的浓缩。

这些构造块可以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加标准、有序。

4. 统⼀语⾔(Ubiquitous Language),是领域驱动设计中⼀个⾮常重要的概念。

任何⼀个领域驱动设计的项⽬,都需要⼀种通⽤语⾔,⼀套通⽤的词汇。

因为没有通⽤的语⾔,就没有⼀致的概念,沟通就会遇到障碍,最后的领域模型和软件也就⽆法满⾜领域内的真实业务需求。

通⽤语⾔是领域专家和开发⼈员在对领域问题的沟通、需求的讨论、开发计划的制定、领域模型的设计,以及开发⼈员之间对领域模型的具体编码落地实现,等⼀系列过程中,所有⼈员使⽤的⼀种通⽤语⾔。

话句话说,就是⽆论是沟通时所⽤的词汇、还是领域模型中的概念、还是代码中出现的类名与⽅法,只要是相同的意思,那就应该使⽤相同的词汇。

可以看出,这种通⽤语⾔不是⼀下⼦就可以形成,⽽是在⼀个各⽅⼈员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明确,与精炼出来的。

5. 领域模型是领域驱动设计的核⼼。

统⼀语⾔中的所有关键词汇,在领域模型上应该都能找到。

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架构介绍

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架构介绍

DDD(Domain-DrivenDesign)领域驱动架构介绍1. 什么是领域模型在理解领域模型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软件开发的本质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软件开发过程就是问题空间到解决方案空间的一个映射转化,如图1所示。

在问题空间中,我们主要是找出某个业务面临的挑战及其相关需求场景用例分析;而在解决方案空间中,则通过具体的技术工具手段来进行设计实现。

就软件系统来说,“问题空间”就是系统要解决的“领域问题”。

因此,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领域就对应一个问题空间,是一个特定范围边界内的业务需求的总和。

“领域模型”就是“解决方案空间”,是针对特定领域里的关键事物及其关系的可视化表现,是为了准确定义需要解决问题而构造的抽象模型,是业务功能场景在软件系统里的映射转化,其目标是为软件系统构建统一的认知。

例如,请假系统解决的是人力工时的问题,属于人力资源领域,对口的是HR部门;费用报销系统解决的是员工和公司之间的财务问题,属于财务领域,对口的是财务部门;电商平台解决的是网上购物问题,属于电商领域。

可以看出,每个软件系统本质上都解决了特定的问题,属于某一个特定领域,实现了同样的核心业务功能来解决该领域中核心的业务需求。

2. 什么是DDDDDD是Eric Evans在2003年出版的《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Domain-Driven Design: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一书中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概念,是指通过统一语言、业务抽象、领域划分和领域建模等一系列手段来控制软件复杂度的方法论.DDD的革命性在于领域驱动设计是面向对象分析的方法论,它可以利用面向对象的特性(封装、多态)有效地化解复杂性,而传统J2EE或Spring+Hibernate等事务性编程模型只关心数据。

这些数据对象除了简单的setter/getter方法外,不包含任何业务逻辑,业务逻辑都是以过程式的代码写在Service中。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作用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作用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作用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开发者应该将业务领域的知识融入到软件设计中。

DDD的核心思想是将业务核心领域建模,将其与系统架构分开,并将业务逻辑集中在业务对象中。

DDD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降低沟通成本和提高开发效率
DDD强调对业务领域的深入了解,让开发人员更容易理解业务需求,从而减少开发与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

此外,DDD还强调通过良好的领域模型设计来提高开发效率。

2. 提高软件质量和可维护性
DDD的领域模型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对业务逻辑的深入理解和建模,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从而减少系统的错误和漏洞。

3. 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
DDD强调将业务逻辑集中在业务对象中,这可以让系统更加容易进行测试。

通过针对业务领域的测试,开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和期望的结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

4. 提高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DDD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让开发人员更加关注业务领域的重点。

通过建立共同的领域模型,团队成员之间可以更容易地合作和协调,从而提高团队的协同效率。

总之,DDD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领域,从而更好地
设计系统,提高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提高开发效率和团队合作效率。

什么是DDD?

什么是DDD?

什么是DDD?1 DDD是什么?DDD是领域驱动设计,是Eric Evans于2003年提出的,离现在有17年。

2 为什么需要DDD当软件越来越复杂,实际开发中,⼤量的业务逻辑堆积在⼀个巨型类中的例⼦屡见不鲜,代码的复⽤性和扩展性⽆法得到保证。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DDD提出了清晰的分层架构和领域对象的概念,让⾯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进⼊了⼀个新的阶段,对企业级软件开发起到了巨⼤的推动作⽤。

2.1 POP,OOP,DDD是如何解决问题⾯向过程编程(POP),接触到需求第⼀步考虑把需求⾃顶向下分解成⼀个⼀个函数。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分层,模块化等具体的组织⽅式,从⽽分解软件的复杂度。

当软件的复杂度不是很⼤,POP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向对象编程(OOP),接触到需求第⼀步考虑把需求分解成⼀个⼀个对象,然后每个对象添加⼀个⼀个⽅法和属性,程序通过各种对象之间的调⽤以及协作,从⽽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跟很多⼯程⽅法⼀样,OOP的初衷就是⼀种处理软件复杂度的设计⽅法。

领域驱动设计(DDD),接触到需求第⼀步考虑把需求分解成⼀个⼀个问题域,然后再把每个问题域分解成⼀个⼀个对象,程序通过各种问题域之间的调⽤以及协作,从⽽实现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DDD是解决复杂中⼤型软件的⼀套⾏之有效⽅式,现已成为主流。

2.2 POP,OOP,DDD的特点POP,⽆边界,软件复杂度⼩适⽤,例如“盖房⼦”。

OOP,以“对象”为边界,软件复杂度中适⽤,例如“盖⼩区”。

DDD,以“问题域”为边界,软件复杂度⼤适⽤,例如“盖城市”。

3 DDD的分层架构和构成要素3.1 分层架构整个架构分为四层,其核⼼就是领域层(Domain),所有的业务逻辑应该在领域层实现,具体描述如下:⽤户界⾯/展现层,负责向⽤户展现信息以及解释⽤户命令。

应⽤层,很薄的⼀层,⽤来协调应⽤的活动。

它不包含业务逻辑。

它不保留业务对象的状态,但它保有应⽤任务的进度状态。

领域层,本层包含关于领域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核心模型必须足够灵活和充分平衡来创建应用程序功 能,不要倾向于使用技术基础结构如数据库来解决问 题。
• 无需专业业务知识容易能理解能引起程序员的兴趣, 他们认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积累自己专业知识, 同时为自己简历增光添彩,这对于公司是浪费。
不注重核心领域的案例
• 银团贷款系统:大多数技术天才和技术高手都对数据库映 射层和消息接口津津乐道,而业务模型却交给一些刚刚涉 足面向对象技术的新手们打理。
• 一个无处不在(ubiquitous )的语言,项目中所有人统一交 流的语言。
• 减少沟通疑惑,减少传达走样。使得软件更加适合需求。
没有领域(边界)的模型
• 一个印在大纸张上的完整类图,整面墙都被它覆盖,花几 个月分析开发的领域模型,模型大多数对象都与其中三四 个对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且关系网几乎没有自然边界。 分析人员是忠于领域需求本质。
内聚
• 物体之所以成为物体,是因为其内聚机制。
• 内聚也就是一种组合组成关系,某个物体由哪些部分 组成,或者说由这些部分内聚聚合在一起。
• 通过内聚方式来切分领域,切分模型,寻找核心模型。
• 算法计算机制本身存在内聚性,使用策略模式等框架 把这些内聚计算分离出来,用一个明确接口来说明这 个框架的功能,将怎么做复杂细节交给框架去完成。
Evans DDD
领域模型重要性
• 没有领域模型,只是靠代码编写完成一个又一个功能,复 杂的领域需求会使得他们无法交流讨论,使工作陷入泥沼。
• 有少许领域模型,但是没有维护好模型与代码直接的联系, 两者产生差异,无法实现。
DDD优点
分析设计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围绕数据库的驱动设计,新项目总是从 设计数据库及其字段开始。
领域驱动建模(Evans DDD)
Evans DDD
• 2004年Eric Evans 发表Domain-Driven Design – Tackling Complexity in the Heart of Software (领域 驱动设计 )简称Evans DDD
• 领域建模是一种艺术的技术,它是用来解决复杂软件快速 应付变化的解决之道
• 问题:开发人员开始实现应用程序时,彼此纠缠的关系根 本无法转换成可存储 可检索的实现。
• 是不是基于概念的模型类图不能成为程序设计的基础?
领域模型在软件架构中位置
什么是领域模型 Domain Model?
• 某个范围内的模型。首先是边界划分,在边界中寻找代表 领域本质旋律的模型。
• 领域模型只表达需求真实世界模型,和软件架构技术无关。 • 模型都是有前提和范围,或者称为有场景前提的。没有跨
• 设计人员的职责:必须指明一组能北项目中适应编程工具 构造的组件,这些组件必须能够在目标环境中有效执行, 并能够正确解决应用程序出现的问题
• 两个阶段目标不一致,导致分裂,项目失败。
新阶段:分析设计统一语言
• 统一领域模型,它同时满足分析原型和软件设计 ,如果 一个模型实现时不实用,重新寻找新模型。
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就是通用子域。 • 许多应用跟踪应收帐款 费用分类和其他帐务信息,这
些信息都可以使用通用的会计财务系统来处理。 • 有两个项目处理带时区功能的日期和时间组件,花费
最好的程序员数周时间,虽然必须做,但不是系统核 心。 • 考虑现有解决方案或开源公开模型来替代通用子域。 • 考虑外包,将通用子域外包,自己掌握核心领域。
• 第二层次: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诞生后,有了 专门的分析和设计阶段之分,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 是断裂的。
• 第三阶段:融合了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领域驱动 设计(Evans: DDD)。
第一阶段:传统的数据库方式
• 过去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总是从数据库开始,这种围绕 数据库分析设计的缺点非常明显:
• 1.分析方面:不能迅速有效全面分析需求。 • 2. 设计方面:导致过程化设计编程,丧失了面向对象
设计的优点。 • 2. 运行方面:导致软件运行时负载集中在数据库端,
系统性能难于扩展,闲置了中间件J2EE服务器处理性 能。 • 对象和关系数据库存在阻抗,本身是矛盾竞争的。
第二阶段:分析和设计分裂
• 计需求。
• 分析人员的职责:是负责从需求领域中收集基本概念。面 向需求。
• 尽管为持久领域对象提供详细注解文字说明,能够反映设 计思路,也设计了友好的用户界面。
• 这些特性都是外围,当这个软件最终交付用户使用时,差 劲程序员二次开发拓展时却依然搞得一塌糊涂,整个项目 差点失败。
通用子域:非核心领域
• 提炼核心领域,就必须剔除反面通用子域。 • 不同行业运输业 银行业 制造业都需要某种形式组织
领域模型切割
• 1.将复杂大的领域分割 成子领域。
• 2.抓住子领域的核心, 建立核心模型。
• 3.对核心模型实现灵活 性细节设计
旁门左道的快速开发
越范围的永恒不变的模型 。 • 由领域专家来定义领域模型。 • 名词==类名 动词==类中方法 服务或其他
机器人
机器人的领域模型
确定核心领域
• 大型系统中,有很多有用的组件,他们非常复杂,都 是软件成功不可或缺的,这样组件实在太多,以至于 领域模型的精髓部分变得不明显甚至被忽视。
• 不可能所有部分都进行提炼,分清轻重缓急,让领域 模型真正成为资产。
• 模型表达的“是什么”,是战略方向性,而不是”怎 么做”等技术细节。
• 设计中产生了一大堆用来实现算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描述这个问题的方法变得模糊不清。怎么做的方法 在模型中泛滥成灾,表明模型存在某种问题。
• 算法或计算非常复杂,导致设计受到了冲击,模型中 的概念变成了用“怎么做”来解释,而不是用“是什 么”表达。
领域中寻找核心模型
• 找出核心模型,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很容易地从众多支持 模型中将它区分出来,将最有价值 最体现专门知识的概 念凸显出来,核心变小。
• 让最好的程序员来处理核心模型,根据需要调整人员的配 备,尽力找出核心的深层模型,对于其他部分投入必须经 过考虑,是否能为提炼出来的核心提供支持。
模型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