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

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

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

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四器材(1)多媒体网络教室(2)自制powerpoint 课件(3)录像片段(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5)力的传感器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这里就有超重失重。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七节。

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一节,教材通过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样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他们产生的条件。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1级要求。

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生现象。

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辩清实重与视重的区别二、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展示网络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多媒体便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3、超重于失重现象有多种情况,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合作中学习4、推理分析法:物理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推理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如引导学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超重与失重产和的条件,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实验法: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好办法,因而开始引入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说学法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休辅助法、分级教学法、实验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学流程(1)播放视频:播放升降机中用弹簧称测物体的重力随升降机的上升不断变化的视频,问题:,为什么弹簧称的读数可以表示是重力的大小?弹簧称的读数测量的是什么力的大小实验:在弹簧称下挂一个重为G的重物,让学生观察弹簧称的读数,再用一个力F的弹簧称,拉力的大小等于G,观察弹簧称的读数也是G引导学生分析,弹簧称称量物体重量时,要求被测物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弹簧称量物体的重力时实际测量的时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对弹簧称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2)为什么升降机中弹簧称测量重物的重力时,会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不断变化呢?分组讨论小组甲: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小组乙: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小组丙: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大小吗?小组丁: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测量物体的重力弹簧称的读数还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吗?学生归纳出:超重产生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T—G=ma T=G+ma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在减速上升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G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G—T = ma T=G—ma在减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升降机的加速度是向上的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用弹簧称量时,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T—G=ma T=G+ma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在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的物体,与升降机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所以它所受的合力不等于0,物体自身的重力与弹簧称对物体拉力T的差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力,即:G—T =ma T=G—ma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T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此时弹簧称的读为拉力N的大小,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超重产生的条件:a 向上,F=m(g +a)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失重产生的条件: a 向下 F=m(g -a)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加速下降,a=g时,测量读数将为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实验:比较观察: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从小孔中流出;装满水的底部带有小孔的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中流出。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

2024《超重与失重》说课稿范文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章内容,涉及到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重要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力学世界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因此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和相关实物来辅助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增加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坐过山车时我们会感到超重或失重?”让学生思考并组织语言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概念讲解: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进行计算。

3、实验展示:我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坐过山车时放置一个秤称重,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同时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深化他们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4、问题讨论:我将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我会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物理课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产生原因、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作用与地位在物理课程中,《超重与失重》处于力学部分的末端,是对牛顿运动定律、重力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它为后续学习天体物理、宇航等课程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的实际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地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等;(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如使用弹簧秤、天平等工具进行实验;(4)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体现,如电梯运动、过山车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2)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原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掌握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运用问答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超重与失重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超重与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验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度等。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与热情。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重与失重定义及现象;2、了解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3、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4、利用所学,能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超重、失重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加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该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我将以探究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由问题引入思考,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体验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思想理念,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

所以本节课将用到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

2、学法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推理分析法,实验法,小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出对“超重与失重”的感性认识;引入超重失重图片,观看神州飞船的视频材料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及感觉,从而导入新课。

2、通过超失重演示仪的演示,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特点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不同状态,掌握有关公式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特点。

•掌握计算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和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

•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和探究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索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和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和公式,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计算超重和失重的方法和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与激发•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什么在坐高铁时感觉没重力?”“为什么在电梯下降时会感到重力加大?”等。

•引导学生思考,确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建立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背景知识。

2. 理论讲解与示例分析•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并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实验探究与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超重和失重的情景。

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更深入的理解。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超重和失重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 拓展与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超重和失重应用的实际例子,例如“太空站中的宇航员为什么会感到失重?”等。

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该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

2、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与实质。

(2)进一步熟练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二、说教法:为本节课教学中首先运用了实验演示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新课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方法,三: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趣味实验激发悬念演示实验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提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演示实验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

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最后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来揭示这些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1、小组实验——体验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要求学生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使他们一起向上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弹簧示数的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本质;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 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 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 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景——问题——探究——讨论”的开放式 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 的迁移能力;
粤教版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和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

《超重和失重》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力 与运动第六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 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 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 件。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一级要求。模型来源于生 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 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实践与拓展,让学生亲身 体验失重和超重的感觉。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 律,牛顿第三定律,视重,实重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谢谢大家
09科教 凌秀霞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现象

8 .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例题: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一、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学生能通过观察电梯里台秤、体重计示数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3.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二、评价任务(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学习评价量规,通过多种方式使学习评价量规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利用问题等引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规,通过学生所给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后与量规中的等级标准对比,得出学生所处等级。

比如可列出以下任务:1.通过阅读教材或观察实际情景,说出测量重力的原理2.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说出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3.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用动力学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与实质4.查阅教材等资料,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学活动设计1.演示实验:在台秤上放一木箱,箱内顶部悬挂一系有重物弹簧的弹簧,教师让重物上下震动,学生观察台秤实数的变化,并设置问题:(1)你能猜出箱子的内部结构吗(2)台秤示数什么时候最大、最小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2.小组讨论:展示视频: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或向下蹲,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学生小组讨论体重计示数变化的原因,并设置问题;(1)测体重的原理是什么(2)下蹲过程中人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3)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对人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概念,认识其本质3.联系实际:学生思考,如果在电梯上测体重,体重计的示数将如何变化,人会处于什么状态,加深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生活中有关的超重失重问题,从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4.分组实验:扎有洞眼的塑料瓶装水,先静止后自由下落,观察水流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超重与失重的角度进行解释,认识完全失重现象。

5.德育:图片展示: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水球实验;火箭发射过程,感悟超重与失重在科技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教材:《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

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

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

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和失重”。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必修 1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既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天体运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科学的解释。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2)学生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超重和失重时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解释,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2、教学难点(1)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本质的理解。

(2)在实际问题中准确判断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讲授法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产生条件以及本质等重点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该课是人教版全日制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物理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下列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 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 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2)体验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现象,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2、理解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和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为:1、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中来,并使他们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

四.教法分析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

《超重和失重》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超重和失重》。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特点和实例,以及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向上或向下的力,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2)讲解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特点: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上;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小于向下的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超重状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判断一个站在电梯里的乘客在电梯上升过程中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2)一个物体在电梯里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是处于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状态?5. 板书设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特点超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

失重: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真实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六、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在电梯里上升过程中,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增大,说明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在太空中,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没有重力作用在宇航员身上。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沪科版必修一一、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本章前四节所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根据新课标、教育新理念及学生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可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教学难点】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二、说学情
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但仍存在“超重、失重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的错误认识,从而本节课要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类比,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将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了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精神。

在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通过“神五”升空和体会超重和失重小实验引出课题,增强学生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

本环节通过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情况下测力计示数变化的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质。

本环节根据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新课程基础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环节三:深化提高
分组讨论课本中“讨论与思考”,并介绍等效重力加速度。

本环节通过练习深化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引入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环节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收获。

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环节五:布置作业
课下探讨:航天飞机中哪些实验仪器不可以使用?
本环节意在巩固本节课所学。

五、说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的原则,我设计这样的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