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常识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是什么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是什么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起源于古代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面塑的历史和原理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面塑是一种用泥土或黄土制作的陶俑。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技艺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后来的唐代,面塑被广泛应用于宫廷礼仪、宗教仪式和戏曲演出中。
宋代时,面塑进一步发展,成为民间庙会和年画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面塑已经深入人民生活,成为各地民间庆典和婚嫁仪式的必备元素。
面塑的原理是通过将面花油和面团与剪刀、刀具等工具相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面花油是面塑中最重要的材料,由糯米面、油和食用色素制成。
面团则由糯米粉或小麦粉制成,用于背景和肌肤的塑造。
面塑的制作过程分为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准备工作,二是塑造过程。
准备工作包括准备面花油、面团和工具。
面花油需要根据需要调配成不同的颜色,为面塑作品增添丰富的视觉效果。
面团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将糯米粉或小麦粉加水搅拌至成团即可。
在塑造过程中,首先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根据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
接下来,使用剪刀和刀具对面团进行切割、剪裁和雕刻,塑造出各种具体的形象,如人物、动物、花卉等。
在塑造过程中,面塑师傅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念,将面团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
面塑不仅注重形象的造型,还强调色彩的运用。
面花油的调制过程中,师傅需要准确掌握各种比例和配色技巧,以保证面塑作品的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不同的颜色和纹样的组合,能够使面塑作品更加生动、饱满。
面塑的历史和原理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古代民众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面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韵味,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面塑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材料的塑造和颜色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了面塑师傅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面塑名词解释
面塑名词解释1. 什么是面塑?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将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再用手工将其塑造成各种具有形象的艺术品。
它是一种立体的、临摹自然界或人物形象的艺术创作方式。
面塑起源于古代民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面塑的历史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人们用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再用手工塑造成各种造型。
最早期的面塑作品主要以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妖怪等形象为主题,用来供奉祭祀或作为装饰品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宋代以后,面塑逐渐衰落,但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复兴,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3. 面塑的工艺过程面塑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准备材料制作面塑的主要材料是面粉和水。
面粉需要选择质地细腻、筋力适中的优质面粉,以保证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调色剂,如食用色素,用来给面糊上色。
3.2 制作面糊将适量的面粉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成糊状物。
制作面糊时需要注意控制水粉比例,使得面糊既不会太稀也不会太干,以便于后续的塑造工作。
3.3 塑造造型将准备好的面糊放在案板上,用手工将其塑造成各种形象。
塑造时可以使用各种工具辅助,如刀子、竹签等。
在塑造过程中需要注意形象的比例、线条和细节的处理,以使得作品更加逼真。
3.4 上色装饰待塑造完成后,可以使用食用色素对作品进行上色。
上色时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均匀涂抹,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装饰物,如金箔、珠子等,进一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3.5 干燥保存制作完成后的面塑作品需要晾干,以保证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晾干的时间一般需要几天至几周不等,视作品大小和湿度而定。
晾干后的面塑作品可以用透明胶进行固定,并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存。
4. 面塑的分类面塑按照造型主题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常见的有:4.1 神话故事形象这类面塑作品主要以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妖怪等形象为主题。
面塑常见的手法有哪些原理
面塑常见的手法有哪些原理面塑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利用面粉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手工捏塑,刻画出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物品形象。
面塑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形象表现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
下面将介绍面塑常见的手法以及其原理。
一、基础手法1. 拉面法:即将面团分成一定大小的面块,然后用手捏拉成具有特定形态的面塑作品。
拉面法可以表现出面塑的立体感和丰满感。
2. 包面法:即用面块把一个或多个部位包住,然后用手捏塑成形。
包面法可以表现出面塑作品的肌肉线条和凹凸感。
3. 敲面法:即用手指或工具在面块上敲打或做凹凸刻痕,然后用手捏塑调整成形。
敲面法可以表现出面塑作品的纹理和细节。
二、特殊手法1. 搓面法:即将面块搓成圆柱状,然后用手指或工具捏塑成特定的形状。
搓面法适用于面塑作品的柔和曲线和细节表现。
2. 挤面法:即将面块挤压成细长的椭圆状,然后用手指或工具捏塑成形。
挤面法可以表现出面塑作品的柔软和流线感。
3. 描面法:即将面块按照实物或图纸的轮廓进行描摹和压实,然后用手指或工具捏塑出形象。
描面法适用于面塑作品的准确形态和轮廓表现。
以上是面塑常见的手法,这些手法可以相互结合和变化,形成更加复杂的塑造方法,以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面塑作品。
面塑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选择:面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面粉、食用色素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便于手工塑形。
面粉是一种可持续的、易获取的材料,可以通过加水、调制、搓揉等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2. 手法运用:面塑手法是面塑作品形成的基础,通过拉面、包面、敲面、搓面、挤面和描面等手法的运用,实现对面塑作品形态、线条、纹理和细节的表现。
3. 主次分明:面塑作品的主次分明是面塑形象得以立体表现的关键,通过面塑师巧妙运用手法,将主要部位刻画得更加饱满和立体感强烈,从而给人以立体感和逼真感。
4. 细节处理:面塑作品的细节处理是使作品更加生动、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第01讲:软陶面塑常识
软陶、面塑应用及产品介绍
• 设计场景
软陶、面塑应用及产品介绍
• 应用???
软陶、面塑常识
1、软陶、面塑的发展历程 2、软陶、面塑应用及产品介绍 3、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4、工具认识及使用方法
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 软陶材料
组成: 聚氯乙烯PVC+无机填料混+软化剂+稳定剂+ 润滑剂+着色剂+固色剂;需要烤制定型。
• 面泥调色
规律: 任何两种或多种混合都会得出介于混合原色直 接的一个颜色,颜色越混合色泽越暗淡
软陶、面塑常识
1、软陶、面塑的发展历程 2、软陶、面塑应用及产品介绍 3、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4、工具认识及使用方法
工具认识及使用方法
• 常用工具-不锈钢丸棒
【适用于】: 可以用来制作眼睛眼窝,做树真花、压弧度、 做凹槽、擀碾、压进模具等用途
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 软陶颜色
标准颜色: 目前标准色有69种,其中最常用的颜色有黑、 白、红、蓝、黄、绿、肤色等7种。
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 软陶颜色
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 软陶调色
规律: 任何两种或多种混合都会得出介于混合原色直 接的一个颜色,颜色越混合色泽越暗淡
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 面塑材料
组成: 面粉+糯米粉+甘油+盐+蜂蜜+防腐剂+水调匀后上 蒸锅蒸制而成,之后调制喜欢的颜色,面泥需要 塑封保存;作品自然风干,可长时间存放。
软陶、面塑原材料认识
• 面塑配方
序号 原料名称 重量(g) 作用 备注
1 2 3
面粉 糯米粉 甘油
1000 250~300 100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面塑
艺术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 、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 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一起观赏一下京派面塑。
动手玩一玩。 没有面塑材料可以用彩泥或者太空泥代替
感谢 聆 听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
面塑
什么是面塑
面塑的起源 面塑的特点
面塑与习俗
什 么 是 面 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 、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 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 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 、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 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 象便脱手而成。
面塑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 1、颜色丰富; 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 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 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 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 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
……
面塑起源
说起面塑的起源,其实很平常。我国古代民间很多地 方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 、“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 般 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 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 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 人 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 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 的传统民间工艺。
面塑的基本手法
面塑的基本手法
1、搓:两个手的手心相对,把面放在手掌中间,手指伸直并拢,双手来回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搓的作用是面团变成长条形或是圆柱体,用不同的方法搓,还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搓的时候两只手各部分用力均匀,那么搓板出的圆柱体就两头一样粗细,如果一头用力一头轻,那么搓出的圆柱就一头粗一头细,如果用拇指的食指搓,还可以把面团搓成像线一样的细条。
2、捏:这里的捏主要是拇指和其它手指相向用力的动作。
一般以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向用力为主,无名指和小指起辅助作用。
捏是面塑制作的主要手法之一,一般来说,用捏的方法可以做出所需要的任何一种形状。
3、团:和搓的动作比较接近。
搓是双手作来回运动,而团是双手手心相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
团的结果一般是把面加工成球的形状。
4、压:压是两手手心相对,把面放在中间,手掌或手指相互用力,把团状或块状的面加工成扁扁的开关的动作。
也可以把面放在垫板上,用一只手向下压,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
面塑名词解释
面塑名词解释一、介绍面塑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手工的方法塑造出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艺术品。
面塑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唐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面塑艺术作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面塑的主要用途面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多种不同的用途。
下面是面塑主要的用途:1. 庆典活动面塑在庆典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喜欢用面塑制作各种形状的动植物、神仙、福神等作品来装饰家居,寓意吉祥如意、欢乐祥和。
这些面塑作品既可以摆放在室内,也可以摆放在庭院或街头巷尾,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2. 传统舞台表演面塑在传统舞台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声、戏曲、豫剧等文艺形式中,演员经常使用面塑面具。
面塑面具制作精巧,能够根据角色的特点来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增强角色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3. 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塑也被应用于丧葬仪式中。
人们相信面塑能够护送亡者灵魂到达黄泉世界,消除冥界的困难和灾难,使亡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和幸福。
因此,面塑在丧葬仪式中常被用于制作神像和往生图,以表达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祈愿。
三、面塑的技艺和工具面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艺,有其独特的技艺和工具。
以下是面塑的相关内容:1. 面塑技艺面塑技艺主要包括面团制作、塑造和装饰这三个方面。
面团制作是面塑的基础,需要掌握适量的水分和面粉,搅拌均匀形成面团。
塑造是将面团进行薄片、细丝、圆饼等形态的手工塑造,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形状的制作方法。
装饰则是在面塑作品上进行细节的处理,如用色彩、表情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面塑工具面塑所需的工具简单易得,主要包括面粉、水、模具和刻刀。
面粉和水是制作面团的主要原料,模具可以帮助塑造出更复杂的形状,而刻刀则用于给面塑作品进行细节的刻画。
四、面塑的发展与创新面塑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面塑开脸注意事项
面塑开脸注意事项面塑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工艺艺术,开脸是面塑中的一种技巧,通过雕刻面塑形象的眼、鼻、嘴等部位,使其形成生动而具有情感表达的面容。
开脸技法乃是面塑中的高难度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专注度。
开脸是面塑中最关键的一环,需要细致入微地雕刻每一个细节。
工匠在进行开脸之前,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集中注意力,提前规划好操作步骤和方案,以保证最终作品的效果。
其次,需选择合适的原料与工具。
作为面塑的一种特殊技法,开脸需要选用适合的原料和工具。
原料要选择柔软易塑性的黏土或面塑糊,以便更容易地进行雕刻和塑造。
工具方面,可使用小刀、雕刻刀、针等细致的工具,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精细雕刻。
第三,需要掌握基本的面塑基础知识。
在开脸技法中,了解面塑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面塑的手法、面塑的构图规律、面塑的表情表达等基本知识。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开脸技法的操作。
第四,要注意细致入微的雕刻与塑造。
开脸是一项考验工匠细致耐心的技法,需要将面塑的眼、鼻、嘴等表情特征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在进行雕刻和塑造时,要特别注意每一个细节,力求达到精准准确的效果。
通过逐渐调整和修饰,使面塑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
面塑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学习和锤炼的手艺,开脸技法更是其中的一项高难度操作。
在雕刻开脸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工匠需具备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勇于面对挑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开脸技法。
总之,开脸是面塑中一项关键而高难度的技法,需要工匠具备良好的心态、选择合适的原料和工具、掌握基本的面塑知识以及细致入微的雕刻和塑造技巧。
在坚持不懈的实践中,工匠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开脸技术水平。
通过这种方式,面塑作品可以更加真实生动,展现出更多的艺术魅力。
春节的民间传统面塑艺术
春节的民间传统面塑艺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们欢聚一堂、热闹庆祝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面塑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面塑艺术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着中国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寓意的追求。
一、面塑的起源与历史背景面塑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的面塑艺术最早是用来装饰古建筑,在民间,面塑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和庆祝节日。
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面塑的制作过程面塑是一种雕刻艺术,通过塑造面团来表现各种形象,如人物、动物、花卉等。
制作面塑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包括准备材料、调制面团、捏塑造型、上色润饰等。
面塑艺人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手艺,才能创造出栩栩如生、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三、面塑的寓意与象征面塑作品往往寓意着吉祥、美好的祝愿,代表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祈祷。
例如,面塑金鱼寓意着财富和吉祥,狮子面塑象征勇猛和威严,而面塑花卉作品则代表着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些丰富的寓意赋予了面塑艺术独特的魅力。
四、面塑在春节的应用春节是中国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也是面塑艺术发扬光大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面塑作品,如面塑灯笼、面塑舞狮等,用以装饰家庭和街道。
这些面塑作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为喜庆的节日增添了热闹欢快的气氛。
五、面塑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广泛,面塑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许多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面塑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他们组织展览、培训班以及交流活动,致力于将面塑艺术传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六、结语面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在春节期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节日庆祝活动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通过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面塑艺术的魅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在线预览
♦ 第五章 面塑
♦ 第一节 面塑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面塑的种类 ♦ 一、面花 ♦ 二、面人 ♦ 第三节 面塑的制作工艺 ♦ 第四节 面塑艺术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面塑的起源与发展
♦ 一、面塑概述 ♦ 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
“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 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 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
作人内心而出,大小可改,神态可异, 色彩更是可随自己喜爱而各不相同。
♦ 制作:四步: ♦ 第一步是和面 ♦ 第二步便是制作 ♦ 第三步是入笼蒸 ♦ 第四步为着色
♦。
面塑海神“圣虫”
婚庆面塑鸳鸯
♦ (二)山西面花 ♦ 题材: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
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 堂红”、“巧公巧母” 等等。
♦ 一、面花:
♦ 文化语义:面塑艺术在我国已有一千多的历
史,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常 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人们为了 祈求风调雨顺保平安,用面捏成猪羊,来代 替宰杀的动物敬天地供鬼神,这就是山东面 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面花类的面塑作品 多以圆雕造型为主,线条圆润流畅、删繁就 简、高度概括,更大幅度地追求神似,大都 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
♦ (一)胶东面花
♦ 种类:面灯、巧饽饽、面老虎
♦ 题材:小型人物之外,还有各种动物
及花卉,花样之多,真是令人目不暇 接,数不胜数
♦ 艺术特色:
♦ 莱州面花讲求的是线条的柔美,面花多
为纤细轻盈,鸟雀之羽无论是描摹或者 刀剪之下都有风吹可动之感。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课件PPT
第三节 面塑的制作工艺
一、面塑配方 配料:面粉250克,糯米粉100克,盐30克,防
腐剂30克,开水适量,蜂蜜25克,(香油)甘油25 克。
制作:将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 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
四、幼儿园面塑活动的特点
2.中班阶段(4-5岁)。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 上,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中班初期,他们 主要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表现事物,成为浮雕式 作品。在中班后期的幼儿面塑活动中,由于幼儿对 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的 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同时 还学会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他 们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花馍、老 虎、船点、花篮)
四、幼儿园面塑活动的特点
3.大班幼儿(5-6岁)。大班幼儿塑造、表现主题的 技能,都逐步发展起来,运用面塑表现情感的 能力也大大提高。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 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能熟练 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因此他们的表现欲望更强烈,喜欢用面塑表达 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大班后期,经过教师 的引导,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物体的主要 部分,比如棒上面塑。作品整体性,故事性,场 景化(《西游记》人物、《小蝌蚪找妈妈》故 事)
五、幼儿园面塑活动的开展
2.中班:中班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半立体造型意 识,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事 物的简单情节、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 系.可结合幼儿喜欢饲养的小动物进行描述、交流。 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 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而使幼儿感 悟小动物的神态、动作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 运用塑造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1.小班阶段(3-4岁)。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 原始性体验、感知阶段。由于这个年龄幼儿的手部 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在 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面,在 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自己塑造的形 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进行命名。在小 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转为有意义的 尝试。他们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要做个什么,然后 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 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 的物体形象。(水果、蔬菜、卡通动物)
老北京绝活儿——面塑
老北京绝活儿——面塑老北京绝活儿——面塑老北京城“面塑”,也叫“面人”,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
它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塑成的人物、禽兽、花卉等,流传于中国各地,尤以北京地区最为闻名。
面塑来自民间,《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糊、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媚,谓之‘子推燕’。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也有记载:“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挂田禾之上,号日:‘挂地头’。
”这里所述的枣糊、飞燕、面果,都是用熟面或生面捏后蒸熟的面塑祭品、供品。
到清末、民初,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用寿桃、寿面作为供品、寿礼陈设。
还有一种“胡食楼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面塑,在一座三层三面的木制楼于里,把蒸熟的馒头放在各层楼面里,在每个馒头周围塑捏些戏剧人物作为装饰。
还有一些人家的小孩满周岁时,姥姥家要用白面做的小寿桃,堆垒成一个大寿桃,并在大寿桃顶端做一个“麒麟送子”的面人。
面塑最盛的季节则是农历过年时,每家每户捏塑的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应有尽有,面塑上着大红大绿颜色,以及金粉、银粉色,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而且还可以食用。
旧时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云观、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蟠桃宫等庙会上,常有许多敲糖锣的摊贩,其中有不少是捏面塑的。
起初,都是些插棍面塑,多捏些孙悟空、猪八戒之类,走街串巷,供孩子们买玩。
后来、由于面塑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技艺的不断提高,将所捏面塑脱掉棍子,立起来置于或圆或方的玻璃盒内,改造成为名符其实的精美艺术品了。
6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展出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耍过的面塑。
这些面塑全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艺术水平极高,而且几十年中不裂不蛀,这是当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北京面塑。
面塑已成为北京民间工艺的“一绝”,它在北京土生土长,且日益得到发展,逐渐形成厂不同的流派风格,最著名的有“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等。
“面人汤”,即汤子博。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课件PPT
第四章 泥工制作
二、所用的材料和工具
制作黏土手工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黏土、超轻土, 常用的工具主要有划边工具、花边工具、抹平工 具及刻画工具, (一)划边工具 使用划边工具根据需要划出各种轮廓。 (二)花边工具 使用花边工具根据需要切出花边的形状。 (三)抹平工具 在制作黏土手工时抹平工具很常用,用于手工作 品各部位的连接处抹平,例如裙子和身体的连接 抹平,也可以用于小细纹的抹平。 (四)刻画工具 在制作黏土手工时刻画工具很常用,用于刻画出 作品的嘴巴、头发、牛仔裤的边缝线及各种花纹。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
莒县店子集街道中心幼儿园 刘卫娟
第一节 面塑的起源与发展
一、面塑的起源和发展
源起:面塑艺术在我国已有一千多的历史,古代,天灾人祸几乎 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保平安,用面捏成猪羊,来代替宰 杀的动物敬天地供鬼神,民间在年节及红白喜事上用面做花,鸟, 鱼虫,人物等祭祀。这就是最早的面塑艺术了。不管是节庆风俗, 还是红白喜事以及宗教活动都用面塑作礼品和供品,由于它实用 方便,省才省力,制作可难可易,感染力强,便于普及。
四、幼儿园面塑活动的特点
1.小班阶段(3-4岁)。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 原始性体验、感知阶段。由于这个年龄幼儿的手部 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在 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面,在 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自己塑造的形 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进行命名。在小 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转为有意义的 尝试。他们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要做个什么,然后 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 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 的物体形象。(水果、蔬菜、卡通动物)
逐渐地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 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 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如今,面塑艺术已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受到重视,从而迈入了艺术殿堂,这就是面塑。
民间面塑介绍
民间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汉族民俗艺术之一,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
面塑在汉族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重视”,且落身于广大的汉族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汉族民间艺术之林。
起源汉族民俗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功能春节汉族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选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将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面塑相关概念
面塑相关概念
1.面塑概念:面塑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手工艺品,是用面粉制成各种形状的食品或工艺品。
2. 面团:面塑的基础是面团,面团是由面粉、水、盐等原材料混合而成的。
3. 擀面:擀面是将面团擀成薄片的过程,擀面拉出来的面片要均匀、厚薄适中。
4. 塑形:塑形是将擀好的面片按照设计要求塑造成各种形态的过程,需要手指和小刀等工具进行操作。
5. 烘焙:烘焙是将塑好的形状放入烤箱或锅里烘烤,烤的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不同的形状和材料来调整。
6. 常见的面塑品种:花灯、面人、面盆、面鼓、面狮子、面壶等。
7. 面塑的意义:面塑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出民俗、历史、审美等方面的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 1 -。
总结面塑知识点
总结面塑知识点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面塑的记载。
面塑也被称为“面花”或“面雕”,它是一种利用面粉加工而成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
最初,面塑是在节日和庆典上进行表演的技艺,如年画、灯彩、木偶等形式。
后来,面塑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
面塑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制作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和形态,如花鸟鱼虫、人物、动物等。
在面塑中,人物形象是最具有观赏性的,通常是塑造出各种形态的人物、如戴着花帽的农民、端着打扮靓丽的姑娘等。
而在工艺品中,面塑也能够塑造出各种寓意深刻的图案,比如脸谱、八宝图等。
面塑的工艺技术也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搅面、造型、涂色等流程。
在搅面环节中,首先需要将面粉和水等混合搅匀,然后再按需添加不同的色素和调料,通过不同的搅拌方法,可以搅出各种不同的面塑彩泥,如红、绿、蓝等。
在造型环节中,面塑艺人需要将面粉彩泥放在手上,通过捏、模和拉等方式进行成型,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而在涂色环节中,通过在面塑作品上刷上各种颜色的颜料,可以使作品更加逼真栩栩如生。
在中国古代,面塑艺人通常从小开始学习面塑的技艺,通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面塑工艺师。
而在现代,面塑技艺也得到了更多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由于面塑制作工艺繁琐、技术难度较高,所以面塑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保护。
除了在中国,面塑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如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在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面塑作为一种充满艺术感和创造力的手工艺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喜爱。
总的来说,面塑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手工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其制作技艺也非常繁琐和精湛,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
面塑所塑造的形态多样,富有观赏性,能够为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同时,面塑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因此,对于面塑这一传统手工艺术形式,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让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手工艺「面塑」
民间手工艺「面塑」
张宝琳,1970年师从郎绍安学习捏面人。
他学艺刻苦,认真钻研,技艺不断长进。
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工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6年获北京市文联颁发的“北京市第三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2007年获北京市文联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称号。
五十六个民族
面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
是一种用糯米粉或精面粉为原料
捏塑动物人物形象的手工艺
它的特点是生动活泼活灵活现
展现历史人物和美好的生活
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十六个民族局部
惜春作画
面塑艺术的制作特点是:
“一印二捏三镶四滚”
基本技法包括:
揉捏揪挑压搓滚-
碾剁抜接切填补延展等。
惜春作画局部
太液池冰嬉图
仿翡翠千手千眼佛
仿翡翠千手千眼佛局部
张宝琳的面塑作品追求形神兼备
造型舒展色调鲜艳协调
承续了北京面塑艺术精巧典雅的优良传统。
面塑常识——精选推荐
⾯塑常识⾯塑,俗称“捏⾯⼈”。
它以糯⽶⾯为主料,调成不同⾊彩,⽤⼿和简单⼯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的形象。
⼭东⾯塑起源于菏泽,⾄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塑艺⼈“只为谋⽣故,含泪⾛四⽅”,挑担提盒,⾛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种⼩玩意⼉,是不能登上⼤雅之堂的。
如今,⾯塑艺术作为珍贵的⾮物质⽂化遗产受到重视,⼩玩意⼉也⾛⼊了艺术殿堂。
捏⾯艺⼈,根据所需随⼿取材,在⼿中⼏经捏、搓、揉、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头⾯,披上发饰和⾐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的艺术形象便脱⼿⽽成。
婀娜多姿、⾐裙飘逸的美⼥、天真料漫的⼉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们喜爱的⼯艺美术品。
【⾯塑的特点】⾯塑艺术的特点是“⼀印、⼆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的胸、武的肚、⽼⼈的背脊、美⼥的腰。
⾯塑体积⼩、便于携带,⼜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外国旅游者在参观⾯⼈制作时,都为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的⼈物形象所倾倒,交⼝赞誉,称北京⾯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次完成;2形象逼真,⾊彩鲜艳;3作品可⼤可⼩,制作精细;内涵丰富!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塑的常⽤⽅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塑常⽤到的颜⾊有;红⽩黄蓝⿊⾁⾊等【⾯塑的起源】捏⾯⼈真正始⾃何时已不可考。
但从新疆⼟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的⾯制⼈俑和⼩猪来推断,距今⾄少已有⼀千三百四⼗多年了。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也有记载:“以油⾯糖蜜造如笑靥⼉。
”那时的⾯⼈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
⽽民间对捏⾯⼈还有⼀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料制成⼈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之道——面塑
面之道——面塑
重拾指尖力量
看着下面这些模型是不是觉得特别栩栩如生,有想要收藏的冲动?
其实,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的起源是从面食开始的,最初山西人民只是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其实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
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
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
以示节日喜庆,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工精致,形象生动,将面塑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被称为“可以食用的艺术品”。
花馍猪头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
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
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
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
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
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
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
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
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
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
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
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
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
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
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
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
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
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
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