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小麦蚜虫为害损失调查

小麦蚜虫为害损失调查

河南农业2016年第10期(上)害田块4块共16块, 适期防治田3块共12块,调查蚜虫危害和产量情况。

小麦蚜虫危害田根据蚜虫密度结合目测,设定危害程度如下:重度危害:小麦大部分不能抽穗,有些植株提早枯死;中度危害:小麦明显枯黄但能抽穗,穗头小,穗数少,结实较少;轻度危害:危害表现不明显,生长基本正常。

实际测量各代表田块重度、中度、轻度危害面积;不同危害程度类型按5点取样,每样点2m 2共10m 2小麦分别收割、脱粒、去杂、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适期防治田也按10m 2单收、晒干、称重,计算每667m 2产量。

4个调查点以点为单位统计2.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面积平均比率分别为6.01%、11.9%、82.09%。

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面积离平均数差距分别为±3.12个百分点、±5.16个百分点、±9.01个百分点,表明小麦蚜虫受害田之间,不同受害程度面积比率随机性变化较大。

3.小麦蚜虫危害田,重度、中度、轻度每667m 2平均产量为138.7kg、400.4kg、697.6kg,重度比轻度相差80.1%,中度比轻度相差42.6%;调查点之间重度、中度、轻度产量分别存在±27.92个百分点、±14.15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的离平均数差距,表明小麦蚜虫在同一块麦不同程度受害面积比害田每667m 2平均产均产量为741.5kg。

小田每667m 2平均减产15.2%。

表明小麦防统治,方能避免小麦蚜虫发生成灾,对农业生产安全、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西平县小麦生产中,蚜虫危害不仅有本地虫源的作用,还有外来迁飞性虫源的作用,为害盛期是返青拔节期和小麦穗期,穗期为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尤为严重。

保灌浆、增粒重为穗期蚜虫防治的目的,防治不及时或措施失当,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后果,严重威胁到小麦安全生产,应引起高度重视。

蚜虫孤雌生殖实验报告

蚜虫孤雌生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蚜虫的孤雌生殖现象。

2. 探讨蚜虫孤雌生殖的生物学意义。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蚜虫(种类:桃蚜)、植物(桃树)、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酒精、棉签、剪刀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电子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将桃树上的蚜虫用剪刀剪下,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酒精消毒,然后用棉签轻轻刷洗,去除蚜虫体表污物。

2. 孤雌生殖观察:将处理好的蚜虫放在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定在25℃,湿度设定在60%。

每天观察蚜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孤雌生殖现象。

3. 蚜虫卵的观察:在蚜虫繁殖过程中,观察蚜虫产卵情况,记录卵的数量、形状、颜色等特征。

4. 蚜虫若虫的观察:在蚜虫繁殖过程中,观察若虫的孵化情况,记录若虫的数量、形态、生长发育情况等。

5. 蚜虫成虫的观察:在蚜虫繁殖过程中,观察成虫的繁殖情况,记录成虫的数量、生长发育情况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孤雌生殖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蚜虫在无雄虫交配的情况下,仍能繁殖后代,表现为孤雌生殖现象。

孤雌生殖的蚜虫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2. 蚜虫卵的特征:孤雌生殖的蚜虫所产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为淡黄色。

卵的数量较多,每个蚜虫可产卵20-30粒。

3. 蚜虫若虫的特征:孤雌生殖的蚜虫若虫孵化后,呈绿色,体型较小,比正常蚜虫的若虫稍小。

若虫生长发育迅速,约5-7天即可成熟。

4. 蚜虫成虫的特征:孤雌生殖的蚜虫成虫呈绿色,体型较小,比正常蚜虫的成虫稍小。

成虫生长发育迅速,约10-15天即可成熟。

5. 孤雌生殖的生物学意义:孤雌生殖是蚜虫在无雄虫交配的情况下,仍能繁殖后代的一种繁殖方式。

这种繁殖方式具有以下生物学意义:a. 提高蚜虫的繁殖速度,使蚜虫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数量。

b. 使蚜虫在无雄虫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 使蚜虫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仍能生存繁衍。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蚜虫的孤雌生殖现象,并对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病虫害调查报告

病虫害调查报告

病虫害调查报告病虫害调查报告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仅提供氧气和食物,还能美化环境。

然而,植物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病虫害调查。

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公园和农田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植物进行观察和采样。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种常见的病虫害,包括霜霉病、蚜虫和螨虫等。

首先,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植物叶片上的白色粉末状物质,这是霜霉病的典型症状。

霜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白色粉末是由霜霉菌的孢子组成的。

这种病害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中较为常见,因此,在管理植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植物周围的通风和干燥。

其次,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植物上有大量的小型昆虫,这些昆虫被称为蚜虫。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们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蚜虫通常聚集在嫩叶和花蕾上。

为了控制蚜虫的繁殖,我们可以采用物理和生物控制的方法,如喷洒肥皂水或引入天敌昆虫。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植物叶片上有微小的红色动物,它们是螨虫。

螨虫是一类微小的节肢动物,它们以植物的细胞汁液为食,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斑和枯萎。

螨虫的繁殖速度很快,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感染,将对植物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螨虫的繁殖,我们可以采用化学和生物控制的方法,如喷洒杀虫剂或引入捕食性昆虫。

通过这次病虫害调查,我们对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意识到,病虫害不仅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威胁,还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管理,以保护植物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在管理植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合理的灌溉、适当的施肥和定期的病虫害监测。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总之,病虫害是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于蚜虫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蚜虫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蚜虫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蚜虫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作物产生严重的危害。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调查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调查
研 究, 现整理如 下:
小麦蚜虫是阜 阳市小麦 的主要害 虫之一 。严重发 生年 份, 不
2 . 麦蚜的 田间消长与气 候条件 的关系 2 . 1 春季气温偏 高, 利于麦蚜早发 3 ~4月份气 温偏高, 利 于麦蚜种 群量增加 , 麦 蚜发生 早 、 为 害重 , 并为后 期的发生积 累了虫源 。 如 1 9 9 5 年 3 、 4月份气温较常
小 麦蚜 虫发 生规 律调查
宋 振 字
( 安 徽 省 阜 阳市 农 技 推 广 中心 , 安徽阜阳 2 3 6 0 6 9 )
摘 要: 通过 田间调 查, 笔 者 摸 清 了阜 阳 市 小 麦 蚜 虫发 生 种 类 , 前 田间蚜量一直较 少, 进 入 4月上 、 中旬 , 田间蚜量 开始 增多 , 有
旬百株蚜量显著增加 , 为害盛期在 5月 5日至 1 5日, 以后虫量逐 渐下 降。个别发生较迟年份 , 危害高峰期集 中于 5月 中旬 。
1 . 2麦 田蚜 虫在 植株 上 分 布 及 其 变 化

古{ I I I
垂 直 分 布( % )
叶 片 分 布( % )
盯 邛棚
苗 期返 青 期 蚜 虫拔 节 期
田 间分 布 及 迁 飞 规 律 , 对, J 、 麦 蚜 虫在 田 问消 长 规 律 与 气 候 条 件 进 翅 蚜 比例 较 高 , 占 田 问 总蚜 量 i 0 % 左右, 为 麦 蚜 迁 入 麦 田期 。 行 了初 步 分析 。
1 . 3 . 2 5月上旬 为第二峰期 。此 间, 麦蚜在 田问扩散 , 麦 田单
株虫量和有蚜株数进一步增加, 是穗 期 蚜 虫 的为 害 盛 期 。
关键调 : 小麦蚜 虫; 发 生; 为害

月季蚜虫防治研究报告

月季蚜虫防治研究报告

月季蚜虫防治研究报告---------- 月季蚜虫防治研究课题小组一、研究背景春天来了,学校的月季都开花了,非常漂亮。

但我们在欣赏这美丽的月季时,却发现月季上爬满了绿色的小虫,后来问了老师才知道这叫蚜虫,是一种害虫。

那么蚜虫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呢?它该如何防治呢?……一时许多的问题在我脑海中形成,于是我就约了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决定对月季蚜虫进行研究,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让月季长的更加旺盛,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二、研究目的1、了解月季蚜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查找有关的防治方法,并寻找最有效、最环保的防治方法;3、尝试自己配比溶液,进行蚜虫防治。

4、消灭学校的月季蚜虫。

三、研究过程5、成立研究小组,做好分工安排;6、查找资料,请教专家;7、选择几种防治方法,进行实验;8、尝试自己配比溶液,进行防治实验;9、通过实验,选择最有效、最环保的防治方法进行全面防治;10、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心得。

11、推广研究成果。

四、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和掌握了以下一些情况:1、月季蚜虫的特点及危害蚜虫俗称腻虫、蜜虫等,属同翅目、蚜科。

蚜虫的种类很多,通常有绿、黄、黑、茶色之别,为害月季、石榴、菊花、栀子等花卉。

月季蚜虫主要为绿色。

它们聚集在植株的芽、嫩叶或嫩枝上。

无休止吮吸着汁液,为害芽心和花瓣。

被害的植株枝叶发黄变形,花蕾败坏,花期缩短,花容减色,严重时会使植株萎蔫死亡。

2、蚜虫的防治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很多蚜虫的防治方法,根据环保和不用农药的原则,我们从中选择了四种方法进行研究实验。

防治方法:(1)用鲜辣椒或干红辣椒50克,加水30-50克,煮半小时左右,用其滤液洒受害植物。

(2)用洗衣粉3-4克,加水l00克,搅拌成溶液后,连续喷2-3次,防治效果达100%。

(3)用“风油精”加水600-800倍溶液,用喷雾器对害虫仔细喷洒,使虫体上沾上药水。

(4)将洗衣粉、尿素、水按1:4:100的比例,搅拌成混合液后,用其喷洒植株。

花卉病虫害蚜虫实习报告

花卉病虫害蚜虫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花卉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花卉的产量和品质。

蚜虫作为花卉病虫害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其繁殖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给花卉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提高我们对蚜虫的认识和防治能力,我们组织了本次花卉病虫害蚜虫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蚜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繁殖特点。

2. 掌握蚜虫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蚜虫形态特征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观察了蚜虫的形态特征。

蚜虫体型微小,一般为绿色、黄色、红色等,体长约为1-2毫米。

蚜虫的头部呈半球形,触角细长,口器为刺吸式。

蚜虫的腹部扁平,有翅或无翅,足细长。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蚜虫分泌的蜜露,对花卉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2. 蚜虫生活习性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蚜虫的生活习性。

蚜虫以成虫和若虫的形态在花卉上刺吸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卷曲、生长不良。

蚜虫繁殖速度快,一年可繁殖多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此外,蚜虫还传播病毒,对花卉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3. 蚜虫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降低蚜虫的发生;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虫源;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或使用蚜虫趋光性进行物理防治。

(3)生物防治:利用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等,进行生物防治。

(4)化学防治:在蚜虫发生初期,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如吡虫啉、噻虫嗪等。

四、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蚜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1. 蚜虫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 在防治蚜虫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蚜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 实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让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蚜虫孤雌生殖实验报告

蚜虫孤雌生殖实验报告

蚜虫孤雌生殖实验报告引言蚜虫被广泛研究,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是指蚜虫的雌虫在没有与雄虫交配的情况下,通过产生无性后代来繁殖。

这种生殖方式为研究者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便于探究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过程。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分析蚜虫孤雌生殖的效果及特点。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一种常见的蚜虫品种,收集大量的孤雌雌虫。

2. 实验设备: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和实验操作台。

3. 实验操作:将孤雌雌虫放入适宜温度和湿度的实验环境中。

观察和记录蚜虫产卵、发育和繁殖过程。

结果与讨论产卵和孵化过程观察观察发现,孤雌蚜虫会通过特殊的方式产卵。

产卵时,雌虫将其后部弯曲,释放出一颗透明的卵。

这颗卵通常呈现椭圆形,直径约为0.3毫米。

通过放大镜的观察,可以看到卵表面上有细小的纹路。

孵化过程中,卵逐渐变大,并出现黑色的眼点。

大约在孵化后的24小时内,卵壳破裂,孵化出一只幼虫。

幼虫身体色泽淡黄,透明度较高。

在孵化后的几个小时内,幼虫表皮逐渐变亮,身体开始蜕皮。

幼虫发育和繁殖观察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身体颜色由透明变得鲜亮,外表逐渐和成虫相似。

在发育阶段,幼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通过吸取充裕的营养来促进生长。

随着幼虫的成长,它们快速发育并逐渐完全长成。

当成虫长成后,它们会进行繁殖。

这时,雌虫开始产卵。

观察到,在较短时间内,每只成虫雌虫可以产下许多卵,高达数十到上百颗。

孤雌生殖效果观察实验观察发现,蚜虫的孤雌生殖效果显著。

使用孤雌雌虫作为初始种群,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增加种群数量。

由于蚜虫的快速繁殖能力,种群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这是因为孤雌雌虫产下的卵能快速孵化,并能通过孤雌生殖的方式继续繁殖。

生殖特点与适应性蚜虫的孤雌生殖为其适应不利环境的策略之一。

在人为控制下的实验室环境中,蚜虫无需交配就能迅速繁殖。

这种生殖方式减少了交配带来的能量消耗,提高了繁殖效率。

另外,孤雌生殖方式也减少了遭受捕食者袭击的风险。

此外,蚜虫孤雌生殖的特点在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排查虫害隐患报告表格

排查虫害隐患报告表格

排查虫害隐患报告表格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地点:某农田
虫害类型:蚜虫
虫害严重程度:中度
观察结果:
1. 发现蚜虫在某农田的作物上大量繁殖,主要集中在底部叶片和嫩芽上。

2. 叶片上出现大面积黄斑,叶尖开始干枯、卷曲,导致光合作用受阻。

3. 部分嫩芽被蚜虫吸食后,出现畸形生长,威胁到作物的正常发育。

4. 在蚜虫繁殖的作物旁观察到大量蚂蚁活动,蚂蚁可能在保护蚜虫。

建议措施:
1. 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选用无毒、低毒或生物防治方法进行喷洒,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 定期清除作物底部落叶,以减少蚜虫栖息地。

3. 加大对作物的肥料补给,提高作物的抵抗力,减少蚜虫的侵害。

4. 防止蚂蚁与蚜虫的共生关系,可通过设置障碍物或喷洒含毒性对蚂蚁有害的杀虫剂,降低蚜虫的繁殖速度。

实施计划:
1.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将提供无毒、低毒或生物防治方法进行喷洒。

2. 每周定期清除作物底部落叶,保持田间环境清洁。

3. 按照作物需求,加大肥料补给量。

4. 针对蚂蚁问题,在田地周边设置障碍物或进行喷洒含毒性对蚂蚁有害的杀虫剂。

注意事项:
1. 对于药物的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剂量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或作物伤害。

2. 在喷洒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人体健康,佩戴好防护设备,避免吸入药物残留物。

3. 定期观察作物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防治措施,确保蚜虫的防治效果。

此报告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妥善使用相关药物和化学品,确保环境和作物的安全。

虫害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虫害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虫害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虫害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调查目的:了解当前农田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为防控虫害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背景:近年来,农田虫害频繁发生,给农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了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利益,需要对虫害现状进行全面了解。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样本选择:从农作物主要分布地区抽取了20个样本地,每个样本地选择了10个农户进行调查,共计调查了200个农户。

三、调查结果1. 虫害种类及分布:调查发现,农田虫害主要有蚜虫、螟虫、飞虱等。

其中,蚜虫分布最广,螟虫主要分布于玉米地区,飞虱主要分布于水稻地区。

2. 危害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

蚜虫主要危害大豆、黄瓜等蔬菜作物,危害程度较轻;螟虫主要危害玉米,危害程度较高;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危害程度中等。

3. 防控措施: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户采取化学控制虫害的方式,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少数农户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引入天敌来控制虫害。

但是由于农民对农药使用不当和缺乏科学防治知识,结果导致虫害防控效果不佳。

四、问题分析及建议1. 种植结构单一,易造成虫害的大规模暴发。

建议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采用轮作休耕或间隔种植等措施,减少虫害的发生。

2. 加强农民的科学防治知识培训。

组织专家团队为农民提供农药使用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减少虫害的危害。

3.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引入天敌来控制虫害,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建立健全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定期监测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预警并提供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虫害的损失。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农田虫害现状,虫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虫害对不同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

在防控虫害方面,农民还存在知识匮乏和方法不当的问题。

因此,加强科学防治知识培训,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立健全的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是解决农田虫害问题的关键。

观察蚜虫实训总结报告单

观察蚜虫实训总结报告单

一、实训背景为了深入了解蚜虫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为害规律,提高我们的昆虫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我们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进行了蚜虫观察实训。

本次实训在XX农业大学昆虫实验室进行,由XX教授担任指导教师。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蚜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 掌握蚜虫的鉴定方法和分类;3. 了解蚜虫的为害规律和防治措施;4. 提高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蚜虫形态特征观察本次实训我们观察了多种蚜虫,包括菜蚜、棉蚜、桃蚜等。

通过对蚜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我们了解到蚜虫具有以下特点:(1)身体微小,长2-8毫米,呈圆柱形;(2)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较小,胸部较宽;(3)触角丝状,着生于头部前端;(4)复眼小,单眼无;(5)口器发达,为刺吸式口器;(6)腹部有多个节,每节两侧有气门;(7)雌蚜有翅或无翅,雄蚜无翅。

2. 蚜虫生活习性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蚜虫具有以下生活习性:(1)寄主广泛,主要寄生于植物叶片、嫩茎、花蕾等部位;(2)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为食;(3)繁殖能力强,一年可繁殖多代;(4)雌蚜有胎生现象,可产生无性后代;(5)有翅蚜可迁移至其他寄主植物上繁殖;(6)对寄主植物有选择性,喜食嫩绿部分。

3. 蚜虫为害规律及防治措施蚜虫对农作物的为害主要表现为:(1)造成叶片黄化、卷曲、枯萎;(2)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3)传播病毒病。

针对蚜虫的为害,我们总结了以下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选育抗蚜品种、清除田间杂草;(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3)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合理用药。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蚜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为害规律,为今后的昆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蚜虫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措施。

蚜虫天敌调查报告

蚜虫天敌调查报告

蚜虫天敌调查报告蚜虫天敌调查报告引言:蚜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防治蚜虫,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蚜虫天敌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分析蚜虫天敌的种类、数量及其对蚜虫的控制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蚜虫天敌的种类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种蚜虫天敌,包括昆虫和蜘蛛。

其中,昆虫类天敌主要有瓢虫、蚂蚁、蜻蜓等,它们以蚜虫为食,对蚜虫的数量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蜘蛛是另一类重要的蚜虫天敌,它们以网捕食蚜虫,有效地减少了蚜虫的数量。

二、蚜虫天敌的数量通过对不同农田的调查,我们发现蚜虫天敌的数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会有所变化。

在一些农田中,蚜虫天敌的数量较多,对蚜虫的控制作用明显;而在另一些农田中,蚜虫天敌的数量较少,蚜虫的繁殖速度较快。

这表明蚜虫天敌的数量与农田环境、农作物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蚜虫天敌对蚜虫的控制作用蚜虫天敌对蚜虫的控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蚜虫天敌能够迅速捕食蚜虫,有效地减少了蚜虫的数量。

特别是瓢虫,它们以蚜虫为主要食物,一个瓢虫每天可以吃掉数十只蚜虫,对蚜虫的控制作用非常显著。

此外,蚂蚁和蜻蜓等昆虫类天敌也能够通过捕食和干扰蚜虫的繁殖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四、蚜虫天敌的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和利用蚜虫天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对蚜虫天敌造成伤害。

其次,可以通过调整农田环境,提供更多的栖息和繁殖场所,吸引和增加蚜虫天敌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引入人工繁育的蚜虫天敌,加强对蚜虫的控制。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蚜虫天敌的种类、数量和对蚜虫的控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蚜虫天敌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利用蚜虫天敌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夏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

关于夏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

关于夏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夏蚜虫,也称为绿蚜,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夏蚜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大量繁殖会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然而,为什么夏蚜虫在某些年份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发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以夏蚜虫多现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导致夏蚜虫大规模繁殖的原因。

二、环境因素夏蚜虫的繁殖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温度对夏蚜虫的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夏蚜虫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C-30°C,当温度超过或低于此范围时,夏蚜虫的繁殖能力将受到限制。

其次,湿度也是影响夏蚜虫繁殖的重要因素。

适度的湿度有助于夏蚜虫的生长和繁殖,而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对夏蚜虫的繁殖不利。

此外,光照、气候等因素也会对夏蚜虫的繁殖产生影响。

三、食物资源夏蚜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因此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也会影响夏蚜虫的繁殖。

当农作物丰收或者植物群落密度较高时,夏蚜虫往往会出现大规模的繁殖。

此外,植物的品种和生长状态也会对夏蚜虫的繁殖产生影响。

一些植物品种对夏蚜虫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夏蚜虫的侵害,从而导致夏蚜虫大量繁殖。

四、天敌控制天敌对夏蚜虫的控制也是影响夏蚜虫繁殖的重要因素。

夏蚜虫的天敌包括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蜂类等。

这些天敌通过捕食夏蚜虫或者寄生于夏蚜虫体内来控制夏蚜虫的数量。

然而,当天敌数量不足或者天敌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时,夏蚜虫的繁殖会大规模增长。

五、生物学特性夏蚜虫的生物学特性也对其繁殖产生影响。

夏蚜虫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雌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繁殖上百只后代。

夏蚜虫的繁殖速度很快,且其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不需要交配,这使得夏蚜虫的繁殖能力更加迅猛。

此外,夏蚜虫的卵孵化和幼虫发育周期短,使得其繁殖速度更快。

六、农业措施农业措施也会影响夏蚜虫的繁殖。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夏蚜虫的数量,但过度和滥用农药也可能导致夏蚜虫对农药的抗性产生,进而加剧夏蚜虫的繁殖。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是控制夏蚜虫繁殖的重要手段。

豌豆蚜虫田间调查报告

豌豆蚜虫田间调查报告

豌豆蚜虫田间调查报告一、引言豌豆蚜虫是豆科作物的一种重要害虫,对豌豆、扁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掌握豌豆蚜虫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本文进行了田间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田间实地观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在不同生长期的豌豆田中随机选择10个样点进行观察,并向当地种植户发放问卷,了解当地种植情况和防治措施。

三、调查结果1. 豌豆蚜虫发生情况在10个样点中,有9个样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豌豆蚜虫危害。

其中6个样点受到轻度危害,3个样点受到中度危害。

仅有1个样点未出现明显危害。

2. 豌豆蚜虫分布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豌豆蚜虫主要分布于植株顶部和嫩叶上。

同时,在较严重的病株上还可见到成熟的蚜虫寄生。

3. 种植户防治措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种植户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少数种植户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

其中,使用杀虫剂的种植户占比最高,达到了80%。

四、讨论豌豆蚜虫是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对豌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地豌豆田中,豌豆蚜虫广泛分布,并对部分样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同时,种植户普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五、建议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

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并加强相关技术研究,提高其防治效果。

3.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对于必要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规定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六、结论本次田间调查表明,在当地豌豆田中豌豆蚜虫广泛分布,并对部分样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种植户普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

加强宣传教育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是减轻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

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

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

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蚜虫是一类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害虫,对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蚜虫繁殖力强,易产生抗药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蚜虫种群进行动态调查,掌握其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对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目的1.了解蚜虫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2.掌握蚜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3.为农业生产提供蚜虫防治技术的参考依据。

三、调查内容1.蚜虫种群数量调查:选择调查地点,采用标准方法进行蚜虫数量的调查和统计。

2.蚜虫种群分布调查: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蚜虫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分析。

3.蚜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调查:观察蚜虫在不同生长期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掌握其生活史和发育规律。

四、调查方法1.田间调查法:选择典型的蚜虫危害作物的田间进行调查,采用目测法和取样法进行蚜虫数量的调查。

2.室内鉴定法:采集蚜虫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了解蚜虫的种类和数量。

3.实验室繁殖法:采集蚜虫标本,进行实验室饲养,观察蚜虫的生活史和繁殖规律。

五、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地点和调查时间。

2.进行蚜虫数量和分布调查。

3.观察蚜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

4.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调查结果分析1.蚜虫数量和分布情况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蚜虫数量和分布的规律,找出主要分布区域和高发季节。

2.蚜虫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分析:根据观察数据,分析蚜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七、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蚜虫种群动态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

八、总结与展望通过蚜虫种群动态调查,我们对蚜虫的数量、分布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蚜虫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蚜虫种群动态调查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于夏季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

关于夏季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

关于夏季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夏季蚜虫大量出现往往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其出现原因及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十分重要。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调查和实验研究,逐渐揭示了夏季蚜虫多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

首先,夏季蚜虫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这对蚜虫的生存繁殖极为有利。

此外,也容易给细菌、真菌等病害的滋生创造条件,而这些病害也是蚜虫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

另外,不同作物的生长季节存在差异性,有些作物喜欢的温度与蚜虫的喜好温度相似,所以在这些作物的生长季节也容易出现蚜虫大量滋生的情况。

其次,针对夏季蚜虫的预防和防治措施,主要分为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

在生物学防治方面,常见的方法包括引进天敌虫和良种作物。

采用无公害生物防治,如引进寄生天敌、引进食蚜植物等,对降低蚜虫数量、改善环境、整治土壤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通过引入蚜虫天敌,比如瓢虫、蚂蚁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蚜虫的繁殖。

此外,善用绿色有机农业技术,在耕作时不断改善土地条件,使得农作物的生长更加适宜,蚜虫的滋生也就会相应减少。

在物理学防治方面,主要是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蚜虫。

但是各种化学农药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

平时还需要认真清除田间的杂草、清理落叶等,保持田间环境卫生。

综上所述,关于夏季蚜虫多现的研究,从其出现原因到预防和防治措施均受到广泛关注。

良好的环境治理和适宜的管理措施是治理夏季蚜虫滋生的关键所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夏季蚜虫出现。

蚜虫调查报告

蚜虫调查报告

蚜虫调查报告蚜虫调查报告引言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传播,我们进行了一次蚜虫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方法、结果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调查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蚜虫数据,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农田和作物进行调查。

我们首先选择了一块小麦田,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了麦苗上的蚜虫数量和种类。

接着,我们前往一片果园,观察了果树上的蚜虫种群及其分布情况。

此外,我们还在一片大田里调查了蚜虫的繁殖情况。

调查结果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蚜虫在不同农田和作物中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

在小麦田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蚜虫,它们聚集在麦苗的嫩叶上,严重影响了麦苗的生长。

而在果园中,蚜虫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分布广泛,对果树的叶片和果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在大田中,我们观察到了蚜虫的繁殖现象,它们快速地繁殖并且迅速扩散到周围的作物上。

蚜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蚜虫是一种植物性害虫,它们通过吸食植物的汁液来获取营养。

大量的蚜虫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枯萎,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

此外,蚜虫还会分泌一种黏液,促使黑霉菌繁殖,进一步损害植物的健康。

因此,蚜虫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控制蚜虫的方法针对蚜虫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它们的繁殖和传播。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生物控制的方法,引入天敌如瓢虫和蚂蚁,它们可以捕食蚜虫,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其次,农民可以采用物理控制措施,如使用喷雾器喷洒杀虫剂,以减少蚜虫的数量。

此外,合理的农业管理也是控制蚜虫的关键,如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可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少蚜虫的侵害。

结论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蚜虫在不同农田和作物中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并且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合理的农业管理。

只有通过综合的方法,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蚜虫的数量,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蚜虫调查报告

蚜虫调查报告

篇一:园林昆虫防治+调查报告北京农学院专业选修课调查报告论文题目: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调查课程名称: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任课教师:王进忠学生姓名王珏学号 201120242042 专业植物保护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4年05月20日树木树枝叶片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调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11植保2班王珏 201120242042摘要:蚜虫危害已经成为植物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该调查报告在进行对蚜虫的概括的同时大量的进行了其生活状态进行了近一个多月的调查。

对于蚜虫研究相信会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危害蚜虫调查1.前言1.1蚜虫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植物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发展出了一系列对策来确保其在寄主植物间的有效传播, 任何取食受侵染植物的生物或在这些植物间活动的生物都有可能成为这些病毒的媒介。

这些特定的媒介生物, 主要来自寄生性真菌、根结线虫和植食性节肢动物, 特别重要的媒介生物是昆虫。

由于蚜虫在植物组织中刺探和取食, 即开始时在植物的表皮刺探, 后期在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取食的独特行为, 使它们成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媒介昆虫, 植物病毒中大约。

都是由蚜虫传播的。

但是关于蚜虫与寄主植物以及植物病毒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蚜虫与病毒的关系作以阐述, 同时对蚜传病毒的传播模式以及相关蛋白作以。

1.2 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本次调查蚜虫习性,喜欢在叶背面还是正面,熟知还是叶片,都进行了调查。

有效的了解了蚜虫的生活习性。

2.调查规划通过查蚜虫有关发生规律的资料,大概的了解了蚜虫的为害和生活史。

蚜虫是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危害主要通过取食作用,表现为吸取职业、破坏组织、利用唾液毒害植物,造成更大的为害和损失。

根据调查,在四月底时期,蚜虫已经大范围的侵入寄主,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也就是现在,蚜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最为明显的是,在本月第二个星期下完春雨后,种群数量锐减,现在基本没有蚜虫侵害寄主。

本次调查从4月23日开始,一共调查4次。

清水县油菜蚜虫、潜叶蝇病害调查

清水县油菜蚜虫、潜叶蝇病害调查
三、温馨提示
目前,油菜正处于开花-结荚期,是防治病虫害和大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县农业局要组织县农技站植保及时发现,积极参与,将病虫害发生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全县油菜丰产增收。
二、防治措施
油菜蚜虫、潜叶蝇药剂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10%吡虫灵1500倍液;5%氯氟氰菊酯乳剂每亩8~20克,加水20~50千克;20%氰戊菊酯乳剂每亩10~30克,加水50~75千克;2.5%溴氰菊酯乳剂每亩10~20克,加水25~50千克,用以上药剂之一喷雾油菜植株进行防治。
清水县油菜蚜虫、潜叶蝇病害调查
一、基本情况
近日,根据清水县农技推广站组织病虫测报技术人员对全县不同区域油菜田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选点调查,结果表明本县油菜蚜虫、潜叶蝇病害普遍发生。目前,油菜蚜虫发生面积3.96万亩,病田率72%,平均百株虫量60头,其中本县西部金集、土门、郭川发生较重,虫田率80%以上,百株虫量最高达340头;油菜潜叶蝇发生面积5.5万亩,病田率100%,其中西部区域发生相对较重,虫株率81.5%,平均百株虫量7.8头,最高达36.5头。

关于夏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

关于夏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

关于夏蚜虫多现的研究报告1. 引言在农业生产中,虫害经常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困扰。

夏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给庄稼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夏蚜虫的多现现象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夏蚜虫的生态习性夏蚜虫属于半翅目蚜科,其生态习性有以下几个方面:2.1 适应温度范围广夏蚜虫能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活和繁殖,当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夏蚜虫受到不利影响,但相对较低的温度如15~25摄氏度,更利于夏蚜虫繁殖。

2.2 好处于高湿度环境夏蚜虫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湿度环境,对湿度要求较高,一旦环境湿度降低,其存活率和繁殖能力明显下降。

2.3 以植物汁液为食夏蚜虫以植物汁液为食,通过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来满足其营养需求,当寄主植物生长繁茂时,夏蚜虫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

3. 夏蚜虫多现现象的原因夏蚜虫多现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夏蚜虫数量快速增加的现象。

夏蚜虫多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3.1 气候条件适宜夏蚜虫适应温度较高的环境,当气温处于适宜范围时,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从而容易出现多现现象。

3.2 寄主植物数量较多夏蚜虫以寄主植物为食,当寄主植物数量较多时,夏蚜虫就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其繁殖和增长。

3.3 天敌数量减少夏蚜虫的天敌包括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等,当天敌的数量减少时,夏蚜虫的数量相对较多,容易出现多现现象。

3.4 农药滥用过度使用农药会破坏夏蚜虫的天敌和寄主植物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夏蚜虫数量的快速增加。

4. 应对夏蚜虫多现的措施针对夏蚜虫多现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进行防治:4.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茧蜂等,来控制夏蚜虫的数量,从而实现生物防治的效果。

4.2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农药的使用上要掌握适量、适时、适方法,避免滥用农药,以减少对夏蚜虫天敌的伤害,并保护生态环境。

4.3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的生态性,增加各种天敌的数量,从而降低夏蚜虫多现的概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园林昆虫防治+调查报告
北京农学院专业选修课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调查课程名称:园林植物虫害防治任课教师:王进忠
学生姓名王珏学号 201120242042 专业植物保护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4年05月20日
树木树枝叶片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调查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11植保2班王珏 201120242042
摘要:蚜虫危害已经成为植物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该调查报告在进行对蚜虫的概括的同时大量的进行了其生活状态进行了近一个多月的调查。

对于蚜虫研究相信会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危害蚜虫调查
1.前言
1.1蚜虫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植物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发展出了一系列对策来确保其在寄主植物间的有效传播, 任何取食受侵染植物的生物或在这些植物间活动的生物都有可能成为这些病毒的媒介。

这些特定的媒介生物, 主要来自寄生性真菌、根结线虫和植食性节肢动物, 特别重要的媒介生物是昆虫。

由于蚜虫在植物组织中刺探和取食, 即开始时在植物的表皮刺探, 后期在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取食的独特行为, 使它们成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媒介昆虫, 植物病毒中大约。

都是由蚜虫传播的。

但是关于蚜虫与寄主植物以及植物病毒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蚜虫与病毒的关系作以阐述, 同时对蚜传病毒的传播模式以及相关蛋白作以。

1.2 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蚜虫习性,喜欢在叶背面还是正面,熟知还是叶片,都进行了调查。

有效的了解了蚜虫的生活习性。

2.调查规划
通过查蚜虫有关发生规律的资料,大概的了解了蚜虫的为害和生活史。

蚜虫是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危害主要通过取食作用,表现为吸取职业、破坏组织、利用唾液毒害植物,造成更大的为害和损失。

根据调查,在四月底时期,蚜虫已经大范围的侵入寄主,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也就是现在,蚜虫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最为明显的是,在本月第二个星期下完春雨后,种群数量锐减,现在基本没有蚜虫侵害寄主。

本次调查从4月23日开始,一共调查4次。

3.调查方案
3.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需要定点、定株,一共调查5株木槿。

每株木槿选取一个树枝(包括树干、叶片),高度在1米到1.8米之间。

每次调查相同叶子上面蚜虫的数量、计算出平均一片叶子上蚜虫的数量、并记录和拍照。

5-10天调查一次,连续调查4次。

3.2 调查时间
2014年4月25日、5月2日、5月16日、5月19日。

3.3 调查人员
1人:王珏。

3.4 调查工具
笔、本、手机(照相、定位、计算)。

3.5 调查地点
北京农学院第三食堂南面。

3.6定位、植株总况:
4.调查结果
4.1 每次调查的虫态、照片
第一次(4月25日):若虫、成虫图片:
情况:大量的蚜虫爬行与树枝叶面,第一次观察蚜虫已经孵化成型,但还是存在大量的幼虫。

幼虫体色略显透明淡绿色,但成虫体色已经完全变绿。

篇二:昆虫调查报告
篇三:昆虫调查报告-刘晓东
关于试验田虫害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玉米田、水稻田、棉花田
调查时间:2011年9月8日
调查目的:学会观察和了解田间常见的病虫害
调查对象:受害作物以及昆虫
调查结果:我们首先来到玉米田,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玉米田这期间常见的几种昆虫以及玉米受虫害时表现的几种症状。

接下来我们便在田间捕捉昆虫以及观察受害植株的症状。

我们捕捉到的昆虫主要有玉米;玉米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高粱条螟、蝗虫、卷叶螟、蚜虫等害虫及草蛉益虫。

以下简要介绍这几种昆虫。

玉米螟: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

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成虫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呈波浪形,有白色条纹,环状纹不明显,肾状纹前部呈白色,后部呈黑色,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还有1条白纹。

后翅白色,外缘暗褐色。

危害性:初孵幼虫具有群集危害习性,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土缝处,傍晚爬出取食,遇惊就会落地蜷缩作假死状。

甜菜夜蛾: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呈粉红色。

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弱趋化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初龄幼虫在叶背群集吐丝结网,食量小,3龄后,分散为害,食量大增,昼伏夜出,危害叶片成孔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剥食茎杆皮层。

幼虫可成群迁飞,稍受震扰吐丝落地,有假死性。

3-4龄后,白天潜于植株下部或土缝,傍晚移出取食为害。

一年发生6-98代,7-8月发生多,高温、干旱年份更多,常和斜纹夜蛾混发,对叶菜类威胁甚大。

高粱条螟:
冬型幼虫在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

蛹红褐或暗褐色,有光泽,长14~15毫米,腹部末端具2对尖锐的小突起,蛹外有薄茧。

天敌: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

主要危害作物:主要危害高粱和玉米,还危害粟、甘蔗、薏米、麻等作物。

蝗虫;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

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

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

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

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

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

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 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蚜虫:
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

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

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

棉花田的主要昆虫有:造桥虫,棉大卷叶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盲蝽蟓,红蜘蛛,叶蝉,花螟等害虫
棉大造桥虫:
幼虫食芽叶及嫩茎,严重时食成光杆。

造桥虫,棉大卷叶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盲蝽蟓,红蜘蛛,叶蝉,花螟等害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飞虱等害虫。

棉大卷叶螟: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科:螟蛾科
天敌:幼虫天敌有卷叶虫绒茧蜂、小造桥虫绒茧蜂、日本黄茧蜂、广大腿小蜂等。

地理分布:分布除宁夏、青海、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

主要危害作物:苋菜、蜀葵、黄蜀葵、棉花、茼麻、芙蓉、木棉等。

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2~30毫米,淡黄色,头、胸部背面有12个棕黑色小点排列成4行;腹部各节前缘有黄褐色带。

触角丝状。

前、后翅外横线、内横线褐色,呈波纹状,前翅中室前缘具“or”形褐斑,在“r”斑下具一黑线,缘毛淡黄;后翅中室端有细长褐色环,外横线曲折,外缘线和亚外缘线波纹状,缘毛淡黄色。

卵扁椭圆形,长0.12毫米,宽0.09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浅绿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