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系列 欣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世纪初,
今日所见
的正墙面
五扇铜门 才装置完 成。
教堂正面五扇铜门上,分别刻有教堂历史、米兰历
史、圣母生涯和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诏书”等。
历经五、六百年, 这座教堂逐一完成 重要的建设内容。
1418年主祭坛完工
启用。
米 兰 大 教 堂 主 祭 坛
1617年教堂正面工程展开,仍以歌德式为主要风格,1774 年主尖塔圣母像建成,1813年拿破仑下令建成正墙面及所有
《圣经》人物,在
阳光反射下,金光 四射,多彩多姿。
据说,画面如此漂
亮,却只有用4种颜 色,而且很有讲究: 金色——代表人类 共有一个天堂,寓
意光明和永恒;
红色——代表爱;
蓝色——代表信仰:
绿色——代表希望 和未来。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
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 1248年左右,高157.38米, 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 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束 柱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束 柱
建筑越来越高,虽然采取各种减轻自重的办法,但
重量还是太大,由此产生的外推力需要被抵销。而 扶壁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建造的。原来的扶壁都是 实心的墙,这时出现的这种轻巧的结构,既分散了 重量,又十分有跃动感。
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四——飞扶壁 (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
科 隆 大 教 堂 窗 户
苏格和St Denis的影响
1144年,在庆祝St Denis教堂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
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 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 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巴 黎 圣 母 院 大 门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三——门
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一层的墙承 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
拱顶示意图
这是分辨哥特式与其之前风格的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米 兰 大 教 堂 拱 顶
米兰大教堂的肋
14世纪英国的格罗切斯特大教堂 (Gloucester Cathedral)里的肋。
巴 黎 圣 母 院 里 的 尖 肋 拱 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一——尖肋拱顶
从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 (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
尖塔。
2245座雕像,均取材自
圣经故事,教堂内外所 呈现的圣者及使徒像,
数目达3159座,据传均
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留下 的作品。
教堂拱顶由52根多柱体梁柱支撑
其上共有135根石柱尖塔,最高的尖塔高达108.5公尺, 上方置有圣母雕像。
米 兰 大 教 堂 飞 扶 壁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光线就 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
空间。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
的感觉?
法 国 兰 斯 大 教 堂
巴 黎 圣 母 院
巴 黎 圣 母 院 玫 瑰 花 窗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
了台廊、楼廊,增加 侧廊窗户的面积,直 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 积排窗。这些窗户既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 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 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 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
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
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德 国 科 隆 大 教 堂 束 柱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 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 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 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
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
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高且大,几乎承担了
墙体的功能。
窗户的作用
窗户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 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
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
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米 兰 大 教 堂 柳 叶 窗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二——花窗玻璃
意 大 利 米 兰 大 教 堂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哥特式建筑。建 于1386年,历经5个世纪才竣工,占地11700平 方米。
这座教堂于1386年开始建造,当时是由统治米兰
的威斯康提(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兴建,
建材为来自Candoglia地区的大理石。 一直到二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 “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 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 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 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法国亚眠大教堂柳叶窗
法国斯特拉斯堡玫瑰花窗
沙 特 尔 教 堂 玫 瑰 花 窗
圣 家 族 大 教 堂
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
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 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
博韦大教堂的双进拱桥
亚眠大教 堂的扶拱 垛有两道 拱壁
法国亚眠
大教堂双 层飞扶壁
米兰大教堂飞扶壁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五——束柱
束柱(beam-column)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
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
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 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苏格在St Denis重建中使用的肋
拱顶的作用
尖拱很明显可以使承受到的重量更快地向下传递。 这样一来,侧向的外推力就小了,整个建筑更容易
建成竖长的样子,在垂直的方向上也能建得更高。
尖拱本身也给人以往上冲的印象。
肋的作用
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
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苏格创造性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
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 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一——尖肋拱顶
1134年,闪电引起的大火烧毁了St Denis教堂的一部分。教 堂的主持人,本尼迪克修道院的院长苏格(Suger,1081- 1151)开始考虑如何重建它。这位院长是自维特鲁威之后第 二位建筑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把自己改建St Denis教 堂的过程写成了一本书,而本书很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他天才 地在这本书中强调了肋的重要性,说是可以增强人们对宗教的 敬仰。且让我们先看看经他改建的St Denis教堂中所使用的肋。
哥特式建筑欣赏
广 州 圣 心 大 教 堂
广 州 圣 心 大 教 堂 束 柱
广州圣心大教堂
束柱往往没有柱
头,许多细柱从地
面直达拱顶,成为
肋架。拱顶上出现
了装饰肋,肋架变 成星形或其他复杂 形式。
广 州 圣 心 大 教 堂
哥特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
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 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 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1248年始
建,最高的
西侧塔楼建 成于1880 年,高度 150米。
科隆大教堂又称圣
彼得大教堂,是中
世纪欧洲歌特式建
筑的代表作。始建
于873年,1880年
建成。内有礼拜堂
10个。中央双尖塔
高161米,直插云 霄。
中央大礼堂穹顶高
达43.35米,跨度达 15.5米。
大教堂四壁上方共
10000多平方米的 窗户上,全部绘有
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
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并雕刻上圣徒的像分散人们 的注意力。
维图斯大教堂的门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大门之一
最后的审判
法 国 亚 眠 大 教 堂 的 门 洞 雕 刻
法国亚眠大教堂的门洞雕刻
法国亚眠
大教堂的
门洞雕刻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四——飞扶壁 (Flying Buttress)
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马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 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 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四——飞扶壁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 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
平方米(足球场)。整个
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 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 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 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
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伦 敦 威 斯 敏 斯 特 大 教 堂
巴 黎 圣 母 院
绘 有 圣 经尖 故形 事拱 的门 花, 窗 玻 璃
巴 黎 圣 母 院
暮 色 中 的 巴 黎 圣 母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