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10.1复习笔记

一、角色

1.社会角色的本质

(1)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的观点

①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

③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肖和康斯坦佐的观点

①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

②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③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

④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

⑤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

⑥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

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2.社会角色的类型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

(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角色理论》一文的T.萨宾和V.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3.社会角色的功能

(1)角色的互动功能

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

(2)角色的规范功能

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二、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1.角色的定义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2.角色的扮演

(1)“结构角色论”

衣阿华学派的角色观点称之为“结构角色论”,在结构角色论者看来,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与此地位相关的社会期望规定好的,他承担角色的过程不过是这种被结构化的行为的释放过程。

(2)“过程角色论”

芝加哥学派的角色观点称之为“过程角色论”。过程角色论者提出,由于角色是通过互动创造的,而互动是一个过程,因此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角色理论。

(3)G.米德的理论

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动,就因为人们能够辨认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通过角色而预知对方的反应。米德把这些基本能力称为“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被称为“心灵”,它包括:

①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

②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③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这种被称为“心灵”的东西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如果个体具备了这些能力,他便具备了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基本条件。紧接此后,在心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是能否成功地进行角色扮演的关键条件,因为自我能够传递对角色期望的认识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

(2)戈夫曼理论

①基本理论

在他的理论中,他不仅提出了“社会戏剧论”这个概念,几乎把现实生活完全等同于戏剧表演,把社会成员完全等同于演员,并着重研究了角色行为的符号形式,而且大量使用了一系列舞台用语。其中,“观众”是对角色发生影响作用的其他人;“表演”是通过角色的广泛行动流露出的各种明显的或隐含的意义;“舞台设置”包括家具、装饰品、摆设,以及其他一些为在舞台设置前面、里面或上面表演大量人类活动提供布景和舞台道具的背景项目;“前台”和“后台”是根据角色在与“观众”互动中所处的位置来区分的:角色与“观众”发生直接互动的区域为“前台”,而那些可能与角色扮演有关但通常不为观众所直接感知的行为发生的区域为“后台”;最后,“剧班”则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

②评价

a.戈夫曼理论的长处在于将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互动比拟为戏剧舞台上的角色扮演,使得戈夫曼的理论更加接近实际,并且在解释社会生活现实时生动形象,确实给人以入木三分之感;

b.戈夫曼理论的短处是将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还原为舞台上的表演,过于重视角色的“扮演”,重视社会生活中的“逢场作戏”,视角色扮演者为角色行为的“中性载体”,不但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力在角色扮演中的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歪曲。

3.角色的社会化

角色的创造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于与一定社会地位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和了解,也就是对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了解。这是角色社会化的开始阶段。个体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练”,知道了对于一定的社会角色,什么行为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应

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等。

(2)角色移情阶段

角色的“移情指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这时角色扮演者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即所谓进入了角色的境界,角色扮演者不再有逢场作戏之感。

(3)角色行为阶段

角色行为是角色的表演方式,一个角色以怎样的言行举止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角色认知与角色移情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它不仅随着个体角色认知和角色移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密切相关。

4.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1)定义

罗伯特·K.默顿:“我们这里说的角色丛,其意思指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的某一个别地位所包含的不是一个角色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角色,这使居于这个社会地位的人同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联系起来。”

(2)角色冲突的产生原因

角色冲突的产生源于角色丛或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含有不相容的成分。具体说来,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丛,而该角色丛中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都有着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或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就必然会造成同一角色丛或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间发生冲突。

(3)角色冲突强度的影响因素

①社会期望的性质;

②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