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
维能力
一、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大千世界
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者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
1.世界眼光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战略的宏观性
世界眼光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二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中国。这两层涵义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战略的宏观性。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拿望远镜看世界,用显微镜看中国。用望远镜看世界,可以看清世界的变化,见微而知著,采取相应的对策。用显微镜看中国,可以把自己的长处、短处认识清楚,扬长避短、发展自己。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论证一下:
第一,加入WTO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眼光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关于中国加入WTO。人关谈判之初,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这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这也有个世界眼光的问题,如果站在中国看世界,就会得出“狼来了”、“鬼来了”、“与狼共舞”、“变接轨”为“接鬼”的结论。你就会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弊大于利。其中隐含的是对于挑战的胆怯和对于机遇的期待。体现的不是远见卓识,而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之,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世界眼光去审视加入WTO,我们就会认为,挑战就是机遇,机遇来自挑战。
第二,领导者有无世界眼光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在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和俄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彪史册的皇帝,一个是中国的康熙,一个是俄国的彼得。两个人具有极为相似之处,两个人同为少年登基,同样博学勤政。然而,两个人对后世的影响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就在于世界眼光方面有差距。彼得大帝看到了落后的俄国与先进西欧的差距,搞改革开放,使落后的俄国与先进发达的世界对接起来,使落后的俄国与先进的欧洲工商业沟通血脉,摆脱了落后的局面。而康熙大帝则夜郎自大,闭目塞听,沉湎于大清帝国的“繁荣”之中。重新下达了禁海令,闭关锁国。一度开启的帝国大门,又被他轰然关上。关上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康乾盛世也变成了落日的辉煌。
2、打开思维的空间,以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
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时首先应做到以下四点
:
第一,战略思维的切人点是从大看小。大,就是系统,是全局;小是要素,是局部。从大看小就是要放眼整体,总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第二,战略思维的着眼点是从长看短。长就是未来,短就是当前。从长看短就是面向未来看现在,用长远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眼前和现实的问题,而不能鼠目寸光,就事论事。
第三,战略思维的着重点是正负兼顾。所谓正负兼顾,就是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又要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第四,战略思维的基本点是左右照应。所谓左右照应,就是既要考虑所要做的事情本身,又要考虑它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领导者只有善于多向思维,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作出正确决策。
3.跳出霍布森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时能否真正做到“打开思维的空间”?这取决于你能否跳出“霍布森思维”或“霍布森选择”。
何谓“霍布森选择”呢?霍布森是英国伦敦郊区的商人,作马匹生意的。不是今天,是300多年前。霍布森马圈确实是大大的,马匹多多的。但是,马圈的出口却是只有一个门,非常窄小的门。好马、大马根本出不去,能出去的只能是小马、瘦马、赖马。霍布森这个人是很狡猾的,他说:“买马可以,租马也可以,而且价格优惠。但有个条件,即只能在马圈门口随便你挑,随便你选。这样大家高高兴兴、自以为满足的完成了决策、完成了选择。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则是一个低质量的选择。”研究决策学获得诺贝尔奖的西蒙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霍布森选择”或“霍布森思维”。霍布森选择是一种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当事者自以为完成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的空间很小很小,选择的空间很小很小。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我们有些领导选干部,习惯于在熟悉的地方选、在家门口选,甚至于在瘸子里面选将军。这样选来选去,实际上把最好的方案丢掉了,把最好的人、最适合的人忘掉了,造成决策方案的失误。可以说,霍布森思维是我们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最大敌人。特别是我们已经加入WTO,一个直接的要求就是我们选人、选物、选方案、选工程、选项目、制定地区发展规划都
要放开眼界,打开思维的空间。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不是来自上海、也不是来自北京,而是来自香港。
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科学,是指赢得战争的谋略。它是同“战役”“战术”相对应的概念。后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相对于策略而言,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谋划、决策。战略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是全部领导工作的核心,而支撑战略决策的战略思维则是全部领导工作的基础。
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的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全局的高度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宏观的、前瞻性的思考。战略思维实际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认识基点,标志着认识问题的角度、幅度、深度和广度。它像一面镜子,把时代的重大变化都反映到里面。
领导干部要驾驭全局、统揽各方,提高其战略决策水平,最关键的是要吃透“三情”、树立“四种观念”、增强“五种能力”、掌握好“四种方法”。
1、吃透“三情”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战略决策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战略决策和战略思维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熟悉情况,吃透“三情”。
第一,吃透“上情”,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科学依据。吃透“上情”,就是在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时,要求领导者必须明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懂弄通,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第二,吃透“下情”,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基础。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对事物发展和社会形势的正确认识及判断。吃透“下情”,就是要熟悉本地的实际情况,了解民情、体察民意。
第三,吃透“外情”,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重要条件。吃透“外情”,要求领导者要以世界眼光分析、研究本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从整体出发考虑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确保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