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传播学概论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

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

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3)评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它代表的是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从传播者和受传者两者出发,凸显了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等特征。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只是把传播过程当成一个封闭的内部过程来考察,而忽略了传播过程之外的许多因素。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彼此沟通的方式,社会管理自身的方式。

二.主要学习内容三.教学参考书第二章传播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传播的概念、特征以及人类传播行为的起源与发展一.传播的概念和特征1.传播的定义: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①传播指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②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所属群体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2.传播的特征:(P22)①传播是人类自认、精神与社会文化行为的统一;②传播是人类信息表达、分享和利用行为的统一;③传播是人类技术、媒介材料和社会信息系统的统一。

3.传播的分类: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二.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起源与发展1. 动物传播行为与人类传播行为的区别:①动物传播的特征:A.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B. 动物的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称是基于条件反射院里的过称,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②人类语言的特征:A.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B. 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C. 具有发育的经济性;D. 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是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2.人类传播行为的发展:①符号和信号传播:②文字印刷传播时期:★造纸的发明,是“信息的压缩与存储”的革命,是中华名族对世界闻名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的印刷术不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复制与蔓延”的革命。

欧洲——《元老院法令》(《每日法令》)前66年- 100年中国——邸披汉代(唐代)A. 文字克服了声音、语言的转瞬即逝性,把信息长久的保存下来;B. 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更远的地方,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C.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传播学概论其他笔记考试的题型:1、名词解释(4-5个,30分)2、简答题(3x10)3、问答题(2x20)最后两个问题要联系理论和实践例如效果理论:议题设置理论、Xxx理论……结合实际符号的概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大众传播的4种功能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第6章媒介与社会按照经典的范式,传者把一定的信息传给了受者第一节媒介的自由与责任【应然的问题和是然是对立的】科学和时政的研究多为是然的问题带有价值判断的哲学问题,应然的问题·你认为媒介对政治的影响?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媒体很活跃?——新闻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但是89带来了xxx 前苏联的解体也是媒介的影响媒介和政治之间最核心的东西反映在舆论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的转型,权力的变化·媒介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经济的信息在媒介上的传播有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保定的房价一下翻了好几倍。

·媒介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规范性义务的来源·规范理论:·权力和责任·人们对媒介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利益的期待需不需要对媒介进行规范?规范是一定要的,只是程度的问题。

·社会政治理论:任何一个政党在社会当中都需要合法性。

十七大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修改了党章。

直接重要的影响·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作为公民的大众(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媒介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作为受众的大众·媒介市场·国家及其机构·社会中的利益团体二、媒介与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出版自由·媒介所有权的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的多样化·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广泛的(近乎普遍的)覆盖范围·公众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和文化·对民主政治体系(公共空间)的充分支持·对个人和普遍人权的尊重·避免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和侵犯【自贸区的管理是按照负面清单管理的】【中宣部52个不准】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议题·媒介规范理论,媒介结构、行为准则或表现的角度·媒介系统如何构建以及运行:·媒介自由·所有权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大家只关注内容对于消息来源无所谓服务于公共利益:对维持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对民主进程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履行国际义务禁令性:媒介避免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尊重个人权利对社会的危害对个人的危害四、媒介的四种规范理论·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自由-多元市场模式·社会责任或公共利益模式·专业主义模式·其他媒介模式《媒介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几个基本的原则:1、独立性原则独立于政党2、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结合实际的社会标准自我的修正洛克:君权民授论权力有代理的机制社会责任论:·媒介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共信托形式广播的出现发生世界大战当权者-媒介-受众政府要管媒体如果这个媒介实在是有问题的话政府要管受众要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目标第六章媒介与社会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技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性?做这一次pre希望大家对技术有了解“脸萌”开放-互联(web1.0和web2.0之间的区别)从互联的角度我们要去考虑它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一级传播-两级传播-多级传播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上是两级传播,而不是爆发式的多级传播第二节媒介的内容生产技术是在和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的综合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媒介的自由和责任问题第三节把关人理论中国的特殊性政策性报道——计划生育——的分析一、把关概念的提出卢因1947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决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图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图

04
05
代表人物包括拉斯韦尔、拉 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学派
总结词:关注传播结构和意 识形态分析
04
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 和不平等等问题。
01 03
详细描述
02
强调对传播结构和意识形态 的分析,关注传播内容的社 会意义和价值取向。
符号学派
总结词:关注符号意义和传播过程的研 究
代表人物包括皮尔士、索绪尔等。
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案例二: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
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01
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品牌形象
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品牌形象的塑造
02
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产品质量、包装设
计、广告宣传等。
品牌形象的传播
03
品牌形象的传播需要借助多种渠道,如广告、公关、口碑营销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个性化定制等特点,能够满足现代 人对信息的需求和交流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新媒体传播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社交化的发展 趋势,对传统媒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挑战。
04
传播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影响
广告传播的媒介
广告传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以 及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移动设备等。
广告传播的效果
广告传播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 包括创意的吸引力、媒介的选择 和投放的精准度、目标受众的特
征等。
公关传播
公关传播的定义
公关传播是指通过与公众建立良 好关系,传递组织形象和信息, 以提高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一 种传播活动。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几乎一字不差)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几乎一字不差)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背景:(一)政治背景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二)经济背景: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三)社会背景: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四)学科背景:①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的发展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一)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有限效果论”(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批判学派: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欧洲,70年代兴盛,80年代成为主流之一。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传播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梳理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背诵版)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背诵版)
四、传播学 20 世纪 30-40 年代在美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大量借鉴其他学科:政治学、 社会学、心理学…… (一)孕育传播学的条件 政治:美国选举 经济:争取市场、广告 军事:战争宣传(最直接) 传播媒介的进步
2
(二)定义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人的学习,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人怎样受影响、 相互影响,怎样报道消息、接收新闻及思想,怎样受教育、教人、娱乐。 其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展
第二讲 传播学研究概况及其主要理论与模式 一、传播学研究概况 (一)西方传播学研究概况 1.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德创始 西默尔 (2)美国源流 杜威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帕克 米德: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行为主义 李普曼:作为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拟态环境、刻板成见。
目录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传播学研究概况及其主要理论与模式 第三讲 传播者研究/控制分析(一)传播者及其把关人理论 第四讲 传播者研究/控制分析(二)四大控制观念体制 第五讲 传播内容研究/内容分析:符号与意义 第六讲 传播媒介研究/工具分析(一):麦克卢汉及其理论 第七讲 传播媒介研究/工具分析(二)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第八讲 受传者研究/受众分析:关于受众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九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讲 态度研究 第十一讲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讲 导论 一、传播 传播活动无所不在,太普遍未引起广大注意 “传播是社会的粘合剂” (一)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是对一组信息、符号、意向的分享。”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双向互动的活动。 霍本:“传播即用言语交流思想的过程。” 3.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伯纳德贝雷尔森:“所谓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作为媒介的符号传送。”

一份人类高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

一份人类高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

⼀份⼈类⾼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回顾⼲货第⼀弹::⼀份完整的《新闻学概论》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嘿哈!俺⼲货⽊⼩铎⼜回来啦! 开始前先来问⼤家⼀个问题:如果⽤⼀⾸歌来评价你和《传播学教程》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个像夏天,⼀个像秋天?我是不是你最爱的⼈?还是…最熟悉的陌⽣⼈?⾃上次的《新闻学概论》框架和推出之后,后台收到了太多私信,许多宝宝都对《新闻学概论》的⼲货篇好评满满还有许多宝宝盼着这个系列的姐妹篇咱⿇溜的开始吧~这次,铎带着⼤家的期盼,带着《传播学教程》⼲货⼜来啦!⼀、《传播学教程》框架郭庆光⽼师的这本《传播学教程》久经不衰,传播学的许多知识不⽐新闻学,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所以这本书基本没有改版过,这也是最让学⽣觉得安⼼的地⽅吧谈起传播学,你必须⽴即切换思维,——什么思维?请看图将《传播学教程》15个章节全部重新归类后,可以将繁杂的知识点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传播学基础知识⼤众传播的5W研究( 超重点)传播的特殊类型看完框架之后有没有变得清晰许多?是不是⽴马觉得整本书轻松了不少?⽊⼩铎还可以帮你更轻松,直接告诉你每⼀章节的重要考点,接着看吧~⼆、《传播学教程》重点复习清单注:本书复习重点按照框架图的逻辑顺序给⼤家排列啦!照着做笔记和背都⾏!传播学基础知识第⼀章 传播学对象和基本问题第⼀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研究对象(具体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定义,找⼀两个权威代表性的即可)第⼆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其中,双重偶然性是重点,传播隔阂+传播障碍(重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及启⽰(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可考名词解释和简答,但考察较深⼊的学校需要搭配其他教材进⾏补充学习哦~)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第⼀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公式、⾹农-韦弗模式、施拉姆⼤众传播模式、等各⾃特点,以及划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等。

( 这部分名解和简答⼏率较⼤,如果记得图,把图画下来再配以⽂字更佳哦)2)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第⼆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掌握主要的⼏个系统:模式赖利,马莱兹克,各⾃特点和不⾜,以及了解循环模式特点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对⽐)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第⼀节:⼈内传播( 主我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基模、基于基模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布鲁默.⾃我互动理论,做到每个传播理论都熟练于⼼,注意区分主客我和⾃我互动理论)第⼆节:⼈际传播( 镜中我理论,⼈际传播动机、社会功能、与⾃我表达)⼈际传播⼈内传播这两个点建议梳理成框架,从定义到涉及的理论到其它的东西都纳⼊框架⾥。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①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四大先驱者一,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是第一个把传播学进行系统化阐述的人,而且,他不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给“传播学”命名的人。

所以,一般认为施拉姆是传播学之父。

二,四大先驱者1,拉斯韦尔。

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2,勒温。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

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4,拉扎斯菲尔德。

两级传播理论。

②麦克卢汉的着眼点是传播渠道……,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传播渠道。

麦克户汉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区分冷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煤介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接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种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

而目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③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一,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得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得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做就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得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她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分属于不同得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得运行又就是在更大得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得,与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得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得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指家庭、邻里和帝密伙伴;更大的社会系统,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民族或国家的系统。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概论知识要点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P8313.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笔记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笔记
帕克(1864-1944):杜威的学生,被西卓姆称为第一位大众传播理论家。早年从事11年新闻记者,后系统研究报刊的社会功能以及报刊与舆论的关系,1904年写成博士论文《群众与公众》。1913年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传播——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其中人的理性和道德秩序取代了生理和直觉的生物秩序)率先以社会与文化体制的观点研究报纸,着重报纸对成长的移民有什么影响。1922年,发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库利(1864-1929):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对传播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以及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在这个意义上,其可谓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未给予充分关注,这与其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
20年代后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宣传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一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宣传——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上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这种表态的方式可多样)在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5“W”)。这一过程模式虽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缺陷,却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1980年还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传播学概论总结

传播学概论总结

0642 - 传播学概论(前三章样本,完整版10页)《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第四节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第三节 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第四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的概况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第三节 深层的控制 第四节 控制的形态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科学的渗入 第三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第四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第五节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 第三节 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第四节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第一节 受传者与受众 第二节 关于受众的理论第三节 受众的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 第四节 反馈与受众调查 第五节 我国受众调查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能”假说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螺旋”假说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论 第四节 “知识沟”理论第五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第十二章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一节 历史描述 第二节 内涵透视 第三节 差异比较 第十三章 高新科技对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高新科技与数字化时代 第二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冲击 第三节 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大⑤大他提。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名词解释:传播: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活动3,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4,符号说:强调传播符号是流动的一般来说传播就是传授信息的行为过程,或者说事信息的流通过程,传播应当局限在那些向人们发出的带有一定意图性的并被对方接受的行为。

传播是传递,信息与交通的隐喻传播是控制与驾驭大众心灵传播是游戏给人带来快乐传播是权力,权力包括武力,操纵与说服传播是散播后现代的主义观念传播是仪式塑造文化公民创造共同经验流言与奥尔波特的流言传播方式1,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2,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 x a (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动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

虚拟环境与刻板印象:1,虚拟环境:李普曼1922年在他的《舆论学》里指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里一个是客观环境,一个是蓄念环境,虚拟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揭示的环境。

2,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来笼统的看法。

恐惧诉求:是先陈述引起恐惧或焦虑的原因与现象,令观众不安,最后再说明如何去解除焦虑以诱导观众接受传播者说服。

偏倚时间媒介与偏倚空间媒介:媒介可以分为时间为重点的媒介和以空间为重点的媒介,1,时间性媒介具有耐久性,较适合于克服时间的障碍,但不适合携带流转:如砖头,粘土2,空间媒介较轻,容易运送,较合适克服空间障碍,但不便于保存,没有持久性,如:电报广播,睡眠效应: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的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内容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休眠”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的说服效果充分表现。

信息:1,信息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能量守恒,物质不可变)2,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即表述,3,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这是狭义的围观定义)传播制度:1,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人传播社会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传播:人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和群体价值。

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2.政治大选3.经济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启多媒体平台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概论9-10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9-10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 How we think
David Krackhardt, 1987. Cognitive social structure
• The Looking Glass Self
– video
3. 人际传播的特点
• 特点?
– – – – – – 直接性:不经过他人 渠道多、灵活性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随意性:没有“传-受的固定角色”(利于说服和沟通) 私密性:不便公开 非制度化的传播
– 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 人际关系,社会化的过程
–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认识自我 • “镜中我”库利
– 满足人的精神与心理需求
2.3 库利 “镜中我”
• 查尔斯·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 – – – 1864-1929 美国社会学家 经济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887年)密歇根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1894年)密歇根大学
人的能动的 意识和思维 活动
社会心理 过程
3.1 生理学过程
•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 – – – – –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 (郭,P63, 图5-1,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机体反应
– 自我Self-schema
• traits,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Mind map
• 思维导图、心智图、脑图、脑力激荡图、树 状图 • 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 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 • 心智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 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 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人们的想法,如 引题式,可见形象化式,建构系统式和分类 式。它是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组织、解决问 题和政策制定中。(wikipedia)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第2版 教材精讲 考研真题解析 讲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第2版  教材精讲 考研真题解析 讲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13.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 要学派[视频讲...
14.2 重难点解 读
14.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14.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 法[视频讲解]
15.2 重难点解 读
15.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15.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读书笔记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 问题[视频讲解...
1.2 重难点解读
1.1 知识框架图 与重点导读
1.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 展[视频讲解]
2.2 重难点解读
2.1 知识框架图 与重点导读
2.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 义[视频讲解]
11.2 重难点解 读
11.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11.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 播效果理论[视...
12.2 重难点解 读
12.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12.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 播[视频讲解]
13.2 重难点解 读
13.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谢谢观看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 组织传播[视...
6.2 重难点解读
6.1 知识框架图 与重点导读
6.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
第七章 大众传播[视频讲解]
7.2 重难点解读
7.1 知识框架图 与重点导读
7.3 考研真题与 典型题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视频讲解]
8.2 重难点解读
8.1 知识框架图 与重点导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作为“大众”的受众观 ↑
“伊里调查” ←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 受众观 → 作为“市场”的受众 建立的基础


局限性
基本观点

麦奎尔观点
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


“受众”的定义
“反论权”
传播权 知晓权 传媒接近权 → 三个方面的影响 “意见广告”
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
目标
本质特征 ↑
目标取向共同性 主体共同性
归属感 互动
定义←
群体
社会功能:社会化-社会秩序,连续性,团结力量-社会发展 个人意义:满足需求-信息来源,安全感-表现,实现
集合体 共同目标
↓ 生存的基础条件

定义 ↑
协作意愿 传播互动机制 → 群体传播
定义 ↑
→ 集合行为
机制 条件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匿名性” “信息流”→流言→特点
传播学概论
概述 专业一150分,其中传播学的比重在90-110分,比较很大。 由于郭庆光这本《传播学概论》相关的详细的知识点笔记很多,因此复习材料主要采用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的形式梳理内容,关联记忆,更容易运用。 其中,第12章-第14章没有思维导图,梳理了重点内容;第15章简单了解即可。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麦奎尔) 20世纪初-30年代末 40年代-60年代


子弹论/魔弹论 传播流

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
核心观点 “使用与满足”
理论背景 缺陷
政治即有倾向假说
评价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70年代 ↓
宏观理论共同点 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 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 生活的影响
《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 → 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 → 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怀特
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冷媒介”与“热媒介” 意义与局限性
现实社会影响
新媒介

“电视人”“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电视与人的“充裕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
趋势 意义 “电子乌托邦”
↓ 评价
新闻选择 ← 制约 业务标准 ← 体现 新闻价值

市场标准
新闻要素 → 九种
依据三个前提: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
媒介规范理论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所有制-活动-信息内容-事业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垄断-干预-间接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信息反馈-结成团体-法律-销售市场

极权制度下的~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负责,维护 自由主义~ 社会责任理论
绝对服从


不得批判
出版自由
责任、义务
合法检查
有权批判
(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统一)社会信息 ← 传播 → 特点
开放性 子系统 自我创造
自完 双重偶然性
↓ 特点 ← 系统性 → 类型
传播障碍 ↓
结构 功能 ↓
制度 渠道
传播隔阂 ↓
无意误解 有意曲解
人内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5个特点)
马克思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传播观)
决定 ↓
起源于 受制约 反映着
麦克卢汉 ↓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制约因素

宣传
经营
有目的的取舍加工 与媒介方针一致 “把关”是传媒组织 立场体现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工具和手段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卢因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米德“主我与客我” 布鲁默“自我互动” 米德“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
交流渠道,协作纽带 传承工具,发展途径
功能←
人际传播
→ 动机
渠道、方法
特点 ↓
意义丰富、复杂 双、互、反
定义 非制度化
获取信息
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相互认知
精神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信息社会
传播媒介
示现 再现 机器
↑ → 分类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明示、暗示 外延、内涵 指示、区别
(能动性)反作用(独立性) ↓
推动 主矛盾 特殊规律
(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也不能忽视精神生产、精神交往)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思维 社会
口语
作用
局限

时间 空间
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远距离、快速
文字
印刷
题外话声音、影像信息 电子 文化传承
突破
局限 经、政、文、教
只是积累

时空 交流 政府特权、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本章,全章节重点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3、“培养”理论的外围 四、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特点 ↓
功能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 趋同心理
目标、规范合意

群体感情 包括 群传在~中的作用 功能 作用 信息压力
归属意识
流量 流向


结构特点 ↑
定义 ↑
定义 ← 组织 → 组织传播 → 功能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
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

特点 形式 作用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基础)
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 “使用与满足” → 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
广播 ↓
1喜欢知识 竞赛的心 理需求

印刷
电视

↓Hale Waihona Puke 1读书动机 麦奎尔的满2报纸使用 足四种类型
形态

↓ 评价
↓ 1、意义 2、局限性
↓ 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

竹内郁郎的补充 ↓
目的 条件 印象 结果 修正
2收听肥皂
心绪转换
↓ 缺陷:角色关系固定化;无反馈
特点 ← 传播过程 → 模式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完全平等不现实,面对面,非大众 都是主体,角色功能,互动性
↓ 构成要素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连结性、交织性、初具系统模式特点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补充反馈,拓展了噪音,但没超过程本身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剧的动机
人际关系
自我确认
环境监视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构成两个方面 ← 双重含义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