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完整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影视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文学与影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可以相相通的。
首先,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有直观性。
文学语词形象要我们进行再创造,文学文本中并没有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成艺术形象。
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
影视艺术通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视听感官,所以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其次,文学是时间艺术为基础的艺术,而影视艺术是以空间综合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时间艺术,要靠我们在逐字逐行阅读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文本全貌。
同时,文学的议论、说明、叙述、修辞等,都是艺术感觉和欣赏的对象。
影视作为时空艺术,必须将空间造型当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来考虑,要把空间的造型和时间的流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给观众呈现出时空复合的具体形象。
另外,影视艺术中编者的议论、叙述等,要通过旁白、独白等有限地使用。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
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
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
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 小说是在一个个语词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
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摘要】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
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与影视文学技巧相互补充,共同塑造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在影视作品中,视觉表现与文学表达相统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影视作品,可以深入了解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相互促进,影视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启发与影响十分重要。
未来,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通过深入探讨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两者在创作中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影视艺术,影视文学,关系密切,表现手法,技巧,视觉表现,文学表达,促进,启发,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定义影视艺术是一种以影像和声音为载体,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视觉、听觉、语言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镜头、音乐、剪辑等手段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视文学则是以文字为表现形式,通过叙事、描写、对话等文学手法来塑造故事世界和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
影视文学通过文字表达,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内涵,引导读者对故事进行思考和感悟。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密切相连,两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影视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影视作品,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影视艺术带来的视听享受,还可以感受到影视文学带来的思想启发和情感共鸣。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融合,不仅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深度与内涵,也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
1.2 研究意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们通过影像和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研究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可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探讨它们在艺术表达上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方式。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叙事结构、情节设计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影视作品与文学初中生如何通过影视了解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与文学初中生如何通过影视了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与文学:初中生如何通过影视了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向观众传达故事、情感和价值观。
对初中生来说,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文学作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探讨影视作品对初中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并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借鉴。
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饥饿游戏》系列电影等。
这些作品通过电影的表现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原著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情感内核。
同时,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也通过影视作品的改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经典文学作品。
二、影视作品对初中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1. 激发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文学作品可能显得枯燥晦涩。
而通过影视作品,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从而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视觉化表达: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表达故事,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展示。
对于初中生来说,视觉图像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 丰富知识: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会引用大量的文学元素,涉及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初中生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建议1. 选择适合的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选择一些主题简单、情节有趣、表达方式直观的影视作品更容易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改编自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电影或影视剧,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
2. 反哺阅读:初中生观看影视作品后,可以鼓励他们去阅读原著。
通过对比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作者的用词表达。
3. 学习影视语言: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初中生还可以学习影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如镜头运用、剪辑手法等。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回馈与提升4.结论:感谢文学,致敬经典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与影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作为影视创作的母体,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事背景以及情感表达。
影视创作则在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影像化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素材来源:许多影视作品的灵感都源自于文学作品。
例如,《红楼梦》为《黛玉传》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设定和情感纠葛;《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则源于 J.K.罗琳的奇幻小说。
2.故事构思:文学作品中成熟的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例如,《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冒险框架。
3.情感传达: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表达为影视创作注入了灵魂。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无奈。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回馈与提升1.影像化呈现:影视创作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情感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2.传播推广: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文学作品。
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让原著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3.艺术碰撞:影视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相互改编,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四、结论:感谢文学,致敬经典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我们应该感谢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第1页共1页。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4.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和影视创作,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往往是影视创作的灵感来源,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内涵。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影视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题材和故事:许多影视作品都源于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使得影视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主题和思想: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对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视作品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传达的哲理和价值观。
3.文学手法: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叙事技巧等,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通过黑白影像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挑战。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1.表现形式:影视创作借鉴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如蒙太奇、意象等,使得影视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
2.文学改编:许多影视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使得文学作品的魅力得以再现。
如《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功地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3.主题和价值观:影视创作在传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发扬。
如《肖申克的救赎》传达了希望和自由的主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四、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而影视创作则在传承和发扬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影视作品赏析——如何通过影视理解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赏析——如何通过影视理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当代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出色的表演。
然而,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它们也可以成为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来理解文学作品,并分析这种方式的优势和限制。
一、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比如著名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就是根据J.K.罗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种改编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故事得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
同时,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细腻的表演、精心的布景和音效等手段,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内涵,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通过影视作品理解文学作品的优势1. 视觉呈现:相比于纯文字的阅读,影视作品能够通过画面、色彩和动态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观众可以通过视觉的感知,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背景。
2. 情感共鸣:影视作品往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效的加持,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与影视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3. 多重感官体验:观看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还包括听觉和触觉等多重感官的体验。
影视作品中的配乐、音效和特效等元素,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刺激,进而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通过影视作品理解文学作品的限制1. 缩减和改编: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影视作品往往需要对原著进行缩减和改编。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细节和情节的缺失,观众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原著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思考。
2. 视觉化的局限: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的,这种视觉化的方式可能会对原著中的抽象概念和思想进行过度解读或者简化。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
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
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
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
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的关系研究
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的关系研究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紧密的关系,无论是改编自小说、戏剧还是其他文学作品,影视剧通过剧本的改编将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探讨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改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争议。
第一部分:影视剧的剧本改编意义影视剧作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通过剧本改编将原著文学作品转化为影像形态,使其更加直观、有趣。
剧本改编可以让观众通过观影,感受到原著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冲突、思考等元素,同时也能够通过视觉效果的呈现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第二部分:剧本与原著的关系剧本改编是一项艺术创作,但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尊重原著。
影视剧的剧本改编应该尽量忠于原著,以保持原作的精神内核和风格。
剧本创作者需要理解原著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将其重新构建为适合影视艺术形式展现的脚本。
此外,剧本改编还需要考虑影视剧的节奏、镜头语言等特点,使改编后的剧本更加符合影视媒介的特点。
第三部分:改编可能存在的争议与挑战影视剧的剧本改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是故事改编的问题,有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或商业利益,改编后的剧本可能会削弱原著的深度或改变原著的结局。
其次是角色还原的问题,剧本改编后的角色形象可能与原著存在差异,观众对于角色的认同感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影视剧的剧本改编还需要考虑如何将文字描写转化为视觉呈现,这要求编剧具备较高的创作能力。
第四部分:剧本改编带来的影响剧本改编可以为原著作品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通过改编,原著作品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
同时,好的剧本改编还可以提升原著作品的品质和影响力,将原著的精华展现给更多的人。
剧本改编还可以为原著作者带来更多的收益,比如版权费用。
第五部分:结语剧本改编是一个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像艺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创作任务。
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尊重原著、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影视媒介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
时评 文学与影视的
时评文学与影视的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组织和叙述来展示故事和思想。
而影视则是一种通过图像、声音和动作来展现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两者在表达方式、受众群体和传播途径上存在差异,但在创作灵感、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
文学和影视在创作灵感上互相借鉴。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改编作品往往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影像、音乐和演技等元素的运用,更直观地展现了原著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同时,影视的成功也会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许多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台词都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
例如,《霸王别姬》的剧本被改编成了同名小说,展示了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文学和影视在内容主题上存在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关注人类的生活与命运,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例如,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以反腐败为主题,通过调查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了腐败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问题和人性思考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等。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艺术形式,传递了人类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思考。
文学和影视在艺术价值上也有共同的追求。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都追求艺术的真实、美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运用,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引导读者通过文字与故事产生共鸣。
而影视作品则通过图像、声音和演技的表现,提供了更直观、感性的艺术体验,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满足。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能够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引发思考,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和影视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两者在创作灵感、内容主题和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
浅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影视文学与鉴赏论文题目浅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学生***班级***学号***专业***系别***浅谈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学生:***学号:***专业:***班级:***摘要:文学与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转换,成为再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影视艺术与文学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学是影视的基础,影视离不开文学;影视艺术必须尊重文学,好的影视艺术可以给予文学丰富的养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关键词:影视艺术;文学;关系一、文学是影视的基础文学的繁荣,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具有共同的规律。
因此,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支持。
近年来,影视发展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脱离文学的滋养所致。
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影视取得加倍的成功。
无论是《乱世佳人》、《王子复仇记》、《廊桥遗梦》,或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
这些作品从人物形象到审美意味,再到理性层面,都达到艺术所应有的审美标准,都反映了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
因此,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
相反,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纯粹从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忽略文学性的重要意义。
结果使作品空洞乏味,格调低下,缺乏艺术底蕴,从而导致影视生产出现大规模的滑坡。
文学之所以对影视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
从影视剧作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为电影和电视提供了优秀的剧本。
由于文学与影视的情节建构技巧与叙事艺术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些文学作品甚至等同于影视剧本。
另一方面,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或抽象性。
这种思想性或抽象性为影视作品镜头语言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并成为影视艺术丰厚的艺术底蕴的关键。
文学,作为人学,注重立足思想层面和美学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对照。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影视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艺术、20世纪以来,影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全息。
它成为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当今世界影响最大,受众最多得一种综合门类。
随着媒介本身的发展,媒介的整合成为的一个大趋势,如果将影视和文学分别视作两种不同的媒介,从上个世纪开始两者之间发生的一些交融和整合,则可以看作是媒介整合的一例。
媒介的整合是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传统纸媒介继续发展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电子媒介迅速壮大的必然结果,而文学被整合进入其他媒介当中则是在多元多形态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寻求生存而找到的出路所在。
而媒介本身的越来越丰富,使得媒介作为一种资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以前需要借助一定的体制来进行传播的文学产品在这时就必然的要发生变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官能的延伸。
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声光媒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媒介,一种媒介在延伸人的官能的同时又会削弱人本身的官能,需要人付出较低的参与度。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影视作品因为是人的多种官能的延伸,因此要比文字需要更低的参与度,也就是需要受者自身更少的思考,按麦克卢汉的说法,影视相对于书籍是“热媒介”。
而文学作品接近影视媒介,从而使自身影视化,降低自己的参与门槛,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
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如果文学创作的速度没有变化,还停留在经典时代“披阅十载”的阶段,巨大的影视媒介资源就缺乏内容。
实际上,当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已经完全颠覆了经典文学时代,多元多形态的媒介诱惑下,众多人的受教育使得文学创作不再是以前被称作的作家的那个群体的专利,而几乎成为所有受教育都可能从事的一项活动。
而大量的作品的生产,包括通过日益发达的而且商业化的发表出版渠道进入文化市场的和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上与读者见面的,以几乎海量涌现,为文学作品的极大富余创造了条件。
影视与文学的对话
影视与文学的对话影视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各具特色,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进行有趣的对话。
影视以图像和音频为媒介,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而文学则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想象力和阅读的活动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本文将探讨影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共生与互动。
一、影视作品对文学的改编众所周知,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基于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
这样的改编不仅能够借助原著的人气和故事的基础,还能够通过影视媒介的表现形式,向观众传达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观点。
这种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既是对原著的致敬,也是对影视艺术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原著小说虽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但是通过电影的形式,更多的人能够亲眼看到故事中的魔法世界,感受到角色的成长和情感的变化。
同样的例子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魔戒》等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将原著中的故事情节搬上银幕,还用影像的方式将作者的想象力和读者的幻想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中。
二、文学对影视的影响影视作为视听媒介,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在展现细节和内心世界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文学作为文字媒介,则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述,更加详细地展现角色的情感、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有时候,一本好的小说或者剧本可以为导演和演员提供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度思考的叙述,文学作品能够启发影视创作者的灵感,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诠释角色,表达剧情。
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常常通过细腻而深入的情感描写,给到了导演更多创作的可能性。
同样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也成为了很多影视剧的灵感来源和改编素材。
三、影视与文学的创作共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影视和文学在创作中也可以相辅相成。
一些著名作家,比如史蒂芬·金、约翰·格林等,他们的小说作品往往通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形式来进一步拓展和传播。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让作品影响更多的观众,还能够为作家本人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影响力。
影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
影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层出不穷,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也在不断崛起,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影视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逐渐显现。
首先,影视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改编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影视创作者可以将文字化为画面,将故事情节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改编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电影和电视剧的传播力量将文学作品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中。
例如,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电影的形式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传达给观众,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也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基于文学作品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影视创作者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将其中的精华和内涵展现给观众。
例如,电影《让子弹飞》灵感来源于马克·吐温的小说《亚当斯之家》,通过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搬上银幕,创造了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黑色喜剧。
此外,影视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关系。
影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和创作手法,以此来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
同时,影视作品的成功也会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影响,激发更多的文学创作和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例如,电视剧《琅琊榜》的成功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也激发了更多的作家创作出与之相似的历史题材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然而,影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时,可能会因为商业考量或者审美需求而对原著进行过度改动或者失真。
这种情况下,原著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往往会对影视作品提出质疑和批评。
另一方面,一些影视作品在借鉴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陷入模仿和套路化的困境,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范例论文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范例论文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在创作、展现和传播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本文将从背景、创作和观众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并通过范例论证二者的互动性。
首先,文学与影视的背景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人类的智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则通过影像、音乐和表演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影视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和影视相互关联,相互借鉴,为观众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其次,文学与影视的创作过程展示了它们之间的互动性。
在创作过程中,文学作品往往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创作源泉。
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影视作品通过引用文学经典,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再创作,同时也为经典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反过来,影视作品的成功也会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多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发展。
因此,文学和影视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后,观众作为文学和影视的最终受众,对于二者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观众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来获取信息和艺术享受。
观众对于文学和影视的喜好和需求也会互相影响。
一部畅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被改编成热门的影视剧,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而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则会为原著文学带来更多的读者,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会不断推动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通过一个范例来论证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原著小说通过描写大学生渡边的迷茫和爱情故事,展现了对逝去的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而电影版则通过影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展现了相同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版的《挪威的森林》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成功,影片中的音乐和表演也为原著小说带来了更多的读者。
浅谈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与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 ,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
影视艺术必须含有文学性;它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尊重文学。
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在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然而反过来想想,在许多高喊文学优越性声音的背后,电影是否也与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呢?李安的《断臂山》是根据1997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改编,只有数十页的小说,文字精简。
他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家庭、责任、爱情与生活;“爱是可以超越文化差异的,当爱降临时,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是毫无差别的,不妨把性别撇开。
”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在优美的西部风光和略显沧桑的吉他音乐的衬托下两个牛仔之间的爱情如歌如泣,达到了“从没有过地如此纯洁、神圣地刻画两个男人间的爱情”的地步,而影片的最后,Ennis 目送自己即将与心上人结婚的女儿驱车离去,打开衣橱,凝视着断臂山的明信片,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说出那句令人心痛的”I swear”的时候是如此的凄凉,想想这忽然而已的生命中又有多少不能承受的痛苦——看着他们,想着自己,失落的天堂弥漫着每个观者的内心,不失原著细腻优雅的文学色彩。
当然,每个事物都有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影视艺术直白的表现情感和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只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
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文化快餐式的累积会使人变得庸懒,情感变得苍白无力。
文学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讲心境投如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类所共有的情怀。
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艺术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
影视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和各种镜头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
我们看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反复吟味。
对于电影来说,如果观众一个地方没有看懂,或者体会不够,他不可能要求停顿一下,甚至连思索一下的空隙都没有,他只能在感受上留下一个缺口,缺口一多,电影给他留下的印象就会变得残缺不全,也就很难集中精力来欣赏。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对影视创作的重要性2.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3.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深度的主题和情感4.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5.结论:感谢文学,影视创作因你而精彩正文【引言】影视创作的源泉来自于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一直在影视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从素材的选择,主题的深度,还是情感的表达,审美的体验,文学都对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首先,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无论是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还是现代小说,如《活着》、《平凡的世界》,都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些素材的采用,使得影视作品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观众能够在影视作品中找到文学的影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深度的主题和情感】其次,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深度的主题和情感。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和丰富情感,使得影视作品在表达上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广度。
如《1984》对极权社会的揭示,《安娜·卡列尼娜》对社会伦理的探讨,这些深度的主题和情感,都在影视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再次,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和心理描绘,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如《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追风筝的人》的人性深度,这些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影视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结论】总的来说,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是我们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
影视改编与文学价值评析
影视改编与文学价值评析导语:影视改编是指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影或电视剧的过程,它既是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交融,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形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影视改编与文学价值评析的关系,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如何正确评价影视改编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关系1. 影视改编的意义影视改编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影视改编也能够通过影像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
2. 影视改编的挑战影视改编需要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编。
这对导演、编剧和演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保持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3. 影视改编与文学的互动影视改编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也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演绎。
通过影视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同时,影视改编也可以激发观众对原著的兴趣,促进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
二、影视改编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丰富的表现手法影视作为一种多媒体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画面、音乐、声音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好地呈现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和情感,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2. 优势:强化观众的情感共鸣影视作品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能够更直接地触动观众的情感,使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增强观众对作品的记忆和认同感,提高观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
3. 不足:改编可能导致原著的失真由于影视改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呈现文学作品的内容,可能会对原著进行删减、修改或重新解读,从而导致原著的失真。
观众在看影视改编作品时,可能会对原著的内容产生误解,影响对原著的正确理解和评价。
试结合活着谈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试结合《活着》谈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电影不等于文学,文学不同于电影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
电影可以利用文学,但是电影绝不等于文学。
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为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
文学不同于电影,电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文学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像在《活着》中福贵发现伤兵全死了后喊来春生,这时用了一个全景加摇镜头,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情状。
然后因为打炮他们回到了老全那里。
这时候老全与福贵他们对话时,都是用的中景,清晰地展现了他们惊恐与悲伤的感情。
而且这一段中在他们三个人对话的时候,多是用中景或近景,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或悲伤或木然的表情,真切地让人体会到他们的情感。
最后福贵到家后连续用了几个特写:凤霞、家珍、福贵,这一段最后那个热水溢出暖壶、热气升腾的特写洋溢着全家团圆的美满、幸福、温暖。
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
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电影不做文学的替身20世纪20年代,大量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学开始触“电”。
自20世纪20年代电影与文学结合,一直到80年代,电影像被嫁接到文学上,几乎只从文学这一个艺术门类汲取养分,很少关注其它艺术形式,电影似乎成了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电影青睐于文学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中国,文学在艺术中的地位极高,似乎凌驾于其它各类艺术形式之上。
其次,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对文学的依附也有其必然性。
浅析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题, 影片文学性非 常强 , 宫崎骏 大师在影 片中埋下 了很多观众
值得思考 的疑惑 。 莎士比亚 的四大悲剧之一《 哈姆雷特 》 , 这是 一部现代版 的《 王子复仇记 》 , 哈姆雷特是丹麦一 家大公 司已 故总裁的儿子 , 有一天他遇到 了他父亲的灵魂 , 他 父亲的灵 魂 告诉哈姆雷特是他 的叔叔谋杀了他 , 得 到了他的公 司和哈姆 雷特 的母 亲 , 哈姆 雷特决 心替父报仇 , 此片的背景是 现代 , 而 原著莎士 比亚的小说是几个世纪之 前的事情 ,如何做 到把 古 代的故事挪到 2 1 世纪来表现。 导演下了很大功夫 , 首先是尊 重原著中的人物, 性格拿捏得非常准, 第二, 这部电影运用原 著 台词“ 是生存还是毁灭” 等, 极力 的尊重原著 , 使观众在现代 的氛 围中体会哈姆雷特的心情 。说到莎士 比亚不禁想起 电影 现代版的《 罗密欧 与朱丽叶》 , 影 片男 主角是拉 昂那 多 , 这部 电 影类 似现代版 的《 哈姆雷特》 , 也是把几个世 纪前 的故 事成功 拉到现代 , 爱情主题贯穿全篇 , 两个年轻人不顾家族反对在一 起厮混 , 由于家族 问题 , 最后陆续殉情 , 诠 释了爱情 的力量 。 现在 的影视作 品经常篡改原著 , 甚至面 目全非 , 彻底颠覆 原著作者意图。在商业片横行的年代 , 导演追求票房无可厚 非, 但是一部没有以文学思想的电影是肯定站不住脚的, 前一 阵看过一个新闻, 大致意思是说一部抗 日 剧, 一个抗日女侠不 幸被几个日 本兵侮辱镜头不停的在几个淫笑的日本兵脸上切 来切去 。 几秒后女侠爆发了 , 跳了起 来拿 几个 箭头瞬间射死了 几十个 日本兵 , 该情节完全逻辑混乱而且相 当不科学 , 更像是 不入流的武侠小说情节,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运用文学手段把 这情节合理化。我看过一部烂片叫《 大灌篮》 , 周杰伦主演, 演 员阵容强大 , 此片抄袭周星驰电影《 少林足球》 , 《 大灌篮 》 主要 是弘扬 了功夫超群的方世杰在球场上 的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 毫无 内涵可循 。 毫无文学性 , 热闹 的场景没有任何意义 只能迎 合三流观众 , 观众如果看完此片会发 现时在浪费时间 。
影视艺术与文学关系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
”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
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
因此,正如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选修了一学期的“影视文学与欣赏”,我对电影的认识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以前,我总认为电影仅仅是表演。
然而,通过对各种优秀影片的观看以及赏析,我了解了影片不仅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与文学、艺术、科技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学期观看的影片《活着》和《罗生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这两部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那么,我就根据这两部优秀的影片来谈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
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都是属于艺术性叙事,但是两者在讲故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同的叙事方式为观众也营造了不同的悲剧效果。
影片《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影片与小说从叙事视角、情节、场景和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叙事的差异。
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小说是以“我”来展开故事的情节,电影中导演张艺谋把“我”这个主体去掉了直接把福贵推到银幕之前用全知叙述的方式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福贵一家的离合悲欢。
在情节方面的差异: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因职业需要,经常下乡采集民歌,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他给我讲述了他一生的经历。
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这是因小说的本质造成的,只有提前埋下伏笔才不会让情节显得突兀。
影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删了许多情节。
为了影片的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古老的民族艺术皮影戏被导演增加了分量。
整部影片也以皮影贯穿始终,显得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场景方面的差异: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
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
影片《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片子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该影片与小说在叙事结构、意向的运用、表现的主题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叙事结构上:小说是樵夫、僧人、捕快、强盗、老妪、女人、和武士亡魂七个人面对按察使时对于案情的陈述的记录。
三个主角相互矛盾的供词提供故事的轮廓,其他四个人的供词则起着补充情节、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的作用。
电影沿用了小说的多重叙事角度,但电影将时间切分为三个维度,就像影片的场景有三个一样。
我们可以将罗生门下、按察使审判处成为第一、第二叙述场景,将密林中成为被叙述场景。
在意向的运用上:小说绝大多数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挖掘人性,所以更多关注于细节。
但电影作为一个视听觉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故事,更多的关注镜头的有效性,于是电影的意象有了更多的象征意味。
比如阳光,在我看来就象征着人类的道德;密不透缝的大雨,就像那个阴沉、破败的场景一样裹挟、压抑着人性。
在表现的主题上:小说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在扑朔迷离中凸现出人性。
它描写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和不可知,作者对人
性陷入深深的绝望。
而电影《罗生门》,它也展示了凶杀案的三个主角为了掩盖自己的懦弱、过失而对真相进行隐藏,对自己进行夸耀。
借打杂的的口,显示世人道德的沦丧。
但在影片的最后樵夫收养了被遗弃的孤儿,这就将原作中对人性深深的绝望改变了。
人还没有完全沦丧,人还有知耻之心,有隐藏的善,人还是可相信的。
这也是导演人道主义的体现,没有让观影人完全陷入压抑和绝望。
然而,即使电影与文学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是电影与文学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
电影与文学作为艺术之树上的两朵奇葩,它们既各行其道,又相生相成。
电影与文学具有各自独特的美学形态与魅力,但是作为艺术形式,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在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净化人的心灵。
所以,电影和文学在追求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对《活着》来说,不管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的《活着》,作家和导演都在讲述人如何承受生命中的苦难,讲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正如余华所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不管是小说的《罗生门》还是电影的《罗生门》都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在他人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人往往都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电影与文学还是有许多的想通之处。
我们可以说,电影需要文学。
电影离不开剧本,而由文字写成的剧本免不了要从文学那儿借鉴小说的叙事性、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灵动性。
而文学也需要电影,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改编电影使文学原著在大众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文学不仅能够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文学的内容和创作技巧也会受到电影的影响。
文学可以从优秀电影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创作题材,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总之,我们既可以从电影中找到文学的影子也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电影的足迹。
文学不是电影惟一的源泉,电影也绝不是文学的终结者。
电影与文学作为品格各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会一直并存下去,共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