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什么是文学史?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 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 化背景下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一)文学史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为本位,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 的发展历程。 外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创作主体:作家(含其生平、 思想、心态等) 文学研究 核心: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 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 学史的另一翼。
(二)其它因素的互动: 1、雅与俗的互动; 2、各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与革新的互动(诗文); 4、文与道的离合。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与七段
分期依据:主要以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体 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
(一)上古(公元3世纪以前):是中国的文学体裁、思 想基础的孕育期,文学思潮的形成期,文学的创作、传 播及接受基本格局的奠定期。 先秦:创作主体由群体向个体转变;文史哲不分; 诗乐舞结合 上古 秦汉:创作主体由分散游说各诸侯到聚集形成作家 群体;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为风尚; 乐府民歌出现
中 古
(三)近古(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在这一阶段文人市民化、创作主体商品化成新趋势; 创作主体的个性主体高扬;传统文体发展不大,通 俗文体(特别是小说)生机勃勃。
明嘉靖——鸦片战争: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 近 古
并发生论争;戏曲和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 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 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的地位受肯定;报刊文
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别海燕
总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其 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文学子游、子 夏。” 文学在广义上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语言性符号, 包括今日的文学和非文学。 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 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司马迁的《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 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直谏”。初步描述了文学发展的过程。 史家、历代对文学史的记叙不全面、系统。 林传甲在京都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 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滥觞之作。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在分体文学史中,最早,最有影响。
体出现并通俗化。
(二)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①注意“史”的脉络,清楚地描述出承传流变 的过程; ②从广阔的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 ③尽量以客观的眼光,通古察今,考察文学史 的发展; ④在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的同时,适当 借鉴外国文学理论;
⑤适当了解相关文史学史料学的知识。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二)中古(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 在此时候具备并成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文学语言由古 奥转浅近;诗、词、曲处于鼎盛时期;小说已经具备并成 熟;文学传播出现各种新形式;创作主体与对象多层次。
魏晋——唐中叶:五、七言古体近体诗的发展鼎盛时期; 创作趋于个性化;宫廷对文学创作起核 心作用;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 唐中叶——南宋灭亡:古文运动确定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诗歌从中晚唐开始到宋代另辟蹊径; 曲子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明中叶:叙事文学占文坛主导地位; 大批文人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 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标示着长篇小 说时代的到来。
一、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经济 政治 文化 民族矛盾 地理环境等
二、内部因素:
(一)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①各种文体形成和 成熟的先后不平衡;②各种文体从萌生 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①各地文学的发展盛衰 不同;②不同地域产生的文体带有强烈 的地域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