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绪论
01总绪论
总是找到隐逸和入道式的适意的精神家园,男女钟情经历波折都是
终成眷属,即便是被王国维推许为“置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的《窦娥冤》《赵氏孤儿》,也还是添加了个解冤、报仇的“尾 声”,给观众以心理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六、世界交流和影响
▪ 中国古代文学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多个国家 的文学是有交流的,既有引进、接纳,也有输出和相当的影 响。
▪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 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 五、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盛 ▪ 六、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 七、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 八、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 九、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神话
诗经
楚辞
汉赋
古诗
唐诗
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四、文学史的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既是一种历史,也就应当具有史学史 书的属性。 ▪ 文学史和一般史学著作又有不同。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是历史 的动态的文学批评,通过历史的和审美的文学批评,建构文 学的历史书写。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
▪ 在这悠久的历史里,中国文学伴随着社会文明一直在生生不 息地生长,日益繁富,没有停滞,没有缺位,没有中断,不
时地放出浩大亮丽的繁荣景像,相继蜂拥而出的作品浩如烟
海,即便经过历史的筛迭、淘汰,流传至今的篇幅不同的文
体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比拟的。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2013-6-25
南朝民歌
读曲歌其六
打杀长鸣鸡, 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 一年都一晓。
其五
思欢不得来, 抱被空中语。 月没星不亮, 持底明侬绪。
2013-6-25
28
中国文学的分期
文学创作本身的发展---三古七段 双视角
朝代分期
2013-6-25
29
2013-6-25
21
文学史的当代性
当代性:
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 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2013-6-25
22
文学史史料学
是以文学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 资料考证学。
2013-6-25
23
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2013-6-25
中国文学史
2013-6-25
1
什么是“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具体内涵有什么? 如何学习“中国文学史”? 为什么学习?
2013-6-25
2
中国文学史
广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至1840) 中国近代文学史(1840--1919)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49)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 狭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至1840)
为什么学习?
专业需要 兴趣爱好 继承传统 修养自身 开拓思维 丰富人生
2013-6-25
6
总绪论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的分期
2013-6-25
7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一) 绪论
第一讲绪论一、何谓文学1.艺术(文学起源论)(1)宗教说:西方强大的宗教力量,为了礼赞神,则艺术由神所创。
(2)劳动说:艺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劳动过程的节奏、身心产生艺术。
配合政治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被用以证明艺术起源于劳动。
劳动要形成更精致更不实用的艺术,其实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
(3)模仿说:被重现的产物,是艺术的起源。
(4)游戏冲动说:康德《判断力批判》: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视作一种游戏(劳动是很实际的,是有实物功能的)。
艺术是非现实的。
席勒:艺术和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它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不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表现自我。
文学史苦闷的象征,用各种方式疏解,产生艺术作品。
欲说的强烈需求,当无人倾听时,则转向孤独的书房的一种自我抒发。
(6)吸引本能说: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能看到自己的付出,渴望沟通与交流。
2.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写出实际创作的几大动机:一是纯粹的自大。
自我表现,我好厉害,展示灵魂的丰富与盛大。
二是对美学有所要求。
文字的排列就是迷人,有迷人的秘密,就是要发掘背后奇妙的秘密,三是历史的冲动。
我必须为这个时代说一些话,我必须为过去的历史做一些回忆,必须在时间的序列中做一些传承。
超越自大,超越对美的爱好。
四是政治的目的。
很狭隘,不是超越现实生存的时空,超越伟大的人类整体,而是为了现在所处的历史环境而做出回应,就会有一些现实的功利的考虑,趁机牟利,人们需要什么文章,哪方得势就为哪方作文。
这些都是文学的来源,有来源不代表其文学的艺术价值高。
文学艺术的高还要有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文学的起源,而有了起源后,艺术如何精进,是另一个问题。
3.文学作品:诗歌及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为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广泛地说,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文学不是哲学思想,不是抽象思想的表达,一定要有具体的形象来引发读者的感应)反映。
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 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 渊 明
隋唐文学
•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经历 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
• 公元624年,李渊建立的唐朝是我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 展,国立的强盛,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 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的极为 有利的环境。后人把强盛繁荣的唐代,与 汉代并列,称为“汉唐盛世”。
大学语文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 学史也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 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 限。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为七段。此 谓“三古七段说”。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 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1919)
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
• 1.先秦文学(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 2.秦汉文学(秦散文及汉五言诗) • 3.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及小说) • 4.隋唐文学(诗歌) • 5.两宋文学(词) • 6.元代文学(元曲) • 7.明清文学(小说)
• 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 越久越有滋味;
• 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 有极盛时期的大度;
• 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 润可亲。
先秦文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思想的 高度繁荣。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家 “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 攻”等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 与当代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张有 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绪论课件
经济: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如兴 修水利,招集逃亡,鼓励垦荒,军民屯 田,禁占民地为牧地,限制抑良为奴, 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元代还比较注重 发展手工业、丝织业、棉织业、陶瓷业、 印刷业比前代都有进步。货币的统一和 纸币的大量发行,南北大运河的重新开 凿,海运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扩大,更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呈现 出了相当繁荣的局面。
后期,主要作家有萨都剌、杨维桢、 高启、顾瑛、王冕。一个方面是诗 中富于世俗生活的情调,他们讴歌 城市的繁荣或人生的享乐,反映了 新兴市民阶层乐观、进取的精神。 另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元代文学
第1讲
第一章 绪论
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自成吉思汗在漠 北统一各蒙古部 落、建立大蒙古 国(1206),至 蒙古王朝灭金、 统一北方 (1234),为第 一阶段;
由此至蒙古 大军占领南 宋都城临安 (1276), 即蒙古人统 治中国北方 的时期,为 第二阶段;
由此至元顺帝退 出大都(今北 京)、明王朝建 立(1368),即 元王朝统治整个 中国的时期,为 第三阶段。
政治 (1)“尊用汉法” ,建立了一定自
主权的行中书省 。 《易》“大哉乾元”
行省制度:渊源于魏晋的行台,“台”指在 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在之地设立临 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北朝、隋和唐初,都曾置行台(或称行台尚 书省)于外州以行使尚书省职权,亦设尚书 令、仆射、尚书、丞、郎等官,但不必皆备。 如任职者权大位高,则称大行台。因军事需 要而设的临时机构,唐太宗以后取消这种建 置。元代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行省 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 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 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 派出机构。
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
(2)1927——1937,即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文学 的发展期。比起上一个时期来,本时期在 文学上的主要收获是:在理论上有了“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关于文艺 大众化问题的探讨。 (3)1937——1949,新文学的成熟期
三: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1、五四文学革命 :启蒙当时愚昧的人心 2、20年代蒋光慈、沈得明等人的提倡。宣 传马克思主义,译介苏联作家作品。 3、1928年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 导。最终结果:使得文学革命和无产阶级 革命相结合。 4、1937年以后,抗战文艺得到了极大发 展。
(二)现代文学的起止:1919——1949 (即我们所说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1、萌芽: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 前夕,它是晚清以启蒙运动逐步推进的结果,也是新文化运动 的直接产物。 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主编为陈独秀,以向青年进行思想启 蒙为己任,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 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理论倡导: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 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开现代文学的先河:1918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在《新青 年》上发表新诗。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狂人日记》。
2、分期 准备期: 1917——1919年 上篇: 1919——1949年 现 代文学 下篇: 1949——今天 当 代文学
3、现代文学 (1)1919——1927 新文学的生长期(即五 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特点:第一: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以大呼猛进的 状态发生、发展着的,文化先驱的切肤之痛使 他们以激进的状态创作。 第二:由于自身深受传统的熏陶因而不可 能完全抛弃传统,造成文言、白话夹杂的情况。 第三:生硬的模仿西方的文学创作。 第四:1921年以后,新的刊物、作者不断涌 现,文坛一派热闹气象,作家:胡适、叶圣陶、 鲁迅、茅盾、冰心、郭沫若、郁达夫等等。
中国文学史绪论
经济 政治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①各种文体形成和 成熟的先后不平衡;②各种文体从萌生 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①各地文学的发展盛衰 不同;②不同地域产生的文体带有强烈 的地域色彩。
司马迁的《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 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直谏”。初步描述了文学发展的过程。 史家、历代对文学史的记叙不全面、系统。 林传甲在京都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 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滥觞之作。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在分体文学史中,最早,最有影响。
中 古
(三)近古(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在这一阶段文人市民化、创作主体商品化成新趋势; 创作主体的个性主体高扬;传统文体发展不大,通 俗文体(特别是小说)生机勃勃。
明嘉靖——鸦片战争: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 近 古
并发生论争;戏曲和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 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 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的地位受肯定;报刊文
(二)中古(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 在此时候具备并成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文学语言由古 奥转浅近;诗、词、曲处于鼎盛时期;小说已经具备并成 熟;文学传播出现各种新形式;创作主体与对象多层次。
魏晋——唐中叶:五、七言古体近体诗的发展鼎盛时期; 创作趋于个性化;宫廷对文学创作起核 心作用;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 唐中叶——南宋灭亡:古文运动确定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诗歌从中晚唐开始到宋代另辟蹊径; 曲子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明中叶:叙事文学占文坛主导地位; 大批文人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 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标示着长篇小 说时代的到来。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绪论
文学作品与哲学、史学、法学等类著作一样,都是用语言文字作成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的 特性是内容更加贴近普遍的人生状况,表现方式是以象见义,取象造形,借助于联想、想象, 运用语言文字讲究修辞,乃至文字声韵,要有感染力和欣赏性。哲学、史学、法学等类著作 的价值、意义,基本取决于其内容、思想,读者和研究者基本不甚关注其表现方式方法。
先秦是个悠久的历史时期,那时的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化初始阶段 的产物,自然具有初始阶段的文化特征。 从文体层面看,由于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尚在不断繁衍,刀刻漆 书劳力费时,传达较为困难,为便于口传、耳受、心记,不仅自 发形之于言的诗歌皆用凝练的韵语,最早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而且 《尚书》中的官方文书、 《周易》中的卦爻辞,乃至后出之 哲理书 《老子》,也多奇偶相生的句式,多叶韵。 《周易》中的卦爻辞有的就是径直引录上古歌谣。从表述方式上 看,由于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的主观与客观、感知与想象的互融 互渗,不仅言志抒情的诗歌多用比、兴,假之构成有韵致之情状 意境,为后世确立了诗之所以为诗之内在特征,而且以立意为宗 之说理文,也主要不是抽象概念的逻辑推演。《老子》中的哲理 基本植根于对宇宙间事物状态的描述,象与意紧紧贴在一起。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深邃的,也是最为主观的,多是假诸想象 的历史人事或奇幻物象的寓言表述出来,再加上汪洋恣肆的行文, 就成为富有文学性的文章,可以称之为诗化哲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一、定义1、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是一门历史学科,是一个复杂的分类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史经典实践中对传统文学文献的研究。
2、内涵: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历史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涵盖从中国古代以来历史思想和繁荣文艺精神向外延伸,自宋代以来迅速发展,甚至形成文学部门系统的纳入。
三、史前时期1、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是我国文学史过程中起源最早的时期,文学活动集中于歌唱,这是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表现形式,同时还包括新民谣、法咒、医疗咒、谚语、讽刺文学等。
二、商周时期1、商周时期:以商朝文学为主要特点,文学活动集中于史传、诗歌以及后期以禁制为主要主题、文学表征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等,该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书写的形式保存。
三、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特征是战乱、外族入侵、社会变革,以及兴盛的政治思想论调。
文学也因此被反映到此,秦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在不断发展,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孟子》、《左传》、《诗经》、《尚书》、《周易》等,以阿戎文字表达思想观点,启发出对社会新形势与发展的思考。
四、秦汉时期1、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壮大的时期,因在这一时期,中国书写体系形成,书写的手段演变化出诸多分类。
文学活动方面,启蒙思想主义学派在此时得到思想发展,诸葛亮的《兵法》等也在此时受到大量关注,屈原的《离骚》成为古代诗歌文学成就的金标,令古代诗歌文学发展史经典实践中缀尽。
五、汉代1、汉代: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壮大的时期,出现了班固、贾谊等思想家和古文运动,以及许多古代名著,甚至形成了中国文学宝库。
汉代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文学发展,诗歌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还出现了诸如《论语》、《礼记》等经典传世。
六、魏晋时期1、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由此也形成了魏晋文化的特征,文学方面更是发展很快。
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具有开放性,代表作有《楚辞》、《新五代史》、《唐诗百家论》等等,新理论形成了一种模式,以新诗文字为主导,魏晋文学史也是随之而形成的。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总绪论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文学史史料学、文学本位、文学演进的内外部因素、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史与文学史学、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主要问题】对文学史内涵的理解、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文学演进过程中一些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作用、俗与雅、文体与文体的渗透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三古七段”的具体内容、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作家作品】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范晔《后汉书·文苑传》、郑玄《诗谱序》、挚虞《文章流别论》、白居易《与元九书》、李清照《词论》、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曹丕《典论·论文》核心考案1、对文学史的理解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
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审美价值。
(2)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的核心内容。
(3)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文学史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
(4)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应当包括在文学史的内容之中。
(5)文学史著作要有史学思维,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还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2、文学本位重视文学本身的价值,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中国文学史绪论
第一编 先秦文学
•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 一、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 1.远古洪荒时代―前21世纪 •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 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 无法证明的传说
• 2.公元前21世纪,夏代 • 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夏传启,家天下” • 处于新石器文化晚期。
• 3.公元前17世纪,商代 • 目前最早的有史可证的朝代 • 甲骨文的使用
巫 术 宗 教 文 化
• 4.公元前十一世纪 • 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受西戎压迫, 由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 春秋(前 770-前476) • 东周的两个阶段: • 战国(前 475-前221)
礼 乐 文 化
二、士的崛起
•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 • 社会巨变 私人讲学(文化下 移) • 士的崛起(贵 族和庶人之间,流品很杂) • 学术文化的繁荣
• 朝为布衣,暮为卿相。 •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二、先秦时期的文学概貌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 :歌谣 、神话 2.夏商文学:文字的产生 •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 铜器铭文) 3.西周春秋:诗经 早期散文(《春秋》) 4.战国时期: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说理散文:论语、孟子、庄 子、荀子
(二)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 1.文史哲不分
• 2.诗乐舞结合 • 3.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古代文学史
王相涛
绪论
• 我们学习文学史就是要从文学的发展中寻求美的 规律,从而认识美、欣赏美。进而来陶冶人的心 灵。 • 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他们不断传承,互相补充,各具风采。我们应该 关注其源流及其演变,寻找文学的美的规律。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杨利豪
(三)文学作品(核心)。老子《道德经》,李杜诗篇等。
(一)古代描述中国文学变迁的论述及著作 1、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2、班固《汉书· 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诸子略》 (纪昀的《四库全书· 目录摘要》分经、史、子、集 四类收录,是古代目录的集大成 )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 齐梁诗歌——陈子昂复古 韩、柳——古文运动
④文与道之间的离合
文与道合,出现过诸如杜甫、韩愈、白 居易、陆游等优秀的作家。 文与道离,出现过诸如陶渊明、刘伶、 阮籍、李白等优秀作家。
“阮公临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
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世说新语· 任诞 》
小说成熟 3、元代到明中叶
古文运动、诗转变、词、
曲、通俗文学创作
三、近古 明中叶到“五四”运动 划时代变化: 创作主体个性高扬、传统文体发展不大、通俗文 体(小说)生机勃勃。 1、明中叶—鸦片战争 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出现:公安派、桐城派。 戏曲和小说取得重大成就 :桃花扇、牡丹亭、 红楼梦、聊斋志异。 2、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文学基调:救亡图存、求新变异。小说地位受肯 定,外国翻译作品增多,报刊等出现 “五四”关上了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打开一片文 学崭新的天地。
关于文学史的分期
一、划分的依据:采用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 观点。着眼、立足文学本身的发展,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 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规律。 二、文学史分期的具体内容: (一)上古 各类文学体裁基本都有所体现。散文、诗歌;文学思潮 (儒家与道家) 先秦:创作主体有群体化到个体的转变 文史哲不分 诗乐舞结合 秦汉: 创作主体:战国士到聚集形成作家群体。 文学体裁:以赋为主,铺张凌莉、以大为美。 诗歌形式;四言到五、七言转变。
中国文学史·先秦绪论
绪 论
一、文学形态:诗乐舞一体;
文史哲不分;
二
、创作主体:巫→ 史→贵族
→士
原始歌谣
1、与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1)《淮南子· 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 ‘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2)《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吕氏春秋》) (3)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 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 性》) (4)《周易· 归妹· 上六》:女承筐 ,无实;士刲羊, 无血。
绪论
上古神话 《诗经》 《楚辞》 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说理散文:《孟子》、《庄子》、《荀子》。
“先秦”的历史断限:
绪 论
广义:秦统一中国前直至远古,包 括原始社会(尧、舜、禹)、奴 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封建 社会(战国)。 狭义:即秦先,也就是指秦统一中 国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所说的先秦文学主要是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开
天地”的故事。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 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 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 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
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 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
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
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 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中国文学史-绪论1
2、文體區分和文體辨析
●文體區分: ○(魏)曹丕《典論· 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 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西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淒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 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 說煒曄而譎誑。” ○(西晉)摯虞《文章流別論》:分文學爲12體 ○(南朝梁)任昉《文章緣起》:分文學爲84體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分文學爲33類 ○(南朝梁)蕭統《文選》:分文學爲37類
2、九品中正制的實行
●魏劉劭《人物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賞譽》、 《品藻》、《容止》
3、魏晉人物品評的變化:除品評人物的德行、能力
之外,更側重其風神 ●《世說新語· 容止》四則: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 樹”。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歎曰:“蕭蕭肅肅, 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 公曰:“嵇叔夜之爲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 “君未見其父。” ○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舅,俊爽有風姿。見玠,輒歎曰: “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孔融。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 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 王室不靖,而招合徒众,欲規不軌,云‘我大聖之後, 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 謗訕朝廷。又融爲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 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與於子,當有何 亲?論其本意,實爲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爲? 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既而與衡更相赞揚,衡謂 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顔回復生’。大逆不道, 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 誅。”(《後漢書》本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绪论
• • • • •
五、实践的方法 (一)分组讨论法 20个小组,抽签准备 现代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 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 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周作人、钱 钟书、朱自清、郁达夫、胡适、 臧克家 • 要求:就作家生平事迹或艺术风格、思想 风貌、作品人物等方面进行解析。每组2-3 人分述,台上讲析。满分10分记成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绪论
• • • • •
•
• • •
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文学分期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 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 文学的过渡时期。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 “新文学”)。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 。 (二)关于现代文学课程: 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 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 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响)
• 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 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化。 • 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 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为文化 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举制度的废除),社会出现了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 4)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文学成为民众文化参与的工具, 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
中国文学史-绪论
三、其他學術、藝術形式的發展及對文學的影響 1、史學。貞觀八史對歷史的反思及對文學發展的 理論總結。劉知幾的《史通》 ●貞觀八史:《梁書》、《陳書》、《北齊書》 《周書》、《隋書》、《晉書》,《南史》、 《北史》。 ●文學見解:合南北文風之長而各去其短。《隋書 •文學傳論》、《北齊書•文苑傳贊》、《周書•王 褒庾信傳論》、《北史•文學傳序》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緒 論
●政治狀況:隋代北周,開皇九年(589)滅陳,完 成南北統一。煬帝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翌 年建唐,於武德七年(624)再次統一全國。至907 年朱溫篡唐,共曆21帝、289年。貞觀之治、開 元盛世。 ●唐代文學發展:由政治統一到文學統一。 ●唐代文學分期:初盛中晚。安史之亂的分水嶺
2、書法繪畫
●書法。唐太宗、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 之等。旭與懷素的狂草。 ●繪畫。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韓滉,王維、鄭虔, 曹霸、韓幹、邊鸞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音樂舞蹈
●音樂。清商樂的衰落和燕樂的興起。直接導致詞的産生 ○音樂與唐詩:李白與《清平樂》,杜甫與李龜年,《聽 穎師彈琴》,《琵琶行》 ●舞蹈。胡旋舞、胡騰舞、劍器舞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1、儒學政策:基礎和核心
●梁啓超: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誠然儒家 之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 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 ●高祖《興學敕》:自古爲政,莫不以學爲先。仁義禮智 信五者俱備,故能爲利深博。朕今 欲敦本息末,崇尚 儒宗,開後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謨。 ●太宗: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 爲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也。 (《貞觀政要》) ●玄宗《命張說等與兩省侍臣講讀制》:先王務本,君子 知教,化人成俗,理國齊家,必由於學矣。 ●儒家文藝理論的作用:爲文學贏得在儒家社會立足的合 法依據(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爲文學提供發展的社會動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
评:这几乎可看作中国历史的自 然分期,中国人对此已普遍接受。 这种分期方法在目前的文学史教 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 更便于操作。而且,朝代的更换 有时也确实给文学带来了兴衰变 化,如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说)
二、按社会性质变迁分期
思考题 1、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你有 何看法? 2、简要评述游本、章本、袁本关于 古代文学史的描述,并谈谈你对中 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的看法。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 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认为一部中 国文学史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史, 六、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是同步的。 七、最一般的观点是把一部文学史看作文体演变 代谢和荣枯交替的历史,即以文体的产生发展和 衰亡为贯穿线。 八、如果以中国人的叙事思维与能力的产生、发 展、演变为视角与贯穿线来重构中国文学史,那 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新颖别样的文学史 图景。依据这种贯穿线,我们可以把整个中国文 学史看成是文学表达艺术(如叙事、抒情),特 别是叙事艺术的日益成熟史。
二、中国文学史的视角与贯穿线
中国文学史是否存在着一些一以贯 之的、左右(制约)着文学发展的 东西?一条贯穿始终的内在线索? 如果存在,又该如何概括和表述? 面对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史,我们 可以采用多种视角来观照,因此也 就可以找到种种不同的贯穿线,如: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唯物史观是文学史研究的指南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①文学史研究应当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做到知人论世,但这不能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
②历史上创作出传世之作的作者方才有资格进入书写的文学史。
③文学作品与宗教学、哲学、史学著作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述工具的精神产品,而且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合胶合、互渗互动的关系。
④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象见义,借助想象、幻想,取象造型,表达人生感悟和精神诉求;运用语言文字要讲究修辞及声韵,富有感染力和欣赏性,所以称之为审美文化形态。
三、文学史的任务1、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②对文学史的认识,最根本的任务是在于显示本民族文学成就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弘扬传统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创造力,为现代文艺创作发现提供历史的资源和精神力量。
③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赋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
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1、史学的属性是如实地叙述已经消逝了的社会人事的实际的状况,叙述的基本原则是求真求实,文学史的书写也应当是如此。
2、文学发展演变的情况,诸如文体的兴替,写作范式的变化,语言的变迁,都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也是有迹可循、可以表述的。
3、文学史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类型史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1、诗的起源:《诗经》2、官方文书:《尚书》3、占卜,卦爻辞:《周易》4、哲理书:《老子》5、史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二、两汉:辞赋蔚兴,传纪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1、两汉叙事散文:《史记》2、文赋:《上林赋》《子虚赋》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1、曹丕:《典论论文》2、刘勰:《文心雕龙》3、萧统编纂:《文选》4、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游仙、玄言5、陶渊明开辟田园意境6、谢灵运观照山水之美7、声律和辞藻并重,生成以皇族为中心的宫体诗四、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1、李白翻新了古乐府诗,书写不羁豪情2、杜甫缘时事而发,怀忧国之思3、中唐白居易回归风雅美刺,重“歌生民病”,平易通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下)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有所胜(约略而言,周以“诗”称胜,楚人以“骚”称胜,魏晋六朝以诗和骈文称胜,诗至唐而大盛,宋以词称胜,元以“曲”称盛,明以小说称胜,至清而呈现集古今诸体之大成的气象。
文体繁富,代有所胜,国内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长时期传唱的英雄史诗,特别宏伟辉煌。
蒙古族的《格萨尔王》、家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长篇英雄史诗,都是享誉世界的雄伟的文学瑰宝。
)二、诗歌最为富丽辉煌(一是诗体的因时而有因革,经历了由四言到五言、七言的递变;声韵格律因素的消长,而有古、今体之别,与音乐的亲和而有词、曲。
二是作为诗的本质特征的比兴手法的滥觞和内质化,感物吟诗,情景交融,自然景物都成为情志的诗性意象。
人生的穷达、民生的苦乐、国家的兴亡,乃至由极平常的细事引起的心情的波动,都通过或借助富有意蕴情致的象征意象、意境表现出来,把人的精神世界的无形无迹的观念性的东西图式化,意象富丽,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达到了只有表意性文字才能达到的诗的审美境界。
三是对诗歌语言的感性因素——声韵的重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顺应汉语文字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而有四声之别的特点,注意字声、韵脚的安排,造成结构整齐对称的形态,又具有节奏抑扬顿挫、韵脚铿锵和谐的审美效果,称得上最严格的格律诗。
四是众多优秀的诗篇具有无限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后今日依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喜爱和吟诵。
)三、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的教化性能(中国古代小说成为独立的文体的历史进程是缓慢的。
由魏晋六朝的志怪书生成的唐人传奇,到清代集志怪传奇之大成的《聊斋志异》,是逐步地具备了小说叙事的基本要素,文体结构悉仿史书的传纪体,只是所叙之事是虚幻的,而虚构叙事也由之发展起来,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一片文学创作的园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假借古代宗教观念材料创作出了极具民众宗教信仰特色的外有奇情异彩、内寓现实人生理想的传奇小说。
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古代文学融历史、哲学、艺术、宗教、伦理 等人文学科于一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 我们应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现代解读 和阐释,以当代人的新视点、新眼光挖掘蕴 藏于经典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 地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并将之积淀为新 的文化因子,从而实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 存在价值。
二、塑造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人之所 以为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回答,是对人这个族类 的精神追求的探讨、提升,是对民族文化兴衰存亡 的‘终极关怀’和自觉奉献。……就古代文化传统 而言,人文精神包含着并体现为仁民爱物、修己安 人、义以为上、天人合德、以人为本、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就近 现代文化发展历程而言,人文精神包含着并表现为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最为 基本的价值观念”。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驱们又开始反思传 统文化。于是在狂飚突进的新文化运动中,传统 文化几遭灭顶之灾。一些激进人士视传统文化为 民族危亡的祸根,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 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自然,古代文学也难逃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命运。以过正来矫枉 本亦无可厚非。
韩非《五蠹》、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 贵粟疏》、桓宽《盐铁论》、王安石《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辛弃疾《美芹十论》
②珍爱生命 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 系辞下》) 即是此意。当前大学校园时有轻生的报道。究竟应 该怎样对待人生逆境、挫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面 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东方朔《答客难》、 扬雄《解嘲》、曹植《赠白马王彪》、阮籍《咏怀 诗》、嵇康《忧愤诗》、苏轼前后《赤壁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 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 直谏”。初步描述了文学发展的过程。 史家、历代对文学史的记叙不全面、系统。 林传甲在京都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 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滥觞之作。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 略》,在分体文学史中,最早,最有影响。
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别海燕
总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其 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文学子游、子 夏。” 文学在广义上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语言性符号, 包括今日的文学和非文学。 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 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体出现并通俗化。
(二)中古(公元3世纪至16世纪):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 在此时候具备并成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文学语言由古 奥转浅近;诗、词、曲处于鼎盛时期;小说已经具备并成 熟;文学传播出现各种新形式;创作主体与对象多层次。
魏晋——唐中叶:五、七言古体近体诗的发展鼎盛时期; 创作趋于个性化;宫廷对文学创作起核 心作用;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 唐中叶——南宋灭亡:古文运动确定了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诗歌从中晚唐开始到宋代另辟蹊径; 曲子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明中叶:叙事文学占文坛主导地位; 大批文人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 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标示着长篇小 说时代的到来。
中 古
(三)近古(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在这一阶段文人市民化、创作主体商品化成新趋势; 创作主体的个性主体高扬;传统文体发展不大,通 俗文体(特别是小说)生机勃勃。
明嘉靖——鸦片战争: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 近 古
并发生论争;戏曲和小说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 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 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的地位受肯定;报刊文
(二)其它因素的互动: 1、雅与俗的互动; 2、各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与革新的互动(诗文); 4、文与道的离合。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与七段
分期依据:主要以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体 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
(一)上古(公元3世纪以前):是中国的文学体裁、思 想基础的孕育期,文学思潮的形成期,文学的创作、传 播及接受基本格局的奠定期。 先秦:创作主体由群体向个体转变;文史哲不分; 诗乐舞结合 上古 秦汉:创作主体由分散游说各诸侯到聚集形成作家 群体;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为风尚; 乐府民歌出现
二、什么是文学史?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 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 化背景下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一)文学史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为本位,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 的发展历程文学研究 核心: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 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 学史的另一翼。
一、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经济 政治 文化 民族矛盾 地理环境等
二、内部因素:
(一)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①各种文体形成和 成熟的先后不平衡;②各种文体从萌生 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①各地文学的发展盛衰 不同;②不同地域产生的文体带有强烈 的地域色彩。
(二)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①注意“史”的脉络,清楚地描述出承传流变 的过程; ②从广阔的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 ③尽量以客观的眼光,通古察今,考察文学史 的发展; ④在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的同时,适当 借鉴外国文学理论;
⑤适当了解相关文史学史料学的知识。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